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b01766a81c758f5f71f6751.png)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课程编号:01150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总学分:4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
具体包括: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3e1b540650e52ea551898fa.png)
讲授
或者期中作业集中展示
期中作业PPT展示
十四
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意义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特点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五
文学接受的过程
1.文学接受的动机
*2.期待遇挫的概念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六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性质
*2.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
#3.各类文学批评的特征
XXXXXXX大学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文学概论
TheoryofLiterary
学时/学分
32/2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学现象,探索文学本质规律的人文科学,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论思维模式,为学习各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的课程作好理论准备。
2
讲授
案例分析
九
文学创作的原则
1.文学创作的原则
*2.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3.文学形象的典型化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1.文学创作主体是什么
*2.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作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
讲授
案例分析
[作业3]:
1.内容:作家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通过你自己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
讲授
案例分析
备注:在知识点一栏中,“*”、“#”分别为重点、难点标注,放置在知识点序号前。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0a15c85acfa1c7aa00ccf9.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01课程名称:文学理论总学时数:48学时后续课程:文艺心理学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以培养合格的高等院校中文本科生为根本目标。
通过系统的文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能对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为学好后续课程,初步具备文艺学方面的科研能力打下一个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理论指导文学实践活动,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
4.教学重点、难点第二编文本论、第三编创作论、第四编接受论。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作业,实践专题研讨等。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本课程使用由顾祖钊着《文学原理新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1]吴中杰《文艺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鲁枢元等着《文学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6]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刘勰着《文心雕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祖保泉解说)[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运熙等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0f5c6c77232f60ddcca1a1.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
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上有如下要求:(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
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
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4bf814ba0d4a7303763a82.png)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Literary Theory课程编码:25A00016 学分:4.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推荐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杨守森、周波:《文学理论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系统的文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培养一定的欣赏、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判断文艺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文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重要问题,学会对各种文艺现象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正确的评价。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运用影视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文学理论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了解文论的主要知识体系、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
2、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文学概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思辨性,属于理论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系统讲述基础理论的同时,及时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艺现状,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文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3、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大量的文学名著,通过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来提高理论水平,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相关文学理论独立地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要求学生掌握文艺学的构成、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文学理论的形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理论的性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fc3d3f19e8b8f67d1cb94a.png)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树立正确的文艺观,能够深入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和今后从事各项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尤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术语、概念和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文艺实践中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把理论与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相联系。
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用为新的文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成果来充实自己。
努力扩大视野,把文学概论的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读、勤思、善用”三者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
二、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文学史类包括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理论课程包括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文艺心理学、马列文论。
前者是理论的实践来源,理论也要放到文学史中去检验。
后者与文学概论课形成了课程群,是对文学基础理论的深化。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和辨析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的能力,也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导论(2课时)主要讲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整个文艺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学理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性?文学本质论第一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课时)一、文学概念辨析1.文学概念三义(1)广义文学。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bac5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b.png)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开设学期:本科二年级秋季学期所属专业:中文系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学时安排:每周2学时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文学历史、古代文学导论等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学的定义、形式、流派、理论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性阅读和理论研究的能力,了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文学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文学作为表达和传播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文学的形式与流派-诗、词、曲、赋、小说、剧本等文学形式的讲解-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流派的分析和解读3.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的概述-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阐释学等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与应用-文学批评的基本观点和评价标准4.代表性文学作品赏析-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选读与研究-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四、教学方法1.授课: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解读文学作品等方式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2.讲评:教师选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和审美的讨论与交流。
3.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讨论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
5.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文学作品分析、批评以及文学理论的论文和书评。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
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进行对文学概论知识的测试。
3.期末论文(占总成绩的40%):选定一个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进行论述。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杨振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辅助教材:-陈世杰.文学理论与批评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炎.文学批评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晓敏等.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刘大刚等.世界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30216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2.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文学概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发展、流派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风格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学鉴赏能力;2. 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文学作品的流派特点;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文学研究方法,提升文学批评能力;4.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学概念与分类- 文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流派-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 文学史与流派发展-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 东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语言与风格-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主题-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方法4. 文学与社会-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教师介绍并解释相关概念,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文学作品阅读与解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与主题。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和研讨,提升学生合作与表达能力。
5.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文学相关的展览馆、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了解。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并发表个人观点的情况。
2. 作业与考试:包括阅读文学作品、撰写书评、论文或答辩等形式。
3. 小组项目: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4. 课程论文:学生独立完成的文学研究论文。
六、参考教材1. 基础教材:- 《文学概论》(第一版),作者:XXX- 《文学概论导读》(第二版),作者:XXX2. 参考教材:- 《世界文学史》(第六版),作者:XXX- 《现代文学导论》(第三版),作者:XXX七、参考文献1. 产生、走向、传播——文学经贸客观的变动,作者:XXX2. 文学的分类,作者:XXX3. 如何进行文学研究,作者:XXX以上为《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dc143d1ec3a87c24128c425.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的专业课。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为学生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和将来从事语文教学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提供一定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文学原理、文学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能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解。
同时,本课程对同期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续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鉴赏的学习提供理论帮助。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选用教材:刘甫田、徐景熙主编:《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推荐参考书: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朱光潜:《诗论》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六、课程进度表表理论教学进程表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内容。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纲要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fb533bd476a20029bd642ddd.png)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学时与学分课程代码:1301;开课专业:04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总学时:68学时,包括课堂讲授66学时,研讨实践2学时。
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文艺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分支学科之一。
文学理论是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必修课。
(三)教学目的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活动经验的概括,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文学理论课程,有助于开启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使学生能够统观文学活动全局,认识和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学生以后开展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实践活动,学习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推动学生成长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合格人才。
本门文学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观,掌握文学理论的整套概念、范畴、命题系统,进而全面掌握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要使学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实践,阐释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精神活动方式的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文学理论有两个来源:一是人类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二是中国和外国历代文人学者、批评家、理论家对文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思辩。
因此,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当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准备,应当对当前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实践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也是学好文学理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此,学生尚须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人类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
其中,哲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文学理论思维能力尤其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第一编导论本编的教学内容是,讲授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存在形态、品格特征,讲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发展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文学概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则,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该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对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就业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文学理论的应用、辨别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职高专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文学理论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提高理论支撑。
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而文学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职业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文学概论》课程。
职业学院《文学概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文学概论》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和就业,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文学概论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文学理论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本课程自身增添活力。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
表现在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提供所必需的文学理论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学生文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
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这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改革、教师职业教育的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
文学概论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
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为此,在进行《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大胆处理好教材。
按照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是为课程标准服务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放弃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自编教学内容。
2.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样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
当然,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又要落实课程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
为此,我在课堂中会在一些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设置分组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的情境。
我也发现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并且能顺利地实现课程目标。
3.精导妙引,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潜能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放手活动,一放到底”,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转。
相反,综合探究课则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概论》课程的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文学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以我校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的办学理念为教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提出高职高专的文学概论学习。
使学生对文学的特征和功能,对文学的发展、传播、创作、接受的规律,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性质,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具体文学活动实践,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使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工具。
为作品分析与文学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今后教学或其他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作业及讲评、课堂讨论等形式,并可根据教材所总结的文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性创作练习。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规律,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按照文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习作,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尤其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提法启发学生深入辨析;对一些有必要了解的文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课进行外延伸阅读并要求学生提交作业;针对一些与创作实践有关的经验总结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现场即兴创作;在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引导学生对文学规律的某一方面内容深入研究。
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到课堂讨论的情境中,因而能深入体认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外的延伸阅读则使学生了解了书中所没有涉及的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规律;现场的即兴创作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又深化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并学会怎样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而在文学理论性论文的写作中,学生具有了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反映出对文学理论的总体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本课程教学体现三个基本要求:有史识:获得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会阅读: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阅读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知鉴赏:从历史、社会、文学等各个层面和角度对文学作品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基础理论目标通过文学概论课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文学理论的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第二阶段目标:分析、赏评目标在了解和掌握本课程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思维模式,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和研究各类文学现象,同时为学好各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课程做好理论准备。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总学时80学时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1.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大致为:1.文学的审美特质,包括文学的社会意识性质,文学借语言建构的审美意象及其特点。
2.文学的社会属性,包括文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政治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阶级社会中文学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新时期文学的服务对象等。
3.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包括文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文学创作的过程和审美思维,文学审美意象的典型化,文学史上各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等。
4.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括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诸要素——题材、主题、情节、结构、语言、体裁、风格、流派、民族特点等。
.5.文学发展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其他上层建筑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规律等。
6.文学鉴赏与批评的规律,包括文学鉴赏的性质,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标准等。
2.学时安排本课程分两学期开设。
第一学期时间按15周计,每周4课时,共60课时;第二学期按10周计,每周2课时,共20课时。
两学期合计80课时。
12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文学批评 6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的生成和发展 6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6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课程领域(一)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容标准:文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政治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阶级社会中文学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新时期文学的服务对象等。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文学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掌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社会本质。
(二)文学的作品的构成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括内容标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诸要素——题材、主题、情节、结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不同文学作品题材样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