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猪野泽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

合集下载

龙感湖钻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

龙感湖钻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

孔分析中认为龙感湖是古澎蠡泽的主体部位, 长江穿湖而过 $ 晚全新世期间随长江不断南移, 古澎蠡泽最终解体, 江湖分离, 形成了现在的龙感湖 $ 这个观点在解释全新世中后期湖泊的演 化上似乎比较合理, 但没有年代依据, 而且很难解释龙感湖的早期成湖原因 $ 近年来一些学者 通过长江流域地貌和长江阶地沉积物特征研究, 提出该区湖泊成因与长江自然堤的发育有
[C] 期 (1/ * / 2 5 * C7@AB) 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特征时期 , 物理和生物指标却有相似的变化特点 *
显然沉积物环境的变化并不能完全用气候来解释, 可能受其它因素控制 *
!期
羊向东等: 龙感湖钻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
%&,
[!, ", #] 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沿江浅水湖泊的形成与长江有关 , 这是一个已被普遍接受的观
["]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很难获取较长时期以来连续的沉积钻孔 , 所涉及的钻孔资料大多
限于近几千年, 且地层或有缺失, 因此长期的湖泊环境演化对比相对困难 & 此外长江的变迁与
[!, 1] 沿江湖泊环境演化的关系目前还不很清楚 宿松、 望江等一带, 河网交错, 浅水湖群 & 黄梅、 [%] 在恢复龙感 发育, 历史时期曾属于澎蠡泽的主体部位 & 本研究试图通过龙感湖钻孔的研究,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N;OP6QR ;S RQE7 T(U76(7T
LMA& "%, 6M& ! , NVI& !##!
龙感湖钻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
羊向东
提 要
!
吴艳宏
朱育新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17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17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1.8 土与土层
土与土层的特点:
1
土与土层是自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按其
成因的不同分别形成不同的土类和土层。
2
土按其成因不同,分别形成由一种或多种矿物颗粒, 一组不同颗粒粒径和不同结构性能所组成的集合体,
分别具有明显不同的应力应变特性。
3
土层按其成因不同,分别形成由一种或多种土构成 层状构造的复合体,分别具有程度不同的不均匀性、
1.7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第四纪沉积物是由地壳的岩石风化后,在风、地表流水、 湖泊、海洋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松散沉积物。
岩石
风化产物,即残积物
风化作用
搬运、沉积
坡洪 积积 物物






湖 风冰 积 积碛 物 物物
建筑场地一般涉及的都是第四纪沉积物。
1.7.1 残积土层(eluvium)
1.7.6 湖泊沉积土层(Ql)
湖泊 含水量极高 淤塞
沼泽
透水性很低 沉积物
沼泽
压缩性很高 且不均匀, 承载力很低
1.7.7 风积土层(Ql)
风积土层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破碎物被风 吹扬,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由粉土粒或砂粒组成,含可溶
黄土
盐,土质均匀,质纯,具大孔
1.7.1 残积土层(Qel)
具有一定的结 构强度;易产生 不均匀沉降
孔隙度↑
松散、富水
工程性质
强度↓
均质性差
压缩性↑
1.7.2 坡积土层(Qdl)
雨雪水流将山坡高处的风化 碎屑物缓慢地顺坡冲洗,堆积在 较平缓的山坡脚处而形成的沉积 物。
地貌上称坡积裙。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期末考试4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期末考试4

课程答案网课刷课f ly i n gj g h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4套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4=32)1、岩溶作用2、地貌的形态3、荒漠4、岩屑型风化壳5、汊河型河床6、古地磁年代学7、新构造运动8、冰期与间冰期二、简答题(6×7=42)1、简答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2、简答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3、简答斜坡上的重力地质作用。

4、简答什么是坡积物。

5、简答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

6、简答新构造的标志。

7、简答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三、论述题(2×13=26)1、试述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2、试述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荒漠: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4、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常形成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洪流自山区搬来的细粒粘土物质在这里淤积形成泥漠。

5、汊河型河床:河床宽窄相间,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两股或多股汊道。

6、古地磁年代学: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通过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获得岩石年龄的方法。

7、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N )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课程答案网课刷课f ly i n gj g h8、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环境记录

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环境记录

第36卷第2期2018年4月沉积学报A C T A S E D I M E N T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V o l.36N o. 2A p r.2018文章编号:1000-0550 (2018) 02-0310-09DOI: 10.1402X/j.issn.1000-0550.2018.035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及末次冰消期 环境记录商圣潭,钟巍,魏志强,朱婵,薛积彬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摘要为进一步探究定南大湖湖沼晚冰期以来的水文特征及气候变化,对研究区K02钻孔的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48个沉积样品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三个粒级组分:0.6~7.1p m(组分1),20~ 44.8p m(组分2)和89.3~447.7p m(组分3)。

结合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分布规律,并根据敏感组分2和l4C测年数据探讨了该区域近16 k 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6 000年里,大湖地区的水文及气候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1)在16.0~11.5 k a B.P.期间,气候总体偏冷干,敏感组分含量增降比较明显,能较好的对应老、中、新仙女木事件和B/A暖期;2)11.5~6.0 k aB.P.期间,大湖地区进人了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敏感组分总体含量偏低;3)6.0~3.8 k a B.P.期间,敏感粒度组分含量迅速升高且波动较大,大湖湖沼地区进人一个相对干冷的时期;4)3.8k a B.P.至今为第四阶段,敏感粒度组分含量总体偏低,考虑到人为干扰因素,暂不做详细讨论。

通过对大湖地区水文状况的研究发现,大湖湖沼地区自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很不稳定。

与格陵兰G I S P 2冰芯、董哥洞D4石笋及其K02钻孔其他指标的记录对比可以发现,敏感组分2对仙女木、9.5k a、8.2 k a等冷事件的记录更加明显,也说明了大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这种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6层序地层学-湖盆层序地层

6层序地层学-湖盆层序地层

LD5-2-3- LD5-2-1-SZ36-1-16井连井地震剖面
2800
2500
2000
Ed1
Ed2
Ed3
Es1+2
TX92043
NE
1200
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海相层序 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尽管海相 盆地与陆相盆地还存在多种差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层序划分方案
将准噶尔盆 地C-Q地层划 分为4个一级 层序、9个二 级层序、29 个三级层序
一级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东部大井凹陷D8425剖面 PSB3和TSB1是一级层序界面
一级层序界面ຫໍສະໝຸດ 准噶尔盆地SN9剖面 PSB3是一级层序界面
一级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西缘SN10剖面 TSB1是一级层序界面
岩心资料
测井资料 地震资料
层序边界识别标志 构造运动界面、构造应力场转换界面、大面积侵蚀不整 合面、大面积超覆界面 古生物组合类型及含量突变、化石群分异度突变、古生 物断带 古土壤层或根土层、颜色和岩性突变界面、底砾岩、沉 积旋回类型转变界面、沉积相向盆地方向迁移、煤层、 准层序组或体系域类型突变、有机质类型和含量突变、 地球化学指标突变等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测井曲线突变接触界面、视电阻率 突然增大或降低、地层倾角的杂乱模式、成像测井的不 整合响应 地震反射终止现象剥蚀、顶超、上超、下超,地震反射 波组产状和动力学特征以及旋回特征的变化
欠补偿盆地
(据Kevin,2000)
过补偿盆地沉积特征(据Kevin,2000)
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碎屑岩 层序地层理论适用于湖泊盆地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一、湖盆构造作用和气候变化 1、湖盆构造作用及其对层序的控制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

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

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
曹光杰;王建;熊万英;张学勤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06(26)1
【摘要】末次冰期盛冰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长江发育古深槽。

根据沉积物的颗粒状况,南京段古河谷的充填可以分为3期明显的由粗到细的沉积韵律:末次盛冰期深切古河谷,河床窄陡,沉积物颗粒粗,为卵砾石到中砂、粗砂;冰后期河床较宽,沉积物
为砾石、粗砂到中砂、细砂;全新世,河流进一步展宽,沉积物为粗砂、中砂到细砂、粉砂,细砂沉积厚度很大。

全新世中期河床有数次左右摆动,两侧形成了细砂—砂质黏土互层的沉积。

根据不同时期沉积物的颗粒级配情况,推算出各时期河流的起动
流速和平均流速,验证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认为剖面的深切河槽是局部深切的结果。

各期河床形态和沉积物的特征,反映了末次盛冰期、冰后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和
环境演变。

【总页数】6页(P23-28)
【关键词】古河谷;沉积韵律;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
【作者】曹光杰;王建;熊万英;张学勤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
【相关文献】
1.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镇江段古河槽沉积特征 [J], 刘卫国;夏慧敏;曹光杰
2.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下关-栖霞山段的古河槽 [J], 曹光杰;张玉兰;李彦彦
3.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 [J],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周斌;郑洪波;杨文光;李丽;王慧【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8(28)3【摘要】文章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北部MD05-2905钻孔(20°08.17'N,117°21.61'E)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的正构烷烃、甾醇和烯酮等有机分子标志物对南海北坡25ka以来沉积物物源、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探讨.长链正构烷烃总含量和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表明25.0~14.5kaB.P.时段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陆源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输入均较高,14.5~8.5kaB.P.时段迅速降低,全新世8.5kaB.P.之后稳定在较低水平.末次冰期海平面低,陆架出露面积大,陆源物质搬运至沉积地点的距离短,强盛的冬季风及其驱动的洋流有利于大量的陆源物质搬运至该沉积地点;14.5kaB.P.,对应于MWP Ia 时期,陆源物质输入迅速减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迅速降低,印证了此时海平面的快速上升.C31/C17物源参数表明陆源物质输入和海洋内生源输入在25.0~14.5kaB.P.时段和14.5~8.5kaB.P.时段分别占据了主要地位,这表明海平面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影响可能更大;全新世8.5ka之后,陆源、海洋内生源输入交替占据主要地位,这可能与东亚季风增强有关.从有机分子标志物研究来看,海平面的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及总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均有重要控制作用,但海洋初级生产力中某些藻类如硅藻可能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因素.C28甾醇含量指示硅藻在MWP Ia和MWP Ib时期大量增多,这可能是14.5~8.5kaB.P.海洋内生源输入相对较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对11.0~8.5kaB.P.时段的碳酸钙低值事件可能有一定贡献,但其对海陆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页数】7页(P407-413)【作者】周斌;郑洪波;杨文光;李丽;王慧【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相关文献】1.南海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YSJD-86GC柱样的证据 [J], 邱燕;朱照宇;钟和贤;付淑清;陈超云2.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沉积有机碳记录及其古植被环境信息 [J], 周斌;郑洪波;杨文光;韦刚健;李丽;王慧3.贵州草海近21ka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反映的古环境变化 [J], 龚晓飞; 陈聪; 汤永杰; 黄康有; 乐远福; 梁凯璇; 郑卓4.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J], 吕厚远;刘嘉麒;储国强;顾兆炎;Negendank J;Schettler G;Mingram J5.南海北部陆坡SH1B孔MIS 6期以来古生产力和古环境变化的硅藻记录 [J], 吴聪;陈炽新;陈芳;周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泊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记录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湖泊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记录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卢粤晗 1,2,孙永革 ,翁焕新
(1.中 国 科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国 家 重 点 实验 室 .广 东 广 州 510640;2.浙江 大学 地 球 科 学 系 ,浙 江 杭 州 310027)
摘 要 :与 深 海 沉 积 与 冰 芯记 录相 比 ,湖 泊 沉 积 主 要 反 映 区域 气 候 变 迁 史 ,可 以揭 示百 年 、甚 至 十 年尺 度 的 古 气 候 事 件 ,是 高 分 辨 率 古 环境 、古 气 候 重 建 的理 想 场 所 。传 统 的 地 质 地 球 化学 方 法 主 要 侧 重 于 宏 观 物 理 /化 学 特 性 描 述 和
孢 粉 学 的 研 究 ,近 l0年 来 ,沉 积 有 机 质 分 子 碳 、氢 同 位素 地 球 化学 技术 的渗 入 ,使 研 究 工 作 从 传统 的宏 观 、微 观 层 次
向 分 子 级 水平 发 展 ,对 诸 如 古 生产 率 估 算 、C /C 植 被演 替 史 、古 二 氧化 碳 分 压 及 古 温 度 计算 等 深层 次 问题 解 决 提 供 了强 有 力 支持 。本 文 评 述 了湖 泊 沉 积 有机 质 分 子 与 碳 、氧 同位 素 地 球 化学 记 录及 其 在 区 域 古 环境 、古气 候 研 究 中的
目前对 湖泊 古生 产率 的估 算主要 停 留在定性 水 平 上 。不 同生源 具有 不 同碳 同位 素组成 (图 2)1121,如
图 1 来 源 于 海相 藻类 的有 机 质 成 分 的 8'3C值 的 范 围 可 以指 示 成 岩作 用 造 成 的有 机 质 同 位 素值 的 变化 范 围
相对 于海 洋沉 积记 录所揭 示 的大时 间尺度 、大 区域 背景 古气 候 、古 环境 演变 而言 ,湖泊 沉积 则是地 区性 古环 境 、古 气候 变迁 的最佳 载 体 ,它 完整地 记 录 了地 质历 史时 期 区域 气候 、植被 以及 人类 活动 的演 化轨 迹 ,特别 是那 些 汇水域 小 、沉积 速率 大 、水 体相 对较 浅 的沉 积 盆地 ,对 区域 气候 变化 的响 应尤 为敏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王文远;刘嘉麒;刘东生;彭平安;J.Negendank【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0(7)B08【摘要】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一定的遥相关 ,但也表现出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低纬度区超前高纬度区的显著不同。

【总页数】6页(P197-202)【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古季风;古气候变化;沉积岩;生物硅【作者】王文远;刘嘉麒;刘东生;彭平安;J.Negendank【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P588.2【相关文献】1.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气候事件与GISP2记录的对比 [J],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J.Negendank2.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和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J], 匡欢传;周浩达;胡建芳;杨小强;彭平安;杨浩3.末次冰消期热带潮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J], 王文远4.末次冰消期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J], 王文远;刘嘉麟5.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J], 吕厚远;刘嘉麒;储国强;顾兆炎;Negendank J;Schettler G;Mingram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次盛冰期以来河道演变研究综述

末次盛冰期以来河道演变研究综述

1041
的泥炭 、 贝壳堤 、 粒度分析 ,孢粉 、 微体古生物化石分 14 [ 5 ~12, 16 ~19, 34 ~45 ] 析 ,地球化学分析及 C 测年等 指标 。 3. 1 泥炭 、 贝壳堤 、 粒度分析 泥炭已作为一种水域面积变化以及海面变化的 重要替代性指标而在环境变迁中得到广泛的研究与 [ 38, 39, 42 ] 应用 ; 贝壳堤是河流以及海潮等共同作用的 产物 ,一般沉积在高潮位 ,其沉积特征是贝壳与粗砂 [ 39 ] 混合沉积 ,是海浪从潮间带冲向高潮位位置的 。 贝壳堤以及埋藏的海相贝壳层 , 作为第四纪海岸带 地貌的一部分已成为恢复古海岸线位置以及过去海 面变化的一种借用指标 ; 粒度是地层研究中的常 用指标 ,通过分析粒度在剖面上的变化来研究当时 的沉积环境 。 3. 2 孢粉 、 植物硅酸体 、 有孔虫等分析 孢粉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植物的种 类、 数量等植被情况 ,通过对孢粉组合的研究可以恢 [ 34 ~36 ] 复古植被进而恢复古气候 、 古地理环境 ; 植物 硅酸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茎叶中 , 它不像孢粉那样 易于搬运和飘扬很远 , 用它恢复植物群落及古环境 时 ,受外来混杂成分影响较小 ,故可以根据古土壤中 的植物硅酸体分析当时的植被及气候状况 ; 有孔 虫和介形类能反映古盐度 、 古温度和古水深等环境 变化 ,因而被广泛用于古环境的研究和恢复 ,特别是 [ 5, 7, 35, 44, 45 ] 应用于海侵和海面变化的研究 。但是 , 有 有孔虫分布的地方不一定经历海侵 , 此指标的分析 还要结合其他指标的验证 。 3. 3 地球化学指标 地球化学指标有 SiO2 /A I 碱— 碱土金属元 2 O3 、
古河谷侵入 ,河流基面抬高 ,引起溯源堆积 。海面继 续上升 ,溯源堆积依次上移 、 叠置 , 构成下粗上细的 退积或加积沉积层序 , 其沉积相包括河床相砂砾层 [ 5 ~19 ] 及其上覆的河漫滩相沉积 。这种古河谷中形 成的海侵充填层序 ,与河流沉积相似 ,但最大的特点 是上部河漫滩相沉积中 ,受到海水的直接影响 ,含有 少量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海相自生矿物 。现代河口的 观测表明 ,涨潮流是搬运海相自生矿物和海相微体 化石溯河而上的主要动力 。冰后期海面上升 , 溯源 堆积达到的河段 ,涨潮流的影响尚不能及 ,因此河床 相粗粒层不含海相微体化石和自生矿物 。随着海面 进一步上升 ,河口后退 ,涨潮流的影响逐渐涉及该河 段 ,河流相中开始出现海相微体化石 , 且数量向上 增多 。 海面进一步上升 ,在 7. 5 ~6 ka B P 时达到最大 [ 20 ~22 ] 海侵 ,海水溢出古河谷 ,侵入古河间地 ,镇江以 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河口湾 , 沉积一套分布较为广泛 的浅海 、 滨海相沉积 。 1. 3 最大海侵以来河口段河道的演变 全新世最大海侵时 , 镇江以下形成巨大的河口 湾 。现在的长江河口段河道是由喇叭状河口湾演变 而来的 。从 7 ~3 ka B P的 4 ka 左右的时间里 ,流域 内人类垦殖能力低 , 水土流失轻 , 河流含砂量小 , 加 之河床基面调整 ,中下游河道发生淤积 。因此 ,当时 河流搬运到河口的泥沙相对较少 ,岸线推进缓慢 。 3 ka B P以来 , 特别是 2 ka B P 以来 , 由于人口逐渐增 多 ,流域内垦殖越来越强烈 , 致使长江来砂增多 , 加 之中下游河床淤积减弱 , 导致进入长江口的泥沙增 多 ,三角洲淤积加快 。现代长江三角洲的绝大部分 [ 13, 23 ~27 ] 面积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 2 ka B P 前 , 长 江只在镇江扬州以上才稍具正常河流的形态 , 镇江 扬州以下 ,沙洲罗列 。随着河口沙岛相继并岸 , 江面束狭 ,形成正常的河段逐渐向下游推移 。 17 世 纪 ,江阴以上河槽成形 ; 18 世纪海门诸沙并岸 ; 19 世 纪末 ,横沙 、 鸭窝沙先后围垦成岛 , 南支在浏河以下 分为南北两港的形态已基本形成 ; 20 世纪 40 年代 , 由于九段沙的切开 ,南港又分为南槽和北槽两汊道 , 最终形成四口入海的格局 。北支是涨潮流的主要通 道 ,其演变规律是在淤积萎缩的过程中向北摆动 。 南支是长江径流入海的主要通道 , 20 世纪 50 年代 以来 ,南支南岸基本稳定 , 北岸崇明岛岸滩蚀淤交 替 ,河道中长兴岛 、 横沙岛 、 扁担沙 、 九段沙等不断淤 [ 1, 3, 28 ] 长 。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作者:朱钘刘云华高晓峰夏明哲查显峰罗居德来源:《新疆地质》2024年第01期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也是研究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

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由上部主体浅青灰色-灰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下部土黄色长石岩屑砂岩、含砾粗砂岩、砾岩组成,对上部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样品化学蚀变指数(CIA)为77.57,反映物源区经历中等风化作用;碎屑物质磨圆和分选较差,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短,成分成熟度低;Cu/Zn、V/Cr、V/(V+Ni)、Ni/Co及U/Th值指示古沉积环境为富氧的氧化环境-贫氧过渡环境;Sr/Cu、Al2O3/MgO值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Li,Sr,Sr/Ba,Th/U值指示淡水环境;综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其上部主体为浅湖亚相沉积,下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样品中含流纹岩岩屑,La/Th-Hf、La/Sc-Co/Th和Ni-TiO2判别图指示三工河组源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火山岩;出现少量安山岩岩屑和Th/Co、Th/Cr比值显示源岩有少量中-基性岩。

通过样品与不同构造背景杂砂岩成分对比、Th-Co-Zr/10、La-Th-Sc、Th-Sc-Zr/10判别图显示物源区应为大陆岛弧构造背景。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属同一沉积旋回。

八道湾组为南缘主要烃源岩层位之一[1-3],三工河组同样具有油气成藏条件[4,5],具较好的油气藏勘探前景。

三工河组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大部分区域。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积特征存在一定差异[4-13]。

前人对南缘和临近中央凹陷三工河组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沉积特征[6-8]、砂体结构和水动力条件[9-13],认为区域内沉积水体水动力条件自早期辫状河三角洲相到晚期湖泊相逐渐减弱[14-15],早期发育有河道强、弱冲刷叠置砂体组合等多种砂体组合样式[10]。

江苏建湖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物群和古地理

江苏建湖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物群和古地理

江苏建湖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物群和古地理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一直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经过细致的野外考察,选取江苏建湖冈北地层剖面(GB剖面、GB2剖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方法,与前人研究的苏北庆丰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研究剖面地层年代序列。

同时通过对藻类、孢粉、锆石物源示踪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究了末次冰期至全新世中期古环境演变。

结合临近的冈西地区剖面(GX2剖面)全新世早中期以来的孢粉记录,重建了江苏建湖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物群演化序列,重点探讨研究区的岸线位置及海岸地貌环境演变过程,这对预测江苏江淮地区未来滨海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结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冈北及周边较大的区域在早中全新世发育了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在晚全新世,常绿阔叶树组分有所减少,而落叶阔叶组分有所增加,植被演变为含有少量针叶树和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

(2)GB、GX2剖面孢粉分析中出现丰富的微体藻类化石,最主要的有刺甲藻属(Spiniferites)、多刺藻属(Multispinula)等咸水生藻类。

同时少量但连续出现淡水藻类如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双星藻属(Zygnema)。

藻类化石群对当时的地貌环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可推测GB、GX2剖面所在地在冰后期可能为海陆过渡地带。

(3)淮河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可与GB2剖面样品有较好对应,与废黄河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长江和黄河下游沉积物与冈北地区沉积物有明显差异,表明冈北地区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淮河。

一般认为,大陆岸线的变化与海侵海退呈线性关系。

但研究区为淤泥质海岸,淮河入海带来的沉积物堆积成陆作用,使得岸线变化的机制更为复杂。

(4)建湖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过程大致可认为:8500 cal.a BP前可能是陆地环境;8500-7500 cal.a BP,海面不断上升,GB、GX2剖面所在地为近岸浅海环境;7500-6800 cal.a BP,海面上升速率下降,淮河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多,成陆作用增强,岸线东进,GX2剖面所在地可能为潮间带上部;6800-5800 cal.a BP,岸线继续东进,期间有摆动,GX2剖面所在地主要为潮上带,潟湖发育。

末次冰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_末次冰期的影响

末次冰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_末次冰期的影响

末次冰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_末次冰期的影响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你知道末次冰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末次冰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末次冰期的时间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

第四纪冰川(disijibingchuan)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

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

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

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

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

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陈志华;陈毅;王汝建;黄元辉;刘欣德;王磊;邹建军【期刊名称】《极地研究》【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 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海冰/冰山以及区域性冰川的消长变化;(2)BR02岩芯上部17-25 cm段出现富Mn、富Ba的氧化型沉积,说明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白令海与北太平洋、北冰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达到极点,白令海环流加强,海盆底层水含氧状况明显改善,并引发海洋生产力增加;(3)CaO、Na2 O、Sr、Zr及Na2 O/K2 O比值的分布说明,海盆冰筏碎屑主要来自富碳酸盐的育空河流域,其次为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等火山岩区;岩芯上部Na2 O/K2 O比值的递增暗示10 ka BP以来与火山物质输运有关的北太平洋入流(阿拉斯加流)可能增加。

%From a high-resolution study of sediment grain size,color reflectance and elemental stratigraphy of core BR02, which was dredged from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ering Basin,we ca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Core BR02 provides perfect records of the ice-rafted detritus (IRD)events that have happened since 16.3 ka BP at the end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including the H1 ,OD,YD and Boreal 2 events,of which H1 and YD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These IRD events all happened during cold episodes or stadials,and indicate changes in sea ice/icebergs inthe sea and local glaciers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2)The interval of Mn-and Ba-rich sediments at 17-25 cm in the upper part of BR02 indicates that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the Bering Sea,and the Arctic Ocean increased to its highest level during the Holocene high-sea-level period,which induced changes in the circulation and seabed redox and an increase in marine productivity in the Bering Basin.(3)The concentrations of CaO,Na2 O,Sr and Zr and the Na2 O/K2 O ratio indicate that the IRD wa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Yukon River drainage,and secondarily from the volcanic province that includes the Alaska Peninsula and the Aleutian Islands. Meanwhile,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Na2 O/K2 O ratio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re indicates that the circulation,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Alaska Current on sediments,has been enhanced since 10 ka BP.【总页数】12页(P17-28)【作者】陈志华;陈毅;王汝建;黄元辉;刘欣德;王磊;邹建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记录的气候事件与GISP2记录的对比 [J], 王文远;刘嘉麒;彭平安;J.Negendank2.贵州西部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J], 刘勇; 潘雪花; 向莉芳; 袁智郴; 杨作治; 李正西; 赵增友3.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J], 王文远;刘嘉麒;刘东生;彭平安;J.Negendank4.冰岛北部陆架末次冰消期以来基于硅藻的古环境记录 [J], 赵云;沙龙滨;刘焱光;蒋辉5.南海低纬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古环境 [J], 张玉兰;贾丽;李珍;戴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赵希涛;朱大岗;严富华;吴中海;马志邦;麦学舜【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3(023)001【摘要】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 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 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 800 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 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 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 4和MIS 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 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 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 5和MIS 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总页数】12页(P41-52)【作者】赵希涛;朱大岗;严富华;吴中海;马志邦;麦学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J],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2.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J],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3.西藏纳木错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湖面变化 [J],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周春景;严富华;朱大岗4.西藏纳木错地区约120 ka BP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 [J],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周春景;严富华;麦学舜;朱大岗5.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显示的环境信息 [J], 朱大岗;孟宪刚;赵希涛;邵兆刚;马志邦;杨朝斌;王建平;吴中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苏志珠;董光荣;李小强;陈惠忠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1999(19)2
【摘要】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海则滩湖沼相沉积剖面,真实地记录了晚冰期以来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演化历史。

在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测年基础上,据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等气候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古气候变迁序列为:12kaBP前干燥寒冷;12~10kaBP气候转暖湿;10~8.5kaBP以温湿为主,在10~9.5kaBP出现YoungerDryas冷干事件;8.5~3.0kaBP温暖湿润;3.0kaBP后气候趋于半干旱与现代气候较接近。

这种气候演化规律是受地球轨道因素影响。

【总页数】6页(P104-109)
【关键词】晚冰期;毛乌素沙漠;气候变化;环境特征;沉积记录
【作者】苏志珠;董光荣;李小强;陈惠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P512.3
【相关文献】
1.我国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水文变化:南岭东部高分辨率湖沼沉积记录 [J], 欧阳军;钟巍;薛积彬;郑琰明;马巧红;蔡颖
2.毛乌素沙漠东南缘湖沼相沉积物粒度特征记录的12.2 cal.ka B.P.以来的区域环境变化 [J], 贾飞飞;鲁瑞洁;高尚玉
3.我国西部内陆型晚冰期环境特征的湖相沉积记录 [J], 钟巍
4.东疆北部地区小冰期环境特征的湖相沉积记录 [J], 钟巍
5.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J], 陈忠;马海州;曹广超;张西营;周笃珺;姚远;高章洪;谭红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日本海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姚政权;刘焱光;王昆山;石学法【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2010(0)2【摘要】日本海末次冰期交替出现的深色层与浅色层可能记录了格陵兰冰芯指示的Dansgarrd-Oeschger旋回冷暖变化。

本文对取自日本海南部KCES1岩芯纹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来判别沉积物不同组分和来源。

结果显示深色纹层中指示陆源碎屑来源元素Al,K和Ti含量较高,而代表生源组分的元素Ca和Sr含量较低;浅色层相反。

深浅色纹层元素含量变化指示的陆源碎屑输入波动记录了Dansgarrd-Oeschger旋回信号,与冷期相比,在温暖期钻孔沉积物中较多的陆源碎屑可能是由加强的东海沿岸流带入日本海。

末次冰期格陵兰和北大西洋等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导致大气环流和/或洋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对东亚季风降水的调控可能是造成KCES1岩芯中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8页(P119-126)【关键词】日本海;末次冰期;地球化学;XRF岩芯扫描;Dansgarrd-Oeschger旋回【作者】姚政权;刘焱光;王昆山;石学法【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2【相关文献】1.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J], 周斌;郑洪波;杨文光;李丽;王慧2.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古海洋演化的沉积记录 [J], 李铁刚;陈金霞;张德玉;刘振夏3.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古海洋演化的沉积记录 [J], 李铁刚;陈金霞;张德玉;刘振夏;;;4.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陆源沉积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海平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邹建军;石学法;刘焱光;刘季花5.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 [J], 方文丽;姚政权;石学法;葛晨东;乔淑卿;李小艳;董智;王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洲湾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相与浅层生物气勘探

杭洲湾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相与浅层生物气勘探

杭洲湾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相与浅层生物气勘探林春明;李广月;卓弘春;李从先;于建国【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5(007)001【摘要】根据杭州湾沿海平原大量的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下切河谷(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相,以及浅层生物气藏分布特征.末次冰期以来,随着海平面变化,杭州湾地区下切河谷演化经历了深切、快速充填和埋藏三个阶段.末次冰盛期,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大,增加了河流梯度、加强了下切作用,形成了钱塘江和太湖下切河谷,随后在冰后期被充填和埋藏,下切河谷的两侧为暴露地表的古河间地.根据岩石学、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本区下切河谷充填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以划分为4个沉积相类型:河床滞留沉积物到部分曲流河沉积体系的边滩沉积、河漫滩-河口湾沉积、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砂坝沉积.在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期间,由于海平面上升、潮流体系、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空间条件适合一个潮流沙脊体系的发育,其中的砂质透镜体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发育的潮流沙脊.对于河口湾-浅海沉积和河口湾砂坝沉积而言,由于沉积条件不再有利,没有形成沙脊沉积.所有的商业性生物气都存储在下切河谷内河漫滩-河口湾砂质透镜体中.【总页数】13页(P12-24)【作者】林春明;李广月;卓弘春;李从先;于建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同济大学教育部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相关文献】1.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勘探方法研究 [J], 林春明;李广月;李艳丽;于建国;蒋维三;陈海云;路天明2.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J], 林春明;张霞;邓程文;王红;冯旭东;刘芮岑3.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 [J], 李从先;范代读;杨守业;蔡进功4.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有利地质条件研究[J], 徐振宇;方朝刚;殷启春;滕龙5.珠江三角洲万顷沙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J], 王建华;曹玲珑;王晓静;杨小强;阳杰;苏志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水文变化:南岭东部高分辨率湖沼沉积记录

我国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水文变化:南岭东部高分辨率湖沼沉积记录

我国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水文变化:南岭东部高分辨率湖沼沉积记录欧阳军;钟巍;薛积彬;郑琰明;马巧红;蔡颖【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84)12【摘要】南岭东部定南大湖盆地湖沼相沉积高分辨率记录揭示了16.0 cal ka BP 以来的水文变化过程.由于该盆地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其水文变化过程是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忠实反映.多气候代用指标揭示晚冰期以来的Oldest Dryas、B lling、Older Dryas、Aller d和Younger Dryas等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事件.10.0~6.0 cal ka BP期间,该地区降水最为丰沛,暗示了夏季风在该时期最强盛,但在约9.7~9.4 cal ka BP和8.8~8.2 cal ka BP前后出现过降水骤减事件;在6.0~3.0 cal ka BP期间,研究区降水显著减少,夏季风势力明显减弱.大湖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与我国低纬度区域近年来的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低纬地区全新世适宜期应在10.0~6.0 cal ka BP期间.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比上,大湖盆地降水减少时期大多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或温盐循环减弱时期,也对应于北大西洋浮冰砾高峰时期;早全新世(10.0~6.0 cal ka BP)降水丰沛期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加强时期;表明北大西洋深水流变化所导致的高低纬地区热量差异与我国低纬季风区过去气候变化有某种遥相关.此外,大湖盆地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吻合.因此笔者认为东亚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机制与太阳辐射量变化、大洋温盐循环等有关.【总页数】15页(P1839-1853)【作者】欧阳军;钟巍;薛积彬;郑琰明;马巧红;蔡颖【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晚冰期以来大柴旦盐湖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及其尘暴事件 [J], 高春亮;余俊清;闵秀云;成艾颖;洪荣昌;何先虎;张丽莎2.雁荡山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国东部季风区小冰期以来气候干湿变化 [J], 崔树昆;蒋诗威;刘孝艳;涂路遥;周鑫3.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J], 陈忠;马海州;曹广超;张西营;周笃珺;姚远;高章洪;谭红兵4.中国东部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模拟 [J], 宋友桂;于世永;朱诚5.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J], 苏志珠;董光荣;李小强;陈惠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2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ol.21 No.12 2007年12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c.2007文章编号:1003-7578(2007)012-161-09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猪野泽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3赵强1,2,王乃昂2,李秀梅1(1.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济南250002;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 提 要:本文选取古猪野泽地区的青土湖剖面、西渠剖面、沙坑井剖面、九坨墚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野外地貌考察、剖面地层对比,作者认为古猪野泽最高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313~1315m,气候变化自末次冰期以来共经历了2个成湖期(13000~9500yr B P、6700~1100yr B P)。

9500~6700yr BP期间,本区域基本都沉积了风成砂,湖泊岸堤的14C测年均未发现早全新世高湖面的证据。

通过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分析及可靠14C测年,重建了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历史:15800~13000yr B P,为冷干的气候环境;13000~9500yrBP,为凉湿的气候环境;9500~6700yr BP,为暖干的气候环境;6700~4300yr BP,为暖湿的气候环境,其中6700~5650yr B P为气候最适宜期;4300~2700yr BP,为干旱/湿润的过渡时期;2700~0yr BP,为干旱的气候环境。

关键词:古猪野泽;湖相沉积地层;环境演变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格陵兰冰芯的δ18O记录显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超常稳定[1],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地点所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在全球的许多地方存在不稳定性[2-5],并且末次冰消期以来,尤其是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比末次冰期时更为复杂[6]。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空间分异上[7],即使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主控因子相同,地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气候变化信号发生变异,而信号的变异是地理位置的函数。

所以,要理解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时空规律,必须首先在不同的地区获取可靠的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8]。

另外,对于国内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记录的研究,施雅风等[9]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综合了中国全新世研究的资料,提出8500~3000yr BP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An等[10]对前人使用资料的重新分析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强盛期或最适宜期的发生时间具有空间的差异性,开始时间从西北向东南推迟; Guo等[11]利用有机碳放射性测年数据的统计发现,距今7000~5000年的中全新世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干旱事件。

上述等人研究结果的差距之大,使得我们对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的认识更加不确定,需要更多不同地区的资料来验证。

地处我国两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围绕的石羊河终端湖地区—古猪野泽,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以来环境变迁的演变信息,是该时段沉积学和古气候学等研究的良好地点[12-15]。

近年来我们对古猪野泽地区的白碱湖、青土湖、昌宁湖、武始泽、苏武山盐池等地进行了湖岸地貌考察,先后对24个地点进行了剖面观测与采样,其中有4个点进行了系统采样(图1),利用常规14C测年技术建立了主要地层剖面的年代序列,并通过对典型剖面多指标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本区湖泊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揭示了干湿气候变化的特征。

3收稿日期:2006-10-30。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博士启动基金(B05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138)。

作者简介:赵强(1977-),男,博士,从事环境变化和环境管理研究。

E-mail:stu_zhaoq@图1古潴野泽位置及采样点示意图Fig.1The location of ancient Zhuye Lake and the sampling sites1古猪野泽高湖面变化的地貌证据对第四纪以来,古猪野泽最高湖面的认识分歧颇大。

冯绳武[16]的研究认为,高湖面海拔为1350m ;李并成[17]的研究认为,高湖面海拔为1309m ;Pachur 等[14]的研究认为,高湖面海拔为1313m ;Zhang 等[15]的研究认为,高湖面海拔为1320m ;Shi 等[13]的研究认为,终端湖泊在6700yr B P 之前的早全新世期间的湖面高度始终大于1314m ,并且是外流湖。

目前,通过对石羊河终端地区的地貌调查发现,白碱湖是古猪野泽终端湖最靠近末端的残余,该湖现虽以干涸,但其规模宏大,形态完整,是研究终端湖变迁的最佳场所。

调查中发现,白碱湖表1古猪野泽阶地、岸堤的位置及其年代Tab.1Location ,Radiocarbon dates ofterrance and bank in ancient Zhuye Lake岸堤纬 度经 度海拔(m )时代(yr BP )T 139°08′50"104°07′51"1315D 139°08′46"104°07′57"131023000D 239°08′42"104°08′01"13086700~5800D 339°08′44"104°08′07"13025500~5200D 439°08′42"104°08′10"13014500D 539°08′35"104°08′13"13003600D 639°08′37"104°08′15"12982400~1900D 739°08′34"104°08′22"12961500D 839°08′33"104°08′25"1295D 939°08′32"104°08′26"1294300~250的东北岸存在有1级阶地、9级岸堤(图2、表1),其中阶地的相对高度最高,阶地面海拔高度为1315~1317m ,阶地面上分布有大量小的砾石(图2A ),在阶地面上向下挖深50cm ,未发现螺壳等湖相沉积标志,但是在阶地前缘陡坎处出露有白色的湖相沉积地层,海拔高度为1313m (图2B );同样,在白碱湖西部的红岗岭地区的调查中也发现,最高一级阶地位于39°06′38″N 、103°56′29″E ,海拔高度为1315m ,阶地面上为小的砾石,向下深挖未发现湖相沉积地层,但是在阶地前缘低于阶地面2~3m 的地方发现有大量的螺壳沉积,由此确定终端湖最高湖面高度在1313~1315m 之间。

岸堤形态表现为向湖方向的坡度明显低于背湖方向坡度。

岸堤纵剖面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小的砂砾沉积,期间夹有大量的螺壳,表现为明显的斜层理;下部为湖相沉积的粉砂、粘土沉积(图2D )。

倘若按照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9级岸堤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310m 、1308m 、1302m 、1301m 、1300m 、1298m 、1296m 、1295m 、1294m ,说明至少在这些高度段上湖面・261・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21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每两级岸堤之间为湖面迅速下降阶段。

其中,第一级岸堤在青沙窝井东北已经部分被流动沙丘所覆盖(图2C ),但是在丘间洼地还是能够追溯岸堤的方向,发现其方向由青沙窝井东北向南延伸至黄蒿湖东山、磕头湖北梁一带。

岸堤的野外调查发现,每一级岸堤面上均为破碎的小砾石,并且含有螺壳沉积,考虑到岸堤面上螺壳可能来自于风力搬运,因此,在每一级的岸堤面上向下深挖50cm ,采地层中所含有的螺壳进行了加速器测年,测年结果(表1)。

白碱湖东北部黄蒿湖的野外调查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螺壳,海拔1308m 的地方开挖一个探井,发现仅地表20cm 厚为灰白色湖相粉砂、粘土沉积,其下为风成砂沉积,采螺壳其14C 年龄为6062±67yr B P ,海拔和年代均和第二道岸提相对应。

西硝池地区,野外考察中仅发现了两级阶地,阶地面上均未发现湖相沉积标志。

其中T 1海拔高度为1315m ,可能对应于白碱湖地区所发现的最高一级阶地,T 2海拔为1310m ,可能对应于白碱湖地区所发现的最高一级岸堤,由于缺少合适的测年物质,因而这两级阶地的年代未测定。

青土湖地区,野外考察中发现在死红柳井附近,海拔在1309m 以下、1305m 以上的地方发现地表存在大量的泥炭沉积,经测定年代为5188yr B P ,并且在此海拔更高的地方未发现湖相沉积,说明湖泊在全新世中期的时候达到海拔为1305m 以上,并且此后湖面从未达到或者超过1309m 的海拔高度。

图2古猪野泽阶地、岸堤示意图Fig.2Terrances and banks in ancient Zhuye Lake总之,通过野外岸堤的调查,加上可靠的14C 测年方法,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终端湖地区湖面最高的海拔高度为1313~1315m ,其中1310m 处岸堤的年代为23000yr B P 左右;全新世期间最高的湖面海拔高度至多为1308~1309m ,年代为6700~5800yr B P 。

2古猪野泽环境演变的地层证据通过对古猪野泽的野外考察,选择了4个典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各个剖面在古猪野泽中的位置(图1)。

剖面年代测定主要依靠常规14C 年代学方法。

测定过程中严格按实验室要求对测试样品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减少样品中混入物的污染,但潜在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年代数据的可信度仅仅从数据本身・361・第12期赵强等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猪野泽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是难以确定的,必须依据地层岩性的对比分析判断,并根据已知的准确年代进行地层年代控制,建立地层年代序列。

2.1 青土湖剖面(ZY )ZY 剖面位于现今东平湖的东南部,西南距中渠乡6km ,地理坐标(表2),剖面的海拔高度为1309m ,全剖面自下至上系统采样,共采集292组样品,方式为不等距,采集厚度为6.92m 。

4.46m 处地层均是由风成砂沉积变为湖相沉积,代表了两次湖泊的发育阶段。

ZY 剖面所测的年代数据未发现倒转,因此,可以通过线性内插来获得4.46m 的年代为6700yr B P 左右,对于这次湖相沉积开始的年代,在前人对本区域的研究中也有叙述,Shi 等[13]通过对临近区域火坎村剖面和东平湖剖面的研究认为,全新世以来湖相碳酸盐沉积开始于6700yr BP ,由此可以确定4.46m 的年代数据是准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