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比较
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
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引言:文学作品中悲剧是一种常见的主题,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两部来自日本和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都以悲剧的主题出名。
本文将旨在对比研究《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主题,并分析彼此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
一、《源氏物语》的悲剧主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源氏为主人公,讲述了源氏与不同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悲剧。
1.1 所有爱情的必然失去《源氏物语》中的主要悲剧主题之一是“爱情的必然失去”。
无论是源氏与妻子之间的感情,还是他与许多妾室之间的感情,最终都会以分别或死亡告终。
紫式部以她独特的情感描写方式,展现了爱情无法永恒的悲剧。
1.2 世态炎凉与人生无常除了爱情的失去,紫式部还通过描写宫廷生活中的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突出了悲剧主题。
宮廷的权力斗争、亲友离散、生老病死等事件,构成了《源氏物语》悲剧性的背景,凸显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二、《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贾府衰落的悲剧。
2.1 爱情与命运的无奈《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主题在于“爱情与命运的无奈”。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小说的核心,但最终却因宿命和外界力量的干扰而以悲剧收场。
曹雪芹以细腻的叙述和深入的情感,展现了爱情无法摆脱命运束缚的悲哀。
2.2 封建制度与家族衰落除了爱情的悲剧,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的衰落,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悲剧。
贾宝玉之家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代表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家族逐渐衰落,成为小说的悲剧主题之一。
通过对贾府衰落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无情命运的关注。
三、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3.1 女性命运的悲剧《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都存在着女性命运的悲剧。
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男主人公唯美与悲剧之情
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男主人公唯美与悲剧之情——作者:朋毛措摘要:《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所属的民族历史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力从两个主人公唯美形象探讨造成不同悲剧的因素、结合唯美与悲剧赋予光源氏和贾宝玉不同的人生内涵,使两主人公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字:唯美创作悲剧之情《红楼梦》《源氏物语》Abstract: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baoyu and light source of the tale of genji "surname in the shaping of image has a lot of similarities, but becaus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works and belong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wo main aesthetic image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combined with beautiful and tragedy gives light source's and jia baoyudifferent life connotation, makes the protagonist shows a very high artistic appreciation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Key words:the tragedy of love,Aesthetic creation,A dream of red mansions,Genji monogatari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大师曹雪芹“十年辛苦”的结晶,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有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巨著《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
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
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
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
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
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
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
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
姓名施英超班级 2013级10班学号 2013201022 课程名称东方人文经典《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日本““物哀””文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有着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
日本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却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
实际上,《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早《红楼梦》七百多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
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氏物语》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那么,代表两个民族古代文学水平高峰的两件作品到底有何异同,如何在异同中去感受日本文学中独有的“物哀”?首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类似之处,即整个王朝——无论是平安时代的藤原盛世,还是清时代的乾隆盛世——都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作者们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向,从而深刻反映了各自时代的基本特征。
同时,他们又从不同视角标线了贵族社会妇女在爱情和生活上的相同的悲惨命运。
它们堪称各自王朝的历史画卷,世界古代文学的双璧。
另一相同点是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意识都受到了儒道佛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自然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以自己的本土文化思想为根基加以汲取和消化,其影响必然带来不同的后果。
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中,就不难发现两者在汲取儒道佛文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显示日本古代文学意识和美意识的民族特质。
如上所述,《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总结性的说过以学问为本,再聚和魂便是强者之理。
这说明紫式部在重视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的同时,注重继承传统促进自己在文学上对和魂的自觉。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的“好色”对比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的“好色”对比一、关于“好色”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好色”,是仅就男性而言的。
谈《源氏物语》或《红楼梦》,首先绕不开的便是里面的“好色”成分,然而由于文化的影响及理解的偏差,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去正视这个问题。
若单说这部分,或许《金瓶梅》更有资格被拿出来谈论,但不免单调甚至走偏。
就整体的文学艺术价值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来看,《红楼梦》显然更胜一筹,人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中国人对“好色”观念的理解,并探究所谓“好色”背后的内容。
下面先来大体分析两部作品的异同。
(一)相似点《源氏物语》和《红楼梦》都描写了“多情泛爱”的公子哥形象,还有他们周围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悲剧。
《源氏物语》描写的是华美的皇族光源氏和各种女性之间发生的故事,同样《红楼梦》也是讲述一位美男子(贾宝玉)和众多美女之间的故事。
因此,《源氏物语》也被称为日本版的《红楼梦》。
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都始终有一个自己挚爱的女性(紫上和林黛玉),而两位女性也都是在抑郁下抱病而终。
繁华的背后潜藏着衰败的影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直接说道:“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两位公子哥最终都选择出家,借助佛教来逃避俗世的缠累。
此外,这两部作品中都插入了大量的诗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涵养之深。
所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诗歌多是作者自创的,而《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了汉诗,特别是白居易的诗,可见当时白诗在日本的流行。
(二)不同点两者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毕竟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创作的时代也有很大差异。
作为较早期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采用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而出现较晚的《红楼梦》则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又混杂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源氏物语》的着眼点是光源氏,几乎是围绕光源氏的行踪来写的。
与此不同,除了贾宝玉,《红楼梦》也详细描写了贾府众人的姿态,可以说是一部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女子大都较为柔顺,而《红楼梦》中则出现了大胆的反叛者(黛玉、晴雯).因此,比起《源氏物语》,《红楼梦》的社会批判性更为深刻。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是中日文学史上两部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其深刻的人性描绘和丰富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世界文学的赞誉。
两部作品都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展现了丰富的女性悲剧,这使得它们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经典中的女性悲剧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无情摧残。
而《源氏物语》则以其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风貌,其中也包含了对女性悲剧的深刻描绘。
两部作品的女性悲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文本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将深入探讨女性在封建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地位与命运,分析她们如何被社会规范所束缚,如何在挣扎与抗争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我们也将关注两部作品在描绘女性悲剧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文学技巧,以此来揭示它们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女性悲剧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这两部文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借此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为女性的权益和地位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的文学价值在于对女性悲剧的描绘和探讨。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她们不仅美丽聪慧,而且个性鲜明,命运多舛。
在《红楼梦》中,女性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悲剧人物之一。
她身世悲惨,自幼失去母亲,寄人篱下,饱受欺凌。
她聪慧敏感,才华横溢,却因爱情受挫而身心俱疲,最终病逝。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象征。
红楼梦 与 源氏物语 的 比较研究
比较两部作品的女性观,各有其特点。作为女性作家紫式部认为女性形象要出身高贵,有娇好的容颜,有才气,有良好的内在品格。即评判女性的四个标准为门第、相貌、才华、气度。这如果对照作家的经历,可以说是她自己形象的流露。这种观点既反映了作者本人潜意识的标准,亦是代表了当时具有时代性的标准,即日本上层贵族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可以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贯彻了这一女性观,形象的丰满与缺陷来源于此,优劣的依据也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源氏物语》着重描写的是当时日本贵族女性(即上、中、下三等)的形象,因此,就日本社会的整体而言,其女性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则涉及面较广,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道德观
在女性观中具有决定性的大概要数道德观。在中国道德似乎从来就专为女性而言的,其中在婚姻道德方面最为明显。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道德观的总依据虽然已发展到“失命事小,失节事大”的程度,但是在婚姻形态上追求婚姻自主已成为人物追求的重要目标,象宝玉和黛玉固然这样,紫娟、金钏等奴婢也是如此。尽管在封建条件下成功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
尤三姐以前虽是一个“淫奔女”,但自“改行”觉醒以后,对爱情忠贞不渝。她对贾琏把她说与贾珍一事表现得极为愤慨,笑骂贾琏:“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俩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她尖刻、泼辣地回敬了贾琏的无耻行经,拒嫁贾珍,思嫁柳湘莲,是一个性格刚烈、果敢冷静、憎恶淫奢、思慕英雄、追求美好婚姻的女性形象。
中国自秦汉以后,道德往往以儒家道德为核心,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对日本有较大影响,但是在反映平安贵族社会的《源氏物语》里我们还看不到源于中国北宋景德年间的情道德,唯一相同的是男尊女卑。
当时日本社会婚姻形态还比较落后,除了男尊女卑以外,还盛行一夫多妻制,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亦极为松散,男女结合后,女方仍留在娘家,并无家庭这种形式来维系男女双方的关系。在一夫多妻制下,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女性往往成了男人的玩物。《源氏物语》主人公正是利用这一制度,频繁娶妻,从女性形象来说,一方面是受侮辱,另一方面又构成她们的幻想依据。在《源氏物语》中最为突出的是“乱伦”事件的发生。一是源氏同继母藤壶皇后之间的乱伦。藤壶原为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入宫中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5岁,在天皇面前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于是她同源氏乱伦生下冷泉,桐壶帝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倒是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自我悔恨,另一方面又止不住对源氏的思念。二是源氏的妻子三公主(即女三宫)和柏木(内大臣之子)的通奸事件。三公主原是朱雀帝(桐壶帝的长子)的三女儿,当她嫁给源氏时,年仅13、4岁,源氏已过四旬,年龄相差悬殊。辈份也不对(源氏和朱雀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况且,源氏家中收养了许多妻子,朱雀帝让位给冷泉,为了拉拢源氏而一手造成的这个可悲的政治婚姻。当三公主与柏木之间生下熏君被源氏发觉后,柏木忧郁交加,郁郁而死。女三宫则出家为尼。
源氏物语片段翻译比较
那位被形容作夕颜花的女子,住在五条蔓草丛生的院内,恰与源氏乳母比邻。
源氏欲与六条妃子幽会,途径乳母门前,得知乳母在病中,遂去探病。
见到西邻院中开着夕颜花,便摘一朵。
院中人隔门赠以白纸扇,遣女童告知曰夕颜花枝软弱,不胜手持。
(1)扇上有两句诗,原句为:“心あてにそれかとぞ见る白露の光そへたる夕颜の花”丰子恺译为:“夕颜凝露容光艳,料是伊人驻马来。
”林文月译作:“白露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含情睇。
”原句大意是:忽念君姿容,夕颜凝白露。
“心あてにそれかとぞ见る”,丰译并未还原。
林译用楚辞体,字数比汉诗体更多,似乎与和歌的长度更近。
但这层意思也很渺茫。
丰译的“驻马来”是想象,为汉诗习语。
林译“添幽香”“含情睇”亦均为想象之发挥。
不过“添”一字是对译。
《源氏物语》中的和歌林译本皆用楚辞体,未尝不是很好的尝试。
但敝意认为相较之下,还是丰译的这两句更好些,单作汉诗看也是佳句。
虽然周作人并不太赞成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评曰“茶店说书”“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么书也”。
可惜周氏并未译过《源氏物语》,翻译功底极好的钱稻孙也仅译过源氏前五帖。
且其中四帖已佚,止存第一帖“桐壶”。
(2)源氏见此歌不觉心驰神荡,答歌云:“寄りてこそそれかとも见めたそかれにほのぼの见つる花の夕颜”丰子恺译为:“苍茫暮色蓬山隔,遥望安知是夕颜?”林文月译作:“夕颜华兮芳馥馥,薄暮昏暗总朦胧,如何窥得兮真面目?”原句大意是:愿君靠近来看,朦胧暮色中的夕颜花。
“それかとも见め”与“それかとぞ见る”相对,“花の夕颜”是答覆赠歌中的“夕颜の花”。
这“看”(见る)的对象可能指夕颜,是源氏希望靠近看一看她,那夕颜花一般朦胧伶仃的女子,那么句意大略为“靠近些罢,好好看一看暮色中朦胧的夕颜花。
”“看”的对象也可以解释为源氏,是源氏希望她靠近看一看自己,即“靠近些罢,暮色中未曾看清的,夕颜一般美丽的容颜。
”此句丰译发挥的成分更多,“蓬山”之意象纯为汉诗习用,“蓬山此去无多路”“更隔蓬山一万重”。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 2006 - 10 - 22
作者简介: 张铜学(1969 - ) , 男, 湖南溆浦人, 怀化学院党委办政工师, 从事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国古代文学中吸取营养, 虽然它们出于不同时代、不
同源地、不同作者, 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细窥
之又可各辨秋色, 可谓东方的二朵奇葩。
一、“情”的世界
开篇所说, 中国的《红楼梦》与日本的《源氏物
语》从成书时间上来说, 《源氏物语》要早于《红楼
梦》。《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全书54
龙菊英(1972 - ) , 女, 侗族, 湖南通道人, 云箭集团《云箭之声》报社编辑。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 是曹雪芹“十
年辛苦”呕心之作, 乃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且居中国古典小说榜首。《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平安
王朝之1001 - 1008 年间, 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描写贵
“情”, 有代表家庭王权的贾政对老母的孝奉之“情”,
对儿子宝玉的严爱之“情”, 有男主人公对大观园中所
有“钟秀”女子的爱恋之情, 其中更有对女主人公林
黛玉的爱“情”, 还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
雯、鸳鸯、紫鹃、袭人等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 甚
至于贾赦、凤姐、尤三姐??男女之“情”。在大观园
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
论述, 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 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曹雪芹的《红楼梦》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们都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成功塑造了许多美好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刻的同情,是两部关注妇女命运的优秀文学作品。
比较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同”与“异”,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红楼梦》和《源
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更清楚地认识中日两国各自文化的特殊性,对探寻整个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男性作家曹雪芹和女性作家紫式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绘了她们的复杂性格与丰富心理世界、艰难的生存境况和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两部著作女性形象整体上的相似之处。
由于作者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与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是相同的,而集中体现作者审美理想的女性形象更是大不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她们为人处事方式、觉醒程度和爱情追求等方面。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同属日本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可以相互借鉴。
本文将就其时空叙事进行分析。
一、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主题概念比较《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都是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的代表作品。
二者均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
从二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来看,《红楼梦》偏重于大观园的设计,追求超然物外的仙境;而《源氏物语》则偏重于园中的细节,旨在把理想中的宫廷环境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读者。
二、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叙事方式比较1.场景设置上的差异一般来说,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模式是单线型结构,因为物语文学是以大自然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生活中的种种情况。
但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不满足于此,选择将故事置于不同的空间中,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作为一个世外桃源,既没有体现出“高处不胜寒”的疏离感,又表达出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第五十六回中,作者特意选取“秋爽斋”这样一个带有独立空间的居所,将贾宝玉和薛宝钗作为整个故事的男女主角,表现出他们在梦幻的“太虚幻境”中展开的情感故事。
在《源氏物语》中,宫廷生活同样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它的存在暗合了整部书的基调:奢华和孤寂。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由小公主的王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皇帝,并最终失去爱人,这些内容均与王室贵族的宫廷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角色塑造上的差异《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在时间叙述方面也有所不同。
《红楼梦》的第三回中,便介绍了秦可卿和王熙凤两个人物。
作者极力想要在第一章便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全貌,以凸显曹雪芹对这两位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
相较于《红楼梦》,《源氏物语》的情节要平淡得多,人物关系也更加简单。
通常情况下,源氏由早期天真烂漫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为后期的阴险狡诈的权臣。
在《源氏物语》中,武士的形象受到重视,其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其对国家的贡献也更大。
二者在整体人物设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二者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
_源氏物语_和_红楼梦_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饶 道 庆一《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概况在中国比较文学界,自从大陆于1980年至1983年出版了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之后,近20年来有关《源氏物语》和《红楼梦》(除了引文外,下面简称“《源》”和“《红》”)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便成了一个较热门的课题。
在把《红》与某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中,《红》与《源》的比较在这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最多的。
中国人喜欢把《源》称为“日本的《红楼梦》”①,丰子恺64岁时开译《源》,曾戏填一首“浣溪沙”,其后半阕说:“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谓老风流。
”②他心目中的《源》就像是《红》。
日本人则把《红》叫做“中国的《源氏物语》”③。
《红》与《源》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在此也可略窥一斑。
《红》与《源》确实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清乾隆五十八年即日本宽政五年(1793),《红》从浙江乍浦漂洋过海传入日本长崎,这是目前所知的《红》流传到国外的最早记载④。
1878年,黄遵宪、源桂阁等中日文人在笔谈中畅谈两国文化渊源时,在《戊寅笔话》第二十一卷中有一段评论就涉及到了《红》与《源》的比较。
当黄遵宪等人向日本友人推介《红》时,源桂阁说:“敝邦呼《源氏物语》者,其作意能相似。
他说荣国府、宁国府闺闱,我写九重禁庭之情。
其作者亦系才女子紫式部者,于此一事而使曹氏惊悸。
”⑤这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把《红》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论述的较早的记载。
然而,国内有关《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我国对《源》的译介滞后、研究不够以及在《源》和《红》的比较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单一等有很大的关系。
其一,与日本对《红》的译介相比,中国对《源》的译介显然大大落后了:1892年,《红》在日本就有了森槐南摘译的一段楔子;1916年,出版了岸春风楼节译本《新译红楼梦》;1940至1951年,出版了松枝茂夫全译本《红楼梦》⑥。
而成书于11世纪初比《红》早七百多年的《源》,在中国于1929年才有谢六逸发表在《日本文学》一书中的简要而完整的介绍文字;1957年才刊登钱稻孙选译的该书第一回《桐壶》;1974至1978年,台湾大学外文系中外文学月刊社出版林文月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80年至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⑦,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摘要:一、引言1.介绍《源氏物语》2.介绍郑民钦、叶渭渠和唐月梅这三位翻译家二、三位翻译家对《源氏物语》的翻译风格比较1.郑民钦的翻译风格2.叶渭渠的翻译风格3.唐月梅的翻译风格三、具体翻译段落对比1.选取一段源氏物语的原文2.分别展示郑民钦、叶渭渠和唐月梅的翻译版本3.分析各版本的特点和优缺点四、总结与评价1.对三位翻译家的整体评价2.对各版本翻译的推荐程度正文:《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被誉称为日本的“红楼梦”。
它讲述了一个贵族家族的生活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我国,有三位著名的翻译家郑民钦、叶渭渠和唐月梅分别对其进行了翻译。
本文将对这三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位翻译家。
郑民钦,我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以忠实于原文、表达传神为特点。
叶渭渠,同样是日本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注重对原文风格的再现。
唐月梅,她的翻译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语言优美。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翻译段落来比较这三位翻译家的翻译风格。
我们选取了源氏物语中一段描述光源氏与紫姬初次相遇的原文:原文:“その光源氏は、紫の衣を着ていた。
その紫の衣は、梅の花が咲き乱れたことをsimulate して作られたものだ。
”郑民钦的翻译:“光源氏穿着一件紫色的衣服,那紫衣模拟着梅花盛开的样子。
”叶渭渠的翻译:“光源氏穿着一件紫色的衣服,那紫衣像是梅花盛开一般。
”唐月梅的翻译:“光源氏穿着一件紫色的衣服,那紫衣犹如盛开着的梅花。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郑民钦的翻译较为忠实于原文,语言较为平实;叶渭渠的翻译在表达上更具诗意,较好地表现了原文的意境;唐月梅的翻译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同时,语言更为优美。
综合来看,这三位翻译家在翻译《源氏物语》时,各具特色。
郑民钦的翻译忠实于原文,适合喜欢严谨、忠实于原文的读者;叶渭渠的翻译富有诗意,能够更好地展现原文的意境,适合喜欢文学性较强的读者;唐月梅的翻译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语言优美,适合喜欢优美文字的读者。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摘要:1.引言:介绍《源氏物语》及其翻译者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2.郑民钦的译文特点:详细描述郑民钦的翻译风格和特点3.叶渭渠唐月梅的译文特点:详细描述叶渭渠唐月梅的翻译风格和特点4.两者译文对比:比较两者的翻译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5.结论:总结两者的翻译优缺点,以及对读者的启示正文:《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我国,这部作品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以郑民钦和叶渭渠唐月梅的译本最为知名。
本文将对两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郑民钦的译文特点。
郑民钦的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的通顺和流畅。
他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学韵味和修辞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既能领略到原作的优美文辞,又能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郑民钦在注释方面也做得十分详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接下来,我们看看叶渭渠唐月梅的译文特点。
他们的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注重传达原作的情感韵味。
叶渭渠唐月梅的翻译风格较为简洁,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原作的意境。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汉语的表达手法,使译文在保持原作韵味的同时,更具有汉语的优美和简洁。
这种翻译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
在对比两者的译文时,我们可以发现,郑民钦的译文在表达方式上更接近原文,语言更加丰富和细腻。
而叶渭渠唐月梅的译文则在简洁明了方面见长,更具有汉语的韵味。
这两种翻译风格各有千秋,对于读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来选择。
总之,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的《源氏物语》译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的翻译风格各具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欣赏这部日本文学经典的角度。
对于读者而言,两种译文都值得一读。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首部长篇小说,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精确的心理刻画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作品创作于10世纪初,原作使用的是日本古汉语,使得其汉译本在传播到中国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和差异。
本文以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为例,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丰子恺的《源氏物语》汉译本。
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他在汉译《源氏物语》时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传递。
他采用了较为通俗的汉语,力求使汉译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丰子恺也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用较为精准的词语表达了源氏和其他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
然而,由于丰子恺并非专业的文学翻译家,他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转译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
有时候,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使得部分读者感到困惑或不满。
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风格和文化传递方面与丰子恺有所不同。
林文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非常擅长。
他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更为出色,他善于把握原作的细节,并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其完美地转译成汉语。
此外,林文月对于原作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也有着敏锐的捕捉和传达。
他尽量保留了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使汉译本的阅读体验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林文月的翻译有时候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导致某些场景和情节在汉译本中读起来会有些拗口和生硬。
总的来说,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丰子恺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懂,极力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林文月则注重准确地转译原作的细节和修辞手法,使汉译本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丰子恺可能存在偏差和失误,而林文月有时会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
郑民钦与叶渭渠唐月梅谁翻译的源氏物语译文对比摘要:I.引言- 介绍郑民钦、叶渭渠和唐月梅- 说明源氏物语的翻译情况II.三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 郑民钦:简要介绍翻译经历和成就- 叶渭渠:简要介绍翻译经历和成就- 唐月梅:简要介绍翻译经历和成就III.源氏物语的翻译对比- 翻译风格:比较三位翻译家的翻译风格- 翻译准确性:比较三位翻译家的翻译准确性- 翻译流畅性:比较三位翻译家的翻译流畅性IV.结论- 总结三位翻译家的优缺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正文:I.引言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日本文学史和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加深,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也逐渐增多。
其中,郑民钦、叶渭渠和唐月梅是三位著名的中文翻译家,他们的译本在市场上广受好评。
本文将对这三位翻译家的源氏物语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参考。
II.三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郑民钦,生于1946年,福建福州人。
他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曾翻译过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他的译文风格以忠实原著、简洁流畅著称。
叶渭渠,生于1929年,广东东莞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曾翻译过《古都》、《枕草子》等作品。
他的译文风格注重诗意和韵律,被誉为“最接近原著的译本”。
唐月梅,生于1956年,黑龙江哈尔滨人。
她是一位资深翻译家,曾翻译过《源氏物语》、《平家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
她的译文风格力求忠实于原文,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通俗性。
III.源氏物语的翻译对比1.翻译风格郑民钦的译文风格较为简洁,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叶渭渠的译文风格较为优美,诗意浓厚,更注重原著的文学性。
唐月梅的译文风格较为忠实于原文,同时兼顾语言的优美和通俗性。
2.翻译准确性在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源氏物语中,都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但在一些细节上,例如某些日本古代文化的描绘和用词,郑民钦和叶渭渠的译本略有偏差,而唐月梅的译本相对更为准确。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
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
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
”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
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网盘 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之比较
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网盘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之比较关键词:张爱玲紫式部叙事艺术比较摘要: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因创作个体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性。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小说独特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读者,留下了一句俗语:“说不尽的张爱玲。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小说的高峰。
基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日本文学界是“说不尽的《源氏物语》”。
作为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们对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把握两位女性作家的叙事风格。
一、叙事视角叙事作品必然涉及到视角的问题。
视角也称为视点、视野、聚焦等,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选择本身就隐含着叙事判断和价值倾向。
作为性别角色自知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和紫式部在观察社会生活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在那些说不尽的苍凉和凄美的故事中,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便是女性,显示出鲜明的女性叙事视角的特征。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①,即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认为:“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②作为叙述形式,叙事视角所体现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从内容中可能挖掘的意义。
张爱玲和紫式部都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作为叙事视角。
“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③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也可称作零度聚焦视角或全知视角。
张爱玲和紫式部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复合式叙述视角,即将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与第三人称内视角的限制叙事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小说的那种一味注重作者客观外在的叙述、人物心理开掘不深的状况,而是不断地在作者叙述中插入人物内视角叙述,把笔墨倾注于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心理变化和意识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
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
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
”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
他的态度是纯洁的,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
光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非理性的性爱。
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摧残凌辱。
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研究者中很有代表性,它既揭示了两种泛爱的本质不同,又对两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做出评判。
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赵连元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潘新华的《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等,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在人生态度上,陶陶认为,宝玉具有叛逆倾向、离经叛道,光源氏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依照本阶级模式成长起来的(144页)。
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观点与陶陶类似。
冯茜认为,两人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含有价值观)上截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一生追求功名,只有不得已才退出官场。
贾宝玉是18世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青年,有新的思想和反抗情绪,有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倾向;源氏则是委曲求全,时时忖度别人的心理,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从结局上看,都属于悲剧小说,男主人公的归宿问题一时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贾宝玉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眼中的“叛逆者”,外表虽光鲜亮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内心却空虚寂寞,最终看破红尘,大彻大悟,回归太虚幻境。
光源氏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在世人眼里,是人人羡慕的“光华公子”,但是由于爱侣紫姬之死,源氏最终悲观厌世,一心希望早日遁世,最终归隐佛堂,悄然逝去。
“宿命论”、“无常厌世观”是许多作者给这两位主人公做的思想评价。
例如,李力的《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经美英的《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以上观点的支持者。
2、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紫姬与宝钗是两个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最“完美”、最“理想”的淑女形象。
周青《紫姬与薛宝钗———两个封建淑女形象之比较》是较早的一篇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述紫姬与宝钗的文章,也成为后来不少研究者参考、重复甚至抄袭的“母本”。
二人都是合于封建礼俗的“贤淑”女子,是贵族社会倍加推重的“理想”人物。
但宝钗比紫姬更复杂、更矛盾也更丰富。
但二人都无法避免悲剧性的结局,都成了政治交易、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成为封建礼教的可怜的殉葬品。
此后的论文基本上没有超出周青的论述,如陶陶、赵连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257页)、许纾《殊途同归———黛玉、紫姬形象之比较》、郭存爱《〈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等。
另外,还有部分作品全面的把握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如陈生永《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是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份女性形象》、李力的《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等认为两部作品都塑造了具有相同命运遭遇的女性形象。
二、主题、思想比较。
许多论文对两部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大同小异,大多是从社会、历史、时代、文化、政治、阶级的角度出发作出概括。
杜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谈》认为,从主题思想来看,《源》与《红》一样,都展现了贵族阶级腐朽淫乱的生活画面,揭露了贵族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矛盾,揭示出封建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
李力《末世的衰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是从“末世”的角度阐释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认为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是两部小说的精髓。
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悲剧性主题和儒佛思想对两部作品的影响,在主题思想的比较中,其研究深度和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
其中从悲剧性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文章尚不多见。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的左晶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悲剧审美比较》为题,首先从几乎无事的悲剧、贵族世家的没落悲剧、女儿悲剧来阐述两部作品在悲剧表现上的相同点,其次从悲剧审美旨趣、悲剧冲突模式、悲剧审美感受的角度阐释了两部作品在悲剧内蕴上的差异点。
这篇论文结合西方的悲剧理论,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两部作品在悲剧上的异同, 这种见地有别于前面只把女性的悲剧结局、女性美的毁灭为主体的悲剧论,是较新颖的观点。
向前面提到的李力的《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陶陶的《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主体的悲剧性》等,都是从女性悲剧论的角度阐释两部作品主题的。
叶渭渠先生的《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从儒佛思想对两部小说的影响来阐述主题的角度,详细、透彻地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
在所有分析两部作品受儒佛思想影响的文章中,可以说是较全面、较权威的。
三、作者的生平比较。
杜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谈》指出:“他们都出身于贵族家庭,都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这对于他们从事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他们都了解上层贵族生活,都对贵族阶段的骄奢二妇知内部倾轧看得极分明。
他们都经历了人生变故,都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都产生了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思想。
而他们又都把这种人生体验通过文学作品表现了出来。
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类似的文章还有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之比较研究等。
四、创作方法、艺术手法、文体结构比较在创作手法上,很多作者都认为,两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如杜鹃在《〈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谈》中,认为两部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此外还有沈新林(32—33页)、赵成文(38—39页)、周青(163页)、陶陶等人。
有关两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很多作者在论文中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强调两部作品都运用了曲笔、侧写、隐喻的艺术创作手法。
叶渭渠先生从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他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都是通过妇女问题反映各自王朝历史命运的必然,其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近似的, 运用侧写手法,把政治矛盾和斗争的“真事”隐晦曲折地表现出来。
沈新林则认为,借助爱情笔墨巧妙地隐蔽有关政治矛盾的描写和作家的思想倾向,是这两部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最为显著的共同点。
郭存爱先生则指出,两部小说都有“借情言政的特点”。
经过对于文献的梳理,我觉得,大多都是平行研究,以后可以从影响研究的方向入手展开研究,还有现有的论文有许多观点雷同的现象,以后要多关注已有研究,努力的深入的挖掘新的观点。
这样才能使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J〕.盐城师专学报,1985,(3):34.30—33.〔2〕陶陶.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J〕.红楼梦学刊,1990,(4):147-148.〔3〕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93-94页〔4〕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三辑,第338-340页。
〔5〕赵连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第256页。
〔6〕潘新华《贾宝玉与光源氏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2页。
〔7〕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31页。
〔8〕李力《末世的衰歌———〈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琐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第46页。
〔9〕经美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第113-114页。
〔10〕许纾《殊途同归———黛玉、紫姬形象之比较》,2006 年第 5 期《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74-77页。
〔11〕陈生永《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韶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5-47页。
〔12〕叶渭渠《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日本学刊》,1995年第l期,第91—101页。
〔13〕饶道庆《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J].红楼梦学刊,2004(3)第242-252页。
〔14〕李光泽《<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2009年第3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33-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