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秘密
11揭开雷电之谜
美国科学家富兰 克林,是18世纪电学 史上的一位勇士。他 曾冒着生命危险,从 天空摄取闪电,揭开 了雷电之谜。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 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可是,富 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 “放电现象”。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 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 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 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 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 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 木,差一点儿被击倒。这时,他兴奋 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 里的电火花完斗争之 后才能实现。
——塞涅卡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 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 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居里夫人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导致的。
在大气中,地表和云层之间的摩擦、碰撞以及气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云层内部的上升气流将带有负电荷的水滴和冰晶带到高空时,地表的正电荷则被带走。
这种电荷分离导致云层顶部带有负电荷,而云底部则带有正电荷。
当云层遇到其他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比如地面、其他云层或空中的悬浮物,就会发生电场的作用。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电离,即电子被剥离并形成离子。
离子的存在打破了气体的绝缘性质,使空气变得导电。
当电场强度进一步增强时,形成电击放电,即快速的电荷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中的离子和自由电子会加速并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离子。
这种链式反应会导致放电的扩大和加强。
最终,当电荷积累到足够大的时候,电场会超过大气的绝缘能力,导致电荷在云层内部或与地面之间产生强烈的电击放电,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产生的过程非常短暂而强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雷电的产生原理就是通过这样的电荷分离和电击放电过程。
11揭开雷电之谜
揭开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 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 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 雷电的风筝实验。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 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 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 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 一座高峰。——狄更斯
制作材料: 白色丝绸 铁棒 麻绳 铜钥匙 丝线
制作步骤:
1 制作白色丝绸风筝 2 安铁棒、系麻绳
3 麻绳末端接铜钥匙和丝线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 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 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 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 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的电 火花完全一样!”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勇士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 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 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 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捏卡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 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 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 这种事情必须作到。——居里夫人
勇士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 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 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揭开雷电之谜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 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 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揭开雷电之谜
从前人们一直以为,天空中出现 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 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 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 雷电的风筝实验。
揭开雷电之谜
做风筝——放风筝——观察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 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 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 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 小段丝线。
读读课文,说一说这些东西在 富兰克林的实验中分别起了什么作 用?
理解句子: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 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 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 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击倒。
本杰明· 富兰克林,1706年 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只上过两年学, 12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但他非 常勤奋,向亲朋借书,自己攒钱买 书,靠刻苦自学,他获得了丰富的 知识。 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 —富兰克林炉,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 的导尿管,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 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
“蓝色的电火花”和“发麻”说明了 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 的人?
理解句子: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 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 样!”
这时候,富兰克林心情怎么样?从哪 里看出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风筝实验和避雷针
富兰克林的实验和观察导致了避 雷针的发明。这是电学的首次重要应 用,也是当时唯一的应用。富兰克林 建议在建筑物屋顶设置尖头金属杆, 并把与多属杆相连接的导线引到地面, 这种避雷针能使云层安全放电,因而 能保护建筑物本身。200多年过去了, 避雷针仍然忠实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 高大建筑物上。
想一想:
1、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2、富兰克林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 3、结果怎么样?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 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 在显示神威。可是,富兰克林 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 一种“放电现象”。1752年7月 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 雷电的风筝实验。
雷电产生的原理
雷电产生的原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xxxx防雷项目设计方案xxxxxx有限公司2015年x月目录一、雷电的形成以及其破坏力1、雷电产生机理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放电现象。
关于雷电的产生有多种解释理论,通常我们认为由于大气中热空气上升,与高空冷空气产生摩擦,从而形成了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
当正负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的电荷值时,会在带有不同极性的云团之间以及云团对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产生云团对云团和云团对地的放电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闪电和响雷。
具体来说,冰晶的摩擦、雨滴的破碎、水滴的冻结、云体的碰撞等均可使云粒子起电。
一般云的顶部带正电,底部带负电,两种极性不同的电荷会使云的内部或云与地之间形成强电场,瞬间剧烈放电爆发出强大的电火花,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
而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近地的云团对地的放电。
经统计,近地云团大多是负电荷,其场强最大可达20kV/m。
2、雷电的危害雷击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直击雷、感应雷和地电位提高。
据有关统计表明:直击雷的损坏仅占15%,感应雷与地电位提高的损坏占85%。
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大大增加。
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只能预防直击雷,而强大的电磁场产生的感应雷和脉冲电压却能潜入室内危及电视、电话及联网微机等弱电设备。
1)、直击雷: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分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
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峰值可达几十KA乃至几百KA,其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其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μs到几百μs)就释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是巨大的。
“雷神”的秘密
“雷神”的秘密在人们眼中“雷电”是一种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人们一直认为“雷电”的闪电就是大级别的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火花。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雷电”还是世界上一大“谜团”!“雷电”的许多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雷电”的“异常”现象:由于“雷电”常给人类带来各种危害,于是发明了“避雷针”。
“避雷针”的原理是基于“尖端放电”。
按照伦理“雷电”最容易击中树木及高大建筑物、尤其是“避雷针”!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的观察发现:“落雷点”非常随意,并不会特别“亲睐”树木、避雷针等。
就像一个“熊孩子”你无法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令科学家们“大惑不解”的是,有些“雷电”居然绕过“避雷针”直接击打在被保护的建筑物上,好像“避雷针”只是个摆设?这直接违反了“尖端放电”的理论。
所以有理由叙述下“静电”与“雷电”的区别,看看“雷电”究竟神秘在那里。
在气候干燥的冬天,人们常在不经意的时候碰到导电的金属物体时“啪”的一声被电了一下,这就是人体积累的“静电”释放时产生了电火花。
实际上这时人体还没有碰到金属物,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这个距离与人体所带“静电”电压值成正比,为(1万伏特/厘米),如果一个人的手指距离金属物0.3厘米时产生了电火花,那么这个人身上积累的“静电”电压值就是3千伏特,如果这个人手指距离金属物2厘米时产生了电火花,那么这个人身上积累的“静电”电压就是2万伏特,反之亦然。
那么如果你让这个带2万伏特“静电”人的手指在离金属物3厘米处让她发出电火花,即便是用出“洪荒之力”她也无法办到的!但。
是。
如果把这个人换成“雷神”呢?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雷神的手指”可以在距离金属物10厘米、20厘米、甚至30厘米处轻松的射出一条电火花来!说白了就是‘电’借助‘神力’便拥有了‘超能力’。
惊了吧?人做不到的事“神”做到了,也就是说“神”是不讲规则的。
(这又是雷电的另一个未解之“迷”)“雷电”的“秘密”远不止这些。
雷电之源
览·科学春雷响,万物长。
春雷始鸣,世间万物开始复苏。
每年春季,尤其是在惊蛰以后,明显增强的暖湿空气就会与负隅顽抗的冷空气激烈对峙,引发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当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高大的积雨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而放电,从而使万钧雷霆骤然发生。
雷电是自然界中最惊心动魄的景象之一了。
这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现象,充分展示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强大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平均每小时会降下1800~2000场雷雨,每秒钟会发出100次闪电,每24小时内会有大约850万个闪电袭击地面。
有声有色的雷电并非虚张声势,它确实蕴含着无穷的威力。
1975年,一次强大的闪电袭击了津巴布韦乌姆塔利城附近的一座茅屋,21人瞬间丧生。
在美国,平均每年死于雷电者多达125人,还有3万幢房屋和其他建筑物被摧毁。
雷电还会劈断树木、引发火灾、干扰无线电通信等。
此外,雷电通常还“夹带”着狂风、暴雨、冰雹而来,往往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正是因为雷电恐怖的威慑力,古人对这种现象往往充满着敬畏之心。
在18世纪以前,人们对雷电还一无所知,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惩罚,中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雷公电母”的神话传说,甚至当时不少科学家都认为雷电是由毒气在空中爆炸引发的。
科学的认知第一个揭开雷电秘密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时发现,空中闪电与实验室里的摩擦生电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了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1752年夏天,富兰克林用木条和丝手帕制作了一个大风筝,他在风筝的顶端缠上一根细铁丝,把它与放风筝的麻绳连接起来,麻绳末端系着一段不导电的绸带以便抓握,而在麻绳与绸带之间则系有一把铁钥匙。
当雷雨倾盆时,富兰克林带着小儿子奔向野外,顶着狂风暴雨把这奇异的风筝送上了高空云层中。
不一会儿,麻绳便因淋湿变成了良导体。
随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风筝和绳索全都带电了,麻绳上原本杂乱的纤维奇妙地直立起来。
11揭开雷电之谜
《炙毂子》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 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 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 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 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 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 雏形。而早在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 针,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 针头。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勇士士。他曾经 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中摄取闪电, 揭开了雷电之谜。
我心目中的勇士是
他
(她)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 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 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752 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 雷电的风筝实验。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 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 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 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 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 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 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 伤。
风筝实验轰动了世界,这是
因为
,我想对他说:
“
”。
“勇士”是指那些有力量、 有胆量的人;是敢于向大自然挑战、 敢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人; 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 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 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 峰。——狄更斯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 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 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 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 小段丝线。
幼儿园雷电安全教案:浅谈雷电形成原理与避难方法
幼儿园雷电安全教案:浅谈雷电形成原理与避难方法。
一、雷电形成原理1.1 大气电荷的分布要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大气电荷的分布。
大气电荷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电离层内,其中,电离层所含的总电荷量在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之间保持着电平衡。
而在大气层中,空气分子在碰撞时会产生一些自由电子和离子,这些离子不仅可以吸收了太阳辐射,同时也能吸收自然电离现象中产生的电子和正、负离子,因此大气层中电离度一定。
1.2 雷云的形成从电荷的角度来看,雷云的形成是一种电荷分离的过程。
在电离层的基础上,飞机、地面和物体所带负电荷与电离层借由空气进行感应,对大气层中的电荷状态起到了一种稳定作用。
因此,当空气显得不稳定时,这种稳定状态的断裂会引起电子、空气分子、雾滴和水珠等一系列反应,进而形成静电场。
1.3 雷电的形成当形成了一个静电场之后,如果静电场越来越强大,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弧,即俗称的闪电。
闪电是由空气和部分物体中的离子通过高压电场加速、 ion化、极化和接地而形成的。
为了保持自身的电中性,大气中的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补偿,以调整它们的电荷状态,从而产生云间闪电、地面闪电和云地闪电等现象。
二、避难方法2.1 室内避难在雷电天气中,首先要做的是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如果您正在房间内,并想知道如何保持安全,请使用以下技巧:(1)避免站在窗户或门旁边。
(2)在房间内待多一些时间,直到雷声消失后再出门。
(3)不要使用相关的电子设备或电线电话。
2.2 室外避难如果您正在户外,还可以采用以下避难方法:(1)避免站在树下、墙壁旁边以及水边。
(2)避免使用手机和公共交通工具。
(3)在举起巨大金属物体时注意保持距离。
需要提醒一下,虽然以上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雷电带来的危害,但是只有在已完全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以上方法的作用原理,以使防雷措施变得更加有效和安全。
三、教学反思本文探讨了雷电形成原理和避难方法,为幼儿园雷电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雷电原理
2、微电子设备的耐雷能力有限
• 感应雷的频谱虽然很宽,但从能量积累分布来看, 大多集中在低频段,如10/700s冲击波,总能量 95%以上分布在3KHZ频率以下,而1.2/50s冲击波, 大约总能量90%以上分布在18KHZ频率以下。这类 波形对工作在低频和直流状态的电子设备危害极大, 当输入至集成电路任一端口上的能量达到10-6焦耳 左右时,集成电路芯片便会遭到永久性破坏,磁场 强度超过2.4高斯时,计算机的CPU将永久性损坏, 当磁场强度超过0.07高斯时会引起计算机失效。 • 某权威机构对计算机通信接口中常用的集成电路 芯片,用10/700s波形作了冲击试验,结果见下表: • 集成电路型号 施加冲击位置 冲击耐压平均值 MC1488P 输出端 60V MC1489P 输出端 22V J274 输出端对地 32V J274 输出 端子之间 50V J275 输出端子对地 31V J275 输出端子之间 30V TIL117 二极管反向 90V TIL117 三极管反向 25V • 可以说,一方面微电子设备的耐雷能力很弱,另一 方面感应雷引入通道增多。因此,电子时代的防雷 问题日益突出。
(一)雷电机理
1、雷云的形成
由于大气的剧烈运动,引起静电摩擦和其他电离作用, 使云团内部产生了大量的带正、负电荷的带电离子,又因 空间电场力的作用,这些带电离子定向垂直移动,使云团 上部积累正电荷,下部积累负电荷(情况也可以相反), 云团内产生分层电荷,形成产生雷电的雷云。雷云的成因 主要来自于大气的运动,当雷云在天空移动时,在其下方 的地面上会静电感应出一个带相反电荷的地面阴影。如图:
产生瞬时巨热 6000 度~10000 度超高温,瞬间高温超过 太阳表面
3、雷电流电动力的破坏作用
如果雷击的瞬间两根平行架设的导线的电流I1 和
精选优秀作文我发现了雷电的秘密
一天晚上,天上下起了大雨。
豆大的雨珠哗哗地落了下来。
当时我正在写作业,一道闪电划过天际,妈妈大喊:“快捂住耳朵!”我刚捂住耳朵,一股轰隆隆的雷声传来,惊天动地。
这一雷声可把我吓了一跳,好奇之心也油然而生,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呢?我好奇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说:“雷电是因为两块积雨的云朵相互碰撞产生的。
碰撞产生的火花就是闪电,巨大的响声就是雷声啦。
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快,声音的传播速度慢。
”我跑到阳台上,又认真地观察了一次雷电,觉得妈妈说的很有道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了雷电的秘密。
我发现地球是一个既神秘又有趣的物体,万有引力、地震、海啸、雷电……,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人类去慢慢地探索。
所有的一切都要我们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为人类做贡献。
天渐渐变黑了,我吃过饭就去书房里写作业。
当我走到书房时,就听见了说话声,简直吵得不可开交,我就在门口听了听,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听见铅笔大哥高声高语地说:“你们看,你们看,我又要工作啦!如果没了我,你们就失业啦。
”铅笔大哥骄傲地挺直了胸。
又白又胖的橡皮小弟沾沾自喜地说:“哼,我也要工作了呀。
当小主人写错了字、写错了选择题和句子等等,不都要用我吗?”打扮成粉色的尺子小妹跳着舞来到跟前说:“你们都不要争了,你们看小主人的连线题、测量角度、长度作文的等等不都要用到我吗?”他们都居功自傲,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文具盒先生发话了:“你们大家都不要争功啦,大家不要吵啦,看你们说得都口干舌燥了吧!我们每个人做的工作,不都是为了小主人的成长吗?”铅笔大哥、橡皮小弟、尺子小妹都连连点头:“对呀,对呀!我们谁都离不开谁,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做好小主人的得力小助手。
”听了这番话,我感到很高兴又很欣慰。
他们都是我的好帮手,我要爱护好珍惜好她们哟!好伙伴们,我们一起快乐成长吧!哗,哗哗,一阵急促而不失节奏的声音,轻轻吹过我的耳旁,是谁在演奏?哦,是风和白杨在合奏,它们是天生的一对。
掀起它的盖头来——关于雷电不得不说的秘密
“中盛睿达”杯气象科普作品选登雷电霹雳动天地:生命起源,天地昭昭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雷电可以称得上是“生命的起源”。
常言道“轻雷隐隐初惊蛰”,也经常听说“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作为一种自然的物理过程,雷电的历史比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更加久远。
著名的米勒实验曾经模拟了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把原始大气放到烧瓶里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雷电)实验,结果得到了20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11种氨基酸。
而其中的4种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
科学家当时便推测,雷电可能在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近的一些研究更深入地探索了雷击地球表面产生的闪电熔岩,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磷和有机磷酸盐分子。
这类物质实际上对生命的诞生和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雷霆司天令:为地球“充电”,为生命护航万物不相害,同生共长,惠利和谐。
众所周知,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在我们的头顶上方大约60千米,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对于防止太阳和宇宙空间各种有杀害生命作用的射线进入地球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电离层,即使地球上本来已经有的生命,也会被来自太空的各种射线杀死,地球便不可能出现“万物蕃息,五谷兆长”的现象,更不可能拥有现在的大放异彩的繁荣和斑斓绚丽的文明。
另外,电离层像一面反射镜对电波有反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广播通信信号在几千甚至上万千米以外仍能被清晰接收。
然而,研究发现,电离层实际上会源源不断地向地球“漏电”。
那么大家可能就会担心,这电会不会遗漏殆尽呢?不难想象,如果得不到补充,电离层的电荷很快便会被放尽。
但实际上,雷电和强对流雷暴云会默默地给电离层“充电”, 谈到“雷电”,我们可能会想到它那“九天雷电下青冥”的雄奇壮观,也可能会想到“陈积三万石,顷刻灰飞扬”的灾后悲惨;可能会慨叹它那“风过齐万弩”的力量,也会为“紫电闪烁云冥冥”的可怖而惶恐不已。
晴天雷电产生的原理
晴天雷电产生的原理
晴天时雷电是由于云层内部的不同区域存在电荷的分离所引起的。
雷电通常在云层内部或云与地面之间产生,具体原理如下:
1. 云内部电荷分离:在云内部,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碰撞会导致电荷分离。
正电荷聚集在云的顶部,而负电荷则集中在云的底部。
2. 云底负电荷感应:负电荷在云底部积聚的同时,会感应地面的正电荷。
由于地球与大气层之间的电场作用,地面上的电荷也会被分离,形成正电荷的累积。
3.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当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强烈的电场。
这个电场的强度可以超过空气的绝缘能力,导致空气中的分子被电离,形成了离子态。
4. 闪电放电: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离子会形成电导通道,电荷会沿着这个通道产生放电。
这个放电现象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5. 闪电通道中的电流:闪电通道中的电流非常大,通常可达数万安培,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这个电流导致周围空气加热,形成了闪电时伴随的亮光和声音。
总结起来,晴天雷电的产生是由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地面的电荷感应以及强电场引起的。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子化的空气形成了电导通道,从而导致
闪电放电现象。
雷电形成的原因
雷电形成的原因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种雄伟壮观⽽⼜有点令⼈⽣畏的放电现象。
产⽣雷电的条件是雷⾬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
店铺在此整理了雷电形成的原因,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雷电形成的原因介绍 ⼤⽓中的⽔蒸⽓是雷云形成的内因;雷云的形成也与⾃然界的地形以及⽓象条件有关。
根据不同的地形及⽓象条件,雷电⼀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类。
1.热雷电是夏天经常在午后发⽣的⼀种雷电,经常伴有暴⾬或冰雹。
热雷电形成很快、持续时间不长,1~2⼩时;雷区长度不超过200~300km,宽度不超过⼏⼗千⽶。
热雷电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空⽓⾮常潮湿,空⽓中的⽔蒸⽓已近饱和,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因素。
(2)晴朗的夏天、烈⽇当头,地⾯受到持久暴晒,靠近地⾯的潮湿空⽓的温度迅速提⾼,⼈们感到闷热,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条件。
(3)⽆风或⼩风,造成空⽓湿度和温度不均匀。
⽆风或⼩风的原因可能是这⾥⽓流变化不⼤,也可能是地形的缘故(如⼭中盆地)。
上述条件逐渐形成云层,同时云层因极化⽽形成雷云。
出现上述条件的地点多在内陆地带,尤其是⼭⾕、盆地。
2.强⼤的冷⽓流或暖⽓流同时侵⼊某处,冷暖空⽓接触的锋⾯或附近可产⽣冷锋雷电。
(1)冷锋雷(或叫寒潮雷)的形成是强⼤的冷⽓流由北向南⼊侵时,因冷空⽓较重,所以冷⽓流就像⼀个楔⼦插到原来较暖⽽潮湿的空⽓下⾯,迫使暖空上升,热⽽潮的空⽓上升到⼀定⾼度,⽔蒸⽓达到饱和,逐渐形成雷云。
冷锋雷是雷电中最强烈的⼀种,通常都伴随着暴⾬,危害很⼤。
这种雷⾬⼀般沿锋⾯⼏百千⽶长、20~60km宽的带形地区发展,锋⾯移动速度每⼩时50~60km,最⾼可达每⼩时100km。
(2)暖锋雷(或叫热潮雷)的形成是当暖⽓流移动到冷空⽓地区,逐渐爬到冷空⽓上⾯所引起的。
它的发⽣⼀般⽐冷锋雷缓和,很少发⽣强烈的雷⾬。
3.地形雷电⼀般出现在地形空旷地区,它的规模较⼩,但⽐较频繁。
我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优秀作文
我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优秀作文
我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优秀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妈妈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狂风大作,我对妈妈说;“妈妈这天气预报真不靠谱,不是说今天是晴天吗?怎么快要下雨了?”妈妈说:“这很正常,这天气啊有时候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再说了这也是偶尔现象吗?”
我和妈妈刚到家,天越来越黑,我便来到了窗前向外面看,又是打雷又是闪电,慢慢的雷声越来越大,闪电的次数越来越多,没过一会儿就下起雨来,我很好奇为什么空中会有电呢?
我就上网开始查找,原来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很喜欢夏天来到人间,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一般比较高,云的上、下部之间会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我抬头看着窗外,虽然雨依旧下的那么大,但已没有了隆隆的雷声和人们看着都害怕的闪电,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神秘莫测啊。
第六节雷电形成之谜
第六节雷电形成之谜仲夏时节,每当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呼啸之际,一场大雨即在眼前。
这时,就会有一道道闪光划破云幕,婉如条条金蛇飞窜,紧接着就会传来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霹雳,这就是自然界中威力无比的雷电。
雷电是空中云层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平均每秒钟就有上百次电闪雷鸣发生,可见,这是一种发生频率很高的大气放电现象。
由于云层放电时,将产生剧烈高温、强电流及电磁辐射和冲击波,因而常常造成飞行事故,引发地面火灾,破坏通讯设施和输电系统,给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了许多灾害。
在遥远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看到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和雷击事件,往往十分恐惧,以为这是上天的力量,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民间,把雷电视为天神,流传着的“雷公”“电母”惩罚恶人的神话传说。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雷电则被誉为万神之王宙斯手中震慑群神和人类的武器。
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从科学的角度对雷电现象有所认识。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试验,利用风筝捕捉雷电,成功地把雷电从天空中引导下来,从而揭开了雷电现象电本质的秘密。
现在人们已经弄清楚了,雷电形成于一种叫积雨云的云层中,这种云是炎热季节里暖空气和冷空气发生强烈对流的产物,具有云体高大、云冠高耸之特点。
当积雨云云层界面所积累的电荷形成的电位差达到1万伏特时,大气就会发生电离而被击穿,产生放电现象。
由于在十万分之几秒的极短时间里,1万至10万安培的峰值电流在直径仅几厘米的闪电通道内通过,所以闪电通道会迅速增温至几万度,并产生爆炸式膨胀。
闪电通道在以30~50个大气压向外膨胀过程中,形成了冲击波,以5公里/秒的高速度向四周扩散,然后逐渐衰减为声波,这就是我们所听到的隆隆雷声。
与此同时,炽热的高温使闪电通道内的空气几乎完全电离,发出了耀眼的光亮,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电闪。
由于光速快于声速,所以在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电闪,后听到雷声。
但是,时至今日仍使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翻腾不息呈电中性的云层,会突然间变成高压放电器?是什么力量使云层极化出如此大量的异性电荷呢?关于雷电的成因,学术界流行着几种假说。
雷电是从哪里来的?
雷电是从哪里来的?地滚雷如何形成晏成和谈了雨、雪形成之后,也要讨论下雨时候的雷电。
下雨前或下雨时,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雷电,闪电、打雷是人们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最震撼人心的自然现象,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探究与思考。
雷电来去无踪,至今,还没有人知道雷电是从哪里来的?闪电打雷是人们经常见到震撼人心的自然现象,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探究与思考,雷电是哪里来的,雷电是怎样产生的?1752年富兰克林在雷雨天用风筝探索天上的雷电,得知雷电与实验室电荷放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效应,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始了探索雷电形成的历程。
自然雷电的发生经常是与冷空气、与暴雨相伴,也就是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的过程密切相关,那么就应该以此为线索,探究水蒸气相变成雨与雷电发生的内在联系,揭示自然的真相。
但是由于电子云理论先入为主,阻碍了人们对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探讨,相变成了未解之谜,对雷电的探讨也避开了相变这一关键的线索,绕开了客观实在,因而探索也难有实质的进展,至今尚不知道雷电形成的真实原因。
200年前,人们只知道摩擦能产生高压电,所以以往的理论认为雷电的形成是云层中的水蒸气相互摩擦所致,这种观点是漏洞很多。
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斥力,分子与分子完全挨不着,表面根本不会接触,也不会发生摩擦、更不可能生电。
我在十年前予以批驳。
最近我查了百度,发现了“与时俱进”,把云层中的水蒸气相互摩擦改成了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
其实质还是摩擦,只不过把水蒸气改成了冰晶。
这样就回避了我的疑问:就算气体分子有摩擦,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比水蒸气多数百倍,为何只是水蒸气摩擦生电。
其二,冬天北风呼啸,冬天云层中冰晶更多,那么,冬天产生的摩擦最厉害,为什么冬天较少打雷,而春夏雷雨频发。
其三,摩擦前后云层的电荷总量平衡,就算生成电荷,也不会形成对大地的放电。
有时,山区发生雪崩,几吨、数百吨的雪滚落,超大量的冰晶剧烈地摩擦,然而雷电从未因此而发生,由此看来,摩擦产生雷电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雷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雷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
形成雷电的条件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雷电形成的原因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雷电形成的原因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
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
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
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
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
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
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
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
雷电气象知识点总结
雷电气象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产生雷电是由于云层中水滴、冰晶或雹子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静电现象。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碰撞时,它们会使云层带上电荷,当正负电荷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常见的雷电形式包括云对地的雷电、云对云的雷电以及云对空的雷电。
在这些形式中,云对地的雷电是最为常见的,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强烈的闪电。
而在云对云的雷电中,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互相碰撞,产生闪电并伴随着雷声。
而在云对空的雷电中,云层中的电荷通过空气中的电离质子层,与地面的正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雷电现象。
无论哪种形式的雷电,都是由于云层中的电荷积累所引起的。
二、雷电的特点1. 雷声和闪电:雷电是由闪电产生的,通常伴随着响亮的雷声和强烈的闪电。
这是因为雷电时空间中的电荷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强烈的闪电,而这时会产生巨大的声响,即雷声。
2. 危害性: 雷电是一种高温高压的自然现象,它有很高的能量,因此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在雷电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闪电,如果被雷击,就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此外,雷电还会对建筑物、通讯设备和电力设施造成损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3. 季节性:雷电的发生受到气候季节的影响。
一般来说,雷电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夏季。
这是因为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较高,容易产生云层,从而为雷电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 地域性: 在地域上,雷电的发生也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一般来说,雷电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气温较高,大气湿度较大,有利于云层的形成,三、雷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农业生产:雷电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夏季是雷电最为活跃的季节,而夏季正是农作物生长最为迅猛的季节,因此雷电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关于雷的作文:雷电的秘密-作文
关于雷的作文:雷电的秘密
摘要:好好的晴天,天边不知从哪儿飘过来一片云,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上下翻滚,好像吞没整个大地。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照亮了大地,这就是闪电。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比得上猛烈的雷电交加那样动人心魄……好好的晴天,天边不知从哪儿飘过来一片云,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上下翻滚,好像吞没整个大地。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照亮了大地,这就是闪电。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比得上猛烈的雷电交加那样动人心魄。
闪电和雷鸣的奥秘: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光在空气里差不多每秒要走万公里,用这样的速度秒钟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跑圈半,声音在空气中每秒约走米,差不多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光从闪电发生地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而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有时候只见闪电不见雷鸣,这是由于放电云层离开我们太远,或是发出的声音不够响的缘故,因为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时候它的能量是越来越小的,到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电学的先驱者、美国科学家富兰林克,受到摩擦生电、火花相同的现象,为了弄清雷电的秘密,他在年夏天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一次
重大物理实验,就是富兰林克通过电学史上著名的费城实验富兰林克写在了《论疹电与电气之相同》,科学地揭示了雷电现象,但是遭到神权者们的讥笑和反对。
后来,人们终于明白了雷雨由于大气在激烈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发生摩擦,致使一部分云层带上了正电,另一部分云层带上了负电,当两朵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近时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空中放电现象,从而产生强大的闪耀和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雷电的秘密
教
学
总目Leabharlann 标1.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电有两种(正电和负电),以及什么叫放电现象,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放电现象和雷电的成因。
难点:使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
求
新
知
1、认识 正电和负电。
(1)看书p44的图,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
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
(5)阅读p44最后一节。
2、认识放电现象。
(1)出示起电机,并介绍。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 小结放电现象。
1.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制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丝绸、毛皮、玻璃棒、纸屑、手摇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子目标
导
入
新
课
导入:
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去靠近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去靠近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
3、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它们带的电一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
学生做一做、说一说。
(3)分组研究。
(4)汇报雷电形成的原因。
(5)讨论:
雷电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呢?如何防范?
(6)小结 。
3、分组讨论、猜想、交流小结。
使学生认识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实
践
应
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有关凸透镜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3.思考:
为什么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讨论:
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放电现象?
1、学生阅读、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2、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电有两种(正电和负电),以及什么叫放电现象。
步骤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子目标
探
求
新
知
3、认识雷电的成因及防止雷击的方法。
(1)讨论: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猜猜看。
(2)学生猜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