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十七年(1949-1966)间短篇小说创作的发生学考察

合集下载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与柳青的《创业史》并称为反映中国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红色经典文学,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50年代的农村为背景,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当时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选择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业合作化运动产生的的消极影响已经被证明远大于积极意义,所以我在阅读《山乡巨变》时,并没有切身体会到作者力图展现的农村集体生产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蓬勃景象,而是更多地感受到在时代错误的影响下,作者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在我们看来一些不可取甚至是可笑的价值观。

然而正确认识《山乡巨变》,我认为决不仅仅是要指出其局限性,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并分析这一历史局限性为作品创作带来的影响,这才是我们今天阅读《山乡巨变》的真正价值所在。

《山乡巨变》中讲述的一些人和事,之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可笑,其根源就在于文本所植根的历史观点的错误。

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则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形式展开。

不可否认,在那个科学技术极为落后的年代,实行生产合作化的确有利于农民抵御天灾人祸,但是样样归公无疑会大大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于后来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历史的倒退,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但是这个错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后才被现实证明,之前或者是被宣传政策和表面现象所麻痹,或者是出于迎合政治目的的需要,作家们都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唱赞歌,这虽然迎合了时代,但与历史发展潮流是相悖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不例外。

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的错误,导致了作者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一系列缺陷。

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了突出党政策的正确性,周立波推出了邓秀梅,李月辉等正面形象和秋丝瓜,菊咬筋等落后农民形象。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周立波新探

周立波新探

周立波新探【摘要】:周立波虽然在中国文坛称不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作家,但他具有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

《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是他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作,两部作品的出版分别成为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历史性事件。

这样一位在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作家,一直被形而上的姿态左右,同时过去的评论不能客观实在的评价他,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读。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他的研究还凝固在作家本身所处的年代。

本文论评周立波,期望在现有文学史料与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界定。

本文绪论部分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周立波?二是研究些什么问题,三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文章本论共分四章。

第一章,讨论周立波的转向问题。

即研究他如何从一名亭子间又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学修养的作家转换为具有强烈革命意识的左翼作家,进而抛开温情的人道主义,转向描写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并终身坚守左翼姿态的问题。

特别强调其转型后的革命姿态,以及转型中的极度自觉,兼对其性格弱点进行分析。

第二章,从抗战时民族形式讨论入手,考察在延安及其他地区的热闹讨论中,在三十年代就对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争论的周立波,却保持沉默的原因。

并由周扬坚持大众化阐释出发,谈周立波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态度。

论述周立波为追求民族形式在创作上的努力,肯定周立波创作的民间特性,指出其创作手法的单调和主题的时代局限而引起审美视野的狭窄。

第三章,讨论周立波在中国乡土小说链上的地位。

以丁玲和周立波为中心,谈新小说的特征,特别强调周立波在创作上比丁玲更自觉;讨论赵树理、周立波、柳青在创作上的差别,特别强调虽然赵树理影响过周立波创作,但周立波的小说在乡土小说中特征更明显;谈周立波小说与其他同时代小说相比显得独树一帜的几个方面:风景、意象、女性等等。

第四章,先讨论周立波40-60年代与80年代后两个不同时代的接受差异及其原因,进而探讨版本变迁和作品的修改产生的意义和后果。

当代文学填空题

当代文学填空题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1966 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第一节概述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A.刘雨生B.梁生宝
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A.“糊涂涂”B.梁三老汉
C.“亭面糊”D.陈先晋
3.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民。在“十七年”时期,只有少数作家对自己提出过这种苛刻的要求。比如,梁斌把自己的读者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当低的识字人,他在写《红旗谱》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每章的字数控制在千字左右;而赵树理则把自己的读者定位为不识字的人,他在写小说时总是先读给农民听。只有农民听懂了,小说才能在“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让农民能够听懂,并有兴趣听,在表现手法和小说形式上就有意识地倚重民间文艺,特别是说书艺术的传统;而为了政治上的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又必须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新的工作任务,不能迁就大众娱乐口味。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理想。为此,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努力反映老百姓爱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A.陈先晋B.李月辉
C.盛佑亭D.刘雨生
7.《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
A.梁生宝B.郭世富
C.姚士杰D.郭振山
四、简答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提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还在民风民俗的描写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态世界是中国新文学(当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突破和创造。无论是在乡村人物塑造的丰富、表现乡村世界的广阔,还是在展现乡村生活的具体切实,尤其是在表现乡村生活的自在和积极面上,它都达到了新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以阶级斗争理念来诠释农村生活的《艳阳天》,也充溢着欢快、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而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流派的形成,在“十七年”时期的文坛上是极为少见的,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史的意外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包括对于港台文学,也不管任何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什么样的流派、社团、口号出现的。

十七年(1949-1966)文学史中的工农兵业余创作简论

十七年(1949-1966)文学史中的工农兵业余创作简论


动和各类群众业余文艺活动 , 工农兵群众 的文化水平 丰富多样 , 包含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民间曲艺 、 地方戏 、 得 到 普遍 提 高 , 工农 兵 业余 写作 也 获得 极 大发 展 。诚 唱词等 ; 不仅有个人写作 , 还有集体创作 。 随着工农兵 然 ,工农 兵 群众 文 艺创 作 并非 始于 新 中 国成 立后 , 业 余 作者 创 作活 动 的广泛 开 展 , 在 逐渐 产 生一 批 较有 影 l4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 , 已经构建了文学 的“ 92 就 二 响力的工农兵作家 , 如胡万春 、 国儒 、 王 唐克新 、 孙友 为 ” 向 , 立 了工 农 兵方 向的唯一 性 。如周 扬 所 言 : 田 、 方 确 福庚 、 刘艺 亭 、 金 堂等人 。 冯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规定了新 中国的文艺 为 更 好地 呈 现 十 七 年 时 期 工农 兵 业 余 作 者 的创 笔 的方向……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 向,如果 作 状况 , 者选 取 了 当时在 全 国较 有影 响 的 五种 刊物
8 9
14 0
26 4
39 7
24 2
新 港 奔
流 山 花
15 - 9 天 工 农兵创 作 9 &11 6 .2 4 1 津 非 工农兵 创作
收 稿 日期 :0 I0 — 6 2 1- 3 2
作者简介 : 晓红 (9 1 )女 , 刘 18 一 , 四川成都人 , 四川大学文学 与新 闻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 博l 西华 师范大学 文学 院讲 师 , 上,
从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2 6
刊 物

刊 刊物起
刘 晓 红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6 ) 10 4

第十六讲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第十六讲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革命历史题材: 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茹志鹃《百合花》 ◆农村题材: 周立波《暴风骤雨》 、赵树理《三里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浩然《艳阳天》 柳青《创业史》
◆ 其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宗(1949-1966)
该期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为两个核心观念: 1、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2、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三个创作特征: 1、主题:歌颂、回忆、斗争 2、题材: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为主, (红色中国、乡土中国)城市文学创作稀缺。 3、人物:对 “英雄” 典型形象的狂热追求。

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

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
15.高水红教科书话语策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学位论文]硕士 2003
16.任海宾论教科书话语——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17.王丹尧教科书功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18.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初探——基于质量学视角[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9.蒋小敏建国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
42.张楚廷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2(01)
43.胡东芳论加强课程权力表达能力的必要性[期刊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04)
44.李德显论课程的社会性[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45.张楚廷课程的"五I"构想[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3(11)
3.王勇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二语词汇义关系习得研究——以同义关系及反义关系为例[学位论文]2010
4.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中国现当代都市另类女性形象的现代性解读[学位论文]2010
5.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学位论文]2004
6.王辉香豆素衍生物及番石榴叶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学位论文]2010
35.张传燧,赵荷花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7(08)
36.孟强科学的"权力/知识"考察[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4)
37.臧峰宇论"知识--权力"的"凝视"[期刊论文]-大连大学学报 2005(03)
38.高凌飚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2(09)
20.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05)

584-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新时代文学

584-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新时代文学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新时代文学文学概述1949年7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政治报告,他说这是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的集合。

两个地区指的是什么呢?即解放区和前国民党统治区。

周恩来用相同的口吻高度评价来自这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他是这样说的:在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进入了部队,进入了农村,最近又进入了工厂,深入到工农兵的群众中去为他们服务,在这方面我们已看到初步的成绩,在以前的国民党统治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敌人的压迫之下绝不屈服,保持着从“五四”以来的革命的文艺传统。

在这次文代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做了总结两个地区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

周扬在刚开始宣读报告的时候,就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这样说道: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按照他的说法,他介绍解放区文艺的经验,理所当然是作为未来新中国文艺的方向来推广的。

茅盾的报告虽然是总结斗争经验,但更重要的篇幅是用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

能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都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属于人民需要的人,也是受到人民欢迎的人,这本身就体现了崇高的荣誉。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是很重要的标志,它预示即将拉开帷幕的中国文学新阶段,将由来自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为发展基础,同时也在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吸收“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战斗力量。

这样的新的文艺阵容的组合工作,在1948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展开来。

中共领导下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那年策划了文学理论刊物《大众文艺丛刊》创刊,批判文坛上各种倾向。

在这个刊物上,有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激烈批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资产阶级作家,又有邵荃麟、胡绳、乔木等对左翼阵营内的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小说进行了集中的清算。

“十七年”(1949-1966)红色经典文学赏鉴

“十七年”(1949-1966)红色经典文学赏鉴

“十七年”(1949-1966)红色经典文学赏鉴“十七年”( 1949-1966)红色经典文学赏鉴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此产生中共文艺方针。

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

根植于人民这一土壤,宏扬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向生活的深层开掘,创作出一大批文学艺术精品,这一势头一直持续到1966年。

文艺工作者兼具社会责任感,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们的真实和鲜活,是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红色经典文学艺术不仅内容上多姿多彩,形式上也体现出创新意识,至今都有很大影响。

许多作品立足于小,展示的却是一种大社会、大精神、大境界,收到了一滴水见太阳的艺术效果,成为当代收藏家们追逐的重点。

以工农兵为主角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当代绘画、电影艺术、散文、舞台剧领域中。

沿着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红色经典文学艺术精品有几次明显的创作高潮,革命战争题材作品尤为突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二十多年,文学艺术精品都从容、平静、丰富,比“快餐文学”要高尚、积极。

时代是个大系统,精品中塑造的人物就只能是一个典型的标识部分,在革命与建设这一巨大机器上,给我们留下的是更多楷模与榜样。

开山之作《新儿女英雄传》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早的一本。

这本书先是连载于《人民日报》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的文艺版,单行本第一版由海燕书店于1949年10月出版印行,作者孔厥和袁静,郭沫若和谢觉哉分别作序。

这本书后来有多个版本,都是彦涵作的插图,每版的插图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改编为电影,谢添饰演的张金龙,李景波演李六子,正面人物不脸谱化。

此书还有外文版。

出版于1949年的《吕梁英雄传》也是一部标志性的小说,它甚至可以看作十七年文学英雄形象的先驱性作品。

还有《红旗谱》,这书从初版到插图版再到精装本到外文版。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麻雀》中的启蒙精神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麻雀》中的启蒙精神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麻雀》中的启蒙精神罗莹【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摘要】Zhou is the leader of Hunan tea over, in the creation of nearly half a century left a rich literary heritage, however, in contradiction to swing adventitious ideas due to its controversial. In this paper, Zhou Li-bo's early short story "sparrow" as the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o try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spirit of his inheritance.%周立波是湖南茶子花派的领军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然而,在矛盾中摇摆不定的思想致其备受争议。

本文以周立波早期的短篇小说《麻雀》为切入点,从分析文本来试图探寻他对启蒙精神的继承。

【总页数】1页(P69-69)【作者】罗莹【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相关文献】1.周立波十七年(1949-1966)间短篇小说创作的发生学考察 [J], 魏宏瑞2.行走在精英、农民和智者之间——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周立波故乡生活短篇小说[J], 陈正清;邢玲3.试析十七年文学中农村现实题材短篇小说的人性书写——以赵树理、李准、周立波等人的短篇作品为例 [J], 朱丹4.熔民族形式与个人风格为一炉——周立波的短篇小说创作 [J], 段崇轩5.论周立波短篇小说《麻雀》中的启蒙精神 [J], 罗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七年文学概述范文

十七年文学概述范文

十七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七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创新。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局面,这些变革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十七年中,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整个社会被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所充斥,文学创作也以宣传为主线,以表扬劳动人民和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周立波的《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主题明确,语言简洁,力图以经济建设、革命斗争的光辉形象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随着国家的建设进程,文学的创作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新的文艺作品开始以生活为题材,探索人性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剧情布局,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此外,在这一时期,文学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小说和戏剧,更多的文学形式涌现出来,如报告文学、新诗歌、新小说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规则和形式,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写和反映。

代表作品有冰心的《雨花石》、舒复的《贫困》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体命运为题材,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文学的发展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文学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封建陈腐”,文艺创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扭曲。

许多作品被批判为“毒草”,文学家们遭受到各种打击和迫害。

文学的发展遭遇了新的陷阱,创作的自由和多样性受到了打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生产运动做宣传 。这篇小说与 当时的其他“ 光
明派” 说一样 , 以说没 有 任何 风 格 可 言 , 小 可 就连
他在《 暴风骤雨》 中对乡村 的那种 自然风情 的刻
画也 消失 了 。
变迁 : 以沉 稳 的艺术实 践 , 述着 不 同于主 流意 他 表 识 形态 所推 崇 的“ 英雄 典 型 ” 这 无疑 会 深 化我 们 ,
篇《 李大贵观礼》 。它可 以说是周立波长篇创作 的余波 , 但在当时, 他却没有勇气拿 出来发表 , 一 直到 16 9 2年 9月 , 经过 改写后 才 发表 。
动 能力 的 老 军 属 , 有 一 个 人 被 挂 上 “ 蛋 牌 没 懒
文学的《 暴风骤雨》 另一个是反映十七年农业合 ,
作化 的长 篇 《 山乡 巨变 》 。人 们 往 往 看 重 的是 从
《 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 到《 的一脉相承 , 于是把 《 山乡巨变》 看作是《 暴风骤雨》 的姊妹篇 , J而忽
Vo . 6. . 1 3 No 3 Ma v.2 0 01
周 立 波 十七 年 ( 9 16 ) 14  ̄ 6 间 9 9 短 篇 小 说 创 作 的 发 生 学 考 察
魏宏瑞
( 南京大学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中心 , 江苏 南京 209) 10 3
[ 关键 词] 周立波 ; 短篇 小说 ; 十七年 ; 美变迁 审 [ 摘 要] 周立波十七年时期 的短篇 小说创 作表现 出明显的 审美 变迁 , 这种 变迁与 当时主流 意识形 态
参加早期的革命文学活动 , 但作为 14 年延安文 92 艺整风运动的亲历者 , 那场运动使他对 文学创作
的政治 化 、 工具 化 的理 解在 意识 里 打 上 了深 深 的
印记。虽然 14 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界线 , 99
但 作家 不 可 能 因此 彻 底 改变 其 文 艺 思 想 。14 99
三 次去北 京石 景 山钢铁 厂深人 生活 。这样 努力 的 结果 是 15 95年 长篇 小说 《 铁水 奔 流》 出版 。这 的
与审美反思 的起始
周 立波虽 然 自 13 90年代起 加入左 联 , 并积 极
期间周立波还发表了两个短篇小说《 诸葛亮会》 、 《 砖窑和新屋》 。这两个 短篇小说反 映的都是工 人生活 , 实际上是长篇小说《 铁水奔流》 中部分内 容的独立成篇。《 铁水奔流》 结尾 写到主人公李 大贵勇斗歹徒 , 作为模范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观 礼, 但并没有对观礼事件进行描摹 , 而是以李大贵
说, 但败笔 明显 , 其短篇 小说创作 实践碰壁 , 促使其 开始审 美反思 , 中,9 4年 回 乡后短 篇小说《 其 15 盖满 爹》 的 成功 , 从正反 两方 面促使他 重新开始 了艺术探 索;9 6 16 15 - 9 6年 , 立波凭借对 乡村 生活的 熟悉与文学修养 周
的积 累和对文学审美的重新认识 , 其短 篇小说创作表现 出明显的个人独特 追求 , 时代的 限制使 他的 艺术探 但 求 出现反复 。这种 审美观的 变化可 以从他对于延安讲话精神 的不同侧 重阐释发现端倪 。 [ 中图分类号] 1 0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2 1 ) 504 -5 076 2 ( 0 0 0 -0 60
第 3 卷 第 3期 6
21 年5月 00
徐州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fXu h u N r lU i ( hlsp ya d S ca ce c sEdt n .o z o oma n . P i o h n o il in e io o S i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史 上 的周 立 波每 被 论 及 , 总 与两部 作 品有关 : 个 是 描 写 土改 运 动 属 于现 代 一
年 7月 , 加完 中华 全 国文 学 艺 术工 作 者 第 一次 参
代表大会后 , 周立波被调 到文化部编 审处工作。
这年 l 2月 , 立 波延 续 东北 农 村生 活 的题 材 , 周 创 作 了一篇 反映 东北农 村 生 活 变迁 的短篇 小 说 《 懒 蛋牌 子》 。但从 村党 支 书 到懒 汉 二流 子 再 到无 劳
所推 崇的“ 英雄 典型” 话语表现 出明显的差异。他在此 阶段 的小说创作风格的 变化是 对 14 92年《 延安文 艺 在
座 谈 会 上 的讲 话 》 表 以 来 自 己创 作 风 格 的 反 拨 。14 - 15 发 9 9 9 5年 , 立 波 响 应 号 召 创 作 反 映 工 业 题 材 的 小 周
对周立 波 的认 识 。
一Leabharlann 14 9 9年 3月 , 中共 七 届 二 中 全 会 召 开 后 , 周 立 波受 到启发 , 进 城就 想 了解 和反 映 工 人 生活 一 和 工业 建 设 。从 15 9 1年 2月 到 1 5 9 4年 , 他先 后

14 n 15 : 作 实 践 的碰 壁 99 95 创
略其 中 的差 异 , 即使注 意到这 种差 异 , 其所 包 也对 含 的作 家心 态 的变 化 与 审美 变 迁 不 予深 入 理 会 。 为此 , 本文从 发 生学 角 度 对 周立 波 十 七 年短 篇 创
作 进行 重新解 析 , 掘 周立 波在 十七 年 问 的 审美 发
子” 。小 说显 然 有 图解 政 策 之 意 , 当 时东 北 的 为
[ 收稿 日期] 090 -0 20 -63 [ 作者简介] 魏宏瑞 , , 女 山西榆 次人 ,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的激 动 心情结 束 。15 94年 , 立 波 又写 了一个 短 周
合 作 化 运 动 开始 后 的 乡 村 , 购 统 销 、 统 整顿 互 助 组 、 展合作 社 等各种 任务 纷沓 而至 , 发 小说 主人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