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发展初探
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作者:李跃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摘要“滚山珠” 是活跃在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中的芦笙舞蹈,具有和苗族人民一样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的“古”、“土”、“活”、“难”、“高”几大特点,近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得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苗族芦笙舞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滚山珠”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一枝苗族独特的芦笙舞蹈。
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就和贵州侗族大歌一样,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
1 历史渊源“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
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
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如何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
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家逐渐重视和弘扬各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人表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更名为“滚山珠”。
如今的“滚山珠”,已从“重新再现”的艺术形式升华为“重在表演”的艺术形式。
除了原来的内容(舞蹈语汇)如“蜻蜓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打场”(苗语“飞冷古”)、“地龙滚荆”即“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发展成“二人立”、“三人立”、“双燕飞搭桥”、“过桥”等动作造型。
同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艺术揉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动作,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
音乐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发展成统一的调子。
就这样,“滚地龙”升华成了“滚山珠”。
传统的“滚山珠”一般在年节、喜庆或农闲之余表演,其原型是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村寨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民间芦笙舞。
关于这个舞蹈的产生有这样的传说:“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
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道路,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路来,让父老们顺利通过,最终达到黑洋大箐(包含今黔西北一带),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地方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地方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作者:喻常跃龙炆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20期摘要:我国现在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难以达到锻炼学生体魄的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程也同时进行着改革,同时也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可以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可以适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本文以纳雍县猪场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滚山珠”为例,推动纳雍县“滚山珠”运动项目的发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希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学校体育;应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54-01整体看,我国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缺乏。
很多学校位于城市中心,这里地价昂贵,体育场地本来就小,再加上学生不断增多,人均场地更加不足。
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缺乏或者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阻碍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地方、民族和学校的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缺乏置换功能。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很多贵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失传,如何保护并开发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苗族芦笙舞)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为其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供借鉴或理论依据。
一、追溯滚山珠历史渊源,激发学习兴趣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称为“子罗多”。
传说苗族先民大迁徙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青年后生们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滚平遍地荆棘,为老弱妇孺开辟道路,来到黑洋大篝(今贵州纳雍)安居乐业。
人们为纪念那些后生的英勇业绩,再现当年这一群群苗族青年披荆斩棘,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使之代代相传,模仿他们的动作编成这种“地龙滚荆”舞蹈,常演不忘,流传至今。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价值的哲学论断——以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为范本
山珠” 。 即使是在每天傍晚 , 在 乡政 府 广 场 上 , 也 会 有 人 数 众 多 的
“ 滚 山珠 ” 爱好 者和 传 承 者进 , 使 世世 代 代 的 苗 族 儿 女 选择 “ 滚 山珠 ” , 获 得 了健 康 , 陶冶 了情 操 。
1 “ 滚 山珠 ”的历史 回眸
2 关 乎社 会 , 关乎 社会 发展 。 满足 少 数 民族传统 体育 运动 会发 展 苗族 芦 笙 舞 滚 山珠 原 名 “ 地 龙 滚荆 ” , 苗语 叫“ 子落 夺 ” 。 它 流 传 2. 在贵 州 省纳 雍 县猪 场 苗 族 彝 族 乡 , 是苗 族人 民世 代 相 传 的 芦 笙 舞 的 需 要 新 中 国成 立后 , 针 对我 国是一 个 多 民 族的 国家 , 党和 政 府 十分 蹈之一。 原始部落时期 , 部 落 之 间 发生 战争 , 苗 族 部落 一 青 年 在 放
1关 注人 , 关注人 的社会 存在 , 关 注人的健 康 现, 历经 数 十年 的 历 史嬗 变 , 毕 节 地 区苗 族 “ 滚 山珠 已经 具 有更 丰 2. 富 的 内涵 , 更 旺 盛的 生 命 力 , 能 够 满 足 人们 生 活 的 多 种 需 要 , 具 体 在走访苗族“ 滚 山珠 ” 发 源 地 纳 雍 县 猪 场 苗族 彝 族 乡时 发 现 , 随 着 人 们 健 康 主 体 意 识 的觉 醒 , 随 着 人 们物 质文 化 生 活 水 平 的提 表 现 在 以 下 几个 方 面 。 当地 居 民 已经 既有 “ 钱 也有“ 闲” 从事“ 滚 山珠 ” 健 身运 动 。 无论 “ 滚 山珠 ” 是 贵 州 少 数 民 族 传 统 体 育 表 演项 目的 奇葩 。 从 哲学 高 , 还 是 逢年 过 节 欢庆 之 时 , 或 者 是 有重 大 和文化学的视角直击“ 滚 山珠 ” 的 哲 学 和 文 化价 值 , 能 够 有 效 弥补 是 婚 丧 嫁 娶红 白喜 事之 日, 人 们都 会 跳 起属 于 他 们的 欢 快 的 “ 滚 将 人 文 社 会学 科 知 识渗 透 到 体 育学 内而 后 又 以体 育 学 的方 法 研 究 会议 和 全 乡大 型 活动 要 举 行 , 贵 州 少 数 民族 传统 体 育 的价 值 这 一 研 究 路 径 的 历 史 局 限 性 。
苗舞奇葩——滚山珠
人肯来 学 , 他就 亲 自到各 家各 户 去动员 。 求家长 鼓励孩 子们来 请 学 “ 山珠 ” 滚 。来 找他 学艺 的人 ,
立 ” “ 步 ” “ 将 ” “ 丛 滚 、跪 、点 、刀 身 ” 高难 度 技 巧 动 作 , 在 借 等 并
中 吸 收 了其 他 民 间艺 术 中精 彩 的表 现 手 法 , 日趋 完 善 ,直 至
18 9 9年 ,发 展 成 为 可 由 6至 8
豪 放 的舞 步 和 “ 桥 ” “ 上 倒 搭 、腹 栽 桩” “ 罗汉 ” “ 飞雁 ” 、叠 、双 等
荆” 。主 演动 作单 一且 稚拙 , , 主 要 以再 现 远 古 时期 苗 族 青 年 披 荆 斩棘 、征服 自然 的过 程为 主 ,
多 由一 人 表 演 , 演 时 , 用 6 表 或
化遗产 的丰 富资源 和独 特魅 力 。 共 由 《 族 大 歌 》 《 族 琵 琶 侗 、侗 歌 》 《 族 芦 笙 舞 》 《 排 木 鼓 、苗 、反 舞 》 苗 族 《 鸡舞 》苗 族 《 鼓 、 锦 、 铜
翻、 前后 空 翻等 高难技 巧 的基础
上 创 编 了后仰 空 腰 腹 支 撑 二 人
立 、 人 立等 高 难 造 型 , 渐 形 三 逐 成 了其 刚柔 相济 、动 静结 合 、 惊
责 阳 文 丈 HT YUUEUAG IO LRGIN S RCT Y
桥”“ 、 腹上 倒 栽 桩 ” “ 罗汉 ” 、叠 、 “ 飞 雁 ” “ 脚 掌 ” “ 肩 倒 双 、对 、扣
“ 山珠 ” 滚 出演波 兰 , 回了世 界 捧
入 了新 的鲜 活的血 液 。 开始没 有
民族 民间艺术 的最高 奖 。 “0 8中 国非 物 质 文 化 遗 20 产展演” 活动 、 获第 二批 国 家 荣 级 传 承 人 称 号 的 民 间艺 人 —— 王 景 才 就 是 这样 一 个 视 艺 术 如 生 命 的 民间艺 术传 承人 。作 为 “ 山珠 ” 滚 的创 始人 , 王景才 从小 就 跟 随 其 舅父 黄顺 强学 习苗 族 芦 笙舞 表演技 艺 , 黄顺 强是 当地
苗族“滚山珠”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
称“ 子落 夺 ” 。流 传在 贵 州 省 纳雍 县猪 场 苗 族 彝 族
乡一带 , 苗族人 民 ( 是 小花 苗 支系 ) 代相 传 的芦 笙 世
舞蹈之一 。传 说 是 苗 族 迁 徙 到 黑 洋 大 箐 ( 指 贵 泛
州) , 时 山高林 密 、 荆棘 丛生 、 步难 行 , 勇 的苗 族 寸 英 青 年用强壮 的身躯滚 到荆棘 , 出一道道 血路 , 老 开 让 人 孩子顺利通 过 。后人 特 意 编 了这 个 舞蹈 , 以纪 念 英雄 的祖先 。表演 时用 6支 长约 3 0厘 米 的铁 制 梭 镖, 围成一个直 径约 0 7米的 圆圈 ( . 或用 6只对顶 的
教育文化论坛
2 l ̄ 期 oo
誉 。当时 的国家政协 主席李瑞环 等 国家领 导人接 见
了 “ 山 珠 ” 蹈 队 , 与 之 合 影 留念 。19 滚 舞 并 9 0年 5 月 , 滚 山珠 ” 蹈 队参加 北 京 亚运 会 艺 术 节 , 演 “ 舞 表
2 0场 , 每场 7分钟 的表演 , 掌声 雷动 , 为贵 州艺 术 成
Jl a0 YU en W Hua ItTon LLF
苗 族 “ 山珠 " 文 化 特 征 与 社 会 功 能 探 讨 滚 的
彭 华
( 贵州大学 法学院 , 贵州
摘
Hale Waihona Puke 贵阳50 2 ) 5 05
要 : 苗族 芦 笙舞 “ 山珠 ” 产 生 于 苗族 历 史上 的 迁徙 过 程 中 , 滚 , 活跃 在 黔 西北 地 区小 花 苗 社 会 里 , 家 文 化 部 称 国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9
演了9 0余场 , 人 叫绝 的舞 艺赢得 了中外人士 的赞 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苗族“滚山珠”为个案
以苗族 “ 山珠 ” 滚 为个 案
彭 华
在经济全球 化和强权文 化力 图独 霸世界 的
代表性传承人 ; 滚 山珠” 原“ 演员祝英获贵州省毕 节地 区第五届 “ 青春献给试验区” 十佳青年称号 。
20 年人 选北 京 奥运会 火 炬手 ,在 贵 州遵 义参 加 08 火 炬传 递 。
物 质文 化遗 产名 录 。
经成为民族 民间艺术表演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 滚
山珠 ” 动作 古朴 逼 真 、 度极 高 、 饰 鲜艳 、 难 服 民族 特 色浓 厚 , 其极 具 观 赏 性 ; 之 队员 训 练 有 素 、 使 加 相 当敬业 拥有 很好 的 口碑 。 因而 在毕 节地 区只要 有
的心爱 事业 ,在 自家 宅 院义务 培训 村寨周 边 那些
还要做饭给学生吃。 自己农活耽误 了也无一声怨
言 。 训场地 就是 他家 门前 的一块 空土 , 培 几个 破轮
胎, 几个沙袋 , 几只芦笙 , 一切都非常简陋 , 但强大
的毅 力 和执着 的信念 让 他苦 苦支 撑着 。从 他那 布 满皱 纹 的脸 上 和淡定 的表情 中 ,我们 读 出 了他 对 民族 文化守 持 的、 不 可摧 的力量 。 坚
( 艺术展演——黔西北的压轴曲目 一)
现 在 的“ 山珠 ” 演 团队 已基 本成 熟 和相 对 滚 表
质文化遗产——贵州纳雍苗族“ 山珠” 滚 为个案 , 直 面其生存 现状 , 探讨对其保护与传承 的对策路
径。
一
稳定 , 形成了几个表演分队。 由传承人王景才在 自
家 宅 院 里义 务 培训 着 一 批 ; 府 支 持 , 政 由前 “ 山 滚
贵州民族特色舞蹈“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贵州民族特色舞蹈“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及思考陈欣贵州大学摘要:"滚山珠”是一种包含着芦笙吹奏表演、舞蹈艺术表演、杂技动作表演以及苗族特色服饰的舞蹈,同时也是贵州纳雍苗族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王景才等重要传承人的坚持努力下,"滚山珠”得到了一些发展。
然而,由于自然人文环境改变、传承主体逐渐减少、创新发展不足,"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已经面临很大的困境。
对此,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滚山珠”的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滚山珠”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苗族舞蹈现状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11-03一、“滚山珠”——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滚山珠”是起源于贵州纳雍县地区的一种苗族芦笙舞,原名叫“地龙滚荆”,苗语称为“子落夺”,这一舞蹈与纳雍县地区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来源于对古代历史迁徙过程中当地英勇的苗族青年用身躯在荆棘密布的山野中为苗族先民们开辟道路的动作的模仿,以往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当地苗族重要的节日中,“滚山珠”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当地苗族人民都会开展这一舞蹈表演。
“滚山珠”本身是一种包含着芦笙吹奏表演、舞蹈艺术表演、杂技动作表演以及苗族特色服饰的民族特色舞蹈,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起初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由一人或数人进行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有“滚地龙”“骏马奔驰”“蜻蜓点水”,而随着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当地的苗族人民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技巧以及现代一些武术、杂技动作提炼出来,融入到“滚山珠”中,使这一舞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滚山珠”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由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共同进行表演的苗族舞蹈,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更多的舞蹈内容和动作形式,如“二人立”“三人立”“双飞燕”“腹上搭桥”“腹上倒立”等等。
苗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滚山珠”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芦笙边进 行舞蹈 表演 。 “ 滚 山珠 ”风格
独 特 , 形 成 刚 柔 相 济 、 动 静 结 合 、 惊 险 奇 绝 的 艺 术 特 色 。 在 农 闲 、 节 庆 观 看 一
1 、研究背景
如 今 ,随 着 社会 经 济 的 发展 ,农 民 也 越 来 越 不满 足 农 村 的生 活 方 式 了 ,进 城 务
间,走上 了艺术 殿堂尽 显风 姿 。
都 有 所 提 高 。但 由 于 经 济 落 后 , 大 多 青 壮年 外 出务工 ,使得 “ 滚 山 珠 ” 的 展 演 缺 乏 群 众 基 础 , 其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保 护 受
到 了 前 所Biblioteka 未 有 的 挑 战 。 为 保 证 纳 雍 文 化
为 了 生 存 ,猪 场 的 苗 族 同 胞 们 也 卷 入 了 打 工 浪 潮 , 以挣 钱 为主 ,渐 渐 地 , “ 滚山 珠 ” 的爱 好 者 失 去 了往 日的 激 情 。 为 了摆
脱 贫 困 , 出 门挣 钱成 为一 种 必 然 。而 且 ,
团 ”, 以此 为 依据 准 备 把 “ 滚 山珠 ”各 演 出组 统一 起 来 ,形 成一 个 表 演 集 团 ,发 挥 其 整 体效 应 。至 此 , “ 滚 山珠 ” 从 山野 民
现 场 的观 众 为 之 惊 叹不 已 。 1 9 9 3 年6 月,
庆或农闲之余表演。其原型是纳雍县猪场
苗 族 彝族 乡苗 族 村 寨经 常 可 以看 到 的一 种 民族 民间舞 ,堪 称 一颗 璀 璨 的 高 原 明珠 , 它 集芦笙 吹奏 ,舞蹈 表演 ,杂技 艺术 为 一 体 。头 戴 野 鸡 翎 冒 , 身 着 绣 花 白褂 , 脚 着 麻 耳 草 鞋 , 或 时 以 头 为 足 或 时 以人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及其途径——以纳雍“滚山珠”为例
研┆好日子194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及其途径——以纳雍“滚山珠”为例◎◎张◎◎栋1◎◎罗丽霞2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简便、健身和娱乐的特点。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以贵州纳雍的“芦笙舞滚山珠”为例,分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意义;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体育的总称,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因为无论对文化还是经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状况及特征1.发展以纳雍滚山珠为例。
“芦笙舞滚山珠”原是黔西北纳雍少数民族(苗族)的运动项目。
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
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道路,让父老们顺利通过,到达黑洋大箐(今黔西北一带)安家落户。
人们为了褒奖这些青年的英勇行为,纪念他们的英雄业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叫“地龙滚荆”,在节庆日子时表演。
表演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芦笙舞曲伴奏,一边做跳跃、翻滚等动作。
这就是“地龙滚荆”。
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过程中,人们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技巧提炼、融汇到舞蹈中来,不断地充实、改进、完善,使其更趋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最后又引进和融汇现代舞蹈和古典京剧艺术的动作造型技巧,形成了现在享誉海内外的苗族芦笙舞蹈奇葩——滚山珠。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一是地域性。
某地区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发展初探
浅论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242幸福生活指南浅论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杨昆中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 贵州 毕节 553300摘 要: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称为“zhib lod ndox”。
自80年代搬上艺术舞台以来,就一鸣惊人,饮誉华夏,走出国门,倾倒欧美,取得了无数的荣誉,现就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初探如下,敬请同仁指正。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现状;对策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史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了五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原始舞蹈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辉煌阶段、9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的寂寞阶段、2004年至今的注重传承和重现辉煌阶段。
二、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发展的现状一是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走向校园。
2004年6月《滚山珠》艺术特色班在猪场苗族彝族乡新寨小学开班,猪场苗族彝族乡新寨小学《滚山珠》艺术特色班不仅继承了原《滚山珠》队伍的优秀文化,还创造了一系列的高难动作和惊险技艺,使得“力”与“美”、“苗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艺术和灵性。
无论从欣赏的角度还是用艺术的眼光去看,都叫人拍案叫绝、惊叹万分。
同时,新寨小学《滚山珠》艺术班还吸取了原《滚山珠》队员文化较低的教训,放眼未来、着手于实际,采取从小学生及初中生抓起,培养一支有文化有艺术的队伍。
二是雏鹰又起飞。
汗水与奉献,年轻的《滚山珠》队伍在刚刚组建不到4年,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4年10月1日获得纳雍县首届“煤电杯”歌舞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8月16日参加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文艺会演;2005年11月9日参加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毕节代表团大型歌舞节目《乌蒙魂》。
2006年4月14日赴大方百里杜鹃参加文艺演出; 22006年9月16日参加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文艺演出;2006年11月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项目金奖。
苗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滚山珠”的研究和分析
1993年6月,“滚山珠”参加国家民委组派的“中国民族艺 术团”赴加拿大访问演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 期,“滚山珠”一直深受中外及各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Fra bibliotek·266·
民族体育论集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3]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 惯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 生活的人文科学。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传 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传统体育民 俗性的特点。苗族“滚山珠”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再现了一个 历史背景,使民俗学的研究者从中探索苗族的历史与当代的民俗 事象,对它的本质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它的发生发展规 律和社会作用。
1.2滚山珠的发展历程[1]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1989年,纳 雍县文化局根据传说和表演艺术形式另取名为“滚山珠”。20世 纪80年代初,苗族青年王景才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体育、技巧、 艺术、融人其中,使其表演技艺提高一大步。后又传给王景全, 再后是李飞龙。 1989年12月,“滚山珠”受邀参加了广州举办的“羊城中 华博览会”。“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舞步和高难的技巧赢得中 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1990年5月,“滚山珠”参加了“贵州省民族芦笙舞表演 赛”获特等奖。同年9月,随着文化厅组建的“中国贵州省民族 民间艺术团”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归来后,
据传1800多年前,苗族祖先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迁徙, 后迁至贵阳花溪一带,苗族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欺压和凌辱,一 边作战一边向小乌蒙迁徙。在迁徙中苗族祖先来到黑羊大箐(今 纳雍县)。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 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中滚出一条路,让父 老们顺利通过,到达黑羊大箐安居落户。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些 青年人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地龙 滚荆”。这主要就是再现了远古时期苗族同胞在迁徙过程中跋山 涉水,披荆斩棘,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克服了自然环境给他们造 成的各种艰难险阻,体现了迁徙中苗族同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的无畏精神。
纳雍滚山珠调研报告
纳雍滚山珠调研报告纳雍滚山珠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纳雍滚山珠及其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发展该地区的旅游产业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纳雍滚山珠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纳雍滚山珠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地理位置优越。
该地区的气候多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差适中,适宜旅游活动。
2.纳雍滚山珠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纳雍滚山珠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植被茂盛。
此外,该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资源,如岩洞、瀑布等,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纳雍滚山珠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纳雍滚山珠地区是布依族和苗族的聚居地,这里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手工艺品等。
此外,该地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寺庙、墓地等,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4.纳雍滚山珠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潜力目前,纳雍滚山珠地区的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然而,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调研结果和建议1.建议加大对纳雍滚山珠地区的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外界介绍纳雍滚山珠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包括修建便利的公路和交通设施,改善休息设施和餐饮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3.注重保护纳雍滚山珠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
选择可持续的开发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4.挖掘纳雍滚山珠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包括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民俗文化展示等。
5.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开展旅游产业经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培训和引导,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四、结论纳雍滚山珠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
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舞蹈动作古朴、刚柔相济、粗犷豪放。
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舞台以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和比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多项大奖,是民族民间百花园中的一支舞蹈奇葩,是乌蒙高原滚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多年的演练,这个从山野民间滚上城市舞台的芦笙舞,越来越深受群众的喜爱。
(1)“滚山珠”的传承背景。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
由于灾荒和战争,苗族人民曾经历了无数次长途跋涉的远离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勇敢的苗族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了开辟和寻找居住的地方,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灿烂独特的优秀文化。
特别是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源远流长,历经千年风雨,伴随着苗族人民不断变迁的历史一路走来,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它不可磨灭和难以低估的作用。
(2)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地龙滚荆”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苗族(小花苗支系)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之一。
以前动作古朴稚拙,比较单一,表演时用6支长约30厘米的铁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盛满水,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执芦笙,吹奏芦笙舞曲伴奏,以头为轴心立于圈内,脚在圈外,腰部或腹部悬空于梭镖或水碗之上呈弓形,顺时针或逆时针快迅翻滚旋转,笙与舞相伴进行。
还要求笙不离口,曲音不断,速度要快,梭镖不能倒或碗中水不能倾泻,技巧难度极高。
这就是原始古老的芦笙舞绝技“地龙滚荆”。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会到芦笙舞蹈中,不断改进完善。
1984年7月,当时的纳雍县文化局局长胡常定将王景才招进了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
之后随团赴四川、云南等地演出。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资料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出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及寨英滚龙发展过程的几个阶段,为寨英滚龙将来发展方向的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源、形成、鼎盛、衰落、复兴这一发展过程;(2)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3)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寨英;滚龙;文化;起源;引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独具特点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热潮,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更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寨英滚龙是当地少数民族一项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民间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铜仁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铜仁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除梵净山、石阡温泉、九龙洞、肉莲花等以外的又一张名片。
然而人们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到目前还是一张白纸。
有点资料也只是对滚龙起源的民间传说和滚龙艺术的文学赞美。
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寨英滚龙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并对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铜仁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寨英滚龙的起源1.1 关于松桃寨英当地舞滚龙习俗的起源据寨英当地人说寨英滚龙起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风水先生为一大户人家在寨英的磨龙洞前看了一处住宅宝地,嘱咐他家须在家中闭门七天足不出户才能灵验。
由于这大户人家在闭门期间老是听到门外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由于经受不起这些刺激,这户人家熬到第六天便胆颤心惊地开门看其究竟,没有按风水先生闭门七天足不出户的要求做,果然不久,这大户人家的住宅宝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 山珠 ” 的基 本 情 况 滚
苗族传统体育项 目 “ 滚山珠 ”原名 “ 地龙滚荆” ,苗语 叫 “ 子落 夺 ”[ 1 】 ,流传在 贵州 省纳雍 县猪 场苗族 彝族 乡 。
“ 地龙 滚荆 ” 以前 的动 作古 朴雅拙 ,比较单 一 ,以再 现 当年
年轻 人 征服 大 自然 的 过程 为 主 。 “ 滚山 珠 ” 的动 作主 要 来 源 于生 产和 生 活 ,一般 在 农 闲或 重 大节 日活动 中表 演 , 特 别是苗族人 民一年一度的花坡和花场节上 ,苗族同胞们穿 着节 日的盛 装 ,拿 着 心爱 的 芦笙 聚集 到 花坡 或 花 场上 ,载 歌载 舞 。 “ 山珠 ”表 演 是花 场 中不 可 缺少 的 重要 组 成 部 滚 分 ,它能 展 现 自我 风 采 ,结 交四方 朋 友 ,同时 也能 增 强苗 族 同胞 的 自豪感 。 “ 山珠 ”动作 古 朴 ,刚 柔 相 济 ,集芦 滚 笙吹 奏 、舞 蹈表 演 、技巧 艺术为 一体 ,有脚 踩杆 不破 之 功 。 独特 的表 演风 格 ,深受 观 众欢 迎 。1 8 99年 1 2月赴 广 州参 加 “ 羊城 中华博览会 ” 9 0 。19 年进京参加 “ 第十一届亚运 会 艺 术 节 ” 同 年 l 月 赴 广 西 南 宁 参 加 第 四 届 民运 会 。 , 1 19 年 9月赴 香 港参 加 “ 91 中国少 数 民族 艺术 节 ” 19 年 。 92 赴 荷 兰 、比利时 演 出。1 9 9 3年赴 加拿大 演 出[ 2 】 。
一
苗 族是 一 个 能歌 善 舞 的 民族 ,音乐 舞 蹈更 具 有悠 久 的 历史 和 独特 的风格 。贵州 省纳 雍 县 的苗族 人 民以 自己的 才 华 ,创 造 了本 民族 灿 烂 而 独 具特 色 的体 育项 目—— “ 山 滚 珠” 。名震 中外 ,享誉全 球 。这个 项 目以其 高超 的技 巧 、敏 捷灵 活的步 调 、明快 的节奏 感 等特点 ,深受 中外 观众 喜 爱 。 可 以说 是我 国少 数 民族传统 项 目的一 颗奇葩 。 但随 着经 济社会 的发 展 ,农 民进城 务工 成 了一股 潮 流 , 爱跳 “ 滚山 珠 ”的纳 雍猪场 苗族 同胞 已经失 去 了往 日激情 , 觉 得 跳舞 跳 不 出致 富路 ,青年 一代 没有 精 力 也 没 时间 放在 世代传承的芦笙舞蹈练 习上 ,会跳 “ 滚山珠”的人数已经 不 多 ,会 跳 的一 般 都是 年龄 偏 大 的 。重大 节 日看 不 到 人 山 人 海 的场 面 ,更 看不 到 “ 山珠 ”精 彩的 表 演 。这 项优 秀 滚 的 传统 体 育项 目面 临着 消失 的危 险 ,若 不 采取 积 极 有效 保 护 措 施 ,再 过 十 年 、二 十年 ,再 也 看 不 到 “ 山珠 ”了 。 滚 纳 雍 是国 家级 贫 困 县 ,投入 资 金保 护 “ 山 珠 ”存 在 实际 滚 困难 。 因此 ,笔 者为 了 让苗 族 同胞 的这 一 传统 体 育项 目传 承 、发 展 ,收 集 素材 ,写作 此文 ,为 “ 山珠 ”的 生存 鼓 滚
2 1 年第 6期 0 1
XN O G U IN N C N苗族传统体育项 目“ 滚山珠" 发展初探
黄 清 凯 ( 中共毕 节地委 党校 机 关党委 ,贵 州毕 节 5 1 0 ) 5 7 0
摘 要 :随 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 ,很 多优 秀的 少数 民族传 统体育项 目面临 着消失的危 险 ,比如 苗族独具特 色的项 目 “ 山 滚 珠 ” 因此 ,笔者从探 寻 “ 。 滚山珠 ”一个项 目的发展 出发 ,来 引发更 多的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热爱 。以此来促进 民族传统 体 育健康 良性地发展 。本 文主要通过文献 资料 法、访谈法、 田野调查法等方法 ,从 “ 山珠 ”的基本情 况、 “ 滚 滚山珠 ”的演变、 “ 山珠 ”的发展 ( 滚 挖掘 阶段 、快速 发展 阶段 、寂 寞阶段、传承 和保 护阶段) 来 阐述 “ 山珠 ”的发展概 貌 ,进 而从 三方 面 : 滚 加 大经济的投入、二加 强宣传 的力度 、三加快 “ 山珠 ”的转型入 手 ,做 好 “ 山珠”的传承与发展 ,从 而使 “ 滚 滚 滚山珠”转 变成 为纳 雍县 、毕节 市乃至贵 州省的文化品牌 ,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 关键词 :苗族 传统体 育项 目 滚 山珠
竹丛生 ,环境优美 , 气候 宜人 ,是苗族 同胞的 世居地 。丰富 的野生动植物 ,为 “ 滚山珠”提供 了就地取 材的芦笙舞饰 。 远 古时 期 ,该 项 目主要 反映 了 苗族 同胞 的祖 先在 大 迁 徙途 中来 到 黑洋 大 箐 ,道 路 坎坷 ,荆棘 遍 野 ,英 勇 的苗族 青年 为 了给 父老 们开 辟 一条 通道 ,就用 自 己矫 健 的身 躯 从 荆棘 中滚 出一条 路让父 老们通 过 ,到达 黑洋 大箐安 家落 户 。 人 们 为 了永远 纪 念这 些 青年 人 的功绩 ,就模 仿 他 们用 身躯 滚倒 荆棘 的 动作 ,表 演 时用 6 长 约 2 厘 米 的铁 制 梭镖 , 支 0 镖 头 插入 地 下 ,围成 一个 直 径 约 07米 的圆 圈 ,或 用 6只 . 对 顶 的饭 碗 装 满 水摆 成 圆 圈 代 替梭 镖 亦 可f 。体 现 了 迁徙 途 中苗族 同胞 不怕 困难 ,勇往直 前 的无畏精 神 。 上世纪 8 年 代初 , 族 青年 王景 才 、王景 全 、李 飞龙 O 苗 在 原有 基础 上 把技 巧 艺术 融入 其 中 ,使 “ 龙 滚荆 ” 的表 地 演 技 艺提 高 了一 大步 。传 统 的 “ 山珠 ”一 人 或数 人 均可 滚 表演。其表演特色是 :不管表演动作怎样艰苦高难 ,表演 者都要手持芦笙 ,口吹芦笙 ,保持笙不离口 ,曲音不断 , 笙 与舞 自始 自终相 位相 配 ,协 调进 行 。 通过 加工 提 炼后 的 “ 山珠 ” 滚 ,除保 留舞 蹈 中 已有 的 内容 ,舞蹈 语 汇和 “ 蜒 蜻 点 水 ” ( 语 称 “ 古 东林 ” 、 “ 马 奔 驰 ” ( 语 称 苗 等 ) 骏 苗 “ 朝点” “ 、 打场 、 “ 飞冷枯” 、 “ ) 地龙滚荆”即 “ 滚地龙” ( 语称 “ 苗 子罗夺 ” 等 等动 作造 型之 外 ,又发 展 引进 “ ) 二 人立 ” “ 人立 ” 、 三 、叠罗 汉 、 “ 双飞燕 ”等 动作 造型 【】 5并 借鉴 京剧 的表演 艺术 加进 了侧身 翻 、前 后空 翻等 高难技 巧 , 还创 编 了后 仰空 腰 腹支 撑二 人 立 、三人 立 等 高难 造 型 。伴 奏曲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改编为统一的调子。传统的 “ 滚 山珠 ”一 般在 年节 、喜庆 或 农 闲之 余表 演 。1 8 9 9年 纳雍 县 文 化 局根据 传说 和表 演艺术形 式 另取名 为 “ 山珠 ” 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