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多收了三五》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主备人:刘娟审核:九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3、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4、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2. 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 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 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 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由《悯农》二首导入:理解下面两首诗的含义(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勤劳的中国农民并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能够改善一下悲惨的命运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作品《多收了三五斗》里感受旧中国民情国运。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埠头占卜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窠沽执拗呷写意停泊船舷不屑嗤笑2、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1). 简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2)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3)这篇小说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4).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是哪三个?3、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4、文中为什么叫“旧毡帽朋友”?5、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6、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7、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8、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9、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多收了三五斗八《多收了三五斗》课堂学习活动单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活动方案】活动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精彩语句,作简要点评.然后说说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默读课文,做适当的批注→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活动2: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问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自主研读并思考→小组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口头展示→组际评价并补正)活动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再次走进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跟塑造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相比,有什么表达效果?课文抓住了他们的哪些特征进行刻画的?结合具体语句阐述.(2)从粜米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找出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

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组长组织,大家讨论→组内交流整理→班级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2、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弄懂小说的主题。

【知识积累】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潘先生在难中》《夜》《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课堂导学】1、字词过关①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tiào()米作gěng()不xiè()呷()窠()沽()拗()②抄写词语白腻糙米短髭廒间鄙夷褡裢橱窗啰唆2、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小说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简洁的语言复述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

4、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①“旧毡帽朋友”指的是谁?他们有什么性格特征,课文是通过什么来体现他们的特征的?②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6、除旧毡帽朋友之外,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刻划的?7、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8、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朋友”的反抗与斗争精神?9、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本文是怎么样进行环境描写的。

10、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结】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课后作业】阅读理解“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案标题:多收了三五斗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运用成语“多收了三五斗”进行情境推理和表达。

3. 合作完成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成语故事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成语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分享已学过的成语。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呢?”步骤二:成语解释和故事分享(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分享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

步骤三:情境推理和表达(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列举出能够用到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或场景。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情景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解释成语的含义。

3. 全班共同讨论,提出其他可能的情境和成语的运用方式。

步骤四:合作小组活动(15分钟)1. 给每个小组分发练习册和笔,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道关于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练习题。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选择和推理过程。

3. 全班讨论并给予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寻找和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并在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运用成语撰写短文或故事,展示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答案,评估他们对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江苏省泗阳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泗阳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典案一:教学案例(一)【导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性格命运的根源。

2.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启发关怀民生、乐观进取的精神。

【导学过程】一、通读课文1.字词复习。

2.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呈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明确:米行粜米、镇上购物、船头谈论。

二、自读思考1.在这几个场景中消灭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明确:旧毡帽伴侣们。

2.为什么将米农称为“旧毡帽伴侣”?明确:“旧毡帽伴侣”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夫。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将“旧毡帽伴侣”作为中国农夫的群像。

3.称他们为“伴侣”表明白作者的什么态度?明确:表达了对“旧毡帽伴侣”的怜悯。

4.作者怜悯他们的缘由是什么?明确: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伴侣”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

5.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伴侣却比往年更加不幸,这是为什么?明确:在旧社会中,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打算了他们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凄惨命运。

6.除旧毡帽伴侣之外,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的?明确:米行先生。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

在与“旧毡帽伴侣”打交道时他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由“冷笑”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表现出他们的骄横霸道。

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7.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伴侣的抵制与斗争精神的?明确:船头谈论的话语。

如:①“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②“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廉价,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有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4(含答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4(含答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4(含答案)课题: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通过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学法指导】通过有层次地阅读重点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bù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廒间()当差()gū酒()写意()白nì()拗不过()鄙夷不屑()2.课文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按照人物活动场所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重点写了哪三幅场景?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况。

3.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资料链接】20世纪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

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

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

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

《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二、课堂助学1.导入2.整体感知(1)根据小说三要素,简要复述情节。

(2)走进米行(分角色朗读)①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②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怎样的结果?哪些语句写出了他们的心情?(2)走进街头①旧毡帽朋友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要买的东西,从中你看出了什么?②离开米行,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3.合作探究(1)走进船头从谈论中可见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2)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指南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了解记述的线索。

2、揣摩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感情心理的变化。

3、探究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原因。

【课前预习】1、注音河埠.头()作梗.()粜.米()短髭.()拗.不过()道行.()一沓.()殷.红()鄙夷不屑.()将.信将疑()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3个场面(每个场面用4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朗读并圈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或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二)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中国30年代江南农村的旧毡帽朋友为什么在多收了三五斗后却成灾了,读了课文你知道有那些原因?(概括原因并写在下面)4、主题探究1)如果课文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塑造一群人)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2)有人说,删去文章最后一段可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5、划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思考: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作者善于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请你仿照示例,找出你认为凝练的语句或词,并作赏析(不少于5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上来……(赏析:一个“升”字,我们好象看到了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阶往上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同为农民的闰土和旧毡帽朋友有何异同?1、他(闰土)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多收了三五斗》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

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3、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重点】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知识】“多收了三五斗”是指稻农丰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没有卖个好价钱,反而赔的更惨了。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是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2.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某某某某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埠.()头作gěng()粜.()米沽.()酒呷.()酒斛.()子占bǔ()拗.()不过松xiè()捻.()着懊.()丧踌chú()2、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2)、“退了租逃荒去吧。

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3)、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4)、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合作探究】3、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

4、本文的对话语言描写精彩,试结合具体描写加以分析。

5、小说的对照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有人物的语言对照、表情对照、心理对照,还有场面对照。

部编课文《多收三五斗》导学案

部编课文《多收三五斗》导学案

第一学期导学案《多收三五斗》第一课时一、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改正段中的错别字。

(3分)在米质好和坏的辨论之中,在斛.子浅和满的争持之下,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船那船之间的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就看不见了。

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敖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沓钞票。

(1)注音:斛埠毡行(2)错别字:改为改为二、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2分)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C.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D.“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三、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2)“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一学期导学案《多收三五斗》第二课时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粜.米埠.头斛.子廒.间褡裢..小囡.沽.酒写.意踌躇..迸.裂捻.着作梗.发泄.拗.不过茶壶窠.鄙夷不屑.呷.一口酒二、下面语段有语病,请按要求改正。

(4分)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

②那是一棵大树的根,③比我们坐骑还高,他阻断了我们的去路。

④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起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1)成分残缺的一句是:。

改法:(2)搭配不当的一句是:。

改法:三、阅读“万盛米行的河埠头,……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

”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分)2.“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米行老板的这番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3.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什么?(3分)8.多收了三五斗参考答案二、C三、(1)内心急切,忐忑不安,既满怀希望,也有深深的担忧。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单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单

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单【课题】:《多收了三五斗》【备课组】:初三语文【主备人】:葛建芳【备课时间】:2009-8课前预习1.关于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

其中《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泰国米、安南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

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能以谷食饶足,廪囤不空,口腹不饥”。

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

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3.看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河bù头( ) 空xì( ) zhàn bǔ( ) 糙米( ) 松xiè( ) 作梗( ) 粜( )米斛( )子褡裢()小囡()茶壶窠()chóu chú( ) 拗( )不过yān( )红呷( )了一口解释词语鄙夷不屑:4.在阅读本文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写在下列横线上。

一、学习目标1.整体梳理小说情节,了解作品的主题。

2.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二、活动方案(一)创设情景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检查预习作业。

活动二:整体感知。

活动三:品读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1.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段对话,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形象2.总结概括旧毡帽朋友的的心理变化过程。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时多收了三五斗 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时多收了三五斗 学案

九上第二单元第六课时多收了三五斗一句话目标: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方法及其效果。

一、课前一听二、课中比拼(一)独立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15分钟(3遍以上)自由大声(或齐声通读全文、小组内接龙读等)2.思问议练悟活动一:学生自出试题(20分钟)按中考题型出5个题目(必有一个选择题)每个10分。

并作出答案。

各小组交换做,评改。

友情提示:可从作者、字音、内容概括、情节划分、主人公、线索、题目、结尾作用等方面入手。

(二)合作互助学习:活动二:精读赏析(小组合作互助探究)1.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2.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坏事?3.请你概括一下旧毡帽朋友们的性格特征,并说一说与他们在船上的议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侧面是否矛盾?4.你能找出本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吗?5.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吗?(三)展示引导学习:程序如下:1、读+活动二展示+读(自由读或齐读)2、置疑问难:程序读+问疑(我代表组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读①各组组长评选本组之星。

②班长评选优秀小组。

三、巩固提升学习:当堂训练,评改。

每题10分。

给小组积分。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埠bù头一沓tá停泊bó粜米tiàoB、占卜bǔ褡裢dāli an 廒áo间殷红yīnC、作梗gěn g船舷xuán不屑xiè嗤笑chīD、沽gū酒执拗niù呷xiā写意xiè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叙事线索,重点描绘了粜米、购物、发泄这三个情节。

B.课文通过对话巧妙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主阶级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国民党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

C.文中的“毡帽朋友”是一些勤劳、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同时也怒其不争,不知道反抗,只会顺从地接受。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4.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体会。
知识拓展
难怪我们的农民会如此贫穷啊!黑黝黝的肌肤,隆起的肌肉,是一块荒芜的旷野。锈迹斑斑的锄头,一把冰冷的剑,扯破不了几千年如初的面纱。古老的锄头,被结满茧头的手紧握,高举向荒野挑战。晶莹的珠子,从农民宽阔的墙,纷落在旷野。这是农民对荒芜的眷恋?还是期待?农民阿!你们总是用你们的朴实善良,惹起诗人们的万斛同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悯农的诗句,知道吗?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时,应以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作为重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展开对人物对话的分析和感悟,进而了解旧中国农民命运的悲惨,触摸一下他们颤动的心脏,听一听他们无助的呐喊。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年级及科目
九年级语文
设计人
董永强
审核人
课题
多收了三五斗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பைடு நூலக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学习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学习难点
1、熟练掌握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讨论明确: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作者把农民的希望比作什么?农民的希望是什么吗?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农民们开始满怀希望?(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句来加以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

8.多收了三五斗.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条理的进行整理。

(2)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结合本文,联系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多收了三五斗》课前先学1.bù cāo zhì xián tiāo á o bèng zī jiè niù yān gěng课堂探究1.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2.场景:贱价粜米街头购物船上议论线索:旧毡帽朋友的活动,3.愤激-哀求-失望厌烦-鄙视-威吓4.(1)主要性格特征是忠厚老实。

船头的议论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2)不是。

一是洋米、洋面大量倾销。

二是米行同行共议。

三是到别处卖还要捐钱。

四是要交租、吃饭、种地。

五是路路断绝,逃荒、打工无出路。

5.(1)社会原因:奸商勾结、苛捐杂税、地主盘剥、高利贷剥削…(2)课文中的好,“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达标检测:1.D 2.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共同的悲惨遭遇对乡村、农民真挚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1)这样写既渲染了丰收景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暗淡的色彩,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不佳,创造了悲剧的气氛。

(2)写出河埠头的脏和乱,为大批农民进镇粜米渲染了悲剧气氛,埋下了悲剧结局的伏笔。

多收了三五斗(学生)

多收了三五斗(学生)

夹河镇初级中学导学案九年级上语文《多收了三五斗》主备:柯贤坤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时间:20141006 学生姓名:导学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2、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4、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叶圣陶先生根据这一情况定成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自学体验: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呷()窠()沽()拗()2、抄写词语白腻糙米短髭廒间鄙夷褡裢橱窗啰唆3、学习小说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课文,把握情节: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4、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最主要的人物是谁?5、为什么叫“旧毡帽朋友”?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6、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朋友”的反抗与斗争精神?7、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8、有人认为前面已经写出粜米事件的全过程,课文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

你认为呢?9、如果课文中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10、主题: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8.多收了三五斗 导学案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8.多收了三五斗 导学案

八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通过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学法指导】通过有层次地阅读重点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廒间()当差()沽酒()写意()白腻()松懈()呷一口()拗不过()鄙夷不屑()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吆喝踌躇发泄作埂B.蓦然焦躁瘸子垃圾C.贮满既使脸颊蹒跚D.愤激辩认腭下褡裢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也而且 B.不但却或者C.因为所以或者 D.虽然却而且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答:。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八.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一、分析小说人物,揭露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本源;二、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切民生、踊跃进取的精神。

3、体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本源,酷爱生活,珍爱幸福。

学习重点一、分析小说人物,揭露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本源;二、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切民生、踊跃进取的精神。

学习难点一、体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二、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本源,酷爱生活,珍爱幸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来体味小说人物的对话,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让我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本源,使我酷爱生活,珍爱幸福。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斥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讲义。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 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呷()窠()沽()拗()3抄写词语白腻糙米短髭廒间鄙夷褡裢橱窗啰唆二、合作学习1.试探探讨(1)旧毡帽朋友是怀着如何的心情和打算去粜米的?(2)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3)若是不将米卖出去,农人还有别的前途吗?(4)从粜米的部份描述咱们能够看出那时社会如何的特点?(5)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打算,从这些打算中你看出了什么?(6)离开米行,农人是是怀着如何的心情上街购物的?写街上的喧闹对表现农人的遭遇有如何的作用?(7)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人的思想态度和熟悉在粜米的时候相较较,发生了如何的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2.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教师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常有特色。
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
社会环境:本文主要是从对话中侧面交代的。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老板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了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五、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
预习字词:
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
廒()间鄙夷不屑()褡裢()小囝()沽()
拗()不过呷()写()意沓()髭()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会。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学生思考后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
6.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7.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层(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
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三五斗》
全文课时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4.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5.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讨论交流:
1.导入: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学生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3.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四、掌握环境: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环境的。
作者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画出了苏南小镇的风情画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个性设计
学生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8.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学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学生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
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