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高三历史 第十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人民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人民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2解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和强大。
苏联逐步医治了战争创伤,在经济、军事方面都显示出世界大国、强国的实力;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
这些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二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倒,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受到严重削弱,但是美国却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干涉各国内政,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因此它积极支持各国亲美国的代理人或工具。
实行亲美路线、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正是美国控制中国所需要的代理人。
所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这些又是对人民解放战争不利的一面。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
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代表两个不同阶级的利益,决定中国的命运。
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努力争取和平,力图避免内战;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要坚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因此,共产党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夺取全面胜利,并且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解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较为重要,近年高考试题均有涉及。
所以复习的时候要注重把握抗战结束到内战爆发前的国共斗争、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胜和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7.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 路,横渡长江,占领 南京,结束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统治。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 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 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 “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为 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时间:1947年
土地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改革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三大 辽沈战役 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 时间:1949年4月 战役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A.国民党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共产党军事战术指挥得当
时间 目的 内容
意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1945.8—10
1946.1.10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
1945.10.10 双十协定
避免内战 和平建国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实现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内战标志 粉碎 重点 进攻
著名论断 自卫战争
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D 6.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北平解放 B.沈阳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 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ppt全文课件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实用课 件(PPT 优秀课 件)
课堂练习
1.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
东北全境( A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
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
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 )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
国 民 党 军 队 主 力 收 缩 示 意 图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实用课 件(PPT 优秀课 件)
北平 徐州
沈阳
主力决战 时机成熟!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实用课 件(PPT 优秀课 件)
2.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指挥者 结果
辽沈战役
解
了根本性变化;②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
放
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战 阵 的 胜 利
三大 战役
渡江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时间:1949年4月
战役 结果:占领南京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实用课 件(PPT 优秀课 件)
农民丈量土地
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
4. 意义: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 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上课实用课 件(PPT 优秀课 件)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PPT
2.经过
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突破口?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多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向大别山挺进。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定不要后方的指示,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经过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进入大别山地区,十几万主力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土地改革理念: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雇农(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贫农(只有较少土地)是半无产阶级。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土改中的主力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很不稳定,一部分人还受别人剥削。在土改中把贫雇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就是农村90%的人口结成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经过
北平、天津、张家口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2.经过——平津战役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毛泽东等人曾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大战役的具体经过和意义吗?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虽然仅驻留了10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历史时空坐标
• 人民共和国诞生,美国建立北约,德国分裂。
第十四单元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 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 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头七年党的路线,指导 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因而成功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争霸开始。1955年
•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奴隶主不 仅占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中国 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奴隶社会 的基本典章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礼乐文明维系的等级秩序瓦解。
• 铁器与牛耕加上水利兴修使中国封 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四分五裂走向 统一与中央集权,华夏族作为中华民 族主体与核心的地位日益确立。急剧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社会 生产力促使中国思想文化群星璀璨, 百家争鸣形成一道文化景观。
历史时空坐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奠基-----先秦 时期
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
建立,从此在黄河、长江两条巨龙的故 乡,中华民族的祖先告别了刀耕火种、 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时代,进入到以 国家产生为主要标志的文明社会。同 时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 的文明成果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唯有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一脉传承。
第三单元封建文明云遮雾罩----三国两晋南北 朝公元三世纪早期-----六世纪末220--581
• 国家分裂,多个政权并存,王朝更 迭频繁;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的循环 往复中曲折发展,江南得到开发,南 北经济差距缩小,民族大融合,动荡 的政局使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各文化 领域带有鲜明的分裂割据烙印与浓郁 民族融合气息。
2024年《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课件1
2024年《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该章节选自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战争的基本过程。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一环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a. 教师讲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共产党坚决抵抗的决心。
b.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背景。
3. 第二环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a. 教师讲解: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阶段。
b.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直观了解战争过程。
4. 第三环节: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a. 教师讲解: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2. 内容:a. 背景:国民党发动内战,共产党坚决抵抗。
b. 过程: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c. 意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和英勇斗争、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内部分裂等。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人民解放战争意义的认识。
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如: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增强民族自信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单元⼈民解放战争第⼗三单元⼈民解放战争知识⽹络单元特征:美帝国主义⽀持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民解放战争的⽅式夺取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
可分五个阶段来掌握本单元知识。
抗战胜利后各⽅的态度:美国扶蒋反共;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号。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国共签订《双⼗协定》,中共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
(1945.8—1946.6)政治协商会议:经共产党的努⼒、民主党派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民的决议。
全⾯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
粉碎敌⼈全⾯进攻:我军以歼敌有⽣⼒量为⽬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法,⼋个⽉歼敌70多万。
粉碎敌⼈重点进攻:陕北战场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等战役中歼敌、⼭东战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全歼敌74师。
2. 战略防御(1946.6—1947.6)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第⼆条战线;民主党派与蒋介⽯集团决裂。
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中共⽅⾯(1)1947年解放区进⾏⼟改,⼀亿多农民政治、经济翻⾝,积极⽀持解放战争。
(2)粉碎了敌⼈的全⾯和重点进攻,实⼒上升。
国民党⽅⾯(1)前线失败。
(2)国统区危机重重。
过程:时间,1947年6⽉底。
主攻⽅向,中原地区。
3.战略反攻三路进军,刘伯承、邓⼩平率部建⽴⼤别⼭根据地;(1947.6—1948.8)陈赓、谢富治率部建⽴豫陕鄂根据地;陈毅、粟裕率部建⽴豫皖苏根据地。
意义:(1)战场引向国统区,有利于深⼊⼟改。
(2)打破敌⼈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南京、武汉。
背景:中共⽅⾯(1)解放区的⼟改基本完成。
(2)我⽅⼒量⼤⼤增加。
(3)装备⼤⼤改善。
国民党⽅⾯(1)军队数量下降。
(2)⼠⽓低落。
(3)全国⼈民反对。
(4)军事计划举棋不定。
过程:辽沈战役(1948.9—11,歼敌47万余⼈);4.战略决战平津战役(1948.11—1949.1,歼敌52万余⼈);(1948.9--1949)淮海战役(1948.11—1949.1,歼敌55万余⼈);敌⼈主⼒基本被消灭。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适用年级八年级(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所需时间几课时) 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光明未来的重要一步。
学习本单元,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是:中共——主张民主和平、避免内战,最后取得胜利;国民党——发动内战,最后失败;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本单元的重点是重庆谈判、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战略大决战。
本单元难点是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国民党正确垮台的原因。
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观察图片来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
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标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重庆谈判的史实了解,使学生感知和平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13):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
二.考纲导图
三.知识探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苏联 人民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反共反人民 独裁和内战 解放区 人民军队 人民解放战争 中日民族矛盾 美帝国主义 国民党反动派 扶蒋反共 战略要地 铁路交通线 和平建国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假和平真内战 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训政 宪政 政治协商会议 剿匪手本 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 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 国民政府 国民大会 和平建国纲领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有生力量 运动战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孟良崮战役 全国土地会议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耕者有其田 晋冀鲁豫解放军 大别山 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年献词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七届二中全会 农业国 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糖衣炮弹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艰苦奋斗 求和声明 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划江而治 北平谈判 国内和平协定 渡江战役 政治孤立 失去民心 一党专政 全国反迫害运动 申九血案 国民党的杂牌军队 贪官横行 美援断绝 蒋桂分裂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人民革命军队 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地d ì图t ú
解读
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
第13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解放战争 PPT课件20 人教课标版
2、下列哪项不属于《双十协定》的内容
A 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
新2、中国 B 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C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D 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3、对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协 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②在 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③体现了党派民主协商的精神 ④很快被国民党政府撕毁 A 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
•
17、不明白,别人都说痛苦的记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改变,可它在我心里,总是在这样的深夜,悄悄袭上心头,不断的蔓延,不断的重复。
•
18、触摸不到的幸福,再努力也是徒劳。
•
19、从此,只是孤单一人,守护着自己的孤独,卸下所有的包袱,蹒跚前行,期待着下一个幸福的轮回。
•
20、残花乱流年,愁肠攒心痛……试着用微笑去听完你们的邂逅,却发现伤痛占满了全世界,而被你捏碎的故事,你还欠我一个结局……回望过往,一切如梦,看似无痕,却挥散不去。
欢迎光临
历史组 王永芹
第17课 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 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 蒋介石为何三次 电邀毛泽东赴重 庆谈判?
重庆谈判
王派民团动和 民若毛,结派平 党飞泽中和假,为 举到东共教和揭了 行重、中育平露尽 和庆周央广阴美快 谈同恩决大谋蒋争
•
10、不曾等待,不知等待的滋味,不曾迷恋,不知说不出的爱的痛苦,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还有一个人是那样深深的爱你?
•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去,多美的回忆。梦想与现实交错,颓废与纯真相依。
•
12、深沉的孤独中,无法控制的一次次回想你的微笑,你的温度,你的纤手,你的话语!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一种失落,一种真情,让我此刻如此的难过。 19、伤心也许总是难以避免,落泪成为不舍的
人教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1课件
人教部编版人民解放战争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人民解放战争”,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战略决战”,涉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第2节“新中国的诞生”,涵盖解放战争胜利的历程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了解其背景、经过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程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黑板。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第1节“战略决战”a. 辽沈战役:介绍战役背景、经过及意义。
b. 淮海战役:介绍战役背景、经过及意义。
c. 平津战役:介绍战役背景、经过及意义。
(2)第2节“新中国的诞生”a. 解放战争胜利的历程。
b.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背景、经过及意义。
2. 板书右侧:列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板书中间:用箭头连接两侧内容,表示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
(2)论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深入了解战争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尽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统编版】人民解放战争精品课件1
【统编版】人民解放战争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历史与社会》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四章“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
具体内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争进程以及战争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战争的基本过程。
2. 使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及战争胜利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历史与社会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时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历史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主要战役:讲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主要战役,分析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
(3)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战争时期的士兵、指挥官等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试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2. 内容:(1)历史背景(2)主要战役(3)战争胜利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列举三个主要战役,并分析其胜利原因。
(3)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人民解放战争》课件
《人民解放战争》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2. 掌握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主要战斗英雄和战役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地图、挂图、音响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历史》学习指导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及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某一重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例题讲解:以辽沈战役为例,讲解战役的背景、过程、胜利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人民解放战争》2. 板书内容:(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内战爆发(2)重要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2)分析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
(3)谈谈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2. 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因政治主张和利益分歧,导致内战爆发。
(2)辽沈战役胜利原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
(3)历史意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中其他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
人民解放战争(历史)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蒋介石的内战方针的假和平的阴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重庆谈判,使学生认识只有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谈判和参加政协会议,表明中共为争取和平做了最大的努力。
通过蒋介石的内战方针的假和平的阴谋的分析,揭露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质。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共两党本质对立的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主次矛盾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能力。
通过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及内战的爆发等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之间关系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
难点: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内容庞杂,头绪较多。
教学时拟住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中国前途命运的不同打算及其成因。
注重分析国共两党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
教学要点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背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国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背景:《双十协定》:谈判的意义: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的召开及激烈斗争:决议及意义:二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讲授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军民通过八年艰苦的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抗战的胜利也意味着中日民族矛盾这一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而此时中国社会的新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进行解决这个矛盾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讲授新课: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背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阴谋发动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美国为了控制中国建立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而支持帮助蒋介石。
《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1
《人民解放战争》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二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对战争经过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
3. 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分析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理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黑板。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
3. 分析三大战役: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三大战役的共性与特点。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2.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解放战争的背景。
b. 分析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意义。
c. 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 a. 解放战争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政策,导致全面内战爆发。
b. 三大战役意义:淮海战役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瓦解;渡江战役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网络单元特征: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可分五个阶段来掌握本单元知识。
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美国扶蒋反共;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国共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
(1945.8—1946.6)政治协商会议:经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我军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八个月歼敌70多万。
粉碎敌人重点进攻:陕北战场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等战役中歼敌、山东战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全歼敌74师。
2. 战略防御(1946.6—1947.6)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第二条战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中共方面(1)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政治、经济翻身,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2)粉碎了敌人的全面和重点进攻,实力上升。
国民党方面(1)前线失败。
(2)国统区危机重重。
过程:时间,1947年6月底。
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3.战略反攻三路进军,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建立大别山根据地;(1947.6—1948.8)陈赓、谢富治率部建立豫陕鄂根据地;陈毅、粟裕率部建立豫皖苏根据地。
意义:(1)战场引向国统区,有利于深入土改。
(2)打破敌人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南京、武汉。
背景:中共方面(1)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
(2)我方力量大大增加。
(3)装备大大改善。
国民党方面(1)军队数量下降。
(2)士气低落。
(3)全国人民反对。
(4)军事计划举棋不定。
过程:辽沈战役(1948.9—11,歼敌47万余人);4.战略决战平津战役(1948.11—1949.1,歼敌52万余人);(1948.9--1949)淮海战役(1948.11—1949.1,歼敌55万余人);敌人主力基本被消灭。
5.胜利进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工作重心转移,提出两(1949) 个“务必”。
北平谈判及破裂。
时间:1949年; 双方:中共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政府的覆灭)。
乘胜进军,追歼残敌。
胜利原因:敌人——政治孤立、士气低落、统治腐败、内外交困;我们——中共领导、先进理论、人民支持、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高考透视【近年来高考知识点分布】从近年来高考知识点的分布可以看到,跨度性的整合、细节理解和多角度分析是主要考查方法,考试以客观题为主。
对于重点和难点,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归纳整合,涉及中外史的内容,要及时分析。
如对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斗争新格局和美、苏对华政策的分析就应注意到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的联系。
国际斗争格局变化:①帝国主义力量大大削弱,旧的殖民体系分崩离析;②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③苏联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并日趋强大。
美、苏对华政策:①美国凭借其实力,极力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成为世界反动势力中心,推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企图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把中国作为它遏制苏联势力在远东发展的工具。
②苏联对中国革命起到了支持的作用,但过高估计了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害怕中国发生内战,会引起美、苏的直接对抗,对其不利,实际上只支持国民党政府,支持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的统一和稳定。
关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首先要弄清这一时期土改的完整概念。
原因: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已不适应当时形势。
性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
过程:中共于1947年秋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成功原因:一是解放军在前线的胜利,提供有力保证;二是有一条符合实际的土改总路线的执行。
意义: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其次将1931年的土地路线,抗战时的土地政策以及1950年的土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的复习准备在主客观题的检测中都做到游刃有余。
讲练平台【讲解】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此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主张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这一过程加以叙述。
(2000年全国高考广东卷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历史阐释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时间范围是从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然后,以民主党派参加重庆政协会,拒绝参加伪国大,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和参加新政协会为环节,结合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理清民主党派政治立场和主张的演变过程。
答案: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民盟代表和其他民主人士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破坏政协会议决议,先后制造“较场口血案”“下关血案”和“李闻血案”,并非法召开“制宪国大”。
民盟等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伪国大,反对其通过的伪宪法。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强令解散民盟。
次年初民盟在香港重建总部,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
随着解放军战争的节节胜利,民主党派认识到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其领导人陆续到达解放区,并于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练习】1.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A.没收地主的土地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D.废除土地私有制(99年全国高考题)2.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99年全国高考题)3.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C.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98年全国高考题)4.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区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96年全国高考题)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抗战胜利后,美国为建立一个可靠的亲美政权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 A.帮助蒋介石政府民主化B.促成国共的政治合作C.打击原亲日派势力D.阻止共产党控制中国2.下列对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解决B.国内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惟一的矛盾C.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仍然存在D.反蒋斗争表明中外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4.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尽力争取国内和平B.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C.揭穿国民党的假和平阴谋D.争取中间力量的支持5.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象陈独秀。
”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一切为了和平 B.不首先挑起内战C.防止国共合作再次破裂 D.要做好两手准备6.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A.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B.使蒋介石政治上陷于被动C.配合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D.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7. 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始终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其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力量壮大 B.为发动内战做准备C.降低中共的威信和地位 D.为了实现独裁统治8. 重庆政协决议和“双十协定”最突出的不同点 ( )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问题B.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问题C.实现民主政治问题D.整编全国军队和改组国民政府问题9.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 )A.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B.向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之路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信心和勇气 D.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10.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军民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争夺重要城市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实工业化开辟道路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2.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
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当时司徒雷登对华的实际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D.希望有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13.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三支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三支部队建立的根据地都涉及的一个省是 ( ) A.安徽B.江苏C.湖北D.河南14.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C.东北地区的解放D.1947年各解放区的战略反攻15. 1947年解放区的土改跟抗战时减租减息相比最大的差异是()A. 对待农民的态度B. 领导力量C. 所起的作用D. 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16. 下列战争跟陈毅有关的是()①青化砭战役②孟良崮战役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A. ①②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17. 对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斗争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B.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全部转入外线作战C.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结束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垮台18.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 ( )A.群众基础良好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C.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D.中原地区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19.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 )A.内线防御为主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C.内线相持为主D.内外线结合,外线决战为主2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决定发动战略决战的直接原因是()A.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B. 我军已取得绝对优势C. 国民党准备收缩防守D. 社会主义苏联的支持21.三大战役的胜利( )A.是西北、东北、华北解放军直接参战的结果B.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结束D.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重庆谈判的举行B.三大战役的胜利C.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D.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2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主要目的是()A.克服党内部分人的骄傲情绪 B.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保证彻底战胜资产阶级 D.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化变质24. 1949年国共两党北平和谈,各方和谈的目的是()①蒋介石以和谈做缓兵之计②蒋介石为了退居幕后指挥③李宗仁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④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2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问题最重要的一项是()A. 明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 提出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C. 规定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D. 规范党的工作作风二、材料解析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