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

合集下载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1],一般是指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急剧变革、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指经济落后国家以发达国家现代化生产力为发展目标,努力追赶的过程。

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学术研究早就开始了。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指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这个词,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在汉语里了。

30年代,中国思想界还就“中国现代化”问题为题展开过讨论,那时已经较为全面地论及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中国现代化应该走什么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统一的关系、现代化的资金与人才问题、现代化中的“工化”与“农化”的关系、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等等。

[2]但是在学术上建立“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从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现代化过程,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起步的。

我国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作过认真研究。

他指出,从社会思潮的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战后西方出现的这一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了,18—19世纪形成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只有美国充分享受了战争的胜利果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美国学者纷纷著述,大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现代世界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体系。

现代化不仅是“西方化”,首先是“美国化”。

这些观点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色彩。

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思潮,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产物,是战后“美国第一”的自大狂思潮的产物。

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的概念。

”[3]这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基本的社会背景。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另一个国际背景是,战后东西方尖锐对峙,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形成了长期“冷战”的局面。

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丰子义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1
【摘要】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在有关现代化这样一些重大关系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化的普遍与特殊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动选择和创造;在现代化的“外源”与“内生”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自身努力,不再是外源现代化,而是内生现代化,实现了从外源向内生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破解了“依附”发展与“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在现代化的学习与创新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示范。

【总页数】11页(P5-15)
【作者】丰子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从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看
2.世界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选择
3.从三个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特征、文明意蕴与世界意义
4.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5.论五个“重大原则”——从“五个坚持”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向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向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及其路径选择

生态向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及其路径选择◎李慧明 王 敏内容提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自然延展,更是中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气候)危机而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庄严承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向度的系统工程。

随着传统发展范式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向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向度越来越具有限制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

中国需要更加长远的战略考量和更加坚定的大国担当,可以按照“1—2—3”路线图从生态向度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根本基础,通过加强与美欧的气候和绿色合作以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两条国际合作路径,通过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气候)治理三条全球路径,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生态基础。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位一体”路径 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向度〔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7-0023-12一、引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冷战结束前后至今大部分时间里为世人所熟悉的世界已经大致结束,或者至少正在结束”。

①2020年至今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2022年2月发生的俄乌冲突,更加加速了这种变化,使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

当前,权力政治、国家中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回潮,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正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焦虑的一个“世界之问”。

对此,中国提出的应对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基于当前现实世界日益命运与共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凝聚各国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方法,也是一个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治理新态势与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AZD105)①时殷弘:《全球化的内在紧张、急剧变化和应对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现代化新论

现代化新论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教授所著《现代化新论》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著作,这本书,作为一部专题性史论著作,无论从它所涉问题的重要性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都称得上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它把世界现代化进程放在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篇,共五编十五章,深入研究了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个巨大课题。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罗先生为我们厘清了“现代化”这个概念。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进程。

作者对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仔细回顾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的情况。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这是作者运用“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对近两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勾画出一个总的轮廓和总线索,可以说该编是理论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

首先,作者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现代化进程。

一种是内源性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欧,其社会特征是分散性、多变性、突发性;另一种是外源性现代化,主要指东方,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其社会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作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长期以来,对近代中国巨变的认识都是从革命中上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

本编突破了这一分析框架,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绿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态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轨迹、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到近年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包括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中的关键问题,如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等,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文章还将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文章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继续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二、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

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全球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中,中国经济逐渐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化道路强调开放包容,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从《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看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看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QIAN YAN SHI DIAN 从《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看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白东阳兰州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摘 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在《申报月刊》编者的组织下开展了一场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学者们在分析中国现代化障碍和阐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观点,对中国现代化方式进行了有益探讨,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新突破。

关键词:申报月刊 现代化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1933年《申报月刊》第7期“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再次将中国现代化问题引入中国人的视野。

学者们在指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应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观点。

1 重提社会主义的背景1.1 中国知识界意识到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尽管在清末就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化主张,但直到1933年,现代工业化国家的目标依旧遥遥无期。

这并不只是因为中国缺乏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技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存在着帝国主义及其附庸。

有趣的是,在这次讨论中,中国学者采用了马克思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

“她(资产阶级)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依赖着文明国家,农民国家依赖着资本主义的国家,东方依赖着西方。

”[1]资本主义列强一方面通过提高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开发中国的资源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通过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建立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不平等关系。

中国的资产阶级以及与它们有密切联系的地主豪绅、地方军阀都成为了帝国主义的附属。

1.2 中国知识界认识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尽管距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已经过去了5年,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依旧未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竭尽全力把经济危机的痛苦转嫁给本国的普通民众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底层人民。

中国进出口货物价值变化的数据恰好说明了经济危机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巨大冲击。

现代化新论

现代化新论
《现代化新论》
一、 作者简介

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 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 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 四川省成都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 《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 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
六、读后感

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国家都在考虑着怎么 样在这急剧变化,不平衡发展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 位。怎么样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罗荣渠先生引用了 一句西方名言,意味深长“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 动要始于足下”。

作者对于中国转型期地改革发展的观察也站在了 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的反帝反封的固有模式, 从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 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 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对于近代中国为什么从 农业文明大国走向现代工业国家为何如此艰难, 作者认为是内外因素相互推动的结果。对于中国 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坎坷,通过对于中国社会特征 的全面总结,得出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书籍目录



上篇 现代化新论 序言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第六章 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书籍目录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下篇 现代化新论补编 第四编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东亚的崛起 第十章 “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第十一章 跨世纪的大变革与21世纪现代化前瞻 第十二章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第五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十三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1949-1989年)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后记

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

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

关于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若干认识摘要: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关键词:“现代化”概念;“现代化范式”;中国现代化进程早期阶段现代化问题,是近年来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笔者拟就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等问题提出若干浅见。

疏漏谬误之处,祈方家不吝赐正。

一关于现代化理论问题,笔者以为,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认识的变化,以及“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值得提出讨论。

1.关于“现代化”的概念什么是现代化,国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曾流行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四个现代化”的说法。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对以往人们关于现代化的种种认识归纳为4类,其中之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我国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说法即属此类。

这种认识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内容,但仅将现代化视为一个经济和技术问题,从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认识显然是过于简单和狭隘了。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问题,是一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类社会的这一转变最初出现在西欧,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包括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或被带入这一社会转型的进程。

CSSCI来源期刊C1,C2类

CSSCI来源期刊C1,C2类

排序刊物名称学科分类刊物级别1管理世界管理学C12科研管理管理学C13中国软科学管理学C14科学学研究管理学C15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C16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C17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学C18研究与发展管理管理学C19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学C110管理工程学报管理学C11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学C112预测管理学C213管理科学管理学C214科学管理研究管理学C215中国科技论坛管理学C216中国行政管理管理学C217管理评论管理学C218经济管理管理学C219软科学管理学C220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C221经济体制改革管理学C222科技进步与对策管理学C223管理现代化管理学C224科技管理研究管理学C225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学C226管理学报管理学C227宏观经济管理管理学C228华东经济管理管理学C229现代管理科学管理学C2管理学 平均值1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C12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C1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C14国外理论动态马克思主义C15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C1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C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C28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C29理论前沿 (原在政治类)马克思主义C210高校理论战线马克思主义C211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C212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C2马克思主义 平均值1哲学研究哲学C12世界哲学哲学C13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C14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C1 5哲学动态哲学C1 6中国哲学史哲学C2 7现代哲学哲学C2 8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哲学C2 9道德与文明哲学C2 10孔子研究哲学C2 11周易研究哲学C2 12伦理学研究哲学C2哲学 平均值1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C1 2宗教学研究宗教学C2 3中国宗教宗教学C2 4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C2宗教学 平均值1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学C1 2现代外语语言学C1 3当代语言学语言学C1 4中国语文语言学C1 5外国语语言学C1 6外语界语言学C1 7中国翻译语言学C1 8中国外语语言学C2 9世界汉语教学语言学C2 10方言语言学C2 11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学C2 12外语与外语教学语言学C2 13外语电化教学(原在教育学)语言学C2 14外语教学语言学C2 15语言研究语言学C2 16语言科学语言学C2 17国外外语教学语言学C2 18民族语文语言学C2 19外语学刊语言学C2 2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学C2 21汉语学习语言学C2 22语言文字应用语言学C2语言学 平均值1文学评论中国文学C1 2文学遗产中国文学C1 3文艺争鸣中国文学C1 4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C1 5当代作家评论中国文学C1 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C1 7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C1 8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文学C2 9小说评论中国文学C210鲁迅研究月刊中国文学C2 11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C2 12南方文坛中国文学C2 13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C2 14红楼梦学刊中国文学C2 15明清小说研究中国文学C2中国文学 平均值1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C1 2外国文学外国文学C1 3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C1 4国外文学外国文学C2 5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C2 6俄罗斯文艺外国文学C2外国文学 平均值1音乐研究艺术C1 2文艺研究艺术C1 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艺术C1 4中国音乐学艺术C1 5民族艺术艺术C1 6电影艺术艺术C1 7黄钟艺术C1 8音乐艺术艺术C1 9当代电影艺术C2 10中国音乐艺术C2 11民族艺术研究艺术C2 1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艺术C2 13人民音乐艺术C2 14中国电视艺术C2 15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C2 16音乐探索艺术C2 17戏剧艺术C2 18交响艺术C2 19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艺术C2艺术 平均值1历史研究历史C1 2近代史研究历史C1 3中国史研究历史C1 4清史研究历史C1 5史学理论研究历史C1 6史学月刊历史C1 7史林历史C1 8抗日战争研究历史C1 9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C2 10世界历史历史C2 11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C2 12史学集刊历史C2 13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历史C214民国档案历史C2 1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C2 16历史档案历史C2 17史学史研究历史C2 18安徽史学历史C2 19中华文史论丛历史C2 20文史历史C2 21西域研究历史C2 22历史教学历史C2 23文献历史C2 24历史教学问题历史C2 25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C2 26东南文化历史C2历史 平均值1考古学报考古学C1 2文物考古学C1 3考古考古学C1 4敦煌研究考古学C2 5考古与文物考古学C2 6华夏考古考古学C2 7中国历史文物考古学C2考古学 平均值1经济研究经济学C1 2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C1 3世界经济经济学C1 4金融研究经济学C1 5会计研究经济学C1 6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学C1 7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学C1 8经济科学经济学C1 9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C1 10世界经济文汇经济学C1 11经济学动态经济学C1 1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学C1 13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C1 14财贸经济经济学C1 15财经研究经济学C1 16国际金融研究经济学C1 17改革经济学C1 18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C1 19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C1 20经济学家经济学C1 2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C2 22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C2 23经济评论经济学C2 24审计研究经济学C2 2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经济学C226财经科学经济学C2 27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C2 28上海经济研究经济学C2 29财经问题研究经济学C2 30产业经济研究经济学C2 31当代经济科学经济学C2 32财经论丛经济学C2 33宏观经济研究经济学C2 34国际贸易经济学C2 35中国农史经济学C2 36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C2 37当代财经经济学C2 38当代经济研究经济学C2 39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学C2 40农业技术经济经济学C2 41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学C2 42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C2 43税务研究经济学C2 44证券市场导报经济学C2 45财政研究经济学C2 46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经济学C2 47商业经济与管理经济学C2 48经济纵横经济学C2 49国际经贸探索经济学C2 50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学C2 51城市问题经济学C2 52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学C2 53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学C2 54金融论坛经济学C2 55经济问题经济学C2 56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学C2 5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经济学C2 58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经济学C2 59经济问题探索经济学C2 60调研世界经济学C2 61亚太经济经济学C2 62财贸研究经济学C2 63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C2 64投资研究经济学C2 65上海金融经济学C2 66涉外税务经济学C2 67经济经纬经济学C2 68现代经济探讨经济学C2 69商业研究经济学C2 70消费经济经济学C2 71现代财经经济学C2 72中国金融经济学C2经济学 平均值1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C1 2欧洲研究政治学C1 3政治学研究政治学C1 4美国研究政治学C1 5现代国际关系政治学C1 6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C1 7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C1 8当代亚太政治学C1 9青年研究政治学C1 10求是政治学C1 11国际论坛政治学C1 12日本学刊政治学C1 13国际观察政治学C2 14南洋问题研究政治学C2 15台湾研究集刊政治学C2 1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政治学C2 17太平洋学报政治学C2 18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政治学C2 19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C2 20中共党史研究政治学C2 21东北亚论坛政治学C2 22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C2 23新视野政治学C2 24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C2 25东南亚研究政治学C2 26外交评论政治学C2 27德国研究政治学C2 28台湾研究政治学C2 29拉丁美洲研究政治学C2 30国际政治研究政治学C2 31党史研究与教学政治学C2 32妇女研究论丛政治学C2 33党的文献政治学C2 34求实政治学C2 35东南亚纵横政治学C2 36南亚研究季刊政治学C2 37理论与改革政治学C2 38日本研究政治学C2 39西亚非洲政治学C2政治学 平均值1法学研究法学C1 2中国法学法学C1 3中外法学法学C1 4政法论坛法学C1 5法商研究法学C1 6法学法学C17法律科学法学C1 8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C1 9法学评论法学C1 10现代法学法学C1 11环球法律评论法学C2 12比较法研究法学C2 13知识产权法学C2 14法学家法学C2 15法学论坛法学C2 16行政法学研究法学C2 17法学杂志法学C2 18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C2 19政治与法律法学C2 20当代法学法学C2 21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法学C2法学 平均值1社会学研究社会学C1 2中国人口科学社会学C1 3人口研究社会学C1 4人口与经济社会学C2 5人口学刊社会学C2 6市场与人口分析社会学C2 7社会社会学C2 8南方人口社会学C2 9西北人口社会学C2社会学 平均值1民族研究民族学C1 2世界民族民族学C1 3中国藏学民族学C1 4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学C1 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学C2 6西北民族研究民族学C2 7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C2 8广西民族研究民族学C2 9回族研究民族学C2 10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民族学C2 11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学C2 12民族教育研究民族学C2 13民俗研究 民族学C2民族学 平均值1编辑学报新闻学与传播学C1 2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C1 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C1 4国际新闻界新闻学与传播学C1 5现代传播新闻学与传播学C1 6编辑之友新闻学与传播学C2 7新闻记者新闻学与传播学C28新闻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C2 9科技与出版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0出版科学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1出版发行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2当代传播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3编辑学刊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4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学与传播学C2 15新闻界新闻学与传播学C2新闻学与传播学 平均值1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2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3情报学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4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5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6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7图书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1 8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9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0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1情报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2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3图书馆杂志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4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6情报杂志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7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8图书与情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19档案学通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 20档案学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C2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平均值1教育研究教育学C1 2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C1 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学C1 4电化教育研究教育学C1 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学C1 6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C1 7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学C1 8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学C1 9教育与经济教育学C1 10中国电化教育教育学C1 11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学C1 12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C1 13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C1 14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C1 15中国远程教育教育学C2 16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学C2 17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学C218开放教育研究教育学C2 19教育科学教育学C2 20外国教育研究教育学C2 2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学C2 22复旦教育论坛教育学C2 23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C2 24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学C2 25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学C2 26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C2 27中国特殊教育教育学C2 28江苏高教教育学C2 29教育学报教育学C2 30高教探索教育学C2 3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学C2 32中国大学教学教育学C2 3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教育学C2 34远程教育杂志教育学C2 35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学C2 36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C2 37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育学C2教育学 平均值1体育科学体育学C1 2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C1 3体育与科学体育学C1 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C2 5体育学刊体育学C2 6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C2 7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C2 8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C2 9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C2 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C2体育学 平均值1统计研究统计学C1 2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学C2 3统计与决策统计学C2 4统计与信息论坛统计学C2统计学 平均值1心理学报心理学C1 2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C1 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C1 4心理科学心理学C1 5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C2 6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学C2 7应用心理学心理学C2心理学 平均值1中国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2读书综合性社会科学C13国外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4学术月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1 5天津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6浙江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7江海学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1 8南京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9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0开放时代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1江苏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2文史哲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3学术研究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4社会科学战线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5浙江学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6社会科学研究综合性社会科学C1 17人文杂志综合性社会科学C2 18东南学术综合性社会科学C2 19河北学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0学术界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1学习与探索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2思想战线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3北京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4江汉论坛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5社会科学辑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6中州学刊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7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8内蒙古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29云南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1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2学术论坛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3宁夏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4广东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5社会科学家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6甘肃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7东岳论丛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8学海综合性社会科学C2 39探索与争鸣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0中国文化研究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1求索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2山东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3天府新论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4学术交流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5江西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6科学·经济·社会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7西藏研究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8新疆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 49青海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50贵州社会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C2综合性社会科学 平均值1旅游学刊人文、经济地理C1 2城市规划人文、经济地理C1 3经济地理人文、经济地理C1 4城市规划学刊人文、经济地理C1 5人文地理人文、经济地理C2 6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人文、经济地理C2 7地域研究与开发人文、经济地理C2人文、经济地理 平均值1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C1 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C1 3资源科学环境科学C1 4环境保护环境科学C2 5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C2环境科学 平均值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4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5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6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7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1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2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5求是学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6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8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19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1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1 25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原:西南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26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27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28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29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0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1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32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5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6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7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8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39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3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4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6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7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8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49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0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2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4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5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7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59齐鲁学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4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6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 6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C2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平均值总计平均值。

论述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意义和不足.doc

论述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意义和不足.doc

论述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意义和不足现代化或者现代性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人文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论及当下问题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谈起现代化或者现代性的问题。

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热情关注现代化的一位着名学者。

他独辟蹊径,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第一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化及传统在社会、文化转变中的角色,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从传统到现代》和《现代化与知识分子》两本着作中。

金耀基本人认为他的论着《从传统到现代》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从学理上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专着.他的现代化理论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着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刘小枫就非常推崇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金耀基先生的学术言述自觉地致力以社会科学之实证知识为工具来建构关于现代现象的理论,即现代化理论,虽逾二十余年,至今仍有现实的学术意义,在现代汉语学术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大陆对金耀基先生现代化理论评述的论文仅有两篇,这与金耀基现代化理论的地位和影响是很不相称的。

笔者打算在全面梳理金耀基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并反思其不完善的地方。

一、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中国需要现代化,这在今日的中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但是在《从传统到现代》第一次出版的1966年,中国大陆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台湾处于威权式的统治之中,当时整个中国谈论现代化的声音是很少的。

金耀基受到哈佛大学社会学者帕森斯(Parsons)的影响,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中国文明秩序的建构问题,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具有超前性,发前人之未发而且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化的本质与过程现代化的概念众说纷纭。

金耀基综合了本迪克斯(Re-inhardBendix)和李维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是指传统性社会利用科技之知识以宰制自然,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的过程。

外国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事业的研究

外国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事业的研究

外国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事业的研究国外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以《中国的现代化》为代表,从17、18世纪一直写到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运用的基本理论是西方流行的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

国内的现代化研究以罗荣渠为代表,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实际上呈现出四个过程的交织。

国外的有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著述传入已有十余年,国内的同类研究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批成果。

选取双方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研究的比较”,可能有助于深化对双方的认识,促进和提高国内的现代化研究水平。

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美国学术界曾出现一股对西方现代社会和西方中心论进行反省的潮流。

罗兹曼、布莱克等人在1974-1981年间写成的《中国的现代化》,与五六十年代带着“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偏见的社会学家T·帕森斯、充满反共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史学家H·罗斯托等人有所不同,他们承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在描述和分析中国近二三百年历史的时候,较为客观公允,对1949年以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波折也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中国的现代化》展开讨论的时间起点是17、18世纪,通过这种长时段的追溯,该书提出,“我们所掌握的大量证据表明,对新挑战做出积极响应的机会上的失误和手段上的削弱,恰恰就集中在18世纪,只不过这一过程的结果到后来才明朗”。

就是说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的半个甚至一个世纪,中国就已经衰败了。

在考察的下限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一书写到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体现了现代化进程的继承性。

该书还指出了1949年前后的区别,作者强调此前中国缺少能发挥“整体性功能的中央领导。

政府没有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的贡献,也没有去利用经济增长的实惠,反而被资源匮乏诸如税收不足等所削弱”。

而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调动和扩大资源供给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首次在现代中国取得了相当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认为这“是在相对停滞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其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其经济模式的创新。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如特区政策、外向型经济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种经济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政治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中国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同时还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

中国的文化模式强调“和谐社会”、“人民至上”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总之,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4期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个民族发展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各个国家的现代化立足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根植于迥异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基础,置身于各自的内部格局和外部环境,最终往往选择极具国别和地域色彩的发展道路。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围绕推进现代化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契合的,尽管两者在理解世界的视角上各有侧重,但在追求“天下大同”和“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方面不谋而合。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在传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中华文明伴随着当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15
4、“现代社会结构”理论。马里奥·列维是 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对中、日、 美三国的现代化问题作了比较研究。为分 析和鉴定社会发展,他制定了包括六个方 面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列维认为,运用 这六个模式变量可以对一个社会里的不同 类型的关系、不同社会里的类似关系、不 同社会里的不同类型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2021/4/8
18
7、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开拓。其中布莱克是该 理论方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代 化研究有三个重点:第一,研究现代化的 根源;第二,研究参加现代化行列较晚国 家的现代化问题;第三,研究现代化的前 途问题。他认为,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 社会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有效地进 行比较研究,他提出了在五个方面进行比 较的重要性。
2021/4/8
5
一、 “人格现代化”理论
英克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多种 性质的综合体。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出了现代人格的特 征。
2021/4/8
6
二、 “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几乎与英克尔斯同时,另一位美国社 会学家列维从社会结构角度对现代化进行 了研究。
2021/4/8
2021/4/8
2
一、 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潮,成 为世界性的口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世界形势变化的产物。
2021/4/8
3
二、 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8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英国工业 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三 大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变革。
2021/4/8
9
二、 “后工业社会”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当人们围 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进行探讨和展开 争论时,在工业发达国家也开始发生了一 些深刻的变化。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毫无疑问,现代化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现代化规律和特征的认识,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但是,世界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虽然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在20世纪后50年里,从50~6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70~80年代的后现代研究,到80~90年代的新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出现三次高潮,理论创新成果非常丰硕。

一、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在20世纪50~60年代,一批美国科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会系统》(帕森斯,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勒纳,1958)、《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经济成长的阶段》(罗斯托,1960)、《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布莱克,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和以色列学者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艾森斯塔特,1966)等,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关于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学者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1)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的定义。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

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现代文明指工业文明。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赵志强
【期刊名称】《党政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潮,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比较集中的研究热点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历史进程、基本经验、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时代价值等方面。

总体上看,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度持续升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重复性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关注不够;中西现代化比较研究相对较少等。

未来学术界要着力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南,致力于新的理论研究范式,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考察,加强中西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准,以跨学科研究为平台,提高研究的创新性。

【总页数】11页(P76-85)
【作者】赵志强
【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2
【相关文献】
1.社会公正研究的现状及趋向——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社会公正研究述评
2.我国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
3.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4.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经验的研究述评
5.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内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的征文范围
(本范围仅供参考,选题可超出此范围)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的主题和征文范围
主题:现代化与多样性
(1) 多元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
(2) 现代化的动力与路径
(3) 社会现代化与人类发展
(4) 生态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5) 区域现代化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的主题和征文范围
主题:生态现代化与绿色发展
(1) 生态文明
(2) 生态现代化
(3) 工业生态学
(4) 绿色技术与绿色发展
(5)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6)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7) 清洁生产与生态经济
(8) 绿色消费与生态社会
(9) 环境评价与生态制度
(10)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等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12) 环境质量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