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课标导航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晨读时间1、妙语连篇《论语》名句精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 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 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 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3、经典素材(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

有位网友问:如果运城要制作“全球统一”的关羽标准像,那么杭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济公标准像,苏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统一”的唐伯虎标准像呢?当孔子标准像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隆重推出的时候,善良的人们仅仅被告知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2020版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背景扫描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坚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2. 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自主学案中的字、句整理落实到学案上自我检查。

3.体会动作、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人物形象。

通解全文,了解孔子仁德信念,领会孔子勇于担当道义的精神、执着精神。

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案』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乐》《》。

2.积累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僭越()巨擘()整饬()端倪()木铎()长沮()戛然而止()桀溺()执舆()怃然()荷蓧()耦耰()辍学()箪食壶浆()靡费()莅临()缜密()繁文缛节()五谷:稻黍稷麦菽()()3. 读《仪封人请见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解释词语:仪封()人请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是鲁孔丘与()问于()桀溺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翻译重点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1-人教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2、分析人物的语言,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2、分析人物的语言,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意思就是说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望,让人想按他的举止行为来为人处世。

司马迁曾用这句话来评价孔子,高度赞美他的崇高品质。

宋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仲尼就是那远古时代的一盏明灯。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圣人。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孔子的时代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孔子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用原文回答。

2、指名回答。

重点理解:“辟人”和“辟世”的意思。

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对,孔子所处的时代用文中的词概括就是“天下无道”。

那是一个动荡不已,变化频仍,礼崩乐坏,裂变与整合交互进行的时代。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日薄西山,混乱无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是什么态度呢?(三)合作探究:孔子的态度1、出示讨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并汇报:(1)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孔子什么态度?孔子又是以什么态度来回应的?(2)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的人物有什么不同?2、单组汇报第(1)题,双组汇报第(2)题。

重点理解:“殆”、“无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

3、教师出示“资料补充”:周游列国——53岁,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5岁,孔子周游列国: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68岁,孔子归鲁。

4、学生归纳孔子的品行,老师板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小结:论思想的深邃、学问的精深与人性的博大,老子和庄子不在孔子之下,但与他们所不同的,就在于前者知其不可而不为,隐入山林,隐于僻壤,独善其身;后者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四处流亡无家可归,还是意气风发不改初衷,只顾向前,这就是孔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1、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拜见从者见之引见子见夫子乎看见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使子路反见之拜见2、是鲁孔丘与判断词是知津矣这个人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判断词3、重要句式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固定句式晨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而谁以易之通“尔”你耰而不辍承接关系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趋而辟之修饰关系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三、诵读巩固四、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教学游戏:设计相关教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学习评价工具:利用在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该单元包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的介绍。具体内容涵盖《论语》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等儒家思想;道家的“逍遥游”、“道德经”等核心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法家的“韩非子”中的法治思想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深入解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属于选修内容。

尽管新课改已经过去多年,但关于选修教材如何教如何考,目前仍无定论。

于是教师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老师则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处理。

其实不然。

我以为,《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选文皆为文言文,但由于其作者皆为光耀千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决不能按照一般文言文的套路来上。

《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应该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的重要任务。

我的这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面对同样无道的天下,儒家与道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

我以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他的思想智慧结晶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中华文明 5 000 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是一位光照古今的划时代人物。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归纳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崇奉系统的始祖。

在孔子以后的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上,被后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素王”和“万世师表” 。

唐朝大诗人杜甫形象地比喻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永夜。

”美字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赏美文杏坛圣梦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

——南怀瑾天下最大的讲坛莫过于孔子的杏坛了,它的视线直抵世界。

当“三十而立”的孔子和弟子在讲坛旁栽下银杏树时,他也把自己的信念一起栽下了。

银杏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干挺秀,象征着师生正直、伟岸的人品;杏仁可食用,可入药,象征着弟子们学成后利国益民。

当杏树参天成林,那不正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圣人的绚烂吗?被康熙冠以“万世师表”的孔子对教育的第一贡献,就是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只是限于王孙公子的传统,创始了老百姓办学的先河。

人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小小杏坛,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开拓了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啊!“自行束脩以上,吾何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才使贫穷勤学的颜回、率真莽撞的子路、富庶聪慧的子贡共修德业。

撇开全部,只把人放在人的地点上,人品眼古人人同等,令人活得像个真实意义上的人,这是多么人本、人文的教育理念啊!“有教无类”是一种恢宏的胸怀,是一份生命的尊敬。

一个教师,第一需要把学生放在人的地点上去尊敬,这类基本的职业修养,不正是现在倡议的“生命教育”的根本吗?杏坛,是一座人本、人文的丰碑。

身世贫穷的孔子生性勤学,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勤学也”,且“学而不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现在全世界倡议的终生性学习理念,早在两千五百年从前,孔子就已经身体力行了。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 育意义。
练习法: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程度。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导入新课: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巩固练习: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 解程度。
教学内容
第三章
பைடு நூலகம்
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四章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
第五章
讲解法: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讲解《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归纳小结:回顾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设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难点与重点 05 教学方法
06 教学过程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作业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作业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与”通“欤”,B项“而”通“尔”,C项“反”通“返”。

【答案】 D2.对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丧:去世。

B.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C.而谁以易.之易:改变。

D.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解析】A项,“丧”应解释为“失去官位”。

【答案】 A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B.何以伐.为自伐.者无功C.见.其二子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D.吾与.点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解析】A项中“过”都是“犯过错”的意思。

B项“讨伐”/“矜伐”。

C项“使……见”/“看见”。

D项“赞成”/“跟”。

【答案】 A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子贡贤于.仲尼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子路行以.告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D项,“而”全表转折。

A项,介词,引介对象/比,介词。

B项,介词,用/介词,把。

C项,名词,风尚/名词,德政。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耰.而不辍A.止.子路宿B.子路从而后.C.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子见夫子..后..乎B.子路从而C.鸟兽不可..,以杖荷蓧..与同群D.遇丈人【解析】A项“夫子”在句中指“老师”,B项“从而”在句中指“跟随而”,D项“丈人”在句中指“老年男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课时演练: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课时演练: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仪封人请.见(请求)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解析:C项,谏:匡正,挽回。

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明日..后..,子路行以告 B.子路从而C.鸟兽不可..,以杖荷蓧..与同群 D.遇丈人解析:A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D项,丈人,古义:老年男子;今义:岳父。

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项,介词,表对象,“对”/介词,表处所,“在”。

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助词,表判断。

答案:C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参考答案:(1)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2)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3)子路夜里住在石门。

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8)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8)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孔子的勇担道义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名人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人先贤们的嘉言懿行,都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责任担当的内在禀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责任与担当吧!二、积累整合学习水平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

春秋后期伟大的()、(),()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论语》是一部()体的()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论语是“()”之意。

答案:(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2)语录,散文,语录2.翻译下列句子(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译文:答案: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答案: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答案: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三、整体感知文章通过五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教案3_word版含解析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_教案3_word版含解析教案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熟悉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感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感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的揣摩,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思想、精神面貌。

教法教具:朗读法、语言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孔子周游列国图片。

2.过渡: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3.引入课文: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

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当时社会人士对孔子的这一选择是怎样的态度呢?孔子又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走近孔子。

(板书课题)重点讲授第2、4则选文。

二、自主学习,质疑讨论1.通读选文,疏通文意。

(在自读过程中,如有疑问,做好标记,准备质疑和讨论)2.学生同桌之间或前后位之间质疑、讨论。

教师巡视帮助解决。

3.检查学习效果。

(多媒体出示)三、品读鉴赏,感受精神(一)第2则选文。

1.分角色朗读子路问津(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学生评价。

3.学生小组合作,补充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以此来理解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嘲讽。

4.从孔子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以感受到孔子什么精神?明确:孔子告诉长沮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看出孔子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

(二)第四则选文。

1.齐读选文。

2.“植其杖而芸”能否删去?明确: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行为或动作,既简练,又为人物增色。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学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学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含答案

1.作者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写作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

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

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

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

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

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人教版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2、3、4则选文,理解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2、思考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现代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词语: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难点:第三则“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名人评价导入文本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课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二、整体感知(读选文通其意)(一)、学生阅读选文,疏通文章大意(二)翻译重点语句1、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2、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三、探究文本(读选文识其人)学生自主学习再读文本探究以下问题(一)众人对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思想的孔子持怎样的态度?孔子如何回应的?(二)你如何评价?(1)第一则:文中仪封人对孔子的看法如何?(2)第二则:1、孔子和长沮、桀溺一类人有什么不同?2、长沮、桀溺的回答有什么技巧?3、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长沮、桀溺对孔子选择的嘲讽?(3)第三则:1、楚狂人的唱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等有什么深意?2、你认为楚狂人与孔子有什么区别?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作者连线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

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可敬佩的。

1.掌握“见”“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学习选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1.字音字形①木铎.(duó)②桀溺.(nì)③长沮.(jù) ④执舆.(yú)⑤荷蓧..(hè diào) ⑥见.其二子(xiàn)⑦怃.然(wǔ) ⑧殆.(dài)⑨八佾.(yì) ⑩黍.(shǔ)⑪耦.而耕(ǒu) ⑫耰.而不辍.(yōu chuò)2.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形容高大②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④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⑤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回去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仪封人..请见:镇守边界的官②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担忧 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此处用的是比喻义④八佾.:舞的行列 ⑤长沮、桀溺耦.而耕:两人 ⑥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⑦耰而不辍.:停止 ⑧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与 ⑨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 ⑩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⑪不仕.无义:出来做官 (2)一词多义①见⎩⎪⎪⎪⎨⎪⎪⎪⎧jiàn ⎩⎪⎨⎪⎧悠然见.南山:看见,望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会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谒见,拜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 汝真女子之见.也:见识,见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被xiàn ⎩⎪⎨⎪⎧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 才美不外见.:显露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②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连词, “与”“其”连用表选择鸟兽不可与.同群:连词,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动词,参与③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更改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④为⎩⎪⎨⎪⎧子为.谁: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动词,担任,充当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⑤而⎩⎪⎨⎪⎧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而.谁以易之:通“尔”,代词,你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连词,表并列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却(3)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②子路从而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4)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③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

④子路从而..后 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⑤明日..,子路行以告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4.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子曰:“隐者也。

”③为仲由。

(2)宾语前置句①而谁以易之?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③奚自?(3)介宾短语后置句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子路宿于石门。

(4)省略句①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②遇丈人,以杖荷蓧。

③至,则行矣。

5.成语积累(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6.名言名句(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4)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重要虚词结合例句,掌握“而”的常见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或“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植其杖而芸。

(《论语·微子》)②子路从而后。

(《论语·微子》)(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0)放在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选文主旨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2.句段赏析(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赏析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长时间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仪地时,一位镇守边界的官员说的话,他对孔子游说天下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并抱有很大希望。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争霸,民众身处乱世,渴望过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

孔子在鲁国做小司空时,把鲁国的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原、平地,根据其不同土地属性,指导百姓种植和渔牧。

由于他的政绩突出,不久就升任为大司寇,掌管鲁国司法刑狱事务,为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

孔子在司寇任上三年,鲁国安定太平,他以很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得到了鲁国国君的信任和民众的拥护。

孔子从政的能力和业绩还远扬其他诸侯国,所以卫国仪地镇守边界的官员对孔子很崇拜,把匡救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孔子身上。

(2)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赏析孔夫子以天下为己任,一心频思君臣义,万里奔波志不改。

他的“君子之仁”,是为了实现“仁政”的政治理想,济世安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宁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要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弟子们,子路的这一番评论,是对孔子的政治追求的一种体会和认识。

好一个“不仕无义”,孔子的出仕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之义。

任凭路途遥远,不顾世人眼光,夫子带着弟子们,驾着马车,奔波在追求道义的路上。

3.精读深思(1)试比较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类人的异同,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案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案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

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