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育部新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介绍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word资料3页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
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三、学科前沿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
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是为初中三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编写理念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构与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介绍了古代世界、中世纪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等四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拓展阅读,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四、图片与插图本册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这些图片和插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教材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五、语言风格本册教材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符合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得栩栩如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活动设计本册教材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些教学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习题设计本册教材的习题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习题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习题的训练,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八、特色评价本册教材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有相应的单元测试和总结性评价,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等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016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解析
2016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解析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 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联班汽轮机课程下厂实习报告题目: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启动过程分析要求:根据教材中关于供热式汽轮机及其系统(热力系统和调油系统)的介绍,结合本厂供热式汽轮机的结构、热力系统和额定参数启动运行规程,分析说明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发电机组的启动操作步骤。
主要内容…五年级《被绑架之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培养1、认识到被绑架的危险,具有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意识。
2、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应对坏人。
(二)行为技能训练1话。
2(三)知识经验积累12二、教学重点因此学生需要获得更多关于绑架后怎样保全生命安全…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初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
中国历史从中国古代史讲起,一直讲到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
其中,古代史的内容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等。
近代史则主要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现代史则从五四运动讲起,一直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世界历史则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分。
世界古代史主要讲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的发展历程。
世界近代史则从新航路的开辟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
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教 材 的 课 文 部 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 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 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教 材 的 课 文 辅 助 部 分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 学生讨论。 示例:《三国鼎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 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样更 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 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 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 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 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 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 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反 映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 新趋向。我们应仔细研读 新课标,认真落实课标的 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推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 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 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 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 教学建 ㈢注重 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 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 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 事”
教学建 ㈢注重
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
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
史课程有机衔接。如《资治通鉴》、左宗
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
宪章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
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
教学建 ㈢注重
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 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 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计
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从初中学
教学建 ㈢注重
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普及性出发,总的目标是按照历史发展的
时序,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降低
难度,减轻负担。 为此,课程内容增加
了一些知识点,也减少了一些知识点。
教学建 ㈢注重
增加的内容:
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
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
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如马
可·波罗、《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
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
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
学习板块 教学建 中国古代史 ㈢注重 增加的内容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 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 兴盛 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 齐白石
减少的内容:
教学建 ㈢注重
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例如,
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会向前追
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
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 列在标准之中了。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 会讲到《水经注》,物理课中也会讲到阿基 米德,故在标准中就不再列入。
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
教学建 ㈢注重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
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 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 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需求。
二、基本脉络
教学建 ㈢注重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 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 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 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 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减少的内容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 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 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 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 发展、社会和谐 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 医疗保险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 王国、西欧庄园、大学的兴 起、《查士丁尼法典》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 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 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 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 查理马特改革、马可· 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 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 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 加索、爵士乐、好莱坞
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
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南方古猿、人
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
查理马特改革、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国
教学建 ㈢注重
会纵火案、反犹暴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 特点、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内容。 课程标准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 教学建 ㈢注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 研读”
课文旁设: 教学建 ㈢注重 问题思考:结 合课文内容提出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 论。 示例:《三国 鼎立》的一则“问 题思考”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 课后作业,以形式灵 活的题型,让学生复 习巩固所学。 示例:《战国时 期的社会变化》的“ 课后活动”
教学建 ㈢注重
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
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 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 教学建 ㈢注重 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 参与教学。 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 融》的导言
课文旁设: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 教学建 ㈢注重 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 示例:《明朝的灭亡》的一则“人物 扫描”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 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 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 将”。后来他称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 教学建 ㈢注重 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 位的不断提高;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 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
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 教学建 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 ㈢注重 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 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 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
教学建 ㈢注重
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约四 五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 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 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建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㈢注重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 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 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继之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 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 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 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 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 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 动荡不安的局面。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
教学建 ㈢注重
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 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 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 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 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
育内容贯穿始终。据统计,六册历史教科书涉
及的知识点共计176个,其中直接和间接渗透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全套书的88%,做
到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建 ㈢注重
课文后设: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教学建 ㈢注重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 趣。 示例:《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拓展”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
教学建 ㈢注重
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
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 教学建 须增加的内容。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 ㈢注重 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因 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 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 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 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 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 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人教版2016年初中历史 新教材介绍
岢岚县第三初级中学 刘成贵 2017.8.15
.
一、编写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
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 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 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每册书设置一节活动课,学生通过实践活 动,对有关历史问题或历史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建 ㈢注重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价值追求
教学建 ㈢注重
1.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 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事,使这方面的教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三、框架体系
教学建 ㈢注重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 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 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下 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 教学建
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
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
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