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复试小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全部人群总体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在于为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寻找全部病例;了解人群健康水平和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了解疾病及疫情的分布。

抽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通过对样本研究对象的调查,来推论其所
在总体的情况。

单纯随机抽样: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样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
等(均为n/N)。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设总体单位为N,需要调查的样本为n,则抽样比为n/N,抽样间隔K=N/n。

设K个单
位为一组,然后用随机方法确定第一组的单位号,最后每隔K个单位抽取一个作
为研究对象。

分层抽样:将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个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该方法抽样误差比较小。

整群抽样:将总体分为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该法易组织、实施简便,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抽样误差大,样本量要比其他增加1/2。

生态学研究:以人群组为基本单位收集分析资料,从而进行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即用代表人群组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生态学谬误: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由于生态学研究以各个情况不同的个体“集合”
而成的整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
与真实情况不符。

发病率:特定时点,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特定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死亡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是
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和伤残引起的健
康寿命损失年.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症状的病人出现,对传染病来说多有相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例散发发病率水平。

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探讨病因,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大小。

队列(corhort):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个特定的研究人群组。

相对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即两组危险度之比。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病因分值(EF),暴露人群中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
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中,归因于某种暴露引起的发
病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归因危险度(AR):特异危险度,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SMR:以全人口死亡率为标准,计算出全人口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死亡人数之比。

(实际/预期)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队列研究中以人时为分母计算出的发病率。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引起某种特定结局(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

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是指病例和对照均选自医院。

首先病例选择医院病例,对照
按照设计要求根据一定条件在病例所来自的医院中选择,进
行病例对照研究。

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自某一确定的社区人群,对照根据设计要求和条件在
同一社区选择,如选择病例的邻居、同事、亲属、配偶等。

实验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在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称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或者成为流行病学实验。

因为在研究中施加
了认为的干预因素,因此也常被称为干预性研究。

类实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具备四个基本特点: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和前瞻追踪观察,如果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者设立平行的对照,这种实验就是类实验。

安慰剂效应: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甚至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

双盲: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和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的分组情况,而是由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的。

依从性:研究对象能服从实验设计安排并能密切配合到底的程度。

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 ):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未被发现的某病患者或可疑患者,或高危个
体的特殊方法。

金标准(gold standard):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

真实性(validity):=效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符合的程度。

灵敏度(sensitivity):实际有病,按该筛检试验被正确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

特异度(specificity):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分比。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指标,即有病这种得出某一筛
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

可靠性(reliability):=信度、精确性、可重复性: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种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应用筛检的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 ):筛检试验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为筛检
延长的生存时间。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并研究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疾病对人群的危害以及对社会和经济所造成影响的程度。

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倚又称为错分偏倚。

盲法: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偏倚而采用的方法,即某些或全部相关人员不了解分组的的情况
单盲: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的盲法。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实验分组的情况,是由研究设计者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的盲法。

安慰剂:用乳糖、淀粉、生理盐水等成分制成,不加任何有效成分,但外形、颜色、大小、味道与试验药物或制剂极为相近。

策略(strategy):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

措施(measurement):实现预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步骤和计划。

只有在正确的预防策略指导下,采取合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健康(health):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其自身健康的过程,通过创造促进健康
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

改变集体的易感
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

可采取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和环境
保护及监测等形式达到上述目的。

疾病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
主动检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被动检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成为被动检测。

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检测的范畴。

哨点检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检测。

第二代检测:以血清学检测和行为学检测相结合的综合检测,以达到提高敏感性和检测效率的目的。

病因:使人群发病率(概率)升高的因素,即有该因素存在,其发病率高于无该因素时的发病率。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经历的全部过程。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和新感染的范围。

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又称为动物性传染病。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
目的。

病原体(pathogen):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
取决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及其侵入门户,其中病原体的特征对病原
体的致病性及其表达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宿主: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宿主不仅能接受损害,也能抵御、中和外来侵入。

当机体具有充分的免疫能力时,则病原体难以侵入,难以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导致感染和发病。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
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
防疫措施等。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值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度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

人畜共患病:有些疾病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疾病。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者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已完全清除传染源播散、留下的致病微生物。

一般来说,致病微生物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
疾病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冷链: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知道进行接种,全程按一秒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效价不受损害。

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加以评价。

生物标志(biomarker):生物材料中与有害因素接触有关的机体的各种变化,包括生理、生
化、免疫、细胞和遗传等方面的改变。

它可以直接反映外来理化因
素与细胞靶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
其后果,因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生物标志物分为接触标志物、效
应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三大类。

生物标志可用于测量内计量、生
物学效应及两、早期生物学效应、改变的结构或功能、遗传易感性
等。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是由某些蛋白质来完成的,负责这
些蛋白质编码的基因的自发性或遗传获得性突变导致了癌症的
发生。

在正常细胞中,负责调控基因表达,DNA复制、细胞分
裂和细胞死亡的基因称为前癌基因或原癌基因。

生物学有效剂量:能进入体内,与靶组织或细胞的DNA或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这是外来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直接标志。

如DNA-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等。

内剂量:也成吸收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通过对一些生物标志的测量来获取有关剂量的指标,从而有助
于较准确地获得反应机体实际暴露水平。

疾病分布: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用于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描述性研究:利用常规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
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
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现况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从观察时间上来说,
其所收集的资料是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情况,一般不是过去的暴露史也不是将
来的暴露与疾病情况,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从观察分析指标来说,由于这种研
究所得到的频率指标一般为特定时间内调查群体的患病频率,也成为患病率研
究。

生态比较研究:生态学比较研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然后根据疾病分布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

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其变动趋势;通过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
况,来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危险因子:又称危险因素,泛指能使某不良结局发生,或是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
事件。

疾病爆发: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增多性质相同的病例,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后,兵力迅速减少。

这些病例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对于
传染病爆发来讲,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疾病爆发通常起初原
因不明而且发展迅速,欲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获得及时、真实和足够的信息。

分子流行病学: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生物标志:生物标志主要指从暴露到疾病这个连续过程中可测量的、能反映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物质。

循证医学: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见进行实践。

世界科考蓝协作:Iain Chalmers 医生看到了一声在检索、利用研究证据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建立一个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传播研究证据工程的大胆设想。

基于这
样一个设想,Chalmers在牛津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这样的机构,为
了纪念一股的Archie Cochrane 早期对总结研究证据的倡议,将这个机构
命名为Cochrane Center .
决策三要素:现有那就最好的证据、现有资源,实际医疗卫生条件,以及病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系统综述: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二次研究,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针对该主题的全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过程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化方法。

Meta分析:一类统计方法,用来比较和综合针对同一科学问题所取得的研究结果。

比较和综合的结论是否有意义,取决于这些研究是否满足特定的条件。

效度: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内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世界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外部真实性: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是情况的符合程度,外部真实性又称为普遍性
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
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魏如萱对象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有次造成的偏倚。

信息偏倚:又称测量便宜或观察偏倚,是来自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是获得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
疾病的联系。

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或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高血压(hypertension):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90%以上的高血压
患者没有明确的独立病因
脑卒中(stroke):脑血管意外或中锋,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能或结构损害为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共同特征有突然发病、出现
意识障碍和剧照性神经功能缺失。

冠心病(CHD):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建成,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
间的不平衡,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有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
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

漂移
结果往往引起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
或NA与前次流行毒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

转换结果厂引起
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超额死亡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

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HBV在肝细胞表达的产物,是HBV S基因编码的病毒外衣壳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基本标志。

病毒性肝炎:有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已正式命名的肝炎病毒有甲型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分
别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性传播疾病(STD):以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一类疾病,也可导致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艾滋病:亦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HIV本身不直接致病,而是当受
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
死亡。

复燃(reactivation):处于潜隐感染的感染者没有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也不会传播结核病,其体内的结核杆菌常处于休眠静止状态,但当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
低下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结合杆菌就会重新滋生繁殖,引起发病,这一
过程称为复燃或“内源性发病”,大部分成年人的发病多为潜隐感染后的复燃。

潜隐感染: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是否发病受到细菌毒力、侵入机体的菌量以及机体自身免疫力的影响。

大部分感染者可能一生都不发病,结核杆菌蛰伏于体内,称为潜隐感
染。

耐多药结核病:至少由耐异烟肼及利福平两种抗结核病药物的结核分枝感染菌株感染引起的结核病。

广泛耐药结核病:病人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除了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外,对任何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三种二线注射药物中至少一种具耐药性。

原发性耐药:初始耐药,发生于从未接受过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结核病人,其感染的结核菌株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一般是由耐药结核菌传播引起的。

获得性耐药:病人感染的结合菌株最初对抗结核药物敏感、但在治疗过程中发展为耐药,多数是治疗不规律所致。

继发耐药:以往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者中出现的耐药,其中既有原发性耐药又有获得性耐药的患者。

DOTS: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主要是以控制传染源。

WHO要求各国政府应用现代医疗卫生组织与技术制定和推行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并强调国家结核病控制的核心是推行DOTS策略。

基本要素包括:
1.政府承诺
2.以痰涂片检查为发现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手段
3.推行衣服人员面视下的短程督导化疗
4.定期不间断地提供抗结核药物
5.监测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