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数学第8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单位换算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单元的第二个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单位之间换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并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学具:练习本、尺子、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比如“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用厘米作单位是多少?”来引发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思考。
2. 讲解新课:通过教学课件,讲解并演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4. 例题讲解:讲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如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练习,如3千克是多少克?6. 讲解面积单位换算:讲解并演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如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等。
7.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练习本,尝试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长度单位换算、质量单位换算和面积单位换算的公式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1米30厘米是多少厘米?答案:130厘米2. 质量单位换算练习:3千克是多少克?答案:3000克3. 面积单位换算练习:1平方米3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分米?答案:130平方分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时练习 (含答案)
3.124×2=248(岁)
4.322×3=966(个)
966>900
答:都能有座
位,因为影剧院一共有 966 个座位,超过东华小学的师生总人数。
5.12×4=48(个)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五课时
1.用竖式计算。
6×82
243×3
2×914
2.一种玩具汽车每辆售价 218 元,买一架玩具直升机的钱可以买 2 辆
答案
1. 704×8=5632
6×501=3006
604×7=4228
2.302×2=604(棵)
3.109×2+95=313(下)
4.202×2=404(元) 404 元>400 元 答:她带 400 元不够。
5.205×4+50=870(本)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八课时
1.用竖式计算。
1.用竖式计算。
4×137
35×8
456×2
2.海光家电商城今年六月份销售了 178 台空调,七月份销售的空调台
数是六月份的 5 倍。七月份销售了多少台空调?
3.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一共租来 6 辆大客车,每辆大客车
坐 54 人。大家全部上车后,车上还有 9 个空座位。去参观博物馆
的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 1.10+7=17(米),17×2=34(米) 答:需要 34 米篱笆 2.7×2=14(米) 答:它的周长是 14 米。 3.2 分米=20 厘米,20×4=80(厘米),80 厘米<90 厘米 答:90 厘米长的绸带可以围一圈。 4.8+4=12(厘米),12×2=24(厘米) 答:长方形的周长是 24 厘米。 5.12÷2=6(厘米),6×4=24(厘米) 答: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 24 厘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进度表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进度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进度表一、全册教学分析1、教材名称、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2、全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大体的数学思想和方式。
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
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3、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①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②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③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进程。
④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式的思路。
⑤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⑥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觅规律。
⑦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⑧通过丰硕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慢慢丰硕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⑩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大体技术: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踊跃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进程,让他们熟悉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彼此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二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分一分》第四单元《认位置》第五单元《认数(一)》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认数(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第十二单元《加法》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三单元《认数》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第七单元《统计》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四单元《认识除法》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八《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第九单元《时、分、秒》第十单元《观察物体》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第四单元《加法》第五单元《认识方向》第六单元《减法》第七单元《认识角》第八单元《乘法》第九单元《统计》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七单元《乘法》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年、月、日》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第四单元《乘法》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六单元《千米和吨》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第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十单元《统计》第十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角》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第七单元《运算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十单元《认数》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第三单元《三角形》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六单元《找规律》第七单元《运算律》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十二单元《统计》第十三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九《小数乘法和除法(二)》第十单元《统计》第十一单元第一单元《方程》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十单元《圆》六年级第一单元《方程》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五单元《认识比》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比例》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总复习分享到搜狐微博第五单元找规律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两道例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知识拓展
5.小马虎在计算8.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把加号 看成减号得7.1, 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解析:
做题要要遵循小数加减法算法和算理。根据8.6
减去一个小数等于7.1,用8.6减去7.1得另一个加
数,然后用8.6加上这个数即可。8.6-7.1=1.5,
8.6+1.5=10.1。
2.08 0.37 1.7 0.32
课后作业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1)6米4厘米-3米65厘米(2)13元-5元8角 5分
6.4-3.65=2.39(米) 13-5.85=7.15(元)
(3)6千克20克-426克(4)5千克-4.6千克 6.2-0.426=5.594(千克) 5-4.6=0.4(千克)
(5)3.97+1.503=(6)8.6-5.74= 3.85
2.直接写出得数。
(1)0.83-00.5.3=3(2)3.4-3.1= 0.3
(3)9.2-36.=2(4)0.73-0.23=
0.5
(5)2+2.48.=8(6)3.6+2.4=
6
课堂练习
3.直接写出得数。 (1)0.45+23.8.35=(2)17.6+3.9= 21.5 (3)6.1-5.708.7=2(4)14-3.9= 10.1 4.动物园里一只长颈鹿的身高是6米,一只大猩 猩的身高是1.65 米。长颈鹿比大猩猩高多少米?
试一试: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 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解析:
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用5.1减去2.76
求出这个两位小数,再用5.1加上这个两位小数
即得正确的结果。所以这个两位小数为:5.1-
[苏教版]2021年秋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套课时作业含答案
[苏教版]2021年秋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套课时作业含答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作业目录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认识负数(1)第2课时认识负数(2)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第2课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3课时练习课第4课时梯形面积的计算第5课时练习课第6课时认识公顷第7课时认识平方千米第8课时组合图形和的面积第9课时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1)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2)第3课时小数的性质第4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第5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第6课时求小数的近似数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第3课时练习课第4课时用计算器计算第5课时练习课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第1课时小数乘整数I第2课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3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第4课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第5课时练习课第6课时小数乘小数(1)第7课时小数乘小数(2)第8课时积的近似值第9课时练习课第10课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1)第11课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第12课时商的近似值(1)第13课时商的近似值(2)第14课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5课时练习课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复式统计表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第3课时练习课第八单元-字母表示数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数(2)第3课时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第4课时练习课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第2课时图形王国第3课时统计天地和应用广角II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时作业第1时认识负数(1)一、读读写写。
-12读作: +5读作:负十五写作:正三十写作:二、“神州”十号飞船返回舱的温度为21℃±4℃,则返回舱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商的近似值》小数乘法和除法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0.8 3 3
6 0 5 0.0 480 200 180 200 180 20
50÷60≈ 0.83 (千米/分) 四舍五入
答:海豚的最高游速大 约是0.83千米/分。
动物名称 海狮 速度/(千米/时) 40
海豚 50
飞鱼 64
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千米/分? (得数 保留两位数)
64÷60≈ 1.07 (千米/分)
四舍五入
0.6 6 6
6 0 4 0.0 360 400 360 400 360 40
除到商的千分位
得数要保留两位小数, 应该除到商的哪一位?
答:海狮的最高游速大约是0.67千米/分。 为什么?
动物名称 海狮 速度/(千米/时) 40
海豚 50
飞鱼 64
海豚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千米/分?(得数保 留两位数)
1 3.3
3 40
答:装40千克油需 要14个油壶。
3 10
9 10
9
14×3= 42(千克) “进一”
1
每套衣服用布2.2米,3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30÷2.2≈ 2.2
答:30米布可以做13套 这样的衣服。
13 (
1 3. 5 300 22
80 66 120 110
10
套) “去尾”
动物名称
海狮
速度/(千米/时) 40
海豚 50
飞鱼 64
海狮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千米/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海狮的最高游速是40千米/时,要求海狮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 千米/分,就是将1小时游的40千米平均分成60份。
40÷60≈
(
)
知识点一:商的近似值
12 海狮的最高游速大约是多少千米/分?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0÷60≈ 0.67 ( 千米/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案苏教版
第2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口答。
李大爷家有两块长方形的菜地。
一块长10米,宽8米。
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另一块的面积是90平方米,长是15米,宽是多少米?提问:求长方形的面积,一般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可以求出什么?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宽呢?小结: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解决很多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1.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50页的例2,指名读题。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可能说说自己对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理解,也可能提出一些疑问,还可能联系以往的解题经验想到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谈话:对一些条件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先画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画出的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学课件PPT
思考题 用一个杯子向空水壶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壶 重7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壶重980克。每杯水重 多少克? 980-740=240(克) 5-3=2(杯) 240÷2=120(克) 答:每杯水重120克。
28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 4. 选择:买3支钢笔用21元,买7支同样的钢笔用多少元?
和问题,再解答)
小明 小军 小丽
3本 5本
?本
18 元 ?元 42 元
10
1.
小 明 3 本 18 元
小 军 5 本 ?元
小 丽 ? 本 42 元
18 ÷3=6(元) 5 ×6=30(元) 答:小军用去30元。
18 ÷3=6(元) 42 ÷ 6=7(本) 答:小丽能买7本。
11
2.
6本字典 15本字典 ?本字典 高168毫米 高?毫米 高504毫米
作业
请完成《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和“思 维拓展练”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
31
32
18
7.
照这样计算,芳芳12分钟
能打多少个字?如果她打
一份700个字的稿件,需
要多少分钟?
350÷5=70(个) 70×12=840(个) 700÷70=10(分) 答:芳芳12分钟能打840个字,如果她打一份700个 字的稿件,需要10分钟。
19
8.(1)张大爷把采摘的猕猴桃分箱包装,前10分钟一 共装好5箱。照这样的速度,你能把下表填写完 整吗?
从表中可以看 出,每2小时 下降12厘米。
5
2
这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每2小时水位 下降12厘米,可以 先算 … …
求水位下降120厘米
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可以先算 …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件(第2课时)
3.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个小时? 4.例题中“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题中为什么要添上“照这 样的速度”? “照这样的速度”就是按照前面8小时水位的下降速度计算。因为水 位下降120厘米的时间肯定要超过8小时,8小时以后的水位下降的 速度我们是不知道的,加上这句话以后,我们就知道8小时以后水 位是按什么速度下降的了。
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蓝球, 盒子里只能全部放蓝球。
第 27 页
在一个口袋里放着长短粗细、质地相同的3支 铅笔,1黄,2红,闭上眼睛,从口袋里一次摸 出2支铅笔,摸到1黄1红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2 红的可能性大?
可能出现的情况:
答:摸到1黄1红可能性大。
第 28 页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 下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 不同,算小刚赢。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 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第1页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分析图表中的信息,进一步体会 列表法整理信息的作用。 2.培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提高运用 策略的能力。 3.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第 21 页
摸彩球。
①
②
③
(2)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紫色小球的是哪个箱子? 摸到紫色小球的可能性大吗?
答:可能摸到紫色小球的是②箱子,摸到紫色小球 的可能性最小。
第 22 页
小结
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发 生的次数多,可能性就大;发生的次数少,可 能性就小。
事件可能性的大小跟它所占比例或者分 量有关。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教学设计: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生:能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1/9(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生:一本笔记多少元?(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
(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
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可以。
(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师:你们会解答吗?生:…….2某10=20(元)2/9(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时口算卡含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口算卡课前小练:下面那些式子是方程?是的画“√”。
(1)8x+6=22 ()(2)5y+3<20 ( )(3)7x=35 ( )(4)15x×6=54 ( )一、想一想,填一填(巩固练习)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O里填数。
(1)(2)(3)3x=60 3x÷(4)(5)7x=63 7x÷2、解方程(1)8.7+x=9.4 (2)x+0.8=1.6(3)0.03x=3 (4)3x=96(5)X-80=20 (6)0.5x=1 3.后面括号中哪个是方程的解?用“√”标出(1)x-2.8=9 ( x=11.8 , x=6.2 ) (2)6x=8.4 ( x=1.4 , x=50.4 ) (3)x-1.8=4 ( x=2.2 , x=5.8 ) (4)6x-2.7=1.5 ( x=0.2 , x=0.7 ) (5)(x-3)÷2=7.5 ( x=18 , x=12 )二、想一想,算一算(知识运用)1、列出方程(1)5千克苹果和X千克梨一共重7千克。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X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26厘米。
(3)两本故事书,每本x元,一本连环画3.5元,这三本书共13元。
(4)一个数x加上3,再减去2,等于19.(5)一个数x乘3,加上7,再减2,得101.(6)小明体重X千克,小华比他轻3.5千克,小华重28.2千克。
参考答案课前小练:下面那些式子是方程?是的画“√”。
(1)8x+6=22 ( √ ) (2)5y+3<20 ( ) (3)7x=35 ( √ ) (4)15x ×6=54 ( √ ) 一、想一想,填一填(巩固练习)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在O里填数。
(1)(2)(3)3x=60 3x ÷(4)(5)7x=63 7x ÷2、解方程(1)8.7+x=9.4 (2) x+0.8=1.6 X=0.8 X=0.7 (3)0.03x=3 (4)3x=96 x=100 x=32(5)X-80=20 (6)0.5x=1 x=100 x=23.后面括号中哪个是方程的解?用“√”标出(1)x-2.8=9 ( x=11.8 √ , x=6.2 ) (2 )6x=8.4 ( x=1.4 √ , x=50.4 )(3)x-1.8=4 ( x=2.2 , x=5.8 √ )(4)6x-2.7=1.5 ( x=0.2 , x=0.7√ )(5)(x-3)÷2=7.5 ( x=18 , x=12 √ )二、想一想,算一算(知识运用)1、列出方程(1)5千克苹果和X千克梨一共重7千克。
第八单元第2课时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五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八单元第2课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探究”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
①.小红买了3支毛笔和1支钢笔,毛笔每支a元,钢笔每支12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小红一共用了( )元。
②.小明的叔叔比小明大20岁,如果小明的年龄是a岁,那么叔叔的年龄是( )岁。
③.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n只青蛙n张嘴,( )只眼睛( )条腿。
2.今天,我们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
学习任务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设计意图:借助用小棒摆稍微复杂的图形的基础上,借助增加的三角形的个数和公用小棒的根数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究字母表示的共同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新知探究—习“方法”课件出示教科书P101例4。
例4: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增加1个三角形,多用2根小棒……可以怎样表示公用小棒的根数?先填写下表,再说说你的想法。
1.阅读与理解。
师: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是如何想的,与同学交流。
2.分析与解答。
(1)交流思考: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增加1个三角形,多用2根小棒……可以怎样表示公用小棒的根数?先填写下表,再说说你的想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填一填。
(2)提问: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和共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讨论汇报,独立尝试说一说。
(3)分组汇报。
教师总结:每增加1个三角形,就要增加2根小棒。
增加几个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就是3加几个2的和。
(4)思考:如果用a表示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共用小棒的根数是?(5)如果用a=8,共用多少根小棒?如果a=15呢?独立尝试计算。
3.回顾与反思:提问:如果用a表示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共用小棒的根数是?(1)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师总结:例5:(1)用式子表示冷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
(2)根据1100-3x 这个式子,求x =250 时,冷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
例6:已知三角形的底是14 厘米,高是8.4 厘米。
2021-2022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案
2021-2022小学数学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汇报人:陆老师
课程:五年级数学
目 录
CONTENTS
01学习目标
learning target
02情景导入
Scenario importt
03探究新知
Explore new knowledge
04典型例题
03 探究新知
想一想:式子中的 x 都可以表示哪些数?
表示500 g行吗? 当x = 500时,3x = 1500 然而实际上大杯子里面只有 1200 g 果汁, 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所以 x 不可以表示 500 g。
03 探究新知
活动:摆1个三角形和 1个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小棒? 摆一摆,说一说。
思考:摆 x 个三角形和 x 个正方形,要 用多少根小棒?
03 探究新知
共7根 x 个 3根 3根 3根 3根 3根 ……
x 个 4根 4根 4根 4根 4根 ……
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需要(3+4)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和x
个正方形一共用(3+4)x 根小棒。 说一说: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x+4x = (3+4)x =7x 乘法分配律
4 6 … 2n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Thank you
汇报人:陆老师 课程:五年级数学
3根
4根
思考:摆x个三角形和 x个正方形,一共用多少根小棒?
x个 3根 3根 3根 3根 3根 ……
x个 4根 4根 4根 4根 4根 ……
03 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如何解决“x 个三角形和 x 个正方形一共用多 少根小棒”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想法。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数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喝去
1 5
升,还剩多少升?___58__-__15_____
喝去
1 5
,还剩多少升?___58_×_(_1_-__15_)___
喝去多少升后,还剩
3 5
?___58_×_(_1_-__53__)__
典题精讲
8.小明两天看完了一本95页的故事书。
(1)若第一天看了总页数的 3 ,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5
25 64
公顷。
辨析:没有明确题中关键句的意义。题目中种青菜 的8分之一后边没有带单位,因此需要先求出种青菜 的公顷数。
03
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
1.
一桶油漆重18千克,用去
5 6
,还剩下多少千克?
18 (1 5) 3(千克) 6
答:还剩下3千克。
小试牛刀
2.
陈征有84枚邮票,其中
5 7
是中国邮票,其余的
是外国邮票。陈征有多少外国邮票?
84 (1 5) 24(枚) 7
答:陈征有24外国邮票。
小试牛刀
3.
11 1 23 6
1 3 7 10 10
2 11 15 5 3
11 2
24
04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
已知总量求部分量的实际问题: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 已知总量求部分量的实际问题时,要借助线段图认真思考。
答:第二天用了
1 2
吨。
典题精讲
4.根据条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5
一本数学书,已经看了 8 。
(
一本数学书的总页数
)×
5 8
=( 已经看的页数 )
(
一本数学书的总页数
)×1-
5 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 第5课时 应用广角
第5课时应用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6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2、完成第27题。
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汇报。
3、完成第28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集体评价。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2023年苏教版《名师测控教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教案5单元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我们身体上的“尺”。
本单元教材编排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学生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在本单元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第1课时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例1及想想做做。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情境导入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3.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4.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梯形》教学案
单位:年级:四年级设计者:时间:20100323
《认识梯形》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执教时间:2008年03月29日
执教班级: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老师准备沿直线剪去它的一个角,猜一猜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 1 :我猜是一个三角形。
生 2 :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生3:是一个梯形。
生4: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5 :不一定。
师:你的意思是?
生:我认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可能。
师:为什么这么想呢?
生:要看怎么剪,剪哪个角。
师:你们认为怎样?
生都说“同意”
师:刚才一位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你怎么想?
生:如果是三角形的话,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
(全班学生都赞同)
师:因此,我们在看问题时不要只看表面,要善于抓住其本质的东西。
那谁来比划一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几个图形?
(一学生到上面比划后展示此图形。
板书:梯形)
二、生活感悟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图形吗?
生 1 :桥。
生 2 :汽车的侧面。
生 3 :火车头。
生 4 :跳马的那个。
生 5 :梯子。
……
师:看来生活中类似梯形的图形还真多,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图片。
(课件展示)
师:那你认为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生:它是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不平行。
师:我们把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上底和下底,而不平行的一组就叫做腰。
(教师板书:上底、下底、腰)
三、操作体验
师:请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交流)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了一个梯形。
(展示过程)
师:为什么会这样做,你在变的过程中有好的方法吗?
生:原来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我把其中的一组剪掉了就变成一组对边平行了。
师:原来把一组对边破坏就能变成一个梯形了,真聪明。
师: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个梯形有何特点呢?
生:它有两个直角。
师:我们把有直角的梯形称作直角梯形(板书:直角梯形)。
谁还想来展示一下?生:我把一个三角形变成了一个梯形。
(展示过程)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按照三角形的一条底,画一条平行线就产生了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你认为会有几种做法?
生:我认为会有三种,因为三角形有三条底,可以画这样的三条平行线。
师:真不错,原来你是创造了一组平行线。
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梯形。
(展示过程)
师:那你们在剪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剪掉了一个三角形。
一学生马上举手说:不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如果剪在中间的话可以剪出两个梯形。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时都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
而三角形在剪裁时要创造出一组平行的对边。
师:看来一些简单的图形难不倒你们了,我这里还有一个更难的图形你能沿一条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吗?
思索片刻一学生急忙的说:“老师,我知道了,把它对折一下再剪。
(生示范)师:这个梯形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的两条腰是一样长的。
生:不一定吧?(一副怀疑的样子)
师:那谁有办法来说明。
生:它对折后,这两条腰是重合的,那一定是一样长的。
生:可以量一量。
师:我们把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板书:等腰梯形)
四、探索揭高
出示梯形
师:这两个图形哪个高?
生:好像是右边的高一点,不太确定。
生:这两个梯形好像是翻了个,高度应该一样。
师:你能确切的告诉我哪个高吗?
生:可以把这两个梯形重合起来就知道哪个高了?
忽然,一学生举手说:“老师,可以上去量一量吗?”
师:如果你有这个需要的话完全可以。
(有两个学生在上面量梯形的高)
师:你知道他们在干一件什么事呢?
生异口同声说:“画高”
师:现在你能知道谁高了吗?谁来画高?
(一学生画高)
师:你能画几条高?
生 1 :可以画无数条。
生 2 :画的完的,如果把这个梯形全部画满涂黑了就不能画了。
生 3 :画不完的,上底和下底可以无限延长的。
师:对,梯形的高是画不完的。
那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梯形的高。
生: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五、完成“试一试”
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在哪里?为什么就是它的一条腰?
说明: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提问:第三个梯形为什么不在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
六、猜想升华
师:想一想,你能把这个梯形剪一刀变成其他图形吗?
生 1 :我可以把它变成两个梯形。
生 2 :我可以把它变成两个三角形。
生 3 :我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生 4 :我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
师:现在请看,我把这个梯形上下对折一下再打开,你看到了几个梯形?
生:两个梯形。
生:不对,应该有三个梯形。
上面一个,下面一个,还有整一个。
师:再看,我沿刚折的线把这个梯形剪下变成两个梯形。
再把这两个梯形拼起来,请想象一下它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 1 :它可以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2 :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
生 3 :可以变成一个多边形。
师:那我们分别请这些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想法好吗?
生 1 :边说边把两个梯形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2 :刚要上来就说,老师我的不对了。
师:你为何认为不对了。
生:我发现这两个梯形是没有直角的,不可能产生长方形了。
生 3 :依次变了多个多边形。
师:很好,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图形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碰到。
现在请想象一下,如果有这样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呢?
生 1 :它会变成一个六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
生 2 :它会变成一个漏沙器。
(全班学生开心的笑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因此,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要不断的想象,不断的探索,那样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七、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这个七巧板拼成的小船中你能找到梯形吗?比比谁找的多?
你能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
提示:依次选用两块、三块、四块……
2、“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提出画图要求。
学生独立操作。
师:小结:可以分成两个(直角)梯形;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4题
师:你从题目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演示画一个)组织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
提问所画图的底(上底、下底)、高以及长度。
你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5题
指导剪梯形的方法,巡视指导
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提出第3小题的问题,组织交流: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下底的和;高相同。
八、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了解什么?
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
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
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
三、认真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
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