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与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是三年级光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为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安排了一个实验: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
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
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
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一、教材中的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1、不直观,因为在白天太阳光线强烈,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操作较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试验中的三个小孔很难排成一条直线,三孔难对齐,学生常常乱做一气,不知所以,效果不理想。
3、实验单调,不能满足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实验器材:一支激光笔空管1 根、纸板3 块、蜡烛1 根、手电筒1个、夹子3 个、打火机1个1、实验(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
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三、实验过程第一个实验:用一支激光笔对着桌面斜射,桌面上形成了一道红色的光线,用尺子比比就是一条直线。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师多加引导
3、以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学
生有良好的积极性,利与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策略选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基
择与设计 础以及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开展教学,对于他们归纳 总结现象的能力较弱的情况教师多加引导,尽可能让学 生自己总结出实验规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光的直线传播》
称
《光的直线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第一课,
是后续学习光学的基础。
教学重点:(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用所学知
教材分析 识解释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2)知道光在真
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教学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
1、播放一些光源组成的绚丽图片,让学生找到它 们的共同特征,介绍光源,以及光源的分类。
2、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猜 教学过程 想假设
3、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4、进行试验,观察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径迹和 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1、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1、认识光源,知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教学目标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已经知
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依旧处于初步阶段。
光直线传播教学设计(精选8篇)_光沿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线传播。 2、光线: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就可以沿光的传播路
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 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 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光 路图。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 2.1—3 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 的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等。
师演示二:强光手电筒对着天花板照射,并同时喷洒水雾。 铺垫: 激光和手电筒发出的光区别是什么?
教师演示三:激光笔对着一杯早已调配好的白糖水,观察光 的传播径迹。 教师演示四:激光笔对着玻璃砖照射,观察光的传 播径迹。 归纳: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激光笔对着不均匀的白糖水照射,观察光的传播 径迹。 设疑:光的传播方向怎么发生偏折呢?
第 2 篇: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 源。 (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 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 合作的精神,具有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及其现象和应用。 教学方法:
明物体的背后形成的一片阴暗区域。影子形成来可用光的直线传 播来解释。(利用幻灯片播放影子的形成)
提问:生活中还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再 请哪位同学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日食和月食(利用幻灯片讲 解)。
学生活动:已提前准备的小孔成像器材做小孔成像实验,让 学生说出能够成像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精选6篇)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精选6篇)《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把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次方)m/s。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与试验,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设计试验的力量;(2)经受“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育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会颜色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2)熟悉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引导同学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意识到光的世界既奇妙漂亮,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关心人们更好地熟悉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资源】(材料、工具)激光源、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外形不同孔的纸板两张、蜡烛、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水、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过程、结构)一、新课引入①我们为什么可以观察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同学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教学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同学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自然与人造光源,热与冷光源等2.探究光的传播①引导同学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试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发现了很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开放性分组试验,然后小组间沟通试验结果)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耀果冻,发觉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现象,通过试验探究熟悉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条件,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动手完成试验,养成良好的观看习惯,并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胜利之处:1、表达由“生活走向物理,有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开头,播放一组与光现象严密联系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终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
让学生观赏绚丽天象的同时熟悉到大自然中有很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表达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紧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现象,总结得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再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有表达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表达试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试验室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内容,也是物理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安排学生进展分组试验,利用激光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状况,并用多媒体图片帮助,让学生自己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直观易懂,加强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感性熟悉。
3、表达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进展猜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讨论方法。
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试验讨论起着指导作用。
可在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像三角形,先试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缘由,并通过flash动画讨论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效果特别好。
本节课也有很多缺乏之处,容量大,时间有点紧。
讲解多了点,学生思索的时间少了点。
还有些试验现象不够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良。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知道光在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力量目标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育学生抽象思维力量,利用物理模型讨论问题的力量.2.通过观看试验分析试验培育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育学生利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情感目标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展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讨论所取得的成就,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展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熟悉.学习时要仔细观看试验,并留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确实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展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匀称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力量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展过多的论述,教师要留意加以引导,避开冲淡重点学问的教学.本节的最终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教法建议1)加强演示试验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状况,再用自然光进展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争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协作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熟悉.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行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学问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展简洁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试验,并进展争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缘由.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展强化,并通过演示试验加以证明.4)进展学史教育培育科学探究精神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学问,从而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熟悉.教具: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讨论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进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展了劳动制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进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预备的光源,上课开头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进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沟通展现),展现各自预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试验进展讨论”从而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光在匀称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方法1:由演示试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熟悉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拂过光具盘),观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看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3]用激光笔照耀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行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看到激光的传播路径.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演示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看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匀称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需用箭头说明光的传播方向.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根底较好)给学生供应肯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试验,目的是观看到光传播的路径.由学生试验及教师依据课上教学实际状况的补充试验得出结论:光在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绍光线的概念.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方法1:对于根底较差的学生可实行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试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缘由.如手影的嬉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终教师简介日食月食.方法2:由学生举诞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依据状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试验并组织学生争论: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看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亮薄纸的屏),教学进展到此时,进展观看.通过小孔成像缘由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2)准直的试验.预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看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拦住A,C刚好拦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3.光速以教师叙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很多科学家,都思索过这一问题,并想用试验测出光速.经过很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学问的丰富,解决了很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三、总结扩展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匀称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抱负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始终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四、板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根底,同时又是讨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学问。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做必要的准备。
对学生来说,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光线”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模型法”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随处可见,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学好物理非常有用。
本节内容以光的直线传播为重点,主要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对光沿直线传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光直线传播的条件的理解等并不理解,因而本节的教学并未强调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的物质”。
虽然从理论上将不够全面,结论不够严密,但这也不妨碍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去解释日常现象和实际问题。
对于上述的这一条件的认识可以在学习《光的折射》再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能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如日食,月食的形成等;(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能力,学会设计科学探究的试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⑵、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⑵、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以及光速的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进行实验验证。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光的传播问题,激发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论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内容。
3.实验展示与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取一根笔直的透明玻璃棒,将其一端放入水中,使其倾斜进入水中。
步骤二:向水中注入一些食盐,并搅拌均匀。
步骤三:用激光笔将光线射入玻璃棒内,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教师通过实验的展示和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原理。
4.学生实验(3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讨论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6.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场景和方法。
举例一:如何解释太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到地面上的现象?举例二:如何解释眼镜的成像原理?通过拓展应用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概括,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训练,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和现象。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教学难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激光笔、玻璃砖、蜡烛、小孔成像实验器材、水槽、水、牛奶、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光现象图片,如日出、彩虹、灯光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光的传播路径,如手电筒的光、阳光透过窗户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教学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实验一: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激光笔照射空气,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二:将激光笔斜射入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三: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介绍小孔成像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小孔成像实验,观察蜡烛火焰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所成的像。
引导学生分析小孔成像的特点,如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和物距的关系等。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日食和月食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介绍激光准直、排队看齐、射击瞄准等生活中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3. 能够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引出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 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即光线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会沿直线路径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在同一介质中是恒定的,不会发生偏折或转弯;- 光的直线传播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的综合体现。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 实验材料:光源(手电筒)、光屏、木板等;- 实验步骤:在一块白纸上放置一个木板,将光源放置在一侧,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在木板的背面观察到光的影子。
- 实验观察:观察光线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特性,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4.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现象,如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现象,例如折射、反射等,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5. 归纳总结: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重要原理,强调光的直线传播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的综合体现。
6.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练习题,巩固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7.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评价:1. 配合教学的实验演示,观察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的理解和习题的解答情况;2. 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能够正确描述和解释一些现象;3. 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光的直线传播是基于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的综合体现。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光的直线传播1. 光源【提问】我们想要看见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太阳、恒星、闪电、点燃的蜡烛、通电的电灯……【引出光源概念】(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的分类①按形成原因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如:太阳、萤火虫、闪电等属于天然光源;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
②按发光原理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如点燃的火把、发光的电灯等属于热光源。
萤火虫、水母等属于冷光源。
萤火虫发出淡淡的绿光大海深处水母的发光【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月亮自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光源。
【过渡】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2. 光的直线传播(1)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提出问题】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路径怎样的?【猜想与假设】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可能沿直线传播。
支持事例:透过树林的光束是直的;城市灯光中的激光束是直的等。
【进行实验】(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充满烟雾的较暗的空间,就能够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烟雾可用点熏香的办法,也可以用喷水壶喷水雾的方法。
(2)光在水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水中,如图所示,就能够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现象,光在水中的可见度较小。
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碳素墨水。
光在水中的传播光在玻璃中的传播(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就能够观察到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现象。
玻璃砖要有一面是磨砂面,并要让光束紧贴着磨砂面在玻璃砖中传播。
(4)光在不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在玻璃缸中盛入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径如图所示.分析:在玻璃缸中盛入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后,玻璃缸里的水不均匀,光的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播放视频】——《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分析与论证】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八年级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是如何以直线传播的。
2.掌握光在直线传播时的基本特性。
3.能够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
2.光速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3.光的返射、折射、透射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1.光的返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光的透射与透明和不透明物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方式,询问光是如何传播的。
2.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线的传播方式,并指出光传播的直线性质。
2.学生跟读课本内容,并记录重点知识。
步骤三:光的速度及测定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速的概念,并向学生提问:“哪个星球上的光速最快?”2.学生进行探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介绍测定光速的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四:光的反射1.教师向学生出示一面镜子,问学生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光的反射规律。
步骤五:光的折射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在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六:光的透射1.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的透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透射与透明和不透明物质的关系。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实验图片,向学生展示光的透射现象,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步骤七:小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复习。
2.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程度。
2.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和图片。
3.相关教辅资料。
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相关实验报告来深化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3光的直线传播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3光的直线传播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主题为“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光的传播速度及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2. 能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透镜、玻璃板、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墙壁,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2. 知识讲解:介绍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及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日食、月食、影子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知识拓展:介绍光的全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光的直线传播板书内容:1.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2. 光的传播速度及特点3. 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导致的。
影子是由于光线被物体遮挡而产生的。
2. 题目:请描述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答案: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直线传播(市公开课)教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市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2.掌握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规律;3.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的特性;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1.引入:通过展示一段与光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3.通过简单的讲解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的特性1.引入:引出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列举常见的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并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总结光在不同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学生归纳总结光在不同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加深对光传播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法:通过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归纳、总结。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和特性。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1.导入: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
3.讲解与讨论:进一步讲解和讨论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规律,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总结: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规律,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的特性1.导入:引出光的传播媒质和介质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总结光在不同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教师讲解与指导:教师讲解光在不同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4.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光在不同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5.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光在其他不常见媒质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内容
4.我们都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才听到雷声。其中原因是。
板书设计
3.3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教后反思
2.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
B.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
C.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
D.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
3.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小孔成像 B.日食和月食 C.影子的形成 D.水中的筷子变弯了
就上面的现象提出问题:光的如何传播的?
学生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观察
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探究2: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1.教师演示:将激光束打在墙壁上,看到一个亮点,然后用酒精灯对激光束加热,你们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猜想: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方向会改变。
3.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教学课题
光的直线传播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3. 培养学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现象。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量角器。
2. 实验材料:玻璃板、水、铅笔、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激光笔射出光线,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3. 课堂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路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4.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日食、月食、影子等,让学生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5. 光的反射和折射:引导学生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举例说明反射和折射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光速的概念,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介绍科学家对光的研究历程,如伽利略、牛顿等。
3. 让学生了解光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增强课堂氛围。
3. 让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展示自己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八、教学评估:1. 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中宁四中祝兴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
【整体感知】本节是初中物理的光学开篇内容,它的学习将为后续的光现象及其应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小节内容的安排分为单元开章导语、光源、光的传播路径、光速四部分内容。
在光源部分的教学中,教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因光带来的五光十色,安排了许多光现象的图片。
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对论的基本认识,也将为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学生参与到光的传播路径的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探究,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及运用。
难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绿茶一瓶、带孔的纸板三张、课前学生自制的小孔成像器具、空可乐瓶一个、卫生香一截。
教师教具:激光笔、浓度不均匀的糖水、光屏、教学课件、胶水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铺垫〗师:大家知道奥运圣火是怎样采集到的吗?是用火柴点燃的,还是用其它方法点燃的?生:用凹面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的。
由此引出光学现象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推动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本单元的教学。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分析丹阳市河阳学校朱冬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⑵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⑶体会物理研究方法如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⑵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索过程。
2、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的成因。
教学用具:学生器材:香、水槽、一杯水、牛奶、果冻、玻璃砖、激光笔、火柴、玻璃棒、一段黑色的自来水软管、硬纸板、三枚大头针教师器材:玩具激光器、水槽、浓度不同的糖水、铁架台。
一、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素质。
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
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初二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再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与实验创新设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
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
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只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
课程资源,要充分调动教师、家庭、社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
养的提高与发展。
这就说明科学课程教师担负着开发校本课程任务。
《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
如果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
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每一种科学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
首先,要做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
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科学
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老师们可以多动脑筋,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
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
开展。
所以,教师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就能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其次,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探究课很多,在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采
用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讲解来学习科学知识,应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制教具让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
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下面,我就通过一个小学科学实验《光是怎样传播的》来举例说明。
一、教材实验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为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安排了一个实验:在三张
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
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
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
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
实
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二、教材中的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2、实验用品较多,三个小孔排成一条直线这一个步骤不好操作,学生常常乱做一气,不知
所以。
3、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实验改进的依据
1、增加一些漂亮、鲜艳图案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笔直的吸管管径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光线的直线路径;
3、实验过程所需器材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操作。
四、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实验器材:
吸管1 根、纸板3 块、蜡烛1 只、手电筒、夹子3 个、打火机
1、实验(一)设计思路:当吸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吸管的管径能够
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
看见。
如果用手给吸管施加一点力,使吸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
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吸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吸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吸管管径在同一
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五、实验过程
第一个实验:在一张纸板上画一只彩色的蝴蝶,在这张纸板中心处打一个小孔,将一根吸管
通过这个小孔与蝴蝶纸板连接在一起。
点燃一只蜡烛,学生将会兴致勃勃地透过蝴蝶纸板的
小孔,穿过笔直的吸管时,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蜡烛的火焰。
只要用手指轻轻按压吸管,吸管
就会变弯曲,这时,无论学生怎样调整弯曲的吸管,都不能看到蜡烛火焰。
前后对比,形象
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吸管还是和蝴蝶纸板连接在一起,再在一张白纸板中心处打一个孔,让吸管穿
过这张白纸板上的小孔,另外拿一张白纸板作为白纸屏放在吸管的另一端,三张纸板都用夹
子夹住横立在桌上,让学生用手电筒正对蝴蝶纸板的小孔照射吸管,就会在白纸屏上观察明
亮的光斑。
如果用手电筒斜对吸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由于手电光是直线
传播的,光线不能转弯通过吸管而照射到白纸屏上。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
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培育好适应21 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长沙县榔梨镇金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