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核心考点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三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三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三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3.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小教心理学知识考点总结

小教心理学知识考点总结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应该事实就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

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系统性原则: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育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从选题道具体的研究过程,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在研究中既要重视定量的研究在要重视定性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

定量分析: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如师生互动情况,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烛光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目前,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里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所包括的方面。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群体心理,5.个体差异,6.学生心理健康,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教师心理。

4.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1.安排观察预备期,即观察着与学生要有一个互相熟悉的时间和过程,消除学生对观察着的陌生感。

2.观察着观察时尽可能避免与学生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

3.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有记录表格或仪器等。

4.对同意行为的观察要有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5.避免观察者的期望效应或放任自流等现象的产生。

2017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迁移

2017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有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划分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现代的迁移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另一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3.迁移与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它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论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由于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以说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都会直接、间接地对迁移产生影响。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一些能影响迁移的特质或状态,主要包括:①。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1. 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身体发展是从出生开始到成年的一个过程,包括生理和运动方面的发展。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生长规律、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以便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便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感经验和情感表达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情感特点,例如情绪管理、自尊心、同理心等,以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规范方面的逐渐成熟。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社会特点,例如合作能力、自我认同、道德发展等,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价值观。

二、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理论体系。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以便在教学中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行为和思维方式。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掌握好心理学要点,对于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进行一些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对于抽象的概念,如分数、小数,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实物的演示才能更好地理解。

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其特点。

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等。

小学生的记忆发展也值得关注。

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逐渐向意义记忆过渡。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

同时,重复和复习对于巩固知识也非常重要。

在情感方面,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简单、直接,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批评则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发展。

他们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主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强化来塑造行为。

例如,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奖励,对于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他们的有意义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中,还有动机理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如对知识的兴趣、好奇心等,外部动机如奖励、表扬等。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关于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方面。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心理学要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要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和经验来支持。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他们能够理解加减乘除的运算,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该通过实物演示、具体例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儿童的注意力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通常在 15 20 分钟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逐渐延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儿童的记忆特点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他们往往更擅长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对于有意义的材料,通过理解进行记忆的能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图表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提高记忆效果。

情感发展在小学阶段也不容忽视。

小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和稳定,但仍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成长。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和困难。

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是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

他们开始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和认识,但往往比较片面和主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此外,学习动机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要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内部动机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及外部动机如奖励、表扬等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东⽅课推荐:
第⼆节⼩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亚杰提出⼉童的道德判断是⼀个从他律到⾃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我中⼼阶段(2-5岁)
是⼀种⽆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童没有约束⼒。

2.权威阶段(6-8岁)
⼜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律道德阶段的开始,⼉童开始依据⾃⼰的内在标准进⾏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
⼉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的特殊情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平,第⼀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
(⼆)道德⾔⾏从⽐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学⽣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觉性、从外部监督向⾃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教招小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招小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招小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小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以下是小学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总结: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 认知发展:小学生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思维仍然依赖于具体事物。

2.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词汇量增加,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3. 社会性发展:开始形成更复杂的同伴关系,对友谊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开始学习社会规则和道德观念。

4.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动机1. 内在动机:小学生往往因为兴趣、好奇心或对知识的渴望而学习。

2. 外在动机:奖励、表扬或避免惩罚等外在因素也能激发学习动机。

三、学习风格1. 视觉学习者:偏好通过观察和视觉材料学习。

2. 听觉学习者:通过听讲和讨论来学习效果更佳。

3. 动手操作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四、记忆发展1.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但可以通过复述等策略加以扩展。

2. 长时记忆:通过组织、联想等方法,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存储和回忆信息。

五、情绪与行为1. 情绪识别:小学生能够识别和表达基本情绪,但对复杂情绪的理解还在发展中。

2. 情绪调节:需要成人的指导来学习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六、教育策略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进行教学。

2. 积极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

七、心理健康1. 压力管理:教授小学生基本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2. 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功体验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家校合作1. 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2. 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结语小学心理学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对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个小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1. 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逐渐掌握基本的认知能力,比如逻辑思维、分类能力等;- 社交能力逐渐发展,开始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意志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情绪的变化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2. 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学习理论是指人们学习的原因和规律。

在小学教育中,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有助于教师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习困难与特殊教育需求在小学教育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困难或特殊教育需求。

了解学习困难的成因和对策,以及特殊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对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困难可以分为认知困难、情绪困难和行为困难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4. 有效教育与评价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和评价的科学性。

有效教育包括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

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和多样化的,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基础数据。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测验评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资格证小教《心理学》复习要点

教师资格证小教《心理学》复习要点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能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A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B、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50年代未).(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形。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摸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6、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目得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增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高频考点汇总

小学教资心理学高频考点知识点一感觉规律种类定义举例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暗适应——走进电影院明适应——走出电影院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黑人的牙齿很白继时对比——先吃糖再吃橘子觉得橘子更酸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现象盯着白炽灯看一会儿,将目光转移到白墙上出现亮的像或暗的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红、橙、黄等有温暖感;蓝、青、紫等则会有寒冷感知识点二知觉的基本特性种类含义常见的例子区分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做笔记时,用红色的笔勾画重点强调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至少要包含两个以上的事物,其中一个是对象,剩余的作为背景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窥一斑而知全豹外界内容缺失,补全内容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外行看热外界内容完整,补全意义验去认识它闹,内行看门道恒常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性人的身高、门的形状、五星红旗的颜色等对象本身不变,虽然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保持原来的映象知识点三注意的分类注意种类概念引起原因举例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新异变化、对比、指示)(2)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主体的知识经验)上课时窗外飞进一只小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老师讲课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设目的,需要意志努力(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3)对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4)主体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5)人格、动机、主观能动性等(6)过去的知识经验。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

掌握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要点,对于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但还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在小学阶段,儿童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教师需要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运算时,可以使用实物道具或图形来辅助教学。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重要的心理学要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在小学阶段(6-12 岁),儿童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对自卑。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就会形成勤奋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经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和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学校中,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对他们的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支持和安慰。

另外,学习动机也是小学教育中需要关注的要点。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如对知识的渴望、对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等;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如奖励、表扬、避免惩罚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解析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解析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理解与应用。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实践等角度,对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进行解析。

一、认知发展1.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规律。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学者的相关理论。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感知运动期到具体操作期再到形式运算期。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而发展的。

2. 认知发展与教育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运动能力,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学习理论1. 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和社会构建主义学派等不同的学习理论。

例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认知主义学派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社会构建主义学派则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2. 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习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奖励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

掌握好相关要点,不仅有助于通过考试,更能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谈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和持久,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他们的感知能力逐渐从笼统、模糊向精确、细致发展。

例如,在观察图形时,一开始可能只能看到大致的轮廓,但随着年龄增长,能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

记忆方面,从以机械记忆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意义记忆为主。

这意味着教学中,老师应该采用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发展。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思考。

比如,在学习数学运算时,通过实物演示会比单纯的数字计算更有助于他们理解。

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小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但仍比较容易冲动和外露。

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评价非常在意,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

意志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还比较薄弱。

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接下来是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常见的学习动机包括对知识的好奇、获得表扬、取得好成绩等。

老师要善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学习策略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等。

要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预习、复习和总结知识。

再来说说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老师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学生则在逻辑推理方面表现出色。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社会心理也是小学心理学中的一个要点。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一天内掌握核心考点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一天内掌握核心考点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一天内掌握核心考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研究与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二)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有:研究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2.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讨方法教育心理学研讨主要采用的研讨方法有三种:实验研讨、描述性研讨、相关研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XXX。

他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它奠基了教育心理学开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系统也由此而开始确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1924年,XXX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设时期。

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关注人类的课堂研究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四、教育心理学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系统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走向成熟。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权威机构编制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为了获取教师资格证,在考试前,需要持续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是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2017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帮助你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学习与记忆:学生的学习特性和记忆方式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学习结果。

2.思维与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学习结果。

3.发展与人格:学习过程如何影响成长和发展,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和信念等。

4.教学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5.职业发展与终身教育:如何通过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来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教育学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教育研究,而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特定教育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应用:1.诊断和评估:通过心理测量和评估,来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2.认知和元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策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材料。

3.教学设计与教学服务: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四、教育心理学的考试内容2017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与记忆: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及其改进方法。

2.思维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刺激学生的创造力。

3.发展与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教学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五、备考建议为了提高备考效率,以下是几个备考建议:1.关注考试大纲,明确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因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研究的成果,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相关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ll.12岁);少年期(11、12岁至l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其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7.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世界上最着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10.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包括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l40),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学习困难学生,聋、哑、盲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3.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强化(物) 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4.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尝试一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

(2)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他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