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清平乐黄庭坚意思翻译
清平乐黄庭坚意思翻译
译文:
春天回到了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春天来去的踪迹,感到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就唤来春天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能去询问黄鹂。
黄鹂的婉转鸣声,无人能理解,顺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原文:
《清平乐》
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全词上片写春去无痕,下片写之无踪影可以追寻,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的情怀。
全诗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描绘词人的主观感受。
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下片中“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写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
- 1 -。
李白清平乐有几首 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
李白清平乐有几首李白清平乐三首全文及赏析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
作为李白的挚友,杜甫准确把握李白的性格特质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洗炼的语言,简笔速写的手法,将李白豪放纵逸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杜甫在诗中描绘的李白豪放纵饮、放任自如、不同凡响的人物形象。
但是有一处细节其实更重要,杜甫在诗中写到的八个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
而且在杜甫写这首诗时,他们八人又都有过在长安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他们不仅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而且性格豪放、旷达,情投意合。
那么话说回来,李白是何时来到长安的呢?原来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游历行程。
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吴筠进入宫廷,他便向朝廷举荐了李白,这当然是后话了。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豪放纵逸是他们共有的气质特征。
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金龟换酒”的典故说的就是贺知章和李白饮酒的故事。
得到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的诗名广泛传播。
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唐玄宗面前,李白飞扬的文采和锦绣的诗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被封“翰林待诏”,供奉翰林,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文以供娱乐。
天宝二年,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派乐师李龟年下圣旨召李白来作诗助兴。
此时李白在翰林院任职,他应唐玄宗之令,提笔写下三首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绝句,就是《清平调三首》。
李白将才思倾泻在笔端,诗笔挥洒自如,相互钩带,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
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乐》二十首
《清平乐》⼆⼗⾸《清平乐》(qng píng yuè),词牌名,⼜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为宋词常⽤词牌。
晏殊,晏⼏道,黄庭坚,⾟弃疾等著名词⼈均⽤过此调,其中晏⼏道尤多。
1、《清平乐·清淮蜀汴》[宋] 苏轼清淮蜀汴。
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
霜⼊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
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
2、《清平乐·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春归何处。
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
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清平乐·禁庭春昼》[唐] 李⽩禁庭春昼,莺⽻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只赌珠玑满⽃。
⽇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4、《清平乐·波纹碧皱》[宋] 晏⼏道波纹碧皱,曲⽔清明后。
折得疏梅⾹满袖,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钗换酒消愁。
柳影深深细路,花梢⼩⼩层楼。
5、《清平乐·溪回沙浅》[宋] ⾟弃疾溪回沙浅。
红杏都开遍。
鸂鶒不知春⽔暖。
犹傍垂杨春岸。
⽚帆千⾥轻船。
⾏⼈想见敧眠。
谁似先⽣⾼举,⼀⾏⽩鹭青天。
6、《清平乐·春去秋来》[宋] 晏殊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
燕⼦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依前黄叶西风。
7、《清平乐·风不定》[宋] ⽆名⽒风不定。
舞碎海棠红影。
数点⾬声池上听。
湿尽⼀庭花冷。
倚阑多少⼼情。
轻寒未放春晴。
谁管天涯憔悴,楚乡⼜过清明。
8、《清平乐·⼩庭春⽼》[宋] 欧阳修⼩庭春⽼。
碧砌红萱草。
长忆⼩阑闲共绕。
携⼿绿丛含笑。
别来⾳信全乖。
旧期前事堪猜。
门掩⽇斜⼈静,落花愁点青苔。
9、《清平乐·繁华锦烂》[宋] 柳永繁华锦烂。
已恨归期晚。
翠减红稀莺似懒。
特地柔肠欲断。
不堪尊酒频倾。
恼⼈转转愁⽣。
,多情争似⽆情。
10、《清平乐·年年雪⾥》[宋] 李清照年年雪⾥。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译文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分明莽莽苍苍。
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
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
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赏析: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
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
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
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
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
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
“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
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
“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
【清平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平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平乐
王安国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很多。
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
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词。
上片写景伤春。
由“风雨”导致“残红”,由“残红”而触发“莺语留春”,词人以奇特构思颠倒顺序,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计留春之伤感,巧妙地借莺儿乱语突现句首,旁托曲致,新颖而有情趣。
下片借人抒情。
“小怜”二句写歌女初次弹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园莺啼花艳的明媚春光中。
从上片之“昨夜”与下片之“晓来”,时间前后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风雨”之前,而“思绕天涯”乃在“昨夜风雨”之后的清晓。
“不肯”二句写小怜再不肯在豪门贵胄的画堂朱户歌舞献艺虚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风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并非现景描绘,而是对未来美景的’向往与期冀。
此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
1/ 1。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这阕《清平乐》为诗人辛弃疾的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
庵:圆形草屋。
②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
③“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④塞北:泛指中原地区。
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
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
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
④“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语言流畅通顺,给本词增添了可读性,别说这评价好似在说小学生作文,流畅通顺代表着句意连贯,词境不绝。
许多牵强附会上去的靡丽词句读之不顺,诵之不通,别扭拗口,自然影响情绪的表达。
而本词读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当真是“到如今凛然生气”,全无此病。
词中没有连词,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总的来说上片衔接毫不突兀,画面感甚强,没有特别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轩深厚的笔力为底,不加雕饰,反而直观具体。
稼轩青年戎马,沙场旧事总要时时浮上心头,一发收地复国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换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平乐(春归何处)体裁:词题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名字:黄庭坚年代:宋代描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翻译:原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原文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译文: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原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原文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五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词为惜春之作,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赏析三:艺术特色“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清平乐的意思古诗的意思
清平乐的意思古诗的意思
嘿,朋友!你知道“清平乐”这三个字在古诗里到底啥意思不?就像我们平常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往往藏着特别的韵味,“清平乐”也是这样!
“清平乐”呀,它其实是个词牌名。
词牌名就像是给诗词们穿上的一件漂亮衣裳,让它们有了特定的格律和节奏。
比如说“清平乐”,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还有押韵的方式。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玩游戏时的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得顺溜,诗词也是这个道理呀!
那“清平乐”这个名字到底有啥特别的含义呢?“清平”可以理解为清平和乐的景象,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没有纷争,人人都开开心心,生活宁静又美好的画面。
“乐”呢,在这里可不是单纯指快乐,它还带着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就好像李白的,那优美的词句,不就像一首动听的曲子,让我们陶醉其中?
再比如李煜写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忧伤和思念,不也通过“清平乐”这个词牌展现得更加动人?
所以说呀,“清平乐”可不只是三个简单的字,它是诗词世界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引领着诗人和读者走进一个个充满情感和想象的世界。
我的观点就是:“清平乐”这个词牌名,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诗词的多彩宝库,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和美好向往!。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9]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20]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21] ,因风飞过蔷薇 [22] 。
注释:[19]无行路: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
[20]唤起归来:唤了回来。
[21]百啭:鸟鸣声宛转,形容鸣声美妙。
[22]因风:随风。
“飞”,《汲古阁本》作“吹”。
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评析: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赶上”“和春住”,“唤起归来同住”,千古一对情痴,可思而不可解。
通体精譬,意境清逸。
结语暗喻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导读:《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清平乐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清平乐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清平乐》。
比翼齐飞双飞翼。
两小无猜双宿舍。
月明星稀何处有。
原文:双双飞翼比翼齐飞,无需猜度两小宿舍。
月明星稀何处可觅。
此去泉台把酒山。
原文:离开此处只到泉台,酒香四溢夹岭山。
注释:《清平乐》是北宋初期王安石的一首著名抒情诗,由于其抒发出清新悠扬的恬淡情怀,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一直流传至今。
该诗以“双飞翼”,“无猜双宿舍”和“把酒山”三句描绘出离别的情绪,被誉为写愁的佳作。
翻译:双双飞翼比翼齐飞,两小宿舍无需猜度。
月明星稀,哪里可以觅得?离开此处,我只到泉台,酒香四溢,那夹岭山巍峨。
李白的三首《清平乐》诗词原文及译文
李白的三首《清平乐》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是一种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相传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不可考证。
现整理分享其三首代表作品及其译文。
清平乐·烟深水阔
唐·李白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译文】
无边烟水把你我隔开,些须音信早巳断绝。
唯有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
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清平乐·画堂晨起
唐·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译文】
清晨堂上刚刚睡起,有人来报雪花飘坠。
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色远近迷漫了阶级。
纷扬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素寒花草挂一身玉佩。
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清平乐·禁闱秋夜
唐·李白
禁闱秋夜,月探金窗罅。
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灺。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译文】
深宫秋夜,月光从窗缝照进屋子里来。
帐边形似鸳鸯的香炉烧兰麝,时时落下灯烛灰。
宫女没有说话,一个人睡着了,想后宫三千美女,哪一个不阿附皇帝?帝心又为谁所痴迷?。
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是黄庭坚写的一首伤春词,全词通过对春光的喜爱表达词人对理想事物的向往。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翻译以及赏析,那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吧!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译文: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清平乐》是黄庭坚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7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晏殊《清平乐(春花秋草)》原文、注释、赏析
晏殊《清平乐〔春花秋草〕》原文、注释、赏析[宋]晏殊《清平乐〔春花秋草〕》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注释:1、只是:总是,尽是。
2、“总把”二句:化用唐李商隐《代赠》诗:“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3、总,纵然,即使。
4、兔走乌飞:指光阴飞逝。
兔,代指月亮。
5、乌,代指太阳。
6、三台:本为星座名,代指崇高的官位。
《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
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
”7、古代以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
又,汉因秦制,设置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赏析:《清平乐》大约为晚唐创调,较早见于唐末五代初韦庄词中〔《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不可信〕。
为四十六字双调小令,为平仄韵转换格,上片四句四仄韵,下片四句三平韵。
晏殊词中共有此调五首。
本篇借此短调,直抒胸臆,自道身世之感,畅发其及时行乐的一贯思想。
与他许多同主题作品先景后情的写法不同,本篇一开场就直抒怀抱,出以感慨语。
春花秋草,都是悦人心目的美景,但在词人眼中,它们“只是”〔总是、尽是也〕催人衰老之物。
生派愁怨与无知的自然物,一起便觉作者运意之妙。
上片后两句,进一步做极度的情感夸大,谓纵然扫尽千山眉黛,亦难抵词人之无穷别愁。
别愁之深就被如此表现出来了。
过片两句,由感慨别愁之深转入以实际行动来销愁释恨——饮酒和听音乐。
盖酒可使人暂时忘忧,丝管之声可以悦耳醒心、并释心灵之郁结也。
末两句,自述身世,点出题旨。
词人虽身登“三台”之高位,仕途比别人显达,但也曾几度罢相、外任州郡,尝到了许多不得意的苦闷烦恼。
此词大约为罢相外放任期间所作,故感慨曰:光阴飞逝,人生短暂,像我这样显达的人,虽登台阁,能有几度?还不如趁此美妙光阴,充分享受人生吧!晏殊的'许多宣扬及时行乐之作,写的都是普泛化的感情,但本篇却是写他这种身份的人独有的感受,故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