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用浮的材料造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造船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的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浮的材料,如泡沫、塑料等。
但学生对浮力原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如何设计出一艘既稳定又能承载一定重量的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造船任务。
4.评价激励: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原理演示器、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造船材料。
3.教学课件:浮力原理动画、造船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浮力原理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材料,如泡沫、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并讲解浮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浮力原理,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船的构造、原理以及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各种船,但对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曾参与过制作模型等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构造和原理,知道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2.能够设计并制作一艘船,学会合作与分享。
3.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浮力原理及其应用。
2.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图片。
2.船的模型或实物。
3.制作船的材料(如纸板、塑料瓶等)。
4.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各种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讲解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船的形状和结构对浮力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传递的。
2.有多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3.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推理与论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经常和普遍的。
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入一些凉水,等等。
这节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冷水袋、3个热水瓶、移动式小黑板块等。
学生材料:毛巾、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电子温度计、记录表、手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情境导入1.感受:摸摸冷水袋,说说感觉。
2.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到冷?3.导入:冬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的热量容易散失,会觉得很冷,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吗?(揭题:热起来)二、热起来的方法1.交流:你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每位同学说一种方法。
(1)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流程
添加或删减内容
一、引入
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流程
添加或删减内容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传递的。
2.有多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3.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推理与论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经常和普遍的。
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入一些凉水,等等。
这节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冷水袋、3个热水瓶、移动式小黑板块等。
学生材料:毛巾、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电子温度计、记录表、手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情境导入1.感受:摸摸冷水袋,说说感觉。
2.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到冷?3.导入:冬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的热量容易散失,会觉得很冷,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吗?(揭题:热起来)二、热起来的方法1.交流:你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每位同学说一种方法。
(1)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不同船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了解船的浮力和稳定性原理,以及影响船载重的因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浮力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船的浮力和稳定性原理,掌握影响船载重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船的设计和制作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船的浮力和稳定性原理,影响船载重的因素;2.教学难点:船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团队意识;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船模型、浮力计、载重盘等;3.辅助材料:图片、视频等;4.学习小组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案例等引导学生关注船的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船?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浮力和稳定性原理,以及影响船载重的因素。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船的浮力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判断船的载重能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船的浮力和稳定性。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船的浮力和稳定性原理,以及影响船载重的因素。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3用沉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3用沉的材料造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用不同材料制作船的方法,了解材料的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纸船和木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影响船的浮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在制作船的过程中,可能对材料的浮力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材料的浮力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浮力原理,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不同材料的浮力原理。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船。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船,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制作船的任务。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材料的浮力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纸、木头等不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准备实验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3.准备相关资料,如船只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船只的制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船只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材料浮力原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不同材料的船只,如纸船、木船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船只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用纸和木头制作船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船只,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备课手册BEI KE SHOU CE
学科:科学
年级:五
学年度
第二学期第2本
单位:
主备人:
姓名:
单元教学计划(第 2 单元)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
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
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
最好。
板书设计: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19(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19(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浮力原理,了解船的结构和设计,以及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实验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浮力、杠杆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船的结构和设计,以及船的浮力原理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力原理,理解船的结构和设计。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船的结构和设计的研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如小船、水、浮力计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船,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船的浮力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船的浮力与船的自重、载重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船的浮力与船的自重、载重等方面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船的浮力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艘适合特定环境的船,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船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任务
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艘小船。2、制定方案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要先做好设计。我们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3、画出船的设计图
4、设计图展示与交流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任务:设计与制作竹筏模型
1、从制作的材料、方法等角度说出自己的设想。
3、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形后能浮在水面上?
三、挑战载重量
1、活动要求2、实验演示
播放视频。
3、挑战记录表
4、讨论
为什么各小组制作的小船载重量不一样?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第4课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用橡皮泥和铝箔纸造船
1、橡皮泥和铝箔纸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软,容易塑形。
2、我们能否利用橡皮泥和铝箔纸的可塑性制造一艘小船?
3、根据自己的设想画出设计图,说明设计理由。
二、小船浮起来
1、做好的橡皮泥小船和铝箔纸船放在水面上能浮起来吗?
实验检验,能浮起来。
2、轻轻地把小船向下压,你感觉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载重量5.给船装上动力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
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聚焦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船”,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并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和“我们还想研究的”内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典型的船,思考“船的哪些方面发展了”,教材还进一步选取摇橹木船和轮船两类典型船,从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比较不同;第三个活动研究独木舟如何稳定地负载物体,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研讨部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体会到技术变革在船的演化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关联,为学生后续制作小船,开启研究船的历程进行了铺垫。
这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穿插在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最后用于梳理和总结提升。
【学情分析】对于船这种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他们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
然而,他们缺乏对船的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浮的材料造船》是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浮力船,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究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浮力原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对于浮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深入理解浮力原理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制作浮力船,了解浮力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船的浮力原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原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制作浮力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浮力船的制作材料,如塑料瓶、报纸、泡沫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尺子、重物等。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浮力船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浮力船的制作材料和实验器材,向学生讲解浮力船的制作方法和浮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浮力船,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浮力船实验,观察和记录浮力船的浮力现象,总结浮力原理。
5.拓展(10分钟)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浮力船的设计,提高浮力船的性能。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船的研究》教案
2022杭州市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船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2.4船的研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船的构造、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船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力的作用等知识,对于船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构造、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构造和原理的理解。
2.不同类型船的特点和用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船的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组讨论的素材和问题。
3.准备实践操作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船的构造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船体、帆、舵等,并理解它们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船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分析、总结船的运行原理。
4.巩固(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船舶的发展历程,加深对船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船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探讨未来船舶的发展趋势。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船的构造、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船的特点和用途。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船的实践作业,如制作一只小船,观察它的运行原理等。
8.板书(5分钟)设计一份板书,突出船的构造、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船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4、能从“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5、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二)情感、价值目标1、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知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三)知识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火山和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等4课组成。
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学习本单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四、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提高,备语言,备板书。
2、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在班级形成学习网络,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安排:火山和地震 2课时各种各样的矿物 2课时地表的变化 2课时做一块卵石 2课时。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船的原理、结构以及设计制作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船的踪迹,探究船的原理,设计制作出独特的船,并在游戏中体验船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简单机械、力的作用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在制作船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原理、结构,知道浮力在船的运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在船的运行中的作用。
2.设计制作出独特的船,并保证船的稳定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介绍船的原理、结构以及设计制作过程。
2.准备制作船的材料,如木板、绳子、胶水等。
3.准备一个水池,用于测试学生制作的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介绍船的原理、结构以及设计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关于船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船的特点,讨论船是如何浮在水上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设计制作一艘船。
教师提供制作船的材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出独特的船。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船,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船的竞赛游戏,测试船只的稳定性、速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
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教学资源与开发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课时安排共8课时课时备课课题1;热起来了课型新授总课时9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课前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我的修改《二次备课》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后反思:课时备课课题2;给冷水加热课型新授总课时10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我的修改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四;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后反思:课时备课课题3;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型新授总课时11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我的修改《二次备课》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板书设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果汁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牛奶;;;;;;液体热胀冷缩教后反思:课时备课课题4;空气的热胀冷缩课型新授总课时12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我的修改《二次备课》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三;活动总结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教后反思:课时备课课题5;金属热胀冷缩吗课型新授总课时13 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