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教案

《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教案

《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民歌部分,具体为《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

该歌曲位于教材第四章“民族音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熟练演唱。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熟练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部分节奏和旋律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歌词单、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谈论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讲解歌词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习旋律。

(3)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共同提高。

3. 歌曲演唱实践(15分钟)(1)学生集体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2)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挑选部分学生进行独唱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出来喜洋洋》2. 歌词部分:(1)第一段歌词(2)第二段歌词3. 旋律部分:(1)主旋律(2)副旋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和旋律。

(2)结合歌曲的风格特点,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歌词。

2. 答案:(1)歌词:略(2)创作歌词: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重庆民歌歌曲版本

重庆民歌歌曲版本


学轮唱 3、领唱 4、等等
知识拓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山歌可以分为一般山歌、 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类。 特点:高亢嘹亮,长音很长,适合在户外演唱, 节奏自由。
课堂小结
劳动可以带给人幸福的,希望同学们能通 过自己的劳动来充实自己,成为热爱生活, 收获快乐得人。
第三次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在聆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寻找一下特殊 的音乐符号?
波音
波音是在两个主要音之间,加入其上方或 下方的短的辅助音而成。波音有顺波音,逆 波音,复波音之分
延长音: 延长号的形状是在一个半圆形的中间加 上一个圆点,延长号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间 片刻的休止。当延长号记在双纵线小节线上时,代表 音乐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太阳出来喜洋洋》
重庆民歌
听听两个音乐片段, 说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两首歌曲特点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山歌好比春江水》 和《茉莉花》,这两首歌曲都是属于民歌,具有高亢 嘹亮,长音很长,适合在户外演唱,节奏自由。今天 我们就来听一下重庆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初听《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首歌曲有何特点?
歌曲特点
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 大量运用土家族自治县"罗儿""朗朗扯光扯"等 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流露出歌者的愉悦自 得的心情,也使这首歌更加的生动形象,具 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次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首歌曲所给你带来的情绪是什么?
歌曲的情绪特点
重庆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区的劳动人民 热爱生活,勤劳朴实。他们在上山砍柴的时 候,特别喜欢唱山歌,他们的情绪乐观爽朗, 表达了劳动人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美好 生活的感情。

小学音乐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小学音乐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凸显民族特色
民族乐器的运用使得歌曲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易 于引起听众的共鸣。
渲染歌曲氛围
民族乐器在歌曲中的演奏 ,有效地渲染了太阳出来 时的热烈氛围。
丰富歌曲表现力
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 奏技巧,为歌曲增添了更 多的表现力和感Fra bibliotek力。04
演唱技巧指导与示范
发声方法训练及气息控制要点
发声方法
运用头声和胸声的混合,使音色既明亮又富有穿透力。在高 音区,注重头声的运用,保持声音的轻盈和圆润;在低音区 ,适当增加胸声比例,使声音更加浑厚和饱满。
歌曲风格特点与流派归属
歌曲风格独特,融合了四川民歌 的高亢、激越与清新、优美的特
点。
旋律欢快、明朗,节奏鲜明、跳 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属于中国民族音乐流派中的四川 民歌分支,展现了四川地区独特
的音乐文化和艺术魅力。
02
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
歌词内容逐句解读
"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哦/朗罗"
跨学科整合教育资源共享
与语文学科整合
通过歌曲的歌词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提高其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与历史学科整合
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 识,培养其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与体育学科整合
将歌曲的演唱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音乐的节 奏和韵律,提高其身体素质和运动协调能力。
01
在舞蹈的某个环节,邀请观众上台与舞者们共舞,让观众亲身
感受舞蹈的欢乐和活力。
现场互动问答
02
在表演过程中或结束后,设置有关歌曲和舞蹈内容的互动问答
环节,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土家族民歌 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由来

土家族民歌 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土家族民歌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由来
导语: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由来四川民歌(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又称为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调清新质朴,悠扬舒展,郎朗爽口;
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由来
四川民歌(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又称为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调清新质朴,悠扬舒展,郎朗爽口;歌词蕴涵着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劳动,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川乡土气息十足的表现形式深深感染了大家,以至传承了近60个春秋,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作者金鼓(原名:李犹龙),1917年生于重庆市梁平县。

(现在定居上海,已96高龄)从小喜爱文学和音乐,热爱家乡生活,年轻时就写过许多四川民歌。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首歌是金老1942年创作的作品,曲子是根据当地民间小调(小时候常听当地人哼上几句)进行改编,最后填上歌词。

在创作时,为了更好地适合大众演唱,在音域上只有6度,高、中、低音的歌手都能唱。

另外,歌中掺入大量衬词“啰儿”“郎郎扯匡扯”等是为了渲染锣鼓等打击乐器的热闹气氛。

真正问世是在50年代,有一天,金老在和挚友著名歌唱家蔡绍序先生(也是四川出身)聊天时,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蔡绍序先生突然提出想唱一首反映出浓厚家乡韵味的民歌,于是就请金老替他写一首,当时金老就把这首现成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推荐给他,并在蔡绍序先生试唱的同时,金老还作了略微的修改。

之后,一炮唱红了大江南北。

1951年第一张唱片问世后,有人问过金老,为何曲作者栏里没有署生活常识分享。

四年级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3篇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唱课教案

四年级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3篇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唱课教案

四年级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3篇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唱课教案下面是收集的四年级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3篇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唱课教案,供大家阅读。

四年级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1《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授课教师应雄内容: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目的:一、体会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辛勤劳动的真挚感情。

重点:感受歌曲的民歌风格,体会其中的真挚感情。

难点:随着音乐画线条,并说出理由。

教具:琴、多媒体光盘。

板书:太阳出来喜洋洋(男声独唱)四川民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渔篓》这首歌你还会唱吗?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吧。

二、集体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小渔篓》。

三、创编与活动: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跟渔家的小姑娘一起到海边走走”。

(进行课本P32创编与活动)1、看看海边的小朋友填了哪些音符贝壳?2、你能填一填吗?(集体进行创作)3、请同学们将创编好的音符唱一唱,比一比,看谁唱的曲调多?4、分小组进行,每小组派出代表演唱自己填写的唱名形成旋律。

5、比一比哪一小组演唱得流畅、准确。

6、选出优胜小组。

四、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1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问题:歌曲的情绪怎样?听后你的心情怎样?2、歌曲简介:《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

歌曲大多一字一音,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

第二句结尾处用延长音抒发感情,使得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有着四川民歌高亢嘹亮的风格。

这里的孩子们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抒发了孩子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画出合适的线条,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4、再次复听。

让学生用打击乐或拍手轻轻合着音乐,启发学生轻轻随着歌曲哼唱。

(你能记住哪一句?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五、创编与活动。

将《拾稻穗的小姑娘》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对比,把自己心里的感受用颜色或线条涂画在课本上。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具有浓
郁的四川民歌风格。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 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四二拍,一段体 结构。它反映了旧时代的劳动人民上山砍柴 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 的乐观情绪。现在的农家孩子常常唱着它上 山砍柴,更抒发了他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 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1=G 2/4 1 6

2 1
岗 欧
1 6 2

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上 山

1=G 2/4 1 2
喜 洋
3 2
洋 欧
2 1

﹒ 啰
6 0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
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 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 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 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 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 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 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花城版)音乐三上第10课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三上第10课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三上第10课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式歌曲,以四川民歌为基调,节奏明快,旋律简洁,充满喜庆气氛。

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和热爱我国的民间音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歌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一些简单的民歌。

他们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四川方言和民间音乐的特色韵味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并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2.使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特色,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学习这首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四川方言词汇和民间音乐特色。

2.歌曲的节奏变化和情感把握。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演唱。

2.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歌曲。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器:吉他、打击乐器等。

4.分组标志:便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识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川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四川的特色文化。

然后播放《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四川方言和民间音乐特色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检查学习效果。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四川民歌,让学生了解更多民族音乐。

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ppt课件

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ppt课件
采用多种不同的节奏型和打击乐器 ,丰富了音乐的节奏感,使听众在 听觉上获得更多层次的感受。
活泼的演奏风格
通过轻快的演奏风格和技巧,使音 乐更加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欣赏过 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趣味性。
民族乐器运用
1 2
民族乐器种类丰富
运用多种民族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为 音乐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和韵味。
歌曲特点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欢快,节奏明快、紧凑。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 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此外,歌曲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02
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
歌词内容解读
描述太阳出来的景象 ,以及人们因此而感 到的喜悦和兴奋。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 象的比喻,使得歌曲 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 现力。
地域文化特色体现
四川民歌风格
歌曲采用了四川民歌的旋 律和节奏,具有鲜明的地 方特色。
语言特点
歌词中运用了四川方言, 使得歌曲更加贴近当地人 民的生活和情感。
文化内涵
歌曲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 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四 川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 上的精神风貌。
03
音乐元素分析
旋律优美动听
旋律起伏跌宕
通过高低起伏的旋律线条,营造出一 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使听众在听觉 上获得愉悦感。
团队协作
强调在队形变换中,舞者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至关重要,需要相互支持 和配合。
现场表演欣赏
表演准备
指导学习者做好现场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服装、道具、化妆 等方面的准备。
表演技巧
分享一些现场表演的技巧和经验,如如何保持自信、如何与观众互 动等。
欣赏与评价
组织学习者观看现场表演,引导他们从舞蹈技巧、表现力、创意等 方面进行评价和欣赏。

小学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

小学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和节奏。

2. 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

2. 民歌风格的理解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四川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学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对一些难点进行反复讲解和练习。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歌曲展示:选取一些优秀的小组进行歌曲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7.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四川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8.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巩固所学内容。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激励后进生。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七、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川民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川剧、四川清音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音乐,了解家乡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

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

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摘要】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把声音作为媒介继而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乐记》中提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发起人的音乐感。

”欣赏者的感受、情感理解等等都是由作品本身引起,并且沿着它所牵涉的范围、方向、路线深化。

音乐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传递情感,鼓舞斗志,陶冶情操。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

因巴山蜀水的灵秀增彩,让四川民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出类拔萃,更加因为这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

《太阳出来喜洋洋》便是四川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风格特征艺术发展地方特色衬词一、民歌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的文化古国。

随着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音乐的发展就起源于民歌,也奠定为民族音乐的基石。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代表自己民族特色歌曲,所以,民歌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民间歌曲的总称。

是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就已经有了他们的原始歌唱创作,特别是在田耕,祭祀、狩猎等活动的时候。

因为当时还没形成系统的歌曲创作理论,所以大多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即兴创作,并且一代一代不断的加工修改,流传至今。

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入老百姓的生活劳作中,在老百姓的民间文化歌曲中独放异彩,也成为民间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民歌表达着人们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也记录着他们的历史。

民歌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即兴编创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发展,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李娟编写的《音乐赏析——民歌赏析》中指出,“民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为:民歌的节奏律动很强,在劳动中可以为起到动作一致的作用,可以在枯燥的劳动中增加劳动乐趣,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在社会活动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在风俗性的活动中作为仪式程序的一个环节,为节日助兴或表达某种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纽带。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视觉艺术
太阳作为重要的自然元素,经常 出现在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作 品中,艺术家们通过色彩、光影 等手段表现太阳的光辉和温暖。
文学作品
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太 阳常被用作象征光明、希望、生 命等意象,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
的向往和追求。
音乐舞蹈
太阳也是音乐舞蹈创作的重要灵 感来源,如歌曲《太阳出来喜洋 洋》就以欢快的旋律和节奏表现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将太阳元素与现代艺术 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动了太 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04
太阳与科技创新
Chapter
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的利用与发展
太阳能热水器
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提供家庭用热水。
太阳能光伏发电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家庭和 企业提供清洁能源。
激发生活热情
歌曲中的太阳形象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美好事物的追求,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积极面 对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
歌曲所传递的喜悦和欢乐情绪有助于增进人与人 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层
太阳辐射对地球大气层有加热作用 ,导致大气层内温度、气流等变化 。
自然界中太阳的作用
01
02
03
光合作用
太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 用的重要条件,促进植物 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钟
太阳光照射对生物体内生 物钟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影响生物的生理节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
太阳引力是地球自转和公 转的重要驱动力。
状态和精神风貌。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地位
03
作为四川民歌的代表之一,《太阳出来喜洋洋》以其欢快的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

2.能力目标:体会四川民歌的风格特。

3.情感目标: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辛勤劳动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流传在四川山区的山歌,通常在人们上山砍柴时演唱,情绪乐观爽朗,抒发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美好生活的感情。

因歌词出现“罗儿”的衬词,当地人又叫“罗儿调”。

歌曲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上句四小节,以“2”为主,构成123三音列的旋律进行。

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的起伏不大,但却特别明快、这种级近式的三音列进行,更接近歌词的语音音调,旋律中强调6—2四度进行,这使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

最后也是以6—2的四度进行而结束的,这种终止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的形声衬词,表现了歌者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歌曲的民歌风格,体会其中的真挚感情。

难点:1.波音唱法的解决。

2.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3.随着音乐画线条,并说出理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及磁带、VCD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活思维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四川吗?有谁去过四川,请大家把自己所了解的四川,相互交流一下。

生:交流(1)欣赏VCD《太阳出来喜洋洋》,通过歌曲题目了解歌曲情绪。

让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高兴、欢快、自豪)(2)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画出合适的线条,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师: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区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朴实。

那里的人们经常要上山砍柴,而他们上山砍柴的时候,特别喜欢唱山歌,他们的情绪乐观爽朗,抒发了自己热爱家乡美好生活的感情。

(3)、提问:本课歌曲有何特点?2.新歌教学,寓教于乐(1)让学生讨论并且说一说如何学唱这首歌曲。

(2)鼓励学生跟琴轻声模唱,要求咬字清晰(3)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歌曲,教师弹一句,学生唱一句,并及时纠正唱错的地方,可以由小老师来教。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中国民歌钢琴小品三首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冈
四川民歌
刘聪改编
欢快地
紡* ■ - —4444^m :
厂i —
吋■亡■ t
f r 9^ r p ]厂 p e L r u r L r •/ r ------------W ----------
J?E LE E LoeJ LJ LxssJ LssJ
Uas®J
【乐曲特点与弹奏提示】
在四川盆地难得晴天,太阳出来自然喜气洋洋。

乐曲主要表现了太阳出来时人们的愉快心情。

左手的音型始终保持断奏T获得欢快的效果。

其中交替出现的纯五度音响则是为了表现五声调式风格;右手通过不同音区变化来弹奏旋律,特别是高八度弹奏使音色更加明亮;第三次旋律转向左手;结束句中左手音型与开始构成呼应,对最后两小节左手节奏的变化与休止符运用具有生动的情趣。

注意第4、9等小节的连音奏法,以及整个乐曲触键的弹
性与声音的明亮。

立足当下,致敬经典 唐建平无伴奏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创作特征解析

立足当下,致敬经典 唐建平无伴奏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创作特征解析
2. 以空谷回声再现地域特征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应以本地方言进行演唱。为便于传播,男声无伴 奏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采用普通话演绎,这不免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民歌的原生性。故, 为还原民歌的地域特征,作曲家唐建平利用了“蜀地多山,善山歌者众”这一特点着重刻画 引子部分,使音乐开始便在氛围上营造出蜀地风情,令作品有先声夺人之势。 在引子的第一阶段,作曲家将引子部分的各声部(旋律、和声)功能归属做出明确划 分,着力突出层叠山峦之间的空谷回响,模拟蜀地地理特征和山歌激荡后的层层回音,瞬间 将人们拉入了蜀地音乐情境中:
2021 年第 2 期《
》 125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作曲家唐建平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便已将听众置于设定的蜀地情境 中,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三、借助多声性技法推进音乐发展
民歌的产生皆是有感而发,它是一种较为随性的对当下境遇的情感抒发,具有突发性。 正是因为民歌这种信手拈来、随性而至的音乐属性,促使作曲家唐建平采用无伴奏合唱这种 最贴近民歌原初状的体裁形式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同时,对比混声合唱、有伴奏的合唱而 言,男声无伴奏合唱在音区音域、速度节奏、力度响度、音色织体等方面的设计更为作曲家 的创作增加了难度。因而,下文将进一步梳理作曲家唐建平运用多种技法递进音乐结构的具 体创作,由此观察作曲家在推动音乐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多种精妙构思。
作曲家唐建平以无伴奏合唱形式,旧曲新唱重新演绎《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方式表现出 一名成熟作曲家强大的音乐控制能力。在其音乐理念中,中国元素与西方技法并不是决然对 立的两种形态,而是可以共荣共存并协同发展的。这种强大的融合能力与其早年坎坷求学经 历锤炼出的坚毅品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份不断探索、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其在创 作上融贯中西、信手拈来,终将作品打造成兼具时代感与民族性的佳作。

2024年《太阳出来喜洋洋》课件

2024年《太阳出来喜洋洋》课件

《太阳出来喜洋洋》课件一、课件背景《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起源于中国四川省。

这首歌曲以其欢快的旋律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的解析,帮助学习者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音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首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二、歌曲背景1.地域背景:《太阳出来喜洋洋》起源于中国四川省,这是一片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地,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

四川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2.社会背景:这首歌曲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太阳出来喜洋洋》应运而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歌曲解析1.歌词解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景象,歌词中的“太阳出来”、“鸟儿歌唱”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歌词中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

2.旋律解析:这首歌曲的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四川民歌的特点。

歌曲采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旋律,使得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歌曲的节奏明快,以2/4拍为主,使得歌曲更具活力。

3.情感内涵:《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歌曲中的“喜洋洋”一词,既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喜悦,也寓意着生活的美好。

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建议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使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特点,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方法:采用听、唱、讲、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四川民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2024-2025学年 花城版三年级上册音乐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2024-2025学年 花城版三年级上册音乐

花城版三年级上册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歌曲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流行于四川省东部(重庆)的民歌,歌曲形式朴实简洁,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

该歌曲旋律清新质朴,音调高亢,歌曲中的衬词“啰儿”“郎郎扯光扯”等,模仿了唤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增添了歌曲的生动性和艺术效果。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具有较好的音乐基础和识谱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内涵了解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同时,学生的音乐活动参与度和合作意识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演唱方法,提高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3、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难点:理解并演唱歌曲中的衬词,感受歌曲浓烈的民歌风味。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用音乐的方式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课件出示日出图片。

师:当你们看到太阳出来,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生:开心、愉快的。

2、日出不仅是一幅美好的景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3、导入课题: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唱出了人们对太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

三、歌曲学习1、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回答:很高兴、想要放声歌唱。

2、再次聆听: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情绪:高亢、乐观地速度:中速四二拍3、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这首歌曲是重庆(四川)的山民们砍柴时唱的山歌,形式朴实简洁,情绪乐观爽朗,歌曲体现了劳动人民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4、歌曲中出现了一些衬词,你能找出来吗?生:“啰儿”、“欧郎啰”、“郎郎扯光扯”、“欧啰啰”5、衬词的作用:结合地方方言的语调,能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并能把听众很好地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陽出來喜洋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太陽出來喜洋洋》是蘇少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大山,你好”中的歌曲。

它是一首四川民歌,形式簡單,情緒樂觀爽朗,表達了山民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感。

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大量運用“羅兒”“郎郎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襯詞,流露出歌者的愉悅自得的心情,也使這首歌更加的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對比,讓學生總結出山歌的特點,形成初步的印象。

2、通過對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演唱,讓學生明白歌曲演唱是一種創作活動,通過自身的創作參與,使音樂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3、通過師生合作演繹歌曲,體驗合作的樂趣。

4、通過聆聽、感受、品味不同版本的歌曲,使學生開闊視野,體驗音樂的奇妙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

5、瞭解、認識、掌握上波音記號和跨小節切分節奏。

教學重難點:1、用歡快、熱烈的情緒表現歌曲。

2、歌曲中的襯詞演唱,把握演唱歌曲的韻味。

3、上波音記號,跨小節切分節奏的準確把握。

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今天的音樂首先請同學們聽兩個音樂片段,說一說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多媒體課件播放音樂《山歌好比春江水》《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指名回答]生:(音很高……)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正確。

剛才我們聽到的第一首叫《山歌好比春江水》,第二首叫《山丹丹花開紅豔豔》這兩首歌曲都是民歌中的山歌,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樣,山歌的特點是:高亢嘹亮,長音很長,在戶外演唱,節奏自由,悠長。

[多媒體課件:山歌的特點]2、師:今天張老師也想為大家演唱一段山歌,請你猜一猜,它是哪個地方的呢?[教師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肢體動作]生:?(可能不知道)師:張老師用一句當地的方言提示你一下![四川話:是哪個地方的歌曲哦?]生:四川3、師:非常好,這是一首四川的民歌叫《太陽出來喜洋洋》。

[多媒體課件:《太陽出來喜洋洋》]師:四川人看到太陽出來為何要發表這樣的感慨呢?那是跟四川多霧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系,人們看見太陽出來驅散霧氣,帶來好的天氣,心情自然非常高興。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教材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首四川民歌,描写了旧时代人们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

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民歌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

上句四小节:以上“”为主,构成三音列的旋律进行。

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线的起伏不大,但却特别明快。

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更接近歌词的语言音调。

句尾落在属音6上,形成半终止。

下句六小节:以“6”为主,采用了四音列进行。

旋律中强调了四度进行,这就使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

最后也是以四度进行而结束的,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郎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同时,由于衬词的的增加使下句扩充为两小节,从而使民歌成为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打破了对称的两句式乐段结构,显得更加活跃。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演唱,让学生明确歌曲演唱是一种创作活动,通过自身的创作参与,使音乐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思维,在课堂学习这一空间中,通过师生、生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

3、通过聆听、感受、品味各个地区的山歌,使学生感受歌曲内在的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了解“山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学习,让学生明白演唱歌曲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创作参与活动,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难点引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音乐学习中善于发现音乐的变化之处,探索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重点:节奏、声音)。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思1、视听民歌,铺垫“山歌”特点。

(媒体出示)音乐片断一:《放马山歌》云南民歌音乐片断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陕北民歌音乐片断三:《牧歌》内蒙民歌问:三段音乐都是民歌,从画面、旋律等方面你能分辨出它们是哪个地方的吗?生:(略)问:三段音乐有什么共同点?生:高亢、嘹亮、拉长声……2、教师范唱,学生初次感受音乐的变化。

《太阳出来喜洋洋》点评

《太阳出来喜洋洋》点评

《太阳出来喜洋洋》点评
本课从设计到执教,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结构紧密协调。

从发声练习到创造性处理歌曲体现了整─分─整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其中,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活动目的清晰明确,环环都能落实。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许多个教学活动组织起来的,各活动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本课十分注重循序渐进,尽量使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收获,并且不断地逼近本课的全面目标。

如歌曲处理,先进行思想性挖掘,然后用这种思想情感来指导对歌曲的艺术性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处理。

在这样一个歌曲的处理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认知趋于和谐的发展。

三、学法指导及时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而教,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中,谭老师的善导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如:手势指挥到位;活动前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突破难点有好的措施;学生每次活动后有恰如其份的评价和点拔,都体现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可以说,点在学生困难时,导在学生需要处,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艺术。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简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简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简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1942年金鼓在重庆沙坪坝创作的作品,曲子是根据民间小调进行改编,最后填上歌词。

在创作时,为了更好地适合大众演唱,在音域上只有6度,高、中、低音的歌手都能唱。

另外,歌中掺入大量衬词“啰儿”“郎郎扯匡扯”等是为了渲染锣鼓等打击乐器的热闹气氛[6]。

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当时金鼓就把这首现成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推荐给他,并在蔡绍序先生试唱的同时,还作了略微的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特征【摘要】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把声音作为媒介继而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乐记》中提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发起人的音乐感。

”欣赏者的感受、情感理解等等都是由作品本身引起,并且沿着它所牵涉的范围、方向、路线深化。

音乐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传递情感,鼓舞斗志,陶冶情操。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

因巴山蜀水的灵秀增彩,让四川民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出类拔萃,更加因为这里的人民而充满生命力。

《太阳出来喜洋洋》便是四川民歌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风格特征艺术发展地方特色衬词一、民歌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的文化古国。

随着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音乐的发展就起源于民歌,也奠定为民族音乐的基石。

每个民族都有很多代表自己民族特色歌曲,所以,民歌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民间歌曲的总称。

是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就已经有了他们的原始歌唱创作,特别是在田耕,祭祀、狩猎等活动的时候。

因为当时还没形成系统的歌曲创作理论,所以大多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即兴创作,并且一代一代不断的加工修改,流传至今。

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入老百姓的生活劳作中,在老百姓的民间文化歌曲中独放异彩,也成为民间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民歌表达着人们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也记录着他们的历史。

民歌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即兴编创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发展,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李娟编写的《音乐赏析——民歌赏析》中指出,“民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为:民歌的节奏律动很强,在劳动中可以为起到动作一致的作用,可以在枯燥的劳动中增加劳动乐趣,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在社会活动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在风俗性的活动中作为仪式程序的一个环节,为节日助兴或表达某种感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纽带。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歌的收集整理记录工作。

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采风”(收集民歌)的制度,到了1984年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收集整理活动,才能使得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完整保存,为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艺术特征《太阳出来喜洋洋》原属于川东地区的民歌,是一首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山歌。

山歌是民歌体裁中的一类,因流传分布非常广,蕴藏丰富等特点成为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

(一)创作背景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二军文工团的蓝河(原名李大中,1946年曾在石柱县初级中学任音乐老师),经文工团美工队马泽生的介绍,认识了某团一位石柱籍贯的文化教导员秦同志。

当年蓝河在石柱县初级中学任教的时候,这位教导员秦同志就认识蓝河,只是从来没有接触交往过。

经过马泽生的介绍之后,发现两个人都爱好音乐,所以彼此之间默契十足,交谈甚好。

在交往中,教导员秦同志把他自己收集整理的石柱民歌唱给蓝河听,其中有一首“罗儿调”,触动到了蓝河,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便详细地把“罗儿调”记录下来。

过后,蓝河将记下的曲子交给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歌唱家、文工团副团长蔡绍序,并交谈了想将这首“罗儿调”二度创作的想法。

蔡团长也觉得这首民歌的曲调很好,对蓝河的这个想法很有兴趣,赞同蓝河以“罗儿调”的曲调为基础,部分歌词进行加工改编。

于是,蔡团长便找到了一位当时在北碚某中学任教的语文老师(笔名金鼓)朋友,并邀请他重新对歌词进行修改整理。

并以歌词第一句“太阳出来喜洋洋”命名。

随后,就在那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文教部小礼堂演唱了这首刚刚经过改编诞生的新曲子,获得了当时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二)歌词体现的地方特色山歌,作为民歌的代表性体裁之一,即使流传地域很广,但主要都集中在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地带。

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品种比如有:甘肃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云南彝族的“海菜腔”和苗族的“飞歌”等等。

每个民族的民歌都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包括在风格,唱腔等多个方面。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歌词淳朴,很具民间特色的一首民间歌曲,整首歌曲一共有五段歌词,每段上下两句。

以“太阳出来喜洋洋”开始,用“上山岗”点题,歌词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打柴人热情的干劲和乐观积极的心情。

其中句间夹用的衬词“啷啷扯、匡扯”是全曲歌词的点晴之笔,运用地方方言的口语化和一些极具地方色彩的象声词,来模仿对喊牛的吆喝声以及锣鼓声,烘托出唱歌人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出砍柴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乐观状态。

歌曲中的衬词对于增强民歌的表现力及突出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衬词的使用,添加了欢乐的气氛。

并用它将各段歌词较为自然流畅的串起来,独具地方特色。

歌词所表现的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带有很浓厚的民间地方色彩。

生动并具地方特色的衬词,在曲子里对于活跃情绪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作用。

一般来说,衬词只是“主词”之外的虚词,但如果用得恰当,却可以发挥其烘托和陪衬的作用,增添音乐的丰采。

在这首民歌里,每段就只有两句词,全首歌曲五段也只有十句,整体显得苍白无味,但是衬词一加,情绪顿时活跃起来,形成主衬相间,紧密呼应,生动形象的效果。

(三)调式、旋律的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采用了节奏明快的2/4拍,歌曲句间大都是一字一音,句尾常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情感。

上句四个小节,以高音“2”为主,构成高音“1、2、3”三音列的旋律进行。

这种进行旋律起伏不大,但特别轻快明亮。

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比较接近于歌词的语言音调,歌曲句尾结在属音“6”上,形成了半终止。

下句六个小节,以“6”为主,采用了中音“5、6”高音“1、2”四音列进行。

旋律里面强调了中音“6”到高音“2”的四度进行,使得旋律更加高亢。

最后也是以中音“6”到高音“2”的四度进行结束,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民族商调式的歌曲。

商调式的色彩,比较偏近于“小调性”,特别是旋律比较多的使用缓慢下行音调时,还时常带有一些忧伤而空旷的感觉。

但在这首歌曲里,编曲者巧妙地反复强调一种主音“商”的上下环绕音调,那“宫”“角”构成的大三度经常出现,把“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意义刻画得豪壮明朗,在句法布局方面,以两句词为一自然段的分节歌,按照上下句体的乐段结构处理。

(四)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太阳出来喜洋洋》整首曲子音域不宽,但起音比较高,演唱时歌唱者应当注意气息对声音的积极支持,让声音饱满充满力量,并且掌握到力度的变化。

唱民歌,还非常重视咬字,表现作品时咬字方面要清晰并富有弹性,字头起音短促清楚,字尾迅速收清。

歌曲里面的衬词,要唱得俏皮风趣,速度不适宜太快。

句尾要处理得自然一些,可以适当的加一点上下滑音,以增加乡土气息和表达一种开朗乐观的情绪。

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艺术发展蓝河先生说:“这首民歌应是石柱民歌,可惜我当时未能保留原产地石柱,这也是令我感到十分遗憾的事。

”四川省知名作曲家秦运梁先生提出,认定驰名民歌的籍贯,不应该只看它的流行地域,还要看它的记谱整理地和首唱传播地。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民歌源于石柱,由石柱人首唱,蓝河、金鼓完善整理,蔡绍序教授在重庆把这首歌唱红的,无可非议的就应属石柱民歌,重庆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爆发生命力的民歌,篇幅虽小,却很有层次感,流唱了半个多世纪。

在《太阳出来喜洋洋》成功创作出炉后不久,蓝河就组织创编了包括《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内的《四川民歌合唱》。

之后,《太阳出来喜洋洋》正式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程。

2003年3月20日,应央视12频道《魅力12》栏目组的邀请,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光奎带领县业余民族歌舞团到北京录制《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

4月12日至18日正式在西部频道滚动播出,充分展示了石柱的文化资源,为土家族文化传承发扬,大大提高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知名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的前夕,也就是2004年的6月24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和6月29日中共石柱县委第31次常委会上将《太阳出来喜洋洋》确定作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歌。

2007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四川昊天影视公司联袂打造了同名电影《太阳出来喜洋洋》,上映后观众好潮如评。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归属于自己独特的,并且具有民间特色的民族歌曲。

从古到今,无论哪个角落,也不管哪个时代;在各个国家,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别人们自娱、文化流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这些民歌以不同的体裁格式,表现手法,歌唱形式和内容各自反映出该民族独特的民俗,文明,历史及古老传统,继而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独特的、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在这漫长而又熠熠生辉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传统音乐成为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我们国家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和内容丰富的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也随之接触了解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但绝不能因此忘却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弘扬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扬传承。

作者简介:熊莉,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2班参考文献:[1]何振东《迈进民族音乐之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石柱文史资料第十九辑》[3]朱玲《中国声乐作品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李娟《音乐赏析—民歌赏析》首都师范出版社2010[5]林德富《当代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6]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西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