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数: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 认识数字5: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3. 比较大小:能够比较5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多、少和一样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磁性小白板、磁性数字卡片。
2. 学具:牛奶瓶图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个有趣的牧场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 新课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学习数数、认识数字5、比较大小。
3. 巩固练习:通过PPT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让学生判断并用数字表示。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数、认识数字5、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 数数: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 认识数字5: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 比较大小:能够比较5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多、少和一样多。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里的物品,数一数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
3.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正确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数数的方法,掌握从1开始顺序数数和倒序数数。
2. 学会用数词描述物体数量,如“一瓶牛奶”、“两瓶牛奶”等。
3. 通过对牛奶瓶数量的比较,学会使用“多”、“少”等词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正确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数词描述物体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模型或图片,以及数数卡片。
2. 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牛奶瓶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牛奶瓶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询问:“你们看到了几瓶牛奶?”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2. 教学数数方法:a. 教师示范从1开始顺序数数,边数边指向牛奶瓶。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数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c.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倒序数数,同样边数边指向牛奶瓶。
d. 学生独立进行倒序数数,教师巡回指导。
3. 学习用数词描述物体数量:a. 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引导学生用数词描述,如“一瓶牛奶”、“两瓶牛奶”等。
b. 学生模仿教师,尝试用数词描述其他物体的数量。
c.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描述正确的例子,进行表扬和展示。
4. 进行数量比较:a. 教师准备一些相同数量的牛奶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量相同的牛奶瓶。
b. 教师再准备一些数量不同的牛奶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量“多”或“少”的牛奶瓶。
c. 学生分组进行数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b.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找出一些牛奶瓶,与家人一起进行数数和比较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c.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我们在超市看到很多牛奶瓶,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数出它们的数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有几瓶牛奶》教案
4.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乘法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有几瓶牛奶》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运算素养,提高数学思维敏捷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抽象思维,形成数感和量感。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乘法口诀的应用,特别是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口诀快速准确地计算总数。
-重点包括: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有几瓶牛奶》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乘法口诀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尽管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练习,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比我预期的要高,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和见解。这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
在讲解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仍然在记忆口诀方面存在困难。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有趣的记忆方法,如口诀歌、故事联想等,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记忆乘法口诀。
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角色扮演、模拟演示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
2. 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课题:“今天小明去超市买牛奶,他买了三瓶。
回到家后,他又发现冰箱里还有两瓶牛奶。
现在小明有多少瓶牛奶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授新知(20分钟)1. 教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算式“3+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答案。
2. 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实物操作,例如用积木或者瓶子来模拟牛奶,让他们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和解答这个问题。
3. 教师再次强调“加法”的概念,并讲解其符号和读法。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活动:每位同学找一个搭档,一人出题,一人作答,题目是关于加法的简单算式,如“2+3=?”、“4+1=?”等。
2.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总结巩固(5分钟)1.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以及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加法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找出生活中可以应用到加法的例子,并尝试计算。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有几瓶牛奶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有几瓶牛奶 _六年级数学教案 _模板有几瓶牛奶教学目的: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法的含义。
4、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法的含义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2、鱼缸有金鱼8 条,又买来9 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2)9+5=14(分小数凑大数)(牛奶瓶表示)(3)9+5=14(分大数凑小数)(牛奶瓶表示)(4)9+5=14 看见9 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 +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可指名8 至10 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 条,现又有8 条,一共有几条?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2、9+1+5 9+1+3 9+1+8 9+1+99+1+6 9+1+4 9+1+7 9+1+19+1+2 9+1+0巩固凑十法3、数学游戏: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024年《有几瓶牛奶》教学教案
2024年《有几瓶牛奶》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字0到10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有几瓶牛奶》是一本针对幼儿的数学启蒙书籍,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和进行加减法运算。
2.2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教具、实物牛奶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牛奶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内容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数字0到10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记忆这些数字。
3.3 操作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牛奶瓶,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点评和反馈,巩固学生对数字和加减法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数字0到10的认识程度,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能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数学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互动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2 教学步骤1) 利用实物牛奶瓶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识数字。
2) 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示数字0到10的图片,巩固学生的记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活动,实际操作牛奶瓶进行加减法运算。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牛奶瓶子的数量,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技能,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能还不太熟悉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瓶子的数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如3+2=?,4-1=?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牛奶瓶子模型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如“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找出隐藏的牛奶瓶子的过程中,完成加减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一瓶牛奶,然后我喝掉了一半,我还剩下多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加法计算;2.掌握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数字1-20的读写和大小比较;3.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2.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拿出一瓶牛奶并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牛奶。
”3.老师再问:“这是一瓶牛奶,我们可以说有几瓶牛奶?”4.引出本课题目:“有几瓶牛奶”。
模型讲解(15分钟)1.利用教具或黑板报,呈现如下模型:1瓶牛奶 + 2瓶牛奶 = 3瓶牛奶2.老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即把两个或多个数合起来的运算方法。
3.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若已知有一瓶牛奶,再加上两瓶牛奶,那我们就有了几瓶牛奶?4.引导学生回答:“三瓶牛奶。
”5.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上述算式,并让学生跟读,并且强制学生理解其中的加法运算。
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15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分别快速读出每个数字;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并说出比较结果;3.教师让学生试着组合数字,如13、15、18等,同时要求学生读出数字并说出各个数字的位置。
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如下问题:小明家里本来有5瓶牛奶,现在又买了3瓶,那么小明家里有几瓶牛奶?2.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画图,模拟问题中的情景;3.提醒学生合理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计算。
拓展(2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要求符合实际生活,同时考虑语言表达情况。
课后作业1.记住1-20数字的读写;2.自己出一道有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加法的定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有几瓶牛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在数字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方面也加强了训练。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9、计算4+9=?9+2=?,你是怎样算的?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12、练习:9+3=9+7=9+8=9+9=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 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情感。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
2. 牛奶瓶道具。
3. 计数器或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学会数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学会的数数技巧。
二、故事讲解(10分钟)1. 讲解故事《有几瓶牛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元素,如牛奶瓶的数量、颜色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瓶牛奶,要求学生用数学卡片或计数器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牛奶瓶,我们如何表示它们的数量呢?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和情感体验。
2. 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出故事中的牛奶瓶,并写上它们的数量。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作业布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计算。
例如,教师展示3瓶牛奶和2瓶牛奶的图片,问学生:“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回答:“一共有5瓶牛奶。
”2. 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游戏,每组有一瓶牛奶,通过增加或减少牛奶瓶来完成加减法题目。
有几瓶牛奶教案
有几瓶牛奶教案在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字和数学概念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巩固并深化幼儿们的数学概念呢?一份名为《有几瓶牛奶》的教案或许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启示。
一、教案概述教案主要适用于3-4岁幼儿,通过瓶牛奶这一具体案例,让幼儿们进一步掌握数字和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1-5的顺序和数量。
2.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使用数量词(比如"两个","三个")描述物品数量。
3.能够识别“多于”和“少于”等基础数学概念。
4.能够进行基础的数学计算,如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内容1. 给每个幼儿一个小黑板和一些彩色粉笔,让他们自己画出1-5的数字,再让他们计算并书写出每个数字所代表的瓶牛奶数量。
2. 班级里准备一些实物牛奶瓶(比如小牛奶盒),并在瓶子上写上数字1-5。
老师给每个幼儿一张卡片,上面写有摆在桌子上的、用数字和数量词(比如"四个")描述的一些瓶牛奶的组合,让幼儿们按照卡片上的提示,找出相应的牛奶瓶并放到黑板上。
3. 教师展示一些牛奶瓶,并让幼儿们猜测里面牛奶的数量。
例如,让幼儿们看一看5瓶牛奶,然后猜测哪瓶牛奶里面的数量最多、哪瓶最少。
4. 让幼儿们分组,然后发给每组一些小牛奶盒子和数字卡片。
让他们依据数字卡片上的提示,互相竞赛,尽可能快地把牛奶盒子填充满。
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加减符号的添加来增加难度和挑战。
四、教学方法1、激发孩子兴趣。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简单、生动而富有兴趣的听、说、唱、跳、画、记、比等方式,让幼儿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习。
2、自主性教学。
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感受、体验、探究并发现自己需求、兴趣和想象。
让孩子充分发散思维,充分自由探究,创新表现形式,使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和活力。
3、手工操作。
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是同时进行的,让幼儿们通过手工操作模拟、观察和实践,再加以解释和理论引导,会更直观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或新知识。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设计:《有几瓶牛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利用“有几瓶牛奶”的实例,进行加法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如果你有两瓶牛奶,你的朋友又给你三瓶牛奶,你现在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以此来引入加法的概念。
2. 新知讲解:教师解释加法的含义——将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相同单位才能相加,从个位数开始加起,满十进一。
3. 实例操作:教师给出“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出牛奶的总数。
例如,如果第一排有4瓶牛奶,第二排有5瓶牛奶,那么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利用加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 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和价值。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教案主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几瓶牛奶》教案目标:学生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解决数学问题,并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题的能力,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数学课本、习题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问题:“小明家里有很多瓶牛奶,小张来小明家玩,小明说:‘我家里有两个妹妹还有两个哥哥,同爸爸同妈妈养大,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你猜我家里有几瓶牛奶?’小张不解,你们能想出答案吗?”2.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不要立刻给出答案。
步骤二:呈现问题(10分钟)1.教师告诉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关键信息:-小明的家里有两个妹妹、两个哥哥。
-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把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自由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帮助分析并列出可能的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提到的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3.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比如:“我们能否根据小明的妹妹和哥哥的数量推测牛奶瓶数?为什么?”“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的条件对我们推理有何帮助?”4.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步骤四:小组展示与总结(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答案展示与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每个小组的答案,并指出解题方法和推理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教师可以提出其他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思路解决。
2.学生可以互相出题、交流解题思路。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强调使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9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9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篇1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邱厦小学吴燕瑜教学目标1、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 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 9 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演示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活动:师生、生生一起做凑十的猜数游戏。
(我们以前有玩过一个出手指头的游戏,还记得么?我出一个数,你也出一个数,、两个数合起来要等于十。
我们现在再来玩一玩。
看哪组说得又响亮又对。
)二、创设情境出示教学主题图。
师:笑笑的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时,家长为长跑运动员准备了牛奶。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面前的 2 箱牛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牛奶有多少瓶呢?三、探究活动51、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牛奶图。
师:左边箱里有 9 瓶牛奶,右边箱里有 5 瓶牛奶,一共有几瓶? 我们应该怎样列算式?生:9+5=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吗?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生 1:一个一个数。
1、2、3、4……12、13、14。
(师总结, 数数法。
)生 2:左边有 9 个,从 9 开始接下去数,9、10、11、12、13、14,直到数完 5 个。
(师总结,接数法)生 3:画图形。
生 4:可以用我们的小棒摆一摆。
2、师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 9+5=?师:请小朋友们用那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牛奶,左边放 9 根, 右边放 5 根,摆一摆想一想要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小棒?探究 9+5 的“凑十法”算理。
用算式整理思维: 9 + 5 = 1414 109 + 5 = 144 10老师总结,凑十法,从一个数拿出一部分来与另一个数凑成 10。
3、举一反三练一练。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式,正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内容概述:学习如何通过数数的方式,正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学习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数数的方式,正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牛奶店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牛奶瓶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提供实物牛奶瓶,让学生亲自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介绍牛奶店里有几瓶牛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4.2 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牛奶瓶的数量,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4.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2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求认真、准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并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问题。
5.3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数数方法和数学语言表达的掌握程度。
有几瓶牛奶教案
《有几瓶牛奶》教案设计旱平川中心小学袁芳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一)创设情境1.教师谈话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你的教学资料库!出示图片:摘苹果2.教师提问(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二)引入课题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2.教师提问(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2)怎样列式?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一)动手操作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2.动手操作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想法摆一摆、说一说.3.小组交流想法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二)小组讨论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三)创设情境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2.出示图片:草莓、梨3.教师提问(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三、练习巩固.(一)出示图片:算一算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2.全班汇报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计情境、引导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小棒.数字卡片。
一、复习。
1.24689∧∧∧∧∧1()1()1()1()1()齐答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被分成了几和几?指出: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9+()=10问:9+几等于10?强调:9和1凑成10。
3.抢答:9+1+1=9+1+3=9+1+8=9+1+5=抢答后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得出:9加1得几,10再加几就得十几,这种题目很好算。
4.怎样相加才能算得快?为什么?291小结:先算凑成10的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是多少。
这节课就要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课1.教学9+5=14(1)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数一数里面有几个格?能放几瓶牛奶?老师放进9瓶,盒子外面放5瓶,要求一共有多少瓶?怎样列算式?板书:9+5=(2)问:你能通过怎样移动能使我们很快算出得几吗?(一人说,老师演示)A:9加5等于几,我是通过数出来的。
B:9加5等于几,把9分成4和5,5加5等于10,10教学过程加4等于14。
C:9加5等于几,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3)理清计算过程:(老师再演示一次移动过程)为什么你移动一个放在格子里呢?(因为9和1凑成10)一个从哪儿来?(把5分成1和4)此时板书成:9+5=这时可以怎样算:9加1得几?10加4得几?所以9+5等于几?不看图谁能说说计算过程?(指一两名说)全班跟着老师说。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从生活中抽象数的概念的过程,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以及运用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2. 学习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数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牛奶瓶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
2.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意义。
3. 采用游戏教学法,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牛奶瓶模型、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牛奶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引出数的概念。
2. 学生尝试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个数和数量。
二、新课(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数数、识数的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数数、识数的心得。
三、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动练习,互相检查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 学生用书上的课后作业。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幅以牛奶瓶为主题的数学画。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数概念学习中的掌握情况。
2024年《有几瓶牛奶》教学教案
2024年《有几瓶牛奶》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数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几瓶牛奶”这个具体情境下的数学问题。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数数和计数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教材中应该包含关于“有几瓶牛奶”的相关插图和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应该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幻灯片、视频或动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有几瓶牛奶”的问题情境。
使用实物牛奶瓶或模型牛奶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实际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与牛奶相关的话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喝过牛奶吗?你们知道牛奶瓶通常有多少毫升吗?”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2 教学活动使用幻灯片或实物牛奶瓶,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数和计数。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有几瓶牛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他们对于“有几瓶牛奶”的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有几瓶牛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于“有几瓶牛奶”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练习题目和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对于“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和提高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现的不够。
一般
70
《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9页—80页。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有几瓶牛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学情调查分析
课前,对38名同学进行前测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全部正确16人占42%,不进位加法的正确率为99.75%;进位加法的正确率为97.62%,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正确率为96.55%。
问题找6人面谈,期中有5个人都是一个一个加或一个一个减,只有一个同学用的是“凑十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四、学习难点: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五、评价方式的设置
目标1: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论述式评价
目标2: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论述式评价
目标3: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
【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沟通联系
1、同学们,今天来了好多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几个?
2、这么多啊,怎么数呢?圈出十个数行不行?好数吗?为什么?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包装都是10个一盒的,这样就是让我们买起来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进入数学化的世界。
通过对于对身边生活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笑笑去超市买牛奶,看到有两箱牛奶,你能数出每箱有几瓶牛奶吗?)
(1)根据我们数出的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你能列出个算式吗?你是怎么算的?你不能把你的算法,用小棒摆一摆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师利用学生超市买中西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巧妙的引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其他人你们可以用我们介绍过的算法摆一摆,也可以把自己的算法摆一摆。
(2)你是怎么摆的说给同桌听。
(3)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算法,像这样把9凑成10,或者把5凑成10 的算法就凑十法。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来理解算理。
3、用计数器引导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1)我们来试一试用计数器来算一算。
(2)先拨几个,再拨几个,各位没珠子怎么办?现在10 在计算器上还可以怎么拨?还有几个没加呢?加在什么数位上?
(小结:在计算的时候,满十可以向前一位进一,这就叫“满十进一”。
(如果没有小棒,没有计数器还有别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拨一拨,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意义。
在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算法。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1)在这幅图中9指的是什么?3呢??理解9+3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读题目,要求我们怎么做?怎么圈可以让我们很快找到答案?圈出几个?谁来试一试,用9+1凑十。
还课以用谁来凑十?用哪个凑十比较方便呢?
(3)独立完成,圈一圈算一算。
(4)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一步步的引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带领学生梳理解题思路。
2、第一题:圈一圈算一算。
(1)你还能用刚才“凑十法”解决这道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你是把谁凑十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中教师的一步步的引入,这题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题思路,巩固新知。
3、第2题:
(1)读要求:一共有几条鱼?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左边有9条鱼,右边有8条鱼这两个信息,你能列出算式解决一共有几条鱼吗?试一试。
(4)一共有几个番茄吗?用我们刚才分析问题的方法,想一想,一共有几个番茄?
(5)独立完成第二道。
【设计意图】:这题既能然学生巩固新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可谓一箭双雕。
4、第3题:登山
(1)左右两条上山的路,你可以选一条,上山。
比比谁快?
(2)汇报,引导说算法
(3)观察左右两条路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再走走另一条路下上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登山”的数学游戏来保持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的数学,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板书:
一共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9+5=14
凑十法 9+1=10 5+5=10
10+4=14 10+4=14
满十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