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第三次采油中的应用31页PPT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技术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技术中的应用作者:陈亮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摘要]世界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只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才能使有限的石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根据石油开发过程的方式,将石油开发分成三个阶段: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进行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主要有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驱和微生物驱。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是化学驱中的一种重要驱油方式,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驱油机理、技术要求、注入参数和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三次采油;驱油机理;应用中图分类号:TE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015-01一、三次采油方法分类目前根据不同油层开采的特点,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分别是化学驱油法,气驱油法、热力驱油法和微生物驱油法。
1、化学驱:(1)表面活性剂驱: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化学驱油技术。
适应于均质地层,低渗油层;(2)复合驱油法: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适应于非均质地层;(3)碱驱:碱驱油是使用碱剂的水溶液作驱油剂从而改变油水界面张力来达到驱油的目的,提高原油采收率(4)聚合物驱:指将水溶性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加入到注入水中,增加水相的粘度和降低水相的渗透率,从而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达到提高原采收率的方法。
2、气驱(混相驱或非混相驱):气驱是指向油层中注入气体,通过气体与油层流体产生混相或非混相来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是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减少驱油阻力;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酸化解堵作用,提高注入能力;萃取和激化原油中的轻质烃;混相效应。
3、热力采油驱:是指向油层中注入热载体,一般是通过加热油藏内的原油来升高温度、降低原油的粘度来减小油藏的流动阻力。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及展望
层下界第一根套管以内, 可防止因注水水质脏造 成封隔器卡。 2. 5 604- 57 封隔器无洗井通道, 发现注水压力 变化大或油管软通不到位, 需及时检管。 3 井下配套管柱及技术特点 3. 1 下井管柱为: 油管+ 604- 57 封隔器+ 筛管 + 丝堵。
措施前
措施后
下入深度
井号
油压 日注量 油压 日注量 套压 日注
吸附值, 而且要求它与油藏流体配伍和廉价。在目
前油价的情况下, 表面活性剂的成本是制约三次
采油表面活性剂驱发展的主要因素。 所以对油田
用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提出了耐高盐、耐高温、吸附
损失低、成本低的要求〔5〕。
4. 1 耐盐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有文献报导用于化学驱的新型有支链的酸类
表面活性剂, 这种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增溶能力,
85- 12 3400. 8 35. 0 80. 0 37. 0 40. 0 34. 5 60. 0
W 51 2601. 3 26. 0 86. 0 28. 5 30. 0 24. 0 36. 0
6- 132 3339. 5 21. 0 102. 0 24. 0 91. 0 0. 0 0. 0 XP6- 65 2744. 1 油井 油井 0. 0 0. 0 17. 0 80. 0
利用增稠剂提高原油采收率, 可以用部分水 解聚丙烯酰胺作为注入水的增粘剂, 有时也采用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或磺酸盐以及表面活性
2. 1 活性水驱 活性水驱是在油层中注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的采油方法, 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作用如下: ① 降低界面张力, 使残余油变为可流动油; ②改变地 层表面的润湿性; ③增加原油在水中的分散作用; ④改变原油的流变性, 降低原油熟度和极限剪切 应力。 活性水驱所用的表面活性剂 HLB 为 8~ 13, 为亲油性, 优先采用的是耐碱性好的表面活性 剂。 一般来讲, 使用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更为有效、 有时还使用一些聚合物和其他助剂来提高效果。 如: 联邦德国专利 359355 合成海水中加 w = 2% 的羟甲基化环氧乙烷加成物、w = 2% 的异辛基丁 基苯磺酸盐和 w = 4% 的异丁酸, 注入地层可使原 油采收率达 85%。 2. 2 泡沫驱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摘要:随着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三次采油越来越受到重视。
表面活性剂驱是化学驱的一种,它可以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来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非离子型和离子型,为了增强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一系列新型表面活性剂,如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氟表面活性剂、双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新型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还具有耐温抗盐等性能。
目前,表面活性剂还存在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应用不足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对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进行改进,或将其与碱、聚合物复配,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驱油方式。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三次采油;研究现状;发展前景1.前言随着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提高油田采收率变得越来越重要。
经过一次采油(依靠地层的自然能量出油)和二次采油(采用注水、注气技术以补充油藏能量出油)之后,油藏中的残余油量仍达50%以上,因此,三次采油技术得到广泛研究。
三次采油是指依靠其他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开采困在储层空隙中的不连续分布的剩余油的方法,它可分为热力驱、混相驱、化学驱和微生物采油四种类型[1]。
目前,我国常使用化学驱来提高油田采收率,化学驱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驱和复合驱。
使用化学驱时,需考虑地层水矿化度、原油PH值和粘度、储层温度和非均质性等多种因素[2]。
在化学驱油剂中,表面活性剂因具有独特的表面活性,无论作为主剂还是助剂都成为了一种很有潜力的驱油方式,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石油开采中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
1927年,Uren 和Fahry指出驱油效率与油-水界面张力成反比,但由于理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进行足够的研究。
1929年,De Groot[3]提出木质素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1958年,Holbrook[4]提出用脂肪酸盐等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由此产生了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油方法。
表面活性剂在第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精品
罗亚平院士课题组
• 罗平亚院士课题组从三次采油 用表面活性剂所需性能和存在 的问题入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 疏水链长度、不同联接基长度 的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系 统分析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表面 活性剂溶液的黏度行为及双子 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黏度行 为,发现某些双子表面活性剂在 气液界面出现反常的吸附行为, 可以将油/ 水界面张力降低至超 低,且具有比普通驱油用表面活 性剂更低的油水界面黏度。
引言
•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 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 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 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 收率、稳定老油田原 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三次采油的简介
• 在世纪年代以前, 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 量进行自喷开采, 一般采收率仅为5%~10%, 我们 称之为一次采油(POR)。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 低的技术水平, 一次采油使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 留在地下。
混相法的分类
• 根据混相剂的不同, 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 相驱、CO2、混相驱、N2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 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 非混相气驱, 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 WAG驱)。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蒸汽驱法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 最早的。 •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 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其主要驱油剂是聚 合物, 它通过提高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 采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通过对亲水基、亲油基以及联接基的改变可合成 多种类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联接基及疏 水基的长度即可轻易改变其性能。由于双子表面 活性剂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故在石油工业有着巨 大的应用前景。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微乳液驱油体系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微乳液驱油体系1概 况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展化学驱有碱驱、聚合物驱、碱/聚合物驱、微乳液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根据室内试验和矿场试验普遍认为后者有巨大潜力,但是成本高,为此,目前提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不过微乳液驱原理、方法对复合驱有指导作用;另外,若能开发出高效价廉的表面活性剂,将来又可能还会在实践中应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是指将表面活性剂注入油层,接着注入聚合物段塞控制流度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为两种驱替类型,即低浓度大段塞体系和高浓度小段塞,其差别如下:前者表面活性剂浓度<2.5%,注入的量用油藏空隙体积(PV)表示,即>50%(PV)。后者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l2%,注入量为5%~15%(PV)。通常又把前者称之胶束/聚合物体系;后者称之微乳液/聚合物体系。确切地说,这种微乳液是指Winsor Hl微乳液,即中相微乳液。1.1各种化学驱油体系的采收率这里介绍五种化学驱;聚合物驱(P)、NaOH驱(A)、Na0H/聚合物驱(AP)、微乳液驱(M)微乳液/聚合物驱(MP)。在室内模拟同样驱油试验条件,即采用均匀的Berea岩心,原油粘度为70mPa.S,岩心中含有26%PV的10g/L的NaCl溶液作为地层原生水,即含有74%PV的原油。每次试验都用3PV矿化水(原生水)驱替到相同残余油,每种化学驱都是筛选的最佳配方体系。在五种化学驱中有三种是一个段塞(聚合物驱、碱驱、微乳液驱),其余两种由两个段塞构成(NaOH/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在后两种化学驱中,NaOH和微乳液段塞占0.2PV,接着均是聚合物段塞。试验结果见图1及表1。可以看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有限,即6%OOIP,而微乳液/聚合物几乎把水驱后的残余油全部驱替出来,提高采收率达40%OOIP。虽然目前提出三元复合驱,成本是微乳液/聚合物驱的1/2~2/3,但是提高采收率25%OOIP。因而人们正在开发高效价廉表面活性剂,并对这种方式寄予了最大热情和期望。图1在Berea岩心的各种化学驱采收率表1 在Bema岩心中原油粘度为700mPa·s时各种驱油体系采收率驱油体系 最高采收率/%(OOIP)水 驱水驱+聚合物水驱+悯水驱+Na0吲聚合物水驱+微乳液水驱+微乳液/聚合物 57 63 67 75 82 971.2微乳液/聚合物驱油体系在国外现场试验的情况从美国能源部资助的矿场技术试验项目报道可知,在EL D0-rade 试验项目中开展两种驱替类型对比,结果如下:低浓度体系(浓度=2.6%),提高驱油效率10%;高浓度体系(称之浓体系,浓度=12%),提高驱油效率24%。Exxon 公司在Loudon 油田,应用合成磺酸盐也开展浓体系矿场试验,在没有预冲洗的高矿化度(104g/L)条件下,采出水驱后剩余油的60%。另外法国Elf Aguitaine 公司在Chateaurenard 油田开展浓体系试验,其原油粘度40mPa·s 、密度0.89g/cm 3和低于矿化度水(400mg/L),提高采收率34%(OOIP)。从46次矿场试验得出:①浓体系采收率比稀体系高;②驱油体系和现场技术都是成功的;③适用于油层温度18~74℃,原油粘度<30mPa·S,地层渗透率>0.05μm 2,和非均质不严重的注水油田。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条件下使用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经济上过不了关。如若开发并得到价廉的表面活性剂,这种方式还是有巨大的潜力。1.3微乳液/聚合物的驱替过程三次采油驱油体系的驱油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把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注入到油层中,使水驱后的残余油流动起来,再被后继的聚合物段塞和水段塞进行推进,把残余油通过油藏汇聚到井底。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图2微乳液/聚合物驱替过程示意图1一预冲洗2一微乳液3一流度控制(HPAM 液)4一驱动水从上图可知:首先向地层注入预冲洗段塞(NaCl 或KCl 溶液),其作用是排除不利于微乳液稳定的二价金属离子。接着注入微乳液段塞,再后是聚合物的缓冲段塞,最后再注入驱动水或盐水段塞。每个段塞的流度都调节到保证塞流,防止后继液体的指进现象,以提高体积波及系数。2微乳液分类、结构和性质微乳液是由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组成,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稳定体系。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增溶能力和超低界面张力的特性,为此在三次采油中备受人们重视。2.1单相微乳液微乳液可划分为单相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前者是一个相并是均匀的体系;它有三种结构之分:水包油型(0/W 型)、双连续型(Bi0Ctttinuedl,B.C)和油包水型(w/O 型)。其结构示意见图3。图3微乳液三种结构示意图从上述图可知,0/W和W/O型为球状,其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而在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仅存在于界面膜上。界面膜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朝向水相,二者分子数之比一般为1:(1~3)。图3中(c)为双连续型,即水相和油相同时成为连续相(或者分散相)。体系中任一部分油在形成油滴被水连续相包围的同时,与其他部分油液滴一起组成了油连续相,把介于油滴之间水相包围。同样,体系中的水液滴也组成了水连续相,把介于水滴之间油相包围。,此时水液滴和油液滴己不再呈现球状,而类似于水管盘绕在油介质中形成网络。2.2多相微乳液多相微乳液是指微乳液存在于二相平衡体系或者三相平衡体系中,为了纪念发现这种体系的科学家,又称之Winsor型微乳液。在水(或盐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通常出现三类:乎衡:下相微乳液和剩余油的二相平衡;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水、剩余油的三相平衡;上相微乳液和剩余水的二相平衡。它们又分别称作Winsorl型、WinsorHl型和Winsorll 型。见图4。图4三种多相微乳液拟三元相图(a)Winsorl型(b)whlsorm型(c).WinsorIl型对于三种多相微乳液在文献和专著中还有另外名称:有的从微乳液处在体系中位置而定;Winsor l型体系,其微乳液处在下相,称下相微乳液(I);WinsorIll型体系,其微乳液处在中相,称中相微乳液m);Winsor Il型体系,其微乳液处在上相,称上相微乳液(u)。有的从微乳液相图中二相区的结线斜率来定,Winsor l型体系中结线斜率为负值,称为Il(一)型;Winsor Il型体系中结线斜率为正值,称为Ⅱ(+)-型;WinsorⅢ型称为Ⅲ型。有的把三种多相微乳液,分别称作l型、Ⅱ型和Ⅲ型。 ·多相微乳液种类之间,往往随体系组成的条件变化而变化,例如随体系盐度变化,见图5。图5微乳液组成不变时,随着体系盐度增加的相态变化ωl一中相形成盐度 ωφ-最佳中相盐度 ωu一中相消失盐度从整个相态可把NaCl浓度分为三种盐度:ωl表示Winsor I型消失,WinsorⅢ型出现时的盐度;ωu表示winsorⅢ消失,WinsorⅡ型出现的盐度,ωφ为最佳盐度,此时体系的上相体积等于下相体积,其特点是该体系的γom=γmw,即剩余油相和中相微乳液界面张力等于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水相的界面张力。该体系称作最佳中相微乳液。另外,盐宽△w=ωu-ω1,表示该体系形成WinsorⅢ的盐度范围,△w越大,反映该体系在实际应用中适用性越强。多相微乳液类型之间转变不仅随盐度发生变化,而且随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油品和温度等改变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见表2。表2 一些因素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 扫描因素(增加) 相态转态 扫描因素(增加) 相态转态盐 度油的烃基碳数醇:低分子量(C1~C3) 1一Ⅲ一ⅡⅡ一Ⅲ一IⅡ一Ⅲ一I高分子量(C4~Cl0)表面活性剂的烃链碳数温 度1一Ⅲ一Ⅱ1一Ⅲ一ⅡⅡ一Ⅲ一IB.WinsorⅢ型特点第一,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能同时增溶油和增溶水;第二,它具有两个界面张力,在最佳盐度时γom=γmw,并且都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第三,该体系中表面活性剂都集中在中相微乳液。因此在三次采油的微乳澍聚合物体系中,所寻找的微:乳液就是指WnsorⅢ型。C.增溶参数多相微乳液的两个界面张力)γom和γmw的数值与体系中含盐量的关系,可通过实验测定,如图6(b)。而中相微乳液增溶油或水的量,可通过相态实验数值计算而得,如图6(c)。图6中(a)是指微乳液中NaCl浓度对驱替后的残余油饱和度影响。图6界面张力、最终残余油饱和度和增溶系数与盐度的关系(a)最终残余油饱和度 (b)界面张力 (c)增溶系数图中Vo/Vs和Vw/Vs称做增溶系数,即单位体积的表面活性剂(目前使用石油磺酸盐,均为粘状液体)增溶油和水的体积。由图可知,在体系中各种组分配比不变,当含盐,量增加时,γom和V。/Vs下降,而γo w和Vw/Vs上升。两条增溶系数曲线相交点对应的体积比值,称为微乳液的增溶参数,以SP表示。它是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的一种度量。SP值越大,其界面活性越高。D.超低界面张力众所周知,原油在油藏岩石孔隙中被圈捕,主要是受到粘滞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Melrose等人指出,为了使圈捕的油块流动,其毛管数必须由10-6增至l0-2,也就是要求界面张力由30mN/m降至l0-3mN/m。在正十二烷/盐水(1.5%NaCl)/表面活性剂(TRSl0-80,石油磺酸盐)/异丁醇体系中,有两种情况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图7)。第一,活性剂浓度极低(cmc值附近),体系中出现二相区;第二,活性剂浓度较高(5%左右),出现了WinsorⅢ区。这两种情况都可用于三次采油,分别属于前面提到的稀体系和浓体系(3.3.1.2)。总的看来,由于稀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含量少,在实际驱替过程中其受到油藏的吸附和滞留,使驱油段塞遭到破坏,不能维持驱油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的特性。在WinsorⅢ体系中含有活性剂的量较高,呈现超低界面张力范围较宽,经得起实际过程考验。另外若在驱替过程中保持最佳中相微乳液,此时采收率最高,油滴聚并时间以及原油乳状液的油水分离时间最短。图7 TRSl0—80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用光散射、渗透压、界面张力和染料增溶等方法研究,已得出一个体系达到最低界面张力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相的分配系数尽可能接近;第二,在水相中胶束或微乳液刚刚形成或消失。此时胶束和微乳液的形成,不是指在纯水条件下,而是指在溶解的油和盐水条件下。显然,这说明超低界面张力的得到,只有在一定的油品和表面活性剂条件下,具有特定的浓度和盐度才有可能。上述影响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两个因素是受到三个变量所控制,即表面活性剂在胶束、微乳液液滴界面的浓度,界面电荷密度和对油或水的增溶能力,如图8所示。图8控制油/盐水/表面活性剂体素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三个变量示意图 根据这个概念,在石油磺酸盐(TRS10—80)体系,加入烷基单磷酸酯(C13~l5P03Na2,商品名Klearfac AA一270)以增加界面电荷密度,其结果见图9。图9在0.2%TRSl0—80/0.12%异丙醇/正辛烷体系中磷酸酯和含盐度对其界面张力影响从图中可知,随着体系中烷基磷酸盐的浓度增加,界面张力降低而且区域展宽,同时最低界面张力值向含盐度增加方向移动。该实验证明液滴的界面电荷密度对超低界面张力的重要性。至于第三个变量,从图6中可知,在中相微乳液中增溶水多,则γmw值很低,而γom值就相对高,甚至达不到超低界面张力;反之,若中相微乳液增溶油多,则γom值很低,而γmw值也相对高,这说明微乳液对水或油增溶能力对界面张力的贡献。E.原油采收率、体系含盐度和界面张力关系微乳液驱油体系,随着段塞推进引起表面活性剂损失,必然使驱油体系相态和界面张力发生变化,对驱油效率也有影响。三者关系见图10。图10界面张力、残余油饱和度与含盐度的关系在图中原油采收率与油藏中残余油饱和度为互补关系,即原油采收率越高,油藏中残余油饱和度越低。另外从图中可得出:第一,原油采收率与界面张力γc有关,而γc=max(γom或γmw),即γc决定于中相微乳液中两个界面张力中较大的一个。只有γom=γmw时,γc为最低,此时驱油效率最高。第二,驱油效率最高的多相微乳液是win slorⅢ型,更确切地说是最佳中相微乳液。此时两个界面张力相等γom=γmw,或者从相态中看,剩余油的体积等于剩余水的体积,也就是说其增溶参数SP值最大。总之,最佳中相微乳液,通常由最佳含盐度控制。,此时界面张力γc最低,增溶参数sP值最大,反映驱油体系的界面活性最高,必然其驱油效率也最高。F.含盐梯度的多相微乳液驱油体系Nelson等提出“含盐梯度”的概念。当微乳液驱在油藏中运移时,由于表面活性剂被吸附或滞留,导致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因此在有限的化学段塞驱油过程中,最佳含盐度也应该伴随着降低。另外在油藏中矿化水,由于离子交换等原因往往有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其对驱油体系相态的影响几倍地大于一价阳离子。因此一个适宜的保持最优驱油效率的方法是维持一个含盐梯度的化学驱。对于多相微乳液驱油体系,在设计时尽可能在驱替过程维持最佳中相微乳液,即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其最佳含盐度也应该向低浓度调整。例如,在驱油体系中含有5%的TRSl0—80石油磺酸盐时,其ωφ=8.6%NaCl;若体系中含有0.8%的TRSl0—80的表面活性剂时,其ωφ=6.8%NaCl。另外文献报道,驱油体系是石油磺酸盐Petrostep一450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Necl025—35)按80/20质量比组成。当水和原油体积比(w0R)=4时,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ωφ=8.6%NaCl;若体系活性物浓度为2.0%,0.8%时,则相应的ωφ=4.0%和2.27%的NaCl。上述数据说明,当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时,最佳盐度叫。也要相应降低。因此在驱油体系段塞设计时,开始驱油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高,要求ωφ也高;随着驱替的进行,体系中活性物浓度降低,相应的:ωφ值也要降低,说观段塞中盐度有个梯度才能适应驱油体系的最佳运行。从多相微乳液相态来看,当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WOR一定时,Winsorl、II、Ⅲ要求盐度也不同,WinsorIl与原油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有很好驱油效果,若Ⅱ型后用水驱替,由于它与水的界面张力较高,造成驱替体系滞留严重。Winsor III型与原油界面张力较高,一般达不到超低值,因此驱油效果不好,但是与后续用水韵界面张力较低,使得驱替体系滞留量大大减少。Win-sorIII型与油相和水相的界面张力都很低,它的驱油效果和被水驱替效果都很好。从理论上来说,理想的驱油体系的段塞组成为,前缘是WinsorIl型,中间是WinsorⅢ型,最后是WinsorI型。因此,在驱替前对地层进行预冲洗,造成油藏中有个盐度梯度,即在注入口时盐度要高,在出口时盐度要低,以实现驱替过程驱油体系保持最佳相态。地层中的矿化水,往往含有二价阳离子。驱油体系的相态受二价离子的影响的敏感性,活性剂浓度低者比浓度高者更敏感,具体数据见表3。该表中表面活性剂由石油磺酸盐Petrostep-450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Neoclol 25-35复配,按质量比80/20组成。表3 M 2+和Na+对微乳液体系相态的相对效能从表中可知,了解和掌握表面活性剂段塞中盐水确切舶离子组成,在化学驱结束时比开始时更加重要。另外还说明,地层中离子交换的=价阳离子对体系的相行为和驱油效率有影响,特别在驱替过程中显得更加明显。G.聚合物缓冲段塞的含盐梯度在微乳液段塞后面紧跟着聚合物段塞,其作用是保证驱油体系维持高活性,并以活塞方式向前推进,以提高体积波及系数,因此选择微乳液段塞配方时,要求把油层中矿化水作为最佳盐度以保证最佳winsorⅢ型形成。但是在盐溶液中聚合物粘度有所下降,不利于波及系数提高。从另外角度来看含盐的聚合物溶液,它能使滞留、吸附和被圈捕的表面活性剂重新得到释放而减少其损失,兼顾上述两个相反的作用,聚合物段塞选择一个合适的盐度也是重要的。例如在长为122cm,直径为2.54cm岩心管中(PV=0.38,渗透率为4.2μm2)。表面活性剂段塞为在正十二烷中溶解10%TRSl0—410和4%异丁醇,并注入0.05PV到岩心管中。地层束缚水含盐度为l.5%NaCl,但是后续缓冲段塞是不同盐度的聚合物溶液。其结果列于表4。表4 不同盐度的聚合物缓冲段塞的采收率注:①聚合物浓度250mg/L,其余试验为l000mg/L。由表4可知,最高采收率要求缓冲段塞的盐度与地层中束缚水相同。由于含盐度对聚合物缓冲段塞存在两个相反因素,因此提出聚合物溶液浓度和含盐度无需始终保持一致,而提出两个段塞,即聚合物浓度和含盐度是不同的两个段塞。对于驱油体系配方:一种是油溶性的(10%TRSl0—410,4%异丁醇溶在十六烷中),注入0.05PV。另一种是水溶性的(7.65%TRSl0—410,3.06%异丁醇溶于2.1%NaCl水溶液中),也是注入0.05PV。聚合物缓冲段塞配制也分两种:第一种在所要求盐度下,HPAM(Pusher-700)浓度为2000mg/L,注入1PV。第二种分两个段塞,第一段塞在 2.1%NaCl溶液中溶解2000mg/LHPAM(Pusher-700),0.4PV;第二个段塞为0.05%溶液中含有500mg/HPAM(Pusher一700),0.6PV。试验结果归纳于表5。表5聚合物段塞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注入理均为1 PV)续表从表中可知,聚合物缓冲段塞,使用不同含盐度的二段塞采收率高于一个段塞。这是由于第一个段塞含较高盐度;保证驱油体系段塞的高活性和流度控制;第二个段塞含盐度低,它能使吸附、滞留和圈捕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出来,继续发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以达到降低整个驱油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损失。3微乳液驱油机理三次采油目的是在外加驱油体系的作用下,使波及区的残余油和未波及区的死油在微观上启动起来,在宏观上能进行驱替。3.1残余油首先了解在水驱油时为何产生残余油?通常在注水过程中,水和油同时流动但却通过相互分开的孔隙通道,因此不可能在一根毛细管中同时发现油和水存在。对于岩石/油/水体系中岩石是水润湿,油以不连续的油滴或油串珠形成。当水驱油流动时,油滴向着压力梯度小的方向流动,一直流到岩石孔隙通道的颈口处而留下来。这些油滴为毛细管力所圈捕,称为残余油,如图6所示。3.2毛细管力的作用从图11中看出,通过毗邻的和连通的毛细管而流动的水,在圈捕油滴两端建立起附加压力差。为了简化,假定油/水/岩石体系完全水湿,通过Laplace方程计算其压力差△p。Parsons在拍摄岩心的电镜照片中,得到最大孔隙的直径D2=4×10-3cm;最小孔隙直径Dl=9×10-4cm,圈捕油滴平均长度为4×10-2cm,计算得到△P=132.2×105Pa。从目前来看,用功率最大泵注水,在几千米油层获得的压力梯度仅有(0.2~0.5)×105Pa/m。这说明仅仅水驱(三次采油)对这些残余油是无能为力的。3.3毛管数的作用当流体沿孔隙流动时受到粘滞阻力作用;另外在油藏孔颈口处,存在两相流体,还受到其界面产生的附加压力,即毛细管力作用。实际上是非润湿相和润湿相之间压力差所致。通常在流速很快的大毛细管中,流体的分布受粘滞力作用;而在较小的毛细管中,流体的分布主要受毛细管力作用。对于毛细管力,在亲水油藏中是水驱油的动力;而在亲油油藏中,它又成为水驱油的阻力。为了估计驱替过程中毛细管力和粘滞力之间变化;衡量微观驱油效率,采用一个无因次参数即毛管数(式l5)。在通常水驱油条件下,毛管数在10-6左右。当毛管数增到l0-2时,可将岩心中残余油饱和度降到零。因此,为了使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释低,毛管数从10-6提高到10-3。显著增加毛管数的方法就是降低γow值到l0-3mN/m,这为化学驱油体系提出指标,而微乳液,特别是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系能满足其要求。另外还可以从孔隙内运行的油珠进行说明。二次采油从岩石上剥离的原油和盐水之间界面张力较大(一般为30mN/m),很难使原油滴变形通过岩石孔隙的颈口;而微乳液能大幅度降低γow,必然也减少油滴变形的能量,使油滴变形而通过颈口,从而使圈捕的油珠流动起来。 在微乳液的作用下,大量圈捕流动起来的油滴,随后联合和聚并而形成油墙。油墙在推进过程中还会联合和聚并其他油滴。如果在驱油体系段塞一油墙之间界面上,不能维持超低界面张力,则油墙中的原油又会受到孔隙的颈口圈捕。因此,在驱替过程中的油墙后缘,一定要长时间保持超低界面张力,而微乳液段塞起到这种作用。3.4在微乳液相图中分析其驱替过程微乳液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并可用拟三元相图描述各种缔合体系的区域,见图11。图11微乳液体系的相图三角形顶点的S、A分别表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w、0分别为水和油。图中OCW曲线把三角形划分为两个区域:曲线上部为单相微乳液区;曲线下部为多相微乳液区,从结线来看其斜率为负值,属于Win—sorI型;底边B点表示油藏中的水驱后残余油与水的质量比。图中E点表示驱油体系配方,属于单相区域.当驱油体系注入油层,其总的组成按EB直线变化,而EC段作为混相驱,即作为单相微乳液驱替,依靠增溶油进行开采。在CB段是非混相驱替,即用Winsor l型驱替,得到两相体系。一相是原油相,另一相是微乳液相。随着驱替的进行,化学驱段塞的前缘的微乳液组成按CW曲线进行改变,两相的量可按杠杆规则计算。另外从相图可知在非.混相驱替过程中,化学驱段塞的后缘组成按照EW线变化。对于微乳液组成达到有效地采出原油的两条准则是:①在相图中多相区尽量小,以延长混相驱替过程;②在多相区中,其界面张力应尽量低,以强化非混相驱替。4微乳液/聚合物驱在我国试验的情况“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玉门老君庙油田L层驱油技术研究”电的浓体系配方,由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部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所、中科院兰州渗流力学所、无锡轻工业学院洒南石油学院和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八个单位共同承担。经过五年科技攻关,全面完成专项研究任务。通过对试验区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研究(沉积相、油层非均质、残余油、油气水性质等),给出了描述精细的试验区的地质模型;研制适用于老君庙油田L层性能的石油磺酸盐(YM-3A);筛选出驱油体系配方4401(4.0%YM-3A,4.0%正丁醇,0.1%BPA),其性能优良,达到国外同类研究水平;研制钙镁离子高效螯合剂BPA等。最后开展先导性试验,其结果证明筛选的微乳液驱油体系是成功的。4.1玉门老君庙油田L层概况老君庙油田位于甘肃省酒泉西部盆地,中间L层岩性以中、细粉砂岩为主,夹泥岩薄层的正韵率层状油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619μm2,含油面积15.34km2。原始地层压力9.5MPa.油层平均埋深790m,平均有效厚度ll.9m,孔隙度23%,原始含油饱和度75%。L油藏于1941年投入开发,l955年开始注水。截止l991年底,L层综合含水达86%,采出可采储量的87.6%,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L油藏原油性质主要如下:地下粘度7.14mPa·S,相对密度0.858,凝固点l4.6℃,含蜡量14.3%,含胶质17.2%,含沥青6.3%,酸值为0.19mgKOH/g 原油。L油藏中的水,其平均矿化度4190mg/L,二价阳离子l00mg/L。经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方程系数法,得到L油藏的最佳配方4401,即 4.0%YM-3A,4.0%正丁醇,0.1%BPA。主要性能如下:γow=3 × 10-3mN/m,粘度21.7mPa·S,盐宽△p=4000~11000mg/L,相态为单相微乳液。室内驱油效果如下:水驱油效率55.9%OOIP,化学驱效率33.9%OOIP,总驱油效率达89.8%OOIP。表面活性剂损失为0.54mg/g油砂,驱油剂效率为48.60ml原油/g表面活性剂。4.2现场试验为了证实室内研究成果,于l990年l2月在老君庙油田Fl84井开展现场注入试验。l2月6—25日共注4401配方体系308m3,1991年开井回采,观察结果如下:A.改善了注入性①注入压力下降’,由8.35MPa降至6.9MPa;②②吸水指数增长,由1.9m3/d,MPa上升到4.8m3/d.MPa:③③油层渗流性能改善,导流系数上升,由l05.2×10-3μm3/mpa.s升至440.7×10-3μm3/mpa.s。B.提高驱油效率①产出液含水率下降,从99.5%降至86.5%:②产出液含油率从0.5%上升至l3j5%,原油中沥青含量由9.6%增至16%,共增原油l42t总之,上述试验结果证明筛选微乳液驱油体系是成功的,为我国今后三次采油奠定了基础。。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上的应用优秀PPT文档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上的应用及原理
钻井过程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
钻井液是指钻井过程中使用的工作流体,它在钻井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其中有起是泡剂:、(润l)滑携剂带、乳和化悬浮钻屑,(2)稳定井壁,(3)冷却和清洗钻头、净化井底, (筛4)选当和在开水(4发中)多浓平功度衡能较的低地处时理,层剂应压。有较力强的和驱获油能取力。井下信息。 优是点:是 (l)携浊带点和很悬要高浮,使钻在屑砂钻,岩(井表2)稳面液定上井吸能壁附,满量(少3足),冷但却不抗和盐同清能洗的力钻差头要,、临求净界化,胶井束底需浓,度在较钻高。井液中加人各种化学处理剂。 (采8)油具过有程较大中高使部的用经分的济表价的面值活化,性投学剂入:产处出理比具剂备优与势表。 面活性物质有关。其中有起泡剂、润滑剂、乳化 在表国面外 活,性剂随剂着在(石石低油油的开分深采度上子开的的采应出用有现了机新阳的三离次采子油表技术面,强活化性采油物技术质(E和OR)。大分子量的阳离子聚合物)。例 石表油面开 活采性如用剂表在:面工钻活业性上井剂的种应液类用在始于循180环0年过,1程880中年得,出某注些水驱处油的理结剂论,兼二次有大起战期泡间作采用用注,水但驱油是法对以来于,表高面压活性油剂在气油层田得到了 实际的应或用。者高压水层,需要一定的钻井液密度,否则就会出现井喷事故。在这种情
地层温度以及油藏的枯竭程度等的相互关系。
(7) 具有抗地层高温、高盐浓度的能力。 (8)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投入产出比具备优势。
石油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种类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品种有脂肪醇系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系聚氧
在国外,随着乙石油烯的醚深度、开采油出酸现了聚新的氧三乙次采烯油技酯术等,强。化采优油点技术是(EO抗R)。盐能力强,临界胶束浓度低,但 如采:油钻 过井程液中在使浊循用环的点过表低程面中活,性,某剂些不:处能理剂用兼有于起超泡作过用,其但是浊对于点高的压油地气层层。目前通过改性,使其既具有以上 为在高温高压优和原点油的存在同的条时件浊下能点够维很持高泡沫,的稳抗定盐性,能开发力了更碳氟强表面,活适性剂用,或于与高两性盐烷烃高表温面活地性剂层复配。。
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⑤成 本 低 。 大 量 研 究 发 现 ,单 一 表 面 活 性 剂 体 系 通
常存在一些不足,很难满足以 上技术指标 ,而不同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却表现出了比单一表面活性 剂 更 为 优 越 的 性 能 [4 ~8] , 表 明 表 面 活 性 剂 复 配 体 系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 + + + + -
阳-非 非-非 非-两 性 阴-阴
注 : ① LAS -Na + 为 十 二 烷 基 苯 工 业 产 品 。
从 以 上 分 析 看 出 ,通 常 二 元 表 面 活 性 剂 间 分 子 相 互 作 用 强 度 次 序 为 :阳 离 子-阴 离 子>两 性 离 子- 阴 离 子 ( 阳 离 子 )> 乙 氧 基 非 离 子 - 离 子 型 ( 阴 或 阳 )> 两性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非离子-非 离子、 非 离 子-两 性 离 子 、 阴 离 子-阴 离 子 和 阳 离 子-阳 离 子 。
C5SO3-Na +- C10Pyr +Cl -(0.01mol/L NaCl) C10SO4-Na +- C10N +Me3Br C12SO3-Na +- C12N +(Bz)(Me)CH2COO -(pH=5.0)
-18.5 -6.9 -10.3 -15.5 -4.8 -1.3 -1.5 -1.8 -0.8 -0.2 -0.6 1.4 0.7 -0.9 0.7 0.7 -5.4 -7.8 -15.5 -3.4 -1.3 -3.4 -0.8 -0.35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复合驱不但对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能具有 较高要求,还 要 求 表 面 活 性 剂 体 系 与 周 围 环 境 具 有 较 好 的 适 应 性 ,因 此 应 注 意 以 下 几 方 面 问 题 。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驱油中的应用
碱可以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可以增稠驱替液, 提高洗油效率。同时,聚合物还可以起到调剖作用,扩大波及范围。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总结词
该技术利用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实现三次驱油,具有成本低、环保性好的优点。
详细描述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发挥较好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对环境 的污染。此外,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与其他化学剂复配使用,进一步降低成 本和提高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
在三次驱油过程中,表面活 性剂可以扩大波及体积,提 高驱替效率,从而提高采收
率。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油 田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包括 驱替前的预处理、驱替过程中
的配方优化等方面。
03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驱油 中的实际应用
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技术
总结词
该技术结合了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优点,通过提高采收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等手段,实现 三次驱油。
问题。
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 2 3
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针对现有表面活性剂的不足,开发出稳定性好、 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强、吸附损失小的新型表面活 性剂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纳米技术在地层中的运用
利用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膜等改善地层岩 石表面的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 采收率。
智能调驱技术的研究
改变岩石润湿性
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岩石的润 湿性,使岩石由亲油性变为亲 水性或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
改变岩石润湿性有助于提高油 珠在岩石表面的粘附力或降低 油珠粘附力,使油珠更容易被 水相带走。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和 浓度,可以实现对岩石润湿性 的有效调控。
《三次采油技术》课件
三次采油技术的演化历 程
三次采油技术从上世纪七十 年代起开始应用,经过不断 改进和优化,逐渐形成了现 代化的采油技术。
三次采油技术的分类
水驱类
利用注水压力及水的推力,改变 油水相对速度和物性分布,提高 原油采集率。
蒸汽驱类
以高温高压蒸汽作为驱动剂,通 过改变油层物性分布,增加采集 原油的有效面积和渗透率,降低 原油黏度。
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
陆相油藏
三次采油技术广泛应用于陆相 油藏,如非常规天然气开发、 页岩油开发等。
海洋油气开发
在海洋油气勘探方面,三次采 油技术也有广泛应用,如海底 注水、海底压裂等。
地下储气库
在地下储气库的开发方面,三 次采油技术也是关键之一,能 够提高储气库存储效率和安全 性。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聚合物驱类
通过注入高分子物质,提高油和 水的相对渗透能力,改善水体性 质,增加油层驱动力。
三次采油技术的优点
1 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技术可以综合应用不同的油藏开发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
2 降低采油成本
采用三次采油技术,能够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益。
3 兼顾经济和环保效益
采用三次采油技术,不仅能满足经济需求,还能兼顾环保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化学辅助驱油
采用化学辅助驱油技术,将聚合 物注入油藏,提高采集率。
准噶尔盆地
在蒸汽驱油的基础上,结合“顺 流蒸汽驱”技术,增加采取效率。
三次采油技术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提高产量 降低成本 环保减排
增加油田储量的采集比例,提高石油产量 调整采油方式,提高采油效率、降低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采油操作,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技术将数字技术与采油实践相
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张逢玉 卢 艳 韩建彬(大庆石油学院华星公司)摘 要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结构、三采用表面活性剂种类,并对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作了详细叙述。
研究了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特点,指出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可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下,获得超低界面张力。
主题词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磺酸盐 三元复合驱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
采用表面活性剂驱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然而,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驱油存在着活性剂波及系数低、驱油效率差、吸附损失较为严重、活性剂用量大、成本高等缺点。
因此,近年来先后开发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以及聚合物-碱等二元驱油技术。
最近提出的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技术,已在国内外许多油田试验区的矿场试验研究中取得显著效果。
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表面活性剂单体是由一个非极性的亲油基和一个极性的亲水基构成。
亲油基一般由长烃链组成。
表面活性化合物的表面性质受制于其亲油和亲水特性的平衡。
如果表面活性剂中的烃链少于12个碳原子,则该表面活性剂为水溶性的,因为极性端基团把全部分子拉入水中。
然而,当烃链长度大于14个碳原子时,则这种化合物称为水不溶性(油溶性)的表面活性剂。
图1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图。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不仅造成表面活性剂在表面的集中并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而且也影响分子在表面的排列方向,其亲油基在溶剂中,而亲水基部分的取向则要离开溶剂。
亲水基是离子型的或高度极化的。
根据极性基团的性质可以把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的或非离子型。
在这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中,与其它类型相比,由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藏岩石表面的吸附少,故它广泛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工艺技术中。
2 三采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三采中广泛应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磺酸盐类,常用的有石油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烯基磺酸盐和木质素磺酸盐。
表面活性剂在第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共33页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表面活性剂在第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驱油中的应用PPT课件
油酸钠等
18
三.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向
1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1 适合弱碱和无碱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发 目前三次采油中用量最大的两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
盐,均需要加入碱甚至强碱(NaOH)才能与原油形成10-3mN/m 数量级的超低 界面张力。然而,碱的使用会导致地层伤害、设备腐蚀、采出液处理困难以 及聚合物用量大等问题。
5
3.润湿反转
通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油水的相对渗 透率向有利于油流动的方向改变。
6
4.乳化
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一般在7-18, 它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 液。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湿 润湿性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7
6.聚并形成油带
若从地层表面洗下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 可发生相互碰撞。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 力产生的相斥的能量时,就可聚并。油的聚并可形成油带, 油带在向前移动时又不断将遇到的分散的油聚并进来,使 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油井采出。
20
3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动态
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机理研究表明:表面活性 剂、碱和聚合物联合驱替效果最佳;碱与聚合物 可改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而表面活性剂和 碱的存在又可增强聚合物的黏度。三种成分在低 浓度下大都相互匹配,可同时增强整体效果。
21
专业: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主讲人-刘锴 组员-陈若阳 夏先广 刘林云
9
双子表面活性剂
低临界胶束浓度 高表面活性 强增粘性 高水溶性
10
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Fra bibliotekA memorable trip
11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资料讲解32页PPT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性剂的应用资料讲解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