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遇到最强大的敌人是谁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多尔衮、吴三桂之间的较量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多尔衮、吴三桂之间的较量作者:于明忠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51期山海关之战使得清军成功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了全国的统治。
此战改变了清军、农民军、吴三桂的各自命运,既是李自成、多尔衮、吴三桂三方面军事与政治实力的较量,也是他们三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清军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与农民军开战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
1618年,明朝抚顺守将李永芳面对后金的进攻不战而降。
第二年,明朝集全国47万兵力,兵分四路,企图一举消灭后金,结果被歼4.5万余人,沈阳、辽阳先后失陷。
1626年,皇太极即位,后改“金”为“清”,建立清朝。
此后,清军攻陷大凌河,招抚明朝的盟友朝鲜与察哈尔蒙古,之后围攻锦州,打败前来解围的13万明军,使明朝苦心经营十多年的锦(州)宁(远)防线全部崩溃。
至此,在清军南下亡明的道路上只剩下山海关及其前哨孤城宁远了。
山海关北枕叠嶂,南襟大海,位于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咽喉之地。
即使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山海关之险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海关之险令清军无法逞其入关之志,只得绕道蒙古,越过长城,采取不断蚕食的策略。
皇太极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
现在,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
”然而,1643年,皇太极死于沈阳,其幼子福临即位,是為顺治帝。
皇太极去世后,清军攻取北京的步伐并未停下。
危机迫在眉睫,但关外清军的动向并没有令明朝特别关注,明朝正大举起兵围剿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大顺军。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摄政王多尔衮以清帝名义向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打算,李自成没有理会。
当时,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认为,明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现在清朝的主要敌人不再是明军而是农民军。
他建议清军抓紧时机火速进关,直取明都。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亲率14万大军进关争夺天下。
中国历史清朝的满族统治与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历史清朝的满族统治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
在清朝统治期间,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这段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建立可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满族人努尔哈赤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后金。
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和巩固,最终成功建立了清朝。
满族作为清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确保满族人的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最著名的是“入关”政策,即将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迁往关外,以实现满族人的统治。
此外,清朝还对外扩张,征服了今天的台湾、蒙古等地区,进一步拓展了满族统治的疆域。
然而,在满族统治的同时,清朝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自18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通过贸易和战争逐渐侵入中国。
这一时期,被称作鸦片战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冲突的开始。
清朝政府在与列强的交涉和战斗中多次失败,最终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丧失和国力衰退。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与他们的经济、科技和殖民观念有关。
其中,英国是中国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外国势力。
通过鸦片贸易和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强制中国开放了一系列港口,并获得了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特殊待遇。
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中,中国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和触动。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改革。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制度,并呼吁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清朝统治与西方列强入侵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坚实的国内基础和自主的经济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其次,历史也表明,只有紧跟时代的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历史还告诉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身份。
满族统治者的“入关”政策是为了保护满族人的利益,但对中国整体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清朝历史(一)清朝历史未解之谜有很多,就连为什么要把国号从金改成清也是十分不解,在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中,有五个是最有名的,今天小编就把这五个最出名的清朝历史未解之谜详细的向大家介绍。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1:清东陵选址之迷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
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吸引了真龙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说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据清史稿中记载清东陵是清朝顺治皇帝偶然选中的地方,可是历史真相却是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不仅顺治皇帝来过,明成祖朱棣也来过,不过朱棣看过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选他地。
这就有了明朝一让陵寝之说,一让之后还有二让呢,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选定陵寝的时候,又看重了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但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这又是一让。
不过在清朝的史料中,却从不提及这段历史,而是讲述了一个清朝皇帝选址清东陵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
传说在顺治皇帝死后,康熙修建地宫的时候,风水术士选中的吉穴正是当年扳指滚落之处。
顺治皇帝死后,康熙皇帝便根据父亲的遗愿在昌瑞山建了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此后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寝,清东陵也就成了清朝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帝王陵墓群。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2:三个皇帝无子嗣大清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的时光,然而到了最后三位皇帝时却出现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居然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大清朝爱新觉罗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后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们都妻妾成群为何连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爱新觉罗皇族绝后呢?因为皇帝无子是当时清廷的忌讳,相关的史书医术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不过后人推断可能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婚配制度产生的影响。
论清朝海防思想
论清朝海防思想清代前期历朝统治者均重西北陆路边疆而轻视东南海疆。
行模 欢夏谙蚍⒄沟纳偈 以汉族为主的华夏民族产生以来,随着汉民族与周边少数褡宓某逋挥肴诤希 灾性胤獗盏牡乩砀窬种校 О倌昀次鞅庇文撩褡逵胫褡迨屏Γ肿匀恍纬梢恢窒喽苑獗盏娜宋牡乩砘肪场T谡庵炙持握吡 厦晒磐豕谄沟兀渚疟呶副叨嘣谖鞅钡拇 持伪咚枷搿K淙磺逋醭└性褡逯 涞那秩庞胝鞣ィ 谑切纬闪死晕鞅惫愦蟮厍 行е卫砉 讨校 渲伪咧匦囊谰墒俏鞅备沟乇呓 ?BR> “闭关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淝炕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客观原因。
清朝历代君主与明中叶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一样,都没有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他们在继承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同时,依然用传统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政策去对付从海上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清代海疆政策就是清帝在上谕中反复强调的宁谧海疆,保卫海疆。
封建统治者既定和追求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开发海疆,发展海洋经济,通过海洋发展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以达到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
“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第一节 清军入关与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一节清军入关与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一、清军入关及其统治政策l、入关:吴三桂是关键人物2、清初违背民族利益的统治政策主要几项:①“剃发令"。
金朝在十二世纪二十年代,曾下令剃过发,当时仅限于政府官员,但满洲人却要推广给全体汉人,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挑战,原来并无意与他们作对的汉人,现在因为剃掉他头上一部分头发而发怒,当时一位西洋传教士曾在《鞑靼战争记》写道:“鞑靼军发现,没有任何抵抗,遂顺利的占领绍兴,浙江南部各县,也很容易地予以征服。
鞑靼这时下令,强迫新近归降的汉人剃发,于是所有汉人,无论兵士和市民,都愤怒起来,手执武器,向鞑靼反抗,他们对国家和皇帝都没有这种热爱,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都舍生命去抵抗强大的敌人,鞑靼终于被击退到钱塘江以北。
”最具代表性是杨州、嘉定,“杨州十日屠"死八十万,“嘉定三屠,,死二十万,最后得胜利属满洲人,汉人终于剃光头上四周的发,留起一跟长长的辨子,直到辛亥革命假洋鬼子出现,才予以纠正。
②“圈地运动”顺治三年,下令在京师周围占六万三千多顷,名义上这些是明皇室土地,太监土地,实际上许多“指民地为官庄,作私田为无主”,密云县圈地前有民田2733面,圈占后仅剩673顷,占75.2%,玉田县原有5216顷,圈地后仅有67l顷,占81.1%,这可不是“羊吃人”而是满洲人吃汉人。
③强制投充,严申逃人法,圈占大批土地,需要大批劳动力,过去一部分从辽东庄田的庄丁迁入关内,但更多是强近附近的农民投充,成为官田上的农奴。
这样逃人甚多,连清统者也承认,入关以来,“逃亡已十之七”。
清为制止这种现象,制定残酷的逃人法。
第一次逃亡,在右边脸上刺字,鞭打100下,归还原主人。
第二次逃亡,左边脸刺字,鞭100,第三次则要归刑部处理,判死刑者很多,窝藏逃人除家产没收,还要处绞刑。
④恢复明未赋役剥削,顺治六年,在江西恢复辽饷,九年在湖广加片辽饷。
康熙初期加派练饷。
⑤颁布“迁海令"。
清朝五虎大将
多尔衮多尔衮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子。
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
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
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
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
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
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
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
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占领北京。
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
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
年仅39岁死于河北承德。
多择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天聪二年,从太宗伐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
九年,败祖大寿与大凌河之西,师还,上出怀远门五里迎劳,赐良马五、甲五。
上嘉之曰:“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
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围扬州七日,杀明大学士史可法。
多铎至南京,承制受其降,抚辑遗民。
遣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徇太平,追击明福王。
福王复走芜湖,图赖等邀之江口,击杀明将黄得功,获福王。
捷闻,上遣侍臣慰劳。
四年,因功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银万、鞍马二,封册增录功勋。
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
阿济格清太祖第十二子,初授台吉,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晋封武英郡王,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
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
清崇德元年六月,带领清军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明军皆不敢迎战。
顺治元年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
四月,与吴三桂、豫王多铎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
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切断李自成后路,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
顺治五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
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
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豪格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长子,初次征战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便立下战功,被封为贝勒。
历史趣谈:多尔衮不做皇帝 是为了孝庄还是甘愿做周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尔衮不做皇帝是为了孝庄还是甘愿做周公?导语: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何没能当上皇帝?有人说多尔衮没有称帝是因为和孝庄皇后的个人感情,为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也有人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忠臣,是大清的“周公”。
那么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针对这几个说法,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有没有还没有定论那,说多尔衮是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的,岂不是太轻率了。
据《清史稿》来看,书中从未提及多尔衮与孝庄有特殊关系。
(从一些影视资料和众多野史来看,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似乎是大家公认了的,但是据《清史稿》的记载,并未对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特殊关系”有所提及),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更是无中生有。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写的《太后下嫁考实》一书中针对太后下嫁的各种所谓依据,一一予以驳难。
因此多尔衮为了孝庄而放弃帝位的说法并无现实根据,只不过人们对于风流韵事,更愿信其有罢了。
福临执政前期,多尔衮确是尽心尽力地拥护和培养,没有不忠的表现。
但是在辅政期间,多尔衮重用宗室,擅权执政,尤其是顺治二年(1647年),多尔衮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他竟然把国政当成家政,将议政王会议内容,随便告诉自己的侍卫等人。
自己也以朝廷自居,所以种种行为表明,多尔衮根本不是什么“周公”。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室中争夺皇位的行动都生活常识分享。
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
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供大家参阅!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
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人物生平少年时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尔衮出生于辽东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
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
清朝的建立和入关”主要有三个内容
清朝的建立和入关”主要有三个内容
清朝的建立和入关”主要有三个内容:①清朝的建立。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国力不断增强,努尔哈赤的后继者有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通过阅读课本,可以总结出皇太极为后金政权作出的贡献主要有三点:a.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b.政治上,注意选拔人才,改革机构;c.军事上,联络蒙古各部,并几次对明用兵。
这些,都为清朝日后向关内发展,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②清军入关。
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清摄政王多尔衮急忙率军南下,想进人中原夺取全国政权。
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就为清军打开了由东北进入华北的通道。
为了抵御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东征,结果受到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遭到失败。
山海关之战,是明末农民战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统治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
中国清朝时期著名战争故事-镇南关大捷的故事
中国清朝时期著名战争故事-镇南关⼤捷的故事 镇南关⼤捷是1885年(清光绪⼗⼀年)3⽉,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西镇南关(今友谊关)⼤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胜利的著名战役。
接下来⼩编就给⼤家讲⼀讲中国清朝著名战争故事-镇南关⼤捷的故事。
镇南关⼤捷 1885年冬末,清政府得到密报,已经侵占了越南的法国军队,⼜要将魔⽖向中国伸来。
清政府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武⼒抵御外侮。
⼴西帮办军务、清朝⽼将冯⼦材,受命率军奔赴镇南关。
镇南关地处⼴西,是峻崖夹峙、地形险要的边关要塞。
当冯⼦材带着1000⼈马,⽕速赶到镇南关时,法国侵略军的前敌主帅尼格⾥,已经退驻到关外15公⾥的⽂渊城。
临⾛时,尼格⾥命令⼠兵到处放⽕,房舍被烧毁,那坚固的城墙,也被炸药炸崩塌了。
法军还疯狂地在附近村庄⼤肆抢劫,闹得鸡⽝不宁。
昔⽇繁华的镇南关,变成了废墟。
倒塌房屋的残墙断垣间,还没燃尽的梁柱正在冒着浓烟,到处可见死猪死鸡,还有⽼⼈和妇⼥的⼫体。
冯⼦材望着眼前的惨景,苍⿊的脸颊激动地颤抖着,下颏那⼀绺灰⽩的胡⼦,也⽓得直翘,他活了70岁,还没见过如此触⽬惊⼼的场⾯。
这时,有⼀条野狗蹒跚着⾛过来,野狗两眼⾎红,嘴⾥还衔着⼀条婴⼉⼩腿。
冯⼦材怒⽕中烧,拔出佩⼑,向野狗扑出。
野狗挺机灵,听得⼑风过来,⼀缩脖⼦躲过去了,露出⽩森森的⽛齿,嚎叫着扑向冯⼦材。
站在⼀旁的部将陈嘉,连忙夺过⼀个⼠兵⼿中的长枪,朝野狗刺去,也被野狗闪过去了。
冯⼦材不慌不忙地跨了个马步,出⼿如闪电,⼀下⼦拽住了野狗后腿,使劲⼉⼀抡,野狗被抛到半空中,结结实实地落在百⽶开外的⼀根⼤⽊柱上,那⽊柱被砸倒在地。
野狗在地上抽搐着四肢,⼝吐鲜⾎⽽亡。
陈嘉喝采道:“冯⼤⼈好功夫哪!”冯⼦材捋捋灰⽩胡⼦,诙谐地说:“这野狗先⾛⼀步,下回轮到尼格⾥这条疯狗了!”有⼏个⼠兵跑去看死狗。
忽然,⼀个粗通⽂墨的⼠兵惊呼起来:“哟,这⽊柱上有洋⼈写的字呢,啧,洋⼈写的字,像蚯蚓找它⼆⼤娘,曲曲弯弯,要多丑有多丑。
满清初期,鳌拜和索尼谁更强大?看完让人不敢相信!
满清初期,鳌拜和索尼谁更强⼤?看完让⼈不敢相信!在我国历朝历代⾥⾯,有很多的名⾂将相,这些⼈或者忠⼼,或者奸诈,每个⼈都有着很⼤的权利。
就像是我们在情操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鳌拜和索尼,两个⼈都为清朝的建⽴⽴下了汗马功劳,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辅政⼤⾂,也在史书上留下了重要的⼀笔。
那么,这两个⼈相⽐较来说,他们谁更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清朝的康熙初期,满清刚刚⼊关后不久,顺治皇帝当了没多久就撒⼿⼈寰,留下了年幼的康熙登基称帝,康熙刚当皇帝的时候,有着四⼤辅⾂来帮他治理朝堂,治理国事。
接触的很多的影视剧可能给我们这样的⼀个印象,鳌拜特别的霸道,索尼相对来说就⽐较沉稳⼀些,那么,这两个⼈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先从两个⼈的背景上开始看吧!索尼出⾝于满族的赫舍⾥,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皇太极去四处打仗了,后来因为战功被封为伯爵。
但是到了顺治皇帝的时候,因为他不服从多尔衮的命令,最后爵位没了。
等到了顺治亲政的时候,他的表现让顺治很喜欢,就把爵位还给他了,并且担任⾸辅⼤⾂,更是成为了康熙皇帝的辅⾂!再说⼀些鳌拜这个⼈,鳌拜出⾝于满族的⽠尔佳,是清朝开国⼤⾂的侄⼦,也算是清朝的三代元⽼了,⽽且作战⽐较勇猛,被赐予“巴图鲁”这个称号,打败吴三桂以后更是成为了议政⼤⾂,也是清朝初期的⼀个重要⼈物。
只不过,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培养党⽻,权⼒很⼤,为⾃⼰引来了杀⾝之祸!其实看相关资料的⼈都知道,鳌拜当时的权⼒特别的⼤,甚⾄敢威胁康熙皇帝让他杀掉⾃⼰⼀个看不顺眼的⼈,也让很多朝廷⾥⾯的⼤⾂惧怕不已。
这个时候的索尼就避其锋芒,不想招惹是⾮,经常称病在家。
就这样,权倾朝野的鳌拜可以说⽆⼈敢惹,连孝庄太后都拿他没有办法,只能轻⾔细语的安慰鳌拜,另⼀⽅⾯则向索尼求助。
虽然看上去鳌拜的实⼒要⽐索尼强很多,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看的!索尼是三朝的⽼⼈,对于这些已经看得很明⽩了,知道鳌拜现在的权⼒正⼤,也不想跟鳌拜起什么冲突。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军入关战争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军入关战争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军入关战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军入关战争的背景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
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而满洲军事集团蠢蠢欲动。
满洲的前身是女真,明朝时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1616 年(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
1619 年(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
1625 年(天启五年,天命十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
1636 年(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又东征朝鲜,西联蒙古,势力日益强大。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
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得其重用,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火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造成“己巳之变”等事变,清军最深曾攻入济南。
满洲军先后掳走汉人97 万(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枢),掠夺财帛牲口无数。
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致书李自成,招诱农民军,要和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遭到农民军断然拒绝。
李自成攻占京师,推翻明王朝,满洲贵族大为震动。
这时,他们便决定趁乱大举入关。
1。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
关于战争的人物故事1:山海关大战这一站中来讲述一下清军入关的山海关之战。
明末,吴三桂所率明军联合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此战,清朝正式进入中原,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明朝末年,明军、清军以及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队三方势力激烈角逐。
明朝统治者一方面要应付盘踞东北的满洲铁骑,一面还要在中原与农民起义军苦战。
1644年三月,明崇祯帝朱由检调在山海关外抵御清军的吴三桂率部队入京,清军趁此机会占领了明在关外的全部土地。
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起义军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战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明、清、大顺的三方角逐变成了清、大顺两方面的直接战争。
四月初九日,清廷摄政王多尔衮率领10万大军挥师南下攻明。
十一日,清军抵达辽河得知大顺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北京。
多尔衮召集众将商议,明降将洪承畴认为应该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蓟州、密云,急行赶往北京,在大顺尚未站稳脚跟前攻其不备,夺得天下。
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仍把战略的重点放在了与明的战争上,而对清军没有足够的重视。
此时,山海关作为割断清、顺两方的屏障,显得尤为重要。
山海关作为明长城东段的重要关口,是连接冀、辽的咽喉之地。
关城背靠燕山山脉,南至渤海之滨,城墙高峻,属于易守难攻的要塞。
为了争夺山海关,清军曾经与明军作战十多年,始终没能攻破。
从关外赶回保卫京师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于三月下旬抵达玉田时,得到北京已被大顺军攻陷的消息,遂撤兵屯居山海关。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派居庸降将唐通率部前往招降吴三桂以及山海关总兵高第。
吴三桂准备投奔大顺。
四月初,吴三桂得知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拷问其父亲吴襄并拘留家眷的消息后,便赶走唐通,部署防御工事,并致书清军请求和兵攻打大顺。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
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
“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
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
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
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
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
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
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清朝的战争与战略抗击外敌与内外对峙的较量
清朝的战争与战略抗击外敌与内外对峙的较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于1644年,它的存在时间长达268年,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战争与冲突。
清朝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与入侵,还面临着内部的动荡与对峙。
在这场较量中,清朝通过灵活的战略与抗击外敌的努力,最终取得了相对的稳定与统治。
一、外敌入侵与清朝的战争清朝建立后,蒙古、朝鲜、印度以及满洲附近的其他部族纷纷对其发动入侵。
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是对抗俄罗斯的战争。
据《清史稿》记载,1690年,康熙帝率领清军进入伊犁地区,与俄军爆发了第一次伊犁战争。
但是该战争最终以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割让了伊犁地区给俄罗斯,这是清朝历史上首次割地。
另一场重要的战争发生在1856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
该战争是由英国与法国等列强对清朝发动的,他们试图通过武力逼迫清朝开放市场。
然而,康熙帝当时已经去世,年幼的咸丰皇帝无法有效抵御入侵。
最终,清朝在战争中败北,签订了《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割让香港与其它一些领土给英法两国。
二、清朝的战略抗击外敌虽然清朝遭受了外敌的入侵,但他们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通过灵活的战略进行抵抗。
首先,清朝采取了外交手段与列强进行谈判与协商。
例如,康熙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虽然清朝割让了伊犁地区,但成功维持了西北边疆的相对稳定。
其次,清朝积极发展军事技术与装备。
康熙帝建立了军事工业,制造了大量的火炮、火箭、弓箭等武器。
这使得清军在战场上更有竞争力,并取得一些胜利。
然而,由于后继无人,清朝的军队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
最后,清朝还积极借鉴外国的军事经验与技巧。
康熙帝曾与俄罗斯军队交战,从中学习了一些战术,并将其运用到清军中。
此外,清朝还秘密派遣使臣到外国,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的抵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内外对峙的较量除了面临外敌入侵的压力,清朝还要应对许多内部不稳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民族的反抗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反叛。
冯子材的英勇生平事迹满分模板
冯子材的英勇生平事迹满分模板冯子材是晚清的著名抗法英雄,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冯子材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冯子材人物生平英勇事迹1.加入清军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岁的冯子材与友人外出做生意,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遂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
从刘八军中脱逃后,冯子材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黄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从此成为清朝的统治工具。
但是,黄汝谐贪功吞赏,冯子材绝望之余,率众改投廉州(时属广东,治今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在镇压天地会、围攻廉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
继之,冯子材奉调高州清剿凌十八义军,因作战勇敢,获八品顶戴,为其升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镇压太平军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8月17日,冯子材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街的一个小商贩之家。
父亲冯文贵、母亲黄氏早早弃世,年纪幼小的冯子材只得独自步入艰难时世,先后做过木工,在钦廉地区护送过牛帮,甚至流落街头,备受欺凌。
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形成了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悍的性格,还练出一身好武艺,为后来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基础。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
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1851年(咸丰元年)4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
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
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1856年6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1858年1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
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
历史趣谈:林丹汗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林丹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
导语:北元林丹汗是指北元时期蒙古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林丹巴图尔,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
北元林
北元林丹汗是指北元时期蒙古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林丹巴图尔,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
北元林丹汗画像
公元1604年,十三岁的林丹汗即位。
此时,蒙古帝国衰落已久,林丹汗励精图治,打算重现往日荣耀,因而他在位期间,曾推出一系列为政举措,虽没能挽回蒙古帝国没落的国运,却也不失为一位英明强悍的君主。
关于北元林丹汗的生平事迹,最早在1606年明朝大臣的奏章《边事大略》中提到。
那时,正是林丹汗即位之初,明朝边境武将称之为“穷饿之虏”,可见明朝军事将领们对这位年少即位的“胡虏天子”抱有轻视之心,并未想到他日后会悍然发兵南侵。
公元1612年,林丹汗实力与威望都有长足进步,于是,他亲率三万大军入侵明朝,虽收效不大,却也一战成名。
两年后,他再度率军征讨大明,并通过加强汗权的施政手段得以与草原其他部落联合,致使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败北,由此,北元林丹汗威名远播,引起了同样怀有南侵之心的金汉国皇帝努尔哈赤的高度警惕。
金汉国王努尔哈赤的实力渐强之后,曾有意拉拢林丹汗与其一同征伐大明。
林丹汗却一早已然洞悉金人的野心,于是拒绝,并一度停止南征,与明朝一同联合抗金。
直到满清入关前,北元林丹汗与清太宗皇太极的多年征战才以林丹汗的失败而告终。
林丹汗的后代
生活常识分享。
高楼寨之战:捻军全歼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
⾼楼寨之战:捻军全歼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被清王朝视为最靠得住的精锐,他们也是捻军最⼤的杀⼿。
1865年5⽉,捻军在奔⾛中设伏于⼭东⾼楼寨,终于歼灭了这⽀王牌军。
捻军打圈圈战捻军战略中有⼀个⾮常漂亮的⼝号:“我们要在奔跑中打垮清妖。
”他们采取打圈圈战,⼤踏步地退却。
有时趁敌不备,突然来个回马枪;也有时,在⼀个地区打转转,⼜乘着对⼿疲倦,忽⽽攻之。
僧格林沁军虽然装备精良,却屡次吃亏。
追赶会失利,不追也时常遭袭击,弄得军⼼沮丧。
⼠⽆⽃志,胖的拖瘦,瘦的拖死。
僧格林沁每战失利,他都⼒求寻找捻军主⼒决战,在阵地战中消灭他们,可是⼜找不到。
捻军摸透了僧格林沁的⽤意,有意跑在他前头⼏⼗公⾥,引诱他追赶前来。
僧格林沁率军拼命追赶。
他命令将⼠将⼏天的⼲粮背在⾝上,就在⾏军中边⾛边餐,⾃⼰则,陕马加鞭,因为拉马索缰时间过长,两⼿也常⿇⽊了,只得⽤布带缚住⼿腕,再连结在肩膀上驾驭坐骑。
有时实在疲劳不堪,只得下马喝两杯酒提神后上马再追。
1865年5⽉17⽇,僧格林沁追到⼭东菏泽。
得知捻军主⼒在城西⾼楼寨屯扎,⾼兴极了。
他命令曹州知府,⽴即准备好五百头⽩猪,五百头肥⽺,打算歼灭捻军归来后稿劳将⼠。
这个骄横的科尔沁亲王,哪⾥知道捻军在⾼楼寨已经布下天罗地⽹,等候他送上门来了。
歼灭五百红孩⼉第⼆天凌晨,僧格林沁和他的六千骑兵,⼆万四千步兵,其中有总兵阵国瑞统率的五百红孩⼉兵,全副来福枪配备,如同⿊云摧城,向⾼楼寨杀来。
捻军在⾼楼寨南⾯的解元集⼩村枕⼽以待。
那是⼀⽀⼩部队,见敌⼈杀⾄,故意装作不敌,且战且退。
⼀个时⾠后,僧格林沁全军步步深⼊,进抵⾼楼寨。
⾼楼寨是⼀个⼤村庄。
忽然从村庄⾥杀出三彪⼈马,中间是步兵,左翼是任化邦的蓝旗马队,右翼是张宗禹的黄旗马队。
僧格林沁急分三路迎战。
但是因两军紧靠,骑兵冲阵⽆威⼒,洋枪洋炮难以施展。
这时,埋伏在村庄外堤,柳林深处成千上万的捻军将⼠从后⾯抄来。
僧格林沁军队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入关以后,遇到最强大的敌人是谁?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对于清军入关的性质,那种以'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看待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的观点,实际上是将汉族传统观念强加于满族历史,难现代标准栽量古代历史,用后来结果倒套此前过程的结果,民族平等原则不是这样贯彻的。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
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军事集团已经蠢蠢欲动。
满洲的前身是女真,明朝时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汗国。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
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
崇祯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又东征朝鲜,西联蒙古,势力日益强大。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占据中原的野心。
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满洲,得其重用,并从孔有德等投降者那里学来火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造成“己巳之变”等朝野震惊的事变,清军最深曾攻入济南。
满洲军先后掳走汉人97万(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枢),掠夺财帛牲口无数。
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致书李自成,招诱农民军,要和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无果而终。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清朝屈膝投降(因为李自成扣押了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其部将刘宗敏抢夺了的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就是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事实上,满洲对此早有准备。
范文程在清朝问鼎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
明朝灭亡前夕,清国便决定派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统兵伐明,企图再次大掠中原。
而几乎在李自成进京的同时,清廷重臣范文程便察觉到明朝将亡,便奏请清廷占领中国。
李自成进京十五天后(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入盛京讨论明亡之后的对策。
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点(如肆意刑讯拷问明朝大臣、强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赃、贪图子女玉帛等),断言“可一战破也”,极力鼓吹说:“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衅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而多尔衮本来就有吞并中国的野心,在范文程的鼓动下,满清当局立即下令连日急骤兵马,十多万八旗精锐迅速涌向中原。
清军本来打算从西协和中协(即今北京市北面及其附近的长城)入关,然而行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得吴三桂“乞师”之信,多尔衮为顺利入关并且让吴三桂彻底投入清朝阵营,拒绝了吴三桂的请求。
最终吴三桂剃发称臣,归降清朝,多尔衮遂出兵从山海关长驱入关。
因此,清军入关可以说是必然的。
得到满洲的帮助后,吴三桂又发布檄文,号召汉族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支持满洲贵族对农民军发起反攻。
清统治者与吴三桂的结合,给农民军造成了不利的形势。
李自成曾派人招降吴三桂,在吴三桂拒绝后,他立即率兵东征。
大顺永昌元年(1644 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阳历5月28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
早在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多尔衮先命吴三桂迎战李自成大顺军。
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
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详见山海关大战)。
清军正式入关。
山海关之战是农民军从反明斗争转向抗清斗争的起点,从此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山海关败后,京师不能守,四月三十日,农民军放弃京师向陕西撤退。
五月二日(阳历6月6日),清军进占京师。
多尔衮奏请六岁的清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京师。
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清朝统治者知道汉族地主阶级是可以收买的,也知道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农民军。
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拉拢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宣称“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并为崇祯帝发丧,替汉人“报君父之仇”,又宣布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这对汉族地主都很有利。
当时北方的官僚地主纷纷迎降,与清统治者合作镇压农民军。
农民军撤退过程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
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守将陈永福被俘。
到五月初多尔衮入据京师时,清朝已经拥有了北直隶、山西、山东等省份。
随着清军入关,大量满洲人(包括少量蒙古人、鄂伦春人、赫哲人、锡伯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涌入中原,人数在50万到100万之间。
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魏晋、唐朝、金朝、元朝之后又一次边疆民族向内地的大迁徙。
然而这次却不能算是民族融合。
因为清朝政府一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
迁入中国的满洲人中,约有一半驻扎京畿,号称“禁军”,即“禁旅八旗”。
清朝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京城”(即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京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
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全国各要地,如江宁(今南京)、镇江、荆州、成都、杭州、福州、广州、西安、宁夏(今银川)、徐州、平阳、济南、德州等地。
清政府在这些城市中往往为他们专门修筑一座子城,即“满城”。
有清一代,任何汉人不得进入满城,地方官吏(包括本省督抚)都无权过问满城事务,满城都归将军、副都统或城守尉管理,完全就是国中之国。
这些畸形城市都在民国以后被拆除,但不少城市仍然保留着与满城有关的遗址或景点,著名的有成都的“少城”等。
清政府只允许满人做职业军人或官吏,所需全部由朝廷供养。
这导致后来满人大都成为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就是著名的“八旗子弟”。
可是在清军入关战争中,八旗兵骁勇善战,是清军的主干力量。
同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大臣在陪都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延续明王朝的宗庙社稷,史称“南明”。
朱由崧就是明安宗,也就是世称的弘光帝。
这个小朝廷幻想同满洲议和,一起剿灭农民军。
这时农民军领导的内部发生了分裂,李岩请分兵河南,为牛金星谮杀。
尽管如此,李自成还是拥有几十万军队,仍然在河北真定,井陉、河南怀庆、陕西潼关等地继续抗击清兵和明朝残余的军队。
清朝统治者在笼络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军的同时,对汉族人民施行了圈地、剃发和屠城等等民族高压的措施。
各地人民都起来反抗清朝统治者。
京畿的昌平、三河,以及冀中、苏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山东西部的榆园军,山东东部的青州起义军,山西西部吕梁山区的起义军,河南怀庆、卫辉等地的起义军,在河北各地也有很多小规模的农民武装。
在这些起义军中都有被清军打散的李自成旧部参加,他们或是独立作战,或是策应李自成的军队抗击清兵。
清顺治二年(1645 年,南明弘光元年)初,满洲统治者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
李自成迎击清军于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湖广。
清军穷追不舍,农民军节节败退,军心愈发涣散。
这年四月,农民军来到湖广通山县,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在通山九宫山。
李自成死后,除去由郝摇旗、刘体纯等继续统率农民军余部之外,另一支由李过、高一功等统率的农民军十余万人也由陕西赶到。
他们决定与南明的抗战将领何腾蛟、堵胤锡的军队联合,在湖广抵抗清兵。
同时,清统治者诱降在四川的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军,也遭到拒绝。
李自成败退陕西时,张献忠便和李自成相约共抗清兵。
顺治三年(1646 年)冬,清统治者派肃亲王豪格进攻四川大西政权,张献忠撤离成都,迎击清军于川北西充的凤凰山,遇伏而死。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艾能奇等人,也在川南云贵一带与南明永历(桂王)政府合作,继续抗清。
折叠江南人民和南明诸政权的抗清斗争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春,由西安回师江南的清军多铎部从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分兵三路,大举攻打南明弘光政府。
清军先攻占弘光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归德(今河南商丘),所过州县,望风而降。
四月初九,清军由归德分成两路,一路由多铎率领,进攻亳州,指向淮南,一路由都统准塔率领,进攻砀山、徐州,指向淮北。
弘光政府岌岌可危。
然而这时弘光政府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党争,甚至出现了南明版“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
弘光帝朱由崧昏庸无能,朝政把持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的手中,这些人只知排斥异己,卖官鬻爵。
镇守江北四镇的四个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在大敌当前之时,互相争权夺利,彼此仇怨极深,都不以国事为重。
所以当时江南有句民谣说:“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江北,坚决抗战。
但史可法内受朝廷的牵制,江北四镇又不听指挥,处处遭到困难,再加上当时驻防湖北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内战,进攻南京,局势更是危如累卵。
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誓死不降。
二十一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出城投降,守城力量更为薄弱,多铎曾先后给史可法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
二十五日,清兵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
多铎纵兵大肆屠杀居民十天,死难者超过80万,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战败被俘,不屈牺牲。
五月二十四日,清军逼近南京,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南京沦陷。
弘光帝(福王)不久后被执于芜湖,次年被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