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个完整的血栓分三部分
1
起始部(头部)-多呈白色
2
躯干部-红白相间
3
结束部(尾部)-红色
4
白头花身红尾巴
5
类型和形态
04
05
01
03
02
死后血凝块
血栓
表面 情况
干燥、粗糙、 无光泽
湿润、平滑、 有光泽
质地
较硬、质脆、易碎
柔软有弹性
色泽
混杂,灰红相间,有横行的灰白色波浪状条纹
均匀一致,暗红色, 上层浅黄色, 似 鸡脂
后果
01
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含血量增多, 又称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02
淤血(congestion)/被动性充血( passive hyperemia)
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阻塞 3.心力衰竭
(一)原因
内阻外压加心衰
左心衰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Local Hemodynamic Disorders)
01
左心房
02
左心室
03
右心室
04
右心房
05
血液完整的循环
06
心脏
目 录
本章学习内容纲目 (一)血液质量改变 1.血液量改变: ①增多→充血(A性充血,V性充血) ②减少→缺血 2.血液质改变: ①血液成分改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 (二)血管壁改变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肿、漏出性出血 2.血管壁破坏→破裂性出血
04
05
06
07
08
09
10
各条件经常同时存在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B 2.A 3.D 4.E 5.D 6.B 7.E 8.B 9.E 10.E 11.C 12.A 13.A 14.A 15.B 16.A 17.E 18.C 19.A 20.B 21.C 22.C 23.E 24.B 25.A 26.D 27.B 28.E 29.C 30.A 31.B 32.D 33.A 34.C 35.B 36.C 37.D 38.E 39.A 40.B 41.B 42.B 43.D 44.A 45.C 46.C 47.B 48.A 49.B 50.D 51.B 52.C 53.A 54.A 55.A 56.D 57.C 58.BDE 59.BCDE 60.ACDE 61.ABC 62.AE 63.ABC 64.ABCDE 65.ABCDE 66.AB 67.BDE 68.ACE 69.ADE 70.ABC 71.ABCE 72.ABCD 73.ABCD 74.BCDE
C 动脉内血栓可为混合血栓 D 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 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血栓
6. 下列部位中,血栓最常发生于:
A 上肢静脉 B 下肢静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E 肺静脉
7. 下列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 血管内膜损伤 B 血流停止
C 新生的血小板增多 D 癌组织的崩解产物
E 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69. 肾动脉血栓栓塞之血栓一般来自: A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附壁性血栓 B 上、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 C 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赘生物 D 细菌性心内膜炎,形成赘生物 E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内形成的附壁血栓
70. 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条件: A 严重淤血 B 双重血液循环 C 组织疏松 D 规则供血的器官 E 循环血量较多的器官
66. 来自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常可引起: A 肺动脉主干栓塞 B 出血性肺梗死 C 脾、肾、脑梗死 D 肝梗死 E 心脏梗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图3-1 体循环和肺循环充血正常淤血图3-2 局部组织血量变化(一) 类型图3-3 脑膜炎症性充血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图3-4 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和心力衰竭细胞图3-5 槟榔肝肝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条纹,状如槟榔,左上为中药槟榔实物切面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肝小叶中央静脉图3-6 慢性肝淤血图3-7 淤血性肝硬化早期第二节 出 血图3-8 肠黏膜瘀点、瘀斑肺结核空洞或支气扩张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47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某些成分析出、聚集或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与血凝块不同,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内不发生凝固和凝集,这是因为血液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如果在某些促凝血因素的作用下,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血液便可在心脏、血管内凝固和聚集,从而引发血栓形成的过程。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情况下所发生的血液凝固,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基本过程形成的。
血栓形成的3个条件如下。
(一)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正常心血管内衬的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薄膜屏障,不仅将血小板、凝血因子和促使发生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隔开,而且可合成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前列环素、一氧化氮、ADP酶等物质,防止血栓的形成。
因此它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集、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一旦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则局部薄膜屏障破坏,内皮下胶原暴露。
此时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出ADP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发生黏附反应。
黏附的血小板可释放出内源性ADP,促使更多的血小板黏附及凝聚,并使血小板释放出更多的促凝物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第一节充血(hyperemia)(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病理性充血(3)病理性充血: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
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
(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
(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动物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1.1)--充血、淤血
2. 后果
静脉血回流受阻 , 血流减慢 / 停滞 , 血氧下降, 还
原性血红蛋白增多 5% 以上 , 故淤血部位呈暗红色
或紫红色 , 在可视粘膜或皮肤则呈紫蓝色此症状称
为紫绀 / 发绀( cyanosis )。
血流
血中热量大量释放 , 氧
慢
↓ 局部温度↓
代谢 ↓
产热↓
V. 血量↑
血管内液体外 渗
淤血性水肿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充血 一、 概念 二、 发病原因 三、 病理变化 四、 结局 第二节 淤血 一、概念 二、病理变化及后果 三、重要器官淤血
第一节 充血
一、概念
机体局部组织 / 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 常 , 称为局部充血 (local hyperemia) 。
据发生机理不同,局部充血分为:
。
典型病例
猪圆环病毒病:有圆环病毒引起( PCV )现已知
PCV 有两个血清型,即 PCV1 和 PCV2 。 PCV1 为 非
致病性的病毒, PCV2 为致病性的病毒。 PCV2 是 断
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 皮炎与肾病综合征 (PNDS)
的主要病原,肺充血。
典型病例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 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 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有气管环状充 血、出血病变。
当器官或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如大量腹水压 迫腹腔器官,致使器官内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次 大量抽放腹水,压力突然解除,细动脉可能发生 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此时称减压性充血。
三、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鲜红 , 温度上升 , 体积增大 ( 肿大 ), 新陈代谢旺盛腺体 /来自粘膜的分泌增多。 ( 红、肿、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白色血栓
39
㈡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 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 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 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血 流经过该突出的头部时,其下游又发生涡流, 又使血小板析出和粘集,上述过程沿血流方 向一再重复出现,逐渐形成多数血小板小梁, 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在血小板小梁间 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 胞被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36
• 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嗣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 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 度。 • 血栓可分色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 脉、心瓣膜)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 (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 栓的头部)。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随血小板不断粘着而逐渐增大。肉眼观,血 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 壁紧连。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 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 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 胞。
10
㈢病理变化
•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 体积可轻度增大。充血如发生于体表, 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由于局部细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可 以促进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 因此,发生于粘膜的动脉性充血,可以 有腺体的分泌亢进现象。
11
㈣后
果
•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 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 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 具有积极的作用。 • 少数病例,可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 化、脑内小动脉瘤形成等)的基础上,发生血 管破裂出血,重者可造成死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多来自左心腔、主动脉的血栓栓子; 常引起心、脑、肾、脾栓塞。
(二)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大量气体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来溶于血液内 的气体迅速游离成气泡而阻塞心血管腔的现象。
1.空气栓塞
例: 颈、胸部外伤损伤大静脉时; 兔子栓塞实验; 妊妇胎盘早剥子宫静脉破裂。
2.减压病 氮气栓塞。潜水员易患减压病。
• 肝淤血
病因:多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 为“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发 生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周边区血 窦淤血较晚,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动脉性充血
定义: 由于A流入血液过多, …… 原因:小动脉扩张; 病变:小A 和Cap 扩张,充盈; 组织肿胀,鲜红; 代谢增强,温度增加;
• 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淤血性出血:毛细血管壁损害加重,红细胞漏出;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 •
物蓄积; 淤血性硬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肝硬化
重要脏器的淤血
• 肺淤血
病因:多见于左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 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肺 泡腔内少量水肿液和红细胞、巨噬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出现;严重时肺水肿伴出血。 结局:长期左心衰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褐色硬 变
(三)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 长骨粉碎性骨折或脂肪组织挫伤 • 脂肪肝、糖尿病、酗酒、慢性胰腺炎、血脂过高
患者紧张或精神受刺激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镜下:各种组织和器官的静脉、毛细血管 明显扩张,充满血液(大量的红细胞)。 或伴水肿和出血灶。
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质实暗紫红 色。皮肤可发绀。切开器官见较多暗色血 液。
临床病理联系
1 肿胀 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淤积,淤血的组织和器官可 肿胀。 2 发绀 微循环灌注量减少,氧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局 部皮肤紫蓝色 3 体温降低 局部血流停滞,cap扩张,散热增加 4 淤血性水肿 cap淤血导致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 通透性增加。漏出液(水、盐、少量蛋白质)潴留于组织。 5 淤血性出血 淤血严重时,cap通透性进一步增高而破裂, 红细胞漏出。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 6 实质细胞损伤 7 淤血性硬化 8 血栓形成
2. 凝血途径启动 逆
形成血小板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头 不可
粘附的血小板堆牢牢固定于受损的血管内膜表面,成为血栓的起始点。
3.血小板血栓下游漩涡 形成血小板小梁
血小板血栓增大------下游形成漩涡------新的血小板小堆------不规的血小板 小梁
4.数个血小板小梁 形成混合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体
血小板小梁间血液凝固------纤维蛋白网充满红细胞
5.血栓增大阻塞管腔血液凝固 形成红色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 尾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血栓头) 常见部位: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延续
血栓头
肉眼:灰白色,小结节状或赘生物样,表面粗糙, 质实,与起始附着紧密相连。 镜下: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 (血小板性血 栓)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 量的增多。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目的明确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掌握其发生机理、病理、病变化及对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方法1、复习生理内容;2、联系正常生理对比异常变化。
教具:动、静脉性充血挂图标本:充血、淤血、梗死、槟榔切片:显微镜示教——充血、淤血、出血演示:栓塞试验,兔、蛙脂肪栓塞幻灯:正常循环和各循环障碍幻灯片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概念2、阐明发病原因、机理、类型,以及对机体影响3、重点是结合临床和标本,讲明各血循障碍的病理变化教学内容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复习生理内容一、概念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过程。
二、血循环生理的作用运送O2、营养物质清除代谢产物、CO2运送激素、传递热调节:神经-体液,并与其它系统尤其是呼吸、血液、泌尿系统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般疾病情况下,由于心血管系变化血循障碍。
首先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发生代偿,维持正常血循,一旦失偿血循障碍。
三、类型心脏机能障碍心肌负荷过重全身性血循障碍原因(心血管变化)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全身各器管心肌损害血循障碍心包疾病血管变化血液质量变化(血液总量、成分、理化性状)局部性血循障碍原因器官组织血量改变、流速变化血管腔堵塞管腔内容物改变→血管异常(充血、瘀血)血栓、栓塞血管壁完整性破坏(水肿、出血)四、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组织液淋巴毛细管淋巴液↓白细胞彼此汇合淋巴管胸导管、右淋巴干静脉此循环过程也可发生障碍。
第一节充血一、概念局部组织的血管内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现象。
充血:hyperemia指局部血管组织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多,含血量增多的现象,根据充血的原因、性质、发生的机理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常见的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二、充血(动脉性充血)arferial hyperemia1、概念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血管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此时静脉回流正常。
2、分类生理性充血组织、血管机能活动增强时发生,如妊娠子宫、食后胃肠。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闭塞性血栓
三、sequence of thrombus
lysis organization calcification Detached
——形成血栓栓子
正常 冠状动脉
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伴机化
脱落形成栓子
肺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防止出血(例如溃疡病、结核病) 有害:
下肢等 肾、脾梗死对机体的影响较小
第六节 水肿(edema)
组织间隙内体液增多(与细胞水肿区别)
机制
•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静水压 • 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管壁通透性
原因
炎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肾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淋巴性水肿等
血的含氧量(严重贫血、失血、心衰时含
氧量低或休克时血压低)
二、pathologic changes
梗死灶形状
• 锥体、三角、扇或
楔形(肾、脾、肺)
• 不规则形或地图形
(心肌、脑)
• 节段形(小肠)
梗死灶颜色
• 贫血性梗死 • 出血性梗死
坏死类型
• 凝固性坏死:心肌、脾、
肾、肠、肺、下肢;其
纤
维
血栓形成
蛋
白
血小板粘集堆
常见疾病:
• 风湿病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表面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表面 • 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免疫反应 • DIC(缺氧、休克、败血症)
2.stasis of blood flow
正常血流:流速快、轴流、边流,血小板不易贴 近内皮,凝血因子被冲走。
中肠、下肢、肺可进一步 坏疽)
• 液化性坏死:脑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液或脂肪组织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
减
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
压
液,但氮气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 间隙内持续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病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后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果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疼痛
性
充
血
播放
暂停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类型
生理性充血
进食后胃肠充血 运动骨骼肌充血 情绪激动面部充血 妊娠子宫充血等
炎症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生理性动脉充血吃饭来自跑步害羞病变和后果
病变
镜下: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肉眼: 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肺淤血 、肺水肿
肺水肿
肺水肿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心衰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肝
病 相间,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淤 血
变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模 式 图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 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机制: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或
缩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选择题A型题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E.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2、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小叶间静脉扩张B.中央静脉扩张C.肝窦扩张D.肝细胞萎缩E.肝细胞脂肪变性3、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C.心房附壁血栓多为混合血栓D.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E.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性血栓4、下述疾病可引起出血,哪个不属于漏出性出血? A.肺结核B.维生素C缺乏症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肺淤血E.流行性出血热5、下述哪种因索与血栓形成无关?A.血管内膜损伤B.血流缓慢C.血小板数量增多D.白细胞崩解产物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6、混合血栓可见于:A.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B.毛细血管内C.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D.动脉血栓的头部E.心室内附壁血栓7、混合血栓的组成成分不包括:A.红细胞B.白细胞C.纤维素D.血小板E.血管内皮细胞8、下肢大隐静脉内血栓完全机化大多需要:A.一天B.三天C.一周D.二周E.四周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广泛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肝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B.血管壁广泛损伤C.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消耗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E.血浆中缓激肽浓度增高10、股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A.肺动脉栓塞B.下肢坏疽C.脑动脉栓塞D.门静脉栓塞E.肠系膜动脉栓塞11、右上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A.肠系膜动脉B.脑动脉C.肺动脉D.肾动脉E.心冠状动脉12、股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述哪项结局不易发生?A.阻塞血流B.机化C.脱落D.钙化E.血管硬化13、脂肪栓塞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A.急性右心衰竭B.急性左心衰竭C.脑出血坏死D.肾功能衰竭E.中毒性休克14、羊水栓塞的主要病理诊断根据是:A.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B.微循环内透明血栓C.肺广泛出血D.肺泡腔内有角化上皮,胎便小体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15、循环血液中的凝血块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叫做?B.血栓形成C.血栓栓塞D.梗塞E.血栓栓子16、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是下述哪个静脉? A.脐旁静脉B.腹壁下静脉C.胃冠状静脉D.食管静脉E.直肠下静脉17、下述关于梗死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D.有效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18、下述脏器中,哪个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A.心B·肾C.肺D.脑E.脾19、肝的zahn氏梗死见于哪种情况?A.充血性心力衰竭B.下腔静脉阻塞C.肝动脉阻塞D.肝内门静脉阻塞E.肝静脉分支阻塞20、有触发凝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血小板的活化B.胶原C.凝血因子XIID.纤维连接蛋白E.凝血酶敏感蛋白21、微血栓的主要成分是:A.红细胞B.白细胞C.纤维素D.血小板E.内皮细胞22、栓塞最常见的类型为: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D.空气栓塞E.肿瘤细胞栓塞23、沉箱病的原因为:A.血栓栓塞B.气体栓塞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E.寄生虫虫卵栓塞24、炎症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静脉压升高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淋巴管闭塞E.肝细胞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25、下列哪种血栓形成后可诱发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 A.动脉内延续性血栓B.红色血栓C.透明血栓D.白色血栓错误的?E.心室附壁血栓26、脑动脉发生栓塞,其栓子最可能来自:A.下肢深静脉血栓B.下肢浅静脉血栓C.盆腔静脉血栓D.左心室附壁血栓E.门静脉血栓.27、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梗死灶常发生化脓?A.心脏附壁血栓B.心肌梗死C.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D.肺出血性梗死E.卵巢肿瘤蒂扭转28、下歹u哪个器官的梗死灶为地图形?A.小肠B.脾C.肾D.肺E.心29、下列那种病理改变不见于肝淤血时:A.肝窦扩张B.肝细胞萎缩C.肝细胞脂肪变性D.纤维组织增生E.肝内含铁血黄素沉积30、下列哪个器官的梗死为液化性坏死A.心、B.肺C.脑D.肾E.肠31、肠扭转一般较少出现下列哪种病理改变:A.病变肠段淤血,水肿B.病变肠段坏死C.病变肠段颜色变黑D.病变肠段贫血性梗死E.病变肠段出血32、下列哪个器官在动脉阻塞后极少发生梗死? A.肾B.脾C.心D.肝,E.卵巢33、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下B.静脉压上升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淋巴管闭塞E.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升高34、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引起:A.皮肤粘液性水肿B.眼睑肿C.下垂性水肿D.下肢橡皮肿E.肺水肿35、槟榔肝是指:A.肝脂肪变性伴淤胆B.慢性肝淤血浊肿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脂肪变E.坏死后性肝硬变36、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A.实质细胞的增生B.出血C.含铁血黄索沉积D.间质细胞增生E.并发血栓形成37、肺动脉栓塞的后果包括以下几点,但除外A.急死B.肺梗死C.间质性肺炎D.肺动脉高压E.急性右心衰竭38、混合性静脉血栓对机体造成最严重的损害是:A.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B.阻塞血管引起局部淤血C.阻塞血管引起血管局部坏死D.血栓形成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造成机体出血E.原位堵塞血管引起梗死39、栓子最确切的定义是:A.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血栓B.循环血液内脱落的菌落C。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心、血管壁病变:AS、动脉瘤、室壁瘤破裂。
(二)、漏出性出血: 1、毛细血管损伤: 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引起出血。 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损伤血管基底膜。 感染、中毒、过敏: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通透性 增加。 维生素C缺乏:使血管基底膜粘合质形成不足,影响 毛细血管壁结构的完整,引起出血。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血小板破坏过多或血小板 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 过多。 3、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过多。
(二)、病变: 1、大体: (1)、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质 地变实。 (2)、器官颜色暗紫,皮肤紫蓝色,发绀。 (3)、血管扩张,散热增加,皮温降低。 2、镜下: (1)、小静脉扩张,管腔内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 (2)、液体漏,红细胞漏出,出现淤血性水肿、 积液和出血。
(三)、淤血的结局 1、淤血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血管通透性 增加——淤血性积液或水肿 2、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漏出性出血。
出血灶颜色随红细胞崩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 降解的过程而改变,初为紫红色,2~3天后蓝 绿色,4~6天后橙黄色。
2、实质脏器的组织内(肾、脑)的少量出 血可形成小出血灶。 3、鼻腔出血流出体外者称为鼻衄。 4、呼吸道经口腔咯出到体外者,称为咯血。 5、上消化道出血经口吐出到体外者,称为 呕血;经粪便排出体外的血称为便血。 6、泌尿道出血经过尿道排出体外者称为血 尿。
生理条件下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及具可凝固性,
流体状态。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的状态 下,受到一定条件的作用(血小板被活化、凝 血因子被激活等),血小板发生粘附、凝集或 者血液发生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心、血管内 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性质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充
血
播放
暂停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类型
生理性充血
进食后胃肠充血 运动骨骼肌充血 情绪激动面部充血 妊娠子宫充血等
炎症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生理性动脉充血吃饭ຫໍສະໝຸດ 跑步害羞病变和后果
病变
镜下: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肉眼: 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切面有泡沫状
肺
病 红色液体流出,晚期质地变硬,棕褐色
淤 血
变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 血;肺泡腔内含有水肿液和红细胞、巨
噬细胞;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出现;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
临床 明显气促、缺氧、发绀,端坐呼吸, 表现 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或棕黄色小点痰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2020/4/8
肺淤血 、肺水肿
肺水肿
肺水肿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心衰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肝
病 相间,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淤 血
变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临床 表现
肝肿大,肝区疼痛,肝功能障碍,长期 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变。
槟榔肝(肉眼观)
槟榔肝(低倍镜观)
槟榔
慢性肝淤血(低倍镜)
正常肝结构
肝淤血脂变
慢性肝淤血
淤血性肝硬化
第二节 出 血(hemorrhage)
是指血液由心腔或血管内逸出。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模 式 图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 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机制: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或
缩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细动脉 扩张
组织 充血
动
脉
二、类型: (一)按发生情况不同:
1、生理性出血:子宫内膜 2、病理性出血:
(二)按发生机制不同: 1、破裂性出血 (1)血管机械性损伤 (2)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3)血管壁周围病变侵蚀 (4)静脉破裂 (5)毛细血管破裂 2、漏出性出血 由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引
起。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新乡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白玉
分类
局部 血液 循环 障碍
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管内成分逸出
充血和缺血
血栓形成 栓塞、梗死 出血和水肿
第一节 充 血
(Hyperemia)
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简称充血(hyperemia)
涡流 形成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 性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缺氧,内皮下胶原暴 露,启动凝血过程
血栓 形成
静脉比动脉多见;下肢比上肢常见。 临床上,多见于血流缓慢下肢静脉、静脉曲张、
动脉瘤、某些慢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的人。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鼻出血——鼻衄;呼吸道出血——咯血;泌尿道—— 血尿;
消化道——呕血、便血;子宫大出血——血崩
2020/4/8
甲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弥漫性出血,血液淤积,脑 表面沟回结构不清。
2020/4/8
皮下淤斑
2020/4/8
2020/4/8
后果
取决 于出 血量、 出血 速度 和出 血部 位
少量缓慢的漏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 起严重后果。
后果
1. 解除病因 → 可完全恢复 2. 有利:O2↑、代谢↑抵抗力↑,加速损害的修复。 3. 不利:动脉硬化、畸形等→破裂性出血; 减压后充 血 → 重要脏器相对缺血
二、静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 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
1.静脉受压 肿瘤压迫、妊娠子宫、肠套叠、 原因: 2.静脉腔阻塞 血栓、肿瘤
3.心力衰竭
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播放
暂停
静脉性充血
病变
镜下: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 肉眼:
大—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实 紫—淤血器官颜色暗红,皮肤紫绀 凉—局部血流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病变及后果
1. 淤血性水肿及胸水、腹水 2. 淤血性出血: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高 3. 淤血性变性、萎缩、坏死(肝、肾) 4. 淤血性硬化(网状纤维胶原化及纤维 组织增生)
形成
皮
促纤溶
细
胞
屏障作用破坏
损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伤
血小板活化并粘集
血栓形成
抑制纤溶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 • 心血管内膜炎症,如:动、静脉内膜炎、结节
性多动脉炎。 • 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
心血管内膜上。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 • 反复穿刺的血管。
2020/4/8
血流 状态 改变
大范围的漏出性出血,可导致出血性 休克。
破裂性出血,短时间丧失循环血量的 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 不多,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长期慢性出血,可引起贫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1)血管壁的损害 感染、中毒、缺氧、维C缺乏、免疫复合物沉积 (2)血小板↓或功能障碍 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3)凝血因子缺乏 (三)按发生部位不同:内出血和外出血 1、内出血:淤点、紫癜、血肿、积血 2、外出血: 鼻衄、咯血、呕血、尿血
血液流出后蓄积在组织间隙———血肿 血液流出后蓄积在体腔中———积血 组织或皮下微小出血点———淤点 组织或皮下较大出血点———淤斑
称为血栓(throbus)。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内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容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条件 血 流 状 态 的 改 变
血液凝固性增高
机械屏障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集( NO、
正
PGI2 、ADP酶)
抑制
常
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
血栓
内
子、凝血酶调节蛋白)