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词义引申产生新义,近引申义是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申义就分化为同源词。
4.通论六古书用字(古今繁简异体)
(二) 文字的假借
还有些词由于不好造字, 古人就用同音假借的办法来借 字记词,这也就造成了一字记 多词的兼职现象。
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 , 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 然——燃 “然”字下面的“灬”实 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然,烧也。”由于“然” 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 于是本义另造“燃”字来表示。
例如: (1)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经·齐风·東方未明》
“莫”字,甲骨文字形象日落草 中,《说文》:“日且冥也。”本 意是日落之时,表示傍晚的意思。 如本例。
(2)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
代词“莫”不易造字,就 借用同音的“莫”来记写,如 本例。
这里一个“莫”字就记写了两 个词,后人为了区别,就在 “莫”下加“日”,用“暮” 来专门记写它的本义。
这种为假借义专门造的后起 字,通常称为“后起本字”, 如:“采”本义是采摘,假借义 是文采,色彩。而造的后起本字 为“彩”。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有三种情况。
最常见的情况是,在某种意义 上借的字与本字通用
如:叛畔 偶耦 前面一个是 本字,后一个是借字。
有时候,所谓的“本字”属于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但是它的 使用已经成为了传统,在观念 中已成为专用字。这类字如果 被替换成另一个字,作通假字 处理。
它们有了分工,各司其 职,而没有完全代替。而异 体字则是音义完全相同,互 相代替不需要任何条件,异 体字的实质是多字写一词。
简体字发展史
简体字发展史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简体字发展史的主要内容。
1.汉字演变汉字起源于古代象形文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和特点。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字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
这些字体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篆书到隶书篆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具有圆润、优雅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人们开始将篆书转变为隶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其方正、平直的特点也成为了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
隶书的出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草书和行书草书和行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另外两种重要字体。
草书以其简洁、流畅的特点,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而行书则具有雅致、优美的特点,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这两种字体在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4.楷书出现楷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最后一种字体,也是现代汉字的主要形式之一。
楷书具有工整、规范的特点,便于阅读和书写。
在书法艺术中,楷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5.民间简体字在民间,人们为了方便书写和交流,常常使用简体字。
这些简体字有的是由草书或行书演变而来,有的则是根据象形文字简化而成。
虽然这些简体字与规范汉字有所差异,但在民间流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6.印刷术推广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对简体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使得规范汉字的使用更加普及,也为简体字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印刷术的推广下,简体字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书写方式。
7.政府提倡使用政府对简体字的提倡和推广政策也对简体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同义字,字义发展,结论
我同义字,字义发展,结论在汉字的发展中,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看,汉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上看,字义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汉字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文字发展初期,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符号,比如象形字、表意字、指事字、会意字等等。
而到了秦汉时期,文字开始发展为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相对复杂的字形(文字就是字义)。
而随着文字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字形出现在了字形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之后时期,出现了一个更为复杂多义、甚至是完全不同意思的字――义字。
义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语言表达和书写方式。
一、甲骨文中的义字甲骨文的字形主要是象形和指事字。
甲骨文中的象,是一个人站在某一点上所看到的事物。
而在甲骨文中的义,则是指某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这个字其实就是一个“义”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字义,而是具有多种意义的一个汉字,只不过是字形比较复杂。
比如在甲骨文中有一字,其意义就十分简单甚至直接把它定义为一个“词”和一个“义”字,但却与它有关。
而与之相反,是另一个相对复杂的字――义。
所以甲骨文中,有很多非常复杂、甚至是多义的汉字,我们今天使用来指称这类汉字都是源于义字。
二、金文中的义字金文中,最早产生的义字,应该是在殷墟发现的金文中的。
金文的字义,根据金文的字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义”为核心的字,另一类是以“章”为根本义的字(包括象形字和会意字)。
金文中常见的义字有:义、章、章等义字。
其中义是由字义产生的,与甲骨文字义类似。
比如“永”字:它也是由义字发展而来,但与甲骨文字有很大差别。
所谓无义不成书,也就是没有意义之义,就像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一样。
三、篆书中的义字篆书,主要是指小篆。
小篆是从甲骨文中分化出来的,不同字体有不同的字形结构。
甲骨文字中很多字形都是以单字出现的,单字之间会有一些空隙,这种缝隙就称为空字处。
后来甲骨文逐渐演变为一个完整的字,又有甲骨文空字处的演变过程。
小篆中最早出现双字空字处的隶书义字是小篆中首次出现的空字,它的主要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平地上向下看去时所看到的东西。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形态演变:汉字的形态变化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方面。
汉字的形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形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部首、结构、笔画等方面。
2. 音韵演变:汉字的音韵演变是随着时间推移,语音发展的结果。
汉字通过汉字音韵体系的建立和演变,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音节系统。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外语影响、方言演变等因素,音韵会发生变化。
3. 义义转移:汉字的义义转移指的是原本某个字的含义在使用中发生了改变。
例如,“明”字在古代表示明亮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清楚、显露等意义。
这种义义转移是语言发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
4. 经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只用于记载祭祀、财物等简单内容,到后来的历史文献、诗歌、小说等广泛领域的使用,经济演变是导致汉字使用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汉字演变的规律可以归纳为形态演变、音韵演变、义义转移和经济演变几个方面。
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还有其他的分析角度和解释方式。
造字和用字的6个条件及内涵
造字和用字的6个条件及内涵
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件及内涵是指在使用文字和创造新字时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形声、形意、会意、转注、假借和转注。
具体内涵如下:
1. 形声,指字形和字音的关系,即通过字形和字音的组合来表达含义。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音。
如“鱼”字,由鱼形旁和虞声旁组成,形旁表意,虞声旁表音。
2. 形意,指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即字的形状与其含义之间的关联。
形意字是通过形状来表达字义的,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一座山。
3. 会意,指多个字合并后,合起来的意义比单个字更为明确。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并而成的,合起来的意义比单个字更为明确。
如“休”字,由人和木两个字合并而成,表示休息的意思。
4. 转注,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引申使用。
转注是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引申使用,如“骂”字原本是指马的脖子,后
来引申为责骂的意思。
5. 假借,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借用。
假借是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借用,如“饭”字原本是指饭食,后来也被用来表示吃饭的动作。
6. 转注,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引申使用。
转注是指一个字的本义被另一个字引申使用,如“骂”字原本是指马的脖子,后来引申为责骂的意思。
这六个条件是中国文字演变和使用的基本规律,通过对这些条件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丰富汉字的内涵和表达能力。
语文认识字的义项
语文认识字的义项字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信息。
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字的义项是培养学生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下面将从字的义项的概念、字义的构成、字义的辨析以及提高认识字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理解。
一、字的义项定义及分类字的义项指的是字体的各种意义。
一个字往往有多个义项,每个义项又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通常对字的义项可以进行如下分类:1.字的实物义项:即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如“木”字可以指代树木、木头等。
2.字的抽象义项:即字所代表的无形物质或概念。
如“爱”字可以指爱情、爱心等。
3.字的动作义项:即字所指的动作行为。
如“跑”字可以表示奔跑、跑步等。
4.字的状态义项:即字所表达的状态或属性。
如“红”字可以表示颜色红、红润等。
5.字的成语义项:即字在成语中的意义。
如“千”字可以表示数量的概念。
二、字义的构成字义是由形、义、音三方面构成的。
形指的是字的外形,它通过笔画的组合来体现;义指的是字的意义;音指的是字的发音。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字的完整意义。
在字的义项中,形对于认识字来说是最基础的,它是辨认字的重要依据。
形的特点决定了字的识别和书写的规范性。
同时,字的义项中,音和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发音,而义则让我们理解字的内涵。
三、字义的辨析字义的辨析是指在多义字中选择合适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字有多个义项的情况。
此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选择正确的义项。
辨析字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理解句子的整体含义:通过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来推测字的具体义项,从而选择正确的意思。
2.注意语法和语用: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用词习惯,来判断一个字的具体含义。
3.参考词典:如果遇到较为模糊或复杂的义项,可以查阅词典,了解字的详细解释。
四、提高认识字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字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词汇积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他们熟练掌握更多的字义。
汉字的字义变化与文化衍生
汉字的字义变化与文化衍生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系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历了演变、变异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义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衍生三个方面探讨汉字的字义变化与文化衍生。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甲骨文时代。
最早的汉字是以象形符号为主,通过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形声字,即在字形上保留了一部分象形的特征,同时加入了表示音的部分。
这种形声字的出现,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字经历了不断的变异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汉字不断吸收外来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新的字义。
例如,“家”字最早的意思是指房屋,后来引申为家庭、家族等概念。
这种字义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氏族制向家庭制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二、汉字的字义变化汉字的字义变化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结果。
在汉字的字义变化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引申和比喻的方式产生的。
比如,“亲”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亲近、亲密的关系,后来引申为亲属关系。
这种字义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将亲近的感情扩展到了家庭成员之间。
同样,“友”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朋友、友人,后来引申为友好、友善的关系。
这种字义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将朋友的关系扩展到了社会交往中。
除了引申和比喻,汉字的字义变化还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汉字的字义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天”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天空、自然界的现象,后来引申为上天、天命等概念。
这种字义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
此外,汉字的字义变化还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汉字的字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义”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正义、公平,后来引申为道德、行为规范等概念。
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
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的形成规律和表意逻辑是人们对于汉字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汉字的演变、构造方式和表意逻辑等方面探讨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那时的汉字还非常简单,主要以象形字为主,如“人”字就是一个人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字合并而成,如“众”字由“人”和“立”组成,表示一群人站在一起的意思。
形声字则是由一个意义相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组成,如“听”字由“耳”和“王”组成,表示用耳朵聆听的意思。
二、汉字的构造方式汉字的构造方式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
象形是最早的构造方式,通过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示意义,如“日”字表示太阳的形状。
指事是通过一个抽象的符号来指代某种事物,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
会意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字来表示意义,如“众”字由“人”和“立”组成,表示一群人站在一起的意思。
形声是由一个意义相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组成,如“听”字由“耳”和“王”组成,表示用耳朵聆听的意思。
三、汉字的表意逻辑汉字的表意逻辑是指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
汉字的字形通常与其字义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字形可以直观地了解字义。
例如,“山”字的字形就像是一座山峰,所以它的字义就是山。
另外,汉字的字义也可以通过字的构造方式来推测。
比如,“木”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字义就是树木。
同样,“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多棵树木的意思。
此外,汉字的表意逻辑还可以通过字的组合方式来体现。
一个汉字与其他汉字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新的意义。
例如,“水”字与“火”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河”字,表示一条水流。
这种组合方式可以通过字义的拓展来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结起来,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
汉字的原理
汉字的原理
汉字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字形和字义。
字形是指汉字在书写时所采用的图形形状。
汉字的字形通常由笔画组成,每个字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笔画,每个笔画由一种基本的书写形态组成。
不同的汉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方式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汉字的字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意思或概念。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字义,它可以表示物体、事物的性质、动作、抽象概念等等。
字义是通过历史的演变和语言的发展而形成的,每个字的字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字形的形状和构造可以反映出字义所代表的概念或事物的特点。
例如,一些表示动作或抽象概念的汉字在字形上会有一些具象化的元素,从而与字义产生联系。
此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语音的影响。
汉字通过音节和声旁来表示其发音,这使得汉字在书写和阅读时具有一定的音韵规律。
总的来说,汉字的原理涉及字形、字义和语音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并综合起来构成了汉字这一复杂的文字体系。
通过掌握汉字的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字,提高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
汉字的衍生
象形字
图1是“木”字,中间一竖是树干,下面是树根,上面是树枝, 表示树木。图3是“果”字,画树上结了果实。图5是“人”字, 画侧身而立的人,所以只看到一只手、一条腿。图6是“手”字, 画的是向上伸出的手,有手臂和五指。图7是“爪”字,画的是 向下抓取的手,手指简化为三根。图9是“日”字,画圆日,中 间显示黑子,光爆光源。
汉字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言文字汉字源于图画是由象形字发展起来的
汉字,在中 国亦称中文字、 中国字、方块字, 是汉字文化圈广 泛使用的一种文 字,也是世界上 唯一仍被广泛使 用的高度发展的 语言文字
汉字源于图画,是由象 形字发展起来的。但是, 文字与图画不同。图画 通过比较逼真的图形和 整幅画面表达一个朦胧 的意思,而文字要表达 含义明确的一个词,图 像比较单一,而且逐步 抽象化、符号化,逐渐 脱离图画。但是,汉字 在初创阶段,文字接近 图画,是由图画简化而 成的。
会意:这样的字还是有限的,所以又把象
形字、指事字作偏旁,组合成合体的会意字,再 扩大表意范围。会意字的字义由几个符号的意思 组合而成。
图16双木为“林”,表示树 多成树林。图17三木为 “森”,表示树木很多很多, 形成森林。图18在“木”中 间加“口”,表示用绳束捆 绑木材,为捆缚义,如“束 缚”。图19在“束”中加 “八”,“八”有分义,表 示打开束分拣,本义为挑选、 选择,此义后来演化为“拣” 字。图31是“卓”字,画日 在草上,人在日上,真高, 表示高超、卓越,非同一般。 图32是“染”字,下面是 “木”,上面是“水”和 “九”,表示古代染布要架 起木柴烧水,把布放在水中表意需要,还造出了形声兼
会意字,使形声字中的声旁不仅表声,而且 表义,与形旁合义。
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
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 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 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 示云彩的象形字, 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 为了区 别字义, 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 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 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
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 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 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 复杂起来了。
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 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 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 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 批的简化字。
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 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 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
我 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 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 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 1956 年经 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 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 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 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 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 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 从便于区别字义 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 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
造字的六种方法
造字的六种方法
1. 直接创造新字: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即创造一个全新的字形符号,从而造出一个新的字。
2. 字形组合法:将已有的字形进行组合,通过改变字形的结构或加入新的部分来创造一个新的字。
3. 字形变形法:基于已有的字形进行一定的形态变化,如拉长、扭曲、扩展等,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字。
4. 字根衍生法:通过改变字的根部(即字的构造基础)来产生一个新的字,通过与已有的字根进行组合或替换,创造出新的形式。
5. 字音取义法:通过借用已有字的发音来创造一个新的字,通常是在原有字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声音标记或调节符号。
6. 字意组合法:将两个或多个已有的字的意义相结合,以产生一个新的字,从而表达一个新的概念或含义。
汉字六种形成原理
汉字六种形成原理
汉字是汉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书写文字,在世界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演变历程十分悠久,形成原理也非常复杂。
总体来看,汉字的形成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
1. 象形
汉字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即通过描绘物体真实形状形成的文字。
例如,人、山、水、日等汉字都是以物象形为基础形成的。
2. 指事
指事是指通过简化某个物体的形状,用一个笔划来表示物体本身。
例如“日”字,通过简化太阳的形状,用一条横线来表示。
3. 会意
会意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
例如,“雨”和“田”合在一起组成“雷”字,表示雷电的意思。
4. 形声
形声是汉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形声是指一个汉字既有自己本身的意义,又有一个声音部分。
例如,“好”字由“女”和“子”组成,其中“女”表示义,而“子”则表示发音。
5. 转注
转注是指一些汉字是从其他文字或方言中直接借过来的,并进行改造。
例如,“香”字原本是“良”字的异体字,在古文中往往是同义词。
6. 假借
假借指的是汉字的音形义不同,但因近乎或相同的发音、形态或意义而产生混淆。
例如,“狐”字和“胡”字的读音一样,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总体来说,这些形成原理相互交织,使得汉字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更加喜爱和推崇汉字。
“字”字的本义是什么?意义又是怎么演变为现在文字的意思的?
“字”字的本义是什么?意义又是怎么演变为现在文字的意思的?“字”字的本义是什么?意义又是怎么演变为现在文字的意思的?“字”是文孶乳而浸多犹广宇下得子而乳者。
读zìㄗˋ。
以广宇下得子会意“生”。
本义:生孩子。
从文孶乳而浸多之与广宇下得子而乳者之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文字。
与范式相与比述获得的是本义。
从本义相与比述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意义来。
相与比述是打开中文内涵的密钥。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
《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
象形。
”。
犹交覆深屋之形者是宀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
象形。
”。
犹阳气动万物滋萌若刚出生之婴儿者是子字之范式。
子、宀两范式叠加:文孶乳而浸多犹广宇下得子而乳者是“字”字之范式。
本义:生孩子。
如:《广雅》:“字,生也。
”。
《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汉书》:“六畜遂字。
”(颜师古注:“字,生也。
”)。
《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
《汉书·食货志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怀孕待生,体内怀着胎儿。
如:《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
《史记·平准书》:“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
又如:字牝(怀孕的母畜)、字孕(怀胎;生殖)、字马(怀孕的马)。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抚养、养育、教养。
如:《左传》:“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
《左传·成公十一年》:“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
《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又如:字养(抚养;养育)、字民(养育人民)、字育(化生)、字孤(抚养孤儿)。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爱。
如:《书·廉诰》:“于父,不能字厥子。
”。
《左传·昭公元年》:“乐王鲋字而敬。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汉字的分化与借义
汉字的分化与借义汉字的构形关系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共时的,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汉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另一种是历时的,即在不同历史时期汉字构形的传承关系。
共时的构形关系包括异写字、异构字,历时的构形关系包括传承字。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字现象,就是同形字。
一、异写字异写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用完全相同的字)因写法不同而造成的形体差异在早期汉字中,由于书写带有随意性,形体不固定,所以异写现象大量存在。
例如:甲骨文的“羽”有多种写法:再如金文的“ ”,象水脉之形,也有很多种写法:异写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件写法变异造成的异写字,一种是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
(一)构件写法变异造成的异写字。
如甲骨文的“虎”字是一个零合成字,它的许多写法就是由书写变异造成的再如:金文中的“酉”字有许多异写形体,当它充当其它字的构件时,又会造成所构字的许多异写形体,金文“奠”的许多异写形体就是主要由“酉”的异写造成的:到了汉字的使用非常广泛以后,在个人使用汉字这个层面上,由于书写人的个人习惯不同,也会形成一些异写字,例如隋唐碑志中就有许多异写字,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积淀到同一共时层面上,隶定方式不同也造成异写字。
如:“春”从小篆发展为到楷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字形“春”和“萅”,“萅”是将小篆的字形用楷书的形制来转写的结果。
(二)构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异写字。
在有些字中,构件放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构意,如“東”、“杲”、“杳”等,在这些字中,构件的位置就成为字与字之间的区别手段。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字,构件放置的位置是不影响构意的。
这些构件位置不同而构意相同的字,也是异写字。
在早期汉字里,这种构件位置不固定的异写字相当多。
在汉字规范时取消的异体字中,有不少其实是这类异写字。
例如:案――桉鞍――鞌峰――峯鵝――鵞濶――闊幕――幙棋――棊慼――慽异写字的相互差别只是书写方面的差别,没有构意方面的差别。
从社会用字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对全社会文化交流不利的现象。
汉字发展史: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聊聊汉字是如何衍生的
汉字发展史: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聊聊汉字是如何衍生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记录符号,既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思想意识逐渐发育成熟的标志。
它的出现与发展对人类文明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从猿人时代到原始人出现,整整经历了上千万年的进化。
从原始人再到智人时代,这个过程更加漫长和艰辛。
原始人出现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不紧学会了使用工具,同时智力也不断受到启发。
随着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断发育,再加上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形成有效「”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力,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到最后逐渐形成可以使用和推广的「”文字”,这其实也是中华文明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一汉字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了捕猎或劳作原始人逐渐形成了「”协作”的精神,要想让「”协作”更加顺利并达到预期目标,他们就必须要通过简单的交流,才能最终实现与大自然抗争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开启了「”语言”交流时代。
但由于「”语言”既不能保存,也很容易忘记或在沟通不畅时,出现接收或理解错误的情况。
这样不仅会影响「”协作”效率,同时还很可能导致失败。
为了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或者避免遗忘等类似事件出现,于是就产生了最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
如果从客观角度来讲,「”结绳记事”虽然算不上文字,但却是一次从「”语言”到「”记事”的一次飞跃性突破。
这其实也为殷商时期「”图画文字” 出现埋下了伏笔。
整体来说从「”结绳记事”到「”图画文字”的形成,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至此之后古代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汉字”,但「”文字”称谓被最终确立,也经历了很多朝代的改良与发展,从称「”文”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历程。
二汉字在历史上的称谓演变「”汉字”的形成与演变,与很多因素都有直接关系。
这个过程既有时间上的积累,也有人类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①——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严辰松0.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概念、新事物雨后春笋般涌现,汉语对新形势应付裕如,新词汇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数量在增长。
本文试从共时的角度,从当下正在经历的一些语言现象,管中窥豹,考察汉语何以能够用较少数量的语音和文字符号进行语义编码,分析“字”的新义产生的机制和过程。
1.“字”的创造性运用汉语最基本的语音和文字资源是单音节有意义的“字”。
“字”及其高度的独立性和重组自由度使汉语在语义编码的效率方面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
一般认为,汉语1,300多个带调号的不同音节结合最常用的2,500个左右的汉字能够表述几乎天下所有的事情。
然而,汉语能以较少数量的符号进行编码有一点需要注意:今天的“字”的义项远多于古时候的“字”。
从古至今,“字”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字”已经衍生出许多新的意义。
这就是说,汉语对新概念、新事物的编码,如果是一个组合,其中分子的意义有可能是有别于先前的。
为了表述新概念和新事物,汉语的特点历来是创造性地利用原有的语音和文字资源。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是文字及其意义辗转相生的途径或方式,总结的就是这类创新的运用。
到了近现代,虽然汉语的音节和汉字不再增加,但推陈出新的进程一直在延续。
新词不断出现,新语素不断增加,“字”义不断衍生和扩展。
从近30多年来汉语的使用来看,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之一是“字”在即用中获得临时的意义,之二是通过即用的简称和缩略、隐喻和转喻以及语内语外的引进,直接或间接地增添新的“字”义,两者都能提高“字”的复用率和指称能力,增强它们的语义编码潜能。
1.1“字”的即用:简称和缩略在实际使用的汉语中有大量赵元任所说的临时词(赵元任,1979),本文称之为即用词或即用语。
即用语是专为某事、某场合使用的,或是讲话和行文中的简称或缩略,词典中一般未曾列出,也未必会流传下去。
曾引起笔者注意的即用语有“洛看”(洛阳看守所)、“中工”(本店招收中工和小工各5名)、“孕婴商店”(孕妇婴儿用品商店)、“留服中心”(留学服务中心)、“原电原充”(原装电池和充电器)、“神州小本”(神州牌笔记本电脑)“推(特)语文”(来自Twitter 的语言,《南方周末》2010年2月18日7版),等。
即用语需要情景才能理解。
洛阳广播电台曾使用过“迎峰度夏”的说法。
“迎峰度夏”就是一个即用语。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对“度夏”和“迎”的意义不难理解:分别是“度过夏天”和“迎接”的意义,但“峰”的所指却不好确定。
如果说与“供电”有关,则这个“峰”是“用电高峰”的意思。
然而“峰”字也有可能表达“洪峰”的意思。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天长江的水位是最高的,在雨水多发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洪峰。
在夏天采取措施应对洪峰的到来以防止可能发生的险情,也可以说“迎峰度夏”。
在讲话和行文时因避免重复而使用的很多即用语都是简称和缩略语。
如上文的“洛看”“孕婴”“留服”和“原电原充”。
观察任何一家媒体,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简称和缩略语可以说比比皆是。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脑海中跳出的就有“世博、青歌赛、高铁、动漫、低碳、减排、低保、传媒、高清图、经适房”。
这几年在媒体和网络上听到和看到的即用语不胜枚举,如“医闹”“裸退”“晒客”“秒杀”等。
即用语可以是某个或某些语言使用者的创造,如“宜业、宜游、宜商、宜学”是从“宜居”类推出来的,其本身在不久前也是一个即用词。
这几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新词中,很大部分一开始都属于新奇的用法,人们群起效仿,得到了传播。
很多临时使用的即用语是名副其实的临时词,往往是过眼烟云,不久就退出了流通,如“虎照门”“范跑跑”“装嫩族”等。
当所指沉寂或消亡时,能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然而,即用语用得多了会发展成为固定的词汇。
如有的简称和缩略语,因经常需要提到它们的所指,而使用全称不如简称和缩略来得方便,时间长了,简称和缩略语就代替了原来的全称,与所指建立了新的符号关系。
这也是一种词化过程。
汉语的很多新词就是这样产生的,例如“春晚”“交警”“高铁”“海选”“世博”“交强险”,它们的使用率往往高于全称。
这些词虽然还没有收入词典,但却是人们经常使用、耳熟能详的语汇。
缩略语中的“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特定的、字典或词典中未列的意义。
字典或词典中的“字”义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而实际使用中的“字”义始终是动态的,在即用的语境(context)和共文(co-text)中获得临时的意义。
“字”的临时意义大大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复用率。
举几个例子。
“金”——“金牌”在奥运会期间,我们不断听到或见到“首金”“夺金”“冲金”的说法,这里的“金”是指“金牌”。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金”的8个释义中没有这一释义。
“铁”——“铁路”:“铁老大、高铁”“股”——“股票”:“绩优股”“垃圾股”“替”——“替身”:“裸替”“饭替”“笔替”“文替”“遗”——“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申遗”“非遗”“碳”——“二氧化碳”:“低碳经济”“博”——“博览会”:“世博”“申博”“媒”——“媒体”:“传媒”“媒治”简称和缩略是全称的截断,用于简称和缩略的“字”带有截断前全称的意义,如上述“替”“遗”“博”。
没有语境和共文,我们很难知道“非遗”中的“遗”代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申博”中的“博”代表“博览会”。
然而,有的缩略语中的“字”不仅带有全称义,还有很强的理据性。
如我们不难理解“夺金”“首金”中“金”是“金牌”的意思,因金牌确实是含金的,因此“金”指“金牌”可以说是个转喻。
同理,“铁”和“碳”也是转喻。
再如“晒客”中的“晒”,它的理据是英文词“share”。
“晒”可以说是外来词的音译,它在汉语中的本义是“使……暴露在阳光下”,本来没有“在网上公开”的意思,但我们可以觉察到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暴露在阳光下”意味着“公开”,意味着大家都能看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晒”字是个隐喻。
当然,要知道它的理据必须知道它与“share”的关系。
“字”因即用产生的意义大部分不会保留下来,如上述“原电原充”中的“电”和“充”。
“洛看”中的“看”。
然而,当即用语发生词化以后,其中的组成分子有可能分离出来,获得指代原先全称的意义。
上述由隐喻和转喻引申而来的意义极有可能流传下来,形成新的意义,用作类名。
如在词典中,“金”字将来极可能增加“金牌”的释义,“股”字增加“股票”的释义,“替”字增加“替身”的意义,“媒”字增加“媒体”的意义。
据笔者的观察,汉语词典在收录新词方面往往滞后,在收录字的新义方面则更为保守。
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词条“企业”,但未收入“国企”“民企”“私企”。
在“企”字的主目下仍然只是给出了“翘首”和由此引申的“盼望”义,而未增加“企”字作为“企业”的意义。
同样,该词典收录了意为“投保品种”的“险种”一词,但在“险”字的主目下未曾增加“保险”义,尽管“寿险”“车险”“财险”已频频见诸各种媒体,“险”的“保险”义已跃然纸上。
再如,该词典在“裸”的主目下只列出了“露出、没有遮盖的意义”,但却在下面列出了“裸机”的词条。
其实“裸”字近年来屡见报端:“裸退”(吴仪首次使用,意为“不再担任任何虚职的彻底退休”)、“裸考”(不携带或配备任何助考工具的考试)、“裸官”(家人移居海外孤身一人在国内任职的官员)。
总结起来,“裸”字从原来“没有遮盖”的意义已发展出“不带附属物”的意义。
“字”的即用意义有可能是“字”义扩展的前奏。
虽然这些意义很多来自缩略语,可从语境和共文中获得,但如果这些缩略语使用的范围增大,频率增高,流传持久,它们就有可能“固化”(entrenchment)或“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见2.2.1节的解释)为固定的词。
由于“字”的离散性,这些词中组成分子的意义有可能得以突显,逐步获得不同于简称和缩略语使用前的新义,如具有原先全称的意义。
1.2“字”义的衍生:隐喻或转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业已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用以丰富语言表达常用的工具。
笔者认为,隐喻和转喻同样是语言意义衍生扩展的常见方式:人们用熟悉的范畴及其中的概念说明和指代相对不熟悉的范畴和概念,用同一事物整体内的分子指代整体,当这类指代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接受,能指和所指临时性的关系就固化了下来,发生了所谓的“符号化”(symbolization)和规约化。
原有的语言成分通过隐喻或转喻衍生出新义的例子在各种语言中都有。
英语中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许多术语都从原有的词汇经由隐喻或转喻产生,如“memory”表示“内存”。
汉语很多“字”的衍生义也由此产生。
下面举几个例子:“电”。
“电”在古代是指“闪电”,经常和“雷”在一起使用。
这个字指称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能持续供应的那种能量实际上是用了隐喻的手段。
第一个这样用的人非常了不起,看到了“雷电”和“机器生产的电”的关系,它们在能量的意义上确实是一样的,而且至今表示“电”的危险用的仍然是“闪电”的象形符。
“电”在当代汉语中,首先被理解为“机器产生的持续的能量”的意思。
这一意义又和所有由这一能量驱动的机器联系在了一起:“电机、电灯、电话、电瓶、电报、电视”。
由于电在人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它复合的词越来越多,这些词再缩略后使“电”字获得了更多字典或词典中不列的意义。
如曾几何时,电报是人们常用的通讯手段,“用电报告知”和“用电报发令”被缩略成了“电告”“电令”,“电”于是有了“电报”的意义。
再由于电视的普及,“电”有时又可指代“电视”,例如“彩电”“广电部”。
自从“电子”的概念产生以后,“电”又增添了“电子”的新义,例如“电邮”。
“网”。
在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产生之前,“网”只有渔网的意义。
在这些运动产生之后就有了球网的意思。
再后来凭借网的形象和功能特征,认知中的隐喻机制使它产生了若干引申义,如“关系网”“网罗”。
上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计算机网络的新事物,到今天,互联网、局域网大行其道,“网”从类似渔网、网络的意义衍生了“计算机网络”的新意,大量新词由此产生,如“上网”“网民”“网友”“网银”“网聊”。
今天人们听到或见到“网”字,脑子中跳出的第一个意义恐怕是“计算机网络”的“网”,而不是“渔网”的“网”。
“商”。
“商”本来有三个主要的意义:“商量”“商业”和除法运算的结果,另一意义“商人”与“商业”有关,是转喻性的衍生义。
“除法运算结果”义当年用来翻译IQ(即intelligence quotient),即“智商”。
英语的“quotient”是某一属性个体测量值与其总体标准值之比,虽然也是“商”,但意义更具体,属心理测量的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