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_功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的教学设计建立概念C.在水平路上推着自行车前进时人对自行车做了功;D.行车吊着工件水平匀速运动时,吊绳的拉力对工件做了功。
那么,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比较知道,主要是用“位移”代替了“距离”,用“发生”代替了“通过”。
那么,高中对功的计算是否跟初中也有不同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主题二。
中讲“通过”的距离。
3.通过分析、讨论、归纳,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迁移拓展,总结规律二:如何计算功的多少?1.如果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如何计算功的多少呢?展示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移动的位移为s,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W=Fs2.如果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夹角,又该如何计算功的多少呢?展示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的位移为s,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3.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W=Fscosα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单位:F( N)、s(m)、W(J)。
请看一个问题:例2:在如图所示四种情况下,物体都是在大小相同的力F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位移s,且θ>α,则力F对物体做的功()(1)μ=0 (2)μ≠0(3)μ=0 (4)μ≠0A. W1>W2;B. W1=W4;C. W1>W4;D. W2>W3在(4)中,摩擦力做的功怎么求?是正值还是负值?可见,功有正、负之分,正功和负功又有何区别呢?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功的计算公式。
在问题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据做功的两个要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功F1s,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垂直,对物体不做功。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7.2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明确功是标量,能够应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难点:正负功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问题1:如果力F 是竖直向上时,则力F 做了多少功问题2:如果力F 是水平方向时,F 又做了多少功?由以上的两个例子得出力做功的两个特例: (1)当F 与l 垂直时:W=0 (2)当F 与l 同向时:W=FL【理论探究】现实生活中拉力并不总是与位移同向或垂直,当拉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α时,此时拉力F 做的功又该如何计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此时的情况化简成F 与L 同向或垂直来计算?αcos 1F F = αsin 2F F =根据分力具有的独立性和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L 。
高中物理功优质教案
高中物理功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及公式表达。
2. 掌握使用动力传感器进行动量测量。
3.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理解。
2. 动力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教学难点:
1. 实验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分析。
2. 结果的合理解释和结论的提炼。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二、实验前准备(10分钟)
1. 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包括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软件等。
2. 分组学生,每组配备一个动力传感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数据采集。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四、数据处理(15分钟)
1. 学生利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讨论数据的意义,并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
五、实验总结(10分钟)
1.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学生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讨论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及结论等内容。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教学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实践能力。
2.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后要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
高中物理功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物理功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 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4.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功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7.2 功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W=Flcosθ的适用范围,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建议
功的公式W=Flcosθ可以用两种方法推导,既可以分解F,也可以分解l,使学生真正理解W=Flcosθ的确切含义。对于功,虽然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学生不容易接受,可以对此举一些实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如功的合成不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真正理解功是标量,正、负号仅表示做功的不同效果。
(1)“功”是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如“功劳”“论功行赏”等。
(2)“功”是成就,成效。如“成功”“急功近利” 等。
(3)“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力乘以移动的距离。如“功率”等。
(4)“功”是本领,能耐。如“功夫”“功到自然成”等。
功有多重意义,但今天我们讲的功是物理学上的功。
PPT课件
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的继续和提高,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仍然强调功与能量变化的联系,因此在第一次出现“功”时,教科书就提出“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做功过程,做功的过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成一角度时做功的探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力的表达式。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r \・——•- 二〕r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的教学设计建立概念C. 在水平路上推着自行车前进时人对自行车做了功;D. 行车吊着工件水平匀速运动时,吊绳的拉力对工件做了功。
那么,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比较知道,主要是用“位移”代替了“距离”,用“发生”代替了“通过”。
那么,高中对功的计算是否跟初中也有不同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主题二。
二:如何计算功的多少?1如果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如何计算功的多少呢?展示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移动的位移为s,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总结规律2 •如果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夹角,又该如何计算功的多少呢?展示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a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的位移为s,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3•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W= FSCOS a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单位:F ( N )、s(m)、W( J )。
请看一个问题:例2 :在如图所示四种情况下,物体都是在大小相同的力 F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位移S,且0>a,则力F 对物体做的功( )F F(1)尸0 (2)卩工0 (3)尸0 (4)卩工0A. W1>W2;B. W1=W4;C. W1>W4;D. W2>W3在(4)中,摩擦力做的功怎么求?是正值还是负值?可见,功有正、负之分,正功和负功又有何区别呢?中讲“通过”的距离。
3 .通过分析、讨论、归纳,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1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功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二优秀教案:_功】2 功整体设计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所以教材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功,但这节内容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尤其让学生注意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做“工”与力对物体的做功的区别.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起重机搬运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行、手握握力器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引出正、负功的概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表述的过程,深化概念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货物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降落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吊装货物“神舟”飞船返回列车加速弹簧被压缩问题导入在图中两个人分别向前、后拉车,他们所用的力对车产生的效果相同吗?如果车前进相同的位移,怎样反映他们对车的作用效果?拖拉机耕地时,对犁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而犁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此时拖拉机的拉力f对犁做功吗?推进新课一、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概念理解:教师用手托黑板擦,提醒学生观察与思考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过程二: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题1:在过程一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问题2:在过程二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并由代表总结回答,在上升过程中,位移方向在竖直方向,与支持力和重力共线,故二力做功了.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位移水平,在重力和支持力方向无位移,故此过程二力均未做功.点评:通过知识回顾,复习做功的两个要素,并通过简单的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分析做功情况,加深做功要素的理解.并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问题探究问题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虽然f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可以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的功.则分力f1所做的功等于f1l,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2所做的功等于零.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要点辨析: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使用注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3.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5.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焦(j).二、正功和负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点评: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概念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正功、负功的概念比较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中有的力是动力,有的力则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用一个水平的力f拉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这时我们说f对物体做了正功,而阻力f对物体也做了功,但是显然f与f的功是有区别的,f做的功是负功,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f做功.而支持力n和重力g就没有做功.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举例说明:在上图中,可以说摩擦力做负功,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正功.比如摩擦力做了-20 j的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 j 的功.形象比喻:小明借了小刚50元钱,从小明的角度,是小明借了钱;从小刚的角度,是小刚把钱借给别人.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等于w1和w2的代数和所以:w=w1+w2=7.6 j.解法二:物体受到的合力为:师生一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45(2)由于功是标量,第二种方法较为简便.课堂训练答案:b2.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况下,做功的力各有哪几个力?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取9.8 m/s2)(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1=0.2 m/s2;(2)匀速提高;(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2=0.2 m/s2..答案:100 j(1)物体第一次在轨道到达的最大高度h;(2)物体最后停在何处?答案:(1)h=0.6 m (2)物体最后停在bc的中点课堂小结1.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即谈到“功”,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个观点是贯穿全章的主线.【篇二: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优秀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整体设计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问题导入英国传统跑车的代表品牌莲花也是以制造小排量、车体极度轻量化的速度机器而著称.一辆莲花elise,排量只有1.8 l,由于重量只有675 kg,却可以创造出百公里加速5.9 s的惊人纪录.使莲花跑车速度达到100 km/h需要对它做多少功?如果这一过程是以恒定的额定功率实现的,那么该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大约应是多少?推进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1.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3.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情景设置二: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而v?v2221=2al,即2v2?v12l= 2a2ma(v2?v12)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 2a也就是w=1212mv2?mv1 22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 12mv是一个新的物理量. 212122.mv2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mv1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221.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的公式:ek=12mv. 2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4.动能的单位:焦(j).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例质量为2 kg的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求石块在第1 s末、第2 s末的动能是多少?解析:先求出第1 s末和第2 s末的速度再求出动能值,明确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是时刻变化的.ek1=11mv12=100 j,ek2=mv22=400 j. 22答案:100 j 400 j或者先求出石块1 s内和2 s内的位移,再确定重力做功的对应值,重力做功的值就是石块动能的增加量,即石块的动能值(因为石块的初动能为0),从而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二、动能定理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 问题:1.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外力f做功:w1=fs摩擦力f做功:w2=-fs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思维拓展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分组讨论: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提出下列问题,加强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总结分析: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知识拓展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2.对动能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4.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5.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解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 f合=f-kmg=ma ①v2又v-0=2al,所以a=② 2l22v2由①和②得:f-kmg=m 2lv2602解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g=0,w支=0,w牵=fl,w阻=-kmgl.据动能定理得:fl-kmgl=12mv,代入数据,解得2方法比较: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课堂训练【篇三: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物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五章曲线运动5.1 曲线运动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功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7.2功
一、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1、做功的必要因素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2、功的公式:
a、功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b、力必须是恒力
二、正功负功
三、总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就是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疑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图片,木头在起重机拉力作用下位置升高,动车在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速度变大,握力器在手的压力的作用下弹簧发生形变,这些现象表明当物体能量发生变化时都会有力对物体做功,功和能紧密联系,功的计算常常为能量转化多少提供基础。引出本节课内容,展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4、通过分析、讨论、归纳,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加深理解
强化评价
(2)功的计算
多媒体展示图片:1、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功的公式W=FL,功等于力的大小与位移的大小的乘积。
2、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对物体不做工功,W=0.
3、小组讨论当力与水平方向成 角时,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前进了 ,力F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
学校
科目
课题
教者
班级
时间
物理
必修二功
教材分析
《功》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是高考常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紧紧围绕“功是能量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展开来学习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以及最后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等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7.2 功教课目的一、知识和技术1.理解功的观点。
2.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1.经过“功”的学习认识成立物理观点的一般方法。
2.感觉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功的观点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领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课要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因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课难点功的正负和对“战胜阻力做功”的理解。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虑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挪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因素我们能够以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挪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遇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挪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观点时,重申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假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持续学习相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长进行扩展。
二、新课教课(一)功教师:下边我们共同议论研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问题 1:如图,力 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 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计算公式: W=Fl。
问题 2 :物体 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 s,如下图,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活动:思虑老师提出的问题,依据功的观点独立推导。
在问题 2 中,因为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依据力F 的作用成效把F 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下图:F1 F cosF2 F sin由做功的两个不行缺乏的因素可知:分力 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F1s。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教案-新版
《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设计的。
“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教材在处理这一课程标准时,不是简单地提出这一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全章的学习中,经过对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逐步加深理解。
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
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学情分析对于功这个概念,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求功的两个要素以及求功的简单公式W=Fs。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主动学着去探究一些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好的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到知识。
核心素养通过《功》的学习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举例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1、师:为什么越高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生:托举物体上升时,手对物体做了功。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二功精品教案
72 功[知识精讲]知识点1. 功的概念(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在这段位移上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例1]下列有关功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越大,其对物体做功就越多B.位移越大,力对物体做功越多C.物体受到力作用,力对物体做功D.摩擦力可以对物体不做功[思路分析]力做功与力、位移及二者夹角有关。
不一定力大,功就大;也不一定位移大,功就大。
故A、B错。
当力和位移方向垂直,即在力方向无位移,力对物体不做功。
故C错。
摩擦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时,力对物体不做功,故D对。
[答案] D[总结]本题关键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并且要注意,当力和位移方向垂直时即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力对物体不做功。
[变式训练1] 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使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水平面移动位移s,做功为W1;若作用在质量为2m的物体上,使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水平面移动位移s,做功W2;若作用在质量为2m物体上,使物体由静止沿粗糙水平面移动位移s,做功W3,则W1、W2、W3三者关系正确为:A.W1> W2>W3B.W1< W2<W3C.W1= W2>W3D.W1= W2=W3[答案] D知识点2.功的公式的应用:W = F S cosθ注意:(1) 公式中F 是物体受到的力且为恒力。
F 为分力时W就是分力F 做的功;F 为合力时,W为合力F 做的功。
(2) 公式中的位移S 是指力的作用点的位移,若物体可看为质点时,则位移就是指物体的位移。
(3) 某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该力的大小、位移大小、该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跟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无关,跟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4) 功W国际单位是焦耳(J );F 、S 单位分别是N 、m 。
(5) 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5)掌握公式W=Fs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教学难点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功1.基本知识(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因素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3)功的公式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 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4)正功、负功(5)合力的功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2.思考判断(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2)力F1做功10 J,F2做功-15 J,力F1比F2做功少.(√)(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探究交流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提示】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问题导思】1.公式W=Flcos 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1.对公式W=Flcos α的理解(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2)W=F·lcos α与W=Fcos α·l的理解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 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 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误区警示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例:如图所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α的斜面的一端向上运动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审题指导】审题时应注意以下条件(1)物体匀速运动,合力为零,且各力均为恒力.(2)求力的功时,要特别关注力和位移的夹角.【答案】拉力做功mgL(sin α+μcosα),重力做功-mgLsin α,摩擦力做功-μmgLcosα,斜面弹力对物体不做功规律总结: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的判断方法1.看力F与位移l的夹角α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2.看力F与速度v的夹角αα<90°,力做正功;α>90°,力做负功;α=90°,力不做功.3.看速率增大还是减小,若在力作用下速率增大,此力做正功,反之做负功.三.摩擦力功的理解【问题导思】1.静摩擦力一定不做功吗?2.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3.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和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分别如何?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总结(1)当静止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对该物体不做功.(2)当运动的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时,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当摩擦力为动力时,摩擦力做正功;当摩擦力为阻力时,摩擦力做负功.(3)求摩擦力做的功时,对于静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两物体位移相同.因此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对于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故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并不相同,因此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例: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某一速度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在木板上前进了L,而木板前进l,如图所示.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摩擦力对滑块、对木板做功各为多少?摩擦力做的总功为多少?【审题指导】解答此题应把握以下两点:(1)两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2)求功时所用位移是指物体对水平面的位移.【答案】-μmg(l+L)μmgl-μmgL四、总功及其求解思路【问题导思】1.什么是总功?2.总功的求法有哪些思路?3.上述思路常适用于哪些情况?由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知,合力与分力做功也是可以等效替代的,因此计算总功的方法有两种:1.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力,再根据公式W合=F合lcos α求合力的功.2.先根据W=Flcos α,求每个分力做的功W1、W2、W3、…、W n,再根据W合=W1+W2+W3+…+W n,求合力的功.即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误区警示方法(1):仅适用于几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方法(2):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管是几个力同时作用,还是作用时间有先后.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f=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cos 37°=0.8,sin 37°=0.6)【审题指导】求解该题一般有如下两种思路:【答案】7.6 J规律总结:灵活选择两种求合力功的方法1.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在某一方向受力平衡,或者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力等于ma),先求合力再求功的方法更简捷.2.如果已知物体所受的力之中有的不做功,有的做功且方便求得该力的功(如重力功)时,选择W合=W1+W2+W3+…+Wn简单方便.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使斜面水平向左匀速移动距离l.该过程中,斜面对物体做的功、各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分别是()A.-mglsin θcosθ,0B.0,0C.0,mglsin θcosθD.-mglsin θcosθ,mglsin θcosθ【答案】 B五、变力功的求法例: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悬线的长为L,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 f的大小不变,求摆球从A运动到竖直位置B时,重力mg、绳的拉力F T、空气阻力F f各做了多少功?【答案】mgL;0;课堂小结板书第二节功1、推导功的表达式W = F s cosα或 W = F s cosα功的单位是焦耳( J ) 1J=1N·m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1)当α=π/2时,cosα=0,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