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中高三综合练语文试卷
【语文】2020年郑州高三二模真题与答案
正是革战主张M呈,意于佳忡“冲口而由”的原因由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姑合的产物目对诗人来说意识诅盹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圳大陆”,责j愚非常丰窑,营#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菲,诗歌创作也难且达到扭歧。
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左现了无意识叶诗歌创作的作用。
如果说“苦吟”旅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邱么H快吟押派别是重视在助于元意识,因为在“元,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叶元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政意识的“时卫”,出来艳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吼一种神思忧健、的、排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晶宫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1喝足气相乎不思而豆,意外佳构仿佛姐手而且庄,当棋咽苏轼强调“元意于佳川冲口而曲”,并不是元条件地乱嚷乱叫u他认为要达到H元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眈要长期“和学”,又要为人幸虫,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杏件。
诗人只有在根根混辱、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辄能力的情况下,才能髓’1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作。
(摘摘自童庆炯《诗的?曾在{:).::序的监回一一帮“无意于佳乃佳”川1.下列关于�;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诗i t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壳机川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居法e B.社会学租,岛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元意于佳”酌创作态度如何船产生佳巳描式培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噩:ffi存在融王伸缩性与张力之弊aD.若精神融松,无意识就可盹在神思恍愧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飞促成佳作诞生-1节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口分)A.文章固挠苏制的诗学思想,先揭示内随和思想酬报,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起层递进。
B.文章弓|用4淮南子,说山古||》剧4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11t“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河南省郑州二中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郑州二中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熬冬江岸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
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
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
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
)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
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
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
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
傍晚。
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
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
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
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
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
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
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
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
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
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
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
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
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二中下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二中下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现代”,继承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理论创新。
指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掀开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摘编自李国新《掀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篇章》)材料二:2019年1月,“文化苏州云”平台正式上线。
与单一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的平台不同,“文化苏州云”平台的前身是2017年底上线的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
数据显示,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2018 年全年的交易量超过1000万元,因此,“文化苏州云”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文化办州云”运营主要负责人张莉说,自从公共文化资源被整合注入平台后,无论是用户还是入驻商户的表现都让人惊喜。
郑州市 2024 年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答案
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曲解文意,“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有误。
)2.(3分)C(A项程度夸大。
“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计量与监督”有误,应是“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B项扩大范围。
“古代中国社会”有误,应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
D项逻辑关系有误。
“这种孝道困境正是未建立‘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有误。
)3.(3分)B(B项讲的是农民抗灾保苗,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4.(4分)①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生态学思想。
②尊重长辈。
③耕读并重。
④互助合作。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材料一:意在表明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应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助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或“助力当前农业的绿色转型”),培养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继续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合作经营方式。
②材料二:意在表明在当下中国,可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宗族形式,在社区构建“拟宗族”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基层互助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过于好强和活泼”说法不当。
)7.(3分)D(“写四点五种花生的情节”没有“直接的议论评价”。
)8.(4分)①表明四点五出生时生命卑微,与他现在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四点五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的形象;②使他出生时的情形与成年后的状况形成对比,令读者思考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深化文章主旨;③四点五出生时的可怜弱小,与前文生命力饱满、干劲十足的形象形成反差,使文章再起波澜;④让读者知晓四点五这一奇特名字的由来,解除悬念,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作品完整缜密。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二).doc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二)1注意: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酝.酿熨.帖面有愠.色 B.栖.息蹊.跷休戚.与共C.侮.辱怃.然忤.逆不孝 D.踉.跄靓.女量.体裁衣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起讫颁发连篇累牍流芳百世B.进级伎俩无事生非平步青云C.震撼惊诧虎据龙盘条分缕析D.寒战株儒胜券在握越祖代庖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这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和消费时尚。
(2)他们这伙人不满足于合法收入,日夜绞尽脑汁,总想更多的财富。
(3)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我心中就会泛起一种的感觉。
A.理念攫取冷清 B.理想牟取清冷C.理想牟取冷清 D.理念攫取清冷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她光芒四射,无论..是表演艺术,知名度的覆盖率,都远远地超过了前者。
B.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单调枯燥的生活,非但没有难住他,却.磨炼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C.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D.勤奋学习,要求进步的人总有成就,反之..,怠惰懒散,不图上进的人必然一事无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不知为什么,如果求别人做别的事,我一定会不好意思,但求别人帮忙弄车,却大言不惭....,张口就来。
B.个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不管他是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
C.母亲是个多么善良、贤淑的女人啊!曾几何时....,她是我作为女人的第一楷模。
D.如果因为有一个球员登陆意甲就妄自菲薄....地说中国足球的水平足以和欧洲球队相抗衡的话,那就是目光短浅了。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20题。
夏夜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
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
或许他是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
她随手携带的礼物。
除了一个夜晚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
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
比如说,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一片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
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
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
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
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
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
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
偶尔。
她也会不禁地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竞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能感动我,仍在冥冥中使我感动,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
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
2025届河南省郑州二中等八校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郑州二中等八校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
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
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
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
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
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2025届河南省郑州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郑州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向午平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
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
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
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
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
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
答案,当然是没有的。
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
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
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
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
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
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
2020年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
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
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
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
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
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
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
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
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外国语分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外国语分校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题。
怀旧的成本韩少功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
由干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
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②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t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
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
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
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曲颜色,明清的颜色。
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③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④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
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
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
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
⑤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膏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
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⑥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⑦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
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2020届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
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
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
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
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
2020年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郑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
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
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
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
”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即“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完全之人物”的养成,除了“身体之能力”外,还应具有“精神之能力”,即“知力、感情及意志”。
其中的感情就是“美育”,美育能“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应作为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
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展开的基点,对生命的审美则是一切美育活动的根本。
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首先来自对情感生命的审美把握。
而中华诗词则正是这样一座情感生命的宝库。
徜徉于中华诗词之海,也正是徜徉在人类情感之海。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无一不是进行情感生命美育的绝佳载体。
诵读“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涤去的是你旅途中的烦躁抑郁;玩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减缓的是你思乡的情愫;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共鸣,坚定的是你的人生抉择!任何的生命现象、生命状态、生命活动.总是感性的、形象的,人们也正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性形象的审美感悟,来感知和把握生命的审美价值。
中华诗词向来注重意象的缔造,而诗词中的意象历经各代文人的传承,已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生命积淀,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
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也正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
“春”“江”“花”“月”的美妙始终伴随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寒山寺的钟声将永远响彻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之中。
吟诵中华诗词,也能达到一种悦性悦情的审美自由状态。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认为在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发声最适合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因为人所发出的声音正如人的呼吸,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
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二中等八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二中等八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
其先卷人,徙沛。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
从入汉中,拜为将军。
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
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
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
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
十岁,高后崩。
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
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
上许之。
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
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郑州二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郑州二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箴言(zhēn yán)缄默(jiān mò)蹒跚(pán shān)B. 讣告(fù gào)踌躇(chóu chú)恣意(zì yì)C. 徇私(xùn sī)踯躅(zhí zhú)旖旎(yǐ nǐ)D. 恣睢(zì suī)缱绻(qiǎn quǎn)踌躇(chóu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勤奋,而且成绩优异。
B.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延误了起飞。
C. 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深受读者欢迎。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5. 下列诗句中,属于绝句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C.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D.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河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河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5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2. 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了哪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请列举并分析其作用。
(3分)3. 文章最后一段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4. 文章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3分)5.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6. 文章结尾部分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解读。
(3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7-9题。
7. 文本中提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的?(3分)8. 文本中引用的数据和事实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分)9. 作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并评价。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 请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3分)11. 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分)12.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3. 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分)15.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作用?(3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8分)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
(《论语·学而》)(2),。
(《出师表》诸葛亮)(3),。
(《滕王阁序》王勃)(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二中高三综合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2.答题时使用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闹”“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新闻事件或一类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后,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
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和批判性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公众化、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九十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
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
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
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因为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用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
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着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修辞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
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
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
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一方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
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
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C.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D.所有“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B.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C.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D.热词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
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
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
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
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
”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
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
转广汉太守。
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以母老罢归。
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
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
”乃先之楚。
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
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乃使隶夏侯骏西征。
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
”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
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
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
处知必败,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
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
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周处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绝:超过B. 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
案:查究C. 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敦:敦厚D. 言必忠信克.己克:克制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 以.母老罢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D. 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良乃.入,具告沛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与猛兽、蛟龙一并被列为三害,他自己也早有改励之志,但最终促使他改变的事情是他听见乡里人在庆贺自己的死亡。
B. 周处执法严明,不避宠戚,朝臣们虽然觉得他处理事情太强硬,但都非常敬重他,认为他是“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举荐他随夏侯骏西征。
C. 周处被授予楚内史一职,还未到任,又升任散骑常侍,但他以“古人辞大不辞小”为由,先到楚地任内史官,再赴任散骑常侍。
D. 周处志存义烈,忠信克己,明知遭人陷害,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尽节而死。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5分)(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1分)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释】分:料,料想。
8、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6分)9、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出。
, 。
(王安石《登飞来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第一只鹅[俄国]巴别尔①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自己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
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博士……”“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
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
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
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
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
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
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
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