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战术通信网络建设的最新发展_张国斌
美军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70年
美军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70年来源:学术plus 作者:王静,钟瑶,卢瑶,陈冰冰,易勇摘要:美军信息系统的发展一直处在世界先进水平,经历了单系统、独立系统、集成系统、网络中心化、联合信息环境、数字现代化战略等时期,文中介绍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功能,并分析启示。
针对通信网络,文中对各战术级与战略级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达成能力、建设情况、最新发展等进行了简单总结。
针对运维管控领域,文中对GIG网络运作、JIE管理网络、DoDIN运维的组成、任务、功能和最新发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引言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现代化战争理念的发展,军事信息系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以适应变化的军事需求。
美军作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军队,对其信息系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为发展提供参考。
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网络为军队间的通信互联提供保证,对军事通信网络的有效运维管控对于保障其高效和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当前对美军通信网络和运维管控领域的系统研究存在滞后性,探究这两个领域最新进展,对现代化军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美军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对发展带来的启示。
接着从战略级和战术级两个方面探究美军在通信网络领域的发展现状。
最后聚焦美军通信网络的运维管控领域,对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1.美军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1.1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美空军形成半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SAGE”,它是一种指挥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C2)系统。
1962年形成的C3(C2+Communication)系统,在C2基础上增加了通信。
1977年,在C3的基础上增加情报,形成了C3I(C3+Intelligence)系统。
1989年的C4I(C3I+Computer)系统,在C3I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
1996年,美国防部(DoD)在C4I系统的基础上加入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形成综合C4ISR系统,实现侦察预警与指挥控制一体化。
美军TTNT数据链发展应用现状
美军TTNT数据链发展应用现状金荣1,张衡阳2【摘要】TTNT数据链是一种基于IP的航空Ad hoc网络,是美军正在研制的新型先进武器协同级数据链。
本文简要阐述了TTNT数据链的基本情况、技术特点、性能指标,回顾了它的发展历程,抛砖引玉地分析了其中主要关键技术,其MAC协议、路由协议和物理终端电台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打击“时敏目标”的要求展开,旨在实现空-空和空-地低时延网络通信。
【期刊名称】现代导航【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关键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自组网0 引言近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美军现有武器装备和技术已基本具备精确打击固定目标的能力,但是打击活动目标(时敏目标)的能力则不够充分。
因此,美军决定要发展一种支持实时火控过程,灵活、动态、快速、大容量的战术数据链,快速而准确地协同感知和确定战术目标的位置,并进行快速精确协同打击。
2001年美军启动的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actical Targeting Networks Technology:TTNT)是当前航空数据链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1]。
10多年时间内经过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作为美军战术数据链,在未来作战应用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 TTNT数据链简介1.1 研究目标在目标探测、主动识别、瞄准、打击、摧毁的全过程中,TTNT提供为预警机、战斗机、无人机、情报和监视侦察平台以及地面作战平台之间提供鲁棒的、高性能、互操作的低时延数据通信,能够快速定位“时敏目标”,支持实时火控过程,同时使附带毁伤最小。
1.2 技术特点(1)架构:专用Ad hoc网络,可以实时重构并具备灵活性;(2)体系:采用IP协议体系结构,易于与其它网络互通;(3)有效性:网络带宽宽、时延小、高优先级信息接入成功率高;(4)可靠性:网络健壮,自愈性强,可动态自配置;(5)灵活性:通信容量视战况实时配置,用户入网/退网方便;(6)兼容性:作为一个模块加装在Link-16终端上,采用J系列报文消息格式,与Link-16完全兼容,并可通过网关接入全球信息栅格;(7)多元性:业务多样,包括文本聊天、电子邮件、静止图像文件共享、双向视频流、目标瞄准、基于IP的飞行任务信息以及跟踪数据态势感知。
美国陆军网络现代化建设浅析
内容提要:为支持国防部建设联合信息环境和支持陆军未来作战需求,美国陆军近年来加快了陆军网络现代化建设步伐,健全领导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建设战略和计划。
这些作法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对于推动我军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 陆军 网络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E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84(2018)07-0079-05 作者:蔡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中校;于小红,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大校美国陆军网络现代化建设浅析 蔡 军 于小红在美军2011年7月发布的《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将网络空间视为继陆地、海洋、空中、太空之后的第五个作战域。
自此,美军开始大力进行网络空间作战能力建设,包括对国防部信息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为适应未来联合作战需求,美军正在将国防部信息网络建设为“联合信息环境”(Joi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JIE)。
联合信息环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军统一的、安全的信息环境,使指挥官能够方便地连接、访问和共享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作战效率。
美国陆军负责国防部信息网络陆军部分(陆战网,Land War Net)的建设。
为支持国防部建设联合信息环境,美国陆军近年来也加大了对陆战网的升级改造力度。
为此,美国陆军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发布了一系列网络现代化战略,以加快推进陆军网络的现代化。
一、 美国陆军网络现代化建设的主管机构美国陆军的网络现代化建设,是由美国陆军首席信息官(Army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G-6,CIO/G-6)办公室来领导实施的。
陆军首席信息官是一个双重角色,既向陆军部长报告,也作为陆军副参谋长之一(G-6),向陆军参谋长报告。
陆军首席信息官办公室使命是,领导陆军网络的现代化,为陆军及其任务合作伙伴提供及时、可信和共享的信息。
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mc21st:目前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张永忠:国外军用通信在移动通信系统方面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军,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不少的研究开发计划,比如先后在GloMo(全球移动信息系统)、SUO SAS(小部队作战态势感知系统)、WIN-T(指战员信息网-战术部分)、Mosaic (多功能"动中通"、抗毁、自适应综合通信)、JTR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等计划中开发新型通信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
1.GloMo计划(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计划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4个国家规模的信息计划中的一个,旨在进一步通过利用商用部门开发的技术来提高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C4)系统的先进性,从而来满足其未来国防移动信息系统中网络的灵活性、通用性和互通性的需求,内容涉及网络应用、自动组网和适应环境的无线电技术。
发展趋势:GloMo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使计划的成果综合进商用产品,从而使下一代军事系统能以商用产品和业务为基础出现,涵盖了移动通信发展的前沿课题,并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目标相吻合;其研究成果已成为一些后续计划的基础。
此外,Glomo计划及其子计划WING中研究的多跳分组无线网络(Ad hoc网络)等技术将是开发下一代战术互联网的基础。
2.SUO SAS(小部队作战态势感知系统)SUO SAS 是加固型多媒体网络,可在战场上传输包括话音、数据和全动态视频的综合信息,旨在开发一个综合的、大容量、LPD(低截收概率)的、采用多种波形、具有高数据速率和自组织组网能力的移动通信系统,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态势感知。
发展趋势:它代表了战术网络下一步发展的趋势。
它将把最先进的通信网络和信息管理技术集成在一起,这种组合技术可望为今后20年的战术通信系统奠定基础。
目前负责该系统第三阶段工程的开发组ITT于2002年2月完成了由70个单元组成的SUO SAS现场演示系统,预计下一阶段的工作包括缩小设备体积等。
美军部队网信息保障及启示
1940 引言美国海军于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部队网”(FORCENet)的概念,其发展目标是在2015至2020年实现完全的网络化。
按照这个规划,到今年即可保证美国海军在恶劣环境下的联合作战指挥决策能力。
部队网是美国海军实现网络中心战和全球信息栅格(GIG)关键,不仅对美军实现“21世纪海上力量”(Ses Power 21)的全球作战概念至关重要,也是“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紧密结合的粘合剂,代表着美国海军未来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
分析研究美军“部队网”的设计和发展理念可能会对我海军现代化建设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部队网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结构是指导系统部件的配置、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规则,是保证系统一致性、满足规定需求的管理手段和机制,包括系统部件、组件及其互联的技术标准,也包含了技术细节和标准演进的预测,目的就是为了定义一组支配系统实现运作的规则。
部队网技术体系结构中定义了通信层和协同层,这两个层次共同确定了信息保障的技术特征[1]。
通信层提供信息传送的基本功能,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负责对信息传输作出响应;与该层次相关的重点问题是定义部队网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强韧性标准,并且需要开发一类基准程度,用于对这些标准的性能和软件强韧性进行测试评估。
协同层提供信息共享,同时必须确保信息源的互操作性,并提供该信息的密级和它的来源或可信度;与该层次相关的重点问题是定义安全和可信性标准,相应的基准程序用于评估各组件和由各组件构成的端到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性。
2 端对端安全保密作战数据必须经过加密才能进入部队网,并且必须始终处于保密状态,否则整个部队网就不能解决信息保障问题,进而全局系统将无法实现全部网络中心潜能。
美军的系统使用了高保证因特网加密协议(HAIPE)设备,这是在国家安全局领导下研制的为部队网提供端对端信息保障的系列设备,目的是为解决其之前部署的多级安全中常用的密码网关体制协议转换复杂、保密性能差、装备和投入与维护负担重、互连水平低等缺点。
美军网络中心战建设与应用研究
美军网络中心战建设与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对美军通过联网化的传感器、指挥决策系统以及武器发射平台建设的网络中心战以及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美军通过网络中心战实现了各作战要素之间高度共享战场态势,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效。
研究分析美军网络中心战建设与应用情况,对中国军队网络中心战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中心战、态势感知、联合作战为提高军队在信息时代的作战能力,美军通过完善的网络链接整合各种武装力量,增强信息共享、战术协同、信息质量。
为各作战单位提供战场态势共享,高度同步联合任务部队,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全面提升美军作战部队完成任务的能力,缩短战斗时间、减少伤亡以及无辜受害者。
一、网络中心战概念及特点1.1网络中心战网络中心战是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生的战争理论。
是军队对信息时代发展在战略高度上的一个反应。
网络中心战从广义上定义为综合运用一支全部或者部分网络化的部队所能利用的战略、战术、技术、程序和编制,去创造决定性的作战优势。
1.2网络中心战特点网络中心战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化的部队强有力的改善了信息共享。
2)高度的信息共享协作增强了信息质量,提高了共享态势感知能力。
3)增强了军队机动性和火力打击精度以及反应速度。
4)部队可以分散在更广阔的战场空间,协调一致的行动。
网络中心战的这些特点能为所有参战指挥官提供实时信息,使其能准确理解、认知其所处战场战术态势,并在上级指挥官的意图引导下高效行动。
二、美军网络中心战建设状况及应用随着高科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军队作战理论的核心,成为各国军队研究的重点,美军信息时代作战理论也在不断的创新,美国国防部于2001年提交了《网络中心战报告》,美军网络中心战理论正式确立。
美国军队转型办公室、副国防部长办公室以及网络和信息综合机构,从2002年便开始对网络中心战的概念框架进行初始化构建研究,2003年美国军队转型办公室启动了“网络中心作战概念框架”项目,研究网络中心战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发展建设情况及启示
美国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发展建设情况及启示作者:岳松堂李丹来源:《现代兵器》2017年第10期本文全面研究了美国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建设的主要做法,最后总结提炼了其发展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基本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美国陆军信息系统装备建设经历了海湾战争前的军兵种系统独立建设的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军兵种系统集成建设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实现体系功能整体融合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 20世纪50年代,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为了防备苏联的战略突袭,美军于195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信息系统——“赛其”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C2)系统。
该系统首次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和指挥决策过程中部分作业的自动化,开始了作战行动中指挥控制方式由手工作业为主向自动化作业转化的质变过程。
针对C2系统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通信能力弱、可靠性差等缺陷,美军随后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C(通信),使之成为C3系统。
C3概念的出现表明美军已逐渐认识到,指挥、控制与通信在现代战争中应融合为一个整体。
1977年,美军首次将情报(I)作为不可缺少的要素融入到C3系统中,形成了C3I系统。
此举确立了以指挥控制为核心、以通信为依托、以情报为灵魂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体制,反映出美军信息化建设在观念和认识上的新突破。
1989年后,为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美军在C3I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个C(计算),使C3I系统演变为C4I系统。
在美军信息系统装备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陆军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了由战术指挥系统、射击指挥系统和后勤物资保障系统组成的陆军自动化数据系统,即第一代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
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研制了战略级的陆军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和被称为“五角星”系统的第二代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
作为形成阶段美国陆军的骨干信息系统装备,第二代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包括机动控制系统(MCS)、先进的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AFATDS)、前方地域防空C3I系统(FAADC3I)、全源分析系统(ASAS)、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CSSCS),分别用于遂行机动控制、火力支援、近程防空、勤务支援、情报与电子战五大指挥控制功能。
3G技术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
-37-科苑论谈3G技术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胡凯1简明2(1、武警森警指挥部通信站助理工程师,北京1000972、武警总部通信总站助理工程师江,北京100097)1研究背景分析。
WIN-T是美陆军史上第二次大规模重建的战术通信计划,是采用商用技术、用于传输有线/无线话音、数据、视频的21世纪战术通信系统。
WIN-T综合使用陆地、机载、卫星等多种最先进的传输技术,可连接战场到机动排、多国联合部队以及美国DISN的所有用户,并将利用全球信息格栅(GIG)来实现世界范围的互联。
通过提供态势感知、联合计划、机动控制、精确配置、集中后勤等功能,实现“2010联合构想”和“陆军2010构想”中要求的信息优势。
2战术通信网的模型及其战术指标分析。
2.1战术通信网模型。
合理的网络结构是战场上组建高效通信网至关紧要的一个方面。
无线网络模型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种:单跳网络和多跳网络。
其中,Adhoc网和HDNet是组建战术通信网最常采用的两种类型。
Adhoc网相对常规通信网络而言,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需要硬件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络。
它的建立不依赖于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它具有对等性,要求每个节点主机具有相似的供给能量、处理功率和存储能力等。
对于单兵而言,在移动性极为重要的战场环境中不可能要求他们携带较重的设备,因而Adhoc网络更加适合于战场中的车辆之间、装甲车之间或舰船之间进行通信。
HDNet有两种类型的移动节点: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
前者的功率远大于后者,且两者共同构成主干网。
该结构提供了物理分层,移动终端可以远较移动基站轻便,符合移动军事通信网中大多数节点结构相对简单(如移动终端)而只有极少数节点(如移动基站)结构比较复杂的发展趋势。
相对adhoc网而言,它更适合战场中的单兵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
2.2战术指标分析。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战术通信网的健壮与否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关键,世界上各发达军事强国都已认识到了组建战术通信网的重要性。
美军战术互联网体系架构分析与研究
美军战术互联网体系架构分析与研究摘要:战术互联网(TI)是美军现役战场通信网络,是以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战术电台、交换路由设备和信息终端等互联而成的,面向美军数字化战场的一体化战役/战术通信系统。
以美军战术互联网的架构为基础,研究了上层战场地域通信网和下层战术电台互联网的组成,分析了战术互联网中最典型的网络互连设备,并从网络互联的角度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功能特性和其在战术互联网中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战术互联网;移动用户设备;单信道地面与机载通信系统;增强型位置定位报告系统;近代数字电台引言美军战术互联网分为上层的战场地域通信网和下层的战术电台互联网。
上层战场地域通信网属于军师战术通信网络,主要连接旅级以上的作战指挥单元;下层战术电台互联网属于旅和旅以下战术电台互联网,主要用于连接旅和旅以下作战单元[1]。
从美军战术互联网部署来看,典型的军级战役部署覆盖范围约为35 000平方公里,在军和师级主要部署移动用户设备(MSE)和战术分组网(TPN)。
TPN可为军级覆盖范围内的2000个IP数据用户提供有线局域网服务,对于军级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用户,MSE可通过无线接入单元RAU为其提供接入服务[2]。
1 战场地域通信网——军师级战术互联网美军军师级战术互联网由移动用户设备(MSE)构成,MSE是美军便携式战术广域通信系统,部署在军师级,为每个军所包含的5个师所在的37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电路交换话音、传真和分组数据服务。
MSE的用户设备包括电话、传真(FAX)和数据终端(DATA)。
(1)系统组成MSE由节点中心(NC)、大型用户节点(LEN)、小型用户节点(SEN)和无线入口单元(RAU)组成,在师级部署下,4个节点中心(NC)组成MSE的干线节点,传输设备主要为微波接力机。
每个NC节点上可根据作战需求部署一个LEN节点和一个SEN节点,通常作为旅级或营级的作战指挥中心(TOC),NC节点与LEN节点和SEN节点间均通过微波接力机实现互联。
美国陆军战术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
未来的数字化战场将包括武器和武器平台、指挥和控制系统、传感器以及后勤支援系统四个部分。
而这四个部分最终要通过数字化通信网络连接起来,所以有效的通信网络将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基础。
所有部队,无论是大型战略部队还是小型的步兵分队,无论是前方作战部队还是后勤支援部队都必须装备合适、有效的通信网络设备。
这些网络设备包括重要的通信中心、便携式电台以及简单的手持式数据接收设备。
美国陆军现役的战术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美军进行信息技术革命,提高作战效率,并最终实现军队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美国陆军对现有无线电系统投入了大量资金,成功地进行了改进,并将它们连接成一个集指挥、控制、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强大的作战通信网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四种系统:“辛嘎斯”无线电系统____“辛嘎斯”无线电系统是由ITT宇航/通信分公司研制生产的具有加密声音和数据传输特性的甚高频(30~88兆赫兹)无线电台。
自1988年投入使用以来,该电台已成为了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指挥和控制标准作战网中使用的主要声讯无线电台。
该电台采用跳频技术(微处理器在一秒内迅速将传输信号多次进行穿越频段发送)来抵抗敌方的干扰和截听。
1997年又推出了“辛嘎斯”SIP改型无线电台。
该电台通过与外部配装的互联网控制器(INC)的连接来支持无线电战术网络。
它不仅仅为“辛嘎斯”电台网提供了网间和网内的数据通信,同时还可作为两个独立的作战平台的主机以及其它通信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
美国陆军现已装备25万台“辛嘎斯”电台。
“增强定位报告系统”(EPLRS)____该系统是一种由雷锡恩公司研制生产的数字化特高频(420~450兆赫兹)宽带数据无线电台,是“定位报告系统”的改进型,1999年夏首批系统交付部队。
EPLRS无线电台可利用预置格式化信息来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通信,同时还能提供自动实时数据分配,并支持计算机化陆军部队的战术指挥和控制系统。
该电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不依靠GPS卫星接收机而直接向配备了该电台的地面部队和直升机组人员自动地提供有关设备/飞机识别和位置的数据。
美军全球网络栅格建设及启示
美军全球网络栅格建设及启示发表时间:2018-10-12T10:06:44.237Z 来源:《知识-力量》5中作者:范玺斌谢常达张晓海[导读] 通过对美军全球网络栅格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对联合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军全球网络栅格运用对我军发展的启示,为未来我军联合指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4)摘要:通过对美军全球网络栅格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对联合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军全球网络栅格运用对我军发展的启示,为未来我军联合指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全球网络栅格;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
在战争中信息的地位更是非常重要,人类战争从机械化到转变为信息化,信息将影响整场战争的胜败。
在未来的战争已不再是正面战场的一对一的较量。
一个拥有百万雄师的大国也可能在一场局部战争中一败涂地,未来战争的胜败依靠的是谁在信息领域取得优势。
美军作为信息化战争的先行者,深知信息的重要性,在多次局部战争中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其中核心部分要属“全球网络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这一概念。
虽然美军C4ISR系统领先于其他国家军队,但各军兵种都是自行研制开发,并没有各军兵种联合发展。
彼此之间也没有达到互联互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防部于1999年就提出这一概念设想,旨在通过建立“互联、互通、互操作”新型系统来满足未来作战的需要。
一、美军全球信息栅格概述美军最新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构想,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全球信息网络栅格。
美军将其定义为“全球互联的、端对端的、能根据战斗人员、决策人员和支援人员的要求来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及相关过程和人员的集合”。
美军把GIG作为顶层设计和骨干支撑,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将所有的武器装备、部队以及指挥机构整合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有机整体。
转型中的美国陆军(二)——美国陆军的数字化建设
转型中的美国陆军(二)——美国陆军的数字化建设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4期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在美国“持强思变”和谋求绝对优势军事思维的牵引下,以及美陆军急于解决海湾战争后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美国陆军于90年代初决定开展部队数字化建设,试图通过革新现有编制、采用新技术、研制新型武器等措施,打造一支未来强大陆军。
美国陆军数字化历程回顾美国陆军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初期探索、正式实施、建成演练和模块化改制四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1992—1994年)数字化部队建设之初,美国陆军举行了从数字化排到营的一系列演习,以验证数字化部队的建设理念。
1992年3月,美国陆军用一个MIA1坦克排进行了“数字信息传输”实兵演练。
时隔一年,又举行了第一次战场数字化野外演习,这可以被视为数字化部队建设实践的起点。
1994年1月,成立了“陆军数字化特别工作组”,制定了初步的数字化发展方案。
同年4月,进行了以一个数字化营为主体的“沙漠铁锤”Ⅵ实兵对抗演习,这是数字化部队与非数字化部队的首次实兵对抗。
主要参加部队有24机步师第3旅、第194独立装甲旅和177独立装甲旅。
演习的主角是一个数字化营,它的20辆MIA2坦克、6辆M2A3战车等120件数字化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
在这次演习中,数字化部队能在3分钟内对目标瞄准开火,而非数字化部队需要6分钟。
最后数字化部队在实施侦察与反侦察、机动与反机动、冲击与反冲击、突破与反突破等各种作战行动中,全面战胜非数字化部队。
这次演习是美军进行数字化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美军看到了数字化部队的巨大潜力,更使列席观看演习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军事代表大为震惊。
此后,在美陆军的影响下,美军其他军种也纷纷效仿陆军,制定或准备制定各自实现数字化的长远计划。
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提出建设本国数字化部队的设想和计划,并由此在全球掀起一股数字化部队热。
美国陆军信息系统是如何建设的?
美国陆军信息系统是如何建设的?作者:张新征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18期张新征新军事变革以来,美陆军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的转变,现已基本实现了从单平台单系统为主向全系统全要素体系建设的转变,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美陆军部队信息系统发展现状美陆军信息系统建设已实现了本军种内部的互连互通,对陆军部队进行任务计划、部署、态势感知、指挥决策和保障等功能,初步具备战术级的互操作能力。
指挥控制系统具有较高集成度和互操作能力美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主要由战略和战术两级作战指挥系统构成,已被纳入国防部网络支撑指挥能力(NECC)建设项目。
该项目将覆盖四大军种的所有现役作战指挥系统,并通过网络实现互连互通,从而为联合部队和基层部队指挥官提供一种可跨军种使用的指挥控制系统。
战术作战指挥能力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核心,提供了最重要的指挥控制信息、通用作战图和对多种复杂能力的一体化集成。
战术作战指挥- 未来指挥所(CPOF)是近年来美陆军重点开发的通用型指挥平台,由美国国防部预研规划局、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共同管理、投资,现已嵌入第6.4版本的ABCS,成为实现互操作的核心工具。
该系统能够为不同级别指挥机构提供实时的计划和绘图软件工具,实现分布式、协作式的决策与指挥控制,并能与国防部其他系统实现双向互操作。
该系统由美国通用动力C4系统公司研制,2006年列为正式装备项目,现已作为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子系统大量配发驻伊美军使用,计划装备3个现役陆军师。
截至2009年7月,美陆军从军到营各级已装备了5 794套CPOF。
美国海军陆战队也装备了该系统,配备到团指挥所一级,并于2008年初纳入本军种的作战行动中心项目。
战术作战指挥-未来指挥所(CPOF)软件系统装备情况示意图信息网络正从“快速驻停通”向“动中通”能力扩展作为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的支撑,美陆军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猛,网络结构不断完善,功能日趋强大。
可动态配置、具有高速、高容量特点的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已经开始融合并取代松散的战术互联网,成为美陆军骨干战术网络。
美军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发展研究
美军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发展研究摘要: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也对武器装备发展和未来作战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高度重视并长期坚持科技创新。
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加强顶层管理、加快项目布局,多措并举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军事化应用。
关键词:美军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发展前言美国国防部太空发展局(SDA)2019年7月提出建设由“传输层、跟踪层、监管层、战斗管理层、导航层、威慑层、支持层”组成的“国防太空架构”(NDSA),强调基于威胁驱动更多地利用微小卫星星座,更换现有的小型、大型和高价值卫星,以提高天基系统的灵活性和抗破坏能力。
此外,美国还在大力加强与盟国和商业公司的太空合作,意图构建“混合太空架构”,进一步提升太空体系弹性,应对未来可能的太空高端战争。
传输层作为美国下一代七层太空架构,乃至“混合太空架构”的核心和骨干,将以数百颗搭载光学星间链路、Link-16数据链、综合广播服务(IBS)、Ka通信、战斗管理指挥控制与通信(BMC3)模块等载荷的微小型卫星构成的扩散性星座为主,正在大力建设之中,具备重大作战价值。
1作战运用分析太空发展局要求太空网状网络必须能在两种模式下运行:一是正常模式,即网络正常运行而且没有任何中断,网络可以使用标准的路由协议或预先计算好的路由;二是恢复模式,即网络的一部分由于故障或对抗性攻击而降级或无法运行,网络必须能够使用剩余的网络元素检测中断、恢复和自我修复。
支持对先进导弹的智能防御作战美军将高超声速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等先进导弹视为重大威胁,正在“天基红外系统”等高轨导弹预警架构的基础上建设中低轨的导弹跟踪架构——跟踪层,然而跟踪层对先进导弹的跟踪识别后,必须利用传输层提供的Link-16等能力,将威胁信息近实时传输给一体化防空和导弹防御(IAMD)网络,实现智能多层拦截,最大程度提升反导防御作战成功率。
实现对天基情报的智能处理分发美军“国防太空架构”所有建设的天基资产均将搭载BMC3模块,组成战斗管理层,其中传输层星座是信息智能处理和分发的核心。
军事野战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军事野战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一、引言通信是现代军队进行指挥的重要手段,野战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保障部队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技术特点、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探讨军事野战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二、历史发展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无线电通信到卫星通信的漫长过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加大卫星通信技术研究力度,并于1966年首次成功实现军用通信卫星“阿拉德”号的发射。
此后,卫星通信技术逐渐成为军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军用通信技术也开始逐渐与网络技术结合,形成了集成通信网络。
2003年,美军提出了战术通信网Tactical Ad Hoc Network (TAN)的概念,该通信网络的构建可以实现对战场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输。
三、技术特点1.无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是传统的军用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传输距离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无法保证通信的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容易被敌方干扰等。
2.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具有极高的通信容量和广阔的通信覆盖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加密和防抵赖等安全保障手段,因此在现代军事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集成通信网络集成通信网络融合了多种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多种信号的同时传输和切换,因此能够满足多种通信需求。
集成通信网络的构建需要逐步完善技术的协议标准和统一管理机制。
四、应用领域军事野战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作战指挥、情报收集和战场支援等领域。
具体应用如下:1.作战指挥军事野战通信系统在作战指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准确、及时的指令下达,以确保作战行动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2.情报收集情报收集是现代战争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军事野战通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情报信息的快速、全面收集和集中处理,为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3.战场支援军事野战通信系统还可以支持战场后勤保障、医疗救护等方面。
美军网络中心企业服务及其应用
2013-09 兵工自动化32(9) 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 ·63·doi: 10.7690/bgzdh.2013.09.018美军网络中心企业服务及其应用徐斌1,张晟2(1.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2.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针对网络中心化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结合美军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介绍核心企业服务的概念与组成、网络中心企业服务产品的发展与构成,论述网络中心企业服务在美军的实施与应用,并提出我军发展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和建议,可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中心企业服务;核心企业服务;信息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TJ03 文献标志码:AU.S. Military Net-Centric Enterprise Service and Its ApplicationXu Bin1, Zhang Sheng2(1.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2. Beijing Institute of System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building net-centric military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bin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the conception and composition of core enterprise services are introduced,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net-centric enterprise service (NCES) productions are described. Otherwis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CES are discuss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 our army are proposed, and consults are supplied for militar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in China.Key words: net-centric enterprise service; core enterprise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0 引言1999年起,美国国防部主抓并开始建设全面支持“网络中心战”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计划到2020年实现,以取代平台中心时代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
美军战术数据链现状与最新发展
美军战术数据链现状与最新发展一、美军战术数据链的发展现状战术数据链的建设始于20 世纪50 年代,首先是装备于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舰艇,之后才逐步应用到飞机上。
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战术数据链问世,大致可分为三类:态势感知数据链,用于各军兵种多种平台之间交换不同类型的最新信息、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一般工作在低频,波长较,数据率较低,主要是传输格式化报文信息,包括Link 4A、L i n k11、L i n k16和L i n k22等;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数据链,用于传输各种图像情报和信号情报信息,一般工作在高频,波长较短,数据率较高,能实现视频和高分辨率图像的高速传输,包括通用数据链(CDL)和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等;专门为完成某一特定作战任务(如防空导弹)而设计的功能与信息交换形式较为单一的专用数据链,包括JSTARS专用的监视与控制数据链(SCDL)和增强型位置定位和报告系统(EPLRS)等。
(1)态势感知数据链通用数据链:Link系列为主实际上,美军将数据链称作TADIL,Link是北约的叫法。
目前应用的Link系列数据链主要有Link 4/11/16等,正在研制Link 22。
Link 11与Link 16(尤其是link l6)目前仍占据数据链的主导地位。
在2010年以前,美国空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所有作战飞机都将加装Link 16,在“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系列产品中也将装有Link 16及Link 11/22,因此Link 16用户将会激增。
Link 4 是50年代末研制的非保密数据链,主要用于海军对舰载飞机的指挥引导,后来经过2次改进,主要产品是Link4A/4B/4C。
目前装备Link4的平台主要有E-2C,E-3预警机,F-14、F/A-18战斗机,EA-6B、ES-3电子战飞机等。
Link 4A数据链Link 4A 数据链是一种自动、高速、由计算机控制的通信系统,采用TADIL(战术数据链) C型数据格式,通常把战术支援飞机与飞机控制单元连接起来进行飞机控制和目标信息方面的传输,标准传输速率为600~5000bps。
美军网络中心战信息系统构建规划及启示
2010年10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123美军网络中心战信息系统构建规划及启示□韩彬吴建坤(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美军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核心是利用信息优势,通过信息共享和态势感知,形成迅速有效的决策能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无缝联结的信息系统的构建问题。
基于对未来网络中心战信息系统的性能需求,美军对下一步其系统构建涉及的具体解决途径进行了规划。
其信息系统性能需求分析及构建规划思路对我军构建未来作战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网络中心战信息系统构建规划启示只是技术性的,劳动者不再是隶属于其他人的,只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劳动成果,即按照劳动的货币等价物为基础划定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自身及其经营管理越客观、越不涉及个人、越技术性,就使劳动个体越自由。
消费者与生产者也只是通过货币这一中介联系起来,劳动者在生产时不用考虑个别的人,从而更少的依赖于个别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货币经济下的"买主"和"卖主"的关系,他们的接触统统以货币为媒介,是短暂的、匿名的,不存在任何感情色彩,也不需要任何情感付出,常常伴随着公式化的冷漠与无情。
货币使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人与人的交往只是与一个特定的功能或价值在交往,不再包含某种个人性,即形成了一种去个人化,人们可以选择跟任何一个具有此项功能的人交往,交往的内容被这种交往的功能形式取代和超越,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关系中也失去了一种主观的个性成分,服从成了工艺的必要部分,成了"事业"的要求,这是个体在生产过程中彼此的异化。
3.占有者对占有的异化货币促成了个人与其占有的分化,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
在原始阶段,个人与其占有的财产是一种无差别的状态,这种状态把自我与事物联结在一起。
任何财产都是自我的延展,是主体生命的现象,它的全部意义在于对意识存在的反射和情感的反射,是灵魂对自我和对象关系的响应,在相同的意义上,任何发生在财产对象身上的事件都是主体所起的一种作用,他把他的意志、情感和思维方式置于财产之上,并在财产上表现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陆军战术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是美国陆军战术通信网的主干网,能够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以及任务指挥能力,可用于为各种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一般来说,地面部队通信由两部分组成。
在最低层,是战术电台,通常为甚高频(VHF)电台,主要提供单兵与指挥部之间的视距通信,其特点是高机动性和便携性,但带宽较小。
在其之上,通常是相对来说静态的视距区域通信系统,用于提供高宽带网络,将各指挥部连接起来,对于该网络,只有有限的机动用户能够接入。
美国陆军的WIN-T 便是这样一种通信网络,但随着其“增量”2型系统列装部队,美国陆军战术通信网络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美国陆军对WIN-T“增量”2型的后续作战试验与鉴定2是和网络集成与鉴定(NIE)15.1联合开展的,完成的时间是2014年10月至11月初,地点是得克萨斯州的布利斯堡和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这一试验活动共持续了19天,覆盖了3 000多平方英里。
试验的结果将为该系统能否进入批量生产决策提供支持。
WIN-T“增量”1最初是在2004年部署的,当时被称为联合网络节点(JNN),作为一种过渡解决方案,该系统旨在为最低到营级提供停止间的高性能通信能力。
2007年该系统被改命为WIN-T “增量”1,当时该系统已明显能够提供WIN-T 所需的部分能力。
2012年,该系统完成了对陆军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的部署。
通用动力C4系统公司是主承包商。
WIN-T“增量”1有三种传输网络节点,用于提供高速广域网络,实现安全语音、视频和数据交换。
战术网络中心节点(THN)为师指挥部提供支持;联合网络节点为旅级指挥部提供支持;营指挥所节点(BnCPN)为营级指挥部提供支持。
还有一种节点,称为地区网络中心节点(RHN),这是一种固定设施,相当于三套战术网络中心节点,用于为战区级作战提供支持。
“增量”1的一个关键部分是拖车载装的卫星传输终端(STT),该终端与联合网络节点和营指挥所节点共同使用。
卫星传输终端最初采用Ku 波段,后来升级到了“增量”1A,增加了Ka 波段。
“增量”1还包括由Ultra 电子公司提供的AN/GRC-245A/B 高性能视距(HCLOS)电台,美国陆军战术通信网络建设的最新发展安装在防地雷反伏击全地形车上的WIN-T“增量”2网络接入点设备,在车顶后部右侧是一个卫星天线罩,左侧是一个扁平的视距天线。
用于提供停止间的点对点通信。
之后的改进型(“增量”1B)采用了无色核技术,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以及与未来WIN-T“增量”的互操作能力,并且采用网络中心波形(NCW)。
该波形是由L3通信公司研发的动态波形,优化了宽带和卫星利用能力,提高了信息吞吐能力。
该波形成为WIN-T卫星通信的标准波形。
能力的主要跃升“增量”2在能力方面获得了重要跃升,支持动中通能力,并且将通信范围扩展到连级,能够提供高性能的机动通信能力,具备动中通视距和超视距通信能力。
视距通信由高频带定向波束网络通信系统提供,该系统利用高频带网络波形(HNW),通过自恢复、自成形和基于IP的宽带无线网络提供地面通信。
C波段HN 电台(HNR),由HNR基本频带处理器单元和高频带射频单元(HRFU)天线组成。
电台为Ultra电子公司提供的AN/GRC-245C型,该电台是在2012年选型的,是早期型号的改进型,但能够向后兼容。
软件调制解调器和无线电收发信机是同时设计的,以支持“增量”1采用的Band 3+频分双工停止间单路载波GRC-245A/B HCLOS波形和具备高吞吐量的Band 4时分双工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波形(一般在动中通任务中使用)。
天线可以安装在桅杆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车辆上,是第三代设计,能够覆盖360°范围、多达40个通信节点,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每个网络中的HRFU天线会形成一个单独的窄带天线波束,并以很高的速度转移到其他节点,从而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网格。
系统既可在行进间使用也可在静止间使用,但需竖起桅杆。
视距网络可提供30Mb/s的自适应总吞吐量。
网络为自成形,这意味着它能够根据地形和环境条件自动建立传输通道。
网络为自恢复,这意味着当一个节点或多个节点崩溃或失联时路径能够自动改道,以完成网络事务处理和通话任务。
这与传统的点对点网络相比,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也进一步改善了端对端的连通性。
“增量”2还有另外一种通信能力,即Ku/Ka波段卫星通信动中通(SOTM)通信能力。
这由车上安装的机械转向天线提供,在行进中天线与卫星保持联络,与之配合使用的还有L-3 Linkabit公司的MPM1000调制解调器。
在WIN-T“增量”2中,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设备。
战术通信节点(TCN)为“增量”2网络提供了主要骨干单元,并为指挥所行动提供支持。
战术通信节点提供了通信和网络设备,并提供不同安全级别的网络接入方式。
在停止间,该设备装有一个10m高可伸缩的桅杆,提高了视距连通性,另外还有一个很高吞吐量的大型卫星终端。
战术通信节点安装在一辆6×6型5吨级卡车上。
网络接入点(PoP)设备安装在师、旅、营级部队选定平台上,通过提供视距及超视距动中通的网络连通,实现机动任务指挥能力。
士兵网络扩展(SNE)设备安装在连级部队选定平台上,该设备首次将网络从旅级扩展到连级。
利用SOTM卫星通信系统,士兵网络扩展设备将用来恢复和扩展受地形阻碍在图形上分离的低级战术无线电网络部分,但该设备不具备视距通信能力。
前面两种设备最初计划安装在“悍马”车上,但目前选择的平台是防地雷反伏击全地形车(M-ATV)。
SNE设备还被安装在“斯特赖克”装甲车上。
车辆无线组件(VWP)是一种安装在6×6卡车上的WIN-T“增量”2战术通信节点,其视距天线安装在一个升起的桅杆上,旁边是一个卫星传输终端。
适用于非WIN-T 指挥与控制车安装的通信组件。
该组件的B 组件利用局部访问波形为指挥与控制车提供了与战术通信节点停止间和行进中的远距离连接。
它是TCN 卫星和地面视距网络系统的小波形因数局域网扩展。
网络运行(NetOps)和安全中心(NOSC)提供网络管理,增强了战术网络规划、管理、监视和响应能力。
主要改进“增量”2为美国陆军的能力组件(CS)提供了移动网络,利用能力组件这一机制,许多新装备以系列成套组件的方式开始列装部队。
首批能力组件为CS13,该能力组件从2012年10月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的2个旅战斗队,随后又装备了第101空中突击师的2个旅战斗队,以及2个师部。
部署到阿富汗的3个旅战斗队也配备了该能力组件,他们为装备运用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
能力组件14(CS14)在2014年开始列装第82空降师和第2步兵师的作战部队。
前者把“增量”2设备安装在了轻型的“悍马”车上,而后者安装在了“斯特赖克”装甲车上。
在这些能力组件列装之前,2012年5月,作为美国陆军网络集成鉴定12.2的一部分,对WIN-T“增量”2进行了初始作战试验和鉴定。
尽管这些装备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其效能还不足以支持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决策,但最终通用动力C4系统公司还是获得了价值3.46亿美元的合同,以继续生产这些设备。
在2012年进行的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中,发现网络接入点和士兵网络扩展设备的某些性能需要进行改进,这也是随后在2014年底在开展网络集成鉴定15.1的同时进行后续作战试验与鉴定的原因。
根据2014年4月发布的《采办报告选》,特别关注的问题是一些程序和界面过于复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并对这些改进在后续作战试验与鉴定2中进行了鉴定。
这也是装备有网络设备的“斯特赖克”装甲车第一次参与了主要试验。
改进包括:大幅降低启动和关机时间;采用了新的易于使用的图形界面;改进和简化了诊断和故障排除工具;简化了战术无线电网络的扩展程序。
这些改进与美国陆军战术C3计划执行官丹·休斯少将的主要关注高度一致。
休斯少将认为对士兵来说装备的使用要尽可能简单。
他曾严厉批评士兵网络扩展设备的操作员界面,“有谁会使用这么复杂的东西?”但他对参加后续作战试验与鉴定的经过改进并简化的版本大为称赞。
WIN-T 的后续作战试验是在2014年11月完成的,WIN-T 的设备在整个试验周期内都得到了运用,使指挥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接收和共享数据。
WIN-T 网络能力被集成到“斯特赖克”和防地雷反伏击车两种平台上,用于在上级和下级部队之间转发火力和火力反击信息,部署在阿富汗并配备有WIN-T“增量”系统的部队也应用了这项安装了WIN-T“增量”2战术通信节点的“斯特赖克”装甲车功能。
另外,士兵们利用该系统的灵活性,并配合建制内的其他任务指挥设备,构建了独特的机动战术指挥所,从而具备了在指挥部更大型的战术作战中心才有的重要任务指挥与通信系统相同的能力。
在网络集成鉴定15.1中对WIN-T进行的评估表明WIN-T赋能网络使指挥员扩大了作战范围,在保持语音和数据通信和态势理解的同时,增强了空地任务指挥与态势感知能力,并使传统调频通信系统扩展了通信距离,实现了超视距通信。
尽管美国陆军还没有做出正式决定,但对该系统进行的改进足以使其能够通过试验,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鉴于该系统已经部署的范围、人们对该系统表现出的热情、已经投资的规模、以及该系统在美国陆军整个未来网络中的关键地位,该计划被终止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未来发展关于该系统的未来发展,“增量”3原计划要增加一个“空中层”,在无人机上可能安装空中节点。
但是,受到预算因素的影响,2014年中,美国陆军对“增量”3计划进行了重组,将“空中层”从需求中删除,推迟到未来实施。
“增量”3的重点目前放在了网络操作功能的增强和简化上,以及对超视距网络中心波形和视距高频带网络波形进行软件升级。
尽管目前还没有有关硬件升级方面的详细信息,但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对L-3 Linkabit公司的MPM-1000 网络中心波形IP调制解调器进行升级。
在2014年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L-3公司展示了MPM-2000,该设备提供的性能相同,但显著降低了卫星无线接入时间。
该设备是专门为车辆使用而设计的,可直接使用直流电源,而之前的型正在调试中的WIN-T“增量”3战术通信网络号要使用交流电,因此还需要一个换流器。
该调制解调器还适于安装在美国标准的车辆无线电设备架上,并采用了加固设计,能够满足美国车辆集成要求,符合美军C4ISR/EW互操作性(VICTORY)电子体系结构标准要求。
“增量”2还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将设备安装到装甲车上,使其能够装备装甲旅战斗队。
MPM-2000便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有助于将卫星通信系统安装在如“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样的装甲车上。
截止到2014年10月,WIN-T战术通信网已经装备了10个旅战斗队和2个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