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扶正祛邪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扶正和祛邪,是依据正邪相互消长盛衰的变化而确立来解决邪正矛盾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扶正祛邪的考点进行如下:扶正即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体育锻炼等,而注重饮食营养和精神调摄,对于扶正也有重要意义。
祛邪即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方法,使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虽然截然不同,但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增强,提高机体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有利于祛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可减轻和中止病邪对正气的损害和干扰,有利于恢复正气,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其运用有三种:(一)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
此时,邪气轻微或已被祛除,已经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治疗应抓住正气虚弱这一主要矛盾,给予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正虚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4种类型。
气虚、血虚者,宜益气、养血;阴虚、阳虚者,宜滋阴、助阳;气血两亏或阴阳两虚者,当气血双补或阴阳双补。
(二)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错杂病证。
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辨别正虚和邪实的主次。
扶正兼祛邪:对于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如肾阳虚所致水饮内停,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
祛邪与兼扶正:对于以邪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而伤津耗气,治当以清解暑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扶正药物的时机不当或药量过大,常有留邪之虞;使用祛邪药物的时间过长或药量过猛,常有伤正之弊。
扶正与祛邪兼用时,必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此时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待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以达到既不伤正,又不碍邪,使邪去正复的目的。
【推荐】扶正祛邪-中医护理
【推荐】扶正祛邪-中医护理中医之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病进,正胜于邪病退。
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理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
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
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
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解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中医驱邪扶正
1.中医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扶正祛邪这一理念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折,这一常见的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而中医运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扶正祛邪来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祛邪,则是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
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正气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恢复缓慢,而邪气滞留则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骨折发生后,患者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局部的损伤会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时,祛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法,如使用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肿胀。
同时,还可能会运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在骨折的中期,随着肿胀的消退,筋骨开始生长连接。
这时,扶正的作用逐渐凸显。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气血,为骨折的愈合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例如,服用一些具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杜仲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促进骨折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再生。
而在骨折的后期,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既要继续扶正,巩固疗效,又要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的呢?一方面,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
比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改善骨折局部的微循环,增加血液供应,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滋补类的中药则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
另一方面,中医的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护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一、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2、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护理应遵循拟病必问、令病必对、扶正祛邪、搏病若婴、因势制宜的原则。
3、中医护理观念:包括“预防为主”、“辨证施护”、“治未病”、“重视调养”等观念。
二、中医护理技术知识1、中医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拔罐、艾灸、推拿、中草药熏洗等中医治疗手段。
2、中医养生技术:包括按摩、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等养生方法。
3、中医保健技术: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运动、心理疏导等保健措施。
4、中医护理仪器:包括针刺仪、艾灸仪、拔罐仪等专业护理仪器。
三、中医护理常见疾病护理知识1、感冒:护理患者要注意保暖、多饮水、饮食清淡、避免劳累和感染他人。
2、高血压: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测量血压。
3、糖尿病:护理患者要控制饮食、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定期测量血糖。
4、心脏病:护理患者要定期测量心率、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服药。
四、中医护理技巧1、中医高血压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c.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d.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2、中医糖尿病患者护理技巧:a. 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b. 定期测量血糖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c. 注重药物配合治疗,避免受凉。
d.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适度锻炼身体。
3、中医心脏病患者护理技巧:a. 定期测量心率并记录,遵医嘱服药。
b. 控制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脂食物。
c.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度身体活动。
d.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五、中医护理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1、中医治疗误区:患者对于中医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和误解,需要进行正确的科普解释和引导。
2、中医饮食误区:患者对于中医饮食存在一些错误观念,需要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是一个中医药领域的概念,用来描述调整身体平衡的治疗方法。
它指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正常功能(正气)来排除不良因素(邪气),从而恢复健康。
在中医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是由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平衡所维持的。
如果身体内部的正常功能被扰乱,或者外部的不良因素(如外感病邪、情绪压力等)进入,就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出现不适和疾病。
"扶正"即指的是通过调整和加强身体的正常功能来加强抵抗力,帮助身体自身抵御疾病和外界不良因素。
而"祛邪"则是指清除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良因素,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的是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通过"扶正祛邪",中医希望在平衡的基础上,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段达到扶助正⽓、祛除病邪的⽬的,根据不同病情采⽤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本同护”:“标”与“本”是相对⽽⾔,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标本同护”的⽅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不同疾病在病程某⼀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候、地理环境及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病情反复。
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物、⼼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中医护理学基础护治原则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六淫:春天防风、夏天防暑 ☆避其毒气: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易广泛流传 ☆药物预防: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
5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疾病发展及传变
☆早期诊治:疾病发展过程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控制传变:1、外感: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
7
三、护病求本
护病求本:护理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护理。 是辩证施护的基本原则。
邪气
标,即现象, 本,即本质。
正气
继发病
标
症状 原发病
本
病因
新病
体表
旧病
内脏
三、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标本同护(治疗原则) ☆正护及反护:
1、正护(逆护):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此原则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及本质一致的病症。
亡阴则益气救阴固脱
☆损益兼用:阴胜则阳病,温散阴邪的同时佐以扶阳
10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不同季节不同时间 ☆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因人制宜:年龄、性别、体质
11
谢谢!
2、反护(从护):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某些复杂 严重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及病变的根本性质不完全相符,寒热虚实的真 相假相并存,在护理时应顺从疾病的表象,即服从疾病的假相。
☆同病异护及异病同护:
1、同病异护: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临床表现不同,因而有着不同 的证型,护理时必须按照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内伤:五脏传变、脏腑传变、经络传变
6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 及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它既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
与西医护理学不同的是,它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辨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治则和护理、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中医病房管理、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中医各科常见疾病和护理等。
中医护理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内容,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形成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的依据1.扶正祛邪2.标本同护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4.正护与反护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6.预防为主中医护理特色内容情志护理: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调节情志的异常变化,以情胜情的方法是中医的独特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中医饮食护理强调辨证配膳,应用食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中药和食物有着难解之缘,有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
独特的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独特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经济实用,效果好,受到患者欢迎。
(如:隔物灸技术、拔罐技术、刮痧技术、推拿技术、中药熏洗技术等等。
) 如何做好中医护理工作?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有机整体,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从某一脏器器官这一局部去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概括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个体情况、所处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全面分析评估,即对局部病变进行护理,还要从相应的脏腑经络了解病情施行护理。
2.辨证施护:辨证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证候定性;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的方法。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意思
什么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的意思扶正祛邪的意思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人体健康和疾病都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
若正气充盛,能抵御邪气侵犯,则身体健康;若正气不足,不能抵御邪气侵犯,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既病之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又决定着疾病的进退。
扶助正气有助于祛邪;祛除邪气能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正邪兼顾,能够调整正虚邪恋引起的复杂情况。
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食养和食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扶助正气
扶助正气还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故扶助正气对于食养和食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扶助正气在饮食保健上是通过食补来实现的。
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构成不同,食补主要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即食补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补气包括补益元气、补益脾气、补益肺气等;补血包括补养精血、补养心血、补养肝血等;补阴包括滋补肾阴、滋补肺阴、滋补心阴等;补阳包括补肾壮阳、温补脾阳、补助心阳等。
祛除邪气
祛除邪气,能使邪去正安,疾病康复。
因此,祛除邪气是食疗的卫一重要内容。
在食疗上,祛邪的方法很多,应根据邪气的性质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如表邪宜用汗法,热邪宜用清法,寒邪宜用温法,食积宣用消法等。
正邪兼顾
根据正虚为主、邪实为主、正虚邪实等不同情况,辨清正邪的消
长盛衰,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第三章中医护理原则
第三节 扶正祛邪 一、含义
1、扶正:适用于虚证。益气、养血等。 2、祛邪:适用于实证。发汗、攻下等。 二、扶正与祛邪关系 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扶正与 祛邪并用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第四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 二、因地制宜 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 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 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 适宜的护理方法。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1 一、预防为主 2 二、施护求本 3 三、扶正祛邪 4 四、三因制宜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第一节 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 病的发生与发展。早在《黄帝内经》中提 出“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一、未病先防 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环境 重视情志调护—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1、热因热用:用热性方法治疗或护理假热证; 2、寒因寒用:用寒性方法治疗或护理假寒证; 3、塞因塞用:用补益方法治疗或护理具有闭塞 不通的虚证的方法; 4、通因通用:用通利方法治疗或护理具有通泻 症状的实证的方法。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病案: 伍某,女,30岁,初起恶寒
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 西医按感冒治疗,症状不减,改 服中药辛温解表剂,恶寒已止, 但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 饮。得病9日后,来院就诊,患 者壮热,烦躁不宁,口渴欲冷饮, 面色潮红,头汗淋漓,曾持续冷 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晕头痛, 小便黄赤,舌苔黄而燥,脉洪大 而数。
第三章 中医护理原则
蒋东伶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熟悉未病先防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标本缓急”、“ 扶正祛邪”的内涵。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1.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中医护理的五大基本原则,你知道吗?
中医护理的五大基本原则,你知道吗?临床护理中包含诸多内容,其中少不了中医护理的原则。
其中包含:护病求本、扶正祛邪、护标以及护本、三因制宜以及预防养生等。
本文针对这几大中医护理基本原则详细介绍。
一、护病求本护病求本中的求主要是寻求、探索的意思,本是指疾病的源头、根本。
护病求本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需要护士在工作的时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展开护理工作。
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的反应,是对疾病本质的一种抽象认知,包括对于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部位、性质以及机体反应等多种因素。
因此,其也可以称之为疾病本质的概括。
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症状表现,都是疾病反应在外部的情况。
因此,想要对患者进行高效的护理工作,需要利用四诊法收集患者的症状表现,再结合中医的辩证方法,对二者展开综合性分析最终探索出疾病的本质,根据患者疾病的本质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
疾病体现在人体外部的表现与疾病本质之间存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有的患者本质比较明显,部分患者则很难发现甚至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所以能够探索出疾病真正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护病求本中医护理原则的核心就是,人们能够透过复杂的病情变化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矛盾进行有效的护理工作。
当疾病的主要矛盾被解决时,其他表现出来的症状等也会逐渐消失。
二、扶正祛邪疾病其实就是正气和邪气展开斗争的一个过程,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均受到正邪气的变化所决定。
因此,扶正祛邪的中医护理原则,主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以及邪气双方作用而设定的,其目的就在于壮大人体的正气,削弱邪气使其逐渐消失,从而帮助患者身体逐渐康复。
扶正祛邪不仅占据着临床护理的重要指导地位,更包含诸多具体实施的办法:(1)扶正:就是扶助人体内的正气,帮助人体增强体质使其能有和邪气产生抗衡,促进人体不断康复的护理原则。
因此,扶正主要用于虚证的护理治疗中,除了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治疗手段,也包括药物、针灸、气功以及推拿等。
(2)祛邪:祛邪主要就是帮助人体祛除邪气,通过排除或者减少体内邪气伤害的治疗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第二节 施护求本
二、反治与反护法
采用与病变假象一致的药物来治疗和护理疾病 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 症。 (一)热因热用: 用热性药物治疗及用热护法护理具有假热征象 的病症的方法。 如:阴寒内盛引起的下利清谷,由于阴寒壅盛于内, 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出现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 之象。此时应用温热之法治疗。
第二节 施护求本
二、反治与反护法
(二)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及用寒护法护理具有假寒征象 的病症的方法。 如:热厥证中,除了壮热,烦渴饮冷等表现外,由 于里热盛极,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又可表现出手足 厥冷(胸腹仍热)等假寒之象。此时应用寒凉的药 物和方法治疗。
第二节 施护求本
二、反治与反护法
(三)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物治疗及用补益法护理具有闭塞不通 的虚证方法。 如:脾气虚引起的腹胀大便不通,可用健脾补气的 方法治疗。
间,劳逸集合,以保持精力
充沛,身体健康。 “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甘 伤肾,过苦伤肺,过辛伤肝。”
第一节 预防为主
4、加强身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可使气血流畅, 经络通达,肌肉健壮,关节灵活,脏腑功能 旺盛。
五禽戏、太极拳、气 功、武术等。
第一节 预防为主
5、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药物调补、药物免疫等,可 增强机体的免疫及抗病能力。中药对某些疾 病有很好的预防能力。如板蓝根、大青叶等 预防流感、腮腺炎, 茵陈、栀子预防肝
第二节 施护求本一、正治与 Nhomakorabea护法(二)热者寒之: 热邪所致热象,用寒凉药治疗或取寒凉护理法 的治护方法。 如:胃热口臭可用寒凉的连翘、菊花等治疗。 (三)虚则补之: 虚性病症表现虚侯,用补益药治疗及补益护理 法的治护方法。 如:气虚证可用温补的人参、黄芪等方药治疗。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原则包括护病求本、扶正祛邪、护标与护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预防与养生等。
一、护病求本求,有探求、追求及针对之意;本,乃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
治(护)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质。
护病求本是护理疾病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护理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惊醒护理。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求本”实际上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侯进行护理。
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显现许多症状和体征,这些都是疾病过程中反应于外的现象。
护理疾病必须通过四诊来收集症状和体征,再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加以综合分析,透过现象找出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
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在本质多有联系,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更有被假象掩盖着,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护病求本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复杂的疾病变化中,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的护理。
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表现在外的症状、体征也会随之而解。
二、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即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邪正之间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虚实变化。
扶正与祛邪护理原则,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而设。
其目的就是要扶助正气,去除邪气,改变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使机体早日得到康复。
扶正祛邪的护理是指导临床护理的重要原则。
扶正与祛邪的护理原则,包括许多具体的方法。
1.扶正扶正即扶助机体的正气,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和康复能力的护理原则。
扶正主要适用于虚证,即所谓“需则补之”。
其护理措施和手段,除药物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养、体育锻炼、精神调摄等。
中药扶正祛邪
中药扶正祛邪中医专家指出,乳腺癌术后除了必要的放疗、化疗等治疗外,尚需中医药的辅助调理。
扶正扶正,祛邪,才能达到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体质耗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放疗、化疗的完成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对防止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更有重要作用。
扶正祛邪是乳腺癌术后康复之本乳腺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应重在扶正。
据报道,在乳腺癌术后转移者中,约70%是在术后两年发生。
究其原因,患者在经历大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的损害,以及内分泌治疗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后,体质下降,变得虚弱,免疫力、抗癌力受到削弱。
再加上心理负担、工作压力和家庭困境等因素,更致正气受挫,邪毒走窜。
故中医药的治疗以扶正为先、为重,使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和经络达到平衡与协调,让正气压制邪毒,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中医专家认为,扶正应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手段,始终关注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以及脾胃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无论在乳腺癌术后的哪个阶段,均应维护胃气。
同时,在强调益气健脾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肝肾,培补元气,有助于患者元气、正气的恢复。
因肾为机体之本,元气之根。
因此,扶正法应以补益气血、益气健脾和滋养肝肾等补益药为主,可强壮体质,调节免疫力,提升抗癌力,防止复发转移。
当然,在优先扶正的情况下,也不忘祛邪,此也为治本之法。
尽管乳腺癌术后或放疗、化疗后,大部分癌毒已被清除或杀灭,但其残留的癌细胞、毒素仍可能蛰伏于血液、脏腑、骨骼或局部软组织中,包括血液与淋巴系统中,这就构成中医所谓的“湿、热、瘀、浊、毒”等有害物,必须通过中药予以清除,是为祛邪。
可辨证选用清热化湿、祛瘀逐痰、解毒消肿、软坚散结等方法,清除癌肿毒素,抑杀残余癌细胞。
专家指出,对乳腺癌术后扶正与祛邪的应用,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肿瘤状况、手术大小及放疗、化疗等方案的具体情况而定,应有所区别。
一般原则是:术后放疗、化疗期间?正虚甚而邪滞轻,“扶正”与“祛邪”用药之比为9:1;放疗、化疗结束,正值内分泌治疗期间,两者用药之比改为8:2;而术后2年,则可调整为7:3等。
中医护理学笔记总结
中医护理学笔记总结—、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扶正祛邪: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这是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致病因素,促进康复。
⒉.标本缓急:即根据疾病的本质和现象,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别对待。
对于急性发作的疾病,应先治标后治本;对于慢性疾病,则应标本兼治。
3.扶正祛邪:即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
对于虚证患者,应注重补益正气;对于实证患者,应适当运用攻下、清热等祛邪方法。
4.调整阴阳:即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
对于阳虚患者,应温阳散寒;对于阴虚患者,应养阴清热。
5.脏腑调理:即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调理脏腑气血阴阳。
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肾主骨生髓等。
6.预防为主:即根据“治未病”的思想,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等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1.针灸疗法: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调整气血等。
⒉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可以舒筋活络、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
3.拔罐疗法:通过拔罐的方法,可以祛除体内湿气、缓解疼痛等。
4.艾灸疗法:通过艾灸的方法,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等。
5.中药护理: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可以补益气血、调整阴阳等。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等内容。
⒉中医护理技术: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护理等内容。
3.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包括饮食调理、作息调整、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内容。
4.中医常见病症护理: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腹泻、便秘、失眠等常见病症的护理方法。
5.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
总之,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护理技能进行临床护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技术、中药学基本知识等多个方面。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是一门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专门学科.它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包括治未病、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几个方面。
一、护理未病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治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结果。
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关键要增强体质.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清净、愉快,不贪欲妄想,才能调和气血阴阳,正气充沛,真气和顺,从而达到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目的。
(2)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要想有健壮的身体,必须保持经常不断的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灵活,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棉、气功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奇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不可过劳,不可过逸。
(4)饮食有节,调配合理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
合理的饮食调配,不仅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护人体健康,而且能调治疾病,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
中医的扶正祛邪
下载后 可复制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哦
中医的扶正祛邪 02
在临床中具体运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根据正邪在矛盾中所占的 地位,区别主次、先后,灵活运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扶正为主:适用于单纯正虚而无外邪者。 祛邪为主:适用于有外邪而正虚不显著者。 扶正兼祛邪: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适用于有正虚同时有外邪但 正虚较严重者。在用药上就在补剂中加祛邪药物。 祛邪兼扶正: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适用于有外邪同时有正虚, 但以外邪较严重者。在药物上就在祛邪方剂中加补益药物。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同时有正虚和外邪者。但如在扶正中兼顾 祛邪,反会进一步损伤正气,此时必须先扶正,使正气有恢复后 再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同时有外邪和正虚者,但如祛邪中兼扶正 ,反会进一步助邪,此时必须先祛邪,然后再扶正。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治法,都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 则。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的扶正祛邪 01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既互相联系又 互相矛盾,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一切疾病的过程都 是正邪斗争过程。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 对比,使疾病过程向痊愈方向转化,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措施,归 纳起来,都是在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这一根本原则指导下制定出 来的。 扶正:就是运用药物治疗、加强营养、身体锻炼等方法扶助正气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从而压倒邪气,战胜 致病因素,使身体恢复健康。 祛邪:就是运用药物等各种手段,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及其 作用,限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恶化,使疾病逐渐痊愈。 扶正与祛邪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扶正是为了祛邪,即为了增强机 体抵抗力而战胜疾病;祛邪是为了扶正,即为了消除致病因素, 使机体恢复健康。就是所谓的“祛邪即可扶正,扶正即可祛邪” 。 在药物治疗上扶正是使用补法,根据虚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补 法,常用的补法有补气、助阳、补血、滋阴等。祛邪是使用攻法 ,根据邪气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攻法,常用的有发汗、攻下、利水 、清热、祛寒、理气、活血、消导、涌吐、散结、利湿、杀虫等 。在扶正祛邪原则指导下总结成的八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植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
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
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如外感表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
如急性病期病员,应有忌食补养之食品或药品,以防留邪;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荽为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通过扶正使正气加强,通过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