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浙江专用):古代史专题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考纲考情考点一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时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时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子(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①“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专题整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专题整

[演练2]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
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
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
解析 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项
正确。
答案 C
视角三 治国理政——诸子百家民本思想、德治、法治、和谐 思想 [精要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 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 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 念。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 重视民本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 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 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的和谐思想等。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 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视角五 主流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 [精要点拨]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 明理学,明清儒学批判都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这对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演练5]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 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 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解析 关键信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 反思和批判。A项是近代中国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 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 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专题质量检测(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8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试题(浙江专版):专题质量检测(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质量检测(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2017·深圳调研)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内容相符,故A项正确。

2.“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

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B.宗法等级趋于崩溃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解析:选A材料“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体现了一种选贤任能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关系剧变,故A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选D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

4.《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

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

这表明()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D.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解析:选B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在本质上都属于儒学思想的范畴,在世界本原、人性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探究“理”的方式上不同,朱学主张“格物致知”,而陆学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这是一种治学方法方面的差异,故B项正确;强调知识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这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故C项错误;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是继承了陆学的衣钵,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全 突
扫除“物欲”“意见”
思想体系

返 首 页
12




(1)致良知;

遍 过
王守仁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心学的集大成者 后
(明) 理;



(3)强调_知__行_合__一__
集 训


法 全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返 首 页
13





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集 训

考 法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返 首 页
11

三、理学的发展

知 识
1.概况

遍 代表

主张
影响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

是心学的开创者, 时
高 考
陆九渊 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__明__本__心__”,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
集 训
考 (南宋)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
时 集

考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返 首 页
9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

遍 过
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6张PPT)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共76张PPT)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 国古代思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 与问答题为主要形式,难度上 以中等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 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学方面:先秦儒学、宋 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文学方面:主要以文学作 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 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475B.C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规律认识】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 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 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 之间的阶级斗争。 •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源头。
【核心梳理】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君主批判思想
重点知识重建(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③思想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④阶级上: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 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 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意义: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
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1)治国上,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 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 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 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 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 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

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高考二轮历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专题解析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1. 春秋:儒家思想创立孔子的主要思想:――实质: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①哲学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②政治思想: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③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情况);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战国:儒家思想发展孟子主要思想: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 秦朝:儒学步入低潮(焚书坑儒)①焚书坑儒原因,目的: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②焚书坑儒范围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③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4. 西汉: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② 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课件:1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018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课件:1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8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专题解读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辉煌。文学宝库异彩 纷呈、内涵深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了灿烂的精 品。从先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它们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 画卷。艺术殿堂,名家辈出,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到书 法、篆刻、绘画、雕刻,门类齐全,风格独特,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 互借鉴、吸收、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 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c
b
-12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加试部分
考点一
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流派 人物 时代 主要观点 (1)政治方面:提出“仁 ”与“礼”,希望统治者推 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 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方面: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 儒家 孔子 春秋 风,主张“有教无类 ”,从礼、乐、射、御、书、 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3)文化方面:孔子编纂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乐》后来亡佚 了,就成了“五经”;《论语》为孔子弟子所编)


必考内容 ①宋明理学的代 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宋明理学
考核 加试内容 考核要求 要求 ②儒学复兴运 动和理学出现 b 的背景 b ③宋明时期儒 c 学的发展 c ④明清时期 “提倡个 性”“批判专 制”等主张的 思想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黄宗羲的思想 主张及其影响 明末清初的 ②顾炎武的主要 思想活跃局 思想主张及其代 面 表作 ③王夫之的主要 思想主张
-15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加试部分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

【历史 2018届高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8·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请回答;(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5分)料材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答案】 26.(14分)(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分)作者:朱熹(1分)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2分)(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

(6分)【2018·宁波期末】 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第18天《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前第18天《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考前第18天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导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主流思想,并在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儒家思想的主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同时,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的兴起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墨家的抱负与天下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家学派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的理念有一定联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有所补充。

4. 名家的主张和思想名家学派以荀子为代表,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

名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法家的治乱观念法家学派主张法律的规范和治理,注重集权、功利主义和法制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发展1. 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如木耒的使用以及灌溉系统的建设。

农业技术的进步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支撑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

3. 科技与医药的进步古代中国在医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

古代医药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还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知识框架]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加试——选修四)1.孔子的生平加试——(b)(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加试——(c)(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德,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加试——(c)(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名师讲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

2.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二、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c)2.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微点拨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

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三、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涵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4)影响①(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2.太学的创建——(b)(1)创立①中央: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②地方:各郡国皆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①对教育: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③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④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c)(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微点拨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

四、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2.对理学的评价(1)积极方面: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2)消极方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

五、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主要思想家的主张——(b)(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揭露帝王将天下做私产的做法。

2.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加试——(c)(1)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并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微点拨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虽然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六、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b)七、中国的古代艺术与文学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b)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b)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b)(1)类型: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写意。

(2)代表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加试——(c)(1)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奠定基础;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2)特点: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角色一般分生、旦、净、丑四大行。

5.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b)(1)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屈原的楚辞体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4)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5)元曲: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散曲:《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6)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壮大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八、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加试——选修六)1.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加试——(b)(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在中国现存三百多种戏曲剧种中,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首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水磨腔: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时称“水磨腔”,旋律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折子戏:明末清初,针对昆曲剧本拖沓的境况,昆曲艺人从传奇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行加工、充实形成的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欢迎。

2.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加试——(b)(1)从昆腔到昆曲①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②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③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④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①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②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③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①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②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加试——(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昆曲的拯救与保护加试——(c)(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3)正确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加强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一、从开放性、包容性视角认识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1.演变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5)明朝王守仁吸取佛学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2.规律总结(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3.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加试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儒学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2)孔子编订的“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3)孔子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