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 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课题名称《库仑定律》科目高中物理对象高二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学情分析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社会舆论,对高中课程充满神秘感,心理就有一些胆怯阴影的存在;家长、亲人对学生期望很高,这一殷切希望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却变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成为心理发展的阻力。
由于个性很强,据自己的爱好,有严重的学科倾向性,在学习过程中物理无疑成为个别学生放弃的对象……,诸如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物理课学习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活动进程、活动效率与效果。
对此我们就要研究,寻找良好的对策。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渗透理想化方法,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2、渗透控制度量的科学研究方法三、知识与技能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库仑定律和库仑力的教学.2.关于库仑定律的教学教学资源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一、库仑定律: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问: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什么有关系呢?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
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FQrFmrFFQGm mF F 122222122121 21919113127160160910167=kQ=Gm=kQ=9.01010106.67101010=2.310 111939,,·×××××××××××....-----(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2《少年有梦》学案(含答案)
②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③努力,需。
正如诗歌中写到:“放飞梦想,大声歌唱,挑战自我,让自己足够坚强。放飞梦想,青春绽放,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中学时代的我们拥有各种梦想并为梦想插上翅膀。同学们,怎样才能使梦想变为现实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有梦》。
【自主学习】
1.梦想的含义是什么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
自主探究
(1)飞行梦给吴希明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梦想使他的生活更有色彩,充满希望;梦想带给他前进的动力,激发他生命的热情与勇气等。
(2)向吴希明学习,我们青少年应追求怎样的梦想?
①少年的梦想要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使我们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②少年的梦想要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这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C.只要有热情就行D.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
3.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要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善于圆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力量。
(1)青少年要敢于有梦,那么什么是梦想?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 的愿望 。
(2)我们确立自己梦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②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 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教学案《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教学案《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教学目标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阐明细胞有统一的结构模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三、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运用细胞学说,解释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
2、科学探究: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材料,体会研究细胞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实例,运用归纳与概括,对比不同细胞结构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情境教学,思维探究,多媒体PPT、显微镜操作显示五、教学过程教师: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请举一两个例子,说说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学生:教师: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观察细胞1、不同细胞,大小不同,直径平均: 1~30μm左右。
观察细胞,需要学会使用显微镜。
2、认识显微镜结构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4、问题提升1)思考: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的位置?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A.将物镜对准通光孔B.先用高倍镜观察,后用低倍镜观察C.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是否在物镜上D.使用高倍镜时,用粗准焦螺旋调节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
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D )5、低倍镜和高倍镜视野的有关计算(1)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视野中看到呈一行排布的16个完整的细胞(如图1),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视野中能看到几个完整的细胞?4(2)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中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如图2),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视野中能看到几个完整的细胞?4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1、分类依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常见原核细胞(1)蓝藻与大肠杆菌:原核细胞结构有什么共同点?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文化与经济、政治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一、教材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探究活动一: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探究提示:(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1.2时间和位移教学案
1.2时间和位移一、学习目标1、理解位移、路程、时刻和时间间隔。
2、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3、知道矢量和标量。
二、知识点【时刻和时间间隔】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2、注意: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的变化。
位移的大小可以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限线段来表示,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3、只有在物体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等。
其他情况下,位移的大小都小于路程。
4、利用坐标轴定量的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
位置是坐标系中的一个点,位移是坐标系中的一条有向线段。
【矢量和标量】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力、速度等。
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温度、质量等。
3、矢量相加和标量相加遵从不同的法则。
三、课堂练习1、以下说法中,那些指时间间隔?那些指时刻?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答案A.火车8点42分到站(时刻),停车8分钟(时间间隔)。
B.您这么早就来啦(时刻),等了很久了吧(时间间隔)!C.“前3秒”(时间间隔)“最后3秒”(时间间隔)“第三秒”(时间间隔)“第三秒内”(时间间隔)“第三秒末”(时刻)“第三秒初”(时刻)2、第3s内指_____s的时间,是从________s末到______s。
3、出租车是按(填‘路程’或‘位移’)收费的。
4、⑴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北走了30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位移(即A到C的位移)、第二次的位移(即C 到B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A到B的位移)。
⑵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南走了30m,到达B点。
在纸上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位移(即A到C的位移)、第二次的位移(即C 到B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A到B的位移)。
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案
课题: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使学生掌握斜边、直角边公理及其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斜边、直角边公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2、你认为具备这样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二、合作探索:探究1:我们知道:斜边和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AS”判定它们全等;一对直角边和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SA”或“AAS”判定它们全等;两对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SAS”判定它们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对直角边相等(边边角),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可能全等呢?如图1 (1),在△ABC与△A'B'C'中,若AB=A'B',AC=A'C',∠C=∠C'=Rt∠,这时Rt△ABC与Rt△A'B'C'是否全等?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把Rt△ABC与Rt△A'B'C'拼合在一起(教师演示)如图1(2),因为∠ACB=∠A'C'B'=Rt∠,所以B、C(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AB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知道∠B=∠B'.根据AAS公理可知Rt△A'B'C'≌Rt△ABC.2.上面的实验和操作,说明“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就是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公理(简称HL).DBCAE F 探究2:含有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思考:如图:如果∠BAC= 030,那么BC = 12AB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三:应用迁移1、如图,在△ABC 中,已知D 是BC 中点,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DE =DF . 求证:AB=AC四、小结由于直角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因而不仅可以应用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还可以应用“斜边、直角边”公理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只能用于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不能用于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所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五种:“SAS 、ASA ”、“AAS ”、“SSS ”“HL ”.五、练习巩固1、见课本P10 1、2六、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七、板书设计:八、作业:见课本P12 习题1、2教学反思DCBAA课 题: 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教学目标:1、能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与一点;2、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1.2展开和折叠 教学案一体化
图2、图3经过折叠是否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呢?
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任意剪开,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
还有没有和黑板上贴的平面图形不一样的呢?
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
同学们能把自己准备好的棱柱和五角星纸片经过折叠变成一个几何体吗?同学先思考、猜想、回答,然后再动手折叠。
(在此,大多数同学会折叠成一个棱柱和一个五棱锥。)
学生思考,再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
学生先想,再剪,同伴之间互相说说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指导。最后,请一些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说自己的剪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平面图形,思考。大多数同学会回答出“7条棱”。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小组讨论,作出正确解释。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学生认识了“面―体―面”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空间,形成了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说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感觉良好。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展开和折叠
学校
荣成三十五中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念。
能力目标: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
图4
把一个正方体变成一个平面图形,刚才剪开了几条棱?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活动 思考教学案 (新版)苏科版
1.2活动思考教学案一、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归纳等“做”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能有效解决问题(难点)。
三、学习与交流1.找规律,填数字.2.你能将1、2、3、4、5、6、7、8、9这9三个数字相加都等于15吗?动动脑筋,试试看。
四、典型例题2.根据图所示,找规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1 11 2 11 3 3 11 4 6 □ 11 5 □□□ 1五、达标检测1. 如下图,是某宾馆楼梯示意图(一楼至二楼),若要将此楼梯铺上地毯,则至少需要________ 米.2.池塘里的睡莲的面积每天增长一倍,9天可长满整个池塘,那么需要天睡莲长满半个池塘。
5. 你家的固定电话号码是___________,它是一个_______位数,若从2009年10月1日起电话号码全部升位,规定原号码的最低位为6,7,8,9,0的,统一在后面加一个数字3,最低位是1,2,3,4,5的,在后面加一个数字8,则升位后你家的电话号码变成________6、找规律:①、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是空心球):●○○●●○○○○○●○○●●○○○○○●○○●●○○○○○●……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个.②下面数列后两位应该填上什么数字呢?2 3 5 8 12 17 __ __③已知,,,,…,若符合前面式子的规律,则④已知下列等式:① 13=12;② 13+23=32;③ 13+23+33=62;④ 13+23+33+43=102;由此规律知,第⑤个等式是.六、教学反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1.2活动 思考 教学案
1.2 活动思考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学习目标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思考,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收集、选择、处理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学习重点在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难点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活动一: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折叠、裁剪、展开.问题1:你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说说你的理由.问题2:你得到的正方形是最大的吗?你有其它方法剪成正方形吗?分组动手试一试。
问题3:就这一张纸片,你还能剪出其它的图形吗?活动二按图示的方式,用火柴棒搭成三角形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根活动三观察月历:(1)图中的框内,对角线上两个数的和相等,你是否还能找出满足这一条件的方框?能找多少个?(2)图中的方框内有9个数,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活动四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环境的变化,学科设计也与小学不同。
1、同学们,你比较喜欢哪些学科?你知道班上其他同学比较喜欢哪些学科吗?你怎样去了解?2、你会设计调查表吗?分组试一试.3、怎样调查呢?4、由调查的数据,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作业设计班级姓名学号等第1.春秋时代,人们用算筹摆放图形:来表示1、2、3、4、5、6、7。
你认为他们会用_________图来表示“8”,用____ ___图形来表示“9”。
2.一个数减去2,加上6,然后除以5得7,则这个数是()A.35 B.31 C.20 D.263.如下图所示的方式搭正方形:则搭1个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_根,搭2个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根,搭3个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根,搭1000个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根,搭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____________根。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1.2有理数1.2.4绝对值2第2课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导学案
绝对值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看教材第12页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你能将这一周的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2.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
(2)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3。
学习重、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分层学习1。
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页“思考”到教材第13页第4行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借助数轴来归纳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看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规律.(4)自学参考提纲:①说出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顺序。
a。
把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后,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按照这个顺序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各点的顺序应该是从左到右的。
b。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②根据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特征(原点右边的数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数表示负数)和上述规定(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可得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一: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对于两个负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离原点越远,说明这个数的绝对值越大(填“大”或“小”),表示该数的点越往左(填“左"或“右”),因此可以得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二: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③填空:(填“>”或“<”)—100<0 -50<120<0。
0001④-78和—89这两个负数谁大?怎样来比较?解:∵-|78|<|—89|,∴—78>—89⑤你能总结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吗?相互交流一下。
2。
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和交流探讨.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自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收集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a。
指导部分未找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学生观察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的位置与它们的大小关系。
1.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案)(2)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或”、“且”、“非”作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p 或q”、“p且q”以及“非p”命题的真假规律;2.能够应用真值表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的判断.教学难点:应用逻辑联结词求参数范围.教学方法: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2.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的步骤:(1)逐一判断命题p、q的真假;(2)根据“或”、“且”、“非”的含义判断“p或q”、“p且q”、“非p”的真假.二、知识应用例1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以及“非p”形式的命题:(1)p:3是正数,q:3是奇数;(2)p:函数y=x2(x∈R)是偶函数,q:函数y=x2(x∈R)是单调递增函数;(3)p:正方形是矩形,q:正方形是菱形.例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2≥1;(2)2≥2;(3)1≥2.例3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以及“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p:2∈N*,q:1∈Q;(2)p:方程x2+x+1=0无实数根,q:方程x2+x-2=0有两个异号实数根;(3)p:3是9的约数,q:4是12的约数.例4已知p:x2-x≥6,q:x∈Z,若p∧q和¬q都是假命题,求x的值.例5已知有两个命题,命题p:不等式x2-(a+1)x+1≤0的解集是空集,命题q:函数y=(a+1)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如果p且q为假命题,p 或q是真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三、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2.综合应用逻辑联结词求参数范围的一般步骤.。
八年级地理上册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案(无答案)(新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付出必定有收获!!【课堂要求】充满自信、精神饱满、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树立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读“行政区划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知识目标:在我国政区图上填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重点、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分布。
【预习问题】1.我国行政区划的原则是什么?我国行政区域分为哪三级?2.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是什么样的行政区域?3.除以上三级行政区外,还有什么特殊的行政区?4.数一数,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几个省、几个自治区、几个直辖市?活动要求:1.按照要求自主预习,认真完成预习问题。
2.组长统筹本组的预习情况,鼓励同学积极回答问题。
【课标要求】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分析】从全章来看,本节教材以确定地区空间位置的知识为主,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基础【学情分析】本课学生知道我国基本的三I2、观察省级行政单位简称的命名方法,看谁的发现多。
.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不与山东接壤的是(A.陕西省B.山西省C.山东省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案(含答案)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考纲下载: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Ⅱ)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相反。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at 。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ax 。
3.(1)任意相邻相等时间T 内的位移差:Δx =aT 2;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
(2)中间时刻的速度:v t 2=12(v 0+v )=v 。
(3)位移中点速度:v x 2= v 20+v2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常用的4个比例关系 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瞬时速度的比 v 1∶v 2∶v 3∶…∶v n =1∶2∶3∶…∶n ; ②1T 内、2T 内、3T 内、……nT 内位移的比 x 1∶x 2∶x 3∶…∶x n =12∶22∶32∶…∶n 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位移的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 1∶t 2∶t 3∶…∶t n =1∶(2-1)∶(3-2)∶…∶(n -n -1)。
4.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
(2)基本规律①速度公式:v =gt ;②位移公式:h =12gt 2;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5.竖直上抛运动(1)运动特点:加速度为g ,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
(2)基本规律①速度公式:v =v 0-gt ;②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③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
泰山区第三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2 有理数1.2.3 相反数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1)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各表示什么数?(2)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31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各表示什么数?当学生回答出(1)2,-2,(2)312,-312时,设问:(1)、(2)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引入课题——相反数.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的位置关系.②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2)过程与方法①训练学生利用数轴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②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①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②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说出相反数的意义,体会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与几何意义的一致性.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位置特征.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相反数的特征及其几何意义.(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画数轴表示相应的数,观察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的位置有何关系.(4)探究提纲:①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课题导入”中两个问题中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它们所对应的点有什么特征?这些数相加均为0.它们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相等.②换一个数试一试,如: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些点又有什么特征?有两个,4;-4;它们的和为0;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和原点距离相等.③一般地,设a表示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2个,它们表示a和-a;这两个点分别在原点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即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2.自学: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②差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a.正确画数轴、描点;b.描述相应的数及其所对应点的特征.(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帮助解决自学中的疑点问题.4.强化:探究的一般性结论,即探究提纲的第③题的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1.2《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案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案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此可见,“表象”在儿童的认知活动和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和语言启迪获得有关形体及特征认识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关概念,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形体的表象。
1.立体图形的认识要建立在对平面图形认识的基础上。
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有关立体图形的表象,需要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立体图形的表象由特殊推向一般,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正方体的表象要建立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
二、重视抽象和概括,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表象只是从感知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抽象和概括,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性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在本单元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后,还应抽象概括出正方体是由6 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样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还要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让学生识记。
而直观图去掉了正方体的非本质属性,保留其本质属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要求,特制定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了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2、了解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及在展开图中相对的两个面、相邻的三个面的分布特点。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教案设计方案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故事主题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故事内容简介:《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是一本关于一个女孩米莉和她神奇的帽子之间的故事。
米莉的帽子可以根据她的心情和需要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故事重点词汇和表达:帽子、心情、神奇、变化、想象、快乐、友谊等。
1.3 教学方法故事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故事书籍《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投影仪、幻灯片、思维导图模板等。
教学场地:教室、投影仪设备、分组讨论区域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会变化的帽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故事阅读教师朗读故事《米莉的帽子变变变》,学生跟随教师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
3.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评估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故事复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学生进行故事续写,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情节。
学生进行帽子手工艺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邀请家长观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教学案+课堂作业
南沙初中初三数学教学案教学内容:1.2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定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
2.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定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内心);3.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H L”)几何语言:三、思考与交流证明: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四、重要定理:定理1。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O E D B A E D P C B A 定理2。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几何语言:问题:在角的外部,有没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五、拓展与延伸“如果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不相等,那么这个点不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你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让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在证明时,不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了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方法称为“反证法”。
六、思考与探索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AD 、BE 相交于点O ,点O 在∠C 的平分线上吗?证明你的结论。
小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
我们把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跟踪训练:如图,已知△ABC 的外角∠CBD 和∠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证:点P 在∠DAE 的平分线上.七、小结收获八、课堂作业:见作业纸(2)F E D B A C南沙初中初三数学课堂作业(2)(命题,校对:王 猛)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__1.△ABC 中,∠C=90°,AD 为角平分线,BC=32,BD ∶DC=9∶ 7, 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 )A.18cmB.16cmC.14cmD.12cm2.在△ABC 内部取一点P 使得点P 到△ABC 的三边距离相等,则点P 应是△ABC 的哪三条线交点. ( )A 、高线B 、角平分线C 、中线D 、边的垂直平分线3.如图,在△ABC 和△ABD 中,∠C=∠D=90°,若利用“AAS ”证明△ABC ≌△ABD ,则需要加条件 _______或 ; 若利用“HL ”证明△ABC ≌△ABD ,则需要加条件 或 .4.如图,有一个直角△ABC ,∠C=90°,AC=10,BC=5,一条线段PQ=AB ,P.Q 两点分别在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X 上运动,当AP= 时,才能使ΔABC ≌ΔPQA.5.如图,在△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 D,DE ⊥AB 于E ,且AB =6 cm ,则△DEB 的周长为___________cm.6.如图在△ABC 中,∠C=90°,点D 在BC 上,DE 垂直平分AB ,且DE=D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学会对蜡烛燃烧、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实验探究的操作方法;
2. 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步学会实验报告的填写方法。
【学习重点】
蜡烛燃烧、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实验探究的操作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情境激趣:T(投影)——中、西方古代化学实验室
2.揭题示标:T——学习目标
二.自学建架——(一)
知识模块——(一)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Ⅰ.个人自学
1.P:蜡烛及其燃烧
2.阅读:P12~P13相应内容
3.建构:
⑴蜡烛燃烧的产物分别是和 ,可用(填试剂)检验
可用(填操作)检验。
⑵蜡烛燃烧过程中,熔化属于变化,因为;
燃烧属于变化,因为。
4.即学即练
蜡烛燃烧实验记录与分析
步骤现象结论
点燃前观察蜡烛,闻气味;
刀切,放入水中
色体味
(浮沉)于水
硬度(大、小)
密度比水。
燃烧中观察火焰,
将火柴梗平放于火焰上,
将干冷的罩在火焰上
取下,注入石灰水,振荡。
火焰分、、
先变黑部位是
杯壁上有
澄清石灰水
蜡烛有性
温度最高
燃烧产物是
和
熄灭后熄灭蜡烛,
立即用火柴点白烟蜡烛(可否燃)白烟是
Ⅱ.个人(小组)疑问
三.精讲补架——(一)
1.通过操作或现象推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注意两者要对应。
2.蜡烛燃烧产物的多样性及常见产物检验方法,说明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四.知识模块——(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Ⅰ.师生共建
1.预备知识
⑴师: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较多,只检验其中三种物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含量
的多少。
⑵生:阅读:P14“活动与探究”⑴⑵⑶部分
2.气体收集——收集2瓶呼出气体、2瓶空气
⑴师:如何把人体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
⑵生:生活中可能用的方法
⑶师生:用排水法收集2瓶呼出气体
操作要点:
3.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检验
⑴操作
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
⑶结论
4.氧气含量多少的检验
⑴操作
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
⑶结论
5.水蒸气含量多少的检验
⑴操作
⑵现象:空气中呼出气体中
⑶结论
6.综合结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多少比较(填“>”,“<”或“=”)吸入空气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
氧气
水蒸气
Ⅱ.即学即练
(厦门中考)在“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有水蒸气生成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Ⅲ.个人(小组)疑问
五.精讲补架——(二)
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但能使火焰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而检验氧气含量的多少是用燃着的木条。
六.归纳完型(请你归纳本课主要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利于知识巩固)
七.达标巩固
1.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空气
2.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3.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①燃烧时发光、发热②蜡烛燃烧时有水雾生成③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④蜡烛先熔化再燃烧⑤熄灭时蜡烛冒白雾
A.①②③B.③④⑤C.只有④D.①②③④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我们呼出的气体里含有水蒸气
5.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只有水蒸气
B.只有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D.只有氧气
6.王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7.为测定教室内空气的成分,请你设计两条收集教室内空气的方法:
⑴
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