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

合集下载

论反衬手法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论反衬手法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论反衬手法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运用摘要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创作技巧方面无疑是一位领军者,他总是能通过简短的语言描写和反面的素材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他诸多的短篇小说中都能明显地挖掘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的当属反衬手法的运用,其往往能创造令人惊叹的审美效果。

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二十年后》的创作时代背景的分析,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并进一步地探析了反讽手法在小说主题设置、人物塑造以及结构编排等方面的具体运用,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关键词:反衬手法欧·亨利主题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享有很高的成就,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共完成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被世人评为“美国的莫泊桑”。

其中短篇小说《二十年后》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如同大多数短篇小说一样,欧·亨利着重采用了反衬手法来进行故事的书写。

欧·亨利分别通过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以及结构等三个部分进行了反讽的运用,透过反讽技巧,我们能更加清晰地把握欧·亨利在短篇小说中运用的创作手法,其有效地展现出惊人的艺术魅力。

一小说《二十年后》创作的时代背景短篇小说《二十年后》的故事内容极为简单,但是却给读者的心理带来了一种难以明说的感受,我们不仅为主人公二十年的友谊而深深动容,又感叹两位主人公难以延续人性中的温情。

所以我们在为主人公的矛盾的选择而感到焦虑的时候,也为欧·亨利直击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感到震撼。

追溯美国西部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美国在前后经历了五次的扩张和西进运动后,在短暂的时间内拥有了原始积累,再加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助推,19世纪末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迈向了帝国主义。

而此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置身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民众只能在残酷的社会中求得生存。

虽然美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也成为了社会贫富差距最突出的国家。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智慧树答案解析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智慧树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第一章1 【单选题】(5分)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A. 《罗米欧与朱丽叶》B. 《亨利六世》C. 《理查三世》D. 《亨利五世》2 【单选题】(5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A. 喜剧B. 悲剧C. 传奇剧D. 历史剧5 【单选题】(5分)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第二章1 【单选题】(5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及创作特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他创作的戏剧作品中的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英国历史上的君主以及他们的政治斗争、家族纷争和权力争夺等故事。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包括《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等,共计十一部。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创作特点包括:
1. 史实与想象的结合:莎士比亚在创作历史剧时,通常会根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框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进行改编,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2.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既有君主和贵族的权谋心机,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感悟,还有历史人物的英勇和懦弱等特点,展现了人物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3. 政治权力的探讨:历史剧是莎士比亚对政治权力的深入探讨,他通过历史剧中的各种斗争和权谋,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以及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语言的运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精确的对白著称,他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剧中人物的对话更富有戏剧张
力和艺术感。

5. 历史背景的描绘: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通过舞台设定、服装和道具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事件和人物的背景。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剧情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探讨,引发观众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卷-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卷-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表说明,江苏地区()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遗址名称概况宿迁顺山集遗址(距今约8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距今约8000年)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2.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

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

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据此推知()A.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B.学术争鸣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C.学术观点需要不断更新D.文物史料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3.《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

据此可知,江南地区()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B.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 .农业商品化程度高D .饮食结构渐趋改变4.“亲邻法”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制度在宋代不断完备。

表中“亲邻法”的调整()宋代“亲邻法”的调整时间出处规定北宋初《宋刑统》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选择题重点,英美文学选读(精)

选择题重点,英美文学选读(精)

[英国文学]Chapter1 The Renaissance period(14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文艺复兴 1.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2.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3.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nd in then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 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 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 and that th 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 nd enjoy.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崇高的生命,人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而且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

4.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 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托马斯.摩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5.Wyatt introduced the Petrarchan sonnet into England.怀亚特将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引进英国。

外国文学史网课2

外国文学史网课2

《哈姆莱特》故事内容
知识点内容:《哈姆莱特》故事内容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 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 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 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 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警示后来人。
《哈姆莱特》故事内容
知识点内容:《哈姆莱特》故事内容 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丹麦史; 哈姆莱特喊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哈姆莱特对人性的深沉思考成为近代欧洲文学 思考“人的问题”的开端。
西班牙文学
知识点内容:西班牙文学 1)16中西班牙产生了“流浪汉小说”, 代表《小癞子》。 2)16后17初,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繁荣, 维加是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题材是袍 剑剧最多,政治问题剧成就最高,代表作《羊 泉村》。
英国文学
知识点内容:英国文学 1)人文主义文学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高 2)14世纪出现,最早的作家乔叟,代表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 3)15末,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 邦》
《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知识点内容:《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巧妙运用讽刺艺术突出人物个性, 利用骑士小说的模式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首次塑造了人物典型。 它标志着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 塞万提斯成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莎士比亚生平与创作
知识点内容:莎士比亚生平与创作 1.两首著名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 丝受辱记》, 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十四行诗; 历史剧《亨利六世》后声名鹊起, 戏剧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
英国文学
知识点内容:英国文学 4)16进入繁盛期 ①戏剧最为突出, ② “大学才子派”:最早李利、格林; 贡献最大的是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先驱, 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5)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 义作家。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低潮期_人生感悟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低潮期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低潮期_人生感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没遇上几个低潮期,
怎么好意思谈人生?
低潮,也是人生一种美好的际遇
陷入低潮期,并不意味着生活对你宣判了死刑,相反地,这会是开启新生活的另一个际遇。

英国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莎翁成名前的处境呢?
莎士比亚小时候,家境还是比较富裕的。

但后来,因父亲破产,14岁的他不得不离开学校,从此,人生轨迹完全颠倒了方向。

27
处在人生低潮时,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达到人生高潮时,不妄自尊大、得意忘形,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有人笑谈黄渤是“三无”男人:无美貌、无肌肉、无身高。

确实,在帅哥美女集结的娱乐圈,他算不上长得好的,甚至有点“寒碜”。

所以他年轻时,唱歌唱不红,跳舞也火不起来。

有朋友就劝他:改行吧,演艺向来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你不能再耗下去了。


50
调侃中透露出他本人对待功成名就的态度,不骄傲,不自满。

跨过低潮,成功来得才更有意义
王石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他顶峰的时候,而是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M”字,两个高点一个低潮。

从汽车兵到给排水专业大学生,到国企经理再到成功企业家,他坚持一步一步从低点走到高点。

尼采说过:“那些不能打垮我的,必使我更坚强。


人生漫漫,如水行舟,有顺有逆,不要仇恨或讨厌低潮期的自己,试着去改变、去努力。

生活中那些不能打垮你的艰苦、磨难,必定成为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色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色

西安翻译学院 XI’ANFANYIUNIVERSITY题目: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点学生姓名:郭永乐专业:汉语言文学2014年12月学号 院系 人文艺术学院人文系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点导言: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时代的明珠,每一部都饱含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四大悲剧为最。

莎翁作品切合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主体思想,以人为本,每一部描写的都是“人”的故事。

一、文艺复兴的人文大背景莎士比亚的作品突出集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斗争。

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尤其是他的悲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人的命运……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独特的特点。

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正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变动时期,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和宗教的世界观,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历史上起过很大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大师,无论什么样题材,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资效仿和借鉴的艺术技巧。

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在改写过程中,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推陈出新,在旧题材中注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自己的进步思想。

他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反映了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例如《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他的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歌颂了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肯定了人权平等,并以此为武器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例如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娜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都弥漫着欢乐和乐观气氛他的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提出了社会、国家、道德、财产、家庭、哲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着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向来是莎剧中最受人注意,最引起争论的作品。

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

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

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戏剧《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七部历史剧中的其中一部,这部历史剧充满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展现出了两大家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这部作品与《圣经》也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在人物形象、情节以及话语方面对《圣经》的意象进行了反讽。

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作品《亨利六世》中,分别从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以及话语方面对圣经中的意象进行了反讽,正是由于这种反讽,使得《亨利六世》这部戏剧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标签:反讽;《亨利六世》;内涵;丰富一、对“贞女”以及“牧羊人”形象的反讽在《圣经》中,贞女指的就是玛利亚,在所有基督徒的心中,贞女马利亚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

而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也有一个贞女的形象,就是剧中的贞德,这个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是一个虽然出身卑微,却是受了上天之命要去帮助法国的“圣女”形象。

贞德在言语方面非常得体,她信奉上帝,是一个在读者看来非常圣洁的女性。

剧中的阿朗松公爵甚至为了贞德这位圣女,想要为她修建雕像来顶礼膜拜。

但是后来,故事情节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位所谓纯洁的圣女贞德露出了她另一面,在上篇的第五幕中,贞德的形象出现了反转,读者看到了她的另外一面,她竟然恳求“北方鬼王的大小神差们”救苦救难,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全心全意信奉的上帝的神力竟然是来自幽灵之助,其实她就是一个违背神意的女巫。

在贞德求助各方神明失败之后被英军抓住准备施以火刑时,她竟然谎称自己自出生以来就是一个圣女,又称自己是一个孕妇,贞德这种不惜毁坏自己名誉来保全性命的行为无一不让所有人惊讶。

《圣经》中的马利亚是贞女之身,她生下耶稣是因为受了圣灵感应而怀孕,由此成为耶稣的母亲,也被后人所敬仰。

圣母马利亚被后人所敬仰和尊崇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贞洁的肉体,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她对上帝非常虔诚,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对于圣母马利亚来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和顺从就是她至高无上的荣耀,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而同为“圣女”的《亨利六世》中的贞德,表面看来她也称作是贞女,但实质上她却有违贞女这个称呼,她暗地里求助于各方的邪魔恶鬼,严重地违背神意,还时刻用圣母的美名来树立自己的圣洁形象,她为了苟且偷生,竟然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谎话连篇,与《圣经》中圣洁的玛利亚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贞德这个角色充满了反讽意味。

空间视角下《亨利六世》的权力主题研究

空间视角下《亨利六世》的权力主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8-04-28作者简介:张浩(1979-),男,安徽阜阳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

空间视角下《亨利六世》的权力主题研究摘要:文章围绕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三册,亨利六世规训其政权颠覆者以及一步步失去王权的过程,试图论证这部戏剧中空间为权力存在的物质基础,以及该剧中存在的全景敞视权力监控模式,重点分析了亨利六世的王权是如何利用各种空间而存在及运作的,以及他是如何利用这种权力机制实现对其王权反叛者的规训的,明确,在《亨利六世》中,空间为权力存在的物质基础,利用的权力机制为全景敞视权力监控模式。

关键词:《亨利六世》;福柯;权力;空间;全景敞视权力监控模式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9-0066-04(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张浩钱慧芳《亨利六世》为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著的历史剧之一,讲述了英王亨利六世从登上王位到被篡位身亡的全过程。

该剧创作于英国战胜西班牙,成功驱逐外来侵略势力的时期,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

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此剧的研究热情也没有消退。

而国内外对于《亨利六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迪克逊认为:“《亨利六世》的第二册一方面描写了一系列具有伤害性质的审判和司法诉讼,而另一方面,为了判断真相,还揭示了一个分裂的民族以及心灵破碎的人物。

”[1](P2).李认为:“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第2册中有意识地强调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社会区别,尤其强调了血统的意义。

”[2](P3)利布勒“将《亨利六世》第三册中纷繁交错的战争,比喻成那些制定了规则的孩童的比赛,在比赛中,双方轮流着掌握或失去权力。

他认为,对于评论家来说,内战的概念与比赛相同,都传达了对这一时期英国的政府秩序的嘲讽。

[3](P4)研究《亨利六世》中的宗教伦理,对此,刘颖认为:“《亨利六世》从人物形象、情节和话语角度多次对圣经中的形象进行反讽,而正是通过这种反讽,从反面体现了剧本与圣经的关系,从而使得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

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

莎剧《亨利六世・上篇》中的贞德:“国族”建构与“他者”形象费君箫【摘要】贞德是《亨利六世•上篇》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在新教伦理意义下英吉利民族史诗中出现的“他者”形象。

莎士比亚对她的塑造,相比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作为英吉利民族的敌人与被旧天主教“规约”的“妖女”,贞德在莎剧中毫无疑问是狡猾诡诈、花言巧语且“不敬基督”的;另一方面,作为英吉利民族形象的“隐射”与人文主义兴起背景下的女性,贞德又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浓郁的女性自我意识。

这样的二重性,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吉利民族“在上帝与恺撒”之间的摇摆挣扎。

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并助推莎剧中贞德人物研究的细节化。

【关键词】贞德;《亨利六世•上篇》;国族建构;“他者”形象;二重性;英吉利民族【Abstract]Jeanne is a vital role in The First Part of K ing Henry VI.As a mirror of“the other"in the English national e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stant Ethic,she ischaracterized by Shakespeare in a striking duality.On one hand,as an enemy of theEnglish nation and"evil spirit"defined in the ancient Catholics,Jeanne is cunning,deceptive,and''disrespectful of Christ".On the other hand,as a"reflectiorT of theEnglish national image and women in the age of the rising humanism,Jeanne holdspatriotism and femininity.This duality shows well the hesitation in a struggle of theEnglish nation amid“God and Caesar"during this period.The present paper may help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uropean"nation-state"in the Renaissanceand promote a study of Jeanne more int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in Shakespeare'splaywriting.[Key Words】Jeanne;The First Part of K ing Henry VI\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state;mirror of "the other";a duality;the English nation1引言《亨利六世•上篇》作为莎士比亚历史剧名篇,展现了13世纪英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深刻历史风貌。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文学艺术·“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 收稿日期:2022-12-22; 修订日期:2023-03-04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中的教会政治书写”(2023WYZX02);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外语在线课程“莎士比亚戏剧”(2021-29-14)作者简介:张雪梅,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恩燕(通信作者),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雪梅, 刘恩燕(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摘 要:《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共同构成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

《亨利六世》共包括十四段沉思型戏剧独白,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主题作用巨大,具有鲜明的莎士比亚戏剧风格。

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亨利六世》中的沉思型系列独白,以“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为两大基准内因,揭示这位治国无能的昏聩君王怯懦外表下复杂而多层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作为兰卡斯特王朝末代君王因自身的卑怯软弱,导致个人身死、王朝覆灭的原因,既可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独白贡献一份个体心理学阐释,也可为现代人提供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心理学启示。

关键词:补偿; 驱力; 《亨利六世》; 戏剧独白; 个体心理学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4)02-0083-09一、引言个体心理学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创立。

阿德勒的思想主张背离他的老师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生物驱力倾向,转而强调社会意识———人类的社会生活先于个体生活[1],以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与自卑(inferiori⁃ty)为中心,最终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组织分裂,组建个体心理学协会,创立经典精神分析的另一派别———个体心理学流派。

亨利六世读后感

亨利六世读后感

亨利六世读后感
首先得说,亨利六世这个人啊,感觉就像个善良但又有点软弱的老好人被硬拉到了权力斗争的大舞台中央。

他的善良在那个到处都是阴谋诡计的环境里,就像小羊闯进了狼群一样。

我读的时候就特别着急,心想这哥们咋就不能强硬一点呢?不过呢,这也正是他这个人物的独特之处吧。

他总是怀揣着和平与仁慈的想法,可周围的那些贵族们,一个个都眼睛放光地盯着那顶王冠,就盼着能把亨利六世从王位上拽下来,自己坐上去过过瘾。

说到那些贵族,他们之间的斗争就像一场闹剧,但是一场特别残酷的闹剧。

今天这个贵族跟那个贵族结盟,明天就因为一点利益的事儿反目成仇。

就像沃里克伯爵,这家伙简直像个权力游戏里的变色龙,一会儿支持亨利六世,一会儿又觉得爱德华四世更有前途,就叛变了。

我就想啊,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忠诚可言吗?也许在那个时代,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能让一个人把什么荣誉、忠诚都抛到九霄云外。

这部剧里的战争描写也特别带感。

那些士兵在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的画面,我感觉就像在我眼前一样。

战争带来的混乱、死亡和破坏,让人看到权力斗争背后那惨痛的代价。

而且不只是士兵受苦,普通的老百姓也被卷入其中,流离失所,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还有那些女性角色,虽然在那个男权社会里看似处于弱势,但有些女性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或者美貌来影响男人的决策,在权力的棋局里悄悄地落下自己的棋子。

比如说玛格丽特王后,这个女人可不得了,为了丈夫亨利六世的王位,那也是拼尽了全力。

她虽然是个女性,但在战场上和那些男人周旋的时候,可一点都不示弱。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巨人,他的戏剧作品流传至今,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珍品。

对于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士来说,不难发现,他的戏剧中充满了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这些元素与内涵不仅深深地植根于英国文化草原之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洋溢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内涵,并从剧作的不同角度来谈论它们。

历史元素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大量利用了英国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传说,这些历史元素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他的历史剧《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基于莎士比亚所知道的关于丹麦王国历史的一些事实创作而成。

这个故事不仅涉及到英国与丹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带有许多文化内涵,例如“to be or not to be”的名言就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代表性语言之一。

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剧,包括《亨利五世》、《理查三世》、《亨利六世》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英国历史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还向人们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众多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历史剧被广泛认为是莎士比亚最独特和精彩的作品之一,也是英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化内涵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充满了历史元素,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内涵全部都饱含了莎士比亚对英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性的认知和理解,是他艺术才华的体现。

比如,在他的悲剧作品《麦克白》中,把“手术医生”这一职业放在一个悲惨的场景里,使得观众们深刻地认识到走私和黑市交易可能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

同样地,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他处理的是身份和珍贵的爱情之间的关系;在悲剧作品《李尔王》中,他向我们揭示了垂暮之年对接班人挑选和承认的必要性。

此外,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中还大量利用了一些艺术形式和相关知识。

例如,他的剧作《哈姆雷特》中使用了许多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元素对角色的塑造就极为重要。

2019年高一读后感- 莎士比亚全集(六)字

2019年高一读后感- 莎士比亚全集(六)字
忍受折磨了。我的儿呵,你负伤而死,不失勇士的气概,在你停止呼吸以前,对你父亲说句话呀!你说一句话,就足以表示你对死神的蔑视;我要你把死神当作一个
法国人,当作你的仇敌。可怜的孩子,他微笑了,他似乎在说:“如果死神果真是个法国人,那么死神今天已经死去了。”请你们帮个忙,把他放到他父亲的怀里来,我已经精神恍惚,支撑不住了。兵士们,我向你们告别了!我能用我这老年人的怀抱做为我爱子的坟墓,我已心满意足了。(死。)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46页、47页。
第三部分是英国将领塔尔博的勇猛战斗,最后塔尔博和他儿子约翰因无人支援而牺牲。第四幕的第七场
塔尔博你这爱扮鬼脸的死神,不要带着讥讽的恶意对我狂笑,我父子们马上就要不受你的压制,摆脱你的牢笼,插上双翼,飞向柔和的天空,再也不在尘世里
葛罗斯特难道我不是护国公吗,刁钻的和尚?
温彻斯特难道我不是教会里的一位主教吗?
葛罗斯特是呀,你躲在教会里,好比是强盗躲在城堡里,只是为了便于掩护他的贼赃。
温彻斯特不敬畏上帝的葛罗斯特哟!
葛罗斯特你也不过在职务上敬畏上帝,你在私生活上何尝敬畏上帝?
温彻斯特我要向罗马申诉的。
市长啊呀,列位大人,吾王陛下,可怜可怜伦敦市吧,可怜可怜我们吧!主教和葛罗斯特公爵的手下人成群结队地打起架来啦。我曾禁止他们携带武器,他们就在衣袋里装满石子,用石子投击对方,已经有好些人的脑浆被砸出来了。每条街上的门窗都打坏了,铺子都吓得关了门啦。双方的亲兵们上,彼此混战,打得头破血流。
《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全集(六)》有四个部分,都是戏剧。这次我读的是第一部分《亨利六世上篇》一共有五幕,我觉得是历史剧。
《亨利六世上篇》主要讲亨利五世去世,年幼的亨利六世登上英国王位,首先是王亲国戚之间的争斗,权利的争夺。然后是与法国的战争,由于法国出现圣女贞德,英国在战争中失利。丧失在法国的大部份领地。最后签订了和约。亨利六世娶了那不勒斯国王的女儿。

妖女贞德与玫瑰战争——《亨利六世》读书笔记

妖女贞德与玫瑰战争——《亨利六世》读书笔记

妖女贞德与玫瑰战争——《亨利六世》读书笔记引言亨利五世虔诚勇武,却英年早逝。

之后法兰西领土沦陷,阿金库尔的成果丢失殆尽。

英格兰人至少自黑太子时期起,就以“猛将如云、战士如雨”文明,法国人称之为“骨瘦如柴的恶棍”。

亨五之后的典型代表塔尔博,又一位矮小巨人。

虽勉力支撑也不能挽狂澜。

目睹战友萨利思伯雷伯爵被大炮轰掉半边脸,仍鼓舞对方:太阳不就是用一只眼睛看着整个世界的吗?雄豪如此。

他念念不忘自己秉承的骑士精神:列位大人,当初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佩戴绶带的骑士都是出身高贵、勇敢正直的人,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建功立业、具有豪迈的气概,他们都能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在极端困苦之中,勇往直前。

如果有人缺乏这种品质,混进骑士的行列,这种人就是盗窃名位,亵渎骑士的高贵称号,依我看来,我们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像对待一个冒充世家子弟的村夫那样,褫夺他的职衔。

温彻斯特主教居心叵测,仰仗教皇,妄图干政,操控幼主亨利六世。

其对头护国公葛罗斯特相对而言正大光明,但受累于自家的严夫人作死以及权贵党争,终于惨死。

然两派私斗时仍能听从法律,尊敬市长权柄,让人不禁感叹不列颠伟大传统之难能可贵。

妖女贞德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一淫乱女巫而已,不虔(敬拜鬼魔)不孝(不认父亲),荒淫糜烂(跟查理太子、阿朗松等人)。

称之为“圣女”,恰是法国式叙事,意义恰如汉语称她的同类人为“神女”。

其貌似神奇的能力,多数出于鬼魔,如兵败安吉尔斯后的自述:贞德:英国总管得胜了,法国军队崩溃了。

各种各样的符箓咒语,你们救救我吧;向我预报未来事件的鬼魂们,救救我吧。

(雷声)北方鬼王的大小神差们,你们是能救苦救难的,也来解救我这次的危急吧。

众幽灵上。

贞德:你们听我召唤,立刻就来,可见你们还和往常一样,是愿意为我出力的。

众位熟识的精灵们,你们都是从地下王国精选出来的,请再帮一次忙,使法国获胜。

(幽灵等来往走动,默不作声)哎呀,别老不开口呀!我以前用我的血供养你们,我这一次要砍下一条胳膊送给你们,来换取你们对我更大的帮助,请你们俯允,救我一救吧。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个体心理学阐释

“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亨利六世》戏剧独白的
个体心理学阐释
张雪梅;刘恩燕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4)2
【摘要】《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共同构成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

《亨利六世》共包括十四段沉思型戏剧独白,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主题作用巨大,具有鲜明的莎士比亚戏剧风格。

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亨利六世》中的沉思型系列独白,以“补偿”误判与“驱力”缺席为两大基准内因,揭示这位治国无能的昏聩君王怯懦外表下复杂而多层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作为兰卡斯特王朝末代君王因自身的卑怯软弱,导致个人身死、王朝覆灭的原因,既可为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独白贡献一份个体心理学阐释,也可为现代人提供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心理学启示。

【总页数】9页(P83-91)
【作者】张雪梅;刘恩燕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多头怪兽与政治喜剧——《亨利六世》中篇里凯德的戏剧位置
2.祈祷行为对个体社会适应性作用的心理学阐释
3.《亨利六世》与伦敦剧场之戏剧舞台
4.梦的诗学: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戏剧理论的心理学阐释
5.《亨利六世》中伦敦景观的戏剧叙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亨利系列历史剧批评在中国

莎士比亚亨利系列历史剧批评在中国

莎士比亚亨利系列历史剧批评在中国
李伟民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历史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是最早涉及的戏剧形式之一。

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描写了约翰王(1199年)到亨利八世(1547年)将近350年的英国历史。

莎氏历史剧展现了英国社会从确立、成熟到日渐衰亡的历史发展恢弘画卷,涉及了这一历史阶段中所有的阶级、阶层和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伦理和思想文化诺方面的状况。

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主要揭示和批判了英国封建统治的种种罪恶和弊端其中也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中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对莎作的亨利系列的历史剧给予社会学的阐释;对亨利系列中最著名的喜剧人物福斯塔夫性格的探讨比较深入。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李伟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21世纪初叶中国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以新历史主义批评为视角 [J], 宁平;屈荣英;刘宁
2.论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君主的形象——以亨利五世为例 [J], 屈卫锋;
3.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 [J], 张建萍
4.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 [J], 张建萍
5.种下莠草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贞德形象的塑造[J], 沈明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智慧树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app《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单选题】 (1分)】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亨利六世》)2、【单选题】 (1分)以下哪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属于传奇剧?(《皆大欢喜》 )3、【单选题】 (1分)以下哪位中国学者没有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李健吾)4、【单选题】 (1分)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5、【单选题】 (1分)以下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它是在完全摒弃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章1、【单选题】 (1分)莎士比亚从古希腊罗马取材的剧作不包括(《爱的徒劳》 )2、【单选题】 (1分)关于仲夏夜的习俗下列不正确的是(一般是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 3、【单选题】 (1分)《仲夏夜之梦》开场时四对情侣中唯一一对并非两情相悦的是( 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4、【单选题】 (1分)忒修斯与希波吕忒的关系,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希波吕忒主持了庆典)5、【单选题】 (1分)关于《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波顿们的表演制造了“间离效果”,让这出戏产生更悲剧的效果) 第三章1、【单选题】 (1分)《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求婚者不包括:(威尼斯公爵)2、【单选题】 (1分)《威尼斯商人》的三条爱情线索不包括:( 培尼狄克与贝特丽斯的爱情 )3、【单选题】 (1分)对鲍西娅形象描述有误的是( 她重视求婚者的相貌修养,并不看重身份地位 )4、【单选题】 (1分)关于犹太商人夏洛克,以下描述有误的是( 他因女儿与一个基督徒私奔而仇视安东尼奥。

)5、【单选题】 (1分)以下哪种说法用来概括《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最恰当?(爱征服一切 )第四章1、【单选题】 (1分)有关《第十二夜》的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1581年,德国作家巴纳博•里奇把这个故事改译成《阿波罗尼乌斯与茜拉》出版 ) 2、【单选题】 (1分)薇奥拉与下列哪一位是兄妹关系(西巴斯辛 )3、【单选题】 (1分)奥丽维娅爱情的境界和社会价值不包括以下(奥丽维娅因为哥哥去世发誓七年不谈婚论嫁,可是又立刻追求薇奥拉,对爱情不够忠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讽对历史剧《亨利六世》内涵的丰富作用作者:孙敬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戏剧《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七部历史剧中的其中一部,这部历史剧充满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展现出了两大家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这部作品与《圣经》也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在人物形象、情节以及话语方面对《圣经》的意象进行了反讽。

戏剧家莎士比亚在作品《亨利六世》中,分别从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以及话语方面对圣经中的意象进行了反讽,正是由于这种反讽,使得《亨利六世》这部戏剧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关键词:反讽;《亨利六世》;内涵;丰富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一、对“贞女”以及“牧羊人”形象的反讽
在《圣经》中,贞女指的就是玛利亚,在所有基督徒的心中,贞女马利亚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

而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也有一个贞女的形象,就是剧中的贞德,这个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是一个虽然出身卑微,却是受了上天之命要去帮助法国的“圣女”形象。

贞德在言语方面非常得体,她信奉上帝,是一个在读者看来非常圣洁的女性。

剧中的阿朗松公爵甚至为了贞德这位圣女,想要为她修建雕像来顶礼膜拜。

但是后来,故事情节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位所谓纯洁的圣女贞德露出了她另一面,在上篇的第五幕中,贞德的形象出现了反转,读者看到了她的另外一面,她竟然恳求“北方鬼王的大小神差们”救苦救难,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全心全意信奉的上帝的神力竟然是来自幽灵之助,其实她就是一个违背神意的女巫。

在贞德求助各方神明失败之后被英军抓住准备施以火刑时,她竟然谎称自己自出生以来就是一个圣女,又称自己是一个孕妇,贞德这种不惜毁坏自己名誉来保全性命的行为无一不让所有人惊讶。

《圣经》中的马利亚是贞女之身,她生下耶稣是因为受了圣灵感应而怀孕,由此成为耶稣的母亲,也被后人所敬仰。

圣母马利亚被后人所敬仰和尊崇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贞洁的肉体,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她对上帝非常虔诚,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对于圣母马利亚来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和顺从就是她至高无上的荣耀,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而同为“圣女”的《亨利六世》中的贞德,表面看来她也称作是贞女,但实质上她却有违贞女这个称呼,她暗地里求助于各方的邪魔恶鬼,严重地违背神意,还时刻用圣母的美名来树立自己的圣洁形象,她为了苟且偷生,竟然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谎话连篇,与《圣经》中圣洁的玛利亚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贞德这个角色充满了反讽意味。

二、对相关情节的反讽
《亨利六世》借鉴了《圣经》中的情节,但不同的是这种借鉴是充满了反讽的色彩。

耶稣是一个受众人敬仰的牧者,他是为了拯救世人而最终殉难,他是心甘情愿的。

而《亨利六世》
里的约克则是一个残暴奸猾的角色,他想要满足自己的野心,得到世人的敬仰,他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死。

莎士比亚在塑造约克这个反面人物形象时,借鉴《圣经》中“耶稣殉难”这一情节,塑造出了一个伪救世主的形象,由此看来,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经历相同的情节,但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富讽刺意味。

三、对一些语词的反讽
《亨利六世》除了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之外,在一些只言片语中也有所体现。

《亨利六世》剧中的一些人物有意无意地用一些神圣的词语试图来开脱自己的罪行,有时候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圣经”语词的原意,这些都会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反讽意味。

在《亨利六世》中的人物玛吉利·乔登是一个巫婆,她受到了罗斯特夫人的嘱托,召唤幽灵来询问亨利王以及一些大臣们的寿命和前途,玛吉利·乔登在和幽灵进行对话时,她竟然让幽灵阿斯麦丝凭着永恒的上帝来回答问题,这与“圣经”传统是相违背的,“圣经”传统是绝对禁止行巫术或者占卜之类的,玛吉利·乔登这种以上帝的名义去威慑幽灵的行为充满了极大的讽刺,与《圣经》的传统背道而驰。

在《亨利六世》这部经典的历史剧中,莎士比亚所运用反讽的手法,非常出色地将其与《圣经》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不同的方面采用反讽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反讽的意味,也正是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将《亨利六世》这部作品的内涵不断地扩大和延伸,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与色彩,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历史剧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丽娟.浅议《圣经》影响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69-70.
[2]陈智勇.信仰成就永恒——论《圣经》和莎翁戏剧[J].艺海,2012,(7):25-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