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比较》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

“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 课时
四、《跷跷板》教学设计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
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2.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

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3.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教学研讨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
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1.实物操作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

2、多组织孩子在小组从不同角度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

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

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