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旅游综合改革的动力和方向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一、本文概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将回顾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揭示其历史背景和初始动力。
我们将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当前状况,包括其发展的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我们将展望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潜在变化。
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相关决策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
自古以来,我国乡村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然而,真正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最初,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游客可以在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业劳作等活动。
这种旅游形式以其贴近自然、回归乡土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涵盖了农家乐、民俗村、生态园、农业观光园等多种形式。
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欣赏美丽的乡村风光,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但真正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壮大而不断深化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旅游规划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与完善。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梳理和分析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包括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动力。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分析旅游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并指出旅游规划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旅游规划研究的进展,包括旅游规划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规划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揭示当前旅游规划研究的前沿和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将对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加强旅游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推动旅游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融合,以及加强旅游规划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中国旅游业从起步到逐渐成熟,再到全面发展的轨迹。
初步探索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开始起步。
此时的旅游规划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普查和初步开发上,目的是为了吸引国外游客,增加外汇收入。
这一阶段,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开始形成,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范发展阶段(1989-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规划逐渐规范化。
各地开始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此时,旅游规划开始注重与地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2017国办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7国办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我国旅游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2015年1月21日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针对性政策措施。
本文整理了意见全文,请阅读下面的文章进行了解。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
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一)创新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三)深化旅游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抓好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全域旅游大发展
抓好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全域旅游大发展1. 引言1.1 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全域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全域旅游提倡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全域旅游不再局限于景点间的单一串联,而是将整个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首先,全域旅游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整合地区内的各种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地区旅游收入,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旅游商品开发是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优质的旅游商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总的来说,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旅游商品开发的意义旅游商品开发是全域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商品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利润。
通过设计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消费,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其次,旅游商品开发可以提升当地旅游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通过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高品质的旅游商品,可以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望和满意度,提升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到访,形成良性的旅游经济循环。
再者,旅游商品的开发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和产业的振兴。
通过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设计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供给。
总的来说,旅游商品开发的意义在于为全域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全域旅游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摘要: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I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I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市场营销简称“营销”,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
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之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
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对自己可控因素的调整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工商管理学中,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电子商务是借助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来对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的。
可见,市场营销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电子商务是在传统商务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来完成的,同样离不开市场营销。
反之,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对市场营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的产品营销是面向全世界进行销售的。
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的物质保障,企业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软硬件设备的选择,即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安全性高的营销网络,并为网络市场营销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其次,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即企业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并通过商品信息的收集、整合,及时推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信息,以保证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最后,建立严格的维修管理制度,即通过对网络信息平台的定期检查、维修与更换,保证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
旅游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深入推进旅游改革,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现将我市旅游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我市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强化了旅游管理职能。
同时,推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1)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我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2)培育旅游新兴业态。
我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3)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举办各类文化节、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
3.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1)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我市严厉打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我市积极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3)加强旅游宣传推广。
我市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
4. 推进旅游改革试点(1)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我市选取部分区域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
(2)推进旅游改革创新。
我市积极探索旅游政策创新、旅游管理创新、旅游服务创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产业均衡发展。
2. 旅游人才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将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人才素质。
3. 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
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深化旅游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2.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建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2013、2014、2015年连续3年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都超过10%。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11%,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预计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
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拉动内需的新生动力,将祖国的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同时也对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而在未来,旅游业将迎来更大的增张空间,旅游财富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财富。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高增加态势,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导致大量国内资金外流。
根据国家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0%,而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4.1%。
出境旅游伴随着大量国外商品的购买,买奢侈品、化妆品甚至马桶盖、电饭煲,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外流。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出境总花费高达1.35万亿元,相比2014年暴增53%,国际游客在中国的总花费是3846亿元,相比2014年仅微增2.97%。
2016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预计达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
关于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思
关于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思【摘要】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围绕加强管理、促进发展、优化服务、保护资源、提高经营水平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背景和意义出发,阐述了对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指出应当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出让的公平和效率。
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只有在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
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探讨,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管理、发展、服务、保护、资源、经营主体、监管、规范、重要性、未来发展、加强、提高、优化。
1. 引言1.1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背景在过去,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往往由政府单一主导,缺乏竞争和市场化的机制,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景区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探索将旅游景区经营权进行出让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2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意义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意义在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景区的优质服务和管理水平。
通过出让景区经营权,可以吸引更多具备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进入旅游市场,带动景区的发展与提升。
这也可以有效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景区的创新发展模式。
各地景区经营主体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将使景区更具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从而推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正规的出让程序也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出让方会对投资者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以保证景区管理与服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旅游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为您呈现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历史节点。
一、改革开放初期:开启旅游风潮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78年,中国国家旅游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了旅游业的时代。
中国迎来了首批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他们被古老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中国的独特魅力。
二、1990年代:旅游产业蓬勃发展1990年代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旅游立国”的战略,将旅游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旅游组织会员国,并正式加入国际旅游组织,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旅游业经验了快速增长,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夏季奥运会,也是中国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
奥运会期间,中国相应地提升了旅游基础设施,并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旅游便利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
北京奥运会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知名度,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四、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旅游消费市场2013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渐繁荣。
此后几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包括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2020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62亿人次,旅游收入也超过了5万亿元。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
许多旅游景区面临着过度开发与管理不善的问题,环境破坏和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在旅游数量与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中国旅游业的竞争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成熟,竞争环境加剧。
另一方面,国际旅游市场也开始对中国旅游市场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如何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尽管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正在逐渐缓解,但是疫情对旅游业预订和消费者信心的破坏,以及海外旅游市场的恢复缓慢,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质量。
要做好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提高旅游体验质量,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同时,鼓励旅游企业探索新的旅游业态和产品,推动消费升级,提高旅游市场的质量和档次。
第二,加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发挥文化优势和品牌优势,拓展中外旅游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
要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速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旅游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旅游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
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创新驱动: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领下,旅游业正逐步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产业链整合: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旅游业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旅游服务的提供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产业链整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绿色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业的绿色发展。
这意味着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旅游业本身也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绿色政策,推广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国际化: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
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旅游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为本: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是推动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 旅游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的旅游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管理创新:通过优化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执行力和协同效应,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业态创新: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业务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申论热点:旅游业态丰富化 经济发展多元化
申论热点:旅游业态丰富化经济发展多元化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业既是经济的“增量”也是经济的“多元化”,而旅游业态的丰富化是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首先,在旅游业态丰富化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新型旅游模式的出现逐渐满足了人们对旅游品质、体验、享受等多层次需求。
例如,主题公园、民宿等新型旅游业态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和消费,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时,新型旅游业态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多元化经济发展。
其次,在经济发展多元化方面,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到当地,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当地的软实力和品牌形象。
旅游业的丰富多彩的业态,也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如商业、服务业,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型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加快旅游业态丰富化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提高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市场法规体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重要的是,要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绿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旅游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综上所述,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态的丰富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成为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加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注重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多元化发展的关键领域。
同时,旅游业态的丰富化也将带动消费升级,促进全国经济的普及化,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旅游业的红利。
新兴的旅游模式,如“亲子游”、“主题游”、“文化游”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消费对旅游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推动旅游业不断向更加专业、高品质化的发展方向进发。
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
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
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旅游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旅游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十三五”期间,出入境旅游发展健康有序,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向纵深发展,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全域旅游推动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实施意见(最新)
推进全域旅游推动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实施意见为认真践行中央“五大发展”新理念,认真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新思路,认真落实市委“两个全面”、县委“三个瞄准”新目标,苦干三年,转型升级,切实推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步伐,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一)发展定位X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X具有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资源基础,全县上下应当切实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的复杂局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力供给侧改革,以“大美古城,小康X,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为指引,以加强古城保护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走出一条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X模式,引领全省、全市旅游转型升级方向,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二)发展路径1、以古城保护为基础。
在保护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的目的,要坚决守住“两条底线”:一是保护底线。
保护是X古城内外一切工作的前提红线,申请修订《X古城保护条例》,依照《条例》保护好古城;二是规划底线。
严格落实、不断完善《X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依照《规划》利用好古城。
聘请国内顶尖专家牵头,修订完善《X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编制《X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引领未来X旅游发展方向。
2、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
按照省市关于A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认真研究当前制约X旅游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高度理顺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经营,部门监管与企业主体责任等各方面的关系,着眼发展大局,冲破利益羁绊,下定决心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在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古城门票和旅游电瓶车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
3、以三个中心建设为抓手。
在全省旅游大盘中建设“三个中心”,以打造X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区。
一是以全域旅游为引导,做强“五大板块”,用好用足太原X都市圈的区位、商贸、人文、服务等综合优势,让国内外游客到X旅游首选X、住在X、消费在X,让全省百姓假日出游逛在X、吃在X、欢乐在X,成为X旅游线路中心;二是巩固提升X在XX商旅游板块中的核心地位,挖掘内涵,打好品牌,塑造X商文化形象,汇聚X商文化精粹,打造以X为核心,辐射周边的X商文化中心;三是以全面改革为引领,做大“七个融合”,汇聚文化旅游创造、融资平台创立、上市公司创投等多条通道,成为X文化旅游创新中心。
旅游业的发展瓶颈与促进措施
旅游业的发展瓶颈与促进措施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瓶颈旅游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以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1.1 市场份额有限尽管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在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仍然较小。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如泰国、日本等在吸引海外游客方面做得更好。
这主要由于我国旅游服务质量和价值链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1.2 旅游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目前,在我国的很多景区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着类似甚至相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
缺乏个性化、差异化和创新性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此外,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还存在规划不合理、开发过度等问题,这使得景区间的竞争力下降。
1.3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旅游业往往与服务业息息相关。
然而,在我国旅游业中,仍然存在着服务品质参差不齐、态度不尽如人意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不满。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假日期间,很多景区常常出现人满为患、服务疲软等情况,这也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措施及解决方案要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上述瓶颈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和方案。
2.1 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首先,应加强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此外,在景区管理中应完善预约系统以避免超载,并合理安排行程路线。
借助科技手段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打造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精准的旅游信息、定制化服务,可以有效改善客户体验、提高满意度。
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创新要解决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应注重培育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通过对本土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打造独具魅力的精品旅游项目。
同时,借助科技创新推动智慧旅游业务融合发展,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引入旅游领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
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方向
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方向一、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现状1.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潜力巨大数字文旅几乎不受环境和时空限制,兼具低成本、强互动、高安全性的优势,是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趋势所在。
它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业务、运用互联网商业变现等模式,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社交化与互动化,成为促进线下实体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旅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2021年中国数字文旅市场规模达8157.8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1178.10亿元,同比增长16.9%,预计2022年中国数字文旅市场规模将达到9698.1亿元。
据企查查数量显示:截止到2021年8月底,中国数字文旅相关企业数量达到了25380家,2021年中国数字文旅企业数量约为28000家,预计2022年中国数字文旅企业数量将达到33500家。
我国数字文旅产业潜力巨大,专家预计,2023年,中国数字化文旅产业市场规模将会突破1万亿元。
伴随互联网兴起,需求侧牵引的智慧旅游已经进入到消费场景建设的全新阶段,人工智能、5G通信和现代金融科技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推进现代旅游业建设和高品质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2.数字文旅产业竞争不断加剧腾讯、阿里领头,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中,已在深度布局数字文旅,寻求构建文旅数字化生态体系。
美团、滴滴、京东、拼多多、抖音等,或主业延展,或跨界进入,均力图分羹数字文旅市场。
腾讯:马化腾亲任项目组长,推动“一部手机游云南”的诞生与衍变。
阿里:阿里云与天猫、高德、飞猪、蚂蚁集团、钉钉、饿了么、友盟+、大文娱(阿里体育、大麦网)等八大阿里巴巴涉文旅业务。
美团:美团在景区、城市目的地加强布局,包括通过对景区智慧化、数字化能力提升来寻求运营与防疫平衡,并通过加强引流等措施,加快对景区的渗透和扩张,加强平台旅游资源拢聚。
拼多多:拼多多在平台上开通了火车票、飞机票入口,“多多旅行”业务,产品供应商包括华住、小猪民宿、东呈酒店、春秋旅游等。
旅游业工作总结7篇
旅游业工作总结7篇篇1==========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本文将对我过去一段时间在旅游业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1. 旅游市场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体验,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2. 旅游产品创新丰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
各类主题旅游、特色旅游、休闲旅游等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3. 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景区配套设施、交通设施等不断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智能化旅游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1. 旅游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一些热门旅游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景点拥堵、环境破坏等问题。
同时,一些冷门地区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2. 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一些地区的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缺乏特色和亮点,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3. 旅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整体上旅游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服务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监管。
4. 旅游安全保障不足部分地区在旅游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如景区安全设施不完善、应急预案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三、建议与对策---------1. 优化旅游资源配量建议政府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旅游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同时,可以引导投资者关注冷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2. 创新旅游产品建议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开发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启示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
从初期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全球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本文将就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拓展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二、旅游资源开发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各类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旅游产业规模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
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四、旅游服务质量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政府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使得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游客满意度逐年上升,为旅游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五、旅游市场拓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旅游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旅游合作,推出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
同时,国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深度开发和拓展,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六、启示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你这篇文章写的是十多年前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请调整2.摘要要简洁,关键词3-5个;3.要多看些类似的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你的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4.个别词句需仔细斟酌5.个别资料过时,现在已经是“十二五”,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需更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旅游管理093班从阳)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国际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以及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讨论我国旅游业当前出现一些的问题,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并综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打破陈旧观念,加强我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合理的商业模式,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深改革开放程度,以旅游经济建设为中心,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确合理地发展我国的这个朝阳产业----旅游业,使我国的旅游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走入不该走入的困惑区,让旅游业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政府主导;第一个中国旅游日;新兴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西部大开发;假日旅游;工业旅游;挑战一、我国旅游业面临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一场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在接待对象上从过去的半封闭式转为向世界全面开放;在产业规模上,从少数几家旅行社、高档宾馆、餐馆,发展为由饭店业、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旅游教育、宣传出版等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在旅游经济的所有制构成上,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向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在旅游文化体系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活动质量的提高,旅游文化内涵逐渐加重,旅游活动的文化信息量日渐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管理体制上,从政企合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向政企分开的市场经济型管理转变;在国际联系上,从过去的隔绝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从坐等海外游客上门转向主动出门宣传促销、组织招揽;中国旅游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我国旅游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主要由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两级管理部门组成,而且在不同层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和权限分配的问题。
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决策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难以解决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品质提升的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和服务要求更高。
目前,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存在乱象,例如环境破坏、景区拥挤和旅游产品丰富度不够等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同时也对旅游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主要是依靠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社交媒体等途径快速获取和分享旅游信息,他们的决策也更加个性化和灵活。
通过推动旅游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可以提升旅游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和趋势,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朝着以下方向进行:要加强旅游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可以建立一套旅游管理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推动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要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质管理。
可以建立旅游目的地质量评价体系,指导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的公正竞争环境。
要推动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旅游综合改革的动力和方向□刘小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发以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推动下,全国旅游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起步,承担全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成都、秦皇岛、张家界和舟山四个市的改革工作正在实施,广东、浙江和云南三省在27个市县开展了旅游综合改革,安徽省启动了旅游区域化改革。
总体看,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合力推动的局面。
近来,社会上的改革呼声渐高,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再次凝聚。
在这个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对于正在全力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国旅游行业凸显紧迫性和重要性,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旅游综合改革的深刻背景,更加准确把握旅游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更加稳妥地确定旅游综合改革的任务目标,把握时机,勇于突破,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旅游综合改革的工作局面。
一、改革背景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旅游业向更高水平迈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正在汇集形成推动旅游综合改革的动力。
一是统筹旅游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适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自觉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立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外交、民生等大局,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愈益显现,成为集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最具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领域拓展、产业融合加快、区域合作活跃、战略协同紧密的新特征。
实践和研究证明,旅游业不仅仅是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更是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促进性产业。
因此,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把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战略组成部分,纳入全局性的重大工作,组织和发动全社会各行各业全面参与旅游业发展,要求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内外一体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但是,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主要侧重于行业管理和市场推广,面对产业发展、市场规范、政策协调等重大问题,缺少职责和手段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北京市和海南省将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委,为强化统筹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或失位等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全面适应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突破传统旅游管理体制,进行制度性改革,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的能力。
二是人民大众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当前,社会上对旅游过度开发、低价恶性竞争、强迫消费、欺客宰客和旅游者维权难等现象反映强烈。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旅游管理模式滞后、旅游质量不高的问题逐渐积累,当前呈现了集中爆发的态势。
另一方面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旅游者的整体素质提升,环境意识、公平意识、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提高。
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建立规则公平的市场环境、机会公平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消除人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和谐有序的发展局面。
三是旅游竞争力遇到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东部地区旅游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总量超过了全国总量的80%,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需求增长和环境制约的双重矛盾,而且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旅游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明显提速,后发优势开始发力,正在形成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增长极。
而中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旅游竞争力。
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陈旧观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以改革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局面,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普遍共识。
二、具备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革,不仅成为最早开放的行业和最早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领域,并在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动下,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迅速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我国旅游业逐步形成了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
但今天面临的旅游改革,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过去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无法相比的,必须认清和把握必备的条件。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旅游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十一五”以来,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速,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仅为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的地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对发展旅游业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各地党委和政府普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资金和机构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普遍看准了旅游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和建立旅游大市场的要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旅游改革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启示效应和突破作用,为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产业地位决定了旅游综合改革要纳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2009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集劳动密集与资金、知识密集于一体,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并强调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意义重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部门牢牢把握旅游业综合性、战略性的特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围绕实现旅游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立足旅游综合功能的基础面,突出旅游业在当地的优势作用,寄予旅游综合改革更高的期待、更大的责任。
为此,必须把旅游综合改革与相关领域的改革协同配套,纳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整体性和长远性的战略体系,才能形成推动改革的基础。
三是改革格局决定了旅游综合改革必须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组织实施。
“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灾后重建规划和扶贫规划中,基本上都有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要求,有些规划还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先或重点内容作出安排。
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把旅游综合改革作为全局的先行性或突破性改革,促进和带动各相关领域的改革发展,正在成为党委政府的重大选择之一。
这种格局决定了旅游综合改革从一开始就已经超出了旅游部门的职能定位。
面对旅游综合改革任务和目标的纵深性、复杂性和关联性,改革工作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体制下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三、改革方向从目前各地开展的旅游综合改革工作看,改革的重点各有侧重,涉及的领域也不尽相同。
海南省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统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桂林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将城市发展目标与旅游业发展全面结合,形成了涵盖全域的改革发展思路。
2010年初,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调研,召开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研讨会”,决定按照国发41号文件的要求,选择有国家战略或区域发展战略背景的成都、秦皇岛、舟山和张家界市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明确了“围绕旅游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探索建立适应综合产业发展的旅游统筹协调机制”的综合改革目标。
4个试点城市按照旅游综合改革总体目标,形成了推进旅游改革的整体思路。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
比如,成都市首创以旅游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秦皇岛市打破行政区划设立了副厅级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舟山市围绕开发海洋经济探索旅游全要素管理模式,张家界市探索了党委政府牵头的旅游业带动城市化建设等等。
同时,全国一些开展旅游改革的地方也正在形成一些成果。
结合参与这项工作的实践,这里也谈一谈自己对旅游综合改革方向的思考。
一是推动建立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模式。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领域宽,协调任务重,管理旅游迫切需要从行业管理向统筹协调管理转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共识。
国外旅游发达国家的跨部门旅游协调管理有很多成功经验。
同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在国务院层面也曾先后三次设立了旅游综合协调机构,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有必要破除部门利益,从各地发展实际出发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改革,建立符合旅游产业综合特征的旅游决策协调模式,创新发挥旅游综合功能的部门职能履行方式,实现旅游业发展对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贡献最大化。
二是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整体结构优化。
任何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相关产业的配套和支撑,孤立的战略性产业培育不出来,也根本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党委政府抓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主攻的战略任务之一,单一抓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比如,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交通枢纽城市,不能单纯地把旅游目的地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目标,而是按照向周边地区进行经济辐射的要求,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结构优化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
同样,许多地方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和创新集约利用旅游资源的模式,引导一、二、三产业的重新布局和结构优化,推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推动建设区域整体化旅游大市场。
作为一个旅游大国或旅游大省,面对亿万游客的市场规模,对旅游市场的认识要跳出辖区的观念,树立区域化整体市场的概念。
“珠三角”各地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早,但效果还不够明显。
原因是由旅游部门牵头搞一体化难成气候,破解不了行政区划制约性的大问题。
可喜的是,江浙沪三地为推动贯通三地辖区的旅游休闲绿道建设,由三地政府出面,建立了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制,许多原来不可能解决的类似土地问题等得到有效解决,旅游休闲绿道建设进展比较顺利。
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快的今天,改革市场管理模式,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区域化的旅游市场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四是推动旅游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
有两个趋势对传统的旅游服务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一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过去的一项服务,现在被分割成若干项服务。
二是大众化旅游发展迅速,散客的比例占到旅游市场的80%。
2011年国内游客中,有组织服务保障的旅游团队游客大约是6亿人次,散客为20亿人次。
这意味着传统的专业化旅游组织接待保障体系的规模相对缩小,而为散客提供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