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冰花的形成原理;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冰花的美丽;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索冰花的奥秘;
4.培养幼儿观察美的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玻璃片几块;
2.冰花的图片;
3.冷冻过的鲜花;
4.棉签、水蓝色颜料。
教学内容
导入
老师出示冰花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学习
1.宝宝们手持一面冻着的玻璃片,用棉签沾水蓝色颜料涂抹在玻璃上,
观察变化。
2.用冻过的鲜花在冷冻的玻璃上画画,观察鲜花上的冰花。
3.讲解冰花的形成原理,并让幼儿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冰花的美丽。
拓展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玻璃上尝试制作更多不同的冰花。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在观察冰花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其美丽之处;
2.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冰花的形成原理;
3.孩子们在实践中是否能够独立制作出冰花。
教学延伸
老师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冰花形成过程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他们的创意表现能力。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到冰花的美丽和奥秘,还能培养观察美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启发创造力。
参考资料
1.《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xxx 出版社,20xx年。
2.《幼儿园冰花实验手册》,xxx 出版社,20xx年。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一、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冬季自然现象中的“冰花”现象。
2.了解物体表面的温度对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冰花生成的影响。
3.培养孩子们观察、感知、探究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玻璃板(白玻璃更好)、酒精灯、蒸馏水、冷凝管(可选)、温度计;2.女士手帕、毛巾等用于擦拭玻璃板或擦拭手的物品,以避免手上的手油附着在玻璃上而影响实验结果。
3.提前准备好的冰晶图案图片等辅助资料。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让孩子们看一看节目中冬天的美景,提问:天边飘起了雪花,那么冬天除了雪花,你们见过哪些美丽的冬天自然现象呢?2.引发孩子们探究“冰花”现象的疑惑,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上的手帕或毛巾,检查是否有水珠或者水汽。
步骤二:提出问题、预测结果1.显示“冰花”照片,然后提问:“那么当我们在冬天呼出水蒸气时,会发生什么呢?”2.引导孩子们想象,当我们呼出水蒸气在玻璃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步骤三:实验过程1.将玻璃板擦洗得干净,让孩子们在玻璃板上用手吹出热气,观察实验现象。
2.让孩子们在玻璃板两侧滴上几滴酒精,在其中一侧点燃酒精灯,使其产生水蒸气。
3.让孩子们用温度计在玻璃板的不同区域测量温度,然后在凉爽的环境中观察冰花的产生。
4.可以让孩子移动手指,画出属于自己的冰晶图案。
步骤四:总结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酒精灯烧的时候,产生的水蒸气在玻璃板的较冷区域流动并凝固,形成了冰花。
2.回顾“玻璃板上冰花的生成”这个问题,问孩子们实验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
3.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在较冷的物体表面生成的冰花不同于在较温暖的物体表面生成的水滴?步骤五:课堂延伸1.引领孩子们进一步探讨冬天自然现象中的变化过程以及取代冰花生成的水滴形成原因等问题。
2.加强日常生活连接,引领家长和孩子保留并记录下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例如通过拍摄图像、制作简单的日记和记事本等方式进行整理分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一、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状态的水;2.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3.能够描述水的沸腾和结冰过程;4.观察和描述冰花的形态。
二、教学准备1.杯子;2.碗;3.热水;4.冷水;5.冰块;6.玻璃窗;7.水彩笔;8.白色的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水,例如:水是什么?在哪里可以看到水?平时的饮用水从哪里来?经过一些相关的问题答案之后,引出今天的主题:“玻璃上的冰花”。
2. 探究环节1.碗中加入一些冷水,取一个玻璃杯并将其浸入碗中。
2.用一个水彩笔在白色纸张上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和字体,贴到玻璃窗上,让学生们能够清楚地看到。
3.当窗户表面出现玻璃上的“雾气”时,向杯中倒入热水。
4.借助玻璃,让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沸腾过程,并注释相关的内容。
5.将杯从碗中取出并将玻璃放置在窗户上,让学生观察上面水滴的变化,以及其他在窗户上生成的不同形状的冰花。
3. 归纳总结环节对于整个过程的内容,老师会大致地总结和向学生们进行强调。
例如,进行问答形式的总结,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复述。
4. 在家轻松实践在今天的课堂结束后,老师可以发放一些在家简便可行的任务和活动,例如,询问学生是否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尝试着重复今天课程中的实验和展示材料。
老师也鼓励家长们参与到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去与孩子们一起尝试着进行一些实验。
四、教学评估老师会观察学生在节课过程中的反应,并关注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以及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将一些相关的问题向学生具体问出,来快速了解他们是否理解相关概念,是否能够成功对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用化操作。
幼儿园中班教案《玻璃上的冰花》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玻璃上的冰花》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冰花的形态和特点。
2.帮助幼儿了解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3.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给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玻璃上的冰花”图片。
2.准备一些盐、糖和直尺。
3.准备一份教案和教学计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现场询问幼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是怎么形成的?”(2)让幼儿表述他们的想法,并慢慢引导幼儿认识图片内容,同时与幼儿互动交流。
2. 认知环节(15分钟)(1)教师利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一面玻璃,向幼儿展示图案。
(2)让幼儿仔细观察,并归纳出自己眼中“玻璃的特点”。
(3)教师借助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自然中出现的冰花,并让幼儿体验一下手掌刮冰窗玻璃会感受到的凉爽感受。
3. 探究环节(15分钟)(1)在探究环节中,教师介绍了盐渍制冰的一些知识,让幼儿捏一些盐渍在手心,被蒸发后留下的白色物质让他们想起冬天里玻璃上出现的冰花。
(2)利用词汇让幼儿模拟玻璃上出现的冰花,用糖水在一个透明杯之类的器皿上模拟冰花形态,当糖水蒸发之后,形成了冰花的形状。
4. 交流环节(20分钟)(1)将幼儿分为两组,让他们合作制作玻璃上的冰花。
(2)让其中一组负责制作玻璃,另一组负责制作冰花,让孩子们运用他们刚刚所掌握的知识合作完成任务。
5. 反思环节(10分钟)教师投入这一环节的用意是帮助幼儿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们详细了解了玻璃和冰花的特点和形态。
通过制作冰花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教育环节还可以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心理,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欣赏教师的所讲、所示、所教,从而去主动探索另外的知识领域。
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冰花的形成过程,知道冰花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冰花的形成过程。
难点: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冰花的形状、颜色。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玻璃板、水、冰箱、彩笔、画纸。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冰花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窗户,引导幼儿发现窗户上的冰花。
提问:“你们知道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吗?”2. 探究过程:(1)教师讲解冰花的形成过程,演示实验:将玻璃板放入冰箱冷冻层,倒入水,待水结冰后取出玻璃板,让幼儿观察冰花的形状、颜色。
(2)幼儿动手操作: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冰花形状,并描述冰花的颜色。
五、作业:1. 完成画纸上的冰花作品。
2. 家长协助幼儿观察家中的窗户,记录下冰花的形状、颜色,并拍照留念。
3. 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冰花的形成过程,分享观察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幼儿能够准确描述冰花的形成过程。
2. 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冰花的形状、颜色。
3. 幼儿在创作冰花作品时能够发挥想象力,表现出独特的创意。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冰花的形状、颜色,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冰花展览,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 邀请家长参加冰花展览,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3. 开展家庭科学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冰花,增进亲子关系。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定期组织类似的科学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十、教学参考资料:1. 《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2. 《幼儿园科学教学案例》3. 《幼儿观察能力培养手册》4. 《幼儿创新能力发展指南》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可实现。
玻璃上的冰花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玻璃上的冰花——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冰花形成的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1.玻璃板、冰块、食盐、水、颜料。
2.热水壶、吹风机、抹布。
3.记录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玻璃板,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玻璃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薄的水雾吗?(二)实验探索1.教师将冰块放在玻璃板上,引导幼儿观察冰块融化过程中玻璃板上的变化。
师:现在老师把冰块放在玻璃板上,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2.教师用吹风机对准冰块吹风,引导幼儿观察冰块融化速度的变化。
师:你们看,吹风机吹过去后,冰块融化的速度变快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3.教师将食盐撒在玻璃板上,引导幼儿观察食盐在冰块周围的变化。
师:现在老师撒一些食盐在玻璃板上,你们看看食盐会发生什么变化?4.教师将颜料滴在玻璃板上,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冰块周围的变化。
师:老师再滴一些颜料在玻璃板上,你们看看颜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师:刚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现象?谁能来说一说?师:原来,当冰块融化时,周围的水分会凝结在玻璃板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雾。
当食盐和颜料接触到水分时,它们会溶解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冰花。
(四)动手操作1.教师分发玻璃板、冰块、食盐、水、颜料等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动手,用这些材料来制作美丽的冰花吧!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1.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师:请你们把作品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制作的冰花吧!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活动延伸1.教师邀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大、更美丽的冰花。
2.教师在班级群内分享幼儿的作品,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成果。
四、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冰花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冬天的气温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2. 观察、描述和记录冷凝水滴在玻璃上形成冰花的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玻璃窗户或玻璃杯;2. 冷水;3. 测温器;4. 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引出今天的主题:“冬天来了,天气变冷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呢?”让学生回答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实验探究:(1)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窗户的外面和里面,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注意到窗户外面有很多冰花,内面没有。
然后,解释这是因为玻璃窗户外面的温度比里面低,所以水蒸气在冷凝时会形成冰花。
(2) 接下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玻璃杯,里面加满了冷水。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杯子外面是否也会有冰花。
引导学生发现,玻璃杯外面也会有冰花。
(3) 解释水蒸气的存在以及冷凝水形成冰花的过程。
告诉学生,当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时,会变成水滴并附着在物体表面,随后冷凝成为冰花。
(4)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冰花的形成过程。
每个学生都可以拿一个玻璃杯,并倒入一些冷水。
然后他们可以用手轻轻触摸杯子外面的水滴,观察它们是否会变成冰花。
鼓励学生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综合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以及对冰花形成的理解。
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描述和图画来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冷凝水滴形成冰花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变成水滴,然后冻结成冰花。
4. 总结提升: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们对冷凝现象的理解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其他有趣的现象。
五、教学拓展:通过其他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冷凝现象的理解和观察能力,例如:水滴在玻璃杯上的形成、湿气在镜子上的变化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冷凝现象的形成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中班科学: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玻璃上的冰花冬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其中之一就是在窗户玻璃上会出现一些奇妙的图案,这就是“冰花”。
那么,这些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有趣的科学现象。
一、什么是冰花?当室内的温度低于外面的温度时,窗户玻璃表面就会形成一层薄薄的霜。
这种霜就像是小小的晶体,我们称之为“冰花”。
冰花的形状非常美丽,有些像是银杏叶,有些像是山峰,还有些像是花朵。
冰花的形状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特定的形成规律。
二、冰花的形成原理当室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玻璃表面就会开始冷却。
玻璃表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水分遇到冷玻璃时,就会凝结成露水或者霜。
当室内温度较低时,霜会形成冰晶,这些冰晶会不断增长,构成各种形态的冰花。
这些冰晶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三、观察冰花3.1 感性认识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玻璃上的冰花,通过感官来认识冰花。
可以让孩子用手指轻轻触摸冰花,感受冰花的温度和形状,了解冰花是一种冷的晶体。
3.2 视觉美学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冰花是一种美丽的形态,可以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进行观察。
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冰花,然后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
同时,老师也可以展示一些真实的冰花照片,让孩子更加了解冰花的形态和多样性。
3.3 科学认识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了解冰花的形成原理。
可以用嘴喷出热气,然后观察玻璃上的冰花是否消失。
可以打开暖气,观察冰花的变化。
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冰花的形成规律和形状多样性的原理。
四、冰花的保护虽然冰花有着美丽的外表,但是过多的冰花会影响室内采光,同时也会加大glass窗户玻璃的负担,增加碎裂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冰花,防止它们过多地积累。
以下是几种保护冰花的措施:4.1 调整室内湿度如果室内的湿度过高,尤其是在浴室或者厨房等潮湿的地方,就会使玻璃表面形成大量水蒸气,最终形成厚厚的雾气或者冰花。
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冰花形成的原理,知道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华形成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冰花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冰花形成的原理,学会观察和描述冰花的特点。
难点: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冰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玻璃片、水、彩笔、棉签、室内温度适宜。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冬季生活的经验,知道冬季天气寒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窗外的冰花,引发幼儿对冰花的兴趣。
2. 探究:教师向幼儿讲解冰花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华形成的。
3. 操作:教师演示制作冰花的过程,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冰花。
4. 表达: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冰花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幼儿知道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华形成的。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看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幼儿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描述冰花形成的原理及特点。
2.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动手制作冰花。
3. 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冰花的特点。
七、教学内容:1. 学习冰花的形成原理,知道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华形成的。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冰花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八、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制作冰花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冰花的形成原理。
2. 操作实践法: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冰花,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3. 引导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中班科学《玻璃上的冰花》教案反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冰花的基本概念。冰花是水蒸气在遇冷时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形成的,这个过程叫做凝华。它是冬季特有的自然现象,也是我们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一个重要例子。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孩子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孩子的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冰花模拟实验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过程。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孩子们在操作细节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感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索冰花的奥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冰花形成原理,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冰花形成原理时,部分孩子对于“水蒸气凝华”这一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难点的讲解,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孩子理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冰花模拟实验。学生将在玻璃杯内壁上涂上水,然后放入冰箱,观察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什么形成的,认识冰花的形态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板、冷冻冰袋、滴管、直尺、手套。
•教学材料:图片、PPT、课件。
•教师准备:制作PPT、熟悉实验过程、针对学生易错点准备相关解答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黑板上写下“冰花”两个字,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冰花?你们见过冰花吗?”引导学生回忆,积极参与。
2. 观察环节•图片展示:播放PPT或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冰花的形态和特征,并提问:“冰花的形态和特征是什么?”•实物观察:展示透明的玻璃板,让学生用手摸一下,向他们说明如果在这个玻璃板上放上一袋冷冻的冰块,会怎样。
3. 实验环节•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1.把一袋冷冻冰块放在一旁放置5-10分钟。
2.取出玻璃板,在上面放置冷冻冰袋。
3.用滴管滴点水在玻璃上。
4.观察1-2分钟后,能够看到冰花的形成。
•实验过程:1.当冷冻冰袋与玻璃接触时,玻璃表面的热量被冷冻冰块吸收,使得玻璃表面降温。
2.当滴水时,水分子受到玻璃板上另一种叫做“极性分子”的分子的吸引,形成“冰花”。
4. 总结讲解•冰花形成的原理:当滴水时,水分子受到玻璃板上另一种叫做“极性分子”的分子的吸引,形成“冰花”。
•冰花的形态和特征:冰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大小,其中最常见的有蕈形冰花、枝状冰花等形态。
冰花通常形成在冷玻璃板上,因此呈透明色。
5. 小结环节老师总结讲解本次教学,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冰花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冰花的形成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唤起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准备1.玻璃板或玻璃杯。
2.纯净水。
3.冰块。
4.实验室手套。
5.临时教具:风油精,喷雾器。
教学内容导入老师向幼儿展示一张玻璃板,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在这张玻璃板上做一个神奇的实验:制作冰花,然后向幼儿介绍冰花的样子并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实验操作1.将玻璃板平放在桌子上。
2.轻轻的按下冰块,让冰块贴在玻璃板上。
3.倒入纯净水,将水盖住冰块,同时把玻璃板放在室温下,待冰块溶化成水滴之后。
4.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风油精和水,将混合液装入喷雾器中。
5.用手保护好眼部和口鼻,然后喷洒混合液在玻璃板上,让混合液均匀的喷洒在玻璃板上。
6.短时间内,冰花就会出现在玻璃板上。
实验解释当玻璃板上的温度低于零度时,混合液会在玻璃板上形成类似冰花般的形态。
这是因为冰花是由水蒸气凝结在玻璃板上形成的。
活动讨论老师询问幼儿对冰花的制作过程是否了解,幼儿可以主动举手回答。
接着,老师提问幼儿制作冰花有什么注意事项?教学总结老师向幼儿总结今天的实验内容,并告诉幼儿制作冰花是一项神奇的实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扩展1.请家长带领孩子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冰花的结构。
2.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温度改变和增加不同的冰花制作方法,让幼儿来探究哪种方法会形成更多的冰花。
现在让我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冰花吧!。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玻璃上的冰花》教案主题:玻璃上的冰花适用年龄:中班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冬天的自然现象之一——玻璃上的冰花;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3. 发展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关于冬天、冰花的图片;2. 玻璃和冷水;3. 各色彩色粉末或彩笔。
教学过程:导入:1. 呈现冬天和冰花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冬天的自然现象以及冰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2. 引发问题:“为什么冬天会有冰花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探究:1. 展示一块玻璃板,并将其放在冷水中,向孩子们解释玻璃上的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结而成的。
2. 邀请孩子们观察冷水中的玻璃板,并询问他们是否看到了冰花的形成。
3. 接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一下。
给每个孩子一块玻璃,让他们将玻璃放在冷水中,观察冰花的形成过程。
展示和总结:1. 请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到的冰花用彩色粉末或彩笔描绘在玻璃上,然后展示给大家观看。
2. 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总结冰花形成的原理。
拓展活动:1. 邀请孩子们观察其他冬天的自然现象,如雪花、冰柱等,并通过与冰花的比较,让他们了解不同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
2. 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有关冰花的绘本、科学实验视频等,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冰花和冬天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冬天的自然现象——玻璃上的冰花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自实践来观察和探究冰花的形成过程。
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实践和创造力等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冬天的自然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绘本和实物等资源,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小班教案】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一、主题产生
今天天气骤变,马有成一早到幼儿园,刚走进盥洗室,就大声叫起“老师,你快看呀,玻璃上有冰花,真漂亮。
”其他幼儿听到马有成的话后,纷纷围拢过,七嘴八舌地议论起。
生“玻璃上的冰花真像礼花。
”
生“我看像一朵朵的菊花。
”
生“我家的窗上也有冰花,还有马路的地上也有冰花。
”
生“我家的窗户上没有冰花。
”
生“哎,真奇怪,为什么教室玻璃上没有冰花,而盥洗室玻璃上有冰花?”
孩子们议论的非常热烈。
“玻璃上的冰花”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时机捕捉者,首先敏锐的捕捉到幼儿的兴趣所在——渴望了解冰花的密,同时,迅速判断出生成冰花这一探索活动的价值和可能性一是正逢冬季,冰花是冬季的一个主要特征,幼儿易搜集有关信息;二是对于冰花幼儿有感性认识,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认知经验的丰富;三是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探索的欲望。
鉴于此,有关“玻璃上的冰花”主题产生了。
二、主题实施
1、了解幼儿对冰花的已有经验
教师“你们知道冰花是从哪里的吗?”
生“因为冬天天气太冷了,所以有冰花。
”
生“冬天到了就有冰花,还下雪呢?”
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冰花?”。
幼儿园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幼儿园小班生活活动:冰上玻璃杯一,制作主题今天,天气突然变了,马友成早早来到幼儿园,刚走进卫生间,大声喊道:“老师,你来看看吧,玻璃上有冰花,好漂亮。
“当其他孩子听到马友成的话时,他们都走到了一起谈论它。
韩一达:'玻璃上的冰就像烟花。
“韩顺宁:'我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李小鹏:我家的窗户上有冰花,路上有冰花。
“马嘉璐:'我家的窗户上没有冰。
“这很尴尬:'嘿,这很奇怪,为什么教室玻璃上没有冰,浴室玻璃上有冰?“孩子们非常热情地谈话。
幼儿对“玻璃上的冰花”很感兴趣。
作为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机会捕手,教师们首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 - 渴望了解冰花的秘密,同时迅速判断冰花的形成。
活动的价值和可能性:首先,在冬季,冰是冬季的主要特征,儿童易于收集相关信息;第二,对冰花儿有一种感性认识,有必要丰富儿童的相关认知经验;通过可以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探索欲望的活动。
鉴于此,出现了“冰上玻璃”的主题。
二,主题实施1.了解幼儿在冰上的现有经验老师:'你知道冰来自哪里吗?“马友成:“因为冬天天气太冷,所以有冰花。
“韩一达:'冬天来了,有冰,下雪了?“老师; “你在哪里见过冰花?“韩顺宁:电视上有许多好看的冰,我可以滑冰。
“史丽媛:“我的杯子上还有冰。
“崔鹏:'冰箱里也有冰。
“秋月:'妈妈说南极很冷,冰很多。
“马嘉璐:'我的家人没有冰花。
“老师:'为什么有些眼镜上有冰,有些眼镜上没有冰?“马嘉璐:'因为我的家有暖气和温暖,所以没有冰。
“李小鹏:“有太阳的地方没有冰,没有太阳的地方有冰。
“2,探索冰的变化,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我要求幼儿注意浴室玻璃上冰的变化。
中午,马友成来“报告”玻璃上的冰块褪色,有些地方没有冰块;起床后,一些孩子报告了他们的发现:“玻璃上的冰已经消失了。
”我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冰不见了?'马友成说:'因为教室里的空调,房子很暖和,所以玻璃上的冰都不见了。
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教案:玻璃上的冰花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理解水的三态。
2.能够了解在何种条件下玻璃上会出现冰花。
3.能够初步掌握玻璃上冰花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准备1.玻璃板2.碳酸钙3.密封袋4.不锈钢容器5.冷、热水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实践课程我们将讲解水的三态和玻璃上的冰花,引导孩子们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并了解水的特性。
2. 教学步骤(1) 水的三态1.通过讲解图片和实物来介绍水的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2.教师倒水,观察水的变化,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
(2) 玻璃上的冰花1.展示玻璃板,让孩子们观察,并询问孩子对玻璃板的认识。
2.预先准备好玻璃板、碳酸钙和密封袋。
3.让孩子们在玻璃板上涂上适量的碳酸钙。
4.将玻璃板放入密封袋,并装入冷水或冰块,密封袋外摸起来十分凉,让孩子们观察整个过程。
5.等待几分钟后,取出玻璃板,观察玻璃上的现象,玻璃上会出现像冰花一样的物质。
6.解释形成原理:玻璃表面水分分布不均匀,在接触冷玻璃时,凝结形成了冰晶的样子,形成了玻璃上的冰花。
(3) 实践总结1.讲解本次科学实践的内容,由孩子们自己总结和思考,帮助孩子们尝试的思考和理解。
2.提供问题:水为什么能够从液态转化为固态?为什么在玻璃上会出现冰花?3.让孩子们回答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本次实践的知识点。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册作业,包括搜集相关知识和思考题的答案,检查孩子们是否理解和记忆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
2.学生填写反馈,反馈本次课程的收获和困难,了解孩子们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和是否能够主动探究。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玻璃上的冰花》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玻璃上的冰花》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玻璃上的冰花》一、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已学的关于冰的知识。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玻璃上的冰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玻璃板或玻璃杯。
2. 冷水或冰块。
3. 水枪或喷壶。
4. 幻灯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冰的特点或经验,如冰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会看到冰等等。
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图片来进行引导。
2. 观察与讨论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块小玻璃板或小玻璃杯,并给每个学生一些冷水,让他们将冷水倒在玻璃上,并观察冰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冰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使用简短的语句或词语描述。
3. 分享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冰花,并请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冰花。
教师可以提问,如“你观察到的冰花有哪些特点?”“冰花是什么形状的?”等等,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描述冰花。
4. 总结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各种形状的冰花,并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冰花的形状有很多种,并总结出冰花的形状是不规则的。
5. 拓展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一些不同材料上的冰花,如窗户上的冰花、草地上的冰花等,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四、教学反思:在这个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描述了玻璃上的冰花。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参与,观察和描述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是有一些学生的描述还比较简单,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同时也会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和自由表达,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生成活动:玻璃上的冰花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主题产生
今天天气骤变,马有成一早来到幼儿园,刚走进盥洗室,就大声
叫起来:“老师,你快来看呀,玻璃上有冰花,真漂亮。
”其他幼儿
听到马有成的话后,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韩业达:“玻璃上的冰花真像礼花。
”
韩舒宁:“我看像一朵朵的菊花。
”
李小鹏:“我家的窗上也有冰花,还有马路的地上也有冰花。
”
马佳奕:“我家的窗户上没有冰花。
”
历筱厉:“哎,真奇怪,为什么教室玻璃上没有冰花,而盥洗室
玻璃上有冰花?”
孩子们议论的非常热烈。
“玻璃上的冰花”引起幼儿的兴趣,教
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时机捕捉者,首先敏锐的捕捉到幼儿的兴
趣所在——渴望了解冰花的秘密,同时,迅速判断出生成冰花这一探
索活动的价值和可能性:一是正逢冬季,冰花是冬季的一个主要特征,幼儿易搜集有关信息;二是对于冰花幼儿有感性认识,有必要对幼儿
进行相关的认知经验的丰富;三是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
的关注以及探索的欲望。
鉴于此,有关“玻璃上的冰花”主题产生了。
二、主题实施
1、了解幼儿对冰花的已有经验
教师:“你们知道冰花是从哪里来的吗?”
马有成:“因为冬天天气太冷了,所以有冰花。
”
韩业达:“冬天到了就有冰花,还下雪呢?”
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冰花?”
韩舒宁:“电视上有许多好看的冰,还能滑冰。
”
史丽媛:“我家的玻璃上也有冰花。
”
崔鹏:“冰箱里也有冰。
”
邱月:“妈妈说南极很冷,有很厚的冰。
”
马佳奕:“我家没有冰花。
”
教师:“为什么有的玻璃上有冰花,有的玻璃上没有冰花。
”
马佳奕:“因为我家有暖气,暖和,所以没有冰花。
”
李小鹏:“有太阳的地方没有冰花,没有太阳的地方有冰花。
”
2、探索冰花的变化,激发
幼儿深入探索欲望
我请幼儿及时关注盥洗室玻璃上冰花的变化。
快到中午,马有成
来“报告”玻璃上的冰花变淡了,有的地方没有冰花;起床后,有的
幼儿来报告他们的发现:“玻璃上的冰花不见了”。
我请幼儿讨论:“为什么冰花不见了?”马有成说:“因为教室里开空调,屋里暖和,所以玻璃上的冰花不见了。
”“那怎样才能使冰花永远在玻璃上不变呢?”我给幼儿提出新的问题。
孩子们开动小脑筋,大胆讲述自己所
想的办法,李小鹏:“天气冷,不出太阳,玻璃上的冰花就不变。
”
韩业达:“冰花放在冰箱里就冻住了,不变了。
”……我并没有肯定
或否定幼儿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
3、实验验证
教室里可以冻冰花。
”他们讨论的非常热烈。
于是我鼓励幼儿自
己动手制作冰花,有的幼儿选择在室外,有的幼儿选择在室内,有的
幼儿选择放在家里的冰箱里。
第二天,他们发现,室外和冰箱里的冰
花冻好了,而室内的冰花还是水,我请幼儿分析原因,使幼儿知道水
遇冷能结成冰的道理。
接着,我又引导幼儿做实验,把冰花放在不同
的地方,看看冰花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发现放在室内的冰花很快化了,而放在室外的冰花没有化,实验结果告诉幼儿:冰遇热会化成水。
4、表征
幼儿通过探索、实验、交流,对冰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
鼓励幼儿用多种表征手段进行记录,马佳奕小朋友画了两块玻璃,一
块玻璃上方画了几条斜线,代表北风爷爷,玻璃上画有漂亮的冰花;
一块玻璃上方画了太阳,玻璃上画有一串串水珠……由于小班幼儿受
绘画技能的制约,他们将自己的表征图讲述出来,教师帮助他们一一
记录了下来,从而巩固强化了幼儿对冰花的认知经验。
三、反思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冰花作为冬天的一个自然现象,深
深地吸引了幼儿,幼儿对冰花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孩子探索活动
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及需求,组织幼儿讨论实验对比,让
幼儿在具体操作中获得有关冰花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由于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极高,在活
动中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探索,幼儿在
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又拓宽了新的认知经验,这正是落实了《纲要》提
出的:教育内容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
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