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案

合集下载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闻30分”节目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播放新闻视频:“ 2013年5月27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周喜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17098.5元。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情景四:大结局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过两次。

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

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事处罚?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iSKiTA刑审违就行为厲罪抒为) 严巫危M1* 利爭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圭刑(§种)PPT 展示知识 结构,直观形 象。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 条,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

”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

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法不可违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法不可违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含义,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2.掌握法律的作用,明白法律的重要性;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感受法律文明的力量;4.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正确处理与法律有关的问题;5.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法律,遵守法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法律的含义,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2.掌握法律的作用,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感受法律文明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正确处理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法律是什么?知识点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社会生活中对人们行为的规定,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制定的法规规范。

法律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强制性、适用性和保护性等特点。

知识点 2: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法律制定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解释、裁判文书和习惯法等。

知识点 3:法律的分类法律按照制定机关的不同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和国际法。

第二部分:法律的作用知识点 1: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利益、调节社会关系、推进社会发展等作用。

知识点 2: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规则,是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约束纽带,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部分:法治建设知识点 1: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新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

知识点 2:法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法治不仅是法律制定与实施的问题,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第四部分:法律与公民知识点 1:公民的法治意识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指理解和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表现为知法懂法、尊法守法、敬畏法律、守护法律。

知识点 2:公民的法律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要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1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案1

《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

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略)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教师引导:“情景一”中李某等三人剧院起哄违法了吗?违了什么法?受到了什么处罚?学生活动:违法了,违背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了警告处罚。

教师引导:那么“情景二”和“情景三”呢?学生活动:(略)教师引导:下面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将备选答案填入表中:(多媒体展示“资源设计”如下)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教师引导:究竟大家填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中P93。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doc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doc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含课件)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0中学曹金花830063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资源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法不可违》教案:培养学生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经之路

《法不可违》教案:培养学生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经之路

《法不可违》教案:培养学生成为守法公民的必经之路在当今社会,法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保障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之一。

而要培养学生成为守法公民,就需要从小学开始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法不可违》这本教材就成为了学生们必经之路。

一、《法不可违》教材的意义《法不可违》是一本针对小学法制教育的教材,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注重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法律概念和原则,通过多种故事案例、图表、漫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规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法不可违》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鲜活案例故事,生动反映了学生们身边常见的法律问题,如盗窃、伤害、侵权等。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辨别各种权利与义务,进而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详实易懂的法律知识在教材中,作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全面介绍了法律知识。

这些知识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律规定,如儿童权益、道路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并正确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各项法律规定。

3.卓有成效的实践教育教材不仅通过案例故事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比如,教材中提供了小学生常见违法行为的解决方法,如不捡他人遗失物品、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法不可违》教材的应用价值1.帮助学生树立和巩固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通过对法律案例故事的分析和理解,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同时坚定他们的法律意识。

这样的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教育,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第一篇: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与特征(4)我国刑罚含义与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活动一:某中学生初二学生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

他先在学校操场边把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又被本人及时扑灭没有引起他人注意。

放学后他又一次来到同一地点用报纸把草点燃,之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火越烧越旺,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

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的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

教师提问:促成王某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以玩笑为借口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案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指导自学,探究新知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9页——94页内容,总结出主要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4.刑法的含义和种类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根据目标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法不可违
请同学们看材料。

法不可违的教案

法不可违的教案

法不可违的教案尊敬的教师领导:您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时刻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法合规。

我制定了一份以“法不可违”为主题的教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指导。

教案主题:培养学生守法意识,遵纪守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校园规章制度;(2)了解常见违法行为的危害及损害;(3)掌握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指导自己的行为;(2)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3)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尊重法律的意识;(2)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违法行为,举报违法犯罪;(3)激发学生思辨和判断力,增强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2)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3)探讨常见违法行为的危害及损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判断;(2)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法律知识和违法行为案例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守法”、“违法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

2.学习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20分钟)(1)老师给学生分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材料,让学生进行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归纳总结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口头报告。

3.探讨违法行为的危害及损害(25分钟)(1)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该违法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

(2)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并展开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4.培养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20分钟)(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发表有关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观点。

(2)通过个案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教案(7)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教案(7)

走进法律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二、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案例分析法等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走进法律(板书)导入第一框题教学: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这样的比赛成绩算还是不算?……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体育比赛可能就会发生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教师归纳过渡:同学们,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

要是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案新人
教版
8.1 勿为小恶
【知识概要】本课主要介绍:(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3)防微杜浙,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校本课程】结合学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总体思想,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和矫正不良行为,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设计】
(1);
(2)
8.2 严守纪律
【知识概要】本课主要介绍:(1)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2)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3)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校本课程】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拟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辖区派出所领导来校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教学设计】
(1);
(2)
8.3 拒绝诱惑
【知识概要】本课主要介绍:(1)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2)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校本课程】针对校园周边电子游戏室、营业性网吧的实际,在校园开展“禁毒、禁黄、反邪教”等宣传教育,教育学生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不沾染不良习惯,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 / 1。

法不可违教案范文

法不可违教案范文

法不可违教案范文教案:法不可违一、教学背景在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价值和功用等是非常重要的。

而法律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法不可违”,它是法治社会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通过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明白“法不可违”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法不可违”的内涵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小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违法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违法行为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危害。

2.概念解释(20分钟)通过课堂讲解和举例,介绍法律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3.活动展开(30分钟)(1)任务一: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组,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以下问题:-法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你认为“法不可违”的意思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任务二:海报制作(20分钟)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作海报,内容包括“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和“法不可违”的内涵。

让学生通过海报设计和制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提问与讨论(15分钟)将每个小组的海报展示出来,学生进行观摩,并针对每个海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评价:-知识掌握情况:能够正确理解和定义法律的基本概念;-能力发展情况:能够准确用文字和图片表达“法不可违”的内涵和重要性;-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意识。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导入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灵活多样,结合小组讨论和海报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结合展示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观摩中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政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课方案(2019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课方案/ 初中政治/ 七年级政治教课方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政治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法不行违教课方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认识社会,建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课方案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行违》教课方案【教课目的】——参照学业质量评论标准:评论目标评论方式感情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纸笔测试感觉法律的尊严,加强法制观点,做知法守纪爱法的人。

违纪行为的含义与类型理解知道违纪行为的含义与类型;懂得不违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刑法和拟订刑法的目的犯法的含义及基本特点认识识记犯法的含义及基本特点刑罚与刑罚的种类认识知道刑罚的含义,认识刑罚的种类【教学要点和难点】第2页共6页初中政治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1、教课要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拥有守纪观点。

第一目要点:违纪行为的分类第二目要点:犯法的基本特点2、教课难点:第一目:行政违纪行为、民事违纪行为、刑事违纪行为三者的差别。

第二目:犯法的三个基本特点【教课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切近学生生活为内容”,创建情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确实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梦想。

2、依照新课改教课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享中不停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梦想,感觉法律的尊严,加强法制观点。

【教课方法】1.学生学习方式:经过剖析案例、小组议论等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加知识、提升能力。

2.教师教课方式:教师是讲堂活动的指引者和参加者,主要采纳启迪、指引、创建情境、创造气氛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梦想,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经过典型案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政治下册《法不可违》教案
长阳县龙舟坪中学李智琼
【课题】法不可违
【教学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三、教学构思:
(1)针对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以及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采用参与活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设计“情景体验”、“写一写”、“辩一辩”、“我是司法官”等活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播放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的录相(资源设计)。

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引导:对,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请翻开课本P91。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请看“小勤拾荒”。

学生活动:看书“小勤拾荒”的故事,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略)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那么什么是违法呢?请继续看书“情景一、二、三”。

学生活动:看书“情景一、二、三”。

教师引导:“情景一”中李某等三人剧院起哄违法了吗?违了什么法?受到了什么处罚?
学生活动:违法了,违背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了警告处
罚。

教师引导:那么“情景二”和“情景三”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将备选答案填入表中:
(多媒体展示“资源设计”如下)
备选答案: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较重
L、严重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教师引导:究竟大家填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中P93。

学生活动:违法是……行为,可以分为……三类。

教师引导:这些违法行为按情节轻重来划分,哪个轻,哪个重?
学生活动:(讨论完成)
教师引导:(对多媒体所展示的表格答案进行订正)
教学内容二:犯罪必受惩罚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看,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另一类是一般违法行为,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表格中所填的刑事违法行为,它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概括并填表。

(附:教学资源)表格:
教师引导:我们通常把刑事违法行为称为犯罪行为,它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看书归纳出三个特征及犯罪的含义。

教师引导: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请大家辩一辩。

学生活动:(辩一辩)。

教师引导:刑罚不是刑法,它是刑事处罚,也叫刑事处分,是……,请同学们继续看书找出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学生活动:看书回答。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违法及犯罪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请大家对照板书中的体系整理一下笔记。

学生活动:对照板书整理笔记、消化理解。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项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多媒体展示教学资源)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

”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点评: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课堂反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懂得生活处处都有法,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板书设计】(附后)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师生对于违法及犯罪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以及法律护我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学中,感觉到教学资源挖掘得不够,知识性的讲解偏多,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