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和马蒂斯油画静物的对比研究
从画静到心净——解读潘玉良绘画作品
从画静到心净——解读潘玉良绘画作品孙延利;丁琴【摘要】Pan Yuliang is a Chinese female painter with a worldwide reputation. She devoted all her lifetime to the artistic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and attained great splendor in international painting world. She created plenty of works, which are full of deep melancholic feelings. Based on her bitter life experience, this paper aims to comprehen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Pan Yuliang by inter- preting the connotation of her work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painting skills,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ness, and compatibleness and absorbing.%画家潘玉良是我国杰出女性,她毕生研究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并在国际画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笔下传出深深地忧郁情感。
结合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从动静结合、继承与创新、包容与吸纳三方面解读其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加全面地解读潘玉良的艺术成就。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4【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忧郁情感;继承创新;包容吸纳;艺术成就【作者】孙延利;丁琴【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00;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32.9潘玉良是我国20世纪初,由最初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女性画家、教授。
潘玉良油画人物和高更油画人物比较研究
2017年第19卷第2期总第143期巢湖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N〇.2.,V〇1.19.2017General Serial No.143潘玉良油画人物和高更油画人物比较研究朱敬(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7)摘要:潘玉良和高更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都钟情于人 物画。
通过对两位艺术家油画人物作品的比较研究,能看出在油画人物创作上有很多共同 点,也有不同点。
高更作为象征主义绘画的旗手指引着潘玉良的油画人物创作,潘玉良的油 画人物吸收了高更人物绘画中的处理技巧,借鉴了高更象征性绘画表现语言。
通过对两位画 家油画人物作品的比较研究,对研究潘玉良中晚期的油画风格特点大有裨益。
关键词:潘玉良;高更;油画人物;比较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17)02-0073-041潘玉良油画人物风格特点潘玉良一生创作油画作品颇丰,且以油画人 物居多。
她的油画人物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 个时期是油画人物写实表现时期。
时间从1921 年至1937年,这是她第一次赴法国留学至第二 次赴法国前的一段时期,油画人物创作借鉴写实 主义和印象派等画家的表现技法以客观再现为 主。
她在这段时期坚持写实表现主要有两方面原 因:一方面,她在法国留学期间,在坚持写实主义 的法国画家达仰老师的影响下,选择写实绘画表 现技法。
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后中国艺术提倡以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改造中国绘画的革新路线对 潘玉良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创作油画 人物作品较多,但保存下来的较少,我们可以从 潘玉良入选1929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主办的 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的三幅油画人物作品中,看 出她过硬的写实功底,这三幅油画人物分别是《帕士特儿画》《顾影》《灯下卧男》。
可惜这三幅作 品的原作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从当时留下的图片 欣赏她扎实的表现技艺。
潘玉良绘画中的女人体形象
炉 烟氤 氲 , 晴窗 细乳 可分 茶 , 宫 殿 嵯峨 , 鳞 次 朝 班朕
挂在墙上的平面作 品 , 它可 以涉及到多元领域 。
自我 描 绘 自画 像 这 种 题 材 在 西 方 画 中 比较 多 见 , 在 西 方 油 画史 中 , 早 在 文 艺 复兴 时期 , 自画 像 就 作 为 以 一 种 独 特 的 肖像 画 样 式 出 现 , 达・ 芬奇 、 丢 勒 等 绘 画 大
管风 骨 和真 ! 虞世 南之 标杆 是 “ 可远观 而不 可亵 玩 ”
画 的理想 中 , 潘 玉 良、 李 铁夫 、 方 君 璧 等 中 国现代 早
பைடு நூலகம்
期油 画 家们 均 画过 自画像 , 他们 以释 放 真实 的 自我
来 表 现 作 品 。在 这 些 画 家 中 , 潘 玉 良的 自画像则 是
1 9 4 0 年 的 自画像被公认 为是潘 玉 良最美 丽 的 自 画像 。画家 身着黑 色绣花旗袍端 坐于桌旁 , 眼神迷惘 忧郁 , 表情深沉安静 。右边 的桌上 摆放着天 蓝色 的陶
瓷耳瓶 , 瓶 中鲜 红 色 的 菊 花 给 画 面 增 添 了欣 欣 向荣 的
生命 力 , 仿 佛寄托着画家对祖 国亲人的美好祝愿 。 讴 歌 妙 曼 的女 人 体 潘 玉 良从 初 学 的习作 到晚 年 画风 成熟 的作 品 , 都充 满 了对女 性身 体 曲线 的情愫 。她笔 下 的女性 身 体都 淋漓 尽致 地展 现 了女性 身体 的柔 美姿 态 。
虞 世 南 的书 法艺 术 确 乎达 到 了 “ 居 高声 自远 ” 的境 界 , 其 书 法成 就 也确 乎 “ 非 是藉 秋 风 ” 而成 。悠 悠天地 , 渺 渺 个体 , 生 于 专制 社会 而 能保 其 天 真 , 得 其天年 , 成 其 令名 功业 者 古今 若 人 哉 ?数 千年 人 文
用对比法探讨潘玉良与莫奈的艺术风格——以《中外美术史》课程改革创新为例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用对比法探讨潘玉良与莫奈的艺术风格———以《中外美术史》课程改革创新为例刘媛(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404000)摘要院潘玉良是我国最重要的女性油画家之一,无论是她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还是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都值得我们作深入探讨。
印象派早期创始人之一莫奈一生都在坚持印象派风格,以创新的姿态反对传统,引起了世界艺术形式的重大变革。
本文以《中外美术史》课程为例,用对比法探讨潘玉良与莫奈的绘画作品,分析他们的作品中题材、色彩、造型、构图等,进而更深层次地赏析潘玉良和莫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油画;艺术风格;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3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20一、潘玉良和莫奈的生平概述1895年,潘玉良(原名陈秀清)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14岁时父母去世,就被舅舅卖去了青楼。
17岁时潘赞化解救了她,改名为潘玉良。
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1937年再度赴欧,直到1977年在法国巴黎去世。
1937年,潘玉良辗转途经苏联、德国参加法国巴黎万国艺术博览会,并准备游览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多国进行艺术考察。
此后潘玉良侨居巴黎四十年,期间多次想回到祖国,但由于战火、动乱、重病、法国当局不允许其携带作品出境等重重困难,使得其愿望终未实现。
1977年,潘玉良病逝于法国,其四千余件遗作辗转8年运回国内,大部分由安徽博物院收藏至今。
莫奈(1840-1926年),法国画家,在老师布丹影响下,开始走出画室到户外写生。
在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下,后期开始追求油画本身的肌理及笔触的质感。
印象派早期创始人之一的莫奈挣脱了绘画中明暗的束缚,强调用光色反映自然物象。
受巴比松画派和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加之喜好风景画,他于1872年创作了《日出·印象》(如图1所示)。
潘玉良的静物艺术创作
f l r t a c ir cl ej艺术量e堆潘玉良的静物艺术创作■T E X T/雷志远杨新林在潘玉良的艺术人生中静物作品是体现其艺术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油画、彩墨静物等。
探索蕴含中国艺术韵味油画的同时,潘玉良在1942年后,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始在中困画中运用西洋绘画技法的探索,画了大量的彩墨静物画。
她在这砦中国I田I特征的彩墨静物画中,充分地运用西洋l田.中的色彩表现技法及体积刻画、背景烘染、质感描绘等手段,形成了自己中西结合的彩墨绘画风格。
潘玉良是我国早期出国留学向西方学习绘画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我国同时期少有的女画家,是我闰油画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她所处的时代,是中困文化面向西方开放,中圜传统绘J田I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时代。
她的艺术成就是中同画家面对西方异彩纷旱的各种艺术流派所产生的感悟和体验,是对西方艺术的吸取与借鉴、融汇与创造。
“她的作品,受到巴黎艺术界的推崇,先后获得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比利时金质和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奖等20+奖项”。
被法同众多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是我国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然而,潘玉良的油画静物及其独创的彩墨静物画在多元化的今天具有鉴赏意义和借鉴作用。
潘玉良的油画静物潘玉良一生中l田.了大量的静物,有油画静物,有彩墨厕静物,并日.风格多样。
例如:《瓶花和水果》作于第二次出国的1944年,这幅静物画中,桌子【:铺着乳白色带花的衬布,双耳大瓶中插入红色、紫色的郁金香、淡黄色的J‘香花和不同绿色的叶子,花瓶旁摆着一个用红黄绿色藤条编织甘1精敏i r爱的小筐,整幅画看上去装饰意味很浓。
从构图}:看,花、藤条筐、苹果形成菱形的构图,占满画面的主要宅间,这样的构图给人以浑厚而舒张的感觉。
桌面上的衬布和墙壁之间构成空间效果,显然受到塞尚先分析再综合艺术主张的影响。
从色彩上看,画面色彩响亮、华丽,色调变化微妙,特别是二个苹果、台布将明度变化弱化到最低点。
从女性主义艺术浅析潘玉良绘画作品
(下转第32页)女性主义艺术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方面。
艺术史研究对于性别的关注,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性别在不同性别的创作者和观众视野中的体现。
此后,考察艺术品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创作者的性别;第二,创作者表现手法中的性别特点与性别创作手法;第三,不同性别的观看者对于作品的理解。
笔者将潘玉良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女性画家的身份问题切入,通过分析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特点,探索女性形象在潘玉良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比较分析潘玉良不同类型的画作与西方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作品的异同,探讨潘玉良绘画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西女性主义发展作为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新思想,19世纪中叶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初期,鼓励女性挣脱男权的束缚,寻求平等的权利;到了中期,女性主义涉及多个领域的权利解放,女性主义对于美术领域的冲击可谓惊人。
西方女性主义使女性摆脱了在传统绘画中只能作为被凝视者的身份,艺术家运用女性独特的性别特征,重塑绘画中女性载体的意蕴,使得作品中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带来他人无法触及的特殊感知和精神领域。
西方文化的独特特征使女性主义绘画创作张扬大胆,向男权绘画中用女性形象表达男性愿望与幻想的思想宣战。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相对缓慢、平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革命运动中民族觉醒与解放斗争的推动下对于女性的重新认识。
这期间的女性主义多是要求摆脱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对于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束缚。
当时,一批接受新思想或留学海外的女性有潘玉良、丘堤、梁白波、孙多慈等。
潘玉良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凭借其传奇身份与卓绝天赋,通过刻苦努力,在画坛上占据地位,可谓当时国内女性意识的领头人,象征着女性开始用自己的视角诠释对客观社会的理解和争取自身的独立性。
二、女性画家的独特绘画语言——自画像与他者形象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女性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她们借助绘画媒介表达的思想自然大不相同。
作为当时留学海外的第一批女性学生,潘玉良天资聪颖,但是她的身份在当时还未成熟的社会意识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潘玉良和马蒂斯油画静物的对比研究
潘玉良和马蒂斯油画静物的对比研究作者:刘嫚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摘要】潘玉良作为我国油画史上最重要的女画家之一,无论是她的人生经历还是绘画作品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从她的油画静物着手,与马蒂斯的油画静物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作品中题材、构图、造型和色彩四个方面,找出异同,进而更深层次地感受潘玉良和马蒂斯绘画中的美。
【关键词】油画;静物;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41-01一、潘玉良和马蒂斯的生平概述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原名陈秀清,父母去世后跟随舅舅生活。
潘玉良14岁时,就被舅舅卖去了妓院。
直到17岁那年潘赞化来芜湖任官,才解救了她,后改名潘玉良。
此后潘玉良开始读书写字,然后学画,因为有过人的绘画天分,1918年考取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21年潘玉良考取入国里昂“中法大学”。
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
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
1928年回国,1937年再度赴欧。
1977法国巴黎去世。
马蒂斯186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药商兼粮商家庭。
1882至1887年一直在学习法律专业,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他母亲怕他无聊,便给他买了画笔颜料画框等,让他来打发时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辞去了律师的职务,潜心学画,在朱利安学院预科班就学,1892年考入美术学院。
1903年其作品就明显带有野兽派的风格,1930年后达到了艺术顶峰,1941年因身患重病,长期卧床,因此就用剪纸来制作自己的作品,1954年尼斯去世。
二、潘玉良与马蒂斯的油画静物对比研究(一)题材对比。
潘玉良静物油画的题材大致以下几种,花、花瓶、水果、寸布、桌子等,每幅静物都离不开花和花瓶,纵观马蒂斯的静物油画,花和花瓶也是画中的常客,相对于潘玉良的静物油画,题材就丰富很多。
马蒂斯一生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我效仿中国人,我的启示来自东方”。
潘玉良的扇舞作品中的东方情色之美
潘玉良的扇舞作品中的东方情色之美潘玉良的扇舞作品中的东方情色之美潘玉良浓重的东方风味源自自己生长的故土,尽管生活在西方时间长,但民族的络印早已形成,与常玉、朱德润、赵无极不同,这位常居巴黎的画家更多的是发挥女性的优势,情感的细腻缠绵,画中的诗词情味浓郁,年轻时的歌伎生涯让她多情善感,文化的传承会十分的浓厚,而且她有画艺方面的天性,同样作为女性,对同性的观察纯真些,排除欲念的干扰,更为集中放松地表现对象(主要是女性与婴儿)的美。
马蒂斯向往东方,但他毕竟是西方人,他向往的只在形骸上深入点,在灵魂上,无法与土生土长的东方人相比,尤其是女性的东方人,情感的东方意味远远无法望其项背,世人多集中对画的技法探寻,往往忽视灵魂的部分,这是潘玉良长期不被人重视的原因。
我自己原是学西画的,后来画彩墨画,渐渐地理解潘氏的作品,彩墨画的难,就在于无任线条与色彩要交融到极处而不更改,并不容易,往往只有一次成功的机会,否则要重来,而且不可能真正的重来,因为灵感本身不可重复,再画是不是那个感觉。
油画水粉画颜料能够覆盖,画错了可以修改,感觉在延续,所以较之彩墨画容易得多,还有水墨画(不以色彩为主的作品)因为忽视色,减少一部分精力,所以较之彩墨画容易一点,往往好的彩墨作品不容易得是实现者方能体会的。
生活在四九年后的大陆人,是在政治风浪紧张的环境中渡过,没法体会一个在西方的东方自由人的情感与放松,潘玉良在实质上是民国风情的延续,对我来说,更欣赏的是扇舞系列作品,往往画得十分的有情调,与中国民间的歌舞有关联,十分的东方化,何况她的西洋艺术风格近马蒂斯,一定程度上与题材、风味、情感、形式上相融合,构成十分和谐的风格完美。
高明的画作是重道不重技,所以现代的西方绘画觉醒是向东看,用自己的技术技法行东方风格,从东方版画服饰包装瓷器还有东方人(模特)的方面来突破自己的困境,这是西方现代主义兴起的现实。
许多的画家一两百年后方被认识,比如凡高,当初没几个人真正理解凡高,这时的凡高早已去了天国,留下的作品在一天一天地放光。
一花一世界——潘玉良静物作品分析
综上 所 述 ,在 对潘 玉 良每 一 时期 的静 物 画单 独进 行 分析 的过
程 中 ,可 以看 出 ,面对 当时 国 内国外 思想 潮起 潮 落 的情 况下 ,潘
们 不能 欣赏 到 这 幅画 的 色彩 ,但 是 原 书登 载 的文 字称 之 “ 有后 期 玉 良吸 取 了各 个 门派 的技 法精 粹 ,但 随着 她 的创 作越 来越 多 ,个 印 象派 之风 ” 。其 中花 卉 的描 绘 既具 严谨 的 形体 结 构 ,又 不失 松 人展 览 的 每次 举 办 ,都让 她在 寻 找个 人风 格 上 又上 了一 个 台阶 。 动 的质 感特 征 ,虽属 早 期作 品,可 是 作者 的艺术 追 求和 审 美趣 味 欣慰 的是 ,她 并 没有 在仿 效他 人 的 同时迷 失 自我 ,在 5 O 年代 ,真 由此可 见 一斑 。菊花 一 向是潘 玉 良的喜 爱之 物 ,在 对 《 白菊 》 的 正 的 找到 了个 人 风格 。她 并 没有 单纯 的接受 西方 影 响 ,摒 弃 中国
于 各个 流 派 都有 借 鉴 。但 在法 国的 留学 经历 ,让她 认 识到 古 典技 将 国画 的意境 美 和 民族传 统 文化 融 合于 创作 中。她 的静 物 画风 格 法 的衰 微 ,对 于 印象 派 的接 触 ,使她 大胆 的接 受 并有 所应 用 。在 吸 取 了 印象派 的外光 技法 ,后期 接 受野 兽派 ,抽 象 派风 格 ,加 上 她 的 画作 中 ,塞 尚,梵 高 的 影子 都有 出现 。 《 白菊 》 的 出现 ,在 对 本 民族 传统 技 法 的感悟 ,着色 艳 丽 ,用 笔夸 张 ,没 有女 画家 的 技 法上 ,是对塞 尚的致 敬 。 温 婉 ,反 而有 着 超越 普遍 画家 的气 势 。她 懂得 色调 的互 补 搭配 , 1 9 2 8 年 潘玉 良学成 归 来 ,先 后在 上 海美 专 、 南京 中 央大 学美 在 对 花 朵 的描 绘 上 ,将 自 己置 入 花 丛 中 , 仿佛 自己就 是 那 朵 花 术 系 任 教 , 由于先 后举 办 的 五次 个人 画 展 ,并 在 1 9 2 9 年 参加 “ 全 瓣 ,舒展 身体 ,迎接 曙 光 。 国首 届美 展 ”,活 跃在 当时 美术 界 的文 人 墨客 对潘 玉 良的风 格 嗤 之 以鼻 , 在现 实主 义 风格 主导 的2 0 — 3 0 年代 ,潘 玉 良所 受 到 的侮 参考 文献 : 辱 和 排斥 可 想而 知 。 正逢 巴黎 的万 国艺 术 展览 会 ,潘 玉 良以参展 [ 1 ] 雷志远 ,杨 新林 . 《 潘 玉 良的静 物 艺 术创 作 》. 宁夏 大 学 美术 学
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冶”的绘画风格
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冶”的绘画风格作者:黄燕燕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潘玉良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专研,她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本文将从人体画、静物画、生活小品和自画像等这些方面来浅谈潘玉良作品中所体现的“合中西于一冶”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潘玉良、绘画风格、绘画语言潘玉良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难得的人物,历经艰辛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女画家,她4000多幅绘画显示了她对绘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
她顽强的艺术生涯、坎坷的生活境遇和丰富的绘画成就,使人们深受感动。
潘玉良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下画了大量有关女性人体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遭受了很多流言蜚语。
从初学者的作品到晚年成熟的绘画风格,她的作品融入了西方造型基础,同时也加入了中国画线条的魅力,画出身材丰满匀称,动作活灵活现,充满无限活力,她对女性人体的表达所用的曲线充满了柔情。
(一)人体画潘玉良最主要的绘画题材是女人体,她画笔下的女人体具有独特的风格。
通常用流畅的黑线勾起人物的外轮廓,衬托出厚重的颜色,创造出人体的量感和肌理。
有时她也用水彩画人体,然后用水墨画线来强调动态的姿态。
在构图上,她保留了中国画中白色空间的概念,但在白色空间的部分,她用笔画或交错的笔画来填充空间。
从女性的裸体中,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尊严,用精致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优雅安静的女性裸体,然后表现身体的结构和纹理与光的颜色,背景部分使用纯净的复色,成功的把写意精神和中国水墨画的纹理巧妙地融入到她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内在精神和富有极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潘玉良1946年创作《橱窗前的女人》,是后印象派、野兽派和其他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结合。
在作品中,女性的右手触碰她的头,倚靠在靠垫上,仿佛刚刚睡着。
描述非常细腻,突出了女性身体的曲线张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窗槛左边画了一个正在沉思女人体雕像,其透漏出潘玉良情感的一种暗示与隐喻。
中国油画大家静物作品鉴赏
图12
图13
图14
忻东旺(1963- 2014.1.11)
1963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 先后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 学院绘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4《早点》(油画)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图15、16、17、18)。 2014年1月11日18:30,因淋巴癌去世,享年51岁。
图1
图2
图4 图3
卫天霖(1898.8—1977.3)
中国现代油画家,字雨三,现代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受政府委托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任系主任。1956- 1963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 1963年调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教授。、 1949年以后先后任北师大教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图5、6、7、8)。
“绣稿设计(油画)”培训
——中国静物油画大家作品鉴赏
潘玉良( 1895—1977)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和国 立美专,1923年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 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 画展。 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图1、2、3、4)。
图5
图6
图7
图8
吴作人(1908.11-1997.4)
原籍安徽省泾县茂林村,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画家,在油画和中国画方面均有很 高造诣(图9、10、11)。
潘玉良绘画作品中的静物符号及其隐喻意味
《》2021年第1期文化艺术摘要:潘玉良在其绘画作品中植入了大量的静物符号,用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情感观念以及精神意蕴。
文章通过对潘玉良作品中静物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探析其中蕴含的隐喻性意味,进一步肯定她作品中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潘玉良;静物;符号;现代性;象征性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47(2021)01-0084-005第二次赴法之后,潘玉良不再恪守写实主义的初衷,她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诉诸于图像符号,去挑战物象单层面的意义显现,从而使画面更具现代性,其中静物符号的植入是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花卉符号中丰富的情感隐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花卉符号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以各种不同的花卉来比喻不同的女子。
身为女性的潘玉良爱画花,无疑有一种以花自喻的况味。
在潘玉良的藏书中,就有数本花卉图册①。
她笔下的花卉符号有牡丹、芍药,然而她最钟情的还是菊花。
(一)菊花符号象征高洁与感伤盛开在深秋,象征着坚贞不移品格的菊花一直是潘玉良最钟爱的题材,在她早期的图片资料中,就有两幅描绘菊花的作品②。
苏雪林在《看了潘玉良女士绘画展览以后》的文章中也曾记载:“有一回,她写生一枝菊花,因为是在晨曦影里画的,每天只好等晨曦来时画一点。
一天不能画完,分做几天画。
”[1]在《潘玉良全集》所收录的静物作品中,共有7幅油画和8幅彩墨是描绘菊花的。
无疑,菊花,是她最钟情的绘画母体,也是她志节情操的写照。
潘玉良性格顽强,在命运面前不屈不挠,所以潘赞化常把她比作菊花,他在1955年10月的信中说:“你意志刚强,一向不肯向困难低头,奋斗到底”。
也许正是潘玉良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潘赞化,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佳话。
1954年致潘玉良的信中,潘赞化写道:“你入潘门四十多年,有十件事可记之……(一)是参加革命。
我们在芜湖十九道住,陶塘兵变我受嫌疑,……你把手枪为我守卫正(整)夜不睡的事”,并为之赋诗:“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
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
关键词:马蒂斯;油画作品;补色运用在油画作品的创作中,色彩属于灵魂,好的色彩往往代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为了将情感抒发出来,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色彩,放弃了对物体形状的具象性描绘。
马蒂斯是世界公认的艺术色彩大师,其为了凸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渐抛弃了物体的形象,将色彩置于核心位置。
马蒂斯创作的油画作品虽然色彩强烈,但是十分平衡,表达直接但是也有含蓄的部分,互相发生冲突但是也互相呼应。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艺术发展阶段,其色彩都是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
在解读马蒂斯创作的作品之后,不难了解到其大量利用补色的方式,成为油画色彩的主体。
本文通过对马蒂斯艺术中补色运用进行研究,更加系统化地了解色彩科学,并且真正掌握色彩的内在规律,了解不同种类的补色在色相、纯度等方面不同的条件下,能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希望能运用到自身的油画作品创作中。
一、艺术的萌芽期在艺术的萌芽期,马蒂斯开始接触到绘画,并且进入古典主义画家莫罗工作室进行绘画学习。
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到巴黎学习印象派。
对于当前阶段马蒂斯的绘画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绘画都处于模仿的状态,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都存在比较大的模仿痕迹。
从古典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色彩属于物体形状的附属品,物体形状的描绘至高无上。
色彩的存在就是为了能进一步完善形体。
若画面仅仅利用单色,就能将物体形象变得更加完善,那么色彩就会被大众认为能创造奇迹[1]。
主要就是色彩能使得平面的、没有浮雕的物体呈现出浮雕的感觉,使墙壁上的东西看起来就像凸出墙壁。
并且色彩的美丽并不仅仅是画家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色彩本身就比较鲜艳,能凸显出良好的形象。
对于具有浮雕感的画作来说,即使是色彩十分丑陋,也能制造出浮雕的假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马蒂斯在初期学习绘画的时候,使用的色彩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以其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作品《静物与书》为例,整体的绘画具备较为强烈的古典艺术风格特点,较为严谨、理性。
在这幅画中,书本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桌子上,细节的刻画十分逼真,透视度较高,其质感使得人们不自觉将视觉变为触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蒂斯的素描功底。
潘玉良绘画“日常之物”表达论文
潘玉良绘画“日常之物”表达论文摘要: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生活经验的变化,新时期的中国变革加快了女性在绘画中探寻新表现语言的脚步。
追求个性自由与自觉,艺术观念更加开放,吸纳着新的艺术思潮与表现形式。
将视线集中在新鲜“非日常”的表达对象上,通过对于静物、花卉、女性日常形象来表达内心特有的物体发现并转换成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身感受,表现出对生命、生活、自身情感本真的探讨,这是新女性画家所描绘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显现了女性独立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也是中国现代美术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之物”这一题材在绘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而女性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之物极为敏感,她们运用女性对于艺术的独特嗅觉和观察力。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给予了描绘,不但赋予它们一定的感情,而且还运用独特的“物语”和“物态”给予表达,“日常之物”界定所谓“日常”就是人们平时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从物的空间上来讲,由于日常之物主要依附于人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而人的主要活动空间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所以这里的日常之物主要包括室内日常之物和室外日常之物。
室内的日常之物主要是家具装饰、器物、室内盆景,小到贴身衣物和玩偶,大到卧榻、屏风;室外日常之物主要是建筑、车马、树木、宠物等等。
宫廷里的珍禽异兽,文人士大夫的梅、兰、竹、菊等等都无法纳入日常之物的范畴。
本文的“日常之物”所隶属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市民阶层亦或是画家阶层,而非宫廷或达官显贵的“日常之物”由于其本身的阶级属性,不能纳入“日常之物”的范畴。
潘玉良概况潘玉良原名陈秀清,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早逝,十三岁时被卖到安徽芜湖,落入风尘,后幸得时任护肤海关监督的潘赞化先生为其赎身,并与潘赞化结为伉俪。
为报答潘赞化的相救之情,知遇之恩,改名潘玉良。
婚后她利用闲暇读书识字,并向当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洪野教授学习绘画。
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朱屺瞻等;1923年考取官费赴法留学,就读于里昂国立美专、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女画家。
潘玉良绘画中的女人体形象
潘玉良绘画中的女人体形象[摘要]潘玉良代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留学法国的女画家之一,她一生经历坎坷,但始终执著于艺术创作。
她的绘画大部分都是以女人体为主题,然而与同时期画家相比,潘玉良的画风大异其趣。
本文对她的绘画风格特点及成就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潘玉良女人体风格潘玉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女人体,她笔下的女人体体态丰满健康、优雅而不失媚态。
纵观西方美术史,人体艺术本是常见的题材,然而中国的封建思想却阻挡了潘玉良学习绘画和创作。
在这个时代,虽然女性参与艺术圈的机会已大为增加,但当时欧洲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以及与之对抗的先锋主义艺术,仍离不开以女人体为主要战场,潘玉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和掌握了学院传统的写实女人体油画技巧。
20世纪初,法国巴黎的画坛在印象派兴起之后,涌出了大量的画派,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毕加索、布拉克的立体派以及表现主义等都陆续登上了艺术的舞台。
在法国留学的潘玉良深受梵高、马蒂斯的粗放线条、明快亮丽的色彩与简约造型的影响。
同时,她所居住的蒙帕纳斯区中,莫迪里阿尼和巴辛等人以描绘静物和女人为主,擅长表现一种忧郁风格。
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时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潘玉良,在艺术实践道路上不断地琢磨与思考,逐渐使其作品兼具东西方艺术的特点。
潘玉良描绘最多的主题则是女人体,她对女性身体的写实曾经一度引起画坛的关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招致许多流言蜚语。
女人体画不单单是一幅幅挂在墙上的平面作品,它可以涉及到多元领域。
自我描绘自画像这种题材在西方画中比较多见,在西方油画史中,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就作为以一种独特的肖像画样式出现,达?芬奇、丢勒等绘画大师就曾用自画像来表达自身社会地位。
而二十世纪初,西方油画涌入中国,这种用写实精神改造中国画的理想中,潘玉良、李铁夫、方君璧等中国现代早期油画家们均画过自画像,他们以释放真实的自我来表现作品。
在这些画家中,潘玉良的自画像则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马蒂斯画中强烈的色彩与主题情感的宁静性对比分析
大舞台101摘要:马蒂斯是二十世纪野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一向以大胆的用色和绘画作风的粗犷而闻名于世。
当我们都认为强烈的色彩应该表达一种更为激烈的情感时,马蒂斯却用一幅幅生动的画作推翻了这样一个观点,他的画虽然用色大胆,题材粗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他色彩斑斓的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
就像马蒂斯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画那样:“它好像一种抚慰,像一种稳定剂,或者像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可以使人消除的疲劳。
”1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这种强烈的对比是怎样形成的呢?马蒂斯又是如何以震撼人心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来达到他慰藉心灵的目的呢?关键词:强烈的设色;宁静;和谐之美;线条一、印象的色彩提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流派,我们一定不能不说到野兽派;而提到野兽派,马蒂斯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亨利•马蒂斯是世界公认的野兽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绘画上,一方面他冲破了学院派的束缚不断地受着各种现代主义绘画的启蒙;另一方面他又善于综合各派画风,他植根于“艺术是一种装饰”的理念,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自然与事物的本质。
在马蒂斯那里色彩和线条成为了他倾诉的最好手段,“以我手写我心”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明亮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也会在他的画中享受到一种和谐宁静的魅力。
可为什么同样是色彩艳丽的绘画,我们在梵高的《向日葵》中看到的是熊熊燃烧的烈焰;而在马蒂斯的《葵花瓶》中看到的却是静静盛开的美丽?提到马蒂斯的绘画,特别是他的色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他与印象派的渊源。
马蒂斯出生的时代正是印象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遍及欧洲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
马蒂斯在学习绘画的初期特别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野兽主义风格之前就受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印象主义对于光影得偏爱和纯粹色彩的研究运用,给了马蒂斯很大启发。
在他1897年创作的《餐桌》这幅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这幅画的确保留了传统的构图和基本的透视法的原则,但是那银盘当中红色的水果的用色却已经明显的开始带有印象主义的味道了。
浅谈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成就
浅谈潘玉良中西绘画结合的艺术成就转载于才子城论文:潘玉良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她孜孜不倦不断追求绘画艺术创作的一生。
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及到静物、人物、人体等,特别对静物(花)钟情,色彩明快、笔触奔放是她作品的闪光点。
在读其作品《白菊花》、《百合花》、《仡瓶》、《月季与扑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
她常选择一些“小物件”、“小场景”来组成画面,忽视嫩积庞大、场面壮阔的事物。
反映出女性独有的创作视角和观察方法,以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抒发画家内心的主体情感。
这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风格有相同之处.引人中国画线条,不拘泥于形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的绘画艺术。
这是画家潘玉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人体艺术创作中,她也将花卉纳入画面。
使人与瓶花相映成趣,以此来增添画面的装饰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潘玉良笔下的人体大胆展现女性的美,注重对女性身体曲线的深入刻画,秀美灵逸、坚实饱满。
准确把握女性部位特征,如臀部、背部的描写,或曲或躺、或弓或背,似随意舒展,似有意隐藏,运用女性特征符号传达出女性主体意识。
甚至由自己充当模特,但在具体的画面中。
我们似乎看不清模特的面部,采用了虚化的手法.这无疑说明,在那个年代,画家想大胆突破封建思想又惧怕强大的封建力量,有所隐藏。
但作品《菊花与女人体》、《窗前女人体》、《纳凉》如一颗炸弹,炸醒了世人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彰显出女性敏感、脆弱、细腻的独特情感,使之成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艺术家。
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作品多数都是潘玉良在法国创作的静物、花卉、风景、人物、女人体等。
其中有她最著名的《自画像》、《蓝色房间里的裸女》等女人体,以及《郁金香双猫》、《银色的芍药花》、《曼陀铃与鹤望兰》、《报纸、梨子和红酒》等代表性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解读出画家潘玉良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受到画面中潜在的忧郁情感。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与反思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与反思第一篇:《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案与反思《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教材中的文字提示为线索,了解马蒂斯生平及在造型、色彩上的艺术风格,对“野兽派”有初步了解。
2、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是他的艺术巅峰。
学习马蒂斯剪纸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归纳,能够总结马蒂斯的艺术特点。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评价马蒂斯的作品,能力强的学生能发生发表自己较为独特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马蒂斯晚年带病创作,达到个人艺术巅峰的事实,学习做事有恒心,不轻言放弃、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马蒂斯艺术特征,学习他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2、学习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方法,体会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给观者带来的观感。
教学难点:对马蒂斯较为抽象的物象造型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马蒂斯剪纸像)提问: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生: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他在手术后进行剪纸创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响20世纪的画坛巨匠——马蒂斯。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1、马蒂斯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呢?(看书4页资料)野兽派画家2、为什么马蒂斯晚年要“用剪刀画画”呢?(看书第五页资料)马蒂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
不幸的是到了晚年,却患了肠癌,只能在病床或轮椅上从事创作。
但顽强的他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激发他更加努力的创作热情,并使这一创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他后来也被人们称为“用剪刀画画的人”。
3、马蒂斯在艺术高峰时期的剪纸作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王者之悲》组内谈感受:(关注造型上和色彩上的特点)。
提问1: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演奏的王子、六弦琴、求助者、舞蹈着、飘落的树叶…… 提问2:你认为作者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黑、白、红、黄、蓝、绿;色彩鲜明、大胆、有节奏……师小结:这幅《王者之悲》是马蒂斯的彩色剪纸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视点141《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 总第286期
潘玉良和马蒂斯油画静物的对比研究
刘熳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潘玉良作为我国油画史上最重要的女画家之一,无论是她的人生经历还是绘画作品都非常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本文从她的油画静物着手,与马蒂斯的油画静物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作品中题材、构图、造型和色 彩四个方面,找出异同,进而更深层次地感受潘玉良和马蒂斯绘画中的美。
【关键词】油画;静物;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 2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41-01
_、潘玉良和马蒂斯的生平概述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
原名陈秀清,父母去世后跟随舅舅生活。
潘玉良14岁时,
就被舅舅卖去了妓院。
直到17岁那年潘赞化来芜湖任官,
才解救了她,后改名潘玉良。
此后潘玉良开始读书写字,然 后学画,因为有过人的绘画天分,1918年考取入上海美术 专门学校。
1921年潘玉良考取人国里昂“中法大学”。
后 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
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 学院。
1925年考人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
1928年回国, 1937年再度赴欧。
1977法国巴黎去世。
马蒂斯1869年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药商兼粮商家庭。
1882至1887年一直在学习法律专业,有一次他生病住院,
他母亲怕他无聊,便给他买了画笔颜料画框等,让他来打发 时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辞去了律师的职务,潜心 学画,在朱利安学院预科班就学,1892年考人美术学院。
1903年其作品就明显带有野兽派的风格,1930年后达到了
艺术顶峰,1941年因身患重病,长期卧床,因此就用剪纸 来制作自己的作品,1954年尼斯去世。
二、潘玉良与马蒂斯的油画静物对比研究(一) 题材对比<■潘玉良静物油画的题材大致以下几种, 花、花瓶、水果、寸布、桌子等,每幅静物都离不开花和花 瓶,纵观马蒂斯的静物油画,花和花瓶也是画中的常客,相 对于潘玉良的静物油画,题材就丰富很多。
马蒂斯一生受中 国的影响很大,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我效仿中国人,我的 启示来自东方”。
而且马蒂斯一生收藏了很多东方的工艺品, 例如中国的青花瓷。
因此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马蒂斯的静物
油画作品中青花瓷瓶的频繁亮相,《贝壳与静物》、《有两
个把柄的中国花瓶》。
这就是为何潘玉良的静物油画和马蒂 斯的静物油画题材非常相似的原因所在。
(二) 构图对比。
潘玉良的油画静物构图算得上是中规
中距,但是1937在她第二次去法国学习后,她的作品中也 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绘画表现语言,1944年创作的《大
菊水果》,这幅作品明显画面运用了不止一种透视关系,
花瓶平视,盘子和水果俯视。
1942年创作的《三弦琴》等 等,画面当中都不止一种透视关系,平视、仰视、俯视都可 能出现在一幅作品中,这与西画的焦点透视有着明显的不 同。
与马蒂斯的静物油画比起来,潘玉良的构图在透视运
用方面只能小巫见大巫了,马蒂斯的每幅静物作品,不同
透视关系的度运用的非常的大,所以看起来更加的有视觉冲
击,没有潘玉良的作品的柔美。
1940年的《Still Life with
Oysters 》,我们也不难看出潘玉良在法国期间潜心研究过
野兽派的绘画作品,所以她的作品中有它们的痕迹,但是潘玉良没有野兽派走的那么远那么无所畏惧,她有自我在,有
自己的风格在,有自己的灵魂在。
(三) 造型对比。
两位大师的造型可以说是有明显的区 别了,潘玉良的静物油画的造型基本是在按照传统静物写生 的模式来塑造的,提前安排好位置大小前后关系等等,比较
传统,
而马蒂斯的作品则明显豪放不少,1941年创作的《Ivy in Flower 》,画面中白色花瓶的形状明显扭曲,水果的造 型也不完全准确。
虽然在造型方面两人差异较大,但是在造 型的用线方面,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运用的圆润有力
的黑线来塑造物体的外轮廓,潘玉良1945年创作《餐桌上 的瓶花和静物》和马蒂斯1941年创作的《Still Life with a M agnolia 》完全可以看出,他们都喜欢运用这种黑线, 使画面达到一种装饰性的平面感,从而走向写意。
马蒂斯曾
说过:“
我的灵感常来自于东方艺术,因为东方艺术的线条 中能显示出一种真实与广阔的空间”。
(四) 色彩对比。
运用色彩的大胆和豪放以及对色彩的 敏感和色彩控制能力都是两位大师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
潘玉良的色彩相对于马蒂斯的色彩要更沉稳和灰调子一点, 马蒂斯的作品颜色则非常的鲜艳,大红大紫,但是搭配却非 常的和谐。
其实潘玉良在1937年第二次赴法留学之前,她 的颜色都是比较写实的,第二次赴法留学之后,她的作品风 格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在这期间她潜心学习研究了印象 派、野兽派的风格,色彩方面尤其受野兽派马蒂斯的影响较 大,所以后期她的静物作品固有色的使用增多,环境色和光 源的影响减少甚至是舍弃。
三、总结综上,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经历,但 是对艺术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马蒂斯有东方的情结,受东
方的影响之深,而潘玉良作为一个中国女性去西方学习西 画,受到西方的全方位的影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东西结合,把两种不同绘画方式融合在一起,达到完美
的境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1923年潘玉良去法国巴黎 学习,而这时身处在法国巴黎的马蒂斯已经有了很大的名 气,是野兽派的创始人。
从潘玉良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到野 兽派的身影,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出潘玉良受到了马蒂斯的 影响。
参考文献:[1] 孙国丹.论马蒂斯的绘画艺术[J ].芒种,2013(21).[2] 蔡债.马蒂斯油画表现语言的装饰性解读[J ].美与时 代(下半月),2009(07).[3] 闰谊.潘玉良绘画艺术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2012.
作者筒介:刘熳(I "2-),女,四川万源人,西南民大研究生,美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