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气的温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
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
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
”《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着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属性的归类:直接取象比类法,间接推演法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之气的功能与分类
中医之气的功能与分类(一)气的形成分类气流行分布于全身各处,表现为各个脏腑、经络等不同组织的生理活动,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1.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人体的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气,即是元气。
元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与血共行脉中,营养全身。
3.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气。
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懔悍部分。
它的性质懔悍槽利,不受脉管的约束,而运行于脉外。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内散于胸腹,以温煦脏腑;在外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以调节胰理之开合,护卫肌表,润泽皮毛,抗御外邪入侵等。
4.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人之漓气与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亦称“膻中”,宗气并能从气海上走息道(呼吸道),下注气街(脐下丹田部位)。
宗气的主要功能是:①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强弱有关。
宗气还可使呼吸之气下注气街(丹田)。
“气功”的调节呼吸,就是运用这个原理。
②贯通心脉,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虚里”位于左乳下,是古人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
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铡知宗气的盛衰。
5.脏腑之气元气分布于脏腑,即成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等。
脏腑之气是各脏腑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表现为各脏腑生理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一、填空题1. 精是人体生命的( ) 。
2.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 ) 中。
3. 精是神化生的( ) 。
4. 气的运动称作( ) 。
5.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简单地归纳为( ) 四种基本形式。
6. 气的运动保持正常状态,称之为( ) 。
7.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
8.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9. 元气是通过( ) 而流行于全身的。
10.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又称为( ) 海。
11. 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 ) 的运化功能。
12. 血具有( ) 和( ) 两方面功能。
13. 津液是机体( ) 的总称。
14. 津液有( ) 血液浓度的作用。
15.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 ) 和( ) 来完成的。
16.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 。
17. 神寓于( ) 之中。
18. 精、气、神三者称为人身之( ) 。
19. 气为血之( ) 。
20. 血为气之( ) 。
21. 大失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称为( ) 。
22. 精与血之间互相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 ) 。
23. 津液与血液之心互相渗透转化称为( ) 。
24. 神可以( ) 精与气。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5. 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A. 先天之精B. 后天之精C. 肾精D. 水谷之精E. 生殖之精26.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27. 肾精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依靠于( )A. 肾阳推动B. 肾阴滋润C. 天癸促发D. 脾胃运化E. 肝气疏泄28. 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A. 精B. 气C. 血D. 津E. 液29. 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A. 心肝脾B. 心肺肾C. 脾肺肾D. 肝脾肾E. 心脾肾30. 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 气机B. 气化C. 升降出入D. 气机调畅E. 阴阳转化31. 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推动B. 温煦C. 凉润D. 防御E. 中介32. 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 凉润B. 中介C. 推动D. 防御E. 固摄33. 控制人体体液有规律地排泄和分泌,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推动B. 凉润C. 温煦D. 防御E. 以上都不是34. 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哪项功能( )A. 调控B. 防御( )C. 温煦D. 中介E. 固摄35. 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脏腑之气36. 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 )A. 心气B. 宗气C. 脾气D. 卫气E. 营气37. 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 )A. 谷气B. 清气C. 宗气D. 营气E. 卫气38. 逸出脉外的血称为( )A. 血府B. 瘀血C. 离经之血D. 坏血E. 以上都不是39. 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的是( )A. 脾B. 心C. 脉D. 气E. 三焦40. 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 脾肺B. 脾胃C. 脾肾D. 肠胃E. 肺肾41. 《素问·厥论》中称“为胃行其津液者”,是指( )A. 肝B. 肺C. 肾D. 脾E. 三焦42. 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 )A. 胃B. 小肠C. 膀胱D. 大肠E. 三焦43. 布散于体表,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是( )A. 气H. 水C. 精D. 津E. 液44.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A. 心肝肾B. 心脾肾C. 脾肝肾D. 脾肺肾E. 脾胃肾45. 称为“神之宅”的是( )A. 精B. 脏C. 腑D. 气E. 形46. 称为“形之主”的是( )A. 精B. 神C. 气D. 血E. 脏47. 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功能,说明了气与血之间的什么关系(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养气48.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一项病理变化( )A. 气血两虚B. 气随血脱C. 气不化水D. 气不摄血E. 气随津脱49.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A. 气与津液B. 气与血C. 血液与精D. 血液与津液E. 以上都不是50. 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 C. 气为血帅D. 血能养气E. 血能载气51.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是哪一项理论的实际应用( )A. 精血同源B. 气血同源C. 肝肾同源D. 津血同源E. 血汗问源52. 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勺主宰是( )A. 气B. 血C. 肾D. 神E. 心( 二)A2 型题53. 患者,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证属( )A. 气失凉润B. 气失防卫C. 气失固摄D. 气失温煦E. 气失感传54. 患者,半月前下肢创伤大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健忘,证属( )A. 血不养气B. 血不化神C. 血不濡筋D. 血不载气E. 以上都不是55. 患者,下肢浮肿两月余。
中医基础理论气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气。无形之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 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形之气 则是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和现象
。
气的分类
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 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能助肺 呼吸、贯注心脉、推 动气血运行。
中气
即脾胃之气,具有消 化饮食、化生血液、 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
气逆
定义
原因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导致脏腑功能
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逆可由情绪波动、饮食不 当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
治疗
气逆的症状因部位而异,常 见的有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等。
气逆的治疗以降气为主,常 用的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 、沉香等。同时,针灸等方
法也可用于治疗气逆。
05
气的治疗应用
调节作用
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 谢、呼吸、消化、血液等 多个系统的功能,维持人 体的健康平衡。
03
气机与脏腑功能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升降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包括上升 和下降两种趋势。气机升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气机出入
气机的出入指的是人体之气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方式与 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
04
气滞、气虚、气逆
气滞
定义 气滞是指气在体内局部或整体运 行不畅,导致阻滞不顺的病理状 态。
治疗 气滞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木香 等。同时,针灸、推拿等方法也 可用于治疗气滞。
原因 气滞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 食不当、情绪波动、外邪侵袭等 。
中医理论之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功能。
气具有能动性,因而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代谢等。
如由肾精所化的元气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以及各脏腑的机能活动。
各脏腑、经络之气则能推动各脏腑、经络自身的功能活动,如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脾胃之气推动饮食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经络之气则推动着经络气血的运行,使之在经络中如环无端,运行不息。
精的生成与施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生理过程。
但从气对精、血、津液的作用而言,气能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故有气能生精、气能生血、气能生津之说;气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全身,故有气能行血、气能行津之说;同时,气也推动和调控着精的输布与施泄。
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温暖人体的功能。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气的温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气是体内产热的物质基础,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温暖机体;另一方面,卫气控制汗孔的开合,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以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
二是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是维持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由于人体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的特性,故气的温煦有助于人体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二),收藏了看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总结(二),收藏了看1. 《尚书·洪范》认为五行中'木'的特性是--曲直。
2. 按五行属性分类,五化属土者是--化。
3.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水。
4. 属五行之'火'的音是--徵音。
5. 五行中,属木的脏是--肝。
6. 五行中,属火的腑是--小肠。
(文都医考)7. '唾'的五行属性是--水。
8. '青色'的五行属性是--木。
9. '甘味'的五行属性是--土。
10. '暑'的五行属性是--火。
11. 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相侮传变。
12. 肺病及脾的五行传变是--子病犯母。
13. 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相乘传变。
14. 五行相生关系中,火的'生我'是--木。
15. 五行中,'金'的'所不胜'是--火。
16. 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深重的脏病传变是--肾病及肺。
17. 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18. 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抑强为主。
19.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贮藏精气。
20. 称'君主之官'的脏是--心。
22.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3.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25.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26.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7.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内生五气病机之寒从中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内生五气病机之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又名“内寒”。
“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内寒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内寒多责之于心,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限,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
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的病变,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
其区别是,“内寒”的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且多与风邪、湿邪等相兼为病,或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气主煦之,阳虚则阴盛,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失于温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机能减退。
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润(舌润,口不渴)、静(.精神状态安静、喜卧)为其临床特点,其中以“冷”为最基本的特征。
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
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如水湿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证澈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
此外,不同脏腑的阳虚内寒病变,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如心阳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青唇紫等;脾阳虚则便溏泄泻;肾阳虚则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
寒邪为病有内外之分。
外寒指寒邪外袭,为六淫中之寒邪,其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气、血、津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气、血、津液一、A11、精的本始含义是指A、脏腑之精B、基本物质C、血液津液D、水谷之精E、生殖之精2、具有固摄、中介、温煦与凉润功能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3、生气之根指的是A、肝B、心C、脾胃D、肺E、肾4、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5、营气的分布特点是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与血同行,环周不休D、行于脉外,布散全身E、通过三焦,流行全身6、膻中又称作A、气海B、血海C、髓海D、水谷之海E、经脉之海7、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8、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9、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0、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1、影响宗气盛衰的因素是A、心与肺的功能活动B、肝与肾的功能活动C、肺与肾的功能活动D、肺与脾的功能活动E、肝与脾的功能活动12、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A、宗气的生成B、元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卫气的生成E、中气的生成13、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功能的气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4、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15、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16、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清气D、脏腑精气E、以上均非17、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A、中介作用B、固摄作用C、防御作用D、推动与调控作用E、温煦与凉润作用18、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0、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什么作用A、推动与调控作用B、温煦与凉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21、生气之源指的是A、肝B、心C、脾胃D、肺E、肾2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23、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24、津液的丢失必然会导致气的损耗,说明了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津能生气D、津能载气E、气能摄津25、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26、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27、元气运行的道路是A、脉外B、三焦C、心脉D、胸腔E、全身28、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精华部分化生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29、观察“虚里”的变化,可以了解下述什么气的盛衰A、元气B、宗气C、营气E、脏腑之气30、精的功能包括A、濡养脏腑B、化血C、化气D、化神E、以上皆是31、与血生成无关的脏腑包括A、心B、肺C、肝D、脾胃E、肾32、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包括A、肝B、心C、脾D、肺E、以上皆是33、“身之本”指的是A、心C、肾D、精E、气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人体之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也是精的本始含义。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二)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A1
1、精的本始含义是指
A、脏腑之精
B、基本物质
C、血液津液
D、水谷之精
E、生殖之精
2、具有固摄、中介、温煦与凉润功能的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3、生气之根指的是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4、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5、营气的分布特点是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C、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D、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E、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6、膻中又称作
A、气海
B、血海
C、髓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7、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8、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9、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10、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11、影响宗气盛衰的因素是
A、心与肺的功能活动
B、肝与肾的功能活动
C、肺与肾的功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点:四气及四气的作用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点:四气及四气的
作用
四气及四气的作用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涉及的内容,为帮助大家了解,我们为您整理解答如下:
(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入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证作用的概括。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等有清热解毒作用;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有温中散寒作用。
药物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入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在药物作用的程度上,寒重于凉,热重于温。
从四性的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
平性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也有偏凉、偏温的不同,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
(二)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
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学霸同款课程立即查看。
气的温煦作用的名词解释
气的温煦作用的名词解释气(Qi),在中文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含义,既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哲学概念。
其中,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的能量传递和调节,为身体和自然界带来舒适和平衡的状态。
本文旨在探讨气的温煦作用的定义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气的本质及特征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一种能量,它贯穿于宇宙万物之间。
气有温煦、行动、凝聚、循环等特征。
温煦作用是气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气的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热量并调节温度。
2. 气的温煦作用在中医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气的温煦作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气的温煦作用,以治疗病症和维持身体健康。
温煦作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康复和提高免疫力。
3. 气的温煦作用在气候学中的影响气候学研究中,气的温煦作用是决定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通过自然界中的热量和能量传递,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气的温煦作用可以改善大气循环,影响降水、风向和季节的变化。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气的温煦作用来理解气候变化以及可能的预测方法。
4. 气的温煦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气的温煦作用对地球气候的稳定和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光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地表再释放出热量,形成了地球的能量平衡。
这种能量平衡由气的温煦作用维持,使得地球的气候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5. 气的温煦作用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气的温煦作用在社会交流中也有重要作用。
人们常用“说话的气氛温煦”来形容一种融洽和和谐的交流氛围。
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气的温煦作用可以消除紧张和疏解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6. 结束语气的温煦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传递和调节方式,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又在人体健康和社会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和掌握气的温煦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促进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探索气的温煦作用中,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气的更多属性和表现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
⼀、⽓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哲学是⼀个⾮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是指⼀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元论学说,并将其应⽤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论思想应⽤到医学中来,对⽓范围的含义作了多⽅⾯、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理之⽓为核⼼的⽓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且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问题之⼀,中医学从天地⼤宇宙,⼈⾝⼩宇宙的天⼈统⼀观出发,⽤⽓范畴论述了天地⾃然和⽣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的、⽚⾯的理解。
(⼀)⽓的哲学含义⽓是⼀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的根本属性,⽓的胜复作⽤即⽓的阴阳对⽴统⼀,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的⽓化作⽤。
中医学将这,⼀⽓学理论应⽤到医学⽅⾯,认为⼈是天地⾃然的产物,⼈体也是由⽓构成的,⼈体是⼀个不断发⽣着形⽓转化的升降出⼊⽓化作⽤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体内部⽓化运动的规律。
(⼆)⽓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命的基本物质,除⽓之外,尚有⾎、津液、精等,但⾎、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所化⽣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津、液、⾎、脉,⽆⾮⽓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和万物都是天地⾃然的产物。
要探讨⼈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在宇宙中⽣存的场所和与⼈关系最为密切的⾃,然环境。
2021中医学 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的概念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作用产生热的温煦作用的表现
气的温煦作用
①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 阳气不足虚寒性病变:畏寒喜暖,四肢发凉 水液运行迟缓: 痰饮内生
2.气的温煦作用的表现
气的温煦作用
②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循行和输布, 血与津液“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温煦不足,经脉收缩,血行不畅
气的温煦作用
2.气的温煦作用的表现 ③促进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精血运行正常 滋养脏腑 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