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何为名记者

合集下载

民国记者

民国记者

浅谈民国名记者产生的原因------------以邵飘萍为例进行分析摘要: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提高了专业业务水平,民营报纸按照商业化模式独立办报,遵循新闻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报刊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

因而时期形成了专业性的职业群体,出现了邵飘萍、黄远生、徐彬彬等众多名记者。

本文将以邵飘萍为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记者自身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记者成名的原因。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背景名记者正文: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报纸新闻自由发展,民营新闻业完成了职业理念的内化,基本实现了职业自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化程度,加上职业群体的努力,大量的民记者涌现。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促进了名记者的产生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

民国成立后,人们拥有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如自由开报馆,办刊物,建学会等,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

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12年10月起,《申报》上就开始出现“北京特派员”的名称。

《时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也纷纷聘请驻北京的特派员。

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等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代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为远在上海的报馆,或拍发专电,或撰写“特别通讯”。

二.记者们坚持不党不私的立场,关注民生社会,大胆挑战威权,勇于揭发政治黑幕,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记者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原因。

以下用邵飘萍为代表分析民国时期记者的主观条件。

1.合理的知识结构,心怀抱负。

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4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

浅谈优秀记者需要具备的三个品质

浅谈优秀记者需要具备的三个品质

浅谈优秀记者需要具备的三个品质作者:刘建军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44期如何当好一名优秀的记者?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题”。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笔者认为破解这道“考题”共有三条思路,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三个品质。

一、特殊的新闻情感——追求出奇的喜欢和过人的欢喜做新闻的路上,记者会遇到很多困难,一边是采访方面的困难,一边是写作方面的困难,采访方面的困难突出表现在翻山越岭路途的艰辛、没有便利条件、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单位不支持等;写作方面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写不出来的痛苦和写而不发的难堪。

要克服这些矛盾和困难,光有简简单单的热爱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坚韧来支撑,要有361度的爱,多一度的热爱。

二、特殊的新闻反应——追求出奇的敏感和过人的敏捷特殊的新闻反应就是“最快的反应”,也就是新闻的敏感性,落脚到实际操作中就是“出手要快”。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闻记者我们要学会“七抓”,抓什么?一抓新动态。

比如:非典时期新寨村的喇叭声;基层学校跨校、跨县、跨省开展教研活动等。

二抓新事物。

比如:吉家村里评选橘王;乡村学校评选学科带头人等。

三抓新成就。

比如:县里精准扶贫取得了突破性重大成绩。

四抓新风尚。

比如:山间小鸿雁跨省传书;捡破烂的老人捐资助学等。

五抓新经验。

比如: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可复制经验;大妥乡西瓜、蔬菜、苗木、大米、茶叶等五大产业唱开增收大戏。

六抓新人物。

抗洪救灾的先进典型、基层学校教师典型。

七抓新问题。

比如:偏远农村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楼盘为什么愛打教育牌等老百姓关注的许多现实问题。

基层记者这个“七抓”的本能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新闻嗅觉;二是细心观察和换位思考;三是基层火热的生活;四是详细的采访。

而过人的敏捷,突出表现在时间上要“快”字当头,要抢滩新闻“第一时间”。

记者要做到在“四季歌”式的新闻、突发事件的新闻和一些重大典型的新闻中,做到“第一时间”策划、“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采写、“第一时间”投递和“第一时间”联系。

浅谈新闻记者的使命、角色与特点

浅谈新闻记者的使命、角色与特点

浅谈新闻记者的使命、角色与特点【摘要】新闻记者作为传递信息、监督权力、引导舆论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媒体传播的重要使命。

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的角色包括采访报道、撰写新闻、编辑整理等多方面工作。

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坚定的道德标准。

新闻记者的责任是传播真实、客观的信息,而非歪曲事实或传播谣言。

在实践中,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新闻报道技巧,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监督社会权力,引导公众舆论,让人们了解真相。

他们的责任是保持媒体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服务于公众利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记者也在不断适应和发展,拓展新闻报道的形式和领域,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新闻记者、使命、角色、特点、责任、实践、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社会责任、不断发展1. 引言1.1 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新闻记者是社会的监督者和信息传递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报道新闻事件、挖掘真相,为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了解世界的变化,增进社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新闻记者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的行为,促使政府更加公正和透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新闻记者还可以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闻记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们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只有在新闻记者的不懈努力下,公众才能获得权威、可信的信息,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新闻记者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们为社会带来信息的价值和公众利益的保障。

1.2 新闻记者的使命新闻记者作为传递信息和监督权力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他们代表着公众的声音,报道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新闻记者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相,传播正能量,监督权力,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他们应该敢于挑战权威,坚守真理和正义,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观点。

民间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新闻是指由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制作和传播的新闻信息,它在当今社会的传媒格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民间记者则是指那些并非职业记者,但热衷于新闻报道并经常通过自媒体平台等途径发布新闻的公民。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民新闻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新闻凭借其独立性和前沿性,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公民新闻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盲区,拓宽了新闻报道的视角。

传统媒体受限于时间、空间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所有事件全面而深入地报道,而公民新闻则能够依靠公民个体的力量,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大众,引起更多关注。

其次,公民新闻的反映独特的视角和声音。

传统媒体往往倾向于报道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的新闻,公民新闻则更加关注社会民生、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新闻报道更接地气、贴近生活,能够更好地反映民众的需求和关切。

此外,公民新闻的快速传播和交流特点,使得事件的报道更加即时和迅速。

正因为如此,公民新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可以迅速传递给公众,提供重要线索和信息,有助于民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民间记者的地位和作用民间记者是公民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在细致观察与报道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作为普通公民,民间记者更容易深入到基层、社区等地方,了解真实的民生情况。

他们关注的焦点更广泛,报道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因此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民间记者担负着总揽民意、监督社会的责任。

传统媒体往往受限于一些政治和商业因素,无法完全客观地报道一些敏感或受限制的话题,而民间记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这些限制,使得更多信息得以公开,有利于监督权力,推动社会变革。

此外,民间记者在深入报道一些社会事件时,不受制于专业记者的标准和规范,更能够贴近真实,发掘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他们可以通过个人经历和调查研究实地了解问题,撰写更具深度和可读性的报道。

三、民间记者和公民新闻的互补作用民间记者与公民新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为基石。

名记者

名记者

穆青是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

他从事新闻工作60多年,创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穆青的作品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他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反映时代特征,注重刻画典型人物。

他的文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穆青人物通讯的代表作,在这片通讯中,穆青老先生的所体现的写作特色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一)重于调查研究---注重文章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穆青塑造了先进农民的典型代表吴吉昌。

吴吉昌牢记周总理的嘱托,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全力以赴搞研究,文革期间经受毒打、批斗,毫不屈服,仍坚持进行科学试验,疾病的折磨也没让他放弃,吴吉昌始终把周总理的嘱托放在心间,克服重重困难,在产量和株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得知吴吉昌的实际后,穆青决心组织力量,去山西深入采访,他要亲自去走访这位伟大的农民科学家,当掌握了大量动人的事例和细节之后,穆青便投入创作中。

穆青重视调查研究,在得知吴吉昌的事迹后,要亲自调查走访这位先进人物,获得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吴吉昌的伟大所在,歌颂得当,不会有失偏颇,让人物更加真实自然。

(二)探究写作手法—如何突显吴吉昌的人物形象《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叙述和描写十分细腻,它以周总理的嘱托为线索,依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十年内乱中体现人物性格至关重要的几个关键性的片断来精雕细刻,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穆青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1细节描写细节,是文艺作品中刻划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J清节的生动性、环境的典型性。

同样,作为反映真人真事的人物通讯,具体、感人的细节描写也是不可缺少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近几年来报纸上不可多得的优秀通讯篇章之一。

(吴吉昌生病)描写吴吉昌生病时痛苦“一天下午,吴吉昌叫喊起来,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终于痛得昏迷过去……。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

名记者的界定与认定作者:吴廷俊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3期为纪念穆青逝世五周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今年10月召开了题为“新闻名篇与名记者”的全国学术研讨会。

这是吴廷俊教授在会上的一个发言。

我们选登在这里,期望有助于名记者的研究,期望涌现出更多真正为人民鼓与呼的名记者。

——编者记者——神圣的称谓一般来讲,记者,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与近代报纸同时出现。

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出现近代报纸的雏形手抄报纸,专门负责收集新闻的人,就是最早的新闻记者。

在中国,记者曾经被称为“访员”、“访事”等,19世纪,随着近代报纸在中国产生,记者的称呼才开始在中国流行。

我国著名记者徐铸成先生很推崇“报人”这一称谓,他在《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的引言中解释为什么没有在“报人张季鸾”前面加上“‘伟大’、‘卓越’这类的形容词”时说:“我认为,‘报人’这个称谓,就含有极崇敬的意义。

”他进一步说:“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出现了不少名记者,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称为报人。

”①在徐铸成眼里,“报人”是新闻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是新闻记者的最高层次。

其实,新闻记者这个称谓本身就已经很神圣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弗里德曼在《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一书中说:“技术的进步正一步步剥夺记者所有外在的‘神秘’和优势。

但正如不是每个戴上听诊器的人都是医生一样,有了拍照手机、有了便携DV,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报道新闻。

记者意味着长期专业的训练,意味着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意味着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足以配得上‘新闻记者’的称号。

”可见“信息传播者”不等于“新闻记者”。

那么,什么是“新闻记者”呢?我以为,“新闻记者是记录新闻事实、并予以公开报道的人。

”这样来界定“新闻记者”,看起来浅显,实际上含义十分深刻。

首先,“记录新闻事实”这句话,强调新闻记者必须“忠于事实”,他记录的新闻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虚构的或者是有意策划的。

我对名记者的认识

我对名记者的认识

我对名记者的认识“名记者”一词,以我之理解便是著名的记者。

既然著名,必然有着过人之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例如发表过影响大的文章,或者为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揭发了社会重大黑幕等等。

而现今对名记者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但是历史上仍然有一些人值得我们纪念与学习。

梁启超,众所周知,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

他被人所铭记的更多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和变法思想。

殊不知,他的文章荡气回肠,刚劲有力,能让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让人大受启发,如当头一棒。

吴其昌对梁启超的评价是: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他所创立的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所以,梁启超不仅文章写得好,并且对于文体的创新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当时引导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国民的思想。

因此,梁启超在我心里就是一位名记者。

同样地,一位女记者在我心里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浦熙修,也是我心目中的名记者。

她在《新民报》任职时,有一次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决定要在中山陵旁边举行周年纪念大会,可是记者都出去了,报社派不出人来。

情急之下,浦熙修被派去“救场”。

不料她写的报道却远远超出了上司的想像,成为当期报纸上的一篇精品,受到各位编辑和读者的一致认可。

以至于在多年之后,当时的报纸编辑们在悼念浦熙修的文章中还提到这次报道,说是“文笔流畅洗练,吸引了读者,博得同行的赞许”,可见印象之深了。

这一次成功,使她从广告科调到了编辑部,成了《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

正像毛遂对平原君说的,“锥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浦熙修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她的才华最终被人发现和认可。

在国共谈判失败之后,她将自己剖析时政的“南京通讯”寄往上海的一些杂志发表。

这些杂志很快因为刊登“南京通讯”而热销国内外,由此也可见当时浦熙修的影响确实不是常人可比。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衡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谈了关于记者的三大素质和五大修炼。

记者,无冕之王

记者,无冕之王
但是有些记者为了金钱、利益把事情捏造、夸大、歪曲事实,它们随意的歪曲事实,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了它们的报道,们不是事实真相的报道者,而是制造新闻的说谎者。
因此许多人也曾很记者。例:周杰伦在《四面楚歌》里唱到“会说话的狗他说他是为了狗周刊
看能不能拍我多换几根骨头”“从失去我的隐私权到烦恼我的家人被骚扰该结束因为反正你找不到你想找到的东西”、郭德纲也骂“记者”是“妓女”所以说,这样的记者不能称之为“无冕之王”只是“狗仔”。
hb 记者,无冕之王
无冕之王,泛指一个人凭自己的威信建立自己的地位,虽然没有职位、官职,但影响、作用极大的人。我认为无论什么都分好坏,好的记者便称之为“无冕之王”,坏的则不然。
记者的使命是揭露真相,保证新闻事件的客观、真实、准确,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利,一个好记者,能不避艰险、不惧权贵、不贪图金钱,用他手中的笔揭露丑恶、维护正义,那么这便不愧之为无冕之王。但是当有些记者与自己的事业、金钱挂勾以后,很容易产生一些假新闻和二手资源,急功进利的现象不断的出现,忽略了新闻真实与及时的重要品质。于是出现了偷拍、偷录、胡编乱造、骚扰滋事甚至丧尽天良;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小题大做、拉帮结伙、坑蒙拐骗等所有这些都都违背了作为记者的宗旨和良知,是所有坚持正义的记者朋友们所不耻的行为,那么这便有愧个好的记者,应具有能想、能走、能听、能写,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浅谈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报道记者身份的定位

浅谈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报道记者身份的定位

在 重 大 新 闻 事 件 的 报 道 中 ,新 闻记 者 混 淆 自己 的地 位 ,尤 其 是 报 道 一 条 线 新 闻时 ,因 为 长 时 间 的 报 道 、调 查 和 跟 踪 ,新 闻记 者 对 自己 的第 三 方 地 位 予 以忽 视 ,很 容 易 把 自己 当成 是一 方 的 当事 人 。 甚 至是 在 经济 利 益 的 驱 使 下 ,对 人 民 群 众 进 行 欺 骗 ,对 虚 假 新 闻 进 行 报 道 , 与记 者 的职业道 德严重 违背 , 对 社会造 成 的影响极 为恶 劣 。 ( 三 )缺 乏 角 色品质 在 新 闻报 道 中 ,新 闻 记 者 有 时 为 了追 求 利 益 ,只对 那 些 有较 高 回报 率 的新 闻进 行 报 道 ,却 不 报 道 、不 关 心 社 会 底 层 人 民 的 状 况 ,社 会 责 任 感 缺 失 。 良好 的 职业 品 质和职业 素养缺 失 ,有时为 了获取社会的反映效 果 ,对 当事 人 的 实 际情 况 不关 心 、不 考 虑 ,对 当 事 人 的情 感 进 行中伤 ,使当事人今后 的生活状态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 、新 闻记者 的角 色定 位 记者是新 闻的传播者和记录者 ,是具 有极高新 闻敏 感度 、较 强使命感 、正 义感 、好奇心的舆论引导者。在 重 大 突 发 事 件 的新 闻 现 场 ,记 者 的角 色 定 位 尤 为 重 要 。 现 场 记 者 如 何 能 遵 循 以 人 为本 的原 则 ,真 诚 、客 观 和理 智 的进 行 报 道 ,是我 们 在 专 业 化 道 路 上 一 直 都 在研 究 的 重 要课 题
对 党 和 政 府 的政 策 纲领 、工作 信 息 进 行 报 道 ,同 时 对 广大 人 民 的生 活 状 况 、社 会 上 的焦 点 内 容 和突 发 的重 大 事 件 进 行 反 映 ,是 新 闻工 作 者 担 负 的 职 责 。 因 此 ,新 闻工 作 者 是 公 众 、社 会 和 国 家 沟通 和联 系 的桥 梁 ,应 对 事 件 的真 实情 况 进行 客观 的报 道 ,树 立 正确 的价 值 取 向 , 做 好 相 互之 间 的沟通 工 作 。 ( 三) 做 重 大新 闻事 件 的跟踪 者

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第一篇: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资料的一种活动,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一、超前谋划争主动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得超前谋划,事先准备,否则,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就会拉得出、打不响,导致失败结局。

就新闻记者而言,要做好新闻采访,事先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充分准备,譬如:认清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掌握新闻事情的发展动向,明确宣传报道的主题思想,掌握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线索,选择和了解需要采访的对象,收集相关新闻背景资料、拟订采访计划和采访提纲等等。

一要做好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对新闻记者来说,要收集资料很多,除围绕采访题目,收集相关政策性的文字资料以外,还要收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音响、图片、影片和录像等资料。

事实充分证明,新闻采访的资料收集的越多、越全面,新闻采访过程中就会掌握主动权,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会生动、有深度。

二要做好现场准备。

一般来说,纸媒记者采访新闻活动 1时,对现场准备的要求不是太高,而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记者的采访就不同,因为要录音、录像等原因,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对新闻现场的准备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除意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外,一般可预见的事件,或有计划的报道,新闻记者都要事先深入新闻现场与相关人员进行提前接触,观察现场环境和条件,了解有鲜明特点的、能体现报道主题的事物和活动等,惟此方能掌握宣传主动权。

三要做好设备准备。

当今社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电子设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譬如: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只有做好这些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保持设备的精良,采访的新闻报道质量才会高,节目才能既好听又耐看。

新闻记者在临行前都要对随身携带的采访设备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试试机件是否完好无损,运转是否正常,磁带、电池是否备足、备好等,确保万无一失。

人人都有麦克风,谁够格被称作记者?

人人都有麦克风,谁够格被称作记者?

人人都有麦克风,谁够格被称作记者?在新技术格局下,职业与业余、传者与受众等边界早已模糊,那么谁有资格被称为记者,抑或新闻人呢?加拿大学者艾佛·夏皮罗采用功能主义视角认为,界定新闻业的标准不再是“谁”而是其“专业功能”——新闻业需要以其服务民主社会的独特功能作为界定自身的首要标准,无论所属机构、聘用方式、工作地点如何,达到这一标准的才算是新闻人。

今天,我们以此文致敬每一位达标者,记者节快乐!虽然至少从19世纪末以来,新闻业就被认为是与报道新闻相关的某种特定的职业,但人们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仍有着强烈的分歧。

比如新闻业到底是不是一项“专业”(profession),新闻从业者是否天然拥有某些特殊的权利和义务而区别于普通市民等。

在日益民主化/大众化的新闻生态中,如果定义过于狭窄,会将一些值得社会和法律保护的重要活动限定为某些特殊的作者或发布者所专享,从而会有些不公平。

正如哈格里夫所言,“在民主社会,每个人都有权传播事实或思想,无论多琐碎,无论多粗鄙”。

对新闻业功能的评价标准在勾勒新闻工作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艾佛·夏皮罗对相关的价值规范研究作了回顾。

虽然道德评价并不等同于定义,但“阐释共同体”所秉持的价值典范确实有助于界定社群本身,究竟选择哪些功能(工作内容)列入新闻业的定义则需要参考相应的价值体系来加以把握。

比如,德耶兹(Deuze)认为,全世界的新闻人分享着一套共通的“职业意识形态”,这是“职业新闻人所特有的且广为认可的一组价值、策略和代码规范”。

主要包括五条理想型的特性或价值:公共服务、客观性、自主性、及时性以及伦理性。

科瓦奇(Kovach)和罗森斯蒂尔(Rosenstiel)描述了新闻业的社会目标——供应人们所需的信息以助其获取和保障自由与自制,并指出新闻人有核实信息和坚守事实的义务,忠于公民的职责并须坚持独立性而不受报道对象的干扰。

他们的角色是权力的监督者,并为公众提供“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名记者的崛起——探察记者的成材之路

名记者的崛起——探察记者的成材之路

作者: 张希圣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14-15页
主题词: 新闻事业;新闻战线;时代风云;社会舆论;时代信息;报道时机;战略任务;新闻通讯;西线风云;社会影响
摘要:时代需要名记者。

而真正够得上名记者的,在中外记者队伍中却属凤毛麟角。

因此,探察记者的成材之路,就成为新闻界的共同要求。

记者,应是报告时代信息的战士,这就要求他应具有纵论时代风云的才智和善于驾驭新闻武器引导社会舆论的能量。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对传播信息的新闻事业,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培养名记者,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是新闻战线迫在眉睫的一项战略任务。

有名望的记者,在读者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量。

人们一看到他的署名,就想看他的文章。

这是。

浅论中国首位新闻职业记者-黄远生

浅论中国首位新闻职业记者-黄远生

浅论中国首位新闻职业记者-黄远生摘要:黄远生一位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是中国首位走上新闻职业化的人物,他创出的远生通讯的新闻报道体裁和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探索对中国新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主要简论他作为一位新闻人,给中国新闻史留下的优秀作品与精神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黄远生,新闻职业化,远生通讯,四能说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时期。

经济、政治、思想都处于一个不安的,混乱的,甚至疯狂的时代。

也许正因为中国是处在如此乱世,才能产生出许许多多,开一宗之先河,掀波澜成壮阔的大人物。

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就是被戈公振先生誉为“报界之奇才”的黄远生。

黄远生,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黄远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的书香门第之家。

21岁时中光绪甲辰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

1、远生通讯后人总结中国新闻史,常常谈到“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宋云彬语),确定是他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通讯”一词,此前已见于报刊,但仅指由外埠邮寄传来的新闻,称为“某地通讯”,以区别于电讯。

黄远生的通讯因为富有特色,他白描式刻画、极具现场感的文字,广受读者追捧,而且深受欢迎更慢慢变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至是一种新闻体裁的名称。

远生通讯指的是比消息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物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此文体始于1912年初的《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故称“远生通讯”。

这种通讯特点有:○1、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嬉笑怒骂,涉笔成趣○4、语言通俗生动。

记者称呼的由来

记者称呼的由来

“记者”称呼的由来杨中兴在北京中国记协俱乐部里,记者和诗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兴致正浓时,记者问:“诗人今年几岁?”答曰:“千岁,鼻祖五千岁。

”诗人问:“记者今年年庚几何?”答曰:“记者今年九十九。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幽默、实在而又不玄乎。

“诗人千岁”隐喻我国最早的诗歌专集《诗经》已有千年的文明史,“鼻祖五千岁”系指五千年的文明史。

然而“记者今年九十九”也是有根有据的。

记者,即新闻记者。

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中。

从1905年到2004年,正好九十九岁。

1905年以前,中国的新闻记者叫什么?说来也真有趣,从“笔者”、“笔耕者”、“笔受者”到“友人”、“访友”、“访事”、“访员”,然后又由“访事”、“采访”、“访员”到“记者”,确实由称呼的发展变化中,可以观窥到一部中国新闻史话的缩影。

1875年(清光绪元年)7月7日,《申报》首次刊登招聘访事的广告,应聘担任访事的条件是:“必须学识兼长,通达事务,并为人端正,实事求是者。

”并称:“薪金当从丰酬送,愿者来馆面议。

”“访事”就是“记者”的前称,从这个中国最早的记者招聘广告上看,首先把广义的“笔者”、“笔耕者”、“笔受者”趋向专业化,然后又突出了新闻报纸的特性,再后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身份特征权利义务。

但是以统一的“记者”一词代替其他杂七杂八的称呼,是报刊大改革的先声。

1905年《申报》进行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大尝试,把“记者”、“新闻记者”的称呼率先使用起来。

1905年3月10日《申报》载文《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文中有这么一句:“记者又何必须再烦笔墨以渎吾同胞之听哉!”第二次再见这称谓是同年同月14日,在一篇题为《赞成报馆同盟会之谈》的文章,文中说道:“由于中国各报记者程序之不齐,则虽非立异,而其议论自不相同。

”再后自1905年3月21日以后,《申报》连续出现了“记者”、“新闻记者”的称谓用词,其使用频率也高起来。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1. 引言名记者是指那些从事新闻报道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记者。

作为公众信息的传递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名记者的行为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详细描述名记者的四条标准,包括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等。

2. 标准的制定名记者的四条标准是由新闻界权威机构和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

这些机构通常会组织专门委员会,由新闻从业人员、学者、律师等组成,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后确定最终标准。

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社会发展变化、新闻报道特点以及公众需求等因素,确保标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四条标准3.1 真实客观名记者应该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

他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采集信息,并在报道中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时,他们要确保所报道内容真实可靠,不夸大事实、不隐瞒真相,并且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报道要谨慎处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3.2 严谨准确名记者应该具备严谨准确的新闻素养。

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他们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确保所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撰写新闻稿件时,他们要注意事实与观点的区分,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实传闻的传播。

同时,在使用数据、引用他人观点等方面也要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

3.3 公正平衡名记者应该坚持公正平衡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

他们要尊重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呈现各方观点和立场,并避免片面性、偏颇性的报道。

在处理争议事件时,名记者应当尽量做到公正第三方的角色,不偏袒任何一方,并通过多方求证、多角度解读等方式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

3.4 遵守职业道德名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他们要尊重新闻伦理,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底线。

在采访和报道中,他们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并遵守约定的采访规则。

同时,名记者还应该遵守行业内的行为规范,如不接受贿赂、不泄露内部消息等。

4. 标准的执行为了确保名记者的四条标准得以有效执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首先,新闻界权威机构可以建立相关评估体系,对名记者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一、引言名记者的研究在新闻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和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名记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关键。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名记者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这项研究。

二、名记者的定义与重要性2.1 名记者的定义名记者是指在新闻界具有良好声誉和影响力的记者。

他们以深入独特的报道风格、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著称。

2.2 名记者的重要性1.信任与声誉:名记者的报道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他们的声誉可以增强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2.深入报道:名记者通过深入报道一个事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让读者了解更多信息,提供全面的新闻报道。

3.引领舆论:名记者在社交媒体和公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报道和观点能够引导和塑造舆论。

三、名记者研究的必要性3.1 全面了解名记者的风格与作品通过对名记者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报道风格、观点和作品。

这有助于新闻机构选择适合自己定位的名记者,并能够更好地组建团队。

3.2 分析名记者的成功因素名记者之所以成为名记者,背后往往有一系列成功因素。

通过研究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能够为其他记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报道能力。

3.3 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一个具有优秀名记者的新闻机构会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商。

通过研究名记者,可以为新闻机构提供战略性的指导,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四、有效进行名记者研究的方法和策略4.1 多角度收集信息要深入研究名记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信息。

包括阅读其报道和著作、观看其采访和演讲视频、关注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等。

4.2 讨论与交流与名记者直接交流和讨论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参加新闻行业的研讨会、邀请名记者进行讲座等方式,与他们交流想法和经验。

4.3 研究名记者的生涯经历了解名记者的生涯经历对于研究他们的方法和成功之道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他们的传记、采访他们的亲近人士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发展轨迹。

浅谈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

浅谈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

浅谈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一坚持新闻理想不动摇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新闻理想,则是指导一个记者做出公正客观报道的行为指南,崇高的新闻理想,是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新闻资讯。

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要把自己的个人情感抛弃,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名词最为重要,那就是人民,怀揣着对人民负责,人民服务的新闻理想。

才能在新闻记者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一个好记者,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真正做到用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这体现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素质,这也是每个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三部委艰难的勇敢本色作为一个记者,要有勇气面对不公正,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要用意志去筑起新闻长城。

意志是人民治理活动的强化剂,凭借他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正式这样的精神力量才能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绽放出采访的智慧。

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就必须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那么什么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伸张正义、主持正义。

可以说,良心和正义,应该是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这是名记者范长江的谆谆告诫。

作为一个讲良心和具有正义感的记者,就要关注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声音。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百姓或多或少地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例如、有的可能因为强制征地而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有的可能因为生病而拿不出钱来治病、有的可能因为缺钱而无法上学、当有百姓上门找记者反映困难的时候,即使记者明明知道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或者自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面对上门的百姓,记者也不能事不关己,而应该以礼相待,让百姓说出自己的难处。

然后,把百姓所讲的困难记个清楚、弄个明白,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信息,希望引起重视和关注,促使百姓的困难得到一定的解决。

记者职业介绍

记者职业介绍

记者职业介绍
记者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员,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也称为记者。

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

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工作内容:
1、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及时采写重要新闻和独家新闻(非简单地网上剪拼粘贴)。

2、保质保量完成编辑部下达的选题。

对所负责采访的专业、行业、地区和部门的重要新闻不漏报。

3、坚持职业道德,不搞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不搞假新闻。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作为一名名记者,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和职业道德,以确保所报道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

以下是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1. 真实性:名记者必须确保所报道的新闻真实可靠。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和采访,核实所有的事实和数据,并且不夸大或歪曲事实。

名记者必须遵守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不得随意捏造或编造新闻。

2. 公正性:名记者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或其他利益的影响。

他们必须避免使用任何带有偏见或主观性的语言,而是要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事件和事实。

3. 敏感性:名记者必须对社会和文化敏感,并且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他们必须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冲突的语言,而是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报道事件。

4. 责任感:名记者必须对自己所报道的新闻负责任。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确保所报道的新闻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或损失,并且必须尽力避免错误和失误。

如果出现错误或失误,名记者必须及时纠正并道歉。

谈名记者必备的素质

谈名记者必备的素质

谈名记者必备的素质出于对中国人民的热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其长篇旅行通讯《西行漫记》,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斯诺也因此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名记者。

而享有“世界第一女记者”美誉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长于访问世界风云人物而闻名,并以提问尖锐,直指要害而享誉国际新闻界。

“法拉奇式的采访”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法拉奇也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奖”,李普曼也说她是“世界上最好的记者”。

斯诺的成功不是偶然,法拉奇的成功也是其汗水的折射。

成为名记者要具备以下素质:一、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政治家的判断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也是衡量新闻记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它是记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素养,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

政治敏感可以使记者“春江水暖鸭先知”,帮助记者见微知著,正确地判断形势的发展,提高预见能力。

斯诺的《西行漫记》的采写过程证明了这一点。

1935年,在中国呆了七年的斯诺对国民党政权自认已是洞若观火,然而对于屡听传闻的“红区”却是扑朔迷离,得到的是种种互相矛盾的信息。

记者出身的斯诺意识到破解这些谜团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于是决计要到“中华天朝”的腹地去亲眼看一看“红区”是什么样子了。

1936年,斯诺带上摄影器材、笔记本、睡袋、药品,并接种了预防天花、伤寒、霍乱疫苗,从北平启程前往西安。

斯诺对政治局势、社会事态十分敏感,而又善于思考,富有社会责任感,加上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磨炼,使得他的新闻敏感特别强烈,一旦发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线索便穷追不舍,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陕北红区采访,才有后来饮誉全球的《西行漫记》。

二、不怕牺牲的冒险精神记者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职业,即使在和平年代,记者在采写批评报道时,被采访对象为了掩饰自身的劣迹,对记者总是十分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