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内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 (三) 生态位理论 1.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2. 由于环境条件,生态位也会出现重叠与分 化
3. 比较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能全面分析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 的关系
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 种间资源利用曲线重叠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 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 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 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比) 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大或减小 非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 比)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长嘴沼泽鹪鹩
资源好栖息环境:是一雄一雌单配偶制 资源较差栖息环境:雌鸟也与已有配偶的雄 鸟配对,即使当时还有“单身汉”存在。并 且,与每个雄鸟交配的平均雌鸟数,随着雄 鸟领域中的资源质量增高而加多。
(三)领域性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姿势向入侵者宣 告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等保卫领域的行为
2、雌雄异株的意义
减少同系交配,具有异型杂交的优越性 回避两性间竞争,增加两性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 减少食种子动物的压力 减少传粉脊椎动物的压力 由脊椎动物传粉造成 藤露兜树
(二) 动物的婚配制度
1. 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高等动物婚配关系的特点 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 雄性可多次交配,雌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雌性是限制者,雄性是被限制者 一雄多次制是最常见,一雄一雌制起源于一雄多雌 制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
利用性竞争
干扰型竞争
争夺竞争
竞赛竞争
竞赛/争夺竞争强调资源分布的平均性,而利用/干扰性竞争强调机制。
(二)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一个体的竞争代价常远高于另一个体,杀死竞争失败者是很普通的,或通过掠夺资源(使它们失去资源)或通过干扰(直接杀死或毒害它们)。
一、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性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Lotka—Volterra模型
生态位理论
(一)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7、种间竞争与进化、新物种形成
长期、稳定的种间竞争还可能导致物种向着某一个方向连续进化,并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二)捕食作用(predation)
概念
捕食者与猎物
食草作用
1、概念
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
有性生殖是避开不利条件的部分机制。
(二)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
Fisher氏性比理论解释说明
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四)生态位理论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名词解释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6.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点。

在最低点和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K=N(T-C)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15. 土壤质地: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16.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K2
A
N2
B N1
(b)图表示物种2平衡的条件:
K2/ β
在平衡线下面N2增加,在上面N2下降
将(a)(b)图互相叠合起来,可得到四种不同结局,其结果将 取决于K1、K2、K1/α和 K2 /β值的相对大小
(1)
K1 /α
dN1/dt=0
K2
dN2/dt=0 N1=K1 K2 / K1
K1 > K2 / ,K2< K1 /α: N1取胜, N2灭亡 在K2,K2 / , K1 /α, K1 这块面积内,种群2已经超过最大容纳量而不 能增长,而种群1仍能继续增长,N1取胜,N2被排挤掉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竞争 —— 植物的密度效应
植物特性:
固着生长。
不能逃避竞争。低密度下,枝繁叶茂;高密度
dN1/dt= 0 K2 E dN2/dt= 0 K1
K1 <K2 / ,K2< K1 /α:稳定共存 在三角形K1 K2 / 中,种群1不能增长,种群2继续增长, 三角形K2 K1 /α 中,种群2不能增长,种群1继续增长。N2和N1出现稳定的平衡点。
K2 /
(4)
K2 dN2/dt=0

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伯德 (H.B.Bode) 1985年研究了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 植物的原因:黑核桃树的树皮和果实含有氢化核桃酮(14-5-三羟基萘),当这种物质被雨水冲洗到土中,即被氧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1)、生态位是从物种的观点定义的,它与生境具有 不同的含义。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生态学原理与进展:7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原理与进展:7  种内与种间关系

偏利作用
+
○ 种群 1 偏利者,而宿主 2 无影响
原始合作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互利共生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3
7.1 种内关系
7.1.1 密度效应 7.1.2 性别关系 7.1.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7.1.4 他感作用
4
7.2.1 密度效应
7.1.1.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7.1.1.2 -3/2自疏法则
•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的关系: W = C d -3/2
双对数曲线斜率为 -3/2,故称为-3/2自疏 法则。
8
9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
31 10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变化的 环境(受捕食、寄生压力的驱动) –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12
性比
• 雄体:雌体 •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
合度 •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多的个
• 环境影响
–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资源分布均匀且充足:单配制 资源分布不均匀:一雄多雌制 环境条件严酷:一雌多雄制
16
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节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八章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八章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八章
第八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竞争排斥原理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协同进
化他感作用生态位: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
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
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
而发生改变。

二、问答题
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及其表示方法、原因。

2、简述-3/2自疏法则并解释原因。

3、画图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领域性竞争释放性状替换
二、问答题
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些类型。

2、简述高斯假说实验。

3、简述种间竞争的可能四种结果。

4、互利共生有哪些类型,试列举至少四种。

5、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6、谈谈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蜜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5种内与种间关系
-原因-环境因素和进化策略(藤露兜树实例)
16
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的定义: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 型,包括配偶的 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 婚配制度的类型
◇ 单配制
一雄多雌制
◇ 多配制
一雌多雄制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食物丰富,分布均匀 — 单配偶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食物和营巢地)
种内与种间关系
1
种内与种间关系
• 概述 • 种内关系 • 种间关系
2
概述
•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 竞争 – 捕食、自相残杀 – 互利共生 – 寄生
3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相互作用型
物种 1 物种 2
一雄多雌
资源分布不均匀
一雌多雄 17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 1.领域面积随占有者的体重而增大 2.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动物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 草性种类大,而且体重越大,差别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如鸟类在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6
食物和种群大小的关系
7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 Y=Wad=Ki
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 常数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解析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解析

xx《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解析8种内与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竞争排斥原理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协同进化他感作用生态位: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二、问答题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及其表示方法、原因。

2、简述自疏法则并解释原因。

3、画图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领域性竞争释放性状替换二、问答题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些类型。

2、简述xx假说实验。

3、简述种间竞争的可能四种结果。

4、互利共生有哪些类型,试列举至少四种。

5、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6、谈谈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xx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边缘效应原理有何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一、名词解释群落最小面积边缘效应生活型谱群落交错区盖度与相对盖度层片二、问答题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常见的群落成员型有哪几类?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4、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各自如何计算?5、植物生活型类群一般有哪五种。

答:(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或称地下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6、计算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尔指数及均匀性指数。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基耶尔频度定律生活型频度与相对频度重要值生物多样性二、问答题1、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有哪些?简要说明。

2、简述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3、如何制定生活型谱?4、层片有哪些特征?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聚群是(B)。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 α、β: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物种1 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
1
决定物种取胜的因素
从理论上看,物种1和物种2的竞争结果是由两个物
种的竞争系数α、β和环境容量K1、K2共同决定的 ①α>K1/K2和β<K2/K1 ,物种1被排斥,物种2 取胜 ②α<K1/K2和β>K2/K1 ,物种2被排斥,物种1取胜 ③α>K1/K2或β>K2/K1,不稳定平衡点,均可能获胜 ④α<K1/K2和β<K2/K1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
种 内 关 系
密度效应
动植物性行为
互利共生
种 间 关 系 原始合作 竞争 寄生 捕食……
1
第一节、种内关系
• 在种内关系方面,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 一、密度效应 表现有很大区别: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 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
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 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 领域性
从理论上看,物种1和物种2的竞争结果是由两个物
种的竞争系数α、β和环境容量K1、K2共同决定的 ①α>K1/K2和β<K2/K1 ,物种1被排斥,物种2 取胜 ②α<K1/K2和β>K2/K1 ,物种2被排斥,物种1取胜 ③α>K1/K2或β>K2/K1,不稳定平衡点,均可能获胜 ④α<K1/K2和β<K2/K1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捕食、寄生食 气候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类型,还可以将其划分 物、竞争 CO2浓度
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问答题精选(1)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问答题精选(1)

2019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问答题精选(1)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因为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有的,所以,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世界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实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有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三节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三节

第三章种群生态第三节种内、种间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多局限于从光、温、水及养料的竞争等方面去考虑。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这方面的研究亦愈来愈深入。

大量的事实表明,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除竞争作用外,还包括有多种作用类型,是认识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特性。

一般而言,同一种群内个体间的联系比同另一种群个体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一、种内关系在种内关系方面,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的表现有很大区别,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等级性、领域性、集群和分散等行为上;而植物种群则不同,除了有集群生长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

1.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产量和死亡率上。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与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矛盾着的两种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凡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起着调节作用,种群的密度效应实际上是种群适应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

作为构件生物,植物生长的可塑性很大,这种可塑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生长对外部非生物环境的响应,另一方面与群体其他个体之间共存状态有密切关系。

如在植物稀疏和环境条件良好情形下,枝叶茂密,构件数很多;相反,在植株密生和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只有少数枝叶,构件数很少。

植物的这种效应,已发现有两个特殊的规律,即“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一2/3自疏法则”。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对车轴草,按不同播种密度种植,在同等肥力的地方,并不断观察其产量,发现62天后产量和密度呈正相关,但最后的l81天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量是相等的。

可用模型描述为:Y-W×d=C式中,Y为总产量,W为平均每株重,d为密度,C为常数。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12 10 8 6 4 2 0 0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样地1
14 样地2
14 12 10 8 6 4 2 0 0
样地3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4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North American 莺 spruce tree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
如活动时间分隔等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某一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 有利 有害 无利无害
群落的基础,是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界面研究。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偏利作用(共栖)原始合作(兼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

生态学:5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5 种内与种间关系
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生在不同的植株上,如银杏。这种现象在植物界中较少,只占有花植物的5%,多出现在热带具肉质果质的多年生植物。一般认为它能养活同系交配的机率具异性杂交的优势性,实际上它也是回避两性间竞争的对策,增加了两性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
3动物的婚配制度
(1)婚配制度及其进化
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的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保持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扶育等。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和性别生态学
1性别生态学概述
研究物种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是性别生态学。因为在有性繁殖的物种种群内,异性个体构成了最大量、最重要的同种其它成员。所以种内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两性个体之间。性别生态学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到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基因型多样性对于种群动态的重要意义。
竞争模型及其竞争结果的判断。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多媒体展示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1、种内关系:同种个体间的生物关系。由于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表现在动物种群,植物种群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植物种群:密度效应,集群。
动物种群:领域性、社会等级、婚配制度、集群、分散。
2、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Ο(中性相互作用);
植物的密度效应,已发现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生态学家C.M.Donald(1951)对三叶草(Trifolium subterraneum)的密度与产量关系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株平均产量;d—密度;Ki—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八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竞争排斥原理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协同进
化他感作用生态位: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
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
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
而发生改变。

二、问答题
1、简述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及其表示方法、原因。

2、简述-3/2自疏法则并解释原因。

3、画图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4、简述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领域性竞争释放性状替换
二、问答题
1、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些类型。

2、简述高斯假说实验。

3、简述种间竞争的可能四种结果。

4、互利共生有哪些类型,试列举至少四种。

5、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6、谈谈生物间的协同进化。

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蜜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2、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4、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5、(B)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实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6、雄鹿的叉角及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合环境
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个现象称为(A)。

A.社会性寄生
B.偏害共生
C.偏利共生
D.拟寄生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ABC)。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自相残杀
9、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双方有利的关系称(互利)共生,而
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称为(偏利)共生。

10、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B)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