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努力构建两型社会 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的五大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的五大措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五大措施,包括加大农业投入,保障耕地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粮食进口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大农业投入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加大农业投入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
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增加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健康水平等。
同时,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也应当给予适度的支持,保障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利益。
二、保障耕地质量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保障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与社会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地土壤质量、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保障耕地质量不降低、不减少。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同时,科技人员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食品安全科学研究。
四、增加粮食进口在国内粮食供应中,粮食进口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增加粮食进口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化粮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当积极开展粮食国际贸易合作,做好进口粮食的监管,保障国际贸易中的粮食安全。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动力和保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十分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大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实现中国的粮食自给自足,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措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报社评论
今天,《湖南日报》发表《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的城乡统筹之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认识与实践》一文,标志着统筹城乡发展“攻坚战”的号角又一次吹响。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湖南率先崛起的有效途径。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攻坚战”的彻底胜利,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
自古“湖广熟,天下足”。
在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之路,既是历史的需要,又是现实的要求。
历史上,湖南一直就是以农业大省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城市比农村发展得快,于是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湖南拥有若干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牛耕”式的生产方式上。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看问题,全面地认识到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艰巨性。
其次,发展准备要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毛泽东同志指挥作战,特别强调不打无准备之战。
统筹城乡发展,头绪多,任务重,困难大,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一是省情省力的准备。
这就要作一番深入调查研究的工夫,准确地弄清楚我们自己的“家底”,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
二是法律政策的准备。
长株潭建设遵循“一条例一决定”,已经走在了全省统筹发展的前列。
统筹城乡发展,法律政策要先行,尤其是产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力平等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政策的制定。
三是应对困难的准备。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很多,困难不小,要有作“持久战”的耐心、细心和恒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第三,实际执行要坚决。
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政策措施,关键是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地执行,只有认认真真地执行了,法律政策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加强耕地保护,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耕地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第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护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第三,推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
要合理优化耕地布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耕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第四,强化耕地保护监管。
要加强耕地保护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耕地保护的合力。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农民群众和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加强耕地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7.01•【文号】农办议〔2024〕74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74号楼向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精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
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进行了部署安排,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的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
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过10.8亿次。
三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
以“全农码”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农户、承包地块、宅基地宗地等对象赋码。
建设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绘制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可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使用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
目前,粮、棉、油、糖、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政策体系,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和“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的具体任务安排。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耕地意味着保护好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耕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制度和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和权益保护机制。
加大对非法征用、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惩罚侵占耕地和破坏耕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耕地土壤保护和改良。
耕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保护好土壤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
加强耕地的有机肥料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采取轮作休耕和绿肥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渗漏和流失。
三、推进耕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提高耕地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
加强田间水利建设,修建排灌渠道,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土壤水分过度积聚,造成土壤盐碱化。
四、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
加强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田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碎片化现象。
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五、加强耕地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耕地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建立数字化耕地管理系统,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农业生产。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耕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六、加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耕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技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减少对耕地的不良开发和过度利用。
乡村振兴考试题及答案
乡村振兴考试题及答案[单选]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正确答案:B• A 产业创新• B 产业兴旺[单选] 2. 坚持()、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立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正确答案:B• A 国际合作• B 以我为主[单选] 3.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衔接过渡期。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正确答案:A• A 5• B 3• C 2• D 1[单选] 4. 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是,力争用()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
正确答案:D• A 1-3年• B 3-5年• C 5-7年• D 5-10年[单选] 5.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正确答案:A• A 产业兴旺• B 生态宜居• C 乡风文明• D 法治体系[多选] 6.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正确答案:ABCDE•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文化建设• D 社会建设• E 生态文明建设[多选] 7.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正确答案:ABCD• A 新型工业化• B 信息化• C 城镇化• D 农业现代化[多选] 8.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和()。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意义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耕地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支撑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硬化等问题的发生。
耕地质量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于我国实现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当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面临着许多问题。
耕地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地污染、土壤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耕地的质量下降,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生产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耕地的质量。
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依赖于良好的耕地资源,如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土地质量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增值潜力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耕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是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质量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土壤的退化、土地的贫瘠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成了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全球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作为国家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具体措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引进先进的现代种植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等等。
一方面,通过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与现代化相融合,以提高农产品价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道路、桥梁、灌溉系统、农业市场等。
乡村建设也同样重要,要尽可能地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建设公共设施,引入服务产业,如旅游业、教育、医疗等,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让农业现代化跟上市场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先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信息网络,让农业信息化服务渗透到每个角落。
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对农业发展、现代化建设投入更多资金,以达到农业规模化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保证。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既要满足当前粮食需求,又保障未来供给的艰巨任务,在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减少农业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能源浪费。
综上所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未来的粮食安全奠定或基础,使中国农业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时政热点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考点链接+命题角度
三、【命题角度】
4、请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1)国家: ①加强人才、科技、资金等投入,完善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富 裕乡村; ③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④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乡村普法宣传力度, 建设法治乡村、和谐乡村; ⑤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建设文明乡村。 (2)公民(青少年):主动学习和宣传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 的方针政策;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积极参加支援乡村建设的公益活动,勇担社会责任等。
三、【命题角度】
6、你如何看待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 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 (2)党和政府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 步前进。 (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命题角度】
9、2022年11月8日至9日,山东省举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 议为了贯彻会议精神,某县委、县政府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2023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发展果树培育、肉禽水产、花卉苗木、南北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
--外引乡村紧缺人才,内培乡村长久英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业。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开展基层反腐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山水资源打 造食品饮料产业。
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做好农村土地整治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分配比例。按照“ 五个统一 ” 的要 求来执 行, 统一 提供宅基地、 统一基础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 , 可新增耕地 , 提高耕 地质量 ; 增加存量 建设 设施建设、 可 统一配建公共设施 、 统一整理宅基地、 统一推进规模种植 。
二、 实施 农 村 土 地 整 治 的 意义 及 基 本 原 则
做好农村土地整治 推进“ 两型社会” 建设
经 济 论 坛
做 好 农 村 土地 整 治
谢 平 文
推 进 两 型 社 会 " 设 “ 建
倩 ‘ 孙水 娟 ’
( . 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 学院 1湖
湖南长沙 4 0 2 ; 2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 18 .
河南郑 州 4 00 ) 50 2
2 坚持 国土搭 台 与规 划先 行 原 则 、 i 农 村 土 地 整 治推 进 “两型 社会 ” 、 的建 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社会 , 开展 农村土地 整治 , 效地促 有
进了耕地保护 ; 寸 实施城 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 , 统筹城 乡发展发 同日 , 对 以土地整理政策、 资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 台, 推动 新农 挥了积极作用 , 促进了农 民增收 、 农业 增效和农村发 展 , 进一 步维护 了
土资源局审核。市国土资源局会 同市财 政局根据项 目申报 的数量 、 分 布和全市资金安排计划等 , 择优选择项目 , 报市土地整治领导小组 审定 后, 作为年度开工项目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将会涉及多个政府 部门 , J 在市( ) 县 里组建一个领导小组 , 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 括 包
3新增指标分配 , 、 坚持 “ 个 统 一 ” 五 过“ 土地整理” 称谓 , 台湾地区则称之 为土地重划 。现 行大陆有关 法规 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置换 的建 设用地指标由市农村土 地综 合整 文件与报刊杂志 , 包括土地科学专 著, 很少称谓土 地整理 , 使用频 繁与 相对稳定的称谓有土地开发 、 土地复垦、 土地治理 、 土地 改良、 土地保护 治领导小组综合年度用地计划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建设。为鼓励县( 市) 与土地整治等 。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 各县( 项目指标分配方法可按资金投入适当提高 市)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的摘要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的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8.12•【文号】农办案〔2024〕79号•【施行日期】2024.08.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150号(农业水利类006号)提案答复摘要农办案〔2024〕79号唐冬生等6名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破解耕地“碎片化”的提案》收悉。
经商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创新综合种养模式,构建绿色种植制度2022年10月,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保持水稻生产主体地位,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系列政策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新增了关于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的罚则。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决策部署,2021年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2023年建立耕地和生态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耕地“非粮化”等重大问题。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指导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稳步推进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配合自然资源部继续抓好防止耕地“非粮化”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强化监测监管,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公需课:课后答案(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剩余时间:1时58分20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D)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A、50B、100C、150D、200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B)亩耕地红线。
A、16亿B、18亿C、20亿D、22亿3、“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创建(C)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A、300B、400C、500D、6004、关于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培育3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B、支持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C、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D、培育20万名农村创业创新导师5、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原则,以下表述错误的是(B)。
A、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B、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C、坚持农民主体地位D、坚持改革创新6、关于“十四五”时期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800个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B、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C、300个以上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D、2000个以上农产品品牌7、《“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A)所县级供养服务机构,拓展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A、1B、2C、3D、48、关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B、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C、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D、立足农村农民共同富裕9、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这是我国的(A)决定的。
A、国情农情B、农村改革C、农业产业特性D、市场经济发展10、以下不属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的是(D)。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探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保护和质量提升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
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可以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 保障粮食安全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满足我国居民的食物需求,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二、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对策措施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土地的占用,确保耕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2. 推行精细化农业管理推行精细化农业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量。
3.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 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保护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的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资源向建设用地等其他用地的转变,这严重影响到了粮食安全问题。
研究耕地利用状况不仅对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极具意义,而且也能给政府对耕地保护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经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村干部和居住在村里的部分农民的走访,发现在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被闲置荒芜的问题,而且这一现象还很严重。
__市包括浏阳市、__县、望城县、宁乡县,现有耕地面积24.68万hm2,其中水田22.43万hm2,旱土2.25万公顷。
据调查统计,__年全市耕地抛荒面积有2.313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7%,其中季节性抛荒2.28万hm2,常年性抛荒338 hm2。
季节性抛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
常年性抛荒中,因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抛荒面积为43hm2,承包户不愿转包造成抛荒面积1 hm2,土地整理未完工和被征用未开发99 hm2,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面积为61 hm2,望天田67 hm2,煤田渗漏33 hm2,水系破坏34hm2。
调查中发现,__市农民弃耕抛荒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
__地处省会,第二、三产业较发达,农民工工资上涨,一般人员每个工作日为50元,技术工80元,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农民普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也不耕种生产。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
农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当前__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用于农村灌溉的山塘水坝年久失修,有的排灌机械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
农业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收入没保障,农户就干脆不种,任其荒芜。
专题2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
专题2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海螺沟冰川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和康定县交界处,如图为“海螺沟冰川空间分布及末端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A.中部堆积大量冰碛B.东朝向冰川面积小C.夏季冰川移动较慢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冰川末端与形成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①—2020、②—2009、③—2000、④—1991、⑤—1974B.①—1991、②—2000、③—1974、④—2009、⑤—2020C.①—1974、②—1991、③—2000、④—2009、⑤—2020D.①—2020、②—1974、③—2009、④—1991、⑤—20003.影响该区域冰川发育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地势与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与海陆分布C.地表物质与人类活动D.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和覆被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产生影响。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湖南省中东部,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下表示意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t表示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5.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耕地面积减少B.耕地撂荒增多C.耕地质量提高D.耕地坡度变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总面积达44万hm²,约占该岛陆域面积的1/7。
当物种在进行移动和扩散时需穿越异质景观空间,在该过程中将克服一定的阻力或消耗一定的成本。
通过对该公园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地形和社会经济要素等阻力因子的影响程度,确定其物种迁移综合阻力值(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让部分农民“离土离村”
POL I TI CS时政让部分农民“离土离村”文段建南(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喻瑶在我国当前十分有利的三农政策和经济环境下,探索和推行部分农民“离土离村”模式,一手抓城镇化,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时机已成熟。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将在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同时,广大农村会出现人稀地广、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富庶稳定的田园风光,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
当然,这是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循序渐进。
2010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工作做出了部署。
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离乡”的一些农民原来农村的房宅还保留着,甚至承包的土地还留着,为给自己留“后路”。
不管“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又离乡”,这两种模式,本质上都没有离开土地。
而且这些离乡的农民随时有可能“返乡”,即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离土”和“离乡”。
其结果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速度无法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只增不减,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难以落实,村庄整理、整治困难重重。
所以只有鼓励部分农民真正的“离土离村”,才能够真正解决我国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扩张的问题。
如果这个群体真正离开了农村,成为城市人,将有利于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虚假城市化问题。
“离土离村”就是让农民彻底离开农村土地,放弃农村居住地,到城镇(包括小城镇)生存发展,安居乐业。
为避免与行政上划分的“乡镇”产生歧义,所以称“离村”而不称“离乡”,即严格意义的离开农村。
一号文件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并首次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23期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
依法严管,良田粮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强化用途管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善管护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田建设。
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
两型社会示范区
两型社会示范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分配不均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全面推进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两型社会示范区”战略。
什么是“两型社会示范区”?“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而“示范区”则是指通过区域内的示范,更好地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示范区”就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积极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两型社会示范区”,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下文将重点介绍我国两个典型的“两型社会示范区”。
一、东莞市铁山农垦区东莞市铁山农垦区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合作,依托农垦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优势,结合东莞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打造的两型社会示范区。
该地区紧紧围绕“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一方面,在资源节约方面,铁山农垦区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集约化生产,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减少农业资源开发中的浪费。
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铁山农垦区坚持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保护水源、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铁山农垦区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农垦区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示范区、全国农业示范园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
经过不断推进,农垦区的粮食、茶叶、畜牧业等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
二、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市南山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也是现代化型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努力构建“两型”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游艺文)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再生的特殊生产资料和农业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是难以扼制的趋势,目前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耕地质量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根据邵阳市耕地质量状况就如何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更好地构建“两型”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邵阳市耕地基本状况1.耕地面积多人均耕地少。
2007年邵阳市总耕地面积59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4%,其中水田432万亩,旱地161万亩,大部分耕地质量为4-7级,高产田比例不到35%,中产田在50%左右。
全市人平耕地按总人口计算人平耕地解放初期为1.22亩,1980年为1.05亩,1990年为0.94亩,2005年为0.82亩,2007年只有0.80亩,低于全省0.85亩的水平。
总人口740万,占全省人口的11.0%,其中农业人口60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2.2%。
因此,邵阳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山多、人均耕地少的农业大市,2.耕地及稻田面积逐年减少一是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耕地面积592.46万亩,与1980年的650.99万亩相比,28年减少58.53万亩,减少9.0% ,平均每年减少2.09万亩。
其中:1980年-1990年11年减少11.78万亩,年均减少10710亩;1991年-2000年10年减少16.90万亩,年均减少16900亩;2001年-2007年7年减少29.67万亩,年均减少42390亩。
二是水田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水田面积431.84万亩,比1980年的450.9万亩相比,28年减少19.06万亩,减少4.2% ,平均每年减少6807亩,是减少耕地的32.6%。
其中:1980年-1990年11年减少5.08万亩,年均减少4618亩,是减少耕地的43.1%;1991年-2000年10年减少8.12万亩,年均减少8120亩,是减少耕地的48.1%;2001年-2007年7年减少5.86万亩,年均减少8371亩,是减少耕地的19.7%。
3、耕地地力水平逐年下降一是耕地有效养分失衡全市耕地速效氮含量比较丰富,速效磷、钾缺乏。
平均养分含量:速效氮为190.6mg/kg,速效磷为13.6mg/kg,速效钾为66.05mg/kg;缺磷耕地(低于12mg/kg)占59.12%,缺钾耕地(低于80mg/kg)占78.06%。
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2004年与1990年相比,稻田减少10%-15%,柑桔土和旱土减少40%以上,但由于近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回升。
61个大田监测点有机质下降的1995年为35个,2000年为28个,2004年为23个,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7.8g/kg、29.1g/kg和30.2g/kg,与1990年的33.2相比分别减少5.4g/kg、4.2g/kg和3.0g/kg。
三是耕地日趋酸化酸性土壤比例大:2004年监测点土壤PH值在5.0-6.8之间,最低的只有4.4,其中小于5.5的酸性土占38.2%,6.5-7.5的中性土壤只有12.3%,5.5-6.5的酸性及微酸性土壤占49.46%。
土壤酸化程度逐年严重:平均PH值1995年为6.2,2000年为5.8,2004年为5.7,分别比1990年的7.28下降1.08、1.48和1.58。
四是耕地微量元素含量部分严重偏低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对邵东水田、旱土10多个土壤类型1055个土样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有40%左右的土壤锌含量偏低(旱土低于0.6mg/kg,水田低于1.0mg/kg),有95%以上的土壤严重缺硼(低于0.5mg/kg)。
五是耕地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市、县农业环境监测站对全市耕地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由于工业三废造成耕地污染面积共25万亩左右,其中重度污染面积1.5万亩、中度污染面积6万亩、轻度污染面积17.5万亩,并且污染面积在逐年增加,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
同时重金属对耕地的污染严重,据2002年邵东、武冈土壤重金属含量长期定位监测点9个土样检测:其中镉(Cd)超标8个,汞(Hg)超标9个,锌(Zn)超标2个,镍(Ni)超标5个,经综合污染指数分析:重污染的1个,中污染的3个,轻污染的5个,共代表耕地面积12万亩。
邵东2004年稻田镉、汞、砷、铅、铬“五毒元素”定位监测,重度污染监测点镉为0.81mg/kg,铬为672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的 1.7倍;中度污染监测点镉、铬含量为0.383mg/kg,345mg/kg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7%和38%。
二、影响我市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1、化肥使用逐年增加: 2007年化肥使用量为638589吨(其中氮肥314274吨、磷肥145511吨、钾肥76801吨、复合肥102003吨),比1996年的593316吨增加45273吨,增加7.63%,年均增加3778吨。
一是造成耕地有效养分失衡。
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呈现氮、磷、钾比例失调(2007年为N︰P︰K为1︰0.46︰0.24),导致氮肥施用过量,磷、钾元素偏低,从而造成耕地有效养分失衡。
二是造成耕地日趋酸化。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且利用率低,其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磷肥为10%-25%,钾肥在40%-60%,未利用化肥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严重影响耕地的理化性状,使土壤PH值逐年降低和土壤板结。
三是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
化肥是用量最大的农业投入品,也是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污染耕地的主要来源,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使重金属富集土壤,特别是市场上假劣化肥(复混肥和磷肥),其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更高,更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
据估计,我市每年有0.5-1万吨劣质化肥施入耕地,不但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同时污染了耕地。
2、农药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一是农药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
2007年农药使用量为9734吨,比1996年的6285吨增加3449吨,增加54.88%,年均增加287吨,年均增涨率为4.57%。
农药使用时直接粘附在农作物上的约30%,只有1%左右作用于杀虫防病,大部分飘落于土壤,污染土壤环境。
二是农膜影响耕地物理性状。
2007年农膜使用量为2244吨,比1996年的1808吨增加436吨,增加24.12%,年均增加36.3吨,年均增涨率为2%。
农膜用量逐年增加,每年回收率只有40%-60%,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严重影响耕地的通气、透水等物理性状,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造成“白色污染”。
3.工矿企业危害加剧一是“三废”污染频繁。
2004年邵阳市有351家污染企业,其中107家污染严重,年排废水量5520万吨,废气22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27万吨,污染总面积达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
全市每年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30-50起,污染面积为0.5-1万亩,造成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二是耕地损毁严重。
各乡镇砖瓦窑(厂)、冶炼、采矿等企业是损毁耕地、破坏土壤耕作层、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这类企业占50%左右,全市有150多家。
特别是乡镇的砖瓦窑(厂),据调查仅北塔区就有43家,按平均每家占用耕地15亩计算,共计占压耕地650亩左右,平均每家年生产黏土红砖按500万块(每块3公斤)计算,一家制砖厂全年耗掉黏土1500万公斤,相当于耗掉100亩耕地的表土资源,长期无止境地乱挖滥取土源严重破坏耕地耕作层,有的甚至在农田取土,造成乱石成堆、坑坑洼洼,严重损毁耕地、破坏耕地土壤资源。
4、有机肥的使用逐年减少一是有机肥使用面减少。
据调查,旱土使用有机肥只有20-30%,早稻只有50%左右,晚稻只有40%。
二是有机肥施用量减少。
全市每亩平均施肥量为55.9kg(按有效成份折算),亩平施有机肥21.96kg,占施肥总量的39.3%,亩施化肥33.94kg,占施肥总量的60.7%,2004年与1992年相比,早稻施用量由34.6%下降到10.8%,晚稻施用量由18.3%下降到7.6%。
三是绿肥种植面积减少。
2007年绿肥种植面积只有39.75万亩,为历史以来最少的一年,比1996年的93.21万亩减少53.46万亩,减少1.34倍。
近年来由于耕地地力下降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绿肥种植面积才有所上升。
5、部分补充和整理耕地未能达到基本质量要求。
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未按等级折算,占优补劣情况时有发生。
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只注重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建设,忽视耕地质量及后续地力培肥建设,有的项目未按规定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方案,在项目建设中未预算耕地平整和新增耕地培肥地力的经费,导致有的整理和新增耕地达不到基本地力水平。
此外,使用粗制有机肥和城市垃圾造成耕地污染;邵阳市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27万亩,易造成水土流失。
每年由于山洪暴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耕地毁害20-50万亩,使耕地有效养分流失,耕作层破坏,引起耕地质量下降。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努力构建“两型”农业1、提高意识,增强全民保护耕地质量责任感提高“四个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耕地用养并举的保养意识;提高广大土肥工作者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意识。
2、健全法制,实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法制化依照现有《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自履行好管理职能:对乱占滥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应依法查处;对污染耕地的工矿企业加强监测管理;对新开复垦和整理的耕地质量严格按有关标准验收;对农业投入品加强执法管理,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严厉打击假劣农资产品。
3、增加投入,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保障一是增加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经费的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规定: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按各市、县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确定经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其中不超过30%的资金集中省级使用,不低于70%的资金留于市、县专款专用);《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将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所必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