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变化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言变化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乐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旨辨析语言变化的不同观点和语言变化的影响因素。

包括以时间纵轴对语言在历史上的整个变化;在同一时代范围内,由于社会阶层的需求、强势文化的冲击、地域差异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对群体语言变化的影响;以及微观的个体语言的变化,如个人年龄、性别、性格、教养、受教育程度、使用语言的环境和背景等。

关键词:语言的变化;语言变化的观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07(2012)01-0131-04
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化中。

语言的变化是渐进的,几乎觉察不到,如一代人与另一代人在发音上的略微差异。

语言学上的变化是两个等价形式作为变量在一段时间内共存,最终一个给另一个让路的结果。

例如,两个词或一个词的两种发音,可以一段时间内,在一个语音体系内共存,被不同的子群体及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不同的语言形式不断竞争着,最终,一个将占据支配地位,另一个衰弱了。

关于语言变化,历来有许多不同流派的理论认识,本文就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评析,进而提出影响语言变化的诸多因素。

一、语言变化的不同观点辨析
(一)语言退化的观点
18世纪对于语言是一种衰退或颓废的观点。

他们的理由是旧的印欧语言,如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都存在复杂的衰退和结合的现象,长期来看,一些语言衰落了,但现代印欧语则少有衰退和结合。

他们强调,人们对自己的讲话越来越漠不关心(阅读惰性),因此我们现代人是“颓废的”,允许曾经复杂的语言衰退成一种“简单”的语言。

这种“颓废”的论点有一个重大的缺陷。

即使衰退和结合的数量减少了,但其它如语气词和助动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任何在古代语言中能表达的在今天仍然可以表达。

从根本上说,这种理论是非常主观的,因为它对于那些“高度发展了”和“哪些衰退了”的判断,依赖个人的观点,而非科学事实。

因此,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尽管语言学并不支持这种18世纪的语言衰退理论,但很多抱有独立见解的学者仍然据此理由论证世界范围内方言的变化,来证明方言是“颓废的”。

当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即使最神秘的方言也有规则的语法结构,如同标准语言一样能够完美地表达意思。

(二)自然法则的观点
被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所推崇的另一种理论称之为自然法则。

该学派声称语言变化是无意识的和机械的,因此是不被使用者所觉察和支配的。

他们发现对于人的耳朵来说.单纯的“声音”实际上是一些相似声音的集合。

他们称之为“理想模式”下的“低水平偏差”。

辩称语言变化仅仅是由小小的偏差引起“理想模式”的一个缓慢转变。

这里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缺少某种强化条件时,偏差也可能后退和前进,并抵消任何的变化。

被新语法学派补充说,通过语音简化或儿童不完全地学习父母的语言,偏差得到强化。

语音简化基本上是指某些语音较其它语音更容易发音,因此自然的趋势是说话者有较容易发的音取代难发的音。

是英语的“nuclear”,许多人读作“nucular”。

一个问题是这种解释并非所有的变化是由于发音困难(除非是说隐语),这种原因是出现于语言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导致主要语音变化的原因。

而且,很难说明“nucular”比“nuclear”的发音更容易,你会从不同的人处得到不同的回答。

简化的确存在,但用它作为语言变化的一个理由(而非特征),从科学的角度讲过于主观。

另一个说法儿童从父母那里不正确地学习语言也难以成立。

举一个极端的例证就是移民。

观察结果显示,移民儿童总是能从学校的朋友那里学习语言而无关其父母的方言或母语。

(移民儿童会成为多种语言使用者,这是另一个故事……)。

事实上,美国的英国移民儿童几乎能讲同美国早期居民一样英语。

因此从这一例证中可以得出,父母在语言学上的作用没有儿童所处的社会群体的作用大。

(三)社会关系的观点
本世纪最新的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WilliamLabov提倡的社会理论。

他发现,最初一个小群体的一些确定的词汇不同于其它的群体,例如同样的元音。

因为所有人都不能正确地发音,不同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可是,这一时期后来的观点指出,出于某种原因,这种发音上的不同开始成为了社会和文化特征的信号,希望溶入这一群体的其他人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这种不同,将之夸大,并应用这种不同转变发音而为成其它词汇。

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间,这种转变将影响所有具有相同元音的词汇,最终成为具有规律的语言学上的语音变化。

我们可以争辩说相似的现象将应用到语言学的语法和词典中。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词汇进入了标准美语中,如“bug”,“crash”,“net”,“email”等等。

这符合上述理论,即这些词汇最初被一小部分人使用(比如计算机科学家),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这样的技术专家,继而这些计算机科学词汇开始滤入主流语言。

笔者认为有关语言变化的社会关系理论较前两者更有说服力。

毕竟,为是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群体,人类什么也做不成。

二、语言变化的影响因素
语言的变化是群体和宏观效应随时间的“变化”的变化,一种语言在消退时,受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而然会在原来的语言基础上发生变化,无论是对群体还是个人,无论多或少。

在语言变化基本原理下,以时间纵轴对语言在历史上的整个变化有影响;在同一时代范围内,南于社会阶层的需求、强势文化的冲击、地域差异以及新技术的使用对群体语言变化影响显著;甚至个体语言变化,不同因素对语言变化影响分析如下:
(一)时代因素
时代透过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和影响语言的变化,也就是说历史变化,是历史语言学的主要考虑因素。

然而,除过语言的结构变化,也包括个体的语言行为。

总之,语言反映时代的特点
例如:在中国,我们可以很确定地得出结论哪些词语属于哪个年代。

例如“红卫兵”,“臭老九”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另一些词语如“先生”、“小姐”、“师傅”和“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不同的含义。

(二)同一时代对语言影响的因素
1.社会阶层。

社会的阶层文化对语言行为是有需求的,这就影响了语言变化。

当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美,其更倾向于使用“享有声望的礼会方言”作为表达自己较高阶层的符号。

一般来说.首都方言是“享有声望的社会方言”。

以中国为例.北京话是官方确定的普通话.尤其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在我们大部分的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调查表明,在纽约发/r/的音往往代表纽约人.而且发音/far/,/car/,/father/已经成为希望表达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荣耀,特别是女人,女人用带有/r/的发音来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英格兰,英国人说话很少带/r/的音。

根据调查,较高阶层的人说话带的/r/音少,而较低阶层的人说话带的/r/音较多。

比较两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在不同国家/r/音起着不同的作用,但/r/是代表社会阶层的符号。

2.强势文化。

(1)政治经济等实力:一些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实力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比如国际上美式英语的流行程度明显超过英式英语,带“r”不带“r”的英文单词发音一律发“r”的音。

说明美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只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英美文化对国内的冲击,使得PK,OK,bye bye,已经老少皆知,成为中文的一部分了;广、港、台国语大量替代了原来的普通话,从用词到发音都非常多,多得现在我们都感觉不到了,比如:“付账”改为“埋单”、“请某人登台”改为“有请”、“很
好”说“蛮好”、“各个方面”说“方方面面”;本来“包包”(指装东西的)在大陆是儿童用语但是在台湾是成年用语,现在大陆成年人(女人)普遍也这么用了;“6”、“8”的流行;原来大陆说“激光”,现在很多人说“镭射”(台湾的翻译)。

(2)外来语:外来语的使用是语言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和发展规律,外来语的使用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词汇,甚至影响了语义和语法。

例如,在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之中,有中国的“tea”、马来西亚的“bamboo”、以及在数学方面使用的数字来自阿拉伯语等等。

日语大量使用外来语的直接发音制造了大量的词汇,中国自清末,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文的很多词汇就直接来自于日语,比如“部队”,“司令”、“军”、“师”、“旅”、“团”、“士官学校”等等,因为中国旧军官很多都在日本受过训;而_医学、物理、数学等等现代科学的很多词汇也都是直接来自于日语。

甚至中国在白话文改革以前根本没有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也是受英语语法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

(3)时尚:电影、娱乐节目的流行,网络文化的兴盛,使这些并非传统经典文化改变了社会语言的习惯和使用。

电影和小品丰富了很多流行用语,比如,“潜伏”、“非诚勿扰”。

网络语言简洁、新颖、幽默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被广泛流传于社会,比如,BTW(by the way),CU(see you),“神马”(什么),“给力”(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甚至很多网络用语都收入到新的词典里面了;由于拼音输入的原因,原来的很多“白字”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标准(比如“的”和“地”已经不区分了)。

3.地域。

地域对语言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某种事物的词汇,例如,在英国只有“snow”一个单词,但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不少于30个单词描述雪,要感谢那里独特的气候,那里有如此多词汇,看或听这些捕述雪的词汇,我们很容易想象那里覆盖厚厚的冰和雪的景象;而居住赤道附近的民族的语言中就缺乏对“雪”的感知和理解,无法想象“……自得像雪一样”的色彩,却使用“……如棉花一样洁白”,所以居住地及生活环境对语言变化的影响很大。

一个人的语言同样可以揭示其居住地及环境对其个人语言发展的影响。

例如:我们都说普通话,但我们很容易分辩出彼此来自中国的哪一个地区。

就是因为最具地方特征的语言通过口音传递这样的信息反映当地语言特征。

4.新技术。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现在很多技术词汇以前是完全没有的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以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例email,net,hacker等等。

而在中文中则在原有的词汇上扩展了词义,比如“网”(词义宽展),“黑客”(注释加表意)。

但是中文这个方面的发展和其它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中文则是利用中文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的特点,组合成为新词,基本上不用解释就可以明白。

因此新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影响词汇、甚至流行语的使用。

(三)个体语言变化的影响因素
1.性别和年龄。

性别影响人的语言。

根据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男人和女人在语调和词语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异。

科学家发现,女人在词语的先择上比男人更文雅,更小心,更喜欢用正式语言,更多地使用更多夸张的形容词和反意疑问句。

儿童的语言系统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言会逐渐趋向于成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的语言自然而然发生不断的变化。

2.教养和教育程度。

教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反之浯言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教养。

英国剧作家伯纳尔·肖的《窈窕淑女》中,语言学教授Hig—gins成功训练卖花姑娘,并带她出席上层社交,没有人能识别出她的身份。

甚至有人认为这位卖花姑娘是地中海某国的公主。

剧中有一句话“Once youopen your mouth,you are placed”。

剧中的这个观点证明,一个人的语音及使用的词汇,是其教养的一面镜子。

而教养则是一个人受教育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体现。

3.性格和专业领域。

即使所有的环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不同性格的人在语言词汇的选择、语气的使用上完全不同。

专业领域对个人语言变化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长期受专业环境和专业术语的影响,那么相同环境下不同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差异也很大,正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体现在中国春节贺岁短信:
航天领域:日子如火箭节节推进!
证券界:日子如股票天天涨1
4.特定场合。

生活中一些特定的场合也会影响我们的语言。

如我们常说的,特定的行为和举止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和场合。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同场景和不同对象都会改变说话者的语言发生变化。

语言与社会认同紧密相关,因此人们对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笔者认为语言的变化是群体和宏观效应随时间的“变化”的变化。

时间为纵轴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同一时代范围内,横向不同地域、社会文化、经济、国家实力等等对语言变化带来的影响外,微观的个体语言的
变化,如个人年龄、性别、性格、教养、受教育程度以及使用语言的环境和背景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