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word教案 (1)
九年级语文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
8《多收了三五斗》
、【查】导入 1. 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 —1988),现代著名作 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 钧,江苏苏州人。
作品有童话集《稻 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 字词积累
埠头、占卜、作梗、粜、斛子 廒
1. 快速默读课文,标好小节号,思考: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 哪几件事?T3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
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2. 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在书上 批注) 一 (1-70) 旧毡帽朋友 三幅场 景
(1-34)贱价粜米 (35-44)街头购物 (45-70)船上议论
二(71)相同的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 上和其他地方重演
合作交流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 作者
及文学常识。
同步完成《伴你学》T1、 2
褡裢窠
沽执拗
停泊 嗤笑
学生补充记录
3.积累小说三要素:人物、
情节、环
、【导学】整体感知 同步完成T3
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情节 结构。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成效。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凄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梳理小讲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讲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成效。
教学难点1.体会小讲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明白得小讲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存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讲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讲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摸索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体会,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舞学生:同学们谈得专门好,看来大伙儿差不多上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伙儿想不想明白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讲«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形。
5.给予鼓舞,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讲«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讲«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专门是在江南农村,那儿的农民生活更加凄惨。
3.提咨询:刚才大伙儿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讲讲,这篇小讲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
语文初三上人版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语文初三上人版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屏幕上投影左幅图片,以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情景]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情况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盼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盼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伙都呆了。
”盼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
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完全失望后只能贱卖。
喧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表达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情景]这种愤慨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表达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纳小组竞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要紧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情景]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确实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么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活动]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情景]今天,假如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文本理解与解读:通过阅读《多收了三五斗》,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剥削现象的能力。
2. 文学鉴赏与审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思维发展与创新: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Fra bibliotek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多收了三五斗》是苏教版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课文内容描述了一个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收获了很多粮食,但却因为税收和商贩的压价,最终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困境和剥削现象。
进行主题演讲:鼓励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开展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农村地区,了解现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社会变革,增强学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意识。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关注和帮助农民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三、拓展
也难怪我们的农民会如此贫穷啊!黑黝黝的肌肤,隆起的肌肉,是一块荒芜的旷野。锈迹斑斑的锄头,一把冰冷的剑,扯破不了几千年如初的面纱。古老的锄头,被结满茧头的手紧握,高举向荒野挑战。晶莹的珠子,从农民宽阔的墙,纷落在旷野。这是农民对荒芜的眷恋?还是期待?农民阿!你们总 是用你们的朴实善良,惹起诗人们的万斛同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悯农的诗句,知道吗?五、结语
作者的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对他们的同情也能清晰地看到,可是光有同情没有用,关键是要起 来,推翻三座大山。一座太行山就把孙悟空压了五百年,而三座大山压在农民们的身上,何时才能翻身,怎样才能翻身?
——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
——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毫无 他法,只有空发牢骚。“船头议论”
——态度不好;没有耐心;有侮辱性的语言;威吓顾客。
——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 不可;遍布各 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希望——愤怒——哀求——失望
冷淡——冷笑——厌烦 (鄙视)——威吓
(他们的算盘打得可真厉害,难怪会如此霸道。)
4.当时是不是 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
5.还是请出我们的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吧!
(1)你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
——旧毡帽朋友(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对劳动人民的讥笑)、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
说说哪几次交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八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
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2.质疑自探(1)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2)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引导性问题①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②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2.分组学习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1)学生就自探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 苏教版(2021学年)
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 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 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多收了三五斗》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教学内容《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ﻫ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ﻫ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教学调整教学目的:解题;正音释义;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个场面描写(第一段).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试解文章标题,引入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在第二、三册已介绍,可提问复习)有名的短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30年代初期农村的情况。
教师板书:多收了三五斗。
启发思考: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判断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说明什么问题?该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从题目看,文章是写农村,写丰收,似乎应当写农民丰收以后改善生活的情况。
然而,恰恰相反,事实是丰收以后米价暴跌,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小说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江南农村丰收粜米的故事,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民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地主阶级、投机商人的重重压榨下濒临绝境的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粜米(在米行)、购物(在街上)、议论(在船头)
(旧毡帽朋友一天的活动)
(满怀希望)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以前那么苦了)
(3小节)
(他们心情很着急)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占卜写出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的手中。
——意在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镇上,而是在就中国各地天天上演,故事的结局形象地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免除农业税,农业补贴,农民医疗保险,关注“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
第页(总页)
课时(课题)教学设计尾页
板 书 设 计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帝国主义地主、投机商国民党政府
a.洋货四溢(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民族工业的凋敝b.反衬农民朋友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民族工商业的凋敝。
——出路,寻找各种各样的出路
用原文中的短语概括——路路断绝
找出例句,有感情地朗读——愤怒,反抗
——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六、研习——船头议论(对话描写)
1.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指名读:听听他们谈话的重点是什么?
2.结果呢?
3.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但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5.小结:
课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旧毡帽朋友的悲惨生活,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损害的地位,逐步萌发了反抗意识,这是令人欣慰的。旧毡帽朋友——忠厚老实,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8多收了三五斗》word教案 (1).doc
8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的]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三、整体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
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江苏省泗阳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典案一:教学案例(一)【导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性格命运的根源。
2.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学过程】一、通读课文1.字词复习。
2.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明确:米行粜米、镇上购物、船头议论。
二、自读思考1.在这几个场景中出现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明确:旧毡帽朋友们。
2.为什么将米农称为“旧毡帽朋友”?明确:“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将“旧毡帽朋友”作为中国农民的群像。
3.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明确:表达了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
4.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
5.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比往年更加不幸,这是为什么?明确:在旧社会中,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了他们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的?明确:米行先生。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
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他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由“冷笑”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表现出他们的骄横霸道。
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7.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朋友的反抗与斗争精神的?明确:船头议论的话语。
如:①“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②“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三、深入理解1.当堂(或课外)选取“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一段对话进行情境表演,以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第1课时)班级某某【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学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河埠.()船舷.()占卜.()短髭.()粜.米()褡裢.()斛.子()呷.()写.意()我的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2.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描写旧毡帽朋友心情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的]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
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是写心情的,很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要是有把握,就会高兴了。
“占卜”这个词,写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
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4、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
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明确:“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大家都呆了”。
“刚才出力摇船……松懈下来了”。
“哪里知道……兆头”。
5、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米行先生的什么话使他们希望破灭了?
明确: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
那么米价为什么忽高忽低呢?六月份市场上青黄不接,人们缺米吃的时候,他们就把米高价抛出来,十五元钱一担。
当农民种出的新米大量运来的时候,他们买进米,就把米价压到五元。
这一进一出之间,他们一担米就剥削了十元,他们操纵米价,而米价决定着旧毡帽朋友的命运。
6、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
明确:先是“愤激”,后是“哀求”,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
于是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
7、这个“哀求”,反映了旧毡帽朋友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
但哀求的结果如何呢?“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是谁注定了旧毡帽朋友的不幸命运呢?在这段对话中,写了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种种原因,大家划出记号,准备讲一讲。
明确:“地方那方面的租……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同行公议……谷三块”。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这些都是写造成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原因。
租代表地主的剥削,农民在没法过活的时候,还向地主借高利贷,这也是地主的剥削;洋米洋面,外洋大轮,代表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还有苛捐杂税代表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
在这一段对话中,把旧毡帽朋友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都写出来了。
归纳起来,这根源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旧毡帽朋友丰收之年,贱价粜米。
8、提问:文章写景“一阵阵的嚷嚷……一叠钞票”。
这段写景烘托出旧毡帽朋友的什么心情?懊丧。
在付钱时还要对旧毡帽朋友再刮一遍,可见他们的命运是多少悲惨!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全文的故事梗概,并重点学习了粜米部分,了解了旧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六、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
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
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
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
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二、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
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
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明确:不是。
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
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二、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
三、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四、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
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