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染色体消除法获得太谷核不育小麦纯合体

合集下载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

PBJ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叶兴国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编辑MS2基因实现矮败小麦育性完全...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叶兴国实验室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Fertility recovery of wheat 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Ms2 usingCRISPR/Cas9》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s2基因完全恢复矮败小麦不育群体育性的研究结果,为从优良矮败小麦群体和太谷核不育小麦群体中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不育系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和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重要材料。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40多年前由我国山西省太谷县农民育种家高忠丽在田间发现的特殊种质资源,没有花药和花粉,自交不结实(Deng et al., 1982)。

太谷核小麦接受外来小麦花粉后,杂交后代中总是分离出一半可育株、一半与母本不育类型完全相同的不育株。

后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邓景扬先生和刘秉华先生鉴定,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由位于4DS染色体上的Ms2基因控制,表现为完全显性(Liu et al.,1986)。

为了在小麦生长早期阶段区分不育株和可育株,刘秉华先生将4DS染色体上的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连锁,育成了矮败小麦(Liu et al., 1991)。

目前为止,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育种,已经培育了多个优良小麦品种(Zhai et al., 2009))。

但是在基于矮败小麦的轮回选择育种程序中,小麦新品种只能从矮败群体衍生的优良可育材料中选择,优良矮败群体由于育性分离不能选育成为新品种。

2017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孔秀英团队和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团队同时克隆了小麦Ms2基因(Ni et al., 2017; Xia et al., 2017),为编辑矮败小麦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中的Ms2基因提供了保障。

刘秉华:与矮败小麦结缘一生

刘秉华:与矮败小麦结缘一生

域又一重大科 技成 果。 作物 科学研 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说起 。
形 : “ 9 1 ,当时太谷 县各 大队技术 员,都在 找小麦 17 年 正常小麦没什么两样 。17 年 ,他们都 放弃 了,我还在 92 找 。后来 ,我在太谷县水秀 乡郭家 堡村 的几 百亩 麦田里 找到 了一个不育株 。这个株有 四穗 ,我 让其 中一穗 自由 授粉,收获的果实种下去,得到了理想 的效果 。” 很 长 的时间 里 ,高忠丽 拿着 由最初 的那 株 小麦繁 衍 的后代 , 四面 八方 寻求 支持 ,却 终因 识者不 多而暂

谈到这项育种技术 ,我们 不得不从中 国农业科学院 不育株 ,也确实找到 了一些 ,但冬天种下去 ,第 二年和
完成 “ 太谷 核不 育小 麦 爱国华侨邓景扬的研究生 。在他读研 究生 期间,遇上了



H_
1 7 年 ,中 国农业科 学 院恢 复研 究生招 生 的第 一 授粉 ,一个套袋不授粉 ,两个套袋拿其他小麦人 工杂交 99
刘 秉 华 培 育 的第 一 轮 小 麦 群 体 有 3 1 ,第 二 轮 扩 2株 次 次 的 失 败 后 ,刘 秉 华 丝 毫 没 有 灰 心 。他 反 复 审 视 了 自 己的 设 计 方 案 ,认 为 理 论 上 完 全 可 行 。随 着 地 里 的 “ 孩 随 着 实 验 群 体 的 扩 大 , 机 遇 终 于 出 现 了 。 种 三 轮
科技 人生 I e S n e A d T c n g i ci c n e h oI y L f e o
刘秉 华 :与 矮败 小 麦结 缘 一 生
矮败 小麦 愚我 农业科 技界的~项开天辫地 的 带有煎大 国主制 新牲 的 科技 成粜 。利 矮澈 小 麦开 轮 圈选 撵 育

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方法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杂交水稻之父为()。

A:万建民B:袁隆平C:丁颖D:李家洋答案:B2.小偃6号的培育者是()。

A:赵振东B:赵洪璋C:李振声D:蔡旭答案:C3.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

A:环境条件B:科学栽培C:优质种子D:优良品种答案:ABCD4.说明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的是()。

A:一个品种可以挽救一个民族B: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C:良种需要良法D: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答案:AB5.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或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有()。

A:新单1号、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掖单13号B:小偃6号、矮孟牛、碧蚂1号、轮选987C:秦优7号、鲁棉研15号D:广场矮、桂朝2号、汕优63、两优培9、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小麦之所以可以通过轮回选择选育品种,是基于()的发现。

A:蓝粒小麦B:太谷核不育小麦C:矮败小麦D:矮杆小麦答案:B2.如果发现了一个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的显性核不育突变体,该突变体与四倍体(AABB)小麦远缘杂交的F1群体中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其中F1中的不育株与四倍体小麦的回交后代群体中,仍出现了一半可育,一半不育。

则该雄性不育基因最有可能位于()A:A组染色体B:A或B染色体组C:B组染色体D:D组染色体答案:B3.对于太谷核不育小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自交不结实B:以太谷核不育为母本,授以其他正常可育小麦的花粉,可以结实C:以太谷核不育为母本,授以其他正常可育小麦的花粉,不能结实D:自交可以结实答案:AB4.在单体分析时,关键染色体是指要定位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非关键染色体是指要定位的基因不在的染色体。

()A:对 B:错答案:A5.端体染色体缺少一条染色体臂和着丝粒。

()A:错 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玉米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最常用的是()。

A:化学杀雄B:雄性不育性C:人工去雄杂交制种D: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答案:C2.实现水稻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科学家是()。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

中国小麦育种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遗传信息。

在生物界中,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这可能导致基因组的变化,影响生物的性状和适应能力。

在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的意义和方法。

一、染色体变异的意义染色体变异是小麦进化和育种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染色体变异,小麦可以获得新的基因组组合,增加遗传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小麦的适应能力改变,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同时,染色体变异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用于选育具有高产、抗病虫害、耐逆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二、染色体变异的方法1. 自然变异:自然环境中,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产生自然变异。

这种变异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辐射等引起的。

在小麦中,自然变异是育种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自然变异进行筛选和选育,可以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小麦品种。

2. 人工诱导: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是指通过人为手段,诱导小麦染色体发生改变。

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诱导剂、辐射等。

例如,利用化学诱导剂可以诱发小麦染色体的结构改变,产生染色体片段缺失、倒位、易位等变异形式。

这些变异形式可能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重排,从而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三、中国小麦育种中的染色体变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小麦育种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小麦育种中,染色体变异被广泛应用于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1. 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通过染色体变异,可以引入高产和优质基因,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利用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的方法,可以将其他小麦种质中的高产基因或优质基因导入到中国小麦品种中,从而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2. 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染色体变异也可以用于培育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

通过人工诱导或自然变异,可以产生具有抗病虫害基因的变异染色体。

这些变异染色体可以与中国小麦品种进行杂交,产生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高一生物期末模拟卷01(原卷版)

高一生物期末模拟卷01(原卷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生物期末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下列几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 2 分,共 30 分)1.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F1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B.桔红带黑斑品系为杂合子C.该品系F1自由交配,F2中桔红带黑斑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1D.连续多代桔红带黑斑雌雄个体杂交,可获得稳定遗传的该品系2.洋葱鳞茎有红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研究人员用两种纯合的洋葱杂交,F1全为红色鳞茎洋葱,F1自交,F2中红色、黄色和白色鳞茎洋葱分别有122株、29株和11株。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鳞茎不同颜色是由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引起的B.洋葱鳞茎颜色是由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F2的红色鳞茎洋葱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为1:5D.F2中重组型个体自交,得到白色鳞茎洋葱的概率为1/63.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

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4.某二倍体动物(2n=1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表示其体内某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某时期的部分染色体行为模式图。

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时期过程中,只发生了染色体缺失和易位B.在前期Ⅰ时,细胞含有3个四分体,12条染色单体C.在后期Ⅰ时,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X A X或AbbYYD.在中期Ⅰ时,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5.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B.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定独立性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减数分裂Ⅰ的后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自由组合D.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6.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上具有同源区段,该区段可存在等位基因。

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

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

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摘要低能离子束能精确控制生物体入射深度和部位,与物质作用时不同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获多种不同需求的新品种。

该文简要阐述了离子束在诱变育种、介导转基因、磁性研究以及碳纳米管的除杂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为低能离子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AbstractLow energy ion beam can exactly control penetration depth and position. Different parameter can be combined as required to gain many new variety for different needs when it acts with substan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low energy ion beam in mutation breeding,transgenic,magnetism research and carbon nano-tube cleaning,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low energy ion bean.Key wordslow energy ion beam;basic principle;mutation breeding;prospect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家首次尝试将低能重离子束应用于农作物品种改良,发现了离子注入对水稻的诱变作用[1],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并在植物、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方面蓬勃发展,因而对其的研究进一步加深。

1基本原理离子束是指具有能量的带电离子放射线。

根据所产生荷能离子能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高能离子和低能离子,具有Bragg峰(尖锐的电峰值)、LET(高传能线密度)及低氧增比,其入射部位和深度可精确控制。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简介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品种遗传改良的进展。

作物雄性不育是群体改良和大规模生产杂交种的工具,是遗传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国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以后的岁月里,出现过几次研究与利用的热潮。

1、矮败小麦的发现1972年5月的一天,山西省太谷县郭家堡村女青年高忠丽在小麦品系“2-2-3”繁殖田中发现1株特殊小麦。

远看穗子蓬松,在阳光下半透明;近看雌蕊柱头发达,雄花败育,这就是称之为国宝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1980年邓景扬等通过遗传分析,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受一个显性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显性雄性不育天然突变体。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与鉴定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方毅同志的亲自关心下,成立了全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协作组,在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等方面联合攻关,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是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

2、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创建1986年我院作物所小麦专家等利用染色体组定位和端体分析一套新的定位程序和方法,将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于育种实践,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它要人工鉴别育性,轮选群体株高逐渐升高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太谷核不育基因成功定位的基础上,以株高不足30厘米的矮变一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通过杂交、测交和细胞学研究,从测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第1轮的测交后代群体是321株,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第2轮的群体扩大到3248株,仍然没有出现矮秆不育类型;第三轮的群体是5216株,最终从中筛选到1株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

这一株矮秆不育小麦,用其它小麦品种授粉,后代群体中分离出一半矮秆株,表现雄性不育,一半非矮秆株,表现正常可育,由于群体中的矮秆株都是雄性败育的,所以命名为“矮败小麦”。

作物孤雌生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作物孤雌生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作物孤雌生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王亮;邢虎成;揭雨成【摘要】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arthenogenesis we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of parthenogenesis in crop breed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were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parthenogenetic offspring were expounded, finally, the parthenogenesis technique and traditional breeding methods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it proposed that the parthenogenetic mechanism and induced probability were the focus of the future research.%系统介绍了孤雌生殖的概念及分类,总结了孤雌生殖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孤雌生殖后代的相关鉴定方法,并将孤雌生殖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作了对比,提出了孤雌生殖发生机理、诱导概率问题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4页(P6993-6995,7003)【关键词】孤雌生殖;诱导;作物育种【作者】王亮;邢虎成;揭雨成【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种质资源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种质资源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03.61 孤雌生殖概述及其分类1.1 概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单性生殖[1],通常是指不经过和雄性配子(花粉)的结合,而仅靠卵细胞的单独发育就可以直接得到单倍体或二倍体子粒。

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抗逆育种效果探讨

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抗逆育种效果探讨

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抗逆育种效果探讨
张焕英;赵松山;陆莉;王奉芝;张宪营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8(002)001
【摘要】@@ 小麦的抗逆性如抗干旱、耐盐碱等因受多基因控制,运用简单育种手段很难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很难把抗逆性与品种的丰产性统一起来.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材料组建抗逆性丰产优质轮回群体,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开展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张焕英;赵松山;陆莉;王奉芝;张宪营
【作者单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061001;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J],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
2.太谷显性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简报 [J], 张立森;江庆芬
3.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J], 双志福;王振富
4.采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法提高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研究 [J], 张绍南;叶
定生
5.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J], 王振富;双志福;张瑞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高考生物小麦不育

2022高考生物小麦不育

2022高考生物小麦不育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千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太谷核不育小麦接受其它可育小麦的花粉后结实,其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各占一半,即该杂交实验为测交,说明小麦的育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育小麦基因型为杂合子,即控制不育的基因为显性。

2、已知D组染色体处千单倍体状态,在减数分裂时,该组染色体大约有一半不能被包含在新的细胞核中(相当于D组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单个存在)。

让四倍体硬粒小麦(染色体组成为AABB,4n=28),该小麦不含D组基因,给太谷核不育小麦授粉,若相关基因位于D组染色体上,则产生的后代中有一半为雄性败育,从F,中选出不育株(杂合子)与四倍体硬粒小麦杂交,相当于测交,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不育型:可育型=1∶1,该结果表明不育基因位于D组染色体。

3、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与D组4号染色体(简称为4D)双端体小麦杂交得F1,则F,为4D端体杂合子,且表现为不育。

根据第(1)问可知,不育为显性性状,用正常小麦(隐性)为F,中的不育株授粉,然后筛选出F中的不育株进行细胞学观察,若F₂的不育株出现端体杂合子,即染色体片段缺失仍表现为不育,则说明不育基因不位干4D染色体上,反推若的不育株均不为端体,则不育某大位于4D染色体上。

4、据分析可知,不育和矮秆均为显性性状,假设分别用A和B 表示,则不育亲本和矮秆亲本基因型分别可表示为AAbb和aaBB,F,基因型为AaBb,进行测交组合一的子代只有2种表现型,说明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且程度高(不易发生交叉互换),测交组合二出现4种表现型,但重组型远少于亲本型,同样说明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且程度高。

所以可以利用小青的高矮秆性状进行筛选,子代中的矮秆个体基本都是可育株,可以在开花前实现不育株的筛选。

染色体组分析法与小麦的合成

染色体组分析法与小麦的合成

染色体组分析法与小麦的合成验证普通小麦的起源与演化主要内容•小麦的染色体数目统计与倍性分析•染色体组分析法与小麦的染色体组型•验证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来源:(1)柱穗山羊草与粗山羊草的染色体组分析(2)“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木原小麦”•验证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来源:(1)5B“抑制因子”(2)染色体组分析法的局限性“地球的历史是写在它的岩层上,而有机体的历史则是刻在它的染色体上。

”——木原均(Hitoshi Kihara)•通过对小麦属(Triticum)和山羊草属(Aegilops)的研究确立了染色体组(Genome)的概念;•由于染色体组概念的确立,首创了染色体组分析的方法(Genome analysis method);•由于染色体组分析方法的应用,阐明了普通小麦的起源;•用与小麦近缘的几个物种,通过远缘杂交和杂种染色体加倍人工合成普通小麦;小麦的染色体数目统计与倍性分析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根尖压片法1. 取材:把小麦种子预先浸泡6h,然后转入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置25℃温箱中发芽,幼根长至1~2cm,于上午9:00-10:00剪下根尖。

2. 预处理:将剪下的根尖置于0.02%秋水仙碱溶液中,浸泡处理4h。

3. 固定:用水洗净处理过的根尖,经甲醇-冰醋酸(3:1)固定6~12h,再经95%乙醇、85%乙醇各浸泡0.5h,最后转入70%乙醇中,4℃保存备用。

4. 解离和染色:取出根尖,用蒸馏水洗净,放入1mol/L HCl中60℃解离8~10min。

解离后的材料于45%冰醋酸中软化40~50min,之后用蒸馏水冲洗。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24h后进行压片。

敲好的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选择染色体分散好,形态清晰的标本,经冷冻脱片封片法制成永久制片。

染色体数目的统计与倍性分析对染色体标本进行仔细观察,每种麦类植物挑选30~100个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以此分析植物染色体的倍性。

水稻三明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初步鉴定

水稻三明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初步鉴定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10): 1865−1868/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基金项目: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2001Z007);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5097)作者简介:黄显波(1964–), 男, 副研究员, 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huangxb_2000@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田志宏。

Tel: 0716-*******; E-mail: zhtian@Received(收稿日期): 2008-03-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8-06-12.DOI: 10.3724/SP.J.1006.2008.01865水稻三明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初步鉴定黄显波1田志宏2,*邓则勤1郑家团3林成豹1唐江霞1(1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沙县365509; 2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荆州434025; 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9)摘要: 2001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进行两系核不育系育性鉴定时, 在SE21S/Basmati 370组合编号为S221的800多株F2代分离群体中发现1株与其他不育株的花粉败育形态不同的植株。

经测交、回交、姐妹交的后代育性分离调查, 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 以不育株为母本与普通品种配制杂交组合, 其后代育性呈1︰1分离, 可育株后代分离不出不育株, 表明S221不育性受核内1对显性不育基因控制。

关键词:水稻; 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 无花粉型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anming Dominant Male Sterile Gene in Rice (Oryza sativa L.)HUANG Xian-Bo1, TIAN Zhi-Hong2,*, DENG Ze-Qin1, ZHENG Jia-Tuan3, LIN Cheng-Bao1, and TANG Jiang-Xia1(1 Sanm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axian 365509, Fujian;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3 Rice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9, Fujian, China)Abstract: In the studies on the fertility in Fengyuan village, Xicheng town, Youx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in 2001, a special sterile plant was found in the F2 populations of No. S221 from combination SE21S/Basmati 370. Its pollen abortion type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s. From the studies of test-crossing, back-crosses and sib-crossing,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segregated in a 1:1 ratio in the descendant populations. When the sterile plant was used as female parent and crossed to normal variety,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segregated in a 1:1 ratio in the descendant populations also, and no sterile plants cound be separated from fertile plants. All of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male sterility of S221 is controlled by one pair of dominant male sterility gene. Key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A dominant male sterile gene; Non-pollen type雄性不育是植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迄今已在43个科的162个属的617种植物中发现了这一现象, 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重要大田作物[1-5]。

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七大农作物育种迈上新台阶

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七大农作物育种迈上新台阶

封面专题丨责编杨阳Cover Topic06中国农村科技2021年6月07封面专题丨责编杨阳Cover Topi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度启动的生物种业领域的唯一专项。

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为对象,围绕种质创新、育种新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科技创新链条,重点突破基因挖掘、品种设计和种子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获得具有育种利用价值和知识产权的重大新基因,创制优异新种质,形成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七大农作物综合增产贡献率由45.0%提高到54.9%,增加了9.9个百分点;综合育种效率由0.502提升到0.759,提高了51.11%,引领我国农作物育种科技发展方向,保障我国农作物种业安全。

08中国农村科技2021年6月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

(资料图)创制优异种质资源,为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基础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

随着种质资源利用价值越来越大,已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其保护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是保护力度越来越大。

呈现出从一般保护到依法保护、从单一方式保护到多种方式配套保护、从种质资源主权保护到基因资源产权保护的发展态势。

一种把优良小麦品种转育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把优良小麦品种转育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把优良小麦品种转育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马士芳
申请号:CN201310698178.3
申请日:20131130
公开号:CN103704128A
公开日:
201404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雄性不育材料,其不育性受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基因符号原为Tal,国际登记的基因符号是ms2。

太谷核不育小麦,雌蕊发育正常,开花时颖壳张开角,角度大、穗子蓬松,阳光照射下半透明。

以创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新麦18为母本材料,以优良小麦品种为轮回父本,通过杂交连续回交,即把优良小麦品种转育成太谷核不育小麦种质资源。

新选育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极大地拓展了核不育种质的利用范围。

申请人:马士芳
地址:233500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农技中心农科所家属院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创造大粒资源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创造大粒资源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创造大粒资源
张湘泉;胡云霖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1995(001)001
【摘要】利用我国特有小麦种质-太谷核不育小麦,通过阶梯式轮选法,使微效基因逐步聚合、累加,历经10余年,选出了T5-13-1-17、T8704、T90-115、T91-1-8-13-6四个千粒重50克以上的大粒品系。

并克服了现有大粒资源普遍存在的粒大而码稀、抗性差、植株偏高等弊高,为现代高产育种增添了新型大粒种质。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张湘泉;胡云霖
【作者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300112;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3001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5
【相关文献】
1.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技术简介 [J], 叶定生;张秋英;张绍南;金美玉
2.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系)抗性鉴定 [J], 叶定生;张绍南
3.实现小麦大幅度增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 [J], 邓景扬
4.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创造小麦新种质的研究 [J], 陈香芝;张其鲁;张连晓
5.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系)鉴定结果(1995~1996年度)[J], 叶定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高二高中生物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北高二高中生物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河北高二高中生物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的新类型是A.青霉素高产菌株B.八倍体小黑麦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D.克隆牛2.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②人工诱变③单倍体育种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4.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5.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有错误的是A.抗虫棉——基因工程B.无籽西瓜——单倍体育种C.“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突变D.生产啤酒——无氧呼吸6.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8.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

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9.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10.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例子的是A.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B.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C.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D.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突变种存活下来11.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环境的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先有变异,后有选择④绝大多数变异是有害的,但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进化⑤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D.①③④⑤⑥12.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B.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C.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D.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13.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利用太谷核不育Tal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遗传增进效果

利用太谷核不育Tal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遗传增进效果

利用太谷核不育Tal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的遗传增进效果崔港珠
【期刊名称】《科技通报》
【年(卷),期】1989(5)2
【摘要】轮回选择是采用多个亲本,通过几轮“随机交配—选择”的程序,把分别存在于各亲本(个体)上的优良基因集合起来,累加组合成优异基因重组体的一种育种方法。

一般在自交作物上很难采用。

由于太谷核不育小麦Tal基因的发现与利用。

【总页数】5页(P24-28)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遗传育种
【作者】崔港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2
【相关文献】
1.利用太谷雄核不育Tal基因培育大穗型小麦简报 [J], 朱汉如
2.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J], 王新望;张汝斌;范濂
3.利用太谷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选育小麦新品种初报 [J], 蒋国梁;吴兆苏
4.太谷核不育小麦显性不育基因(Tal)换组研究的设想及初步实施 [J], 沈季孟;邓景扬
5.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l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J], 蒋国梁;吴兆苏;陈兆夏;俞世蓉;吴纪民;沈又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