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考知识点网络及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科学领域,而九年级化学的第九单元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如周期法则、周期表中的族和周期等。

2. 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呈现出的特征。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常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氧、氢、氯等。

3. 元素的分子结构元素的分子结构是指元素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连接方式。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常见元素的分子结构,如水的分子结构(H2O)、氯化钠的分子结构(NaCl)等。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及区别。

4. 元素的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是指元素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特征。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元素的一些常见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常见元素的相变规律。

5. 元素与化合物的转化元素与化合物的转化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此外,我们还需掌握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6. 元素的应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还需了解一些元素的应用。

例如,金属元素在建筑、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非金属元素在化妆品、药品、农药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一些常见元素的环境问题,如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和处理方法等。

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价态。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反应条件写在等号上方。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类型。

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的概念和性质: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除外),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乙醇等。

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药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以上是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化学成绩。

同时,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易错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易错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易错点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难掌握的科目。

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有一些易错点需要注意。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中的易错点进行简要介绍和解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在化学学习的初期,学生常常会混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物质物理性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在进行实验或题目分析时,学生需要准确地辨别物质的性质,避免混淆。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可以揭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变化。

然而,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时常常犯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元素符号的正确使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的原子平衡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并掌握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技巧。

三、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的区分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表达方式,但很多学生常常混淆二者的概念。

离子方程式一般用于气体之间的反应,在方程式中只显示生成物和消耗物的离子状态;而电离方程式则适用于溶液之间的反应,需要显示溶液中的离子。

因此,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时,要注意区分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四、反应的速度和影响因素反应的速度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在学习反应速率时,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实验技能,能够使用实验数据进行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分析。

五、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性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布局,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周期性趋势,并能够根据给定的元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运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是初中九年级化学的有机化学部分,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确定主链:选择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

-确定功能基团: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确定主链上的功能基团。

-编号:从较近的端开始编号,将功能基团编号为最小的数。

-给予前缀: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给予主链上的碳原子一个前缀。

-给予后缀: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给予主链上的碳原子一个后缀。

2.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与结构式-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

-结构式:用化学键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各原子间的化学连接。

3.分子构型-同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式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构象异构体:同一有机化合物分子因单键自由旋转而引起的构象异构体。

-键型异构体:由于共价键键型不同而引起的永久性异构体。

4.饱和与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所有碳碳键均为单键的有机化合物。

-不饱和化合物: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有机化合物。

5.单键、双键和三键-单键:共用一对电子。

-双键:共用两对电子。

-三键:共用三对电子。

6.烷烃-由碳和氢组成的单烷基化合物。

- 命名规则为“烷烃+ane”。

7.单官能团化合物- 醇: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ol”。

- 醛:含有羰基(C=O)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al”。

- 酮:含有由两个烃基连成的羰基(C=O)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基+anone”。

- 酸:包含一个或多个羧基(-COOH)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oic acid”。

- 酯:含有酯基(RCOOR')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酸根+ate”。

8.烃类的衍生物- 卤代烃:在烃的基础上,通过取代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得到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halide”。

- 醚:由两个有机基团通过一个氧原子连结而成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基+ether”。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围绕着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供九年级学生参考。

1.化学方程式:-原子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参与的各种物质。

-常见气体的化学式:例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等。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式: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以使用氧化态表示。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通过判断氧化数的变化来确定物质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指接受电子的物质,而还原剂是指捐赠电子的物质。

3.电化学:-电解:通过外加电流使化学反应发生而得到产物的过程。

电解可以分为电解液电解和熔融态电解。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态中能够导电的物质,而非电解质则不能导电。

-电解堆中的电极:电解堆中的阳极是指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而阴极则是指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电化学电池:由正极(氧化剂电极)、负极(还原剂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电化学电池可以根据产生的电能分为原电池和电池。

4.酸碱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的特征是有酸味、能腐蚀金属、能反应产生氢气等;碱的特征是有碱味、能腐蚀皮肤、能与酸反应等。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pH值:用来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一个数值,pH值小于7表示酸性,大于7表示碱性,等于7表示中性。

5.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性质:金属具有延展性、导电性、热导性、光泽等特点。

-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可以产生氧化物、金属的活动性随元素的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变化而变化。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除了金属之外,元素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大多为非金属。

九年级化学第9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9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9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及其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9章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详细讲解。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它的排列基于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指的是元素周期表横向的行,周期数是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所需的能级数。

族指的是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列,族数是元素最外层电子的数目。

2. 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在周期性表现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3. 元素的周期性趋势: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在周期性趋势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二、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是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种类和数目进行命名的。

一般来说,阳离子要写在前面,阴离子要写在后面,并在离子之间加上适当的连字符。

2.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达了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比要使得它们的电荷相互抵消。

3.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晶体结构稳定、高熔点、易溶于水等。

三、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常见的共价键有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2. 共价化合物的命名: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是根据元素的种类和数目进行命名的。

一般来说,较电负的元素要写在前面。

3.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共价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分子间力较弱、低熔点、不导电等。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9章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点。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有水,水为溶剂(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溶解度/g t/℃ 21m m m m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九年级化学第9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9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9单元知识点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第9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的性质、共价分子的性质以及酸和碱的性质等。

一、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键。

该类型的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非金属原子接收金属原子的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

与之相反,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元素共享电子而形成的键。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共享一个或多个用于填充最外层电子层的电子。

这种键的形成会导致原子获得稳定的电子构型。

二、离子晶体的性质离子晶体是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晶体。

这些离子以离子晶格的形式排列在一起。

离子晶体具有以下性质:1. 高熔点:由于离子的排列结构和离子键的强力,离子晶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

2. 良好的导电性:在固态下,离子晶体并不导电,但在熔化状态或溶解于水等极性溶剂中时,离子将能够移动并导电。

3. 脆性:当外界施加力量使得离子晶体内离子排列结构发生移动时,离子晶体通常会发生断裂。

三、共价分子的性质共价分子是由共价键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分子。

这些分子通常由非金属元素构成,并且具有以下性质:1. 低熔点和沸点:由于共价键较弱,共价分子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2. 不导电性:共价分子通常是电中性的,因此在固态或液态下不具备导电性质。

3. 在非极性溶剂中不溶于水:共价分子通常在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中溶解,但不溶于水等极性溶剂。

4. 反应活性较低:由于共价键强度较大,共价分子通常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

5. 通常没有离子化倾向:共价分子的电子填充在外层,因此它们通常没有离子化的倾向。

四、酸和碱的性质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1. 酸的性质:酸通常具有以下性质:呈酸性溶液、能与金属产生氢气、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 碱的性质:碱通常具有以下性质:呈碱性溶液、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初三化学复习中容易犯的常见错误

初三化学复习中容易犯的常见错误

初三化学复习中容易犯的常见错误化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掌握好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很多初三学生容易犯一些常见的错误,影响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就初三化学复习中容易犯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混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概念。

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形式,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而化学式则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符号组合,如H2O表示水分子。

解决办法:要充分理解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进行实践和巩固。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画出化学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图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准确理解。

二、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在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很多学生存在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反、系数不平衡等问题。

这些错误的书写不仅会影响到最终的计算结果,还会导致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产生偏差。

解决办法: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要认真、细致,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顺序、系数的平衡。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准确性。

三、不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初中化学中,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该概念与其他化学反应混淆,从而导致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产生错误。

解决办法:加强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学习和实践,理解酸、碱和盐的概念和性质,熟悉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化学计算错误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化学计算问题,如摩尔质量计算、溶液浓度计算等。

但一些学生常常在进行化学计算时,容易出现单位换算错误、计算公式应用错误等问题,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解决办法:化学计算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学生需要掌握常见计算公式,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个单元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石油及其加工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以下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一、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以及其他元素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烃类、醇类和酸类三类有机化合物。

1. 烃类烃类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烃类又可分为烷烃和烯烃两类。

烷烃的碳原子间为单键,烯烃则存在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2. 醇类醇类是由羟基(-OH)取代了烃类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羟基的数量,醇类可分为单元醇、二元醇和三元醇。

3. 酸类酸类是具有明显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其通式为RCOOH。

酸类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两类。

二、石油及其加工石油是一种深层地下岩石中形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质,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的组成和加工过程。

1. 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其中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较高。

此外,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硫、氮等。

2. 石油的加工石油加工是将石油中的各种组分分离、提纯和加工成各种有用产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石油的物理分离、蒸馏和裂化等操作。

三、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现象,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中性化学反应中性化学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中性物质的过程。

比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和交换过程。

其中,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3. 锐酸与金属的反应锐酸与金属反应时,会生成相应的金属盐和气体。

如盐酸与铁的反应会产生氢气。

4.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比如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的概述。

化学九年级九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九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九单元知识点在化学的九年级九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并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方式。

它由反应物(即起始物质)和生成物(即反应产物)组成,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₂ + O₂ → 2H₂O二、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比例是固定的。

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中,摩尔比例为2:1,即2摩尔的氢气反应生成1摩尔的水。

三、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离子的相互作用。

在离子反应中,涉及到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结合和断裂。

离子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当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会分别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氯化氢和氢氧化钠:NaCl + H₂O → Na OH + HCl四、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种物质的参与。

氧化剂接受其他物质的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4Fe + 3O₂ → 2Fe₂O₃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2.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3.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元素种类和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目。

4.二价阳离子常用的有Cu2+,Fe2+,Zn2+等。

第二节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离子反应是由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引起的反应。

2.离子之间发生反应时,正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不变。

3.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4.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第三节化学实验1.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实验前应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

3.实验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材料,不得随意丢弃有毒有害物质,注意实验废液和废品的处理。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荷发生转移的反应。

2.氧化是电子的流失,还原是电子的获得。

3.氧化剂是能够氧化其他物质的物质,还原剂是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

4.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增加,称为氧化过程;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减少,称为还原过程。

第五节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1.化学能是宇宙中各种物质在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2.化学能的释放和吸收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完成的。

3.化学能的转化是指从一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物质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4.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第六节可燃物质和非可燃物质1.可燃物质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能的物质。

2.烧火需要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3.阻燃剂是能够降低燃烧速度和阻碍火焰蔓延的物质。

4.非可燃物质是指不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者发生反应后无法继续燃烧的物质。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1.不溶是相对的,溶解是绝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溶液都是混合物。

3.汽油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可溶于汽油,洗洁精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可以乳化油污。

4.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为溶质,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体,比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5.说溶解度的时候要注意三点:温度,单位,饱和。

6.溶质在溶剂中可以以原子、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

7.同一溶剂中可以溶解多种溶质:比如饱和的食盐水中仍然可以溶解蔗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网络】课Array题1溶液的形成【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4.知道什么是乳浊液。

二、命题落点1.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溶液的概念与特性,如例2。

2.运用理化综合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物质溶于水后造成的温度、压强、体积等的变化,能简要叙述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如例1。

3.有关溶剂、溶液、乳浊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例3。

【典例精析】例1.向右图装置中的试管里盛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水,向其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红墨水,发现其右边液面降低了一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一些,你认为所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B.生石灰C.硝酸铵D.苛性钠解析:U型管中红墨水呈左边高、右边低的状况,说明广口瓶内气体的压强变得比大气压强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试管中的水里加入某种物质因溶解而吸热,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引起气体压强减小。

因此,应选择C选项,因为硝酸铵在溶解于水时,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B、C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会引起U型管中红墨水呈左边低。

右边高的状况。

活性炭加入水中不能溶解,无明显热量变化,也不会造成红墨水液面的升降。

答案:C。

例2.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虽均一稳定,但未必无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C.如果温度不变,水不蒸发,食盐溶液久置也不会分离出食盐晶体D.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解析:溶液具有以下特征:(1)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外观看起来均匀、透明、澄清,这一特征为“均一性”。

(2)只要不改变溶液的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不蒸发水分,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有溶质分离析出,这一特征为“稳定性”。

因此,对于题中有关溶液的叙述,很容易判断出B、C是正确的。

溶液是均一、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就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由此可判断A也是正确的。

一种溶液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形成“混合溶液”,故D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D。

例3.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解析:洗涤离不开溶剂、溶液、乳浊液,本题所考查的正是这些物质的应用是否恰当的问题。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餐具上的油污是完全可以用厨房洗涤剂(乳餐洗净)来洗掉的,其道理就在于这些洗涤剂能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一种乳浊液),这些细小的液滴可随水流走;汽油作为一种有机溶剂,能溶解许多的有机物,衣服上的油渍就完全可以溶解在汽油中,之后随汽油的挥发而被除掉;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能和热水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能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去;铁栅栏上的铁锈成分主要是氧化铁,由于它不溶于水,因此用自来水是不可能将铁锈溶解掉的,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快铁栅栏的锈蚀。

答案:D。

【常见误区】1.认为溶液一定是液态的物质。

根据溶液的概念,清新的空气、有色玻璃等也属于溶液,因为它们都是由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认为一种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实际上,自然界、实验室里的不少的溶液都是混合溶液,即在溶剂里同时溶解了多种溶质。

如例2。

3.有的同学在分析由于溶质的溶解造成的溶液温度升降的时候,只强调扩散或水合两个过程的其中之一,为我所用,不能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

如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就不能说是由于扩散而吸收了热量,而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少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这才造成了溶液温度的降低。

如例1。

4.认为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应注意:溶液不一定没有颜色,其类别一定属于混合物。

【基础演练】课题2溶解度【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3.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4.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二、命题落点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如例1。

2.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的考查,如例2。

3.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能力的考查,如例3。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例4。

例1.下列有关固态物质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B .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 .将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D .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理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溶质为固态)如下几个关键: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②同种溶质溶解的量不能继续增加(但其它溶质可以继续溶解)。

比较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浓稀,一定要在同温下进行比较。

如A 中未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也未指明是不是同种溶质,故不正确。

B 中未指明“相同温度”,也不正确。

C 中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有些溶质的溶解度(如氢氧化钙)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故C 不正确。

答案:D 。

例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 水溶解36g 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B.200C 时,100g 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 食盐C.200C 时,把136g 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 食盐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这一概念有如下四个要点: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质量单位(g)。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并结合题给条件可知,A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在于没有指明温度这一条件;按照溶解度的含义,在20℃时将36g 食盐溶于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这时所得到的食盐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相反,如果将这136g的食盐饱和溶液蒸干,一定就能得到36g食盐;同样,由于在136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那么,在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就不可能含有36g食盐了(肯定比36g要少)。

至于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如果没有温度这一前提条件,就无法进行相应的求算。

答案:C 。

例3. 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 (1)C t ︒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g 。

(2)C 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填“相同”或“不同”)。

(3)我国有些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这里的碱是指Na 2CO 3,盐是指NaCl 。

那么,图中(填A 或B )的溶解度曲线与Na 2CO 3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人们用上述方法从盐湖中捞得的Na 2CO 3会含有少量的NaCl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含NaCl 的Na 2CO 3固体12.5g ,将其配制成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气体完全放出,共收集到4.4g CO 2气体,则原固体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的能力,同时涉及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

我们知道,溶解度曲线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还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若两条曲线相交,则其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当然,根据溶解度曲线还能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

由所给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C t ︒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a g ;C 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既然冬天能“捞碱”,这就说明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其溶解度曲线应当与A 相似;通过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难求得原固体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84.8%。

例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解析: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及压强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根据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的因素,可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反之,通过某些现象也可以说明外界条件对于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对比四个选项不难知道,A 、B 、D 都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唯有C 表明了在压强减小时,气体的溶解度也变小,与题干的要求不符,这正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C 。

【常见误区】1.忽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前提条件,未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从而导致在对某些说法的判断上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例1、例2。

2.对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利用缺少全面的认识,方法上不得要领。

要把握住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意义,知道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需要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理解曲线的陡、缓反映的是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如例3。

3.审题不细,特别是对选择题的要求看得不够认真,如把“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看成是“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或把“不能说明……的是”看作为“能说明……的是”,如例1、例4等。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命题落点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来考查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如例1。

2.联系生活实际,考查溶液知识及其有关计算,如例2。

3.分析、判断不同“溶质”溶于水时所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例3。

4.依据公式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误差的分析,如例4。

【典例精析】例1.将一瓶8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平均分为2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将其中的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半,应加水g,若将另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加入NaCl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