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从实践出发,探讨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1. 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系列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

他们通过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基层自治组织机制。

加强了村务公开和村民参与,保障了基层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还重点加强了村民自治。

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措施,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机制和制度,加强了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还注重培养农村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强化法治意识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陕甘宁边区还大力强化了法治意识。

他们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

与此他们还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了农民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为农村社会治理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法治环境。

1. 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陕甘宁边区的实践表明,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尊重和发扬农民自治的传统,加强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凝聚农村社会治理的共识和合力,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3. 注重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基层自治组织机制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基层治理,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民生需求,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4.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实践还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及其启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及其启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及其启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群众性文娱活动得到较大发展和繁荣,成为民主革命史上一个生动而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

分析了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探讨了其对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标签: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的历史洪流,空前传播和传递了新民主主义文化,造就了合格的政治社会成员,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稳定。

其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较大发展和繁荣,成为民主革命史上一个生动而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相关经验,对于促进正在进行的新农村社区公益文化建设具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分析伴随着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在文化下乡的推动下,特别是在深入基层的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在边区农村迅速开展起来。

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众化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兴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努力营造新民主主义大众文化。

党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方针、政策,实现了文化的有效控制与整合。

在1940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演讲,强调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群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牢牢坚持文化发展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党中央把文化宣传当作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一些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

比如,利用农耕文化开展丰收祭祀活动,让农民重温传统习俗;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观体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这些做法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二、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设施的完善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

同时,要注重基层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直接参与和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的局面。

四、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新媒体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开展在线展览、线上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力。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比如,发展乡村音乐、乡村戏剧等文化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为农村经济增添新的动力。

六、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推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同时,要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养,让更多的爱好者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教育。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征分析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征分析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特征分析与启示作者:赵露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6期摘要:由于陕甘宁边区自身的特殊性,其在文化建设上也呈现出浓厚的边区特征,而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在当下仍旧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更应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在社会上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分析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特征,并提出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在当下的启示,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特征引言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凸显出来。

陕甘宁边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我党一系列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举措之下,在社会发展水平上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更应借鉴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经验,助推乡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背景陕甘宁边区包括陕西北部地区、甘肃东部地区以及宁夏部分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由于位于边远地区,且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并不便利,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较低,这也使得其文化建设上较为落后。

而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陕甘宁边区也开始进行了文化建设,在全区内开展社会教育以及文化教育,并利用各类文艺活动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废除了封建迷信内容,解放了当地群众思想,提升其思想认知水平,给后续陕甘宁边区发展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 1 ]二、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特征1.紧迫性陕甘宁边区由于地处陕西、甘肃以及宁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偏远,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上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知识分子,在学校的数量上较少,文化设备设施缺失,导致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也存在较大的欠缺之处,而这种文化生活上的欠缺直接导致人们的思想认知程度也较低。

陕甘宁边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上一直较为落后,导致其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均较低,对当地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这也使得其在文化建设上呈现出紧迫性的特征。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是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区域,期间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社会治理实践。

这些实践既有以土地革命为背景的群众组织形式,也有通过宣传教育推行阶级路线的方式。

这些实践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陕甘宁边区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

为了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众组织,包括合作社、养禽协会和农民运动等。

建立这些组织的关键在于通过建设阶级组织和人民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和凝聚力。

这种基层组织的建设以群众化为主要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行政能力,为农民服务,帮助基层治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治理实践主要采用革命性的方法,强调制度化建设。

由于缺乏可靠的国家机构,该区域的山沟沟道中充满了各种法不依、既无规矩也无矩的现象。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边区成立军委司法委员会、公共秩序监察部门和劳动教育监督机构等,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各种制度,以加强社会治理。

三、大力推进教育宣传工作陕甘宁边区通过大力的教育宣传工作,鼓励群众认识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责任,增强推进革命的信念和动力。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越发深入,给人们普及了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社会治理。

四、鼓励群众参与在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实践中,领导人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广泛的参与。

例如,在土地改革工作的开展中,不仅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而且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和负责其中的基层活动。

另外,在政治与教育活动,例如七团干训会中,加强了群众思想的交流和底层民主文化的建设,使人们结成紧密团结的群体。

综上所述,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治理实践,深刻地表明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树立规范制度、积极宣传教育、鼓励广泛参与等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特点。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

V 17N . 0. o3
Jn2 0 u .0 6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
何 鸿 志
( 华东师范大学 法政学 院, 上海 206 ) 002
[ 摘 要] 陕甘 宁边区的文化建设是新 民主主 义文化建设 的成功 范例 , 它所蕴 涵的 时代特 色、 民主化 大众化精 神 、 克 马
化建设产 生了重大影响 , 成为抗 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的指 针。
坚持 党对 边区文化建设 的领 导
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 决 推动 了国共 第 二次 合作 的实 现 。 共产党取得 了事实上的合法地位 , 陕甘宁边 区成为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 的特 区政府 。随后 , 产党领导的抗 日武装挺进敌 共 后, 开展游击战争 , 又陆续 建立 了一 系列抗 日根据 地 。根据 地建设成为共产党面 临的重要 任务 。文 化建设 作 为教育群 众、 组织群众 、 打击敌人 的武 器受 到党 和边 区政府 的高度重 视, 与战争、 生产一起被视为边区的三大任务 。 13 年 1 , 99 月 陕甘宁边 区第一 届参 议会 通过 了《 陕甘 宁 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规定 了共产 党在各 抗 日根据 地 内 , 基本政策 , 中对边 区文化 教育政策做了全面的论述 。同年 其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7卷 第 3 期 2O O6年 6月
南华 社会科 学版) Ju a a ahaU i r t Sc l c neE io) o r l f n u n e i (oi i c di n N 大学学报( v sy aS e tn
抗 日根据 地的文化建设 , 14 以 92年整 风运动 为标志 , 可
分为前后 两个 阶段 。抗 战初 期 , 由于边区政府实施 了广泛 的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 引言1.1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背景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边疆地区,地势复杂,交通闭塞,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这些地理特点给当地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是人口结构。

陕甘宁边区农村人口以农民为主,大多数农村居民依靠务农为生,因此农村社会治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三是经济发展。

陕甘宁边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也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在陕甘宁边区这样的农村地区,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陕甘宁边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农村地区,其社会治理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部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特点和经验总结,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总结陕甘宁边区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注意的做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规划。

这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加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 正文2.1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一、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治理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政府部门、村民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等,各种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治理格局。

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资源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力,而村民自治组织则在基层民生事务、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团体则在社会组织、公益事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当前文化建设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文化建设 的正确方向。
强化文化自信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为 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动文化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推动文化创新,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 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言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阶段,陕甘宁边区作为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对于 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素质,增强革命意识,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 同时,文化建设也是根据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04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革命性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是在革命战争 年代进行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民族性
边区文化建设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体现了民族性。
群众性
边区文化建设以群众为基础,注重群众的文 化需求和参与。
开放性
边区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吸收了 各种文化元素。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当 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 大的精神动力。
群众路线
创新发展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坚持群众路 线,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文化建 设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 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革命胜 利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持。
05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 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时期陕西、甘肃和宁夏边区的合称,这一地区是我国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中,陕甘宁边区探索出了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启示。

陕甘宁边区注重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农民自治能力。

他们建立了农民协会、农民代表大会等组织,通过选举产生村级干部,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这种基层组织的建立,让农民能够以平等、自主的方式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

陕甘宁边区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到户”政策,让农民真正成为农田的主人。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农民通过自愿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他们积极发展农村学校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农业技术和科学知识,培养农民的观念更新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陕甘宁边区重视农村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和多元化管理。

他们积极发展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的经济合作和社会合作。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闲散劳动力和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了共同开展农田水利、生产加工、销售贸易等活动的平台,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和协作能力。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要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

要推行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农田的主人,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要注重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要鼓励农民的经济合作和社会合作,促进农民组织和协作能力的提升。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析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试析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试析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作者:马林冲苗志娟来源:《世纪桥》2020年第10期摘要: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是边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极大地提升了边区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边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党和边区政府从陕甘宁边区乡村实际出发,在边区农村积极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广泛开展文艺活动,繁荣乡村文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革除陈规陋习。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推动了边区农村的文化建设进程。

在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重温党在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既能全面、深刻地总结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为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启示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10-027-05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1]405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对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因此,重温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历程,总结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陕甘宁边区是在党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辖区主要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等地区。

由于历史、社会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十分滞后。

因此,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党和边区政府通过采取诸多措施积极促进边区乡村发展,其中包括边区乡村文化建设。

(一)改善陕甘宁边区农村文化落后现状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寧边区地处西北,城市少、农村多,工业、商业不发达,以农业经济为主,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农业发展较为落后。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苏联当时的现实情况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列宁的这些思想,虽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但是仍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标签:列宁;农村;文化建设1.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合作化的重要条件经济落后的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加强文化建设是行不通的。

列宁针对当时苏联在过渡时期的任务特点,对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在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实现,更是能够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

因此,他指出,在革命胜利后,“我们面前摆着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而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目的就在于实现合作化。

农民人数众多,如不对其进行以文化水平提升为重点的改造,想要实现完全的合作化基本是不可能的。

2.必须将城乡文化共建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联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基于这一理论,列宁指出,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想要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处理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城乡之间的经济协调,更要搞好城乡文化共建,实现城乡文化联盟。

城市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时帮助农村进行文化建设。

关于具体的方法,列宁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比如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建立城乡文化联盟等。

3.教师是建设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而实施教育的主体无疑是教师。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要让教师更积极地到农村中去,更乐于扎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及其现实启示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及其现实启示

业的产
,国民党顽固派为了
独裁统 1
在 领域推行复古 反共思,为了 效 国民党
顽固派的倒行逆施,陕甘宁 区政府进行乡
势在行。中国共产党在区倡导新民主主义,回
击国民党的反
宣,将区
信、 中 出 ,
的革命
、落后、迷
在时,陕甘宁区开展乡
在一
一,区相稳的环境为乡
了良氛围。日军未
模 陕甘宁区,
收稿日期:2021-03-09 作者简介:吴建宏(1995—),女,重庆开州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也能够改善 的整体风貌一点已经被年陕甘
宁边区的 文化 所证明。
[参考文献]
[1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 566. [2] 梁星亮,杨洪.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00.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 ] •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22. [5]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一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一的小 识和封建 / 的

了乡村
/

边区的乡
村文化建设, 发,的
对们 的
乡村
有一的
/体
要方面
一, 和
乡村

乡村教育, 乡村学。一方面,不要制一
乡村教育发展,
的过 中
也要
策 的行 ,
员和
乡村教育 另一方面,要加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灵魂,是乡村社会空间的文化积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的特殊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文化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乡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传统习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集合体,是农民群体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能够提供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对乡村家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乡村文化是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乡村特色、生态特色,而乡村文化则是乡村特色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乡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乡风民风,是乡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

通过挖掘和发展乡村文化,可以形成与城市不同的乡土风貌,使乡村成为旅游景点和独特的文化聚集地,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提升农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乡村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文化是农民群体的精神食粮,能够激励农民的创造力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

通过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创新,可以引导农民产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追求、对农村社会的建设的责任感,推动农民从被动接受发展变为主动参与发展,使农村成为发展动力充沛、活力强劲的地方。

乡村文化是增强农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乡村文化可以提供农民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弥补农村物质上的不足。

通过乡村文化的塑造,可以增强农民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农民以对乡村的热爱和追求幸福为动力,形成和谐的乡村社会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传承乡土文化、形成特色乡村、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强农民幸福感都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和引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乡村成为实现人民富裕和全面发展的乐土。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丰富的乡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乡村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作用进行探讨。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振兴乡村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对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

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景观,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乡村文化还可以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发农民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通过振兴乡村文化,可以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心灵家园。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侵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振兴和传承乡村文化,唤起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情感。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提升农民的精神寄托和幸福感,使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失去对乡村文化的热爱。

振兴乡村文化还可以为乡村社会构筑一个精神共同体,凝聚农民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可以打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社会凝聚力的乡村社区,让农民在生活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他们在心灵上找到栖息的乐土和归属的感觉。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乡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和精神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精神文化自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乡村文化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为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为农村社会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使农民在繁忙的农业生产之余,能够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愉悦和激励。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能够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对于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乡村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是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农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和创造力,促进当地传统工艺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助推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三、乡村文化对农民精神文化自信的提升乡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可以为农民精神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挖掘和弘扬乡村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豪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守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

江汉论坛李建立摘要: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从文化改造入手,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塑造运动,从根子上斩断了贫困文化意识的代际传播。

陕甘宁边区文化改造是以党的领导为主导和民众参与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活动,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它契合了边区抗战形势,使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政治素质得到强有力的提升,边区文化改造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广大农村的脱贫工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改造;陕甘宁边区;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K263/2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20)04-0116-0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①为此,各方面积极行动,联络资金,联系项目,寻求各种外部的有效方法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户脱贫,而内生性的文化改造却往往被忽略。

让贫困农户过上幸福生活,需要从“根子”上铲断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意识代际传递,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改造活动。

关于文化改造的研究,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②,但在研究视角、史料整理等方面,尚有不少值得挖掘之处。

就本文而言,现有成果较少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活动,没有关注到边区文化改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实际上,新意识形态灌输和生产劳动融合、彼时革命现实的内在驱使和通过文化改造重塑合格新人,是陕甘宁边区文化改造的深层次原因。

中共在边区进行的文化改造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也是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之一,“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

”③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起来,把文化改造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自觉性,经过共同的努力出现了政治上廉政清明、经济上欣欣向荣、文化上蓬勃发展的局面,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使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均得到强有力的提升,边区文化改造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广大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及历史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及历史启示

Practices of Cultural Advancement in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Its Inspirations
作者: 黄家盛
作者机构: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安徽,合肥,230022
出版物刊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文化建设 经验与启示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作为边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发挥了极其重
大的作用,对指导当时各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某种示范和推动作用.认真总结抗战时陕甘
宁边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改造及其历史启示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ts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作者: 李建立[1,2]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16-12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文化改造;陕甘宁边区;历史启示
摘要: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从文化改造入手,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塑造运动,从根子上斩断了贫困文化意识的代际传播。

陕甘宁边区文化改造是以党的领导为主导和民众参与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活动,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它契合了边区抗战形势,使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政治素质得到强有力的提升,边区文化改造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广大农村的脱贫工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建设 , 把文化工作与战争、 生产一起视为边区的三 大任务 。 中央和边 区政府在领导抗战的同时, 党 认为 目前的 “ 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广大群众从文盲中解
救 出来 ”] 力 争 在五 至 十 年之 内 , [并 1 , 消灭 男 子 4 0岁
思想疑虑 , 中央和边区政府选派专 门教员下乡 , 党 采 取“ 游门子”拉家常的方式 , 、 向群众反复解释识字和 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使村 民们认识到不识字的痛苦
民的文化娱 乐生活, 而且使村 民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基本保障。 究陕甘 宁边 区的乡村文化建设 , 研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关键词 ] 陕甘 宁边区; 乡村文化 ; 建设 ; 启示
d i 03 6 d.s. 0 — 3 9 0 20 . 8 o: . 9 in1 9 0 3 . 1 . 0 1 9 s 0 2 31

普 及 文化教 育 、 灭文 盲 , 高 乡村 民众的 消 提
文化水 平
根据边区农村地广人稀、 村庄分散 、 劳动力不足 的状况 , 中央和边 区政府采取了一边生产、 党 一边学
习 , 习不 脱离 不妨 碍 生 产 的原则 , 学 通过 组 织 以村 庄
文 化 教育是 消灭 文盲 、提 高群 众 文化水 平 的最
[ 中图分类号 ]928 C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9 03 (0 20 — 0 80 10 — 3 92 1)3 07 —5
13 年 以后 , 97 随着党中央的到来 , 陕甘宁边 区 成为中华 民族的希望所在 ,大批著名文化界人士和 知识青年纷纷奔赴延安 ,为边区的文化建设储备 了
大量人 才 。党 中央 和边 区政 府也 十分 重视 边 区 的文
农村 的文化教育工作 困难重重 。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 , 边区村民中普遍存在不愿识字、死婆姨女子识了字 “ 不顶事” 等思想 , 存在怕 “ 把书读成就变成公家人” 、
“ 服从 管教 ” “ 不 、怕误 生活 ” 疑虑 。 了打 消村 民 的 等 为
第 2 卷第 3 3 期
21 年 6 02 月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u a fGu n x n t ueo o i s o r l a g iIsi t f c ̄im n o t S
V0 . 3 1 No3 2 宁 边 区的 乡村 文 化建 设 对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 设 的启 示
为单位的识字小组 、 夜校 、 日校 、 日校 、 半 数 俱乐部、 戏剧 、 冬学等教育形式 , 使边 区每个村民都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 。“ 天寒地冻把书念 , 花开水暖务庄稼”边 , 区农村特有的 自 然环境和现实状况 ,使冬学成为极 其重要的教育形式 。冬学不但是广大农村儿童的学
校, 而且“ 时间上讲来是以广大农村失学青年为对 从
好形式 。 在边区, 经济落后和高达 9%的文盲使边区 9
收 稿 日期 : 0 2 0 - 0 2 1- 5 1
作者 简介 : 斐, , 王 女 延安革命纪念馆 编研部编辑 , 究方向为 陕甘 宁边 区史。 研
78

斐: 试析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俱乐部“ 在十户 以上 的村庄 , 应普遍建立 , 如人 口太 少, 可联合附近(- 三里内) -、 村庄建立” 。 同时还规 定 图书馆 或红角的负责人应经常 召集 民众报告 时 事、 请人讲演 、 出版墙报 , 民众生产之暇举行娱乐 , 在 如拉弦 、 唱歌 、 唱戏 、 下棋。 俱乐部也应 以当地风俗与
王 斐
( 延安革命纪念馆 , 陕西延安 76 0 ) 10 0 [ 摘 要 ] 97 以后 , 13年 随着党 中央的到来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 , 陕甘 宁边区农村 的文化
建设也逐步开展起来。党 中央和边 区政府在边区农村普及教 育、 扫除文盲 , 改造旧有民间艺术、
创 办文化 娱 乐设 施 , 发展 卫 生 运动 、 除封 建迷 信 , 扫 不仅 提 高 了边 区村 民的 文化 水 平 , 富 了村 丰
象而进行 的短期 间的识字教育或补习教育” 。为 了不耽误生产 , 真正使“ 文化教育与劳动打成一片” , 子洲周家圪崂的冬学按业 务将村民分为运输组 、 熬 硝组 、 推粉组、 卖茶饭组 、 杂务组 、 拦养娃娃组、 拾粪 组、 领字组 、 妇女识字组九个学习小组 , 生产组长就 是学习小组长。 吴旗土佛寺将识字与妇纺相结合 , 妇 女们既学会 了纺线 , 又学 了许多字 。在关中岭底村 , 自从有 了一揽子 民办学校后 , 娃娃 、 婆姨 、 女人 、 老 汉、 老婆婆全都上了学 , 全村人都学会 了唱歌 , 岭底 村也从 以前 的“ 二流子村” 变成 了文化村 。在志丹也 曾先后出现 了轮迪小学、轮学和家庭识字组三种民 办教育的新形式 ,这三种形式都是从群众中产生起 来, 且又为群众 自己所管理 , 切合群众需要 , 为他们
所欢 迎 。老百 姓都 说 :迩刻 这 么办 学 , 花 钱 , 误 “ 不 不 工, 又学 自己用 的东西 , 谁不 愿意 呢 ?”] [ 1 z
民众 的需求 , 组织民众 闹秧歌( 羊角 )说书、 、 打国术 ,
组织双簧 、 唱歌 、 跳舞 、 谜语 、 弄乐器等游艺活动 , 以 便在文化落后 的群众 中进行文化 、 政治教育 , 并结合 群众兴趣爱好搞好群众的体育工作。 此后 , 区普遍 边 建立起了图书馆、 阅览室 、 俱乐部 、 民教馆 、 团等文 剧
和识 字 的好处 。 同时 , 中央还 专 门在边 区 推行 了易 党
与女子 3 岁以下的文盲 , 5 使大家能读能写 ,健康愉 快, 享有新文化生活, 从而有能力向前发展政治经济。

于学习的拉丁化新文字 ,专门成立了新文字推行委 员会直接主管此项工作 ,并规定新文字和汉字有同
样 的法律 地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