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主备:许松华课型:阅读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2.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要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极其表达效果。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三、学习课时:两课时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帽子,想想这种帽子什么人最合适戴,为什么?绍兴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前侧摊成畚(běn)斗形,有卷边,可藏香烟钞票小物件。
夏日可遮阳吸汗,冬天可挡风御寒,它隔热防晒,既当笠帽,又当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
上街购物可随手用它作盛物之器。
它湿了就干,有时还用它盛水洗脸。
工憩作坐垫,用后一拍尘土,洁净如故。
是当时农民工匠(旧称“短衣帮”)的帽饰,因而泛称为“毡帽客人”。
由于以前的手工业者大都兼作农事,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因此毡帽实际上成为绍兴农民的共性帽饰。
当时社会以农为本,戴毡帽的人到处可见,经济实惠,方便耐用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气的忠厚相,朴实无华。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主人公就是一群戴着旧毡帽的,这就代表他们的身份是农民。
同学们,肯定想对小说中的这群戴旧毡帽的农民作更深入的探究。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来为这群农民画画像。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正音正字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廒间褡裢窠沽酒执拗停泊船舷呷嗤笑三、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句为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画像:面容:衣服:他们嘴里经常:他们吃着:他们连我们觉得平常的()都觉得很稀奇,甚至买不起。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
目前,教学方式正向着更加智能化、情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以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
一、教学目标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学目标要明确,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并学会应用它。
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实践运用。
二、教学环境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指定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实践运用的过程。
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桌椅,并设置一些标志,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
三、教学形式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合适的教学形式,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以便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例如,让学生了解多收三五斗的典故和寓意,让学生应用多收三五斗的寓意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多收三五斗的寓意等。
五、教学步骤针对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教学设计,我们需要分步骤进行,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引入阶段:在引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并初步了解其典故和寓意。
2、感知认知: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多收了三五斗的寓意理解再加深。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间的交流和理解。
3、实践应用:该阶段是让学生将多收三五斗的寓意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以便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该寓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得到实际应用。
4、总结归纳:该阶段是为了让学生对整个情境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多收三五斗寓意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论。
2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成稿)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教学目标:1.朗读这篇小说,了解作者情况,积累字词。
2.理解和学习本文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3.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反动派、农村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的重重剥削压榨下日益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重点:理解人物对话,分析场面描写。
难点: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的深刻剖析,深刻理解旧中国农民贫困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
教学策略:自学、讨论、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
1、《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有名的短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30年代初期农村的情况。
(教师板书:多收了三五斗)启发思考:根据文章标题同学们判断一下,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按常理会是怎样的结果,事实上又是怎样的结局?2、展示目标:(见上)二、教学新课:(一)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生字、词正音、解析。
埠(bù)头腻(nì) 粜(tiào)米斛(hú) 廒(áo) 迸(bâng)裂拗(niù)不过踌躇:犹豫不决。
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乱横乱竖,没有秩序。
(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
1.提问启发:小说的情节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写了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理清情节,并拟写恰当的小标题。
2.划分段落,列小标题。
(2种意见均有道理,皆可)第一种意见:从事情发生的时间角度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倒数第二节------故事上演第二部分:最后一节------故事常演第二种意见:按三个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万盛米行的河埠头”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
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粜丰收谷米的情景。
(希望破灭)第二部分,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
旧毡帽朋友粜米以后到街上购买日用品的场景。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农民丰收却破产的悲惨命运。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朗读、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民的艰辛生活,培养同情心。
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社会背景。
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谷贱伤农”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揭示了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收了三五斗》。
2.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2)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感受其真实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多收了三五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农民丰收却破产的原因。
(2)分组讨论,分析农民破产的社会背景。
3.课堂表演(1)请同学们分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4.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农民破产现象的短文。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农民形象,写一篇关于农民性格特点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农民丰收却破产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案标题:多收了三五斗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运用成语“多收了三五斗”进行情境推理和表达。
3. 合作完成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成语故事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成语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分享已学过的成语。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呢?”步骤二:成语解释和故事分享(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分享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来源。
2. 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理解。
步骤三:情境推理和表达(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列举出能够用到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境或场景。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情景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解释成语的含义。
3. 全班共同讨论,提出其他可能的情境和成语的运用方式。
步骤四:合作小组活动(15分钟)1. 给每个小组分发练习册和笔,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道关于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练习题。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选择和推理过程。
3. 全班讨论并给予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寻找和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并在下节课上与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运用成语撰写短文或故事,展示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答案,评估他们对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多收了三五斗》的场景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多收了三五斗》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能够通过场景模拟游戏活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多收了三五斗》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场景模拟游戏:商贩称斤卖菜的环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或场景简介,介绍商贩在称斤卖菜时不够诚实从而“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引出成语“多收了三五斗”的含义和用法。
2.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商贩为什么会多收三五斗?这句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景有哪些?学生们可以口头交流,或者写在白板上,进行集体讨论。
3.基础知识巩固及拓展环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背诵成语、造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对成语的理解。
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制定成语故事、绘制成语图片等等的活动。
4.场景模拟游戏环节场景模拟游戏环节是本教案的重点。
教师可将教室课桌搬到操场一角,让学生分成几组,模拟商贩称斤卖菜的场景。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饰演买菜顾客,向不同的组购买蔬菜,其中一个组可以不诚实地多称三五斗。
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换角色,体验角色转换所带来的生活感受。
5.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束前对本次课程的收获和进一步思考进行总结。
四、教学成效通过这一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多收了三五斗”的意义和用法,还可以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性。
游戏的角色体验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健康、诚实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该提前策划好场景模拟游戏环节,保证课程的流畅性和实用性。
2.在教学策划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应在课堂结束时,安排时间进行总结,以复盘课程,为下篇课程或将来的实践探索提供思路。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2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2篇)《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双重剥削、压迫而日益凋敝的黑暗现实,通过“旧毡帽”朋友“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刻画,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真实而可感的独特形象。
作者反映这一独特的社会现实,是将其放在“多收”这一特定情景中去表现,这样小说的主题表达就更新颖,更深刻;作家塑造这一群性格鲜明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其群体对话和心理变化来表现,可谓匠心独运。
特别是小说中反复叙述的“另一批人又从船埠头跨上来”“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含蓄地说明故事反映社会的广泛性和典型性。
通过小说读懂人生,读懂作者,同时也读懂自己,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教学设想:本课采用"窥一斑知全豹"的思路,尝试引导学生学习从细节出发,抓一点带全文,从而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希望跳出步步预设的框框,让学生在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中完成对的整体解读(目标指向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
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教学过程.5分钟自由快速阅读。
2.整体感知“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高修菊一、理解感悟谈体会:《悯农》二首二、学习目标展示: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三、检查预习:1、找出文章中重要生字词,把它写下来。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3、阅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
注:注音阅读埠头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沽执拗呷船舷不屑嗤笑四、走进小说:1、小说的三要素(典型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2、理清文章结构五、展演点拨(课堂活动)地点:米行1、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打算去粜米的?2、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讨论:1、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2、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地点:街上1、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从这些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2、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地点:船头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讨论: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是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 造成这一结果究竟根源何在?(窥社会)六、延伸探究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七、盘点收获:八、课后作业: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旧毡帽”粜米回家后和家人的对话写一个小课本剧,然后和同学一起表演。
九、课堂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2、旧毡帽朋友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概括文中的三组对比。
米行粜米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相对比议论米价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相对比作用:旧毡帽朋友:的喜悦与的颓丧相对比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公开课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与无奈。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农民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角色形象,感悟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与无奈,感受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b.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旧社会农民的生活状况。
2.自主阅读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关键语句和感受。
3.课堂讨论a.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农民为什么喜悦?为什么又感到无奈?b.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分析角色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如老通宝、多多等。
c.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角色形象。
5.情境体验a.学生分组,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b.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感受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与无奈。
c.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b.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理解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
7.作业布置a.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农民生活的作文。
b.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旧社会农民的生活状况,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与无奈。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角色形象的分析能力。
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程度。
4.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资源1.课文《多收了三五斗》。
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如旧社会农民生活状况的资料。
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旧社会农民的生活状况。
2.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成效。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讲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讲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讲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明白得小讲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凄惨命运。
2.明白得小讲中表达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凄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梳理小讲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讲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成效。
◆难点1.体会小讲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明白得小讲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存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预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线索。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以情致导,激发爱好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内心会是什么味道?可世事并非差不多上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明白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伙儿介绍介绍?〔教师看情形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爱好的地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什么缘故?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1、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了三篇小讲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讲我们是如何学的。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通用7篇)《多收了三五斗》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
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案标题: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斗”的概念和用途;2. 掌握与“斗”相关的计算和转换方法;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斗”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 讲解“斗”的计量单位换算方法;3. 练习使用“斗”进行实际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斗”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详细讲解“斗”的定义和用途,如在古代作为粮食、货币等的计量单位;b. 讲解“斗”的换算方法,如与升、千克等现代计量单位的关系。
3. 计算练习(20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使用“斗”进行计算,如某地粮食产量、贸易量等;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换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
4. 拓展应用(10分钟)a. 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其他与“斗”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古代商业交易、税收等;b.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实际计算问题的练习题;3.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学生在计算练习环节的表现,检查他们对“斗”换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使用传统计量单位的场景,如家庭用量、食材购买等;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究古代计量单位的发展和演变。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够对你的教案撰写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还请进一步提供相关教学要求和教材,以便我能够更具体地为你提供教案支持。
九年级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九年级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主题,认识造成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在现代社会重演。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文学常识以及重点难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反映旧中国农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旧中国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旧中国农民命运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讲解小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理解小说的主题打下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讲,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凄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成效。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讲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讲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讲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明白得小讲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凄惨命运。
2.明白得小讲中表达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凄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梳理小讲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讲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成效。
难点:1.体会小讲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明白得小讲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存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预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讲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讲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摸索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结合学生生活体会,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舞学生:同学们谈得专门好,看来大伙儿差不多上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大家想不想明白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讲«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形。
融入现代技术的《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优秀的古文阅读材料,它讲述了一个掌管粮仓的官吏因失计而多收了百姓的三五斗粮食,最终经过春秋公羊学派大师孔子的指导,义正言辞地将多收的粮食归还给了百姓,化解了百姓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百姓的赞誉。
我们可以将这个经典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的德育教育,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本文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内容目标:通过阅读《多收了三五斗》的内容,学习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心,让学生懂得在处理问题时要讲公正、讲良心,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反映的意义和价值。
2.现代科技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学生未接触到故事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为后面的故事内容做好铺垫。
2.导入环节在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公正,什么是良心?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进行预测和猜测。
3.阅读故事在进行故事阅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默读,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个人感受,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和补充。
4.分析故事结构在进行故事分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照上下句的关系,深入分析故事的结构和情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5.讲解故事含义在进行故事讲解时,可以依据故事中的反映的道德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相、公正、良心”的内涵和意义,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做好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智慧。
6.课堂互动在进行课堂互动环节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5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导入课文: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那幺大家想不 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幺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 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二、作者简介:关于叶圣陶,你们了解到了些什幺?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 介绍? 明确: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1923 年出版《稻草人》是我 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 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 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 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幺?为什幺? 3、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5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3、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重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五、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显着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 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 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 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
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
明确: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
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
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
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
三、精段细说
(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
(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
(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
(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同文比读,自读45-71自然段,思考不同地点人物不同的心态:
1.请从语气、心情、性格三方面比较旧毡帽朋友们在米行和在船上的不同。
语气:米行粜米时乞求多;船头谈话时发泄多
心情:失望多;愤激多
性格:隐忍多;反抗多
2.“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表演”一词暗示了什么?
明确:农民如论收成如何,都只能是亏本。
作为投机者的米行、放高利贷者、田主、局子剥削、压迫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愈贫愈艰。
四、写法探究——走近农民群像
作者写的是中国20世纪的广大农民,却以“旧毡帽朋友”称呼,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他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旧毡帽指代终日劳作、生活艰难,性格老实的农民;作者称呼他们为朋友,表现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真挚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小结
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六、作业布置
想象一个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旧毡帽朋友”回家后,与父母或孩子的对话,写一段贴合彼此身份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