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共63张PPT)
(1)历史人物
•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玄奘、 郑和
•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 北方人、秦末农民
•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
•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辽夏金元的、明清 •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和下 西洋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 增
方 加
式 的
少。,总删体减而的言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张骞通西域、八王之乱、安史之乱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书 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 史发展线索,即通常 所说的“线”,但七 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 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 性。我们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 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和历史现象,即 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点”。教科 书采取的是“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编 排方式。总体而言, 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七上P43、45秦朝疆域 七上p64南海诸岛 七上p65西域都护管辖范围 七下p52元朝疆域 七下p92清朝疆域 七下p93钓鱼岛和南海诸岛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点线结合:
贯通解释中国古 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 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 整体面貌,这就构成 我们习惯上常所说的 “面”。这样,就能 收到“点线结 合”“以点带面”的 功效。这些线也许并 不十分完整,但它们 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 路。
值得关注的变化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 加强、变得突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新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简介(共36张PPT)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 引导学生讨论。 示例:《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 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示例:《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一个“课后活动”
两宋时期,中国境内有多个政权并立。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形 成对峙局面。至蒙古族建立元朝,统 一中国,中国再次呈现出大一统局面。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 立,还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 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进 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 化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3.民族政权的问题
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 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 同民族的政权,其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 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 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 间的关系,而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第三单元从公元1368 年明朝建立开始,至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这一单元有八课,明 清各占一半。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 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也是在这一时期,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更为强化,中国的 封建社会进入到了晚期,中国开始逐步 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教 材 中 的 插 图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部编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八九年级目录
(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 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1月13日上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七年级下册 2016年12月第1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八年级上册 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发展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作者:黄云龙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10期关键词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9-0055-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其中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按照既定顺序,于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本文试从教科书编写者和编辑者的角度,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对该册教科书作一简要介绍。
一、立足时序,紧扣课标现行课标,即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在时序上有所交叉。
这样编排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主题。
但这样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容易讲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如此,具体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和理解上都会发生困难,难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以说,这种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模式,对于基本历史线索还未建立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很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版课标弱化了每个板块的学习主题,而是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呈现方式上,新课标采取的是点线结合的方式。
所谓的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的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整个纵向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理清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
在中国近代史板块,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主题单元重新排列,对课程内容做了大幅度的增删调整。
增加的新知识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根据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为了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而增加的知识点,比如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军阀割据等内容。
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教 材 的 课 文 部 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 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 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教 材 的 课 文 辅 助 部 分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 学生讨论。 示例:《三国鼎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 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样更 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 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 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 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 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 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 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反 映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 新趋向。我们应仔细研读 新课标,认真落实课标的 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推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
2016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解析
2016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解析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 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联班汽轮机课程下厂实习报告题目: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启动过程分析要求:根据教材中关于供热式汽轮机及其系统(热力系统和调油系统)的介绍,结合本厂供热式汽轮机的结构、热力系统和额定参数启动运行规程,分析说明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发电机组的启动操作步骤。
主要内容…五年级《被绑架之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培养1、认识到被绑架的危险,具有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意识。
2、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应对坏人。
(二)行为技能训练1话。
2(三)知识经验积累12二、教学重点因此学生需要获得更多关于绑架后怎样保全生命安全…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人教部编版历史(2016)九年级下册第四至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课件(共28张PPT)
教学尝试:阅读教材,通过问题链,了解冷战原因和表现
苏联方面也
没有硬闯隔
离线,运载
武器的苏联
船只在隔离 线附近陆续 停驶或改航, 以后全部掉
冷战:美苏两大集团在40年间 保持的一种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的对峙竞争状态
头返航。 从漫画中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
肯尼迪将其 隔离区拦截 线从延伸的 800海里缩减 到500海里, 使之更靠近 古巴,以便 给赫鲁晓夫 多一点考虑 时间。
统编 《中国历史》 九年级年级下册
第四至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分析
1.新旧教材对比:压缩内容,重视时序性 ,突出国际秩序的变迁
老教材
新教材
二战历程
一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亚非拉国家
二战后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科技与文化
冷战后
一、单元内容分析
2.教学内容:旧秩序的崩溃,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国会拨款5亿元……
5 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 政府招募人员在田纳西河流域修
理局
筑……
6 《全国工业复兴法》 建立国家工业复兴管理局…… 7 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 政府拨款33亿修建铁路、医院……
问题:请将罗斯福新政措施按照其所解 决的问题进行分类?
生活困难 生产过剩 购买力不足 缺乏规划生产停滞
美 国 第 任 总 统 罗 斯 福
经济大危机和二战
经济危机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的崩溃
主线:国际政 治秩序演变
欧洲中心
第五单元 二战之后世界的变化
雅尔塔体系建立 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国家的改革
亚非拉非殖民化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政治: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策略摘要:初中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组成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笔者立足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历史特点策略从201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初中生开始使用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全国通用历史教材即“部编”历史教材,又称统编历史教材。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全面贯彻国家意志、全面加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时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合理吸收历史学的新成果,充分体现系统性、时序性,点、线、面有机结合,采用“红线穿珠”的课文呈现方式,有效地给学生们还原了历史发展脉络,不仅满足了历史教材的教学价值,还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了实处。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1.以时间顺序为基础,时空主线结构更合理。
2.点线面结合的风格,最大化还原了历史面貌。
3.更具准确性、可靠性,正面阐述历史问题。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策略1.立足时间顺序,正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我们在部编版历史教材的每个课时都可以看出贯穿始终的时间顺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也在时间的线索中互相产生了关联,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发展因果。
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一个朝代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盛世局面?我们从时间来分析,是因为前面有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在中间的发展过程中,武则天时期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理清了唐朝这几代人的因果关系,根据三位代表人物对唐朝做出的措施来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对整个唐朝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学生也会加深对唐朝历史的理解,增强和提升思辨能力和对史事的理解能力。
同时,让学生尝试编制历史大事年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
2.点线面结合,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点的能力。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通过、点、线面的配合与协调,有效地将我国古代历史各个阶段的发展进行了贯穿,还原了整个古代历史的发展面貌。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
及重难点
教材背景
本教材是以中国历史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北大等知名专家的编写与评审。
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提高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分析
本教材内容结构清晰,知识点覆盖面广。
文本配图并用,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但内容深度偏浅,难以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历史知识。
重难点
1. 祖先的迁徙:此部分内容考察地理和历史知识,学生需掌握大陆分裂演变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不同民族的演变和融合。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此部分内容较为繁琐复杂,但极其重要,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对比分析各制度之间的区别。
3.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部分内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各时代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总结
虽然本教材存在内容深度不足的问题,但仍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教材。
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使用课外辅助教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016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解读(新)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单元结构分析:
本单元三课内容,依据时序讲述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 第一课: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过程和生产技术的缓慢 进步。 第二课: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导致人类从攫取性经 济到生产性经济的飞跃,并因生产进步而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 产,人类从共同生产、平等生活的原始氏族社会跃进到贫富分化、 阶级萌芽的早期文明时代。 第三课:中华先民向文明时代的跃进在神话传说中的积淀和反映。
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解读
• 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概况 • 二、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及结构分析
•
坚持老版以单元及其主题划分和统领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突出与历史时序 性相统一的特色。依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特色和各个历史阶段的 特征,来确定对应课标各个时期的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而且将中国古代 史置于全球人类文明史采集渔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大时代的宏观分 期框架中来讲述,注重将中华文明与同时期世界其他主要文明进行比较和 定位。 依据课标对历史课程“综合性”的强调,突出教科书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有 机性,强化知识点位之间的过渡和勾连,乃至跨课、跨单元之间的衔接, 充分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综合性。课前导语也加强了建立本课与前面 课文之间的过渡和联系的功能。
课程内容要求 2.夏商周时期 导言 课程内容 大约在公元前 21 世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 纪,中国历史上第一 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 周三代的更替。 个王超——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 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作用。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 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 的汉字。通过都江堰感 诸侯,对疆域的控制 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更加稳固。 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 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 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 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需求。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 的史事,适当删除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 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 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与实验稿的 知识点相比,新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 增补了二十多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 三十来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难 度降低,使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学操作。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新初中课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的介绍
新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历 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 年开始的,初中历史执行的是课标 实验稿。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 深入发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 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 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 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 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 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 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1. 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 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 大特性。
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 育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 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 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课程设计思路: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 做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 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 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 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 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 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反 映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 新趋向。我们应仔细研读 新课标,认真落实课标的 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推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
部编新教材内容介绍
新 教 材 编 写 的 背 景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 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 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 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样更 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 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 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具体的呈现 方式,是在 单元框架下 设课,在每 课中设子目。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 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 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 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 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 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 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 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 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 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 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 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 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 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 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 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 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
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实行“四审”制度: 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
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
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 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 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审查。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