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家政策现状(2学时)
安全培训具体课时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工矿商贸、建筑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行业和领域。
三、安全培训原则1. 全面性:安全培训应涵盖所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针对性: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课时。
3. 实效性:培训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持续性:安全培训应形成长效机制,定期进行复训和更新。
四、安全培训课时规定(一)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 初次培训:- 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少于48学时。
-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32学时。
2. 再培训:- 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不少于16学时。
-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不少于12学时。
(二)特种作业人员1. 初次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不少于72学时。
2. 再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每年不少于24学时。
(三)一般从业人员1. 岗前培训:- 新上岗从业人员:不少于24学时。
2. 在岗培训:- 每年不少于16学时。
(四)外来施工人员1. 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 不少于20学时。
2. 项目级安全教育培训:- 不少于30学时。
3. 公司级安全教育培训:- 不少于40学时。
(五)其他从业人员1. 岗前培训:- 不少于16学时。
2. 在岗培训:- 每年不少于12学时。
五、安全培训内容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
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
3. 安全技术知识:包括防火、防爆、防毒、防尘、防雷、防暑降温、防冻保暖等。
4. 应急救援技能:包括现场急救、灭火、逃生等。
一二三级安全教育内容
一级(公司)安全教育内容(24学时)1、公司概况及安全生产情况(1学时);2、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3学时);3、公司安全生产方针、目标(1学时);4、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3学时);5、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1学时);6、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知识(6学时);7、重大危险源及其它应急救援预案与事故状态下的现场应急处置、救援和自我防护(3学时);8、公司成立以来事故案例分析(2学时);9、期货需要培训的内容(辅导、考试、讲评等)(4学时)二级(生产厂)安全教育内容(24学时)1、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1学时);2、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1学时);3、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4学时);4、自救呼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2学时);5、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2学时);6、本厂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4学时);7、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4学时);8、有关事故案例,厂级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等(4学时);9、针对公司重大危险源,应将对其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知识进行告知教育和培训。
10、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辅导、考试、讲评等)(2学时)。
三级(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内容(24学时)1、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艺流程、岗位工艺指标、正常生产操作、开停车操作、紧急停车处理等)(12学时);2、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4学时);3、有关事故案例,班组级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及防范措施,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等(4学时);4、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辅导、考试、讲评等)(4学时);5、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岗位应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应对不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进行告知。
3、《人工智能通识教程》(第2版)教学大纲20240710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第2版)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导论/ 人工智能概论•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AI-Introduction• 学时与学分:理论学时32,课外实践学时16,总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适用专业: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其他各专业)• 先修课程:略• 后续课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等二、课程目标学习本课程,通常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培养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技能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主要学习目标,可能会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1. 理解人工智能基础: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分支领域(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理论与技术基础:学习和理解支撑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和理论,包括搜索算法、知识表示、推理方法、决策制定、学习理论等。
3. 实践技能培养:通过编程实践和项目作业,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常见的AI框架和库((如TensorFlow、PyTorch)。
4.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能力,包括如何定义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设计并实施解决方案。
5. 伦理与社会责任: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理解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议题,培养负责任的AI开发与应用意识。
6.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地评估现有的AI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探索AI在新领域的应用可能。
7. 沟通与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项目,提升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沟通研究成果和想法的能力。
8. 持续学习能力:鉴于AI领域的快速变化,课程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跟踪技术进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理论。
这些目标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知识框架,不仅关注技术细节,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为学生将来在AI 领域的深入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安全培训课时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增多,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
为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
三、培训课时要求(一)新上岗从业人员1.岗前培训:新上岗从业人员在入职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特殊行业新上岗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
(二)在岗从业人员1.再培训:在岗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2.特殊行业从业人员: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特殊行业在岗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三)特种作业人员1.岗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在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
2.复审培训: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复审时,必须接受复审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四、培训内容(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1.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2.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3.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安全生产知识1.安全生产基本理论;2.安全生产技术;3.事故案例分析;4.职业健康与劳动保护。
(三)安全操作技能1.岗位操作规程;2.安全操作技能;3.应急处置能力。
五、培训方式(一)岗前培训1.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培训;2.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3.网络培训。
(二)再培训1.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培训;2.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3.网络培训。
(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1.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培训;2.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3.网络培训。
六、培训考核(一)考核方式1.笔试;2.实操考核;3.综合考核。
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要求(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本文将详细阐述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要求。
二、实践教学学时安排1. 总体安排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要求如下:(1)本科阶段: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20%以上。
(2)专科阶段: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0%以上。
2. 各年级实践教学学时要求(1)一年级: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40学时。
(2)二年级: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50学时。
(3)三年级: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60学时。
(4)四年级: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70学时。
三、实践教学内容1. 课堂教学(1)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理论素养。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社会实践(1)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点、企业、农村等,了解国情、感受时代发展。
(2)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3. 校园文化活动(1)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国家重大政策、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文化艺术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3)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加入社团,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锻炼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考核1.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
面向知识产权局系统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课程表
■
I
■
4
选修班3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班)
1.商标法最新情况介绍(2023年录制、3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李鸿程授课)
2.地理标志相关法律法规介绍(2023年录制、3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赵天舒授课)
3.著作权法介绍(2023年录制、3课时、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德忠授课)
学习时长
手机端学习
(微信扫描培训班对应二维码选课学习)
7
选修班6
(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评估报告解读(2023年录制、2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战略协调处处长谢准授课)
2.强化创造、保护、运用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2019年录制、4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授课)
4.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及裁决制度(2023年、录制、4课时、崔尚科保护司授课)
5.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2023年、2课时、陈健北京知识产权局保护处副处长)
6.反不正当竞争法介绍(2023年录制、3课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罗莉副教授授课)
7.地理标志相关法律法规介绍(2023年录制、3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赵天舒授课)
8.产业升级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3年12月录制、2课时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原局长朱宇授课)
9.区域发展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3年12月录制、2课时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郭民生授课)
10.中美贸易纠纷中的知识产权问题(2023年录制、3课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明德授课)
共10讲,26课时。
12.知识产权维权援助(2023年录制、3课时、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付明星处长授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 1、2、3、 4》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党委宣传部课程编号: 160000-14b,160000-15b,16000-16b,16000-07b英文名称: Situation and Policy 学时:总计 32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0 学时,观看专题片、课内讨论、考核12 学时学分:形势与政策 1、 2、 3、4 各 0.5 学分面向对象:全校本科专业教材:依据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由校党委宣传部制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1.《时事报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资料手册》(中宣部、教育部编辑)2.《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国际资料信息》、《环球时报》等时事报刊3 . 《形势政策教育辅导资料》(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4. 《时事》 VCD (教育部指定“形势与政策”课音像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5.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航标灯”思政网站二.教学目的和任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的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理论,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理解党的现行政策,引导他们自觉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b本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奋发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程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发展及本质特征等基础知识。
主题2 学时4 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修改)
主题2 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第1学时学习目标:学习结束后,能够了解创业热潮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内容:1、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2、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3、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一、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
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吸引创业者创业发展。
经济转型为创业者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济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其中。
1、需求结构调整,吸引创业者创业。
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的消费与投资结构。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
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任务书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任务书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掌握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2. 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与个人安全的关系3. 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4. 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5.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6. 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措施7. 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介绍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内涵、重要性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安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4. 模拟演练:模拟突发事件或安全风险场景,训练学生快速反应和应对能力。
5. 实践调查: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查,了解当地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情况。
四、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3. 模拟演练评估:对学生模拟演练的表现进行评价。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5. 学习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报告,总结课程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分16周进行。
具体安排如下:1. 国家安全概述(4学时):介绍国家安全的概念、内涵、重要性等基本知识。
2. 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4学时):分析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如国际形势、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3. 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4学时):介绍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
4.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4学时):介绍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情况,如情报、反恐、边防等。
5. 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措施(4学时):探讨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措施,如应急预案、危机管理等。
《形势与政策(四)》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形势与政策(四)》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913139课程中文名称:形势与政策(四)课程英文名称:Current Affairs & Policy IV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成绩按五级分制记载)开课专业:全校开课学期:5总学时:8总学分:0.5二、课程目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了解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在此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当前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党的具体政策(2学时)2.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外政策(2学时)3.国内热点问题剖析(2学时)4.国际热点问题介绍(2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无。
七、先修课程无要求。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时事报告》音像版3.《瞭望》九、课程考核方式以小论文形式考核。
撰写人签字:王国学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概论课程标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它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三、课程设计思路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实现体系转换。
以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为主体,体现自主性;以学生自身的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身实践来推动理论内化;体现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相结合,将课程理论与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体现实效性。
四、课程基本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是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增强学生自身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世界经济》课程教学大纲(2学分)
《世界经济》课程教学大纲(2学分)课程代码:3610149 课程名称:世界经济1.学分:2 学时:322.课程性质:专业课3.适用专业:国际商务4.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5.首选教材:专题讲座;自编讲义6.考核形式:课程论文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世界经济》是我校国际商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旨在以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问题和趋势,熟悉世界经济、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和前沿问题,掌握运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等经济学或管理学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今后的专业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严格考察出勤,病假、事假须出具请假条,否则视为旷课;2、该课程以金融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为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相关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课前必须预习,上课遇到重点要认真做笔记;4、按照教学要求准备和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介绍和专题研讨等;5、期末考试:平时结合教学内容给出重点,考前会答疑,但不划范围;6、关于教学的意见、建议请及时告知,以便能进行改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讲中国引资环境专题【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环境的定义、特点和构成要素;掌握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掌握中国引资环境的评价;熟悉我国改善引资环境的背景和举措。
【教学重点】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中国引资环境的评价。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投资环境的内涵一、国际投资环境的定义二、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提问1. 自然因素、人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2. 硬环境、软环境3. 政治法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三、国际投资环境的特点-提问1.动态性2.综合性3.系统性4.客观性四、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提问1. PEST评价法2. 产业分析法3. SWOT分析法第二节中国引资环境分析一、中国吸引外资的现状二、中国引资环境的评价-提问与讨论1.有利因素2. 不利因素3. 综合评价三、中国引资环境的改善1. 背景—简介2.举措—自学课内讨论题:中国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课外思考题:外资如何应对我国引资环境的变化?【复习思考题】1. 名词解释:国际投资环境、PEST分析法、SCP分析法2.简述国际投资环境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教学大纲(含实践教学)一、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二、课程编号:0702100/0702055三、学分学时:1+1学分/16+16学时四、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必修五、教学对象:全校本科生六、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七、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八、教学要求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每学期都将不同。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课程分专题来讲授。
十、教学与考试方式教学方法建议:授课、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结合。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开卷考查成绩70%。
十一、教学内容第一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肩负起时代重任教学要求: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正确理解、宣传和贯彻党的社会发展政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发展观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教学要点: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三、科学发展观的作用第二讲、“药家鑫”与大学生公民底线教育教学要求: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药家鑫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该事件为案例开展对大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学生的公民底线是什么;公民底线教育教学要点:一、药家鑫事件回顾以及事件的影响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公民教育三、作为大学生的公民底线是什么?第三讲、“许三多”与中国的反腐败教学要求: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许三多事件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该事件为案例开展对大学公民的权力观教育。
形势与政策 课程大纲
形势与政策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编号:GG9911C012、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3、开课系:公共教学部4、课程类别:公共基础教育4、授课学时:365、学分:2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与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清醒认识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脉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课程内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因时而异,所以教育部只规定课程教学目的,未制定具体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教材。
总的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课程难点:按照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正确把握当下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课程内容】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内外学校、省市学校情况及发展趋势,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等。
课程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和水平有所侧重。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
第十八章经济绩效与政治经济学(3学时)
第十九章国家政策与国际贸易(2学时)
第二十章促进经济增长(3学时)
第二十பைடு நூலகம்章经济学的局限(3学时)
六、系主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年月日
第六章供给与需求(下)(3学时)
第七章利润与亏损(3学时)
第八章竞争与垄断(3学时)
第九章觅 价(2学时)
第十章竞争与政府政策(3学时)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2学时)
第十二章外部性与权利冲突(3学时)
第十三章市场与政府(3学时)
第十四章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2学时)
第十五章就业与失业(2学时)
第十六章货币供给(3学时)
参考书:《西方经济学史》(英)巴克豪斯,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
附表1-2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学时)
第二章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3学时)
第三章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3学时)
第四章机会成本与商品供给(3学时)
第五章供给与需求(上)(3学时)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和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成本与需求概念,边际分析,市场出清,经济政策,增长。
教学难点:效用,成本,竞争,利润与损失,货币等概念。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美)保罗•海恩等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经济学原理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规定(3篇)
第1篇一、总则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1. 实践教学课时总量: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总量不少于总学时的20%。
2. 分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分配:(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36学时。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32学时。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28学时。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24学时。
(5)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20学时。
三、实践教学形式1.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教学实施要求1.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各课程负责人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等。
2. 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学生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实践成果展示:各课程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如论文、报告、作品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评价与反馈: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总结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政策文献量化研究课程设计
政策文献量化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政策文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 掌握量化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3. 了解我国政策文献的演变及现状。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查找、筛选和分析政策文献;2. 学会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政策文献进行深入研究;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政策文献研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政策发展;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
2.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量化研究方法了解不多。
3.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政策文献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政策文献的定义、类型、特点,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政策文献的基本认识。
2. 政策文献量化研究方法:讲解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为参考,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量化研究方法。
- 数据收集:传授文献检索、筛选和摘录技巧;- 数据处理:介绍数据清洗、编码和录入等方法;- 数据分析:讲解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
3. 我国政策文献演变及现状:分析我国政策文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课本第三章为依据,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发展的了解。
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政策文献查找、筛选和分析的实际操作,结合课本第四章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政策文献基本概念与分类;2. 第3-4周:政策文献量化研究方法;3. 第5-6周:我国政策文献演变及现状;4. 第7-8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确保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四新_安全培训时间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下简称“四新”)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二、培训对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四新”工作的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员:1.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 特种作业人员;3.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4. 转岗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5. 采用“四新”技术的从业人员;6. 其他涉及“四新”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培训时间1.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特种作业人员:(1)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3. 新上岗的从业人员:(1)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4. 转岗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1)重新接受车间(工段、区、队)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5. 采用“四新”技术的从业人员:(1)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6. 其他涉及“四新”工作的相关人员:(1)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2)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四、培训内容1.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2. 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3. 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及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方法;4. 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5. 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 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7. “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安全操作、维护及应急处置;8. 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本科四年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大纲课程代码:B1111009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适用专业:哲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制2012年12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B1111009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时:51学时(讲授43学时,实践8学时)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简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指导,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推荐教材:1、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五版2、《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参考书目:1、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赵曜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新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3、赵明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4、(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2、李景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3、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4、赵明义等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5、黄町伟:《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6、徐崇文:《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17、吴仁章主编:《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8、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程玉海:《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20.刘廷合:《苏东剧变主要原因探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二、课程总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根据国家教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要求,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亿平方米
“十一五”(2006-2010)期 间即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要 求1.5亿平方米,实际完成 了1.82亿。 “十二五”目标4亿M2 2020年前,完成12亿
351.5亿
十二·五 期间任务
北方采 暖地区
围护
结构
空内控温及 供热计量
热源管网热 平衡
夏热冬 冷地区
门窗节能
遮阳
屋顶外墙
4.2.4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 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 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根本大 法的形式,对环 境保护做出规定,这在我 国尚属首次,为以后的环境保护立法提供 了法律依据。
• 1979年中国首次颁布《环境保护法》 • 控制新污染源的基本制度和原则是:“在进行新 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 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 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 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各项有害物质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规 定的标准。”治理现有污染源的原则: “谁污染 谁治理”。
基本掌握能耗特点
电耗为主
深圳 宾馆饭店建筑电耗占总 能耗的75% 医疗卫生建筑电耗占总 能耗71% 其他建筑电能消耗占总 能耗95%以上
综合建筑:58.74 商场建筑:142.92 单位:kWh/m2·a
不同类型建筑 之间能耗水平 差异明显
同类建筑平均 能耗高低悬殊
不同年代建筑 能耗差异较大
深圳 2005年前投入使用的建 筑比2005年后投入使用 的高70%
• 2000年《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2000年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 《规定》中称:“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 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不符合节能标 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设。”“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 能要求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设计。”
城市级示范+农村示范+太阳能屋顶计划
第三阶段 :全面推广
2、应用成果
2006年-2008年共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71个,主 要示范类型为太阳能光热和浅层地热应用,示范面积4049.2万平方 米,2009年启动太阳能屋顶计划。 首批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共111个,总规模为91兆瓦。
• 国家规范和标准发展历程: •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996年,香港借鉴BREEAM的基础上,制定《香港 建筑环境评估标准》(HK-BEAM)。
• 1999年,台湾开始推广绿建筑标章制度。2004年 正式将绿色建筑法制化; • 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 实现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
• 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30%以上。 • 到2020年,中国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 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转变建设事业增长方式成效突出。
4.3 中国促进绿色节能 建筑发展的政策
• 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与《污染源治理专项基 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 •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 环境管理条例》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的决定》 •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工作进展情况
3、取得成效
基本掌握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水平
示范省市 政府办公建筑 其他办公及 写字楼建筑 商场建筑 宾馆饭店建筑 医院建筑 综合建筑 其它建筑 合计 平均 71.71 103.95 142.92 134.58 130.22 58.74 78.90 101.77 夏热冬冷地区 75.1 98.39 151.4 144.69 168.06 67.23 78.47 104.97 夏热冬暖地区 71.29 87.36 131.64 119.9 97.87 59.05 70.2 89.38 严寒寒冷地区 69.90 119.78 138.20 146.81 118.78 15.77 117.29 113.97
• 1982年《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 管理办法》与《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试行》与《节 能技术政策大纲》 • 1986年《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 • 1987年 “关于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 建筑部分)》的通知”与《企业节能管理升级(定级)暂行 规定》。《规定》中提出:“以012年《“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 到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 利用率提高到40%和45%; •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其中工业固 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 用率力争超过80%; •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0%,其中再生 铜、铝、铅占当年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0%、 30%和70%。
•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到65%,再生铜、铝、 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35%、25%、30%。
• 木材综合利用率由目前60%左右提高到70%左右。
• 2007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 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 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 •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 、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 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6.1%、20.5%、5.3%、0.9%、 6.8%和0.4%。 • 与2005年相比,煤炭、石油比重分别下降3.0和0.5个百分 点,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 增加2.5、 0.1、0.6和0.3个百分点。 • 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国将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 •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1992年《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几点意见》
• 1993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严厉打 击违法活动的通知》
• 1995年《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报 告》、《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发展纲要》与《中国电力法》 • 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 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 防治法》 •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2006年《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修订) • 2007年《“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 《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我国矿产资源总 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在2005年的基础 上各提高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35%和40%。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其中粉煤灰综 合利用率 达到75%,煤矸石达到70%。
• 2012年《能 源发展“十 二五”规划》
4.3.1
2004年 启动“全国绿色建筑创 新将” 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 筑技术研讨会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 (细则)》
中国推广绿色建筑的历程
2005年 2006年
《北京宣言》
《建设部关于推进节 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 指导意见》
2007年
4、政策及绿色建筑现状
4.1 国家宏观政策
节水节地节能节材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工业节能减排 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 绿色GDP,可持续GDP
促进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落实:
可持续发展观
建设:
和谐社会
4.2 中国绿色节能建筑现状
4.2.1 绿色建筑发展
2006-2008相关统计数据
2006年 示范项目数 (个) 示范面积 (万m2) 82 1026 2007年 130 1411 2008年 147 1482 2009 12 130.2 合计 371 4049.2
太阳能热水器数量变化
可再生能源项目按地区、类型分布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
• 争取到2020年,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 完全实现建筑节能65%的总目标,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 地区要争取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 • 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
1、试点示范
• 2007年3城市启动能耗动态监测平台试点工作
北京、天津、深圳三个城市率先建立动态监测平台 • 2007年24个省市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
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
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 州、陕西15个省(自治区)本级及其省会城市。
《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管理办法》
《绿色施工导则》
《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管理办法》
100项 绿色建 筑示范 工程
2008年 2009年
启动绿色建筑职业培训 和政府培训 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专家委员会
绿色建筑评价标 识申报 绿色建筑评价标 识推进会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实施细则》
(1)国家规范和标准发展历程: 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3年1月批准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1998年5月正式签署 《京都议定 书》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 1999年《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与《重点用能单位 节能管理办法》 • 《办法》明确:重点用能单位是指 •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的用能 单位;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 济贸易委员会指定的年综合能 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0吨)、不足1万吨标 准煤的用能单位。 • 重点用能单位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本 办法的规定,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 强节能管理,推 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