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节 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4.会计算平均速度.5.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6.平均速度的计算.7.平均速度的计算典型例题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例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课堂达标11.如图所示是路程—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A B C D2.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二、“过桥”问题例2.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此桥,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120s B 140s C 160s D 180s课堂达标21.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则共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2.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由车头上桥到车尾全部离开大桥,共用3min,则这座大桥长为_______m3.一列火车通过长4200m的隧道用去时间5min,若其速度为15m/s,则火车长_____m.4.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三、平均速度概念的考查.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方法总结:课堂达标3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 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 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 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 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 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A 4.8m/sB 5m/sC 2.45m/sD 4.8km/h3.汽车从A 城开往B 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4.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5.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6 .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7.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8.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典型例题一、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例1.某同学的身高是1.6m,则他的身高应为_______cm.例2.某原子的半径为20nm,则相当于__________m.方法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达标1.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3.75m=3.75m ×100=375cmB 3.75m=3.75m ×100cm=375cmC 3.75m=3.75×1001cm=0.375cm D 3.75m=3.75×100cm=375cm 2.单位换算:4×105μm=_______m;7.84×106m=______km 25nm=________m15km=__________cm 3.6m=__________nm3×105km=______mm3.我国的长江全长6300km,如果换算成以米为单位,当相当于__________m二、刻度尺的读数.例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方法总结:课堂达标2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2.下图所示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甲同学的读数为41毫米,乙同学的读数为41.0毫米,丙同学的读数为16毫米,丁的读数为16.0毫米.上述四位同学中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三、误差和平均值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例3.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L1=2.45cm;L2=2.46cm;L3=2.47cm;L4=2.48cm,那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__cm方法总结:课堂达标31.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A 5.51cmB 5.52cmC 5.525cmD 5.53cm2.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8.45cm、8.56cm、8.44cm、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课后巩固1.一位同学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小明的身高为1.64_____;课桌宽46____;物理课本的长为250______,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_____.小红的鞋长为24_______,金星到南麻的距离为40_____.刘翔在奥运会上跑的距离为110_____.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105km=__________cm=__________mm.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_的.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3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平均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而致用的思想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机械运动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自学交流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0、21页内容,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完成学案(一),自学后组内展示。

(二)想想议议请同学们看21页和22页想想议议,完成学案(二)。

(三)自学规范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关于速度的应用计算步骤有哪些要求呢?请同学们看课本21页例题,总结规范自己的解题过程。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位统一为所需的单位。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公式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4) 代入后检查数值、单位是否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四)尝试展示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学案(四)。

教师巡回辅导。

等同学们完成后,在班内展示。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作业布置P22动手动脑学物理3、4。

【板书设计】1.3 运动的快慢一、机械运动的分类:1.按路程的曲直: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按速度的变化: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三、平均速度1.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运动物体,由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变化的,人们常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 精品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 精品
将一组经过处理的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用图表功能得到其图象为一直线;然后对数据作一改动,让其变成变速直线运动,观看自动生成的图象有何变化?
七、教学小结:
1、本节课练习运用公式v=s/t计算出各点的速度。
2、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3、学会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分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一种、可能两种
学生用描点法,作出气泡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学生通过电脑操作,得到切身体验。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曲线。
教后记
注:为了比较我们对实验所作的改动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半同学用100cm的管子,记录20cm、40 cm、60 cm、80 cm处所用的时间;另一半同学用50 cm的管子,记录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最后从两类实验结果中作分析。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提出:
教学难点
通过图象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教具
多媒体教学仪器、细长玻璃管若干、秒表若干、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
修改意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入
新课
前面一小节我们学会了速度的计算,我们发现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而有些是要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两种运动区分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上具体的实验过程。
学生提问或者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
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做法:
1、在内径约为1厘米、长约100厘米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2、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力的概念与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2. 运动的描述速度与速率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3.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方法,能正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使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描述方法,能运用速度、速率等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并能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描述方法、摩擦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斜面、计时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推门、拉抽屉、抬桌子等。

2. 理论讲解:(1)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合成与分解。

(2)运动描述方法:速度、速率、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3)摩擦力:概念、分类、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运动描述方法应用题。

(3)摩擦力问题。

4. 随堂练习:(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

(2)速度、速率计算练习。

(3)摩擦力问题练习。

5. 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合成与分解。

2. 运动描述方法:速度、速率、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3. 摩擦力:概念、分类、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2)运动描述方法应用题。

(3)摩擦力问题计算题。

2. 答案:(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答案。

(2)运动描述方法应用题答案。

(3)摩擦力问题计算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索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学习其他类型的运动(如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及其描述方法。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心。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和相同路程比较时 间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能够区分这两种运动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物理运动快慢的兴趣 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运动快慢在生 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 价值观
定义:速度是描 述物体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等于 位移与时间的比 值
单位:米/秒 (m/s)
计算公式:v=s/t
物理意义: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 快慢的物理量, 是矢量
定义: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测量方法:使用计时器或光电门传感器等测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运动快 慢的物理量
计算方法: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单位:米/秒(m/s)
注意事项:避免将速度与速率 混淆
单位换算:掌握时间、距离、速度等物理 量的单位换算方法,避免混淆和误解。
测量方法: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使 用计时器、测量工具等,确保测量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难点解析: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单位换算和测量 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单位换算时 的小数点位置、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等。
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 和纠正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 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 实践: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如用尺子测量小车在固定距离上的运动时间,并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知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重点:速度的定义、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
【教学器材】
接力棒、纸锥、米尺、秒表等
[板书]
5.2速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7篇)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对惯性现象的理解教学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新课引入: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新课: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演示实验: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学生回答)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2)教师提问: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学生回答)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3)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学生回答)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主题二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主题二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掌握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诠释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3. 预先安置学生预习任务,以便在教室上进行互动交流。

4. 准备实验室或相关设备,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请同砚们回顾一下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以及公式。

2. 引出观点: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匀速直线运动还有没有其他的运动呢?这些运动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3. 导入公式:当速度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加速度,而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匀加速和匀减速,不同的加速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以及公式。

(二)新课教学1. 介绍观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保持不变的运动。

它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之一,也是许多复杂运动的基础。

2. 举例说明:例如,我们骑自行车的运动就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当车速变化时,车轮的转速也会随之变化,而这个变化是由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引起的。

3. 公式推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即v=v0+at,其中v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4. 练习题:请同砚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三)小组讨论请同砚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何帮助?3. 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 2 | 4 | 6 | 8 | 10
速度(m/s)| 20 | 30 | 40 | 50 | 60 | 70
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汽车在4秒至6秒内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解答:
平均速度:v_avg = (s2 - s1) / (t2 - t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等基本概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运动描述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滑块和track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描述和测量,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v = s / t。
-速度-时间图像:图像中的斜率表示速度。
-位移-时间图像:图像中的斜率表示速度。
4.速度-时间图像和位移-时间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速度-时间图像:斜率表示速度,图像的斜率变化表示速度的变化。
-位移-时间图像:斜率表示速度,图像的斜率变化表示速度的变化。
展示一些关于机械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机械运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机械运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机械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等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运动的描述和图像表示方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展,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艳羡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争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争论得出:运发动运动的路程一样,比拟哪个运发动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动身,怎么推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争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拟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答复:可以计算出一样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一样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娴熟把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看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展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篇二【功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

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匀速直线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图像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物理图像,理解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的绘制方法及其物理含义。
-设想活动:学生通过绘制和分析图像,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设想活动:提供实际情境题目,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要求:报告中需包含问题的提出、探究过程、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以及组内成员的贡献说明。
4.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自编一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题目,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目的:通过自编题目,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查找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在科技、体育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其特点,特别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概念。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学会使用图像法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理解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
4.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匀速直线运动,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和分析。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中相关的课后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匀速直线运动公式计算和图像分析的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注意: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单位的转换和公式的适用条件,培养严谨的解题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换算;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计算器;3. 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引入速度的概念;2. 提问:速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意义?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2.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m/s、km/h等;3. 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材料,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3. 指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速度公式的应用;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但在速度换算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速度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物体运动快慢的具体描述,通过实践引出速度的概念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运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

二、课标要求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学情分析:速度的计算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还欠缺乏。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运动往往都不是匀速的,因此要用平均速度来大致衡量运动的快慢。

关于速度的计算不宜太难,如追击问题等可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讨论。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八年级物理教案 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速度和平均速度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3(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学目的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5.3匀速直线运动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5.3匀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速直线运动(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培养初步分析能力。

2、能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读懂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用s=vt、v=s/t、t=s/v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规范解题格式,已知、求、解过程。

3、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2、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而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普遍一些。

提问:变速直线运动通常如何表示运动快慢?
二、例题讲解
1、课本P115例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物体运动特点,判断运动性质。

规范解题格式,一般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答。

由于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较多,熟悉单位换算。

计算运动速度,注意速度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注:公式变形的需要,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随堂练习
例: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要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画出示意图将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物理量标在图上。

强调作图对解题的帮助,鼓励同学们作示意图。

教师评价,强调解题的格式规范性
三、实际应用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八年级上册《速度》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速度》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速度》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二、新课教学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分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探究问题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二)探究实验报告1、提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节 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1)
一.教学目的: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判断;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概念检查,作业讲解.
2.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计算公式:v=t
s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为m/s(SI),常用单位还有cm/s 、km/h.
(4)速度的测量:
a.直接测量:利用仪表直接测量,如汽车速度表、雷达测速仪等;
b.间接测量:原理是v=t
s ,实验器材是刻度尺、秒表,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时间. (5)速度的计算
a.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
b.应该统一单位;
c.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6)速度的单位换算:
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时,应明确变换前后所用路程、时间的单位之间关系
例:1m/s=s m 11=h km 3600
11013-⨯=3.6km/h 4.课堂练习
(1)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分别为63m/min 、1m/s 、3.5km/h,其
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
(2)一列长200m 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1.8km 长的大桥所用时间是30min,
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
(3)怎样测量一盘蚊香的燃烧速度?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