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 五年级 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简述小学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奇妙知识点之旅。
本课程我们主要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探索,从物质的神奇变化到植物的生长奥秘,再到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丰富有趣。
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尝试着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回顾下全册的知识点吧。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科学课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但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给我们提供光和温暖,而月亮和星星则是离我们很远的星球发出的光。
这些知识点,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常识,更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再说科学课可是培养我们动手实践能力的绝佳场所,大家都知道,理论很重要,但真正能动手去做一做,感受会更深刻。
像做实验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亲自动手验证知识,加深理解。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是培养我们成为小小科学家的好方法哦!总之呢五年级的科学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里充满了知识、乐趣和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奇妙世界吧!2. 概述本册科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当我们翻开这本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全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的科学教材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它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单元一:植物生长与发育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呢?特别是那些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小苗,逐渐长成绿叶萦绕的植物,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植物生长与发育”的世界吧!想象一下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最全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掌握五年
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档将提供以下科学知识点的总结:
生物学知识点
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方式。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组成、食物网的构建、生物之间
的相互依赖关系。
4. 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不同生物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物理学知识点
1.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
3.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产生、电路的开闭和简单电路的组成。
4. 磁力与磁场:磁铁的性质、磁力的产生和磁场的影响。
地理学知识点
1. 天气与气候:天气的变化、气候带的划分和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 地貌与水文:地球的地貌特征、水的分布和水循环。
化学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溶解、融化和燃烧。
3. 认识酸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五年级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1. 生物学
- 基本植物结构:根、茎、叶
- 基本动物结构:头、躯干、四肢
- 植物生长的条件:水、养分、光线
- 动物生长的条件:食物、水、适宜生活环境
2. 物理学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 光的传播:光通过直线传播,可以被反射和折射
- 电的基本概念: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带电物体之间相互作用
3. 化学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
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只改变物质的形态而不改变其组成,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组成-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通过蒸发、过滤等方法分离
4. 地理学
- 世界地图的基本要素:大陆、海洋、河流、山脉等
- 气候带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
候带
- 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拥有广阔的陆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5. 天文学
- 星座的观察:通过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星
座
-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导致昼夜
交替和季节变化
- 月亮的变化: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转,导致月相的变化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提纲第一单元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阳光不是发芽的必要条件,但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是必要的。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和土壤。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生存不仅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它们之间还互相依赖、影响。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是食物网的一部分,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同一种植物可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例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草→兔→蛇→鹰;草→蝗虫→鹰;草→蝗虫→蛇→鹰;草→鸟→蛇;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和方向有关。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古代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镜子、反光镜和潜望镜。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
本文档旨在梳理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的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该学期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天空中的云彩
- 研究云的种类和形态
- 了解云对天气的影响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 探索云与水的循环关系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图
- 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研究使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分布
第三单元: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 分类了解动物的特征和各类动物的生存环境
- 探索动物的生殖方式、生长发育及传染病的预防
第四单元:秋天里的一切
- 研究秋天的特点和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秋天农作物的收获
第五单元:让我们行动起来
- 探索力和运动的关系
- 研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器官
- 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第六单元:水中的仙境
- 了解水的性质和水的来源
- 探索水的不同状态和净化方法
- 研究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以上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课时精编)(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教科版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1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教科版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2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
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
本文档旨在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进行概述。
以下是该册数学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1. 物体的形状:圆柱体、圆锥体、棱柱、棱锥等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2. 模型的制作:利用纸板、塑料杯等材料制作物体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物体的质量和重量
1. 物体的质量:认识质量的概念,利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质量。
2. 重量的测量:认识重量的概念,使用砝码和天平进行重量的测量。
三、物体的运动和力
1. 力的作用: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方向,学会使用力的单位牛顿。
2. 运动的方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3. 滑动和滚动:认识滑动和滚动的区别,了解滚动的特点和应用。
四、电能和电路
1. 电流的产生:研究电流的产生原理,认识电池和导线的作用。
2. 电灯的使用:了解电灯的原理和电灯的使用方法。
3. 电路的组成:认识并简单搭建电路,研究使用开关控制电流。
五、生活中的光
1. 光和影:认识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颜色,了解阴影的产生原理。
2. 折射和反射:认识折射和反射的现象,研究利用反射制作魔镜、利用折射制作折射棱镜等。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概述,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5、(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0、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3、(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概念、知识点(一)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