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试论清朝对汉族的政策
2011年1期满族研究№1,2011(总第102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Gereral№.102)试论清朝对汉族的政策孙淑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体联合蒙古族、汉族等民族统治者而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以少临众的历史条件下,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这与其成功的民族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清朝的民族政策大致可分为对汉族的政策和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本文主要分析清朝对汉族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与主要内容,以及对我们今天民族工作所给予的启示。
关键词:清朝;汉族;政策;启示中图分类号:K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11)01-0022-06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满族占统治地位。
尽管如此,在当时汉族仍然是一个人口占多数,经济、文化上都占有优势的民族。
作为统治者,在如何协调满汉关系方面,清朝政府充分吸取了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族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对汉族的政策。
我们通过比较,清朝对汉族政策较之元朝对汉族政策有了明显的进步,是学术界广泛的共识。
现代中国,是古代中国在现代的发展,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内在密切联系。
因此,对清朝民族政策加以研究借鉴很有必要。
一、清朝对汉族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清朝对汉族的政策主要是指以清朝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为调整满汉民族关系,处理满汉民族问题,针对汉族而采取的相关策略、措施、规定等的总称。
清朝对汉族政策是清朝统治者在吸取历代民族统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和当时满汉力量对比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对汉族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方面。
满族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其经济上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到了皇太极统治时期,虽然落后的奴隶制已经被封建的农奴制所取代,但相对于中原地区更为发达的封建制生产方式,农奴制仍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
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演变与政治体制研究
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演变与政治体制研究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支,其创建始于1644年,结束于1912年,共268年。
显而易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
但问题是,在我们回顾清朝历史及其政治体制的时候,常常容易着眼于入关后的清朝,而对其入关前的历史演变和政治体制不够了解。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演变和政治体制,来更好地认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王朝。
一、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演变清朝先祖是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他在16世纪末起义,终于在1593年称“松山王”,创立了女真的大汗国。
然而,努尔哈赤逝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之间的内斗被满洲人所利用,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建立。
第一次反清战争爆发时,明军完全占据了优势,但当忽必烈之孙努尔哈赤的儿子博爾濟吉出现,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博爾濟吉是满洲三姓的一个,他继承了努尔哈赤的领导地位,将女真人和满洲人联合起来,组建了伟大的清朝。
随着清朝迅速发展,其治理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努尔哈赤时代,他为了让女真人的受众更广泛,采取了广纳各族人民的政策,打出“使民用和”的旗号。
然而,当清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时,其统治者转而采取了独裁的政策。
虽然清朝迅速扩张并取代了中原地区的明朝,但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将中国重新“归一于中国”,用统一的政治制度,满足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发展需要。
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与前面的朝代相似。
然而,在明朝混乱不堪时引进部分部落首领管理的机制,使得清朝的基础制度相比前朝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清朝入关前的政治体制清朝创立后,为了征服广阔的领土,确立统治权,采取了以主要征服地区的族群和宗教为支撑的多元政治制度。
1.各族各宗教自治明朝颁布《恩房义条》时,就曾提到“要开新厘清,让大小王公等从族裔上与汉相同,不得以厚薄制之。
”明代由于诱导各族共勉,及各族、各宗教互相排挤、相扶相持,各族自治也带来了一定优势。
这种做法在清朝时期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清朝的入关与满汉融合
清朝的入关与满汉融合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涉及多个民族的统一国家。
清朝建立初期,由于满洲人作为外族入主中原,为了稳定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入关治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与汉族逐渐融合,在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满汉融合文化。
本文将从入关背景、满汉融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探讨清朝的入关与满汉融合。
一、入关背景及意义清朝入关是指满洲人建立起政权并占据中原地区的过程。
17世纪中叶,明朝由于国内动荡、经济衰退等因素,内忧外患日益加重。
而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领导人,抓住了明朝动荡的时机,率领满洲勇士入侵中国,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
清朝的入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是一个历史断层的标志,也是满汉融合的开端。
二、政治上的满汉融合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定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来实现满汉融合。
首先,满清政权采取“怀柔”策略,对反抗势力进行调解,以求大局和睦。
同时,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清朝使用满语和汉语并行的政治制度,皇帝既使用满语行使满清的统治,又使用汉语行使对汉族统治。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地方自治的政策,尊重各地方习俗和宗教信仰,在官方交往中也开始趋向平等对待满、汉两族。
这些措施促进了满汉融合的进程,使得满洲人与汉族更加密切地交流和融合。
三、经济上的满汉融合清朝入关后,满族统治者清朝朝廷开始扩大对外贸易,通过海运和丝绸之路等商路与欧洲、亚洲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带来了外来文化的渗透,也为国内各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清朝朝廷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以鼓励农民创新生产技术,并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方法。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对于满汉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社会上的满汉融合在社会领域,清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满汉融合。
清朝朝廷鼓励满洲人与汉族通婚,倡导满汉混血的传统,这也是促进两个民族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
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
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满清入关是指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入关,统一中国,建立了长达267年的清朝。
满清入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浅析满清入关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世袭制,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满清入关后,清朝实行了多民族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
清朝实行了“满洲八旗”制度,将满洲人分为八个旗,其他民族则被划分为“汉军”、“蒙古军”等旗,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
这种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满清的统治地位,但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二、经济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清朝政府鼓励农业生产,提倡自给自足,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这种政策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相对落后,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满清入关后,清朝政府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了明朝的土地公有制。
这种政策使得地主阶级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失去了土地和生计来源。
这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农民的贫困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文化影响满清入关后,清朝政府实行了“康乾盛世”的文化政策,提倡儒家思想,推崇传统文化。
清朝政府重视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这种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满清入关后,满族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的服饰、饮食、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满清政府也对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限制了汉族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满清入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满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方面,满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在文化方面,满清推崇传统文化,但也限制了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
清入关前汉人为官制度探究
清入关前汉人为官制度探究作者:刘金生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有清一代,满汉的冲突和融合时刻都在发生着,可以体现在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民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这对于为清朝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来说,对于入关之前新兴的政权来说,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两位王者必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保证满族人权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安抚受其统治的汉人之心。
任用汉人为官可谓行之有效办法之一。
[关键词]入关前;汉文化吸收;官员任用满族,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清王朝的缔造者。
之所以能从最初的氏族部落发展成为一统天下的大清帝国。
并不是依赖于原始部族的野蛮残暴,而是与开国时期形成并贯穿于整个清代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分不开的。
“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
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这是历朝历代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入关前的统治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必须面临这一挑战。
在不断巩固扩大的疆土和权力之时,在坚持本民族利益至上的战乱时期,既要寻求改善从部族遗留的陋习的途径使之更适合未来的政权,又要照顾到被征服者的民族利益使刚刚萌芽的政权得以稳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接受和善用外族文化。
两位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以及受其影响后世清朝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重视,可为之证明,而最有利的佐证之一就是汉人可入仕为官。
但入关之前,国虽立,法则未尽成文,所以对于官员的任免绝大多数来自于当时作为法律形式存在的谕令之中。
一、努尔哈赤时期开汉人为官之先例1615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拉开了清王朝统治的序幕。
清朝的满洲统治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清朝的满洲统治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2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结束。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也就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统治过程中,满洲人与汉族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满洲统治下满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点。
一、政治方面的冲突与融合1. 满汉冲突:在清朝初期,满洲统治者对汉族人持有一定的优越感,造成了一些冲突。
满洲人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对汉人态度带有偏见,甚至对汉人采取了一些歧视政策,如限制汉人进入满洲人的官职等。
这给汉族造成了很多政治上的限制和压迫,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
2. 满汉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逐渐认识到了汉族人的重要性。
清朝政府开始通过选拔优秀的汉族人进入官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政治上,满洲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统治体系。
这种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经济方面的冲突与融合1. 满汉冲突:在经济方面,清朝初期,满洲人主要依赖于渔猎为生,他们对农业没有太多的了解和经验。
而汉族人则是中国的农民的主体,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这导致了满洲人与汉族人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冲突。
2. 满汉融合:随着统治者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清朝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满洲人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满洲人也逐渐接受并融入汉族人的农业技术和经验。
这种融合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方面的冲突与融合1. 满汉冲突:在社会方面,满洲人与汉族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隔离。
满洲人往往被视为统治者,享有特权地位,而汉族人则被歧视和排斥。
这导致了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与不满情绪。
2. 满汉融合:尽管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逐渐接受并尊重汉族人。
清朝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来缓解满汉社会间的矛盾,如减少对汉人的歧视和限制,允许汉族人参与到政治和军事中。
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清朝入关前后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前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还对中国的文化、经济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入关前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在明朝晚期,朝政腐败、贵族削弱以及社会动乱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政治与社会的动荡促使了满洲人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明末满洲政权的成立。
1. 满洲崛起与建立后金政权满洲是东北一支勇猛、凶悍的族群,由于族群特殊性和对内地文化的排斥,满洲人对明朝统治缺乏认同。
他们组成的军队逐渐壮大,并于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
2. 社会动荡与明朝灭亡明朝内外交困,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动荡导致边防的失守,后金最终推翻了明朝。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灭亡,后金进入中原,建立了清朝。
二、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清朝的建立为中国带来了政治体制的演变,清朝政治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顺治、康熙时期的教育与体制建立在顺治和康熙时期,清朝逐渐巩固了国内统治。
康熙大力改革官制,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对各省官员的派驻,倡导文治政策,并设立了内阁,提升了行政效能。
2. 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的政治体制稳定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反腐斗争,大力推动教育和科技发展,加强各级官员的监察,增强了清朝的统治能力。
乾隆继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官员的选拔和管控,促进了各地治理的整体效能。
3. 晚期: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弱与改革嘉庆、道光时期,清朝逐渐衰弱。
嘉庆即位后,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不断,标志着清朝政治的日益低迷。
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最终促使清朝政治状况的改变。
三、清朝社会结构的变迁除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清朝还经历了社会结构的演变,主要包括阶级和族群的变迁。
1. 满洲族的权力和地位在清朝建立后,满洲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担任了许多高官职位,掌握了政治和军事力量。
2. 汉族官员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清朝通过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汉族官员能够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得到提升。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作者:马仁姣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2期摘要:清朝入关前主要是指后金时期,这一段时期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努力协调同汉民族的关系,针对汉族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对于满族入关,定鼎中原起到了奠定作用。
关键词:后金;汉人;满汉融合;民族政策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
其建立者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期称肃慎,东汉时改称挹娄,北魏时期为勿吉,隋唐时期为靺鞨,宋明时期为女真。
1616年,出生在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同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即位,建元天命,国号后金。
满族作为一个“马背上夺天下”的游牧民族,政权建立之初,最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与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关系。
在对待汉民族的态度上,努尔哈赤是排汉政策,而皇太极由于受儒家文化及客观环境的影响,采取的是恩养政策。
一、努尔哈赤时期的“排汉”政策努尔哈赤出身于部落酋长家庭,较早与明朝接触,他早年“忠于大明,心如磐石”,受到明政府的赏识,先后7次入觐明朝,受汉文化影响颇深。
精通汉族历史文化,深谙兵法之道,并写成兵书颁布。
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源,改变与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归降的汉官加以笼络和利用,给以房屋、庄田、奴仆。
努尔哈赤处踞辽沈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一些安抚汉民的政策,如颁布了“计丁授田”令,实行“按丁编庄”等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稳定汉民情绪发挥了积极作用。
那些沦为包衣的汉民,必须耕种田地,采参打猎,牧马从佂,侍奉家主,后来这些包衣汉民逐渐沦为后金农奴制封建托克索的农奴。
但是由于他对于汉民的猜疑,使他在统治的晚期对汉民实行带有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
1618年努尔哈赤攻取抚顺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2]将其“分赐满人为奴隶,壮丁十三名为一庄,按满官阶级分与”,[2]第二年六月,攻陷开原,“屠杀人民亡虑六、七万口,子女财帛之抢来着,连络五、六日”。
简述清朝入关后对民族政策的发展变化
简述清朝入关后对民族政策的发展变化清朝入关后,对民族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在初期,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
他们采取了多元统治政策,即将满族与汉族富官的地位放在中央政府,并封建了满汉和满蒙两个主要民族之间的阶级差别。
同时,清朝也尊重各地的地方习俗和制度,并且保留了许多汉族士兵和官员的职位。
然而,在渐渐地,由于清朝康乾盛世的后期,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逐渐暴露。
清朝经历了许多汉族叛乱,这些叛乱主要是由于汉族势力对满族统治的不满。
清朝统治者逐渐改变了他们对汉族的政策,并实施了更加强硬的措施来维持统治。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中,清朝国内发生了巨大动荡。
尽管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汉族,但其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广泛的农民起义,吸引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参与。
尽管最终清朝击败了起义军,但这次起义揭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巨大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统治者开始加强对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控制,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汉族的权力。
例如,他们实施了排除第一政策,限制汉族人进入政府和军队,并且不允许婚姻混合。
然而,清朝统治者也意识到他们需要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来维持统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清朝开始实行许多措施来促进跨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他们发展了满文和汉语两种官方语言,以便与满族和汉族之间进行交流。
他们还在地方官员中推行民族混合的政策,以平衡各族人的利益。
总的来说,清朝在对待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是一个由包容和尊重向更加强硬和限制性转变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并试图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但同时也更加强化了统治者对汉族的控制。
满清入关对汉人的评价
满清入关对汉人的评价
满清入关后,对汉人进行了评价,主要集中在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
在文化方面,满清认为汉人的文化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认为汉人崇尚儒学,但缺乏实用性和创造性;汉人的书法和画艺术虽然有独特的风格,但不如满族的艺术繁荣。
此外,满清还批评汉人的食品文化,认为汉人过于追求味道而忽略了营养和健康。
在社会方面,满清认为汉人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贪污、赌博、私通等。
此外,满清也批评汉人对女性的待遇,认为汉人重男轻女,女性地位较低。
在政治方面,满清认为汉人的政治制度存在着问题,比如世袭制度、科举制度等。
满清认为这些制度导致了官僚阶层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平。
满清还认为汉人政治上过于分裂,缺乏统一的领袖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总之,满清对汉人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既肯定了汉人文化的一些优点,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这些评价对于满清政府在治理汉人社会、推行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鲁迅评满清之于中华: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满清267年的历史真相【转】
鲁迅评满清之于中华: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满清267年的历史真相【转】鲁迅先生的《算帐》:说起清代的学术来,有几位学者总是眉飞色舞,说那发达是为前代所未有的。
证据也真够十足: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小学也非常的进步;史论家虽然绝迹了,考史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但说起来可又有些踌躇,怕英雄也许会因此指定我是犹太人,其实,并不是的。
我每遇到学者谈起清代的学术时,总不免同时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可惜我又不是数学家,到底没有弄清楚。
但我直觉的感到,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赔款来养成几位有限的学者,亏累得多了。
”“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汉满的界限的不是书,是那大辫子,是砍了我们古汉人先祖的许多的头颅,满清这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这血史。
”“其实说到这大家早忘了满清的血史,四库全书还是功不可没的。
满清的手段大大的高明和阴毒,不是焚书,而是全毁抽毁、剜去之类的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他们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其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确,即使我们永远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先生文章:满清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
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区域涵盖了现今的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
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期间,清朝面临着需要处理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复杂挑战。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
1. 初期政策:保留多元文化与宽待少数民族在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清朝皇帝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
清朝对于已经存在的少数民族地区,尊重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此举旨在保持社会稳定并融合各民族于大清国家的统一体。
作为对少数民族的宽容政策,清朝还设立了“三藩”(额尔齐斯、土尔扈特、尼堪特)和内地的蒙古五旗(右、左、前、后、中)等行政区域,为蒙古、满族等民族提供了自治权和一定的政治地位。
这些政策有助于巩固清朝统治,并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2. 康乾盛世与多民族融合在康乾时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政策,积极推动不同民族的融合。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首先,康乾时期实施了“开疆拓土”的政策,积极地将中华文化和清朝的统治理念传播到边疆地区。
清朝帝国逐渐扩张,拓宽了中央政权的影响范围,将诸多少数民族地区统一于中国的辖区。
其次,康乾时期加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清朝设立了许多学堂和书院,为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才俊和专业人士,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人士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康乾时期的治理注重了贤能重用的原则,不论民族背景,只要人才出众,皇帝都愿意委以重任。
这样的政策鼓励了各民族人士的进步和投身于国家事务。
3. 晚期政策:汉族至上的倾向随着时间推移,清朝的民族政策发生了调整。
在清朝晚期,汉族至上的思想逐渐浮出水面,并对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晚期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面对内外压力,部分统治者采取了排斥异族的立场,试图通过强化汉族的地位来巩固统治。
这种排外思想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身份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万恶的满清-汉族的糊涂是从满清开始的
万恶的满清-汉族的糊涂是从满清开始的_ad_新浪广告共享计划字体大小:大中小正文万恶的满清-汉族的糊涂是从满清开始的(2008-08-21 20:28:25)分类:历史标签:刘弘章满清清朝明朝历史当年明月没落文化汉人和满人是一家人获作者同意新浪博客首发,先睹为快:刘弘章新作节选之万恶的满清转贴请注明出处1. 万恶的满清-汉族的糊涂是从满清开始的2. 万恶的满清使中国落后西欧267年3. 汉族之所以称作汉,起因在于汉朝4. 歧视妇女始于满清出卖主权也始于满清5. 为什么明朝以囚试医的伟大成果被掩盖了6. 汉白旗是汉奸的源头7. 中国人必须战胜满清的遗毒汉族的糊涂是从满清开始。
有人说,我要学习太医养生,你刘弘章怎么谈起了历史,这不是跑题了吗?错了,为什么许多汉族人迷信西医、反对中医、批判太医养生?我要从根上找原因,这个根子就在满清;因此不得不谈历史。
自满清以来,汉族人认为只有接受外族的统治、使用外族的文化、才能有口饭吃,当然这种观念是满清强加给我们汉族的;但是由于满清的余毒未被清算而至今尚在,所以有些汉族人依然认为只有接受外族的统治、使用外族的文化、才能有口饭吃。
这就是有些人鼓吹西医、反对中医、批判太医养生的根子。
是啊,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许多民族不愿意与汉族共事,认为汉族人太狡猾、汉族人言而无信、汉族人不负责任。
许多汉族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身边存在着许多逆淘汰现像。
什么叫逆淘汰?例如:刻苦学习的,被考试作弊的淘汰;真才实学的,被不学无术的淘汰;大家喜欢的,被别有用心的淘汰;敢说真话的,被胡说八道的淘汰;货真价实的,被伪劣假冒的淘汰;信守诺言的,被口是心非的淘汰;两袖清风的,被贪赃枉法的淘汰;安分守己的,被为所欲为的淘汰;礼仪之邦的,被无法无天的淘汰;民族特色的,被崇洋媚外的淘汰。
许多外国人更是不明白,为什么80%的人类具有宗教信仰,但是汉族人极少?为什么各国公民都在安居乐业,但是汉族人千方百计移民?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讲养生,但是汉族人很难接受?为什么汉族在中国的人口众最多;但是在其他民族看来,汉族是醉酒的群体,人们都躲着走;尤其在西欧,外国人不敢与汉族为邻居?告诉你,我们汉族是从满清奴隶社会走出来的群体,所以汉族不同于其他人。
清朝与汉族的民族关系与融合
清朝与汉族的民族关系与融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着中国约两百多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及融合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清朝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并分析在清朝统治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情况。
一、清朝与汉族的民族关系清朝是由满族建立并统治的,所以满族与汉族的民族关系是清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关系。
清朝建立之初,满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皇汉亲疏”政策,保持满族统治者的优越地位,同时对汉族采取一定的准入政策,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然而,在清朝的初期,由于满族统治者的种种优待政策,满洲文化比较鲜明,而汉族则往往被边缘化。
满族人常穿满族传统服装,讲满语,过满族传统节日等,这与汉族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尽管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对汉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优待,但在文化领域,满族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汉族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开始重视汉族文化的传承。
清朝中后期,满族统治者放宽了汉族文化的限制,汉族文化逐渐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许多满族统治者也逐渐汉化,会说汉语、穿汉服等,这有助于促进满汉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清朝统治下的民族融合清朝经历了一个相对长久的统治时期,这给了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在清朝统治下,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
首先,在语言方面,汉语逐渐成为了清朝的官方语言,这使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汉族的语言和文字也传播到了其他地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其次,在婚姻与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民族融合。
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婚姻政策,以达到统一民族的目的。
例如,通过与汉族贵族通婚,促进满汉两族的融合。
而普通百姓之间的通婚更加普遍,这也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清朝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与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其305年的历史中,曾经经历了多次不同的民族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清朝的成立开始,探讨了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一、清朝的成立与反满情绪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1644年,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杀殉国,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也逐渐瓦解。
此时,清朝的建立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由于满族人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统治地位一度遭到了汉族人的反感。
当时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汉人是中国的主流民族,而满族人只是一个边疆民族。
因此,很多汉族人对于满族人的入侵和统治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种情绪由于满族人的专制统治和经济剥削,更是日益升级。
这种反满情绪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并一度对于清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二、清朝初期的民族政策清朝建立后,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三藩之役”所定:即以满汉结合的方式来统治中国。
为此,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汉人的不满情绪,包括:1、恢复中华文化和宗教制度清朝一度遭到汉人反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认为满族人蜕化成了纯粹的异族政权,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进行了残酷压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在其早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和维护中华文化和宗教制度。
例如,清朝追溯先秦汉朝的历法,恢复孔子的学派和儒家经典,还将藏传佛教和西藏地方的政治和经济联为一体,使得汉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2、吸收汉人士子为了缓解汉人的不满情绪,清朝还采取了将一些汉人收纳为官员的政策。
这些汉人为清朝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清朝的民族和政治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3、发布保护汉语和汉文化的政策清朝还特别强调保护汉字和汉文化的政策,不仅鼓励满族人学习汉语,还通过出版物、文化活动等方式宣传中华文化,巩固了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三、清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然而,在漫长的统治过程中,清朝也遭遇到了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这种矛盾在清朝中后期日益激化。
清朝时期对汉族的三大政策:留头不留发
清朝时期对汉族的三大政策:留头不留发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 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 *** 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清朝时期出台了很多对汉族的政策。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最主要的一些政策,看看清朝时期对汉族的三大政策到底有哪些。
1、剃发易服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
同时由于受到儒家和孝道的影响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
清军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 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
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
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满族人对汉族的评价
满族人对汉族的评价其实,从康熙到乾隆,这些精明的满族皇帝也一直留心观察着汉人的种种表现,留下了许多关于满汉对比的颇有意思、有时是颇为精彩的点评。
当然,作为征服者,他们的眼光夹带着种种偏见,语气中充满轻蔑和歧视。
三代皇帝在总结满洲人的优点时,都要提到“笃实”“质朴”。
他们说“满洲本性朴实”,“惟我满洲本习纯一,笃实忠孝”,“不好货财,虽极贫困窘迫,不行无耻卑鄙之事。
”但说起对汉人的印象总是“心机太深”“人心不古”。
康熙皇帝晚年对诸皇子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难治。
”康熙总结他和汉人打交道时的感觉说:“大约观汉人虽似易,而知之却甚难。
凡其所言,必计及日后,易于变更。
”就是说,汉人看起来很好交往,但知心很难。
他们一言一行,往往背后隐藏着深远的算计,常常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叫人难以捉摸。
康熙常批评汉人为人行事缺乏原则,唯以取巧为能:“副都御史许三礼向朕举荐熊赐履。
当熊赐履被批评时,那些汉官也纷纷说他的坏话。
而今见朕要起用他,又纷纷来说他的好话……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在谈到汉地社会不安不好时,康熙也归因于汉人道德沦陷。
他说“汉人胆大,无所不为”。
他把蒙古人的“忠厚”与汉人的“浇漓”进行对比说:“蒙古终年无杀伤人命之事,即此可见风俗醇厚。
中国各省,人命案件不止千百,固缘人多,亦习尚浇漓使然也。
”确实,终满清一朝,因为蒙古的“淳朴”与满族相类,王朝的统治者对蒙古人的信任好感超过其他民族。
雍正皇帝在历代满族皇帝中精明强干、伶牙俐齿首屈一指,然而却对汉人的精明同样退避三舍。
他说汉官们笔头太厉害,“一字一言,皆怀诡谲”。
在阅读他们的奏折时,他总是分外小心,力求读出字缝中的内容,以免“被人耻笑了去”。
他对汉大臣坦率地说:“向来尔等之春秋,朕所深畏,一字一意,朕不能忽也。
”与康熙帝泛泛批评汉人“习尚浇漓”不同,雍正帝对汉人的评判更有针对性和政治实用性,所以,他对汉人的恶感主要集中在“巧宦”“乡愿”,即太会做官,太会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清朝入 关前主要是指后金时期 , 这 一段 时期 以努 尔哈 赤和 皇太极 为首的后金统治 集团为了巩 固统治 , 努 力协调 同 汉民族的关 系, 针对汉族制订 了一 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 这 些政 策对 于满族入 关, 定鼎 中原起 到 了奠定作用。 关键词 : 后金 ; 汉人 ; 满汉融合 ; 民族政 策
矛盾 。
、
努 尔哈赤错误地认 为采取这些措施就 能使辽 沈地 区的汉 人俯首 帖耳 。反而大大激化 了民族 矛盾 和阶级 矛盾 , 辽 沈地 区反抗后 金统治 的斗争此起彼伏 , 据《 满 文老档》 不完全 记载 , 从1 6 2 1 — 1 6 2 6 五年期 间较大 的起 义多达 数十次 , 涉及 地区有辽 阳 、 海州 、 鞍 山、 耀州、 盖 州、 复州 、 新城 、 镇江、 清河 和抚顺等地 , 基本上遍 及 了
之” 。 。
努尔哈赤多次强迫汉 人迁徙 以防止汉民反抗 。 “ 明
努尔 哈赤时期 强制满汉杂 居共处 , 充满 了民族歧 视 和民族压迫 , 他实施 的屠戮汉 民 、 余 沦为奴 的政策 , 延缓 了满族社会 的封建化 进程 , 而且 造成 了严 重 的社 会 影响 。但 在客观上起 到满汉 民族之间互相 渗透 、 互 相 了解 的作用 。特别是语言 的沟通 , 生产技术 的交 流 ,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共 同发展 。 二、 皇太极 时期 的“ 恩养” 政 策 1 6 2 6 年 宁远 之役 失利 , 努 尔哈赤 痈病 突发 , 治疗 无效 , 八 月卒 于距沈 阳四十里 的瑗鸡 堡 , 时年 六 十八 岁 。努尔哈赤驾崩后 , 皇太极继承汗位 , 改元天聪。 此时 , 后金政权面临严重 的社会 问题 , 阶级矛盾激 化, 民族矛盾激化 , 这种严酷现状大多数是 由于努尔 哈 赤 晚年的一些不 当政策造 成的 , 首 当其 冲的便 是满汉 民族之间 的矛盾问题 , 主要是 由于先汗推行 的“ 排汉 ” “ 甄别 ” 政 策 。在这种情 况下 , 皇太极采取 了一系列措 施 安抚民众 , 缓 解社会 矛盾 , 以此稳定 统治秩序。
后金的全部辖 区。
托克索的农奴。
但 是 由于他对 于汉 民的猜疑 , 使他在统 治 的晚期 对汉 民实 行带 有 民族压 迫 和 民族 歧视 的政 策 。 1 6 1 8 年努尔哈赤攻取抚顺时将所得“ 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 ’ 将其 “ 分赐满人 为奴隶 , 壮 丁十三名 为一庄 , 按满 官阶 级分 与” , 第 二年六 月 , 攻 陷开原 , “ 屠杀人 民亡虑 六 、 七万 口, 子女财 帛之抢来 着 , 连络 五 、 六 日” 。 1 6 2 5 年 十月努尔哈赤还下令屠杀汉族知识分子 , 史载 “ 太祖令 察 出 明绅衿 尽行 处死 , 谓种 种可 恶 皆在此 辈 , 遂 悉诛
清王朝是 我 国少数 民族建立 的政权 , 也是 中国历 史上众多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建立者 满族 , 具有悠久 的历史 。先秦时期称肃慎 , 东汉时改称 挹娄 , 北 魏时期 为勿吉 , 隋唐时期为棘鞠 , 宋 明时期为 女真 。1 6 1 6 年, 出生 在建州女真 的努尔哈赤统一 了女 真各部 。同年正月 , 努尔哈赤在赫 图阿拉 ( 今辽 宁新宾 老城 ) 即位 , 建元天命 , 国号后金 。满族作为一个“ 马背 上夺 天下 ” 的游 牧 民族 , 政 权建立 之初 , 最首要 的问题 是处理好与人 口占绝大 多数 的汉族 的关 系。在对待汉 民族 的态度上 , 努尔哈赤是排汉政策 , 而皇太极 由于受 儒 家文化及 客观 环境 的影 响 , 采取 的是 恩养政策 。 努尔 哈赤 时期 的“ 排汉” 政 策 努 尔哈赤出身于部 落酋长 家庭 , 较早 与明朝接 触 , 他 早年 “ 忠于大 明 , 心如磐石 ” , 受到 明政府 的赏识 , 先 后7 次人觐 明朝 , 受汉 文化影 响颇深 。精通汉 族历 史 文化 , 深谙兵法之道 , 并写成兵书颁布 。后金政权建立 后, 努尔哈赤为 了巩 固 自己的统治 , 集 中更多的社会资 源, 改变与对手之间 的力量对 比, 对归降的汉官加 以笼 络 和利用 , 给以房屋 、 庄田、 奴仆 。努 尔哈赤处 踞辽沈 时, 为 了缓 和社 会矛盾 , 采 取一些安 抚汉 民的政 策 , 如 颁 布 了“ 计丁 授 田” 令, 实行 “ 按 丁编庄 ” 等 经济政 策 。 这些政策对 于稳定汉 民情绪发挥 了积极作用 。那些沦 为包衣 的汉 民 , 必 须耕种 田地 , 采参打猎 , 牧 马从任 , 侍 奉 家主 , 后 来这些包衣 汉 民逐渐 沦为后金农 奴制封建
i i
… 一 … … … …
一
天启元年 , 后金 天命六年他下令将 宽甸 、 镇江 、 瑗河 、 汤 山、 镇东 、 镇 西和新城 等地的汉 民迁往 萨尔浒 ” , 。 后来 又把 广宁 等九卫 汉 民迁 往 辽东 , 锦 州二卫 迁往 辽 阳。 汉 民不愿迁徙 , 努尔哈赤就派军镇 压 , 仅大贝勒代善在 义州就 杀死三千人 。对汉人 的强迫迁徙 , 不仅使其 流 离失 所 , 妻离 子散 , 而且 也造 成 了赤地 千里 的悲惨 景 象 。为了安插大量进 入辽东地 区 的女 真人 , 努 尔哈赤 下令女真人和汉人合村生活 。所 以不少女真人 以胜利 者 的姿 态 , 对 汉人倍 加欺 辱 , 如强 占汉 人 的 田地 和财 物, 殴打汉人 , 侮辱汉人 的妻女等 , 屡有发生 , 极大 的干 扰 了汉 族人 民的生产和 生活 , 严重激 化 了两族 之 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